这是一部淡淡然而又让人感动、发人深省的文艺生活电影,邢潇以平实而夹杂着悲悯的手法关注空巢老人魏大雪在暮年的各种日常生活。
包括她与宠物小狗的情感,故事直击社会的现实问题,关注着各类的弱势群体,倡导子女关爱父母,在当下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一届百花奖影后祝希娟饰演空巢老人魏大雪,在经历了 恐惧、痛苦、挣扎、释然的过程之后,一切仿佛又归于了平静,演技可谓登峰造极。
而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单调而乏味,除了远在上海的女儿偶尔打来的电话,养育多年的狗狗是她唯一的陪伴小小的四合院里她与自家的租客,以及老邻居之间的事情已经是她生活中最大的“波澜”,通篇朴实而又真实的影像,让人不禁对空巢老人进行沉思。
当北京大城市的世俗生活,其实已经慢慢被大北京、首都北京、现代北京掩盖掉的了,而影片还原了它们,也算难能可贵。
尤其《大雪》作为背景的胡同、邻里、遛鸟、鸽哨等京味元素,在当下的北京已经很难见到,中影签约导演邢潇还是用细腻镜头,把一幕幕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他的匠心精神。
曾经热映的影片《心花路放》、《恶棍天使》中的小狗果汁,同80岁影后祝希娟老师饰演的老人魏大雪,上演一幕幕相依为命、生死不离的感人的戏份,堪称《大雪冬至》最大亮点。
可是从女主角魏大雪的爱狗瞬间失踪,她四处张贴广告寻找,从500元到2000、3000元的赏金提升,以及某空巢老人死后子女争斗说出“还不如一条狗”,都让人对小狗何去何从,抱有自己思维。
谁都曾幻想过花甲后的生活和身边爱人的模样,但女主角的丈夫早在四十年前自缢,留下遗书字里行间透出情感爱意,让人浮想联翩。
《大雪冬至》就像一首朴素而平静的诗,它细腻地诉说着,也描绘着一个空巢老人的漫长晚年生活。
谁认真想过那些年事已高,或疾病缠身的孤寡老人,他们生活的真正样貌呢?
而狗被称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本片中老人独自逝世后,小狗四处汪汪叫,并抓撕着大门,萌宠的无限爱被放大到极限,让人戳泪!
如若不能一起相伴老去,它能陪你走过最后的时光,谁不想有这样的萌宠呢?
本片像一种茶米油盐酱醋茶,一种自生活中流淌出的真性情,它在固定的时间之内感受一个可能有不同结局的生活,然后更加看清楚现在的社会问题。
编导用质朴而温润的镜头对魏大雪的聚焦,构筑了《大雪冬至》似潺潺流水般恬静的故事,且这种平淡若水的展开与叙事,非但没有让人有觉何般枯燥冗长,随着剧情的推进常常被生活的很多细节所打动!
这是一部充满人文情怀的作品,里面的场景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都留有足音,淡淡的,意味悠长。
自己的奶奶当年是在大年三十的前夜去世的,因而自己对于这部电影感同身受,不过庆幸,自己的老爸是个孝子,除了两点遗憾,其余的都已经做的很好。
影片剧情和感情表达很好,自己就不做多评论。
只是说一下一个自己看完之后不是很懂但后来又搞清楚了的地方,看到好多评论都是说大雪是在冬至去世的,正解是大雪应该是在2017年一月之后,也就是农历二零一七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去世的,而在那弥留之际眼前看到的是回家的女儿,外孙和冬子。
---以下内容摘自微信公众号“二分之醺”---欢迎关注---生于大雪,终于大雪。
主人公魏大雪是一个空巢老人,现实让她的子女逐渐沦为时间的过客,而最后陪伴魏大雪走完生命终章的竟只有她的爱犬。
观影后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
”一、长镜头7:00开始至8:51关键词:空巢老人的“慢生活”1、放下盛着早餐的不锈钢饭盒
2、给冬子解开牵引绳(细节:承担了最基本身为一名主人的责任)
3、脱下帽子(并整理头发,显现魏大雪对外在状态的重视,与她文化人的身份相呼应)、围巾、大衣、挎包
4、更换老伴遗像前的供品
5、将狗粮倒进冬子的碗中
随着魏大雪从左侧出画以及冬子吃狗粮的画面,这个长达差不多两分钟的长镜头正式结束。
二、台词魏大雪 台词——人物性格特征关键词:家风严谨、出身不凡;大家闺秀式孤傲1、魏大雪埋怨东屋的租客小吴多日不归且为跟她事先打招呼
2、泡脚时,冬子想玩捡球游戏,魏大雪训斥冬子不懂察言观色
配角 台词——人物性格特征(京式温情,胡同文化)1、隔壁王大爷“今个儿天凉,多穿点啊!
”后海晨练偶遇魏大雪:邻里关系亲密,为人热心
2、居委会小刘“您慢着点!
”即便魏大雪并未搭理他,他依旧不忘嘱咐魏大雪:尊老爱老
电视中京剧唱词“平贵回来了。
”作为全片多次转场,其中“回来”二字与空巢老人的拍摄主题相呼应。
其中21:06的“平贵回来了”暗示着后面叙事时空的变幻,是“虚幻”的开始;而01:20:13的“平贵回来了”则意味着这场虚幻的结束,导演将观众重新拽回了现实。
三、叙事(虚实结合)1、“平贵回来了”
2、时钟8:20pm
3、电视上一模一样的戏曲节目
4、日历:2016年12月21日冬至
5、邻家王大爷“复活”,再次出现在后海晨练
多处细节均表明,中间自21:06至01:20:13的全部片段都是虚像,可能是魏大雪在弥留之际的脑内虚像,也可能是导演刻意拍给观众“倘若那天晚上魏大雪没有离世”的场景。
尤其是01:24:45中,在之前已经“离世”的邻家王大爷再次出现在了后海,并依旧在晨练,这更加说明了王大爷他在现实中健在,只不过是在虚幻中“被死亡”。
虚像中王大爷的离世、冬子的走丢、租客小吴为了陪母亲而放弃北漂,这一切都既在暗示下一个离开的是魏大雪,又在诉说着人的一生本来就是不断在相聚相离中辗转反复。
*对于魏大雪离世确切时间,有网友说是除夕,有网友说是小年(即冬至)。
据2017年12月新修订的《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北京五环内全部区域变为烟花禁放区”,而故事背景发生在2016年,且多种细节均指向2016年12月21日冬至晚上,因此魏大雪的离世时间正是冬至当晚。
四、伏笔1、冬至当晚,魏大雪坐在沙发上不停地揉胸脯,面色不佳:暗示着她身体状况的恶化
2、冬至当晚一个魏大雪屋外门前的拉镜头,雪景与片头独白相呼应“听老人说,天一冷,老天爷就要收点人气儿上去。
这下的雪,就是撒给凡人的纸钱”:暗示魏大雪的离世
3、居委会小赵敲门隔壁王大爷家几次无人应,且魏大妈后来路过后海并与看见隔壁王大爷在锻炼:暗示隔壁王大爷在虚像中已独自过世
4、冬子在虚像中走丢的前夜,屋外传来未知声源的狗吠,冬子一度想出门寻找声源:暗示着冬子即将离家
5、魏大雪为自己购置寿衣:暗示虚像中她也自知时日不多
6、片名“冬至”二字:暗示了冬至这一天是全片的中心和重要转折点
待商榷:7、失真泛旧的日历颜色:暗示着这一段故事并非真实发生
五、人物魏大雪:孤傲,有涵养有学识,心软善良1、语言对话
2、书信a、格式 b、内容
3、动作举例:a、翻白眼:不屑于广场舞(孤傲)
b、送饺子给冬子(心软善良)*人物形象的转变1、与他人沟通增多2、尝试广场舞
*虚像中魏大雪人物形象的转变,既达到了人物性格形象的多样化升华,又是导演给观众一个心灵上的慰藉:魏大雪在努力不留遗憾地离世。
包括导演在片末设计的魏大雪之女带着儿子毛毛过年回家,这也是在弥补魏大雪生前的遗憾。
但是恰恰是这一系列的幻想更加在最后的现实场景中对观众情感造成心理上的直接冲击:一切都没有变,一切都是假象,最真实的只有那个带着无尽凄凉离世的空巢老人。
窗外是鹅毛大雪,窗内是膝下的爱犬冬子——一个老人生命最后唯一的陪伴。
(这篇修改了十五次。
)---以上内容摘自微信公众号“二分之醺”---欢迎关注---
垂暮之年,最怕孤独,老人和狗是陪伴,老人理解儿女,但儿女也应给予老人适当的关心才可。
这是一部关于空巢老人生活现状的电影,老人与狗相依相伴,就向自己的孩子一样,可以活跃一下氛围,不会感到特别孤单,如果狗丢了,老人会感觉自己孤单,老人的子女应经常回家看看,也不会让自己的父母感到那么的孤独与无助。
挺感人,冬至的一天浓缩了老人晚年孤独丰富而又感慨失落的生活世界,大环境历史变迁在一个独居老人身上的凝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主人公英年早逝的丈夫姓邢,也许融入了导演身边一种独特感情在里面。
传统女性对家庭和子女的无私的爱。
片尾主人公对早逝丈夫的一番心灵独白更展示了这位独居老人伟大坚强的一面。
冬子可以说是老人晚年的陪伴,也可以说是心灵寄托,就像在丈夫早逝后一个人艰难拉扯大女儿就成一位不幸脆弱女性的所有牺牲和付出的目标一样,女儿长大之后过的也并不幸福即使陪伴在女儿身边也不会更如意,心灵寄托或者说对生活的追求也就没了意义,其实冬子一直都没有失,是老人活着的心灵寄托和追求丢失了。
就像再也找不到海洋里的航标和灯塔,就像再也找不到海洋里的航标和灯塔,人生没了继续下去的意义。
像伟大的母性致敬!
希望大家能对身边的独居老人多一些关怀,哪怕只是这一个关心的眼神·感谢邢潇导演推出这么感人的优秀作品,精心的场景布置,情节设置和细腻深情的人物表情动作刻画,演绎,感谢默默为电影线下宣推,坚持反对‘摄屛’做出许多努力的果果同学·
《大雪冬至》一是天气,冬至时节,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二是主角名字的缩写,主人公 魏大雪,小狗冬子。
整个片子的节奏很慢,描述了独居老人魏大妈的日常,通过“平贵回来了”一京戏台词,巧妙的将我们在现实虚幻中拉扯… 天上下大雪是老天爷给死去的人烧纸,魏大妈的父亲、丈夫都是在大雪天逝去的…和结尾呼应,埋下了伏笔。
女儿在上海,很忙,不能回来看她,只有小狗冬子相依为命。
唯一东厢房的租客,也因为父亲去世要回老家陪母亲离开了,愈发的孤独…隔壁老头也去世了,对门玩耍的小姑娘也走了,冬子也不见了……鸽子也盘旋而走……所有都离她远去……雪下着………
80岁老戏骨祝希娟,在堪称独角戏的《大雪冬至》里,诠释了独居老太魏大雪的孤单。
这大概是2018年初最动人的小成本文艺片之一。
朋友圈不少人力荐,但在文青老巢豆瓣网上,大部分观众显然不太买账。
5.9分,感觉有点对不起祝奶奶。
主角是一人一狗。
丈夫早在特殊年代“自绝于人民”,女儿定居在工作地上海,年迈的魏大雪独自在北京生活,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条叫做冬子的狗。
四十年前丈夫的遗书。
座古老的四合院里日子如水般平淡,年复一年,看似波澜不惊,日光之下,老太太的孤单总在试图遁形。
她很介意院里的租客几天没回家却不提前打个招呼,跟女儿通电话时总爱东拉西扯尽量多讲几句话,每天不忘在丈夫遗像前添碗饭,有时还对着那张无动于衷的黑白照片絮叨个没完……大雪与冬子的日常。
电影有个出人意料的结构。
起初观众会误以为是行云流水的线性叙事,等到接近尾声才发现上了导演的当,情节发生大逆转,原来所有故事都是魏大雪孤单而死之后,一个类似第三者身份的全知视角对她人生最后经历的想象。
结局令人唏嘘,甚至在2018年这个春天看这部片子时,我还莫名有些不寒而栗。
就像目睹一根行将熄灭的蜡烛,在地冻天寒的岁末,观众们眼看着魏大雪身上活气渐散,除了感叹,别无他法。
祝希娟的演技没有太大问题,我感觉剧本的主题先行是值得商榷的原因,它让原本可以成为清流范本的这部电影,有了明确的说教嫌疑,比如胡同里的邻居大爷死后子女互相指责那段戏简直不要太违和。
大雪的台词可以更少些,留白的地方更多些,完全可以放大她看人的眼神、走路的姿态、开门的动作,挂下电话的叹息等细节去勾勒孤单的细节。
很少认真说出口,却在心里极度渴望家人的温暖,孤单又倔强,很多老人都这样。
80岁的祝希娟。
我在北京生活时,曾在一位八旬老人家里寄居过一阵子。
是北大西门芙蓉里小区的一套三居室,朝北的一间光线最好,老人自己住着,朝南两间其一做了客厅,另一间租给了我。
我叫他王爷爷,他的经历也确实有些像我爷爷。
早年曾是海淀区基层干部,退休多年还保留着读报习惯。
每天下午送来的《北京晚报》一定要看的,他看完就放我房间写字台上,让我晚上下班回来翻翻。
一儿一女,儿子是工程师,女儿条件差点,下了岗。
当然,北京土著就算下岗也不会差哪儿去。
兄妹俩几乎没有同时探望,通常的情形是,儿子周末来陪老爸吃个饭,女儿往往在周中出现,帮老人做饭收拾屋子,在客厅的床上留下过夜。
儿女当然早已成家,我印象里却从没见他们带家眷来过。
倒是王爷爷曾把家庭相册翻出来,指给我看,孙子和外孙女小时候长啥样子。
我从只言片语中得知,他将来会把房子留给女儿,心疼她下岗女工,儿子这边就多分一些现金,表面协商一致,兄妹间却难免嫌隙。
他真的很爱聊过去,说起幼年时被日本占领的老家,小时候学的日本国歌至今记得。
起初我碍于情面不好婉拒,始终扮演着良好的倾听者,后来久了,他似乎察觉到我不感兴趣,渐渐不再多讲。
我们确实并无太多共同话题。
每天朝九晚五,回到房间我更喜欢一个人待着,安静的看书追剧。
有时晚上进城看演出,回来已是深夜,他的房间一片漆黑,我蹑手蹑脚害怕把他吵到,他却总在幽暗中冒出声来,提醒把门关好。
毕竟八十多了,他走路很慢,讲话却中气十足,老干部做派,尤其热心公共事务。
有件事印象很深,他似乎为了什么公共纠纷想代表社区群众托我帮忙,当然我只能抱歉的给他解释我服务的门户网虽然全国第一但从媒体监督属性来说与《北京晚报》毫无可比性,他一脸失望与不解。
我跟他住了大约半年,后来在苏州街找到更合适的房子,便从北大西门搬去了人大西门。
搬家前几乎怀着迫切的欣喜,彼时心情近似胜利逃亡。
我得承认,他身上散发的寂寞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那是一种骨子里的孤单,令人同情却又无可奈何。
最后一次结算房租水电气,他认真的把数字写在笔记本里,我才注意到他写字的样子,像是用尽了力气握笔,仍止不住颤抖。
自此我们再无联系。
比《大雪冬至》更早的《我们俩》里,时年80岁的人艺老艺术家金雅琴,也曾诠释过类似的孤单。
她还凭借这部小成本文艺片加冕为最年长东京电影节影后。
金雅琴是我进京前对胡同老太的想象。
《我们俩》比《大雪冬至》提前约十年问世,我觉得两部片子的得与失,或许也在某种程度上可算影射中国电影十年变迁的镜子。
然而无论电影或现实,这种孤单的表达已经成为情感世界一种固定语法,越来越多人关注它、讨论它。
它似乎也在提醒,前进的人们要不要放慢脚步,时过境迁,回头看看,不忘来时路。
人至中年,看这部片子,感概万千,老人的坚韧和无助,中年的忙碌与挣扎,通过一个普通独居老人平淡的日常刻画的入木三分,直击内心亲人就像空气,往往在身边时感觉不到,失去后才知珍惜,愿我们都能珍爱那些关爱你的人,避免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剧第一次忍不住在豆瓣写影评,在这样夜深人静时分,大雪冬至打动了我,感谢导演和剧组愿意用心拍出这样注定没有多少票房的作品,希望中国有越来越多用镜头记录生活的导演
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是不是只是一团行走的意识,用各种各种想象的外壳与其他各个意识达成区别彼此的共识。
用各种各样的感情羁绊,联系着彼此,才不至于突然消失或被收走。
那些青灯古佛禅修的人、跻身于闹市寻求生存的人、享受着优渥资源的人、使劲浑身解数的人·····无不在用自己的方式和情感纽带去度过这漫长而不知归途的一生。
存在的意义于他们而言,于我们而言或许都有不同的见解。
我们总能知道这样的一些信息,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一些声音。
可是,谁认真想过那些年事已高,或疾病缠身的孤寡老人,他们生活的真正样貌。
我们的一生是单程旅行,谁都曾幻想过花甲后的生活和身边爱人的模样。
幻想总是局限于几个短暂的画面,而暮年于分秒而言是漫长无比,于时间长河而言是转瞬即逝的。
料想没有爱人陪伴,没有子女绕膝的晚年,该是多么的无助与孤独。
可是,就有这样的一些人存在,存在在我们生活的城市边缘。
他们不会像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边抱怨生活的不公一边努力的发光,他们不会像幼儿无忧无虑去活过每一天。
他们经历过各个90后不曾经历过的时期,暮年时光于他们而言是什么,未曾有人认真诉说,而我们也仅仅是限于想象。
或许有落寞,或许有淡然,或许有遗憾,或许有憧憬,或许这形单影吊的身影也只是存在的一个意识最后的留恋。
想起之前好友对我说,她在的科室,总会在突然降温时迎来一批年迈的病人,同时送走一批虚弱的病人。
也是那个科室,第一次在夜班碰到抢救病人。
凌晨寒冷的空气让病区变得异常安静,除了监护仪的声音,还能听到旁边病床的老人或慌张的呼喊自己的儿子,或叨叨不休着过去的事,以确保自己的儿子还守在身旁。
她说,后来那个病人没有抢救过来,而在之前的夜班查房的时候,逝去的病人还在泪眼婆娑的看着她说自己哪哪不舒服。
后来病人走的时候,自己的孩子一个都不在身边,只有一个哭得不成人形的陪护。
她说,真希望冬天快点过去。
我们不曾经历,可是可以去体会、去看见。
《大雪冬至》就像一首朴素而平静的诗,它诉说着,也描绘着那些漫长的晚年生活。
不必等老了才真正开始后悔和反思,或许我们能从别人的暮年时光中去聆听到一些生命的原始呼唤。
看大雪冬至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
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哇卡哇伊哇卡哇伊哇卡哇伊哇卡哇伊哇卡哇伊哇卡哇伊哇卡哇伊哇想要!
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唉!
TMDTMDTMDTMDTMDTMDTMDTMD!
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本来虽然寡淡,却好好的反映空巢独居老人的社会问题……结局却没看懂……我就想知道,狗是什么时候丢的?人死了,狗丢了,然后找狗,却发现人早死了……这是一个鬼片吗?还有恐惧、痛苦、挣扎、释然从哪看出来的?
太薄
把台词减少80%估计能加颗星。做作得难受。
强烈要求设置一个“动物演员电影颁奖典礼”,果汁儿肯定是影帝,哈哈哈
来学习置景。
风格还挺喜欢的,冷峻又流畅,就是汾河湾插进来我第一反应就是薛平贵那渣男。还好我奶奶身体硬朗爱热闹,每天都跟一群老太太跳跳广场舞打打羽毛球,比片里的老人充实有生气。
电影节奏虽然慢,但一点也不无聊,就像在看身边老人的日常,很感人
有时间就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都是他们对我们的期待。
片中老人其实在12月21日,冬至那天晚上已经过世了吧。
空巢老人的固定演绎手法,不过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影片的翻译是《A LONER》。空巢老人的孤独与艰难。主题挺好。
这片子提醒我要安排好自己的老年生活,孩子和父母在同一个城市,父母才不会那么孤单。
看的时候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冬至走丢了以后,会很伤心,一直希望能找回来,想到自己老了以后,会不会也是这样孤独呢?
镜头语言时时都诉说着一个老人孤独的心境。
一般至极……
冷静,克制,没有胡乱煽情,喜欢这种冷峻的风格,潘淑兰的声音辨识度太高,稍有违和感但无大碍……★★★☆
摄影很好,结局不懂
压抑… 又难过。
父母最重要的是陪伴
还可以,其实没什么戏剧性,但是整体孤独感特别强烈,随着冬子的走丢,孤独感越来越深。我觉得那段梦境设置的特别好,现实主义中带着虚幻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