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经典苏联电影再现。
踏实的剧情,粗犷有力的叙事,震撼的音画,展现一个苏联准尉带领5个刚入伍的女兵阻击16名德国特种兵的经典剧情。
战争的残酷,分秒必争,不给你一丁点的时间去准备(甚至没有换子弹的时间,当时就是一个女兵的掩护射击,为准尉赢得了换弹匣时间),准备承受它所带来的种种磨难。
激战间隙,当准尉以“亲哥哥”的身份张开臂膀,拥抱仅存的两名女士兵时,鼻子一阵泛酸……战争,柔美、凄美、壮美与其同在!
习惯了英勇善战,飞檐走壁的战士,有点不太习惯,还没开始战斗,就死的莫名其妙。
第一个死的是女学霸,天色暗了,书上的诗歌却仍旧是亮的。
她再也等不来心爱人的信。
但是他们应该可以在天堂相遇,再续前缘。
第二个死的是孤儿,她只是想妈妈,想回家。
战争面前,胆小懦弱,是人之常情。
没有人天生无坚不摧。
第三个死的是报信员,沼泽地里泥泞死拽着她,拼命的挣扎却越陷越深,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第四个死的是队长,她饮弹自尽,是为了不拖累队友。
如果可以,她愿意一直保护自己的孩子。
第五个死的是美女,歌声婉转,回荡在树林里,选择牺牲自己,是一种决然。
她们都很年轻,炮火中的青春,是残酷的。
2020年2月4日,立春。
武汉肺炎疫情感染人数每天仍然在增加。
虽然2月3日,我所在的城市就可以灵活开工上班了,但几乎所有人都还是把自己封锁在家里,窗外,是自我搬进这个小区十几年来,从来没有过的安静。
平时大爷大妈们喜欢制造出的各种鼎沸的声音,已经快两星期没有听见了。
在这个大城市了,这似乎是我第一次,被真正的寂静所笼罩。
家里面也是安静得出奇。
只有偶尔谁走路的脚步声,会把人吓一跳。
在家里关闭了十几天,该说的话似乎也都说完了,每个人都把自己埋在手机或者ipad屏幕中,默默的打发时间。
在这样的静悄悄的环境下,我看了这一部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也是一部展现安静的力量的电影。
虽然中间也有激烈的战斗,但那些子弹穿过树林的声音,似乎只是在宁静中偶尔撕破了一道缝隙,而这道缝隙,又以最快的速度,被寂静湮灭。
当你突然发现,你面对的敌人,远远超过你的想象,他们的装备远远好过你的那杆破枪,他们的力量远远大于你的力量的时候,你会做怎样的选择呢?
是什么勇气,让瓦斯柯夫准尉选择在劣势的情况下,继续义无反顾的进攻,而不是退却去保存实力呢?
那些女兵,在战场上的牺牲,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当战争结束以后,后人会怎样看待甚至评价这样战争。
会不会有人,仍然记住那些牺牲在密密的森里里,被厚厚的落叶所覆盖,或者被无底的沼泽所吞噬的普通的、卑微的士兵呢?
二战中,列林格勒在德军的围困中,坚守了两年半。
2020年,武汉在这次肺炎疫情中,几乎可以算成了一座被围困的孤城。
这座城市,亦是如此的悲壮。
每天都有人新增感染、每天都有人离开、每天都有人治愈离开医院。
每天都有新闻中所报道的激动人心的成绩,也有那些不被人知的普通人的悲欢。
而且,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具体的敌人,而是看不见、摸不到的病毒。
因此,这次武汉围城,甚至比列林格勒更悲壮。
而很多年后,我们会怎样来回忆这段封城的冬春之交呢?
有没有会有人,也拿起笔,来记录下当年武汉封城中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故事?
我们会不会依然能想起那些在疫情中消失的渺小的生命呢?
愿一切都好!
“ 都说历史是战争的历史,而战争是男人打下来的,此话差矣。
”2015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俄罗斯翻拍了一部经典影片纪念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它有个朴实文艺略带危险的名字,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黎明代表着新生和希望,是烽火儿女对和平的希冀,是他们用热血和傲骨平息硝烟,给后世带去的光明故事的发生地在美丽的山谷丛林,黎明时分,万物正待复苏,万籁俱寂,一声鸟叫足以响彻天际更别说是一声振聋发聩的枪声!
01—《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翻拍自1972年,由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导演的同名电它们都是根据鲍瓦西里耶夫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老版是黑白的,更注重诗意和艺术,新版兼备商业与艺术性少了诗意,也多了博眼球的内容,技术更好,画面更美,情节更紧凑故事的视角很独特,都说历史是战争的历史,而战争是男人打下来的殊不知,在战争的性别分成中,女性也有一席之地除了潜居后线做缝补工作和救护天使外,拿枪杆子冲上一线的也不少最著名的女兵当属苏联的高射机枪手,善打轰炸机这股力量让德军非常头疼,也非常受辱自诩血统纯净,是人类最高级的种族,怎么能忍受输给娘儿们呢本片故事即以五个苏联女兵为主角,讲述她们保家卫国的传奇,抨击战争的残酷俄罗斯人的名字太长太难记,我后面介绍人物时就用化名了02—二战开启,德军的铁蹄浩浩荡荡踏入苏联境内,苏联一时成为世界最危险的国家之一人民东躲西藏,却不知逃往何处,宛如世界末日在苏联某区有一个村庄,这里仍保持着战前风姿,美丽坚强的生存着村庄的附近是重要的铁路线,用来向后方输送重要物资常有军队在村庄驻扎这里的头是一个叫瓦夫的男人,级别是准尉他接送一批又一批部队,士兵不停换来换走,只有他永远停留在这士兵们不听瓦夫的话,没有建立严肃的上下级关系,瓦夫自然管不住他们加上离开村庄就是赶赴战场,活着回来的希望微乎及微连生命都要失去了,谁还管对他唯命是从驻扎的青年们血气方刚,在村庄里不是喝酒泡妞,就是打架滋事列夫给上面提了个要求,给他派些既不喝酒也不泡妞的来上面说,那就只有太监了老部队离开后,新部队隔了两天才来这两天要是有德军或德机,后果不堪设想瓦夫早已等的不耐烦,听到新部队来了,赶紧出门迎接结果帘子一掀,看到的是一排排女兵村庄瞬间变成了女儿国,瓦夫成了唐僧瓦夫眉头深锁,心里一万头草泥马驰骋而过他也不好说什么,战时缺人,轮不到他挑三拣四至少,这满足了他的条件,她们既不喝酒也不泡妞打心底里歧视女兵是男兵无法控制的思想瓦夫也不例外,直到在一次歼击德机的指挥行动中看到姑娘们娴熟的专业动作,才终于认可有人被德机炸伤,三个新女兵补充进来这些女兵中,有的是身经百战,阅敌无数,有的是初出茅庐,作战经验为零但她们都因为同一个理由参军杀死那些夺走她们生命里最美好的东西的敌人影片着重介绍了5个姑娘的背景有的是失去了心爱家园,有的是丈夫死于德军的坦克之下,留下孤儿寡母有的是惨遭灭门,有的是把爱人送往前线最后收到一份死亡通知书还有的从小成为孤儿,饱受欺凌,日夜渴望母亲的怀抱她们拥有共同的敌人——纳粹班长在偷偷进城看望儿子的路上发现两名纳粹,他们穿着伪装服,背着炸药,悄无声息的在树林里游荡班长立刻跑回来通知瓦夫,根据他们的装备和行动方向瓦夫推测他们是要去炸铁路取得上级同意后,瓦夫带着包括班长在内的5名女兵抄近路,赶追那两名纳粹瓦夫对此地形相当熟悉,经过一块沼泽地,早早的比纳粹兵先到选择制高点埋伏好埋伏的地方是个景色宜人的山水宝地,美丽的自然风景和将要发生的血雨腥风形成强烈他们一直等到第二天黎明,纳粹才姗姗来迟周围静的出奇,是所谓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他们盯着两个纳粹过去,然后一个接一个,他们数着,同样装扮的纳粹一共过去十六个原来纳粹派了一支小分队去炸铁路,那两个不过是哨兵5个和16个硬刚无疑找死,瓦夫让小黄沿路返回去搬救兵剩余4人和他一起死守,就算付出生命也不能让这16个人去铁路小黄得令赶紧马不停蹄的往回跑瓦夫开会集思广益,想法子怎么阻止他们纳粹的目标是炸铁路,他们人数不多,肯定不愿意被人发现他们对这片地形也不熟悉,如果在他们前进路上设置障碍,让他们绕回去,就能争取更多时间班长说他们可以假装成伐木工,大吵大嚷装成很多人的样子他们脱下军装,伪装成普通妇女纳粹听到动静,派哨兵前来探查哨兵一查就知道他们只有5个人,瓦夫觉得要暴露了急中生智,小美脱光衣服跳进河里假装伐累了要洗澡,纳粹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她列夫配合她演戏,言语中透露有更多人到来的消息,把小美拉上岸小美游到对岸时差点被纳粹捉住,上岸后余悸未消,掩面痛哭这招管用,纳粹另辟蹊径,又绕回去了纳粹找不到路,原地休息烤火但大意的小文却在落单时被哨兵用利刃刺杀,她临死前大叫了一声,提醒瓦夫小文是高等院校的高材生,最爱诗词,本不适合参与这次行动但因为她会德语,瓦夫就把她带来做翻译,没想到在帮自己取烟的路上丢了性命瓦夫既自责又懊悔又心痛在小美的配合下,用声东击西法,杀死两名哨兵,为小文报仇他们与德军有过一次正面交锋,但由于藏在石头后面,且又较分散德军摸不透他们有多少人,在损失两人后就趁着大雾悄咪咪的撤了战斗结束后,班长和小美开启了小爱的批斗大会小爱第一次实战,刚才双方交火时,她吓得一动不动,众人看在眼里瓦夫出面维护安慰小爱,说真正的勇气并不体现在第一次战斗,而是下一次战斗第一次谁都会慌,乱了章法他把小爱带在身边巡视,结果正好迎面遇上德军他趁德军看到他们之前把小爱往岩石边一推,自己亦往旁边一躲德军没有看到他们,但小爱听到德军的蹄子就在自己脑袋上方,声音近的吓人心态一崩,大叫妈妈,暴露目标,被德军连发子弹枪杀躲在一边的瓦夫气愤不已,转过脸射杀凶手,立刻逃走德军紧追其后,瓦夫像装了马达一般跑得飞快后面枪声四起,德军穷追不舍,班长和小美听到枪声,止步不前瓦夫疯狂向前跑,一直跑到沼泽地,德军对着沼泽池连发数枪待沼泽池恢复平静才离去,树林又恢复了前时的宁静瓦夫从沼泽里冒出,疲惫的爬上岸他抬头一看,小黄的衣服绑在一根棍子上难怪援军迟迟未到,原来小黄早已溺毙在沼泽里瓦夫看着那根插在沼泽里的木棍,想象着小黄沉落时的无助和害怕,不由心如刀绞瓦夫重振精神,与班长和小美汇合,三人决定与德军决一死战德军还剩10人,列夫他们在石头后面架起5杆机枪,3人控制,互相打配合战绩还不错,干掉4个德军放大招,在班长呆的坑里扔进一枚手榴弹,班长被炸伤小美主动现身,把德军引进树林,让瓦夫照顾受伤的班长小美比不过瓦夫的脚速,虽然干掉一人,最终也惨死在德军的枪杆子下瓦夫和班长听到树林里的枪声停止,便知小美已经牺牲班长自知活不多久,把儿子托付给瓦夫后饮弹自尽德军还剩5人,瓦夫手枪里只剩一颗子弹上天庇佑,下起了雨,德军进入山洞躲雨,留两个在外面放哨瓦夫手起刀落解决外面两个,端起枪对准洞里三个,杀的他们措手不及洞里三个德军没有武器,算是俘虏瓦夫愤怒的举枪,念叨着就算把他送上军事法庭也要杀了他们导演在这埋了个悬念接着画面一转,三个德军向屏幕走来,瓦夫举着枪在后面驱赶他没有杀死他们正当他体力不支要晕倒时,队友及时赶到救下他任务圆满完成,上级又给他调来5名新女兵她们的样貌和牺牲的5人颇为相似,列夫看着他们仿佛她们又回到自己身边,然而这只是又一场残酷的开始瓦夫驻扎在这里,经历一场又一场生离死别,心力交瘁但他依然坚持,因为纳粹未除,国家尚无太平03—反战电影多不胜数,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间最多见,为后世留下不少佳作二战是世界公认唯一正义的战争,拍反战片的导演都会选择希特勒作大反派用战场上成堆的尸首反映战争的残酷《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没有大型战争场面,动作场面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最紧张的一幕是列夫替小爱报仇后撒腿狂奔,德军的子弹紧追其后列夫在和子弹拼速度,看着人额头渗汗中间介绍5个姑娘的家庭背景,稍微有点无聊,好在只点到为止把主要信息交代完毕就结束,没有过多深入不过这样没有建立起观众与姑娘间的情感共鸣,就会减少姑娘之死带给观众的震撼痛心的感觉不深刻,后劲不强尽管如此,姑娘们坚韧、聪慧、不屈不挠的人设还是立的稳稳地影片最后少不得要飙泪尤其是结尾5个姑娘重新站在列夫面前的画面她们曾经嬉笑怒骂,好不快活一切都变成了战火里的尘埃,随风而逝香消玉殒、梨花带雨这样的词不属于她们她们有钢铁般的意志,这样的意志将传给每一个听过她们故事的人虽死,尤生!
下面改编一首《红楼梦》里的诗结束推送:女儿悲,夫离子散觅不回女儿愁,军装何时换缎绸女儿喜,打落敌军一战机女儿乐,终闻国复与家合
很棒。
比起《拯救大兵》、《黑鹰坠落》等史诗级大片,这里没有地面部队大规模推进的宏大场景,也没有强悍的男主以一当十的畅快,所有一切都是在静谧中发生的。
雾霭沉沉,笼罩着广袤的森林、湖泊、沼泽,宁静而美丽,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5条鲜活的生命被MP40吐出的火舌逐个撕碎,与其说是导演的残酷,不如说这是战争本来的面目。
有情怀、有细节,更有让人为之动容的情感。
对这电影的名字还停留在小时候记忆中,刚一看到以为没有关系的另外一部新片。
后来才发现还是翻拍的。
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电视里不停的在放这部电影。
主题曲是不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已经模糊了。
原谅我小时候看的时候根本没有看明白是什么意思,只记住了残酷的各种死亡,那几个美好的女子,生命就如烟花一样消散了。
耐心的看完这部新片,就像重温了一遍儿时记忆,虽然坐在电视机前和大人们一起在看,但是只是在看热闹——打仗!打仗!打仗! 还有记忆中最惊恐的死亡,一个女兵,淹没在沼泽中,画面深深刻在我童年的脑海。
再次看到这个镜头,忽然没有的感觉,是长大了,麻木了吧。
全新翻拍经典,不知道为什么已经少了震撼,只是在回忆,比照着原片,还有回忆时候的心情。
仿佛还是在看怀旧片一样啊。
如果同龄人,可以试试看。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说实话一开始给我略牛逼的感觉。
女兵在营地击落德军飞机后。
场景转换。
早晨务农的村庄,母亲哺乳的背影,德军袭来,坦克碾压。
先用母亲哺乳来表示平静,然后用德国战车拉动瞬间到达高潮。
从电影开始情绪曲线已完成一个高潮→低潮→高潮。
这一段过渡剧情没几个对白,交代情绪发展和人物关系只能通过画面和动作。
这里用了很多眼神带动镜头切换的技巧。
凭记忆力举一例,年轻士兵走上高台,开动机枪前,回头一望,镜头一切,怀抱婴儿的母亲逃跑中也回头一看,正是之前哺乳的女性,双方对视无言,无声无息就交代了人物关系和战争造成的家破人亡。
三星电影,俄语加一星。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各位都能判断。
花样少女与失意大叔,枯槁生活与欲望波澜,安谧森林与重重杀机,幽僻小村与世界大战……这是电影新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所展现的图景。
这部电影是用少女鲜血浇灌而成的一部史诗,它以一种让最美丽的生命破碎的形式,来展现战争的残酷。
让人在回望之时感慨生命之轻盈与沉重,反思人类之苦难与救赎。
故事发生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邻近车站的一个村庄中,所有年轻男人都在战争中身亡或上了前线。
守卫的车站的士兵,往往被村中的豪放女请去家中饮酒作乐。
这让统领这群士兵的准尉瓦斯科夫很抓狂,他几次三番写信给上校,要求派既不喝酒又不跟女人睡觉的士兵前来守卫车站。
结果,他等来了的是两个高射机枪班的女兵。
这些女兵个性鲜明,她们叽叽喳喳,让这个原本因战争创伤而死寂的村庄瞬间活了起来。
冷面刻板的中士基里亚诺娃、坚强沉静的下士丽达、热爱文学的索妮娅、淳朴莽撞的里莎……后来,热情美艳的热妮亚又加入其中。
作为女兵的直接上司,瓦斯科夫在姑娘们面前显得呆板而笨拙;而作为村子里唯一的年轻男人,他又不可避免地成为被谈论的焦点。
这样一种奇怪的格局,为影片平添了趣味。
瓦斯科夫终于为女兵准备好了浴室,满足了她们洗澡的要求。
为了保护女兵的隐私,他下令所有男人不能靠近浴室,说完之后才意识到,原来这个命令只是下给自己的。
这一幕妙趣横生,而接下来的镜头则香艳无比。
女兵们洗澡时全裸出境,饱满结实的身体充满了青春美。
这一幕绝无半点色情的意味,而是忠实于小说原著。
在导演列纳特·达夫列齐亚洛夫看来,这也是在展示女人的美丽与脆弱,与后来牺牲时的惨烈形成对比。
在电影中,几乎每个角色都背负着战争所带来的苦难。
作为男主角的瓦斯科夫,一反传统“高大英俊”的形象,而是卑微木讷。
他在战场上成了英雄,却因分离太久,回家时妻子与人私奔。
丽达的丈夫死于德国坦克的炮火中,幼小的儿子牵挂她的心。
热妮亚全家被德国人打死,他喜欢的英雄也早有家室。
索妮娅是莫斯科大学的大二学生,家乡沦陷,家人又都是犹太人……影片穿插讲述每个人的故事,每个角色都是时代的切片,展现出战争所造成全方位的破坏。
姑娘们终究是一群战士。
当德国人的飞机来村中扫射时,女兵迅速进入阵地,有人牺牲了,丽达则击落了敌机。
泪水与欢呼中,瓦斯科夫对她们刮目相看。
他们也真正开始了并肩战斗的日子。
在影片中,森林阻击战被着重处理。
丽达发现了两名德国空降兵,瓦斯科夫率5名女兵组成的小分队前去搜寻。
然而,当他们布好阵势准备擒获德军时,发现对方根本不是两个人,接下来也就成为一场敌我力量悬殊的阻击战。
瓦斯科夫率领女兵与德军斗智斗勇,艰难搏命。
为了迷惑敌人,热妮亚在十几米外德军的枪口之下,跳到湖中游泳,这一幕电影表现得极为精彩。
她那美丽而富有弹性的身体,平静地在水中游弋,高生呼喊着虚构出来的情人名字。
虽然故作轻松,但心中紧张到极致,她的手颤抖着,到水边几乎双腿都动不了。
所谓“从刀尖上跳舞”,还有比这更好的演绎吗?
这些可爱的少女,一个一个香消玉殒。
索妮娅,她还根本不懂得战斗,随身携带的《普希金文集》终于没能拯救她,她被匕首刺死。
热妮亚为掩护战友,引走敌人,藐视对方黑压压的枪口,至死眼睛都不眨一下。
丽达重伤之后,举枪自戕。
里莎则被沼泽吞没,死在了求援兵的半路上。
最后,瓦斯科夫凭着一口气,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那些女兵却永远地沉睡于森林之中。
影片中穿插着不少关于诗歌内容。
比如,索妮娅喜欢吟诵普希金和叶赛宁的诗。
在小站上,她和路过的士兵全然不顾催促的哨音,而在热烈地讨论着文学。
在沮丧和迷茫时,她给人们读:“我是荒原中的一个播种自由的人,/我出去得很早,在黎明的晨星之前;/我用清洁而无罪的手,/在被奴役的田畴上,/撒下了有生命的种子——”这不是标签,而是标明深厚的俄罗斯文化是抵抗外敌入侵的精神内核。
同时,诗歌也是让人从战火中获得慰藉与救赎的一条路径。
这部电影电影的另一个特色还在于一个“静”字。
电影处处显示了村子、小站和森林的静美。
而女兵的叽喳和偶尔的舞会,也是“鸟鸣山更幽”。
那缓缓的流水,清晨升起的雾霭,都是一种忧伤的背景。
生活如此安静,生命如此安宁,而为何要用战争来破坏她、戕害她、荼毒她?
2015年新近上映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新版。
相比于1972年的旧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新版进行了年轻化处理,还加入了3D效果,更符合了现代人的观影习惯。
影片的故事有着真实的背景。
在原著小说中,瓦西里耶夫是这样写的:“战士们回来了——用生命的代价——这并未夸大,亦非比喻,而是实情:1922、1923、1924、1925和1926年出生的小伙子活下来的只有百分之几;瓦西里耶夫出生的年份以及相近的年份活下来的只有百分之三。
换句话说,每一百个上前线的小伙子中只有三人生还。
战争中,有八十万妇女在武装部队中服役,她们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战斗,和男人一样,担任着各种危险的任务,狙击手、机枪手、侦察兵、坦克兵和飞行员。
其中有四十万人永远地躺在冰冷的土地中。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铭记那些战火与苦难。
那些小伙子和少女们血流如注、如光、如雨,在通往和平的荆棘之路的两旁,是他们用鲜血所浇灌出来的植物。
植物常绿,给世人永久之提醒,也是人类世世代代之忧伤。
一如热妮亚所唱的那首歌: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 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 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 跟随我的爱人上战场。
……
少女之鲜血,史诗之静美!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破坏给人看——金黄色的头发,一双双美丽的蓝色眼睛,永远的殒落在这片白桦林中……这部用少女的鲜血浇铸而成的史诗,它以一种让最美丽的生命破碎的形式,来展现战争的残酷,让人在回望时感慨生命之轻盈与沉重。
五月的晨曦,男人高喊着胜利,女人哭泣着说着和平……整个影片贯穿着战斗民族的浪漫诗意!
广袤森林无言的苍茫,雾霭沉沉,笼罩着静谧的树丛和沼泽,营造出近乎神圣的氛围,却残酷的把五个如此美好的生命一个个撕碎给我们看,手法的让人心痛的窒息。
原著中的五个女主角,有的魅力逼人,有的相貌平平,她们个性迥异,有血有肉,真实活脱得像身边的每一个姑娘。
可惜,战争无情地葬送了她们的爱情和梦想,让这鲜花般的生命一个个消逝在白桦林,让悲可以如此美丽。
“这里没有妈妈,只有战争,谁能挺过战争时就有妈妈。
”——瓦斯科夫准尉,硬汉的外表,柔软的内心。
面对着这些年轻的姑娘在自己面前一个个倒下,需要多大的心里支撑?
是他的指挥失误亦或是战争的无情?
总之,最后活下去的人更需要巨大的勇气来面对内心的煎熬和求赎心里……最后,个人认为这是史上最悲美的战争片!
涉及政治题材的电影,总有种缺乏张力的感觉。
因为太敏感,不可避免地会被束缚。
在经典还是保守的选择上,本片注定只能是后者了。
人物的塑造过于扁平化,为了塞进各位主角的浪漫回忆,整个叙述也是断断续续,有种强行制造感动的嫌疑。
而影片到最后男主的开挂,只能说是电影本身需要一个结尾了。
电影中丽达面对准尉的自责时说的,不必这样,我们在保卫祖国,首先是祖国。
这是本片中的亮点,也是老片拍出新含义的突破点了。
主角之一的丽莎是因为富农成分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而嘉莉娅的母亲的那一幕则不难让人联想到国内的政治恐怖。
是因为这句话,让故事凄美而高贵了起来,躺在女军人身下的静静湖面和广袤山林变得那样美丽而凄婉。
诚然历史并不全是光彩,生命却还是要讴歌。
历史不该被遗忘,国内的战争题材片有任何一点突破,我也一定会去支持。
澡堂里,瀑布下发生了什么?露不露其实也不影响。女兵背景植入生硬,战场上不带钢盔穿裙子,嘻嘻哈哈,也正巧碰到了同样无脑的德国兵。准尉说这些死去的女人们本来是该给祖国生儿子的啊……
公映3D
俄罗斯电影把苏联电影的诗意几乎全都丢了。
论如何合理的手撕鬼子
很不错的片子,战斗的民族的确很有血性,但把德国人翻译成鬼子,有点不太合适吧。。
怀旧!1972年的翻拍版,有照抄的痕迹,甚至一些台词一模一样。看的河蟹版,剪掉的就是新版增加的澡堂、瀑布裸戏。一直觉得索尼娅是最可惜的,最有前途的,出现在最不该出现的战场。摄影美,不如说是景色美。所有的好看,源于优秀小说作为剧本蓝图。
还行的翻拍,不错的群像刻画,老版在那个年代让很多人熟知,也是一代人的回忆,新版因为宣传上的力度不大,导致比较冷门。时光荏苒,只想再细细回味一遍喀秋莎。
难得的战争片
尺度比老版大
洗澡的全剪掉了差评差评差评~
音乐、音效做得很好。少几分崇高,多几分细腻。摄像总是从下往上甩着摇,来提升崇高感,但是落幅总是不太好,或者剪辑有问题,有些镜头略瑕疵。老毛子死的时候都会来一句“Cолнце!”。@卢米埃芳草地
作为7/80年代的人,谁没有听过看过这部经典永恒的前苏联电影呢?即使是被当年保守的剪刀手咔嚓过了,也是那么的热情浪漫,又凄美动人。翻拍卖的是情怀,最缺是也是情怀
黎明演得真好,我都没认出来他演的谁。
向在战争中始终处在前线的女人致敬,战争的残酷和女人的美丽是可以互相存在的。
原来是翻拍1972版本的,挺不错的。
老瓶装陈酒,俄国人拍德军和我们拍日本鬼子是一脉相承的,树立典型的主旋律片拍得无甚新意。前半段伴随着每个人背景的点滴还算有趣,后半段树林里伏击直接显现镜头调度的混乱失常,五个女兵自杀式地反抗也毫无说服力。本是想看两段大尺度洗澡戏如何融入剧情,却被狗血喷了一脸。到最后也没分清谁是谁。
我还是觉得电影中部的节奏有问题。
中规中矩吧。
前面的叙述手法还是太笨拙 配乐给的太直接了 后面经典情节展开后依旧好看 结尾曲简直是点睛之笔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628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