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专业做电影或相关专业的,我也不懂什么长镜头、短镜头之类的,我就说说这个电影所描述的那种生活是真实的!
它里面描述的除了穆斯林特有的风俗之外,其他的我都经历过,我小的时候也是那样等着天下雨,下雨了满院子的水,泥能糊到头上,窖里的水都是泥水沉淀下来的!
下雨不及时把雨排出院子,房子都会塌!
因为是土房子!
小时候家里面养了一头驴!
母的!
每天放学回家我会拉着它到沟里的泉上,让它喝水,喝完水后我会骑着它回家,那时候个子小,要踩到田埂上才能骑上去,它都会很温顺的等我骑上!
最后它被卖到别人家了!
好几年后我去卖家家里看到它时,它流泪了!
电影中借粮的一段也很真实!
我们村上也有那样的人,地里的收成不够还债!
只能借粮,他们的眼神都是一样的!
生不择日,死不择时——《清水里的刀子》
今天介绍中国电影《清水里的刀子》。
片名Knifein the Clear Water (2016)。
影片改编自史舒清同名小说,讲述发生在宁夏西海固的一件小事。
宁夏西海固身处内陆,有着“十年九旱”的说法,常年干旱,是大西北的不毛之地,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一位穆斯林老头的妻子去世。
生老病死一直是人生大事,按照穆斯林的习俗,生者要搭救亡人,为死者做一些积德行善的事情,方便死者能够离天堂更近一些。
佛教中会有烧纸等习俗,通过火焰搭建通往阴间的通道,给死者送去盘缠。
穆斯林则没有这种习俗,而是通过招待亲友、做做慈善、祈祷祝福等形式,为死者铺平前路。
老头的儿子表示,母亲收了一辈子的苦,死后要为她好好搭救,也算是尽尽孝心。
家里并不富裕,甚至算得上家徒四壁,但陪伴老人十几年的老牛年纪已经大了,准备杀了老牛,用于招待亲友。
老头思考一番后表示同意,于是一家人开始着手准备杀牛事宜,以便做好搭救亡人。
除了招待亲友,慈善、祈祷两种方式在片中也得到专门表现。
老头的弟弟因为妻子生产、家里断粮前来求助,老头准备了不少粮食送了过去,即是救济弟弟,帮助即将来到世上的新人,也是为老伴积德行善;老头多次在老伴的坟头待着,虽然无声,但他枯干的背影让人感到无比悲恸。
杀牛成了影片最大的冲突,后续故事发展中,大家都在为杀牛做准备。
虽然故事主线没有发生过偏离,但老头对老牛的不舍一直溢于言表。
在这最后的日子里,老头与儿子一同照顾老牛。
好草好水伺候着,时不时还梳理梳理皮毛。
朝夕相处之间,老头睹物思人,似乎从老牛看到了昔日时光。
随着杀牛日子临近,老牛突然变得不吃不喝。
老头感到很不解,找阿訇询问原因。
阿訇就是当地宗教里的老师或者学者,是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的人,一般都被认为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老头认为,老牛能在喂自己的清水里看到刀子,知道自己要被宰了,所以不吃不喝。
这也就是片名《清水里的刀子》由来。
阿訇告诉老头,老牛能够感知到自己的死期,绝食是为了以一个清洁的内里,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完成最后的祭祀。
尽管已经决定杀掉老牛,但是老头心里一直无法释怀。
在动手前,老头塞给儿子一块布,要求儿子盖住老牛的眼睛,自己找拉格借口出去走走。
最后还是由儿子完成宰牛。
影片对于生死的思考已经超越故事本身。
《清水里的刀子》讲述的故事用五分钟的短片就能讲完,电影通过事无巨细的笔触将一个简单故事拉长,给观众们足够的思考时间。
生死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终极问题。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来到世上,而死亡则是可以由自己一部分做主的事情。
何时死去、何地死去、怎样死去,这些或许不能全部可控,但至少能够部分可控。
老头经历过老伴的葬礼后,也开始考虑自己的葬身之所,通过老伴和老牛的经历,总算静下来好好想想死亡的意义。
有宗教信仰的人,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给自己心理慰藉,让死者死后可以少受点罪。
影片对于生命的意义并没有给出答案。
其实生命本身并没有意义,活着的人赋予生命意义后,生命才具有相应的意义。
你如何看待生死、如何对待生命,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或许大家会想,在这么干旱贫瘠的地方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
老头的儿子却说老头离开,但老头笃定地要继续待在这里。
习惯了一种生活方式的人很难再去适应另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改变更是一件困难无比的事情。
生死这种超越人力控制的事情,是打破老习惯的最强硬措施。
随着死神降临或者新生儿落地,生命在这一瞬间完成了强制变化。
不管老人如何抗拒,都要面对这种无可避免的改变。
离开贫瘠的地方,前往富庶的地区,或许在物质生活方面能够得到改变,但对于精神层次的改变就显得不那么重要。
久经沧桑的人都会知道精神层面远比物质层面更加重要。
生不择日,努力活着。
死不择时,善待生命。
主创见面会这种东西大概是专门用来将导演拉下心中神坛的;为保住对电影和团队的敬意昨晚提前离开,现补交一篇影评。
《刀子》中呈现的所有人类学奇观几乎都与水有关,后者古典画意的表达承接着我们一直以来对穆斯林的意淫;“清水中的刀子”一言蔽大概是:寿终寡欲之时面对宿命的状态——然而他们并不会因为阿訇的告诫就摆脱惶惑;信奉终身的净身教义,物质生活的淡泊自给——这些我们原本以为能够对抗死亡恐惧的武器,现在依然无法施予绝对的镇定。
所以大概,死亡与民族无关,终究是人类共同的宿命悲伤。
可能没有穆斯林的宗教信仰体验,也没有到已经能够感悟生死的年龄,电影还是没有对我有太大的触动。
原本以为宗教的祈福能够减轻人们对死亡的畏惧,但在这样一个到处充满穆罕拉德祷告的小村,面对生命,即使是大牲也留恋着对生命的不舍。
清水里的刀子,是对生命的预知,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生活的未知,生命的庄严,都在这清水的稻种参透。
导演将人物的缄默克制用长镜头和固定机位缓缓融入进了4:3的画幅之中,开场十多分钟还未出现人物的对白,靠着大场景中的变换默默开场,没有音乐,没有对白,人物情绪在长镜头的西北画布中徐徐流淌。
结尾之处,大面对着铺满白雪的荒原,眼里透露着对生死的凝重考量,看着一座座坟头,此时儿子和乡人将牛放倒在地,用白布蒙住牛的眼睛,阿訇给将死之牛念经,大在茫茫莽原上伫立着,镜头逐渐拉远,大地黑白两色,透着一股青黑色。
贫穷的山沟,人们保持着一份尊严与仪式,大到新生儿的出生,小到茶米油盐;缺水的境况下也坚持每天洗净自己,端详古兰经;人们在宗教中,带着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坦坦荡荡地活着。
看完影片,不知所以,没有音乐,渐渐远去,出现演员表,结束。
《清水里的刀子》观影后之感言2018.4.9 城主於义乌蓝宇影院一、无声胜有声大部分都采用意会的手段让人进入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场景,感受生活,思考人生。
老爷待人的眼神、看牛的眼神、观坟的眼神……将无声胜有声演绎的淋漓尽致。
犹如那盏煤油灯,虽不能照亮整间房屋,但它足以开启求知和思索的大门。
当每个人都进入沉思的状态下,整个世界都会鸦雀无声,难道不是吗?
二、生活就那样西海固老一辈人的生活观念基本都是:“生活就那样”,够吃够喝就行了,顿亚上多少得够。
这种生活观其实源自对信仰的理解,整部影片都是以仪式、对白等都透露着宗教文化践行,尽管路断粮绝,内心从未有过绝望,只知道考验。
外界看到他们很穷,但他们很知足,难道这不是对那些生活条件丰富而充满忧虑的最大讽刺吗?
你说:生活是不是就那样?
三、生命的梳理现在的人基本都是过一天是一天,都想着明天的发展,很少去想死亡和明天哪个先到来!
一开幕就从洁净亡人的场面拉开,及后来借牛点出了人的生命之意义,若不是这个亡人,也就没有后来的故事,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
难道这个故事不足以唤醒自己对生命的一次梳理吗?
四、别样西海固整部影片让大家感受到贫的风貌,通过断水的现象及拾柴的场景略带点出了生活中的难,但作为西海固的一员,我个人认为在这点上还够描述的深刻,下面我给大家讲述一下西海固的难。
1、饮水难电影里点到了,并后缀了一句去沟里担一担水,或许将这个场景拍摄出来能更加震撼人心,为了两桶水,要走多少路……在西海固,再怎么缺水,但在信仰方面从不含糊,力求洁净之水,宁愿不喝也要用来洗小净……我想这样才能走的更深!!!
力求细节入人心,场面撼灵魂的片段。
2、交通难这点我是在影片当中没有看到的,实属遗憾。
尤其是下点雨,在黄土上那个行路难的场景、蹦蹦车一赶集拉上些东西上不去坡,众人在后面推搡的场景……最记忆犹新的那刻就是宁夏同心的姑娘出嫁到海原一个山村的婚礼,由于多数的同心送情人没有经历过西海固的路况,其中一位司机在这弯弯拐拐、上坡下刹的路途中,刹的没有刹车了……那刻,新娘的一位年龄很大的长辈就对新娘母亲说:你怎么干了这么个事情,把女子栽了沟……很多人都有返回的念头了,若不是信仰的支撑,或许这个婚姻就黄了。
送完情之后,多数送情人都是哭着回去的,由于多数人没有来过西海固,回去一周内睡觉做梦都是悬崖陡路的场景,这段婚礼一时成为了新娘家族谈论的话题……3、收庄稼难很多地里的庄稼通过人背才能放到架子车上拉回来……4、教育难多年级公用教室也共用教师,村里基本都是到三年级就要去到乡镇去学习……说这么多,只想表达影片在西海固的“难”方面不够深刻,缺乏场景共鸣。
五、借鉴《小鞋子》拍摄的情节不够丰富,除了一些启发性的东西之外,没有一些故事情节产生共鸣,建议借鉴一下伊朗的《小鞋子》拍摄。
本部影片是因女亡人而起的故事,最遗憾的就是没有看到老爷对亡妻的思念和爱慕之情,哪怕就是看一下亡故妻子的照片也罢……这是最遗憾的一点,我没有看到或说感受到生活一辈子的夫妻之爱和思念。
整体而言:整部影片切入点及选材立意都是大环境急缺的,也是每个人急缺的,多数场景拍摄敲打到了内心,但不足够震撼灵魂,或许那些场景太熟悉的缘故罢,但生活中需要这样的影片。
另外,既然作为影片要展现给大家,必须要有丰富的、多维度拍摄一些场景与观众产生共鸣,这样才会在影视领域中达到上乘之作,再说回来,我们要把目光放远,让更多的群周受益。
为本次影片默默付出的所有人员点赞。
摄影很美,画面很凝重。
影片里所有关于穆斯林的情感全部用宗教的形式展现出来。
整体的节奏非常的慢,但是细节非常丰富,导演有刻意的去弱化原小说的故事性,反而突出了某些细节的仪式感,比如洗澡那个片段真的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真主的机密,为人的参不透呀!
”与原小说中的“摄影很美,画面很凝重。
影片里所有关于穆斯林的情感全部用宗教的形式展现出来。
整体的节奏非常的慢,但是细节非常丰富,导演有刻意的去弱化原小说的故事性,反而突出了某些细节的仪式感,比如洗澡那个片段真的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真主的机密,为人的参不透呀!
”与原小说中的“最令他伤痛不已的是,牛知道它的死,他生而为人,却不能知道”完美诠释《古兰经》中一再反问人类的难题。
室内布光、演员走位把人物的心理描述得淋漓尽致。
陪伴老人十几年的老牛,因为要在亡人归真40天被宰杀,老牛开始不吃不喝只为了清洁内里地离开。
宰杀那天老人不愿直面老牛,走到了一面白茫茫的莽原,影片也于此结束。
导演将人物的缄默克制用长镜头和固定机位缓缓融入进了4:3的画幅之中,开场十多分钟还未出现人物的对白,靠着大场景中的变换默默开场,没有音乐,没有对白,人物情绪在长镜头的西北画布中徐徐流淌。
结尾之处,大面对着铺满白雪的荒原,眼里透露着对生死的凝重考量,看着一座座坟头,此时儿子和乡人将牛放倒在地,用白布蒙住牛的眼睛,阿訇给将死之牛念经,大在茫茫莽原上伫立着,镜头逐渐拉远,大地黑白两色,透着一股青黑色。
贫穷的山沟,人们保持着一份尊严与仪式,大到新生儿的出生,小到茶米油盐;缺水的境况下也坚持每天洗净自己,端详古兰经;人们在宗教中,带着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坦坦荡荡地活着。
看完影片,不知所以,没有音乐,渐渐远去,出现演员表,结束。
《清水中的刀子》,听起来有点像古龙武侠小说的书名,2018年第一次泡电影院莫名其妙的就选了这部不知名导演的文艺片,电影理所当然的安排在一个只有寥寥20张座位的迷你小厅中,今天最大的惊喜就是我——没有包场!
还有一位知性的小姐姐躲在最后一排安静的看电影。
城市这么大,不管是萍水相逢还是机缘巧合,总会能遇到爱着同样事物的人,尽管人数可能少得可怜。
电影的第一幅画面刚展现出来,心里立马喊了一声:“艹,油画啊!
”摄影或许是刻意为之,追求着油画感和雕塑感,莫非导演是绘画系转行的?
大量的黑夜场景,跳动的灯光,古朴的老者,四比三的画面,众人吟唱经文的仪式感,让人有一种看六十年代欧洲老艺术电影的感觉,就算说它是是学步,也绝不是邯郸学步。
电影的剧情可以说是极其简单,但是在节奏上控制的不温不火,情绪上隐忍克制,面对老伴的去世和爱牛被祭祀,老者为老牛诵经时候的流的一滴泪就足够了。
有些人说“文艺片的创作者只在形式表现上下功夫是不成的,作品的关键是对现实生活及人物的生动发现及深刻思考”,我不敢苟同,电影之所以成为第八艺术正是其独到的形式表现的方式,情节只是其中某一并不重要的部分而已,挖掘现实生活之类的去看巴尔扎克、高尔基的小说就可以了,在艺术电影的表现层次来说,实在是下品。
一首诗、一句话、一段哲理、一丝情绪都能成为独立的电影。
希望还能看到王学博导演保持水准的下一部作品。
电影充满了场景和场景的间隙,停顿了很久才说出话前那段停顿的空白,没说但感觉到的言语和言语外的难以体会的。
有时下一幕场景就是上一幕的注解。
最后落幕时茫茫大地雪覆盖下的大地轮廓和远处的山脊,临结尾老人点燃煤油灯念起古兰经,灭了再点,再念,再灭时已有泪光。
观片子里对话不多,其中一场是葬礼后老人去看摔断腿的姑侄儿,还掉老伴的债。
姑侄儿媳妇说起忽然想起来一件事,平铺直叙地说起和老人老伴一同赶集,老伴买了很多,最后看到她买的鞋,于是借钱也去买了双。
老人回到家坐在屋子里不开灯,就捧着那双鞋坐着。
别人口中零散提起的老人老伴就是"苦了一辈子了",别的再没有,这些可能是老伴唯一表现出自我愿望的一次,老人抱着它,想些什么呢。
另一段对话是老人和儿子,说起外出打工。
老人不同意,庄稼里的洋芋和井里放的水就是他依赖的,出去危险;儿子觉得有可能明年收成不好水也吃完了,出去打工也不累,危险哪里都会有。
隔壁要生娃婆娘的老头过来了,问起老人老伴的事儿办得怎么样,吃面也是劝几劝吃了半碗,再要加就不吃了。
老人问你不常来有什么话要说么,老头没说话,老人出去喂牛了,老头跟着出去,说出自己来是借米给婆娘吃,老人顿了顿,走去厨房让媳妇给了他半袋米。
之后背着米的老头在暗下来的大地上走回家,再之后要生娃时候老人,媳妇,阿訇走在夜里的大地上,人好像化成大地的脊背,担起这些。
还有几段片段是阿訇念经,给亡人,给新生的婴儿,最后给牛。
这个阶段性的生命仪式在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的引路,以至最后老人希望为自己渡过这个心理难关也在念古兰经。
牛牛在决定被宰之后,先是老人的儿子给牛刷身上,然后给牛割苜蓿,老人在雪中带牛出去,给牛铲土垫窝,最后一次带牛出去在满天遍野吃草,再后来,牛开始不吃不喝,老人故意在宰牛的那一天出去转悠,避开这一幕,出门前塞给儿子一块布,应该是后来捂牛眼的那块布。
人老人最开始不愿意宰牛,说是没有犁地的了,其实通过牛看自己。
在儿子劝说后,老人一直在想这个事儿,给自己洗了个澡,然后给自己洗了个小净,再然后在看到牛不吃不喝后,去找一个老人家说话,说到牛是大牲,想起原先老人们说牛在被宰前几天可以看到水里的影子,老人家回话,牛不吃不喝内里清洁,高贵的。
老人觉得自己,人,反而两眼一抹黑,什么都看不到,老人家回道,人也贵,各有各的活法。
真主的奥妙,参不透。
牛和人有一处镜头是老人儿子洗牛,牛背对着镜头,露出清晰的肚子下垂,脊梁高挑的轮廓;背后的老人也看向牛,背对着镜头,人牛的背影这一画面让人觉得老人也在看向自己,尤其总是说道牛娃子之前也挨了不少他的打。
另一处是发现牛不吃不喝后,老人把牛牵出来,新打了一盆水,牛依然不喝,老人看向水盆里,映出牛和老人,老人叨念着真是不吃不喝啊…然后回到屋里,和老牛透过窗户相互看着。
四十这天的搭救终于在结尾到达,作为举意,牛被宰,老人老伴苦的一生被搭救;老人想看到的眼前事没有映在水面上,但确实透过牛,透过姑侄儿一家,生孩子的一家铺就了路,那本古兰经念了又念,不是为了释然或者搭救,而更像是看到老牛生前选择后一种内心平衡的找寻,老人没法像老牛,也许他的"贵法儿"就是完成搭救他人的过程吧。
片子好像不是在讨论清洁,虽然这确实是呈现的方式,而是在讨论"贵",一种超越一种live otherworly。
不过人到底不如牛本体,后者在自身之内就完成了,前者还是要靠他人或者越过自己而达成。
【2.5】一部失控的“万玛才旦”电影。套用友邻的话:镜头已经深刻表明了什么人拍什么片,这片初始的意图或许是对暮年者生活的关照,但它关照的方法是通过摄影机贪婪地向人物索要表演和情绪,以此试图营造一种意境,这个过程变质成为了对人物的一场猎奇和剥削。
不知道大西北是不是就是这样,牛啊,羊啊,人啊,都没什么差别。
当初看安哲的塞瑟岛之旅的恐惧又回来了,沉闷至极,镜头内的叙事基本没有,文本上的交待经常滞后于画面(比如老人单独去给牛拔苜蓿过了大概15分钟才知道所拔的苜蓿是嫩的,是为了专门犒劳行将就木的老牛的),台词和表演上的羸弱又让少数民族的生活困境和宗教信仰变成了猎奇。为数不多的亮点是中段讨论办丧事花销的场景,虽然没有在文本上直接给,但是两父子被压缩在门洞中,为吃水太快而发愁,孩子们从门洞中无忧无虑地跑过,带出了西北农村干旱穷苦的一面。
很难得的电影@moma
一部被死亡牵动的电影。导演将已死、将死、必死构成精巧的三线结构,事关生命。导演下了不少功夫,电影的构图和摄影非常有力。虽然电影非常残酷,但充满了情感的温度,还有老人的倔强和温柔。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长镜头很考究。事实上,真正的现实无比生猛,但导演并没将诗意沦为遮羞布,也是难得。
很好,评分太低了既是一种讲述,也是一种记录艺术的力量来自真实生命如此漫长,又如此短暂;如此脆弱,又如此坚韧
讲了一个穆斯林家庭的故事,4:3的画幅有点古老,就像叙事一样老旧的风格,语言很少,叙事却有些啰嗦。有一种终于看完了的感受,感觉言之无物,没有生命的真实体验在里面。
一潭死水版的贝拉塔尔?
已经够卑微了,那么更要坚强下去。
解放碑保利大垃圾....
您呐,拍完了自己留着看就得了……“先锋艺术片=散文摄影集式运动影像”,对某些人来说这真的是非常一厢情愿的浅显理解了……
圣洁的灵魂,干净的身体,贫瘠的土地,苦难的生活,清水里的刀子。
3.5
就像某些艺术作品,注定了只有小部分人能欣赏。本着国产片在豆瓣6分以上就不要错过的习惯,先是期待、接着坚持、最后修炼般看完,基本上找不出多少个人可赞赏之处,十分钟就能展现得很好的画面硬是拖沓到九十分钟,能好到哪去?影片中贫穷落后的情景在几十年前的中国很普遍,但影片没交代背景、2016年上映的片,为了证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么?点评本片的四千人中年龄超过四五十岁的肯定不足5%,谈不上很深刻的理解,最多是听长辈讲述、加上个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所谓细腻情感,为赋新词强说愁。豆瓣的编辑实在应该把影片大致分类。1.5/10分。
感觉这部片子的评价会很两极化——喜欢的人会觉得其古典主义的画面色调跟现实主义力度让人惊艳;不喜欢的则会很嫌弃那份故意为之的做作与凝滞的长镜头、甚至还有近来此类影片很常见的非职业化演员与叙事调子,匠气。客观一点比绝大部分烂片好,但本身并不算太出彩,三星半。
宰牛是全片的内在动作,是基石。围绕着它看到了老人对亡妻的思念、生活的不易、人们的精神寄托,一幅画卷在缓缓展开。味道是出来了,但还是缺少一种力度,一种内在的张力。
清水里的刀子,看见生、看见死、看见信仰,以及最后的陪伴。摄影很棒,有人有景。
做饭和洗澡的画面风格像级了维米尔的油画。至于印象表达上,不知道导演是学习了德乐滋还是侯孝贤。
这么多年来,第二部把我看睡的电影,上一次还是在五年前。
“在西海固这样的天地间,信仰是唯一的出路。宗教是生活中的盐。“——张承志《心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