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百事通看的,片名《夫人寻婚记》。
看着英国式的服装和庄园就点开了,没想到是根据简奥斯汀的《苏珊夫人》改编,我在豆瓣阅读还买了这部作品,书信体的早期作品。
就是还没看。
故事像英国版的《危险关系》,再想想也像王尔德的调调。
中年寡妇玩弄几线男人给自己和女儿找归宿。
一群女人洞若观火,聪明睿智,一群男人真真假假,大智若愚,非常热闹。
看得津津有味。
主角苏珊夫人太机智了,不管在哪里在什么时候都是人才,凯特贝金赛尔饰,她以前还演过奥斯汀的艾玛。
这回出演灵活睿智的风流寡妇游刃有余,越是这样的女子越是大方淡定,处变不惊,不管遇到什么乱子什么危机,都凭三寸不烂之舌摆平,深谙各种人心理,说着为我所用的言语,太令人佩服了。
当然这么说三观不稳,但是活到这把年纪实在站不到道德的高点上指责什么人了,在屏幕上欣赏这样的妙人,乐不可支。
苏珊夫人搅乱兰福德的曼德琳一家后来到邱吉尔庄园,这里是她已故丈夫的哥哥家,在这里她遇到了嫂子的弟弟,另一个古老家族的继承人,年轻人随即被苏珊夫人吸引,苏珊夫人美丽睿智,偶尔还让让步,这个年轻多金的年轻人很快陷入其中。
这时候女儿被学校赶了出来,苏珊夫人给女儿准备的追求者马丁爵士也追了过来,马丁先生有大笔进账,憨直脑子不灵,被女儿厌弃。
在女儿被逐出学校的时候,苏珊夫人说:他们欺负我这个穷寡妇,但是他们忘了她是姓名弗农的”随便一句话大伯查尔斯就冲上去把侄女接回来了。
曼德琳先生与老婆分居追到伦敦,苏珊夫人在朋友的点拨下认识到还是马丁更合适自己,可以自己自由支配金钱,因此自己嫁给了马丁,曼德琳先生住到他们庄园里。
而外表小白兔的女儿一直外表温柔和顺,也顺利搭上了她伯母的弟弟,那个年轻多金的继承人,还得到整家人的欢喜,最深藏不露的应该是她合格的女儿啊。
每人得其所哉,幸福生活,只有曼德琳夫人傻乎乎的乱哭乱叫,没有分寸,女人不为自己打算是没有出路的,即使有依靠也不行啊。
炸叔 弗雷饰演苏珊夫人女朋友的丈夫,非常有趣的约翰逊先生。
他被苏珊夫人说:你那个老公啊,年纪有点尴尬,驾驭不动;可是说他老,又不会马上死。
” 他是曼德琳夫人的监护人,所以他要忍受她的哭闹。
在电影节误打误撞看了奥斯汀的“爱情与友谊”,绝对惊喜啊!
惊喜之余又有点汗颜,因为本人一向以半个奥斯汀专家自诩,居然对这部原作一无所知[流汗]一般名著改编电影都会被人诟病,都有种种不如意,但奥斯汀的电影不会失望,因为再不济,你可以当风光片看啊,一点都不闷。
全片有我最喜欢的英国乡村风景,那层层叠叠的绿,田野,小路,河流,古堡,庄园,舞会,华美服饰,精致器皿,连仆人都是趾高气扬的,这种高级的美,这种高级范,在欧洲其他国家找不到,美国和她比,更是红脸关公,土包子一个了[偷笑]全球独此一家。
全剧有一种漫不经心的幽默打底,台词俏皮有趣,表演诙谐生动。
观众席不时发出会心笑声,是啊,那是奥斯汀的点啊,你GET到了没有[调皮]
唯有女性之内,方可见女性之秘。
苏珊夫人,犹如伊甸园中的蛇,诱人且危险,独立且功利。
她的魅力令女人嫉妒,她的智慧令男人痴迷。
苏珊夫人,聪慧、美丽、致命,堪称公关之典范。
然而,这位利己主义的风流寡妇,却在简·奥斯汀的笔下,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获得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完美结局。
因为她,让人无法抗拒,甚至有些渴望成为她那样清醒、自知、目标明确的人。
改编自她未曾发表的书信体小说《苏珊》,电影如同一幅幅油画般展现在眼前,尤其是音乐,恰到好处地流淌。
台词在优雅中透露着美式的幽默,让人会心一笑。
另一位主角弗农夫人,与苏珊夫人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母亲和妻子,她外表得体,内心善良,关爱父母,体恤丈夫,呵护子女,她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
讽刺的是,无论何时,“苏珊”们总能过得风生水起。
真是应了那句话:真心可贵,套路得人心
6.5Lady Susan的演绎不算好,台词听得我头疼,她的魅力,对男人的了解把他们玩弄鼓掌,梅灵沃斯先生和爵士的性格不同,所以她会有不同的策略迂回。
她的妯娌凯瑟琳夫人,应当是一位坚毅的母亲和忧心的长姐,她关爱父母,对侄女更是关怀备至,操持家庭,由于苏珊夫人“声名在外”一直有对弟弟多加提醒。
而电影里的这位,形象和气质上不像是抚育几个孩子的妇人,倒像娇弱的小姐…原作中她的父母并没有在收到第一封信就赶来,而之后由于得知ladySusan待女儿并不那么好所以想赶回家的爵士,其实是因为冬天漫长,父母在信中敦促他回家陪伴,但ladySusan…嗯,让这个年轻人想更多的和她交谈,他便一再推迟。
故事一开头应该是与lady susan从梅灵沃斯家离开去往Churchill,梅灵沃斯是个有大男子主义的小白脸,这点也体现的不多。
原本《Lady Susan》只是19岁的Jane Austen的游戏之作,篇幅小巧又文笔流畅的书信体小说读起来忍俊不禁。
本来这个作品就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或庞大的背景,几个人物的关系和故事走向也算是一目了然。
但是这个作品很可爱,尤其是塑造了苏珊夫人这么一个可爱的形象。
她似乎是一位放荡且不守妇道的女子,不够关爱自己的孩子,也不够关心。
她天性就有着那样的自尊和高傲,她足够美艳,足够狡诈来应对不同性格的男人,她不必迎合,只是偶尔出于名誉或对对方负责的考量屈尊迁就。
而这个影片里LadySusan,并没有将这些刻画好。
这个片子,就像是一个勉强合格的同人作品。
没那么好,没那么坏。
前面几篇影评里有人把苏珊描述为“一个一心想靠男人过上优渥生活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女人”。
我没看过小说版,或者称之为“原著”,所以只谈电影。
兴许两部作品想表达的含义不同,电影编剧、导演有另外的角度;兴许是经过了这么多年,在今天的时代环境下,苏珊这样一个女人的“人设”已经与当日不同。
总之,我丝毫不觉得苏珊是可笑、可怜、荒谬、讽刺的,她绝不令人啼笑皆非。
诚然这个美丽而聪明的女人一直在图谋着什么,但她的方法以及她对自己行为的笃定,通过她与美国好友的对话、通过她和妯娌弟弟的对话,一次又一次,她从来没有让自己的图谋显得肮脏、肤浅。
我们都见过很多想要嫁入豪门的角色,苏珊与她们有着多么截然的不同。
“我觉得让那种一开始不太喜欢我的人转变想法是有意思的。
”“婚姻当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
”“我不会放纵到沉溺于一个孩子的陪伴中。
”“放心吧,我会让他相信我的。
”她不在意婚姻,也不是那么在意孩子,满怀自信,无视困难,就算铁打的事实摆在眼前,纸已经包不住火了,仍然言之凿凿扭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从不求着谁留下来,也不在意关系是否稳定可靠。
她主动地考察和选择着,抛弃不合适的,认为有需要时扭转,也不放弃看中的好胚子。
多有趣的女人,多么二十一世纪!
难得的是她还有个跟自己三观一致的好朋友!
在那个女人裹小脚的年代,她居然有个好闺蜜能跟自己一起借天下男人为己用!
既不斥责她的脚踏两条船,也不鄙视她跟有妇之夫粘连不清,还冒着被丈夫打入冷宫的风险帮她周旋。
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地认为“没有男人能真正配得上她”!
马丁爵士这种男人的存在,对苏珊这类女人而言,可以说是“棋逢敌手”之外的最佳结局。
想想吧,摊上的如果是安娜·卡列尼娜丈夫那样的男人,或者是本片中美国朋友丈夫那种,有本事但是强势没风趣,苏珊该活得多没意思!
《乱世佳人》里的白瑞德倒是很不错,然而这是在英国,又是简小姐笔下。
所以,马丁爵士,已是恩赐。
有人觉得她下场惨淡。
拜托,有钱、好脾气、蠢,不要说他们那个年代,就是今天,也是绝佳好丈夫的不二之选啊。
抛开子女教育不谈——然而,另一种标准的好男人在这方面也贡献寥寥——不是比那些动不动就出轨的绣花枕头强多了吗!
何况人家还有爱情。
说到这里,负责提供爱情的曼沃林这个角色让人不太满意。
作为苏珊这样一个女人的爱情归属,不太行啊!
戏份也太少了些,导演不够意思。
总之,欣赏这样的人设,但英式文艺总是浅尝辄止。
历史原因,那个年代的苏珊也缺少事业陪衬,可惜。
品Austen精髓在语言,翻Austen的精髓也在语言。
隔了很久很久才觉得自己又爱上了奥斯丁。
跟无数姑娘们一样从小就深受PP和所有其他Austen“找老公”系列爱情小说的“荼毒”,大了之后等终于知道“找老公”系列的大作家最后还是没有嫁出去,以及自己被动卷入这个被上升成社会问题后的话题的时代后,就觉得当众还承认我还热爱着奥斯丁就有点羞愧难当,肤浅啊Shallow。
再等会儿才明白,你可以爱狄更斯恢弘的时代感和批判性,你可以爱勃朗特姐妹无边肆意的想象力,我还是可以爱奥斯丁诙谐趣致轻快的语言,哪怕话题在当今的孩子们面前是多么俗不可耐。
这应该是奥斯丁翻拍作品的最新的一部,小说也是最后才发表的一部。
平心而论,奥斯丁的其他长篇要改编都不算太难,毕竟大作家给了戏剧创作者足够的情节素材,起承转合的镜头切换场景,非常不无聊的台词以及鲜明立体的人物去打底,导演只要本本份份地拍出来就能保证一部合家欢了,主创人员万一想象力花边了点,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但《Lady Susan》这本确是个书信体,字才万把,场景屈指可数也没有太多我们熟知的奥斯丁著名要素:吃饭、聚会、跳舞、牧师、军官等等其他戏剧元素。
Whit Stillman 真不赖,自己改本子结果台词诙谐辛辣的劲儿感觉跟奥斯汀如出一辙。
片子至少应该有1/2的场景和台词都不完全照奥斯丁的原著,最后1/5甚至不是奥斯汀原本子里有迹可循的情节,结果他的扩展和衍生完全保留了奥斯汀的文字里闪透的慧黠和戏谑,还很有分寸得加入我们熟悉的牧师、舞会、奇怪愚蠢的男子等奥斯丁保留元素,既满足了我等原著粉,又给普罗大众来了场合家欢。
精巧的台词譬如书里说Lady Susan在给闺蜜信中评价自己闺蜜食古不化的老公是“just old enough to be formal, ungovernable, and to have the gout; too old to be agreeable, too young to die”, 电影里需要更浓缩对立辛辣的效果,就直接缩短变成“too old to be governable, too young to die” (你想驾驭你老公呀,他又太老了,你说等他先死吧,他现在又正当年);譬如书里Mrs Vernon 转述给她妈妈Lady Susan形容自己弟弟这样的年轻人鲁莽冲动,情绪变化快是“Young men are often hasty in thier resolutions, and not more sudden in forming than unsteady in keeping them", 电影台词加得更口语化(“He is like other young men, hasty in making resolutions, just as quick to unmake them”,再配上演员的表情,更有戏剧效果...这样细微但别有匠心的改编比比皆是。
这个感觉就好像我已经洋洋洒洒写好了一篇很有文学感的personal statement准备投出去高校招考办,临前给了新东方(或是其他教育机构的写手)帮我改改语法什么的,结果碰到个高手,妙笔生花,锦上添花了把PS又打扮了一番,令招考办老师在读我的PS的时候就像她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
添加的场景譬如Lady Susan跟男主角形容自己为人父母的心态(当然,她显然不是慈母型)“我们欢欢喜喜满心希望地把小盆友们生下来,结果过不了多久他们就对我们评头论足、恶语相待。
生小孩是我们最梦寐已久的愿望,结果都生出来最尖锐的批评家,多么地自相矛盾,而这种自相矛盾又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懵懂的男主角还在青年,哪里听得懂这般深刻的剖析,只能欣赏女主的幽默感,但跟观众一般经历婚姻和孩子的妈妈和爸爸们以及丁克们可是都听懂了,指不定多少捶胸顿足地共鸣,也侧面解释了她为何对自己闺女百般不待见。
譬如书里面只有星星点点侧面描写Sir James Martin的愚蠢,书里各种场景堆砌他的笨蛋老好人属性,第一次见面就不停地尬聊Churchill,“我怎么没看到church跟hill”,“喔,是要念成丘吉尔啊”,“结婚第二天她就告诉我有宝宝了,多么愉快”,舞会上兴奋得手舞足蹈(导演不声不响地把群众喜闻乐见的舞会元素加进去了)...,所有人都在白眼嫌弃他的愚蠢,但Tom Bennett竟然是把他演成了萌蠢型忠犬,反正书里没写,我作为观众对他至少不像对PP里面Mr. Colins那么反感,甚至挺有喜感(他最后还靠这个角色拿奖了真的一点也不过分,英国人果然是冷幽默)。
譬如书里可没提闺蜜是美国人,导演给她安插了个美国流亡人士身份,也能侧面解释怎么全书/片除了她以外都是不耻Lady Susan这个名声不好、对男人耍心机耍手段迷得团团转的道德派(导演,您这到底是在揶揄美国人还是打赏刚去开发新大陆的人民啊?
)导演种种的小心思很有看头和嚼劲,自己编出来的既毫不过分地参杂了自己对原素的理解,又帮没看过原著的看客们去铺垫情节,使非书迷们也看得流畅,Whit Stillman太用心良苦。
还有配乐配乐配乐,用歌剧咏叹调配情绪也不是不常见,不过细心地话留意一下片头,都是跟着鼓点和音乐点出字幕的。
说老实话,整个片子让我觉得跟想象出处最大反而的是Kate的Lady Susan。
总觉得书里的她妆容应该更华丽、神情更傲气自信,情绪更沉稳。
可能是书里从Mrs Vernon的侧写里,无论她心里多么不待见Lady Susan,还是不得不承认Lady Susan 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展现的美丽、迷人、迷惑、分寸感、处变不惊地优雅。
Kate已然是演Lady Susan的不二人选,可能有些收着收着演,但手上的动作又有些多,让第三者看来这个Lady Susan也并不是那么永远自信能拿捏得住别人。
不想过多评价Lady Susan多么“利己唯物利益至上” 那些人物性格里的负面部分,因为已经有太多人讨论过了,今天我只想来谈谈Austen通过刻画Lady Susan这一形象提供给了当代女性多么务实的人生建议。
不可否认她是女人的公敌男人的红玫瑰,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全英国最会flirt的女人”!
当一个人可以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被大众打上“最”的标签,这可谓是登峰造极。
放到现在Lady Susan应该是公关界首屈一指的大拿亦或某时尚杂志CEO。
Lady Susan的说话之道真的值得大家学习,以退为进,欲扬先抑,先人一步,顺水推舟,冷静理智,临危不乱等等形容词都可以放到她身上,因为影片很好地呈现了她话术女王的气场。
不论是和男人交流,像Sir James, Mr.Reginald,还是和女人Mrs.Catherine Vernon, 她都是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你可以说她世故圆滑,也可以说她知道充分发挥性别和身份优势,但不可否认,她很好地演绎了任何交流都是要有所保留保持理智的。
片中所有男人都喜欢她,就连Charles也时刻维护她,这才是最大的讽刺!
更可笑的是lady susan看似遭万人唾弃的言行和价值观竟有点那个时代不可多见的独立女权主义者的感觉。
学会好好说话吧!
附上 Lady Susan写给Reginald的信I"I am much obliged to you, my dear Friend, for your advice respecting Mr. De Courcy, which I know was given with the full conviction of its expediency, though I am not quite determined on following it. I cannot easily resolve on anything so serious as marriage; especially as I am not at present in want of money, and might perhaps, till the old gentleman's death, be very little benefited by the match. It is true that I am vain enough to believe it within my reach."小彩蛋:1.哭着出场的Sir James Martin,a bit of a "rattle",本来是suitor of Frederica 和 Maria ,哪只'最后傻人有傻福'自以为抱得美人归,实则完美演绎要想生活过得去,头上哪能没点绿,替Manwaring养了一辈子娃!
2.本以为绝对的大男主Mr. Reginald Decourcy最后会真如他姐姐所言在自责懊悔中飞奔向Lady Susan的怀抱,不计前嫌地过上童话生活,哪只编剧开脑洞去外太空,他最后竟与lady Susan的女儿 Miss Frederica Vernon喜结连理happy ending,还来个你侬我侬的结婚宴。
3. lady susan的Mr. right Mr. Manwaring全片竟然两人都没单独正脸同框过!
真是可笑至!
唯一的同框还是和Sir James一起,真是愉快幸福的三人游啊!
4. Lady Lucy不正是现代很多生性柔弱被小三女性的写照嘛!
当得知丈夫出轨,只知道让亲戚朋友欺压指责小三,一心一意等待哀求丈夫回归家庭!
这样的男人有什么可留恋的!
难道被小三最该被指责和怒骂的不是那个背叛你们承偌的所谓的丈夫嘛!
5.被很多现代女性强烈艾特要出驭男术的邓文迪女士,萧亚轩女士,裴秀智女士,她们的祖奶奶应该就是Lady Susan吧!
我就知道简.奥斯汀是个隐藏的妖孽!
和世间妖孽一样脑子快、嘴巴毒,只是她迅速地将“毒舌”化作晶晶亮的糖霜,才引得人们至今追随。
15岁的她尚不知隐藏天机,才有了苏珊夫人这样一号她作品中绝无仅有的、妖气冲天的人物。
电影很一般,美国导演有点伍迪艾伦式用“话语流”来带动节奏的意思,用话语中的狡黠和趣味制造亮点,可惜不太成功。
运镜太平淡了,我能想到的快切、主观镜头这类有趣的渲染手法都没有。
凯特.贝金赛尔本就不妩媚,这样就更一脸随时披挂上阵的样子,哪里是一贯谈笑退敌的奥斯汀啊。
奥斯汀比她的继承者们比如王尔德还是温暖多了,无论过程如何,永远是peace&love, 所有人都获得快乐结局。
其实,奥斯汀的其他女主都是“越级上位者”,只不过手段主流。
象苏珊夫人这样正面开战、公然不把上流社会所有男人放在眼里的,是唯一一位。
聪明绝顶的女人是可怕的,对男人的脉搏尽在掌握,可以几分几秒地算定他们闹过脾气什么时候爬回来。
和贵族帅哥Reginald情投意合,也不妨碍她将其他人作备选,还疑惑“丈夫人选的智商是否必备?
”,并闲闲议论闺蜜丈夫“太老难以掌控,又太小离死还早” 。
时下女性爽文的制胜秘籍是“不爱”,将自杀当自慰。
而苏珊夫人的“魔力”来自看透,看得清男人高大威猛下并无例外的“小”,爱情美好背后的脆弱。
所以当看到前爱人和自己女儿在众人面前琴瑟和谐,她站在人群中怡然微笑。
母女易嫁,她嫁的“科林斯先生”式的贵族很完美,年轻富有,她让他幸福不费吹灰之力,她则获得一切,从此不用殚精竭虑。
显性妖孽的王尔德在《痴男怨女》中也给了同样玩转上流社会的艾琳夫人善良结局,富翁Toby理解她游戏人生只因所遇不幸。
全上流社会的女人都当苏珊夫人是蛇蝎、如临大敌,自然不会自省是她们的愚蠢、狭隘导致她们的丈夫轻而易举地受这个晶莹剔透的美人吸引,当然也不会过问在她们的偏见和敌意中,一个女人失去庇护后过着怎样踩钢丝的生活,既拼命不让自己掉下去,还要保持尊严。
苏珊夫人的女儿不喜欢可笑的“科林斯先生”,多有钱有地位也不喜欢。
和王尔德剧中的年轻女主一样,她们都得到了真心相爱的高富帅丈夫,始终纯洁、光明。
“何不食肉糜”这句话残忍与否是分受众的。
苏珊夫人的魅力一部分来自于她聪明绝顶,懂得世道人心。
但我相信,如果可以让她选择,她宁愿作个善良如初的美人,对有些事,到老都不懂。
从“傲慢与偏见”,到“爱玛”,似乎一直都对简奥斯丁炙热的作品不太上心,直到看到这部新片#爱情与友谊# ,改编自简的书信体小说#Lady Susan# , 才开窍般地发现她的天才魅力 - 笔锋辛辣,言辞犀利,幽默诙谐的英式喜剧,值得不停地玩味。
"How dare you adress me, Sir! Begone or I will have you whipped!" "Outrageous! Have you not met him?" ""No, I know him well. I would never speak to a stranger like that."
一直很喜欢奥斯汀。
人到中年,我反而认为比起伊丽莎白,爱玛,苏珊夫人更是完美女性形象。
她美丽,开朗,睿智, 真正是一位优秀的女性。
她凭借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不仅是自己也是别人人生的操盘手。
她既找到了优质饭票,又拥有养眼的粉丝,更有爱情(连接盘侠都备好了),最最重要的是,她还有一个志同道合的闺蜜啊,能提出最有利建议~~~实在拥有是完美人生啊!
没想到奥斯汀还写过这样的故事!有点王尔德的风格啊!把各种人玩弄股掌间把自己的路铺的明明白白,有blockhead老公照顾给钱花,有帅气情人陪着。。。怎么说也不算输家吧。。
什么玩意
经典文学里和我最不来电的可能就是简•奥斯丁了,妈嫁女儿这种故事对于我一个现代直男来说真的有些别扭,好在惠特•斯蒂尔曼的电影语言非常轻盈,让这个故事显得没那么苦大仇深,而是充满了许多能让人会心一笑的轻松点,这些再创作固然是非常聪明的,但对我个人而言也算不上很好的电影。
真的妙。导演完全得到了简奥斯丁发自内心的会心一笑和漫不经心的幽默。哪哪儿都好,就是曼沃林一段太没存在感。
通过大量对话来很好地还原了奥斯汀信件体原著。站在“纵览全局”视角,戏中男人们都是傻瓜,令人好气好笑。可是我想想要是自己身为他们,大概也不过是被lady S迷了心窍的一员。
苏珊夫人真烦人
stillman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Austin's absurdity and sarcasm but lost her characters' likability. Lady susan became the only one that's interesting and annoying, everyone else was just bland and meh. such a shame to Austin's sharp portraits of all walks of life
十分有趣,这部电影名叫《爱情与友谊》,但哪里有爱情和友谊?有的只是自私的算计,步步为营的圈套,以及相互利用。当人人都工于心计,当本该纯粹的都不再纯粹,苏珊夫人这种人便有机可乘。物必自腐然后虫生。
blahblahblah,上流社会的姑婆妯娌茶余饭后的叨逼叨,隔一会抖个小机灵,非常地女性化。寡妇是个绿茶婊这我还真没看出来啊?看到很多熟面孔。科洛赛维妮眼袋都出来了啊。真是老了。
啊?6.7?中国影迷都瞎了吗
无聊的要死
好无聊啊。
这个女纸不简单,撂现在妥妥一钻石级公关大触!嘴炮功力突破天际,各种男人玩弄于鼓掌之间,只有老娘不想要,没有老娘做不到!片子很多小细节和台词都充满巧思,有着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电影节第一部中文硬字,翻得也不错,但放映出了问题,导致转场时间严重压缩,错过了下一部片子的开头部分…
挺机智的样子-05/10/16 at IFC Center (adv)
😂“你老公啊,他年纪有点尴尬,要拿来使唤吧太老了,可是说他老,又不会马上死。” 真是逗乐又机智,斯蒂尔曼多拍片啊!
集合了所有的Austine式譏諷,卻沒有了Austine的內核。難以理解當代這麼多人誇讚Lady Susan是有多小心眼,可真要把女權在男權社會忍受的那些酸楚一次爆發,在酸一把男性的同時也著實惡心到了自己。(要我說這樣的故事還是遵照Austine遺囑燒了的好,本來就是寫著發洩的,作者不該暴露太多情緒給讀者,反而迷失了觀眾的眼。)
beautiful to look at (costumes, settings, etc. not the actors...) but without an engaging plot, tho a few clever words dotted here and there. overall, a try-too-hard...
5.5。爱情与婚姻轻松小品。
女主的英腔太难听.......
2018.08.31// 2024.11.12 挺英的,不知道当时为什么想看。想看标记的那年我在西班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