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
8分。
罗曼·波兰斯基编剧、导演,朱迪·福斯特、凯特·温斯莱特、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约翰·C·赖利主演作品。
听四位大咖在客厅唠叨80分钟,既舍不得看完,又希望尽快进入高潮然后结束,耳朵要爆炸了。
神片。
罗曼·波兰斯基通过四个人的对话用三层矛盾几乎杀戮了所有成年已婚观众,恨不得尽快散伙。
两个不到12岁的孩子本是好兄弟,一次偶然的突发状况,一个孩子用一根木棍打伤了另外一个孩子,导致他嘴唇破烂、红肿,并且还掉了两颗牙齿。
于是孩子的家长试图上门道歉,和平解决。
朱迪饰演的作家佩内洛普和约翰饰演的五金销售总迈克尔是一对,凯特饰演的投资经纪人南希和瓦尔兹饰演的律师艾伦是一对。
南希尝试以温柔的方式代表自己的孩子向迈克尔一家道歉,但艾伦几乎全程都在接电话,而且在他为数不多的发言中他把自己的儿子称呼为小王八蛋。
这令迈克尔和他自诩为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作家太太十分不适。
在虚假的寒暄后,四个人开始吃苹果梨派,然后南希在客厅直接哗啦啦吐了……这四位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毛病,每一对也都有每一对的毛病,而似乎,恰恰,刚刚好,他们正是都市婚姻家庭的真实写照。
1、3分钟左右,男一(克里斯托弗扮演,后面简称男一)质问:"armed?",女二(朱迪福斯特扮演,后面简称女二)随即转头。
这时,机位从女二的视角仰视另外三个主角,并且通过构图中的视线引导男一成为画面中的焦点。
从电影第二个镜头开始之后的开场,女二被导演安排坐着打字。
原因是可以打造出3分钟左右的机位形成这种仰视镜头,传递出女二在此时政治立场相对薄弱、男一在此时政治立场相对强势的观感。
明明是女二的孩子被打了,男一却更加强势,导演就是通过这种手法传达出男一夫妻二人比男二夫妻二人社会地位更高的信息。
同时,男一也是这个屋子里社会地位最高的人;2、在3分25秒处的长镜头中,从最开始男一的主观镜头跟拍到女一(凯特文丝莱特扮演,下面简称女一)调度至镜头前景再到最后落幅在两家人的客观镜头,但依然男一和女一距离镜头更近,此时男一和女一一家人依然相对更加强势;3、3分25秒之后的下一个长镜头,本来站在男一身边的女一先说:“是的,我们的孩子。
”接着女一从镜头前走到男二女二家的茶几旁,和男二女二开始交流花艺。
在这里,导演之所以让女一说完那句话之后调度女一到茶几旁,是因为在孩子的问题上,女一和男一是一个立场的;但在谈论花艺的问题上,女一和男二女二的立场一致(隐喻女一和男一在夫妻生活中可能没有共同语言)。
花艺谈论完之后,女一开始继续谈论孩子的事,这时女一再度被导演调度出画,画面上只剩下男二女二站在一起。
这是因为,回到孩子的问题上,女一和男一始终属于一个立场,因此导演在这时把女二调度走。
导演通过演员走位的方式,不断展示四个人之间政治立场风云万变的景象;4、男一女一想走,男二女二用食物留客人。
这时导演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角色调度,即:男一和女一坐一排(代表两人一个战线);男二坐对侧,女二坐在第三方。
为什么导演这样安排位置?
因为不仅在立场上,女二和男二是一个战线;在这个空间中,这个房子属于男二女二家的。
所以,为了表达出男二女儿作为东道主的信息,导演安排女二坐在一个东道主的位置上(并且在西方,长桌是西方的用餐平台,往往主人会坐在第三方)。
同时这里也体现出第三个信息即:女二在家中话语权比男二高;5、在20分钟左右处,当女一看到培根的画册时,导演也安排女一跟女二站一起。
在艺术品味上,女一和女二始终有着一致的偏好(也是为了体现女人与男人之间的差异);同时,培根的画册作为道具在这里象征两家人彼此间的博弈和厮杀已经展开,愤怒只是克制在文明之下,而彼此间的内心情绪,早已充满了杀戮的气息;6、基于第5点的分析,影片21分35秒左右,当男人们谈到拉帮结派这事,男一和男二也产生了共鸣,这也是对女一和女二在生活和艺术上产生共鸣的另一面男性共鸣的论证。
但是,当男人们产生共鸣时,导演并未安排其坐在一起,两人的位置而是刚好坐在对立面。
这也是导演对男性和女性差异的一次探讨:男性之间即使产生共鸣也有竞争意味(何况他们的共情点本就是关于搏斗和打架)女性之间产生的共鸣更多是同理性;7、在24分处左右,导演安排男二给大家换洗盘子(不管女主起身离开还是换杯盘都是男主做,可见导演为了突显男二在家中话语权低这一点花费了足够心思)是为了后面让男二站在与已经站在打电话的男一交流时形成的一种男性默契感。
因为男二端着盘子到厨房,再回到客厅站着看起来会很自然,但实则导演安排男二端盘子的真实意图是为了后面男二与男一交流的这个戏。
从25分25秒开始一直到27分29秒,其实是一段女性被男性压迫的戏。
25分25秒的机位以坐在沙发上女一的视角仰视到举着咖啡杯站着的男二,在构图上,形成一种女一被男二压迫的观感。
而在26分11秒处和26分27秒处的机位也分别运用同样的原理具有同样的视觉观感。
这一段戏中,导演表面安排男二和男一谈论买马桶,实则想通过这段对话表达男性视角下对女性性层面窥视所造成的骚扰,这是关于男性友谊之间爱谈论的话题,马桶在这里具有性暗示。
因此,作为女性,在本条也就是第7条中所列举的所有机位,都可以被我们视为关于这段戏中女性的反应镜头,因为女性们在这种时刻总会觉得被侵犯。
而在这段对话中,男性说的按钮把手和冲洗把手,是在隐喻他们玩弄过的不同类型的女性。
所以在这一段戏中,两个女性又成为了一个战队,男人们也成为了一个战队。
有趣的是,当男人达成共识的时候,导演依旧安排男二和男一对立站着,而不像安排女二和女一并肩站着那般,导演依旧想表达男性骨子里的侵略性造就男性之间的友谊充满竞争性;女性骨子里的柔和造就女性之间的友谊相对具有同理性;8、在40分56秒处,导演安排女二坐下,接着女二说了一句话:“我放弃。
”导演安排女二坐下就是为了表达她在那一刻放弃争论的心理;9、在41分左右处,男二接到一通自己母亲打来的电话。
一开始,画面中,他站在右侧脸朝右。
为什么导演这样安排?
在这个机位的画面上,右边的外墙白色、光明,画面左边是内室应该是吃饭的客厅,从这个机位看昏暗、陈设纷杂。
男二最开始打电话时,光明正大的说着内容;当他与母亲说的内容比较私密的时候,导演安排他转身朝向内室,象征此时他讲电话的内容变得见不得光。
之后男二赶紧转移话题并挂了电话,于是他又转身回来,象征他摆脱了私密聊天,又可以光明正大面对大家;10、影片进行到后半段,基本上很少出现两两成对坐在一起聊天的场面,而是转变为各自为政的占有一席之地。
原因是,到后半段,矛盾点已经不仅仅对焦孩子,上升到人作为独立个体与其他独立个体之间的矛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第一次写电影推荐,总要推荐点能吸引眼球的,找了一些题材,绞尽脑汁,想了大概两秒,嗯,就是你了。
《杀戮》<图片2>豆瓣评分8.2,有超过3万人评分,能看出来这还是一部比较符合大众口味的佳作。
虽然这种评分超过8分的电影我一般都不会错过,但是最开始吸引我的,却是这海报。
<图片3>这海报上有着四名主演各三种表情,有期初见面时平易近人的微笑,到底线被触及时的不爽,还有就是撕红了眼的歇斯底里的样子。
这部电影改编自法国新锐女作家雅丝米娜·雷札的剧本《杀戮之神》(The God of Carnage)。
原著是一部戏剧,这也就不难理解这部电影中如此之多的台词和为何它们如此精彩了。
换一个方面看,这种台词如此之多的电影,要做到优秀,靠的是什么?
当然是主演,而这并没有让我们失望。
四名主演都是老戏骨。
朱迪·福斯特,十四岁就出演《出租车司机》里的雏妓。
更为人所熟知的则是她在《沉默的羔羊》里饰演的见习特工。
<图片4>凯特·温斯莱特就更不用说了,家喻户晓的《泰坦尼克号》里的“肉丝”,当然还有跟喜剧大神金·凯瑞一起出演的《暖暖内含光》。
即使不知道她的名字,也认得出她的脸了。
<图片5>克里斯托弗·沃尔兹,金牌男配,分别以《无耻混蛋》里的“犹太猎人”和《被解救的姜戈》里的赏金猎人获得两次奥斯卡最佳男配角,两次表演都令我叹为观止。
顺便一说,那两部电影的导演都是昆汀·塔伦蒂诺,我最喜欢的痞子导演之一。
<图片6>最后一名主演,约翰·C·赖利,这名经常饰演“普通男人”的演员,在这部电影里也是演一名丈夫,由于我对他不太熟悉,也不好在这里抛书包了。
但是拥有一个好的阵容并不意味着会有一部好的电影,许许多多扑街的电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那还需要什么呢?
对了,就是一名能充分调用各种“资源”并且能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导演了。
这名导演就是罗曼·波兰斯基。
<图片8>他能做到怎么样呢?
且不说能力如何,他的态度就很令人佩服。
约翰·C·赖利说:“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拍摄现场,最后一个离开。
每场戏拍完,我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他说OK。
我经常提醒我自己,自己是不是做的足够好了,以便满足波兰斯基的要求。
不过,这么艰难的工作并不会让我退缩,因为当波兰斯基要给你一个角色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拒绝。
”而他曾经的作品,也是非常优秀。
<图片9>拥有这样的演员阵容和一位名导,这部电影能让你期待吗?
如果说,这部电影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完成了拍摄呢?
更让人期待了吧。
说回这部电影。
故事的开端,是挺常见的一个小事故,男孩间的争执,其中一个男孩用树枝把另一个男孩的嘴打破了,噢,好像还掉了牙齿,貌似挺严重的,肇事男孩的父母就来到受害男孩的家里跟对方的父母一起商讨这件事情。
看似一个平凡的开端,却有一个不平凡的结尾。
我是个不喜欢剧透的人,也就不详细说了。
结尾是有点讽刺意味的。
影片精彩之处,除了四名主演们爆表的演技以外,还有精彩的台词和跌宕起伏的剧情。
每每当你感觉事情向好的方向走时,你就会看到因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又把事情恶化,向观众(我)最喜欢的撕逼方向扯去。
下面是一些评论。
从彬彬有礼到愤怒的指责,影片在情绪转折上把握得非常出色。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在片中的表现非常抢眼,他是这四个人中最粗俗无礼、最有精力的一个,他的表演非常出色。
——《邮报》波兰斯基的执导是精准的、明确的,而且完全合乎影片的目的。
他在银幕上树立起来的第四面墙令人惊艳。
而且完全符合戏剧剧本的设定,把故事圈定在了一个特定的时空内。
——《卫报》当然,看电影不仅仅是看一个热闹,更主要的是其中的内涵或者看完这部电影你得到的感受,或给你带来的思考。
我能告诉你,这部电影不仅仅是简单的撕逼,并且会让你得到些什么,至于能得到什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人自有个人的感想。
我想说的话就到这里,希望你们能喜欢这部电影。
在这部遵从了三一律,极具话剧感的电影中观众一点也没觉得枯燥乏味,只是短短的一个下午,两男两女,两个家庭,一下子点出了种种问题,往深了说,政治、人性、西方的价值观,现代文明的认知水平;往潜了说,男人、女人、家庭、中年危机、婚姻矛盾。
对话中这些问题一一涉猎并且点到为止。
不得不说波兰斯基真是一个天才,就是在这话唠十足的话剧味电影中他仍然没有丢失幽默和笑点,对话的几个阶段,阶段中的小高潮,整个对话的大高潮都起伏有致,每个阶段的起承转合都拿捏的火候适中,永远保持观众的新鲜点。
在四个人的激烈争执中,最主要凸显或者最能引起观众思考的,应该是西方人在对于文明和粗野这两个认知观念的怀疑和辩驳。
同时也是美国人价值观的碰撞,是杀戮还是和平,是英雄主义还是沉默主义。
孩子本是这场争辩的导火索,孩子是传承未来的种子,而成人世界的价值取向在一个下午的争辩中已经初见端倪,文明是否是现实世界的一块遮羞布?
混沌和迷茫是个各抒己见的西方人该思考的问题,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思考这些的条件和时间,饱暖之后思的并不只止于淫欲。
中产阶级代表的是主流的话语权和价值观,四个成年人的对话向我们展开的就是美国中场阶级中对于这类问题的几种态度。
理想主义的道德高度和现实主义的道德观永远是无法调和的。
而施暴者和受害者是永远不可能站在同一个平面上和谈的。
所谓的道德和文明可能只是现实暴力上虚掩的一张面具,而这块面具又是极易脱落的。
就如C先生说的,每个人的心中都一个杀戮之神。
杀戮是人的本性,而文明则成为了一种虚伪。
事实上,人人都希望成为一个施暴者,道德的高度永远只是在一个利益集团的相对范围内。
就如剧中被伤害的孩子家长在将自己摆到一个道德高度,认为自己是文明的象征者,因此,他们才会摆出郁金香,摆出馅饼伪造一个和平文明的和谈局面。
但是事实上呢?
他们永远有分歧,他们依旧存在着不满和怨气,他们更希望的其实并不是和谈,而是像最后penny做的那样把nancy的包扔掉,用暴力的方式解决心中的不满。
反过来,carren一家也并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愧疚之情,或许开始是有的,但是内心的深处依旧没有感到自己有什么问题,只是迫于“文明”的枷锁不得不道歉和谈。
而当这个四个人永远谈不拢的时候每个阶段的态度都开始暴露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酒精更是让心中的“杀戮之神”开始苏醒。
nancy的温文尔雅,penny礼貌的极力克制都土崩瓦解,这两个女人的戏里,在对冲突的问题上她们字字玑珠,在对于男人和家庭的问题上她们一拍即合;反过来两位先生也是如此,在孩子的问题上他们剑拔弩张,在女人和家庭的问题上他们显露出无所谓,更希望谈谈威士忌或者抽根雪茄。
这反应的就是男人和女人在家庭问题中的态度以及男人和女人互相的看法。
其中四个人对于社会的认知反映出美国人对政治的看法和几种存在的主流价值取向。
penny的理想主义道德观,penny丈夫的古典主义价值观,nancy的女性主义思维方式以及她丈夫的现世主义价值取向都充分的得到彰显。
在这一下午的几个小时中,在一个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中产阶级家中一切关于文明的假象都被渐渐扯下,我们看到的是不是就是我们自己的样子呢?
序幕远景镜头下的公园草坪,一群小孩子似乎在争执什么,某个小男孩拿起棍子打了另外一个孩子,那个被打的小男孩痛苦地捂住脸。
一直都是远景镜头,只够观众了解发生的事情,但却无法看清楚他们的表情听不到交谈,只是给后续剧情交代好背景。
友好协商镜头再次出现就是被打孩子母亲,在书桌前撰写协议,双方都非常友好气氛和谐,只是打人男孩父亲对某个措辞提出些疑议。
双方彬彬有礼绅士淑女,对于能够达成这样文明和谐的结局感到满意。
打人孩子父亲似乎很忙碌,一直在电话处理官司,后面这会成为一个冲突点。
原本事情可以这样结束,在走廊告别的时候,直到被打孩子母亲坚持对方父母应该带孩子过来,而且那个男孩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暴力带给别人的伤害。
至此双方开始发生了争执,被打孩子的父亲缓和气氛,邀请他们回到房间吃妻子做的馅饼。
撕掉面具气氛似乎又变得融洽起来,他们开始进一步交谈各自的家庭和职业。
期间打人者父亲作为律师的电话变得频繁,内容似乎是某种药物有副作用,对方咨询他该如何处理。
频繁的电话不断打断沟通,情绪变得比较烦躁,双方的矛盾在于打人孩子是否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打人父母则抛下客套的面具,暗示被打男孩也有责任,似乎是他先嘲讽那个男孩是告密者。
被打孩子母亲则变得愤怒,对于他们这种狡辩和不以为然很生气,而打人者父母觉得她有些小题大做。
剧情到这个阶段尚属正常,虽然已经不像开始那样和气客套,但家长偏袒爱护自己孩子,也在情理之中。
家庭危机接下来的剧情和冲突似乎脱离了孩子的问题,而是深入到两个家庭的内部矛盾。
打人者夫妻从对话可知是再婚,男人忙着打官司做律师,对孩子向来是不管不问,妻子对此早有怨言,而且在外人面前觉得很丢脸,打人孩子父亲则觉得妻子太过虚伪,认为这个世界和人就是赤裸裸丛林法则,没必要那么虚伪客套,而丈夫不停的接电话处理事物也让人心烦,最高潮是妻子情绪激动呕吐,将被打孩子母亲的绝版画册弄脏,几个人乱成一团,收拾凌乱污浊的画册,整理自己凌乱的衣着。
剧情在逐步转向被打孩子的父母,父亲是五金店经销商,在妻子眼里活着浑浑噩噩的日子,满足于喝喝小酒看看电视,妻子也是心怀理想的作家,关注非洲大屠杀和社区,希望人类彼此有更多的理想道德准则和互相理解,但总是受到挫折和打击。
两个夫妻之间的不能理解,彼此不认可对方的想法和生活。
最终丈夫变得冷漠无所谓,妻子则是痛哭流涕和歇斯底里。
四方乱战剧情不会像整理文档那样清晰,其实几类冲突矛盾常常是交织在一起。
打人孩子父亲,嘲笑贬低被打孩子父亲的五金商职业,对方也反唇相讥。
打人孩子母亲则无法接受被打孩子父亲居然丢弃女儿的仓鼠,并且对于它的惊恐和可能的厄运视而不见,只是因为他不肯接触齿科动物。
被打孩子父亲接到妈妈电话,得知母亲正在服用的药物,就是律师正在出谋划策回避官司和舆论的那种,因此对于对方虚伪欺压消费者更加愤恨。
打人孩子母亲觉得对方母亲太过于站在道德制高点批评别人,而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孩子为什么被打。
对方则因为受不了她的指责,把手包丢到墙上,而打人孩子母亲也无法忍受丈夫打电话,而把电话丢到水中。
最终每个人似乎都濒临崩溃状态,度过了人生中最为悲惨的一天。
结尾镜头离开房间切换到阳光明媚的公园,近景镜头下小仓鼠活的很滋润,远景当中两个孩子在讨论着什么,虽然看不清楚容貌,但从衣着来看就是吵架的两个孩子。
他们似乎早已和好,最后骑着车子一起离开。
四个成年人争吵的事件,似乎孩子们早已忘记和平息。
那么这场争吵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呢?
(芷宁写于2012年1月6日)不足80分钟的戏,4个主演,简单的几个场景,就能让观众看得乐不可支又颇有感触,这便是影片《杀戮(God of Carnage)》的魅力。
而它被呈现得如此这般充满张力引人入胜,除却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对影片具有毋庸置疑的掌控能力之外,和该片有个扎实精彩的剧本不无关系,也和四位演员精湛的表演不无关系。
该片脱胎的戏剧原作译名为《杀戮之神》,是令人钦佩的女剧作家雅丝米娜· 雷札06年的作品,雷札的剧作向来以结构精巧,布局精妙,人物刻画生动,语言丰富犀利见长。
有幸看过她的话剧《艺术》的普通话版——03年该剧被上艺搬上舞台在京公演时,几乎形成了一股“艺术风暴”, 直接导致一票难求,首都剧场门口人满为患。
而这部《杀戮之神》也和《艺术》一样,一经公演就获奖无数,被译成多种语言,风靡世界舞台。
从舞台到影像,波兰斯基加上了一堵墙,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空间,影片的所有场景几乎都是在会客厅里完成的,偶尔有厨房和洗手间入镜,而门外的走廊则更像是一个分段的标志,每次由走廊再入室内,剧情都会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可见波兰斯基对影片节奏的把握和对场景的有机调度,《卫报》并没有夸错——“波兰斯基的执导是精准的、明确的,而且完全合乎影片的目的。
他在银幕上树立起来的第四面墙令人惊艳。
而且完全符合戏剧剧本的设定,把故事圈定在了一个特定的时空内。
”现实中的很多事很难用理智去衡量,如,争吵往往带有感情色彩,而谈判则需建立在理智和秩序的基础上。
具体到小孩打架,其原因和过程很可能都是单纯的,而成人的争吵则带有各自的观点、成见和情绪,常常越辩越乱。
于是,在现实中小孩之间闹矛盾,家长通常不去理会,因为一旦搀和进去,就会把小孩架吵成大人架,而当大人们吵得忘乎所以的时候,小孩们很可能已和好如初了。
该片伊始,两小儿打架,一个把另一个的牙齿打掉两个。
两家家长本着文明人理应沟通理解的理念,开始了接触,希望就小孩的“暴力”事件达成和解。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无奈的,两对夫妇从一开始表面上的彬彬有礼,逐渐露出彼此瞧不顺眼的倪端,继而相互愤怒的指责嘲讽,吵得不亦乐乎。
其间不仅两家对吵,夫妻之间也吵,还间或地,因性别差异而划分为男女两个阵营。
于是,各种平日里隐藏着的矛盾浮出了水面,平素性格里压抑着的一面也暴露无遗,他们从家庭责任吵到社会责任,从职业偏见波及个性差异,从教育方式扩展到世界观,吵得酣畅淋漓、乌烟瘴气,却不可能有结论。
这两对夫妻似乎代表着不同人群的特质,自由作家佩内洛普(朱迪·福斯特饰演)属理想主义,注定要在现实中碰壁。
而她的丈夫迈克尔(约翰·C·赖利饰演)是个消极享乐主义者,因为对现实失望所以他乐于活得肆意点,这对夫妻的生活理念从来都是背道而驰的。
律师艾伦(克里斯托弗·瓦尔兹饰演)则是个现实实用主义者,注定会对理想主义者嘲讽,他的妻子、金融界的OL南希(凯特·温丝莱特饰演)注重形象,平日里总压抑着自己……让这4位就某件事达成共识,本来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何况涉及各自的宝贝,于是他们唇枪舌战,相互攻击,让一句句精妙绝伦的台词蹦出,令影片充满了妙趣横生的黑色幽默。
就表演而言,高手过招,总会让产生流光四溢的效果,凯特一如既往得好,精准而细腻,其中因紧张而呕吐的戏估计会排上某类排行榜,瓦尔兹的表演松弛自然而贴近角色,福斯特演出了作家的敏感和神经质,而赖利的戏似乎较前三位的相对弱一点。
片中的几个道具用得不错,如手机和郁金香,律师艾伦很忙,手机总响个不停,手机延伸了影片所能表达的空间,还催化了旁听者的情绪,让其引爆了一个高潮。
郁金香本是作家注重生活品质的表现,可在最后,它也和手机一样惨遭情绪失控者南希毒手。
另外馅饼、咖啡、酒精和雪茄,均起到了让人物获得情绪释放途径的作用,也一样带动着剧情发展。
有时候,杀戮并不需要刀光剑影、荷枪实弹,语言的杀伤能力往往更胜一筹,特别对于所谓的“文明人”而言,戳中要害的话赛过毒药。
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的另一个译名《会客厅杀戮》,很靠谱。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1991293_d.html
是在和美国人一起去看Contagion的时候发现了Carnage的海报, (哈哈, 放英语原声的电影院就那么几个)远看还以为是Ozon的Potiche.那天因为地铁月票除了问题, 迟到让人恼怒. 当然最后还是很愉悦, 因为进到厅内发现仍是室外戏打架的小孩,which means大戏尚未开锣.*我第一声笑是要归功于凯特的玉手. 是那种因为真实所以喜感的效果.双方正在为维持人类文明做着压抑自我的努力, Alan跑去接电话–已经不是第一个. 屏幕中央是叽里呱啦的Alan, 右下角伸出一只指甲艳红五指不断延展做出召唤暗示的玉手. 一下子笑出声来. 配合之前Nancy频频一脸尴尬(一开始她总是想要缓和气氛的那个, 因为Alan总是挑战气氛)嗔怪”Why would you say that?!”, 面子面子! 跃然屏上.手套, 一次次掏出来放回去. 电梯门, 开了又关关了又开.最好笑的场景当然是双女翻杂志! 噢你喜欢艺术噢. 恩.你儿子喜欢么. 不谈了, 他要是喜欢就好了, 你儿子呢. 噢我们一直带他去美术馆音乐会培养情操的.哈.哈.哈. 所有的女人你们都会有这一刻! 都会有! 我仿佛已然看到战火纷飞.Nancy惊世一吐改变了所有的格局. 嘴脸统统浮上来.“你有没有听到他叫她什么?”“Doodle.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Doodle怎么了.”囧.你一定有过! 一说曹操曹操就到. Speak of the God of Carnage, and there you go!Nancy酒意渐浓的时候, 镜头就开始不规则摇晃.而坐在那里最享受是看两位像Bree一样头发纹丝不乱的中产阶级女主, 任由刘海因为歇斯底里一点点掉下来.*你知道独幕剧的精华全在台词. 拍成电影更是困苦, 逼仄在客厅/浴室/电梯间. 就这样兜兜转转. 你一开始就知道他们不会跳出这点逼仄, 但你就是乐得看他们怎么被一个单词一只仓鼠拽回茶几. 简单粗暴的老好人? 一根筋的神经质女? 嘴上不饶人的淡定男? 再也装不下去的修养女? 欧. 不是他们怎么有这样一台戏.最爱是Alan. 活脱是
毫无疑问的,电影作为一种感官消费品,刺激感官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可谁都知道不应仅仅如此,在电影刚刚诞生的上世纪初我们把电影视作奇迹因此可以忽略一部电影存在的意义,可在技术日渐发达的今天又一味的过分追求感官刺激绝不能使影迷记得并给予好评,甚至这是种返祖现象,不仅仅是电影业,如此循环更是对影迷的间接影响:花花绿绿的场景,毫无新意的台词,完全不用思考的故事情节,会使我们的一切在无形中退化。
眼睛,只接收而不处理图像,那么再完美的背景也不过收获一个“美”字,也许最多是用不同语言从不同人种口中说出的“美”;耳朵,所谓左耳听右耳冒,现在的电影让我们至少是我有种有耳朵跟没耳朵在看电影时效果一样,只要存在一星半点的智商就完全可以复制性将一种故事模式下的所有台词从头到尾自己编出来。
因此,杀戮着实让我惊艳。
首先,七十八分钟加片头片尾的超短小篇幅,少见的同时也限制了其销路,换句话会说,可能波兰斯基并没有把杀戮看做是一部需要与人分享的电影,这更像是一种小规模范围内的自我审视,朱迪福斯特,凯特温斯莱特,克里斯托弗沃尔茨,约翰C赖利,当然还有波兰斯基本人,这些名字太过响亮,以至于从拍摄到成片都带着曲高和寡的优越感,这必定不是这一小撮人中龙凤的本意,可存在阶级思想的世界,无论如何不得不如此思考,毕竟他们名字代表了太多太多。
不得不说,波兰斯基真正做到了微观世界,以小见大,故事的起因相当简单:俩小男孩打架,其中一人随手用棍子一抡,打掉了另一个的门牙。
可后续发展就相当荒谬了:两对父母在被打小男孩的家中会面商讨解决办法,甚至毫无意义的起草所谓事件情况介绍书,道貌岸然地寒暄,期间打人孩子的律师父亲不停地接电话跟人讨论某医药公司降压药对人产生不良反应遭起诉的案子,谈话,接电话,尴尬,要走,被假客气拉回来,咖啡,水果馅饼,谈话,接电话,尴尬,这时候,高潮降临,温丝莱特突然一吐如注(惊艳啊,惊艳,温丝莱特把她最不堪的表演奉献给了杀戮,我不禁失笑。
)最要命的是她吐在福斯特最宝贵的绝版画集上,崩溃,福斯特彻底崩溃,走道儿开始有点儿晃悠,说话开始有点儿冲了,然后,又要走,在走廊里爆发,招徕邻居,又被拉回房间,这时,一直彬彬有礼的被打者父亲终于抛弃伪装破口大骂原因仅仅是因为打人者母亲对其扔掉小仓鼠的行为穷追不舍,最后,荒谬的用酒来解决一切,喝的烂醉虽然依然口无遮拦但气氛竟然融洽的诡异,更讽刺的是作为当事人的两个小兄弟竟然没把这事儿当回事儿第二天和好如初,除了门牙,一切如常。
这电影给我感觉很特别,电脑屏幕突然变成了一扇擦得通透的窗子,房间的动向一目了然让我觉得好像自己是个窥视欲过剩的偷窥者,因为这完全可以归结为普通人家的家长里短,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有可能发生,可就是这种有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的小事儿却最易被人忽略,最后我明白,看的兴致勃勃的我,其实就像是回放自己的生活,陌生也真实。
全篇不过五次换景,公园,客厅,走廊,厨房,盥洗室,比情景剧都省事儿,四人的气场相映成趣让人完全可以忽略场景的过于简单,四人的演员身份被注销,有的只是操心的爸妈,找这四位来演,证明演技更是升华电影,一定是波兰斯基斟酌到绞尽脑汁之选,事实证明,他的聪明再次得到回报,这电影着实值得一帧一帧的揣摩。
一个大导演,四个实力大明星构成了这部电影。
电影讲的是两个家庭的一次谈判,电影没有血腥(冲着片名来的会有所失望),有的只是言语的激烈交火,人物共有四个,四个明星组成两个中产阶级家庭。
缘起一家的11岁小孩在放学后的把另一家同龄的小孩用棒子把牙打掉了,两个家庭谈判来解决这个问题。
不到80分钟的电影谈判内容占了70多分钟,在这70分钟我们看到的是四个主演的集体飙戏,作为中产阶级,也是有身份的,开始两个家庭都想好好通过言语文明解决,但无奈其中加害小孩的父亲在谈判时总接工作电话,表现的不够重视,引发了后来的一系列冲突(无肢体冲突),让电影有深度的是电影里的冲突不单单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冲突,还有在各自家庭里夫妻之间的冲突(矛盾大爆发),冲突中间夹杂着粗言秽语,互相谩骂埋怨攻击,顾不得体面,完全有失文明人的身份。
一件很好解决小小的事件,两个家庭从以礼相待到撕破脸皮到最后的不欢而散,没有一个人好受。
讽刺的是最后两个小孩自然和好了,又玩到了一起,这就是大人和小孩想问题方式的区别吧。
导演在片头字幕和片尾字幕时用两个远景长镜头分别表述了两个孩子的冲突与和好,这是很NB的一点,所以说波兰斯基不愧是大师,不管他曾经有没有猥亵女童。
生活中随处是暴力,并且真正的暴力是无形的,去年我在和一群素未相识的人相处的时候非常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这样说是因为当你在一个野蛮的环境中和当你未进入成人世界时暴力的形式是相对比较直接的,而恰恰在一个文明、体面、和谐的环境中,这种暴力才浮出水面。
近期一些身边人身边事让我感触颇多。
每个人都很脆弱、自私并本能性的捍卫自尊,每个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说谎,都在忍耐、掩饰和攻击。
一味地坚持己见和自我将中伤他人,击溃他人的虚伪、伪善。
这部电影中的四个人,当每个人都在压抑愤怒、用理智束缚本能的时候,气氛尴尬、僵硬、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当每个人都撕破伪善的面具咆哮过后,气氛轻松很多,每个人也都可爱许多。
从这部电影中可以得出,成年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未必适合孩子,也未必适合解决成年人自身的问题。
人们若能学着像孩子一样处理问题,往往问题会简单很多,而每个人也都会轻松许多。
这是部对人物心理和动作描写非常细腻的电影,映射出的伦理问题也很多,四个人展示了生活中矛盾的方方面面。
值得观赏。
噗哈哈哈~,凯特的当桌爆吐,和那只浸水之后依然阴魂不死,在铜盘里吱吱震动着、蹦跶着的手机,是整个片子的点睛之笔。生活与婚姻与关系,皆像一只吃剩的派,令人作呕,又无可改变。个人尤其喜欢这种封闭空间里一群人围坐话唠的戏,只是这次不是伍迪艾伦,换了波兰斯基。
看过的都说好,评分也很高,飙演技的小剧场话剧。。。但是我真不爱看啊,看片名抱着看武打片的心态最后看了四个人为了点屁事儿叨逼叨唧唧歪歪了一多小时。。。
狱中波兰斯基之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与话痨三一律。对绝版柯克西卡画集的惊天一呕。布鲁克林公园放生的仓鼠生活滋润。@灵欲春宵
Adult Drama
飙演技的独幕剧,福斯特最后的狰狞的表情真是过目不忘。当然选取的事件本身并不算新,甚至显得有点陈腐。具体的情节设置也多少牵强,尤其是几次进出和情绪爆点的设计,显得匠气,最后孩子们之间的单纯对成人的“文明”形成反讽也是预料当中的事,整个剧情倒是完整度很高。
西方历史结束于威士忌
看了一半,快要看睡着,把孩子大门牙打掉,双方父母来家里理论,女2还吐的满屋子都是
你争我夺争锋相对喋喋不休固执己见,70分钟全对白过瘾四角戏,但还是稍觉牵强。
话剧改编的室内撕逼大戏,波兰斯基的密闭空间调度功力配上四位老戏骨卖力飙戏,精彩绝伦。戳破文明的虚伪假面,展露出根植于人性的杀戮与冲突内质。这个讽刺喜剧让人笑得前仰后合,骨子里却深具悲剧意味。朱迪的歇斯底里,瓦尔兹边打电话边塞馅饼,肥温的呕吐和丢手机,仓鼠与孩子作结。(8.8/10)
最佳群戏往往意味着强烈的舞台剧感 小场景 重要道具 逐渐显露本性的角色 但冲突终究没有表现方式和视角相对局限的舞台剧激烈 两个转折在手机和呕吐上 一缓一急 结束时两个孩子的行为 显讽刺意味
好精彩的群戏!
预算:2500万北美票房:254万全球票房:2760万上映日期:11.12.16上映周数:20周分级:R最高院线数:494北美最高排名:20
突然很期待戏剧版
文艺青年们笑点高端诡异可以懂,纷纷表示剧作牛逼就不解了,明明很一般么——比一般还是出位点,但以话剧为准线,就不算什么吧
四个影帝影后的群戏飙得实在太过瘾了,剧本火花四射,强烈推荐!
《泯灭天使》的基调,《谁害怕伍尔芙》的烈度,波兰斯基的影像。表演无比精彩。但抨击痛快指数比起布努艾尔还是差一口气。
The Ghost Writer has such a huge impact on me that I didn&#39;t really expect something like this: indoor scene, middle class, conversation driven, and nobody listens to nobody.
四人一室,所谓“野蛮”与“文明”的冲突,古老的杀戮之神作怪。夫妻问题男女问题看起来是价值观的问题,其实这价值观只是你自以为相信的信条,用以粉饰门面好凸显自己是某种举足轻重的存在?我也时常疑惑这个问题。台词和表演堪称一流。
这个真的是喜剧?
吵架带来的共鸣果然是全球一致的,想到小时候每次家里吵得厉害一边压抑一边又常常被那么一两句话戳到笑点拼命憋着的感觉。两个女人喝醉了以后我的嘴唇龇一下笑裂了。故事本身的讽刺和演员表演都很到家,不过导演,你是罗曼波兰斯基啊,为什么一瞬间就有种口味降至冯小刚级别的感觉,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