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主演都讨厌Rachel和Joey的感情线。
7. 马修·派瑞药物上瘾。
6. 丽莎·库卓特别怕鸭子,但在剧中她跟鸭子有多场对手戏。
5. Ross老婆的同性婚礼播出后,NBC受到无数反对声音。
4. 詹妮弗·安妮斯顿因为另一个剧集的合约,差点没能加盟《老友记》。
3. 六位主演的片酬最终提升到每集100万美元,但电视网和制片都曾对片酬谈判不满。
2. 随着名气提升,詹妮弗·安妮斯顿日程紧张,差点没有回归《老友记》最终季。
1. Phoebe和Chandler本来是作为剧集配角,是提供笑料的角色。
.
《老友记》是我在大学的时候接触的电视剧,不过当时我没有看下去(里面的有些观点对我而言太过前卫),没错,那时候的我,是个满脑子过时思想的“清朝公主”吧。
十年之后,我又重新拾起《老友记》,目的是为了学英语,不过看着看着,我就完完全全被剧情吸引,压根就忘记学英语这件事情了(所以说,电视剧太精彩不利于学英语的)。
我觉得《老友记》是一部三观十分超前的片子,现在再看,我都不敢相信这是27年前的作品。
难怪年轻的我无法接受呢,这部片子里的元素太多了,包括同性恋情节、变性、出轨、自杀、代孕、领养……不过《老友记》厉害之处,是把这些刺激的元素非常巧妙地展现出来,不会让人觉得狗血,反而自然而然就接受,觉得一切都很合理,好像这就是日常的生活。
不过我们可不会那么幸运,遇上老友记里那样的朋友们。
老友记里的六个人全部都是主角,他们每一个角色都非常丰满,单独拎出来都是闪闪发光的,更别说六个俊男靓女整日在一起,彼此之间亲密互动,他们之间产生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那种妙不可言的氛围,难怪粉丝们会觉得磕死了!
在《老友记重聚特辑》中,瑞秋和罗斯的扮演者公开承认,当时拍戏的时候,他们俩之间是有CRUSH的。
两个人眉来眼去,休息的时候还会在沙发上抱在一起睡觉,不过因为某些原因,他们没有更近一步,只是把对彼此的感情转移到对角色的感情中去了。
这可是真情实感在演出啊,难怪他们俩之间的氛围那么微妙呢。
CP粉听到这件事情,估计要乐晕过去了,这才是真正的磕到了吧!
我对他们俩分手那场戏印象特别深刻,两位演员都是全情投入。
罗斯以为他们的关系结束了,喝醉酒和另外一个女人睡觉,被瑞秋发现,瑞秋提出正式分手。
这场戏实在是太精彩,精彩到我都忘记了这是一部情景喜剧,他们的演绎让我感觉这是一部正剧,他们的痛苦是真实存在的,是撕心裂肺的,以至于我都控制不住,跟着哭了起来。
正是因为这个矛盾点,导致瑞秋和罗斯分分合合,合合分分闹了好久,一直到最后一部,才给了他们一个完整的结局。
很多人都说罗斯这个角色很渣,其实我觉得这恰恰是角色成长的必经之路。
为什么这样说呢,罗斯在高中的时候就暗恋瑞秋,不过在瑞秋眼中,他只不过是莫妮卡的geeky brother。
瑞秋是人见人爱的小公主,很受欢迎,也不缺男朋友。
罗斯在她面前是很自卑的,甚至连表白的勇气都没有。
后来他们谈恋爱,罗斯内心依然是缺乏安全感的,所以当瑞秋的身边出现一个大帅哥之后,他就变得非常紧张,非常害怕失去瑞秋,因此做出了一些蠢事。
当瑞秋说分开冷静一段时间的时候,她的意思只是彼此冷静冷静,但是在他看来,这就是给这段关系判了死刑。
他以为他们结束了,因为他在瑞秋面前实在是太卑微了,卑微到在这段关系中完全没有掌握主动权,一切都是瑞秋说了算。
所以就算不是这件事情导致他们分手,后面也会有其它的矛盾产生。
关于罗斯的行为到底算不算“出轨”,就连瑞秋的扮演者都赞同说“they were on a break”,感觉大部分人还是愿意原谅罗斯的。
到最后一季,罗斯终于鼓起勇气,对瑞秋说出心里话,直到那一刻,他才真正成为一个敢于担当的男人。
罗斯在成长的同时,其实瑞秋也在不断成长,刚开始她是一个被父母宠坏的傻白甜,什么都不会,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但是经过了那么多事情之后,她也成熟了,她也明白了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罗斯和瑞秋在电视剧中拥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两个演员在现实生活虽然没有在一起,但是我觉得他们现在的结局也是最完美的结局了,有时候两个相互喜欢的人不一定要在一起。
如果当初他们俩真成了,说不定结婚生子之后还会分开,那时候再见面可就尴尬了。
像现在这样,保持朋友的关系,隔了那么多年,在那么多观众面前谈起过去的往事,两个人傻乎乎地说:“简直不敢相信,你们竟然都没发现,我们曾经喜欢过彼此。
”结果所有人都齐声说:“我们都知道,我们什么都知道……”
毕业季太过焦虑,一直在看老友记解压。
看惯了他们剧里神采飞扬的模样,突然在重聚特辑看到他们垂垂老矣的面容,有种难以言喻地悲凉和难过。
老友记里神采飞扬的那群人,有着强大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期许,然而每个人都走上了各自不同的方向,有的只被记住了这么一个角色,有的则扬名立万,名流影史。
重聚特辑一下打碎了老友记中毫不焦虑的、神采奕奕的那种梦幻的生活,变成了我们随时可见的名利场。
这种落差让我非常难过,就是在告诉我。
这世界并没有伊甸园。
根据#老友记重聚节目# 卡司与编导说,他们没打算继续拍摄续集或电影是因为当年角色各自都拥有了最好的结局,如果再拍要推翻或改变这个结局,并没有必要。
他们认为大部分角色都是结婚生子为结局就是最好的,而Joey可能在搬去洛杉矶后在Venice Beach开了家三明治店,对他来说也是幸福结局。
我觉得这样做是明智的。
这个节目基本上就是一部纪录片,有现场的采访,也有嘉宾录制的问候和纪念,加上过往剧集回顾。
最感人的时刻还是开头六个人一个个走进摄影棚,看到重新搭建好的拍摄场景,细节还原得非常好。
而当时拍完第十季最后一集时,却第二天就把现场的布景拆掉了,因为还有新戏要拍。
这次重聚能重新还原太不容易了,应该保留作为参观项目向游客开放。
另外就是最后大结局拍摄完,大家在楼道里拥抱着哭,很感人。
比较奇迹的部分是,居然所有主要的演员,甚至一些老演员,比如Ross的父母,都还健康地活着,有的精神状态很好。
现场的服装秀也是亮点之一,特别是Joey扮演者Matt LeBlanc又穿上了Chandler的所有衣服走秀。
最大惊喜自然是他们透露Ross 与Rachel的扮演者David Schwimmer和Jennifer Aniston私下也曾暧昧过,但只是在最初第一季,因为两人都一直有伴侣,都没有跟其他人说。
而且之前在采访中他们说其实有一点担心私下发生感情会影响拍戏,所以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保持一个距离。
另一个之前不知道的内容是, 编导说是Monica 和Chandler 在伦敦一夜情那集,现场观众的反响超级大,一直尖叫和鼓掌,他们才决定让他俩在一起的。
原本打算的只是短暂的恋情,但是观众的热烈反响让他们决定重新写剧本 ,受邀出镜的与show无关的嘉宾不过是谈到了他们为何喜欢这个秀,对他们的影响,最喜欢哪个角色或剧集这类,并没有喧宾夺主。
比较遗憾的反而是,当年很多客串过的大明星并没有出镜给祝福,只有Reese witherspoon亮相。
像Brad Pitt,Paul Rudd,Julia Roberts等都没有亲自出镜,只是回顾了他们当年的镜头。
我感触最深的是,除了Chandler的扮演者外,其他几个人真的还都跟角色没啥区别,说话方式动作什么的都像是从剧里走出来的。
只有Matthew Perry很遗憾变得有点沉默,没有Chandler的那种活力和幽默感了。
可能是这些年他的路走得最曲折。
总体来说,还是满是美好的回忆,看完必定想把剧集拿来重温!
看之前就知道,不论这个重聚特辑拍成什么样,我都一定会给5星,为了10多年前在618寝室无数黑夜中追剧憋笑的自己。
Friends就是我的美剧启蒙,全部10季236集我几乎都至少看了2-3遍,而那些经典场景,比如第二季RR的咖啡厅初吻我更是看了不下20遍。
非常欣慰重聚特辑的制作水准在线,以采访为主轴,穿插了当年的经典片段、花絮、制作人访谈、主创重读剧本等多个环节,而惊喜现身的大牌嘉宾更是数不胜数,Lady Gaga, Cara Delevingne, Justin Bieber, Gisele Bündchen, Reese Witherspoon, 扮演Janice/Richard/Gunther/Geller夫妻的演员等。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位女主的三个片段。
首先,当之无愧的当然是令所有RR党都非常惊喜又惊吓的消息,Jennifer和David首次谈及当年情!
原来俩人在第一季的片场产生过对彼此的major crush,但最终发乎情止乎礼。
那一句“it’s going to be such a bummer if the first time you and I actually kiss is gonna be on national television”真是令我心都化了,我完全能relate那种frustrated的心情和女孩心性。
如Courtney所说,RR的初吻dynamite又palpable,那种魔幻般的戏剧张力果然部分来自现实的chemistry。
某种程度上说,Courtney也是对的,我们应该为这段无疾而终的cruah感到庆幸,如果俩人真的在一起了,却没有最终work out,对彼此或者这部剧都是一个灾难吧。
其次,编剧提到Monica和Chandler之间关系的走向其实与观众第一次看到俩人在床上后的热烈反应密不可分。
现场观众不仅用笑声与在场的演员互动,更是通过他们的反应参与了这部经典剧的“编写”。
我第一次看到这段幕后花絮,Courtney在床上的那一句“ok your turn”之后的娇羞一笑以及着急向观众解释这是Matthew的恶作剧的神情直击我心。
在那一瞬间,我只回忆起了Monica的可爱。
最后要说的片段则是Lisa和Lady Gaga的合作。
对于唱smelly cat,我更喜欢Lisa与Taylor Swift的演唱会合体,Lisa当时现场演绎了Phoebe的神经质,不断纠正Taylor,告诉她正确诠释smelly cat。
这次本以为就是烂俗的大合唱,而最后一幕当Lady Gaga说完“Thank you so much for being the person for all of us on Friends that...is the different one or the one that was really herself”后Lisa的回复“Thank you and thanks for carrying it along”我真的瞬间泪奔。
我们需要有人创造概念,也要有人在不同的年代和人群中传承和发展概念。
很显然,Lady Gaga在新世代对于鼓励年轻人展现保持自我功不可没。
转眼10多年,我也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从Ross变成了Phoebe,而更没想到的是,我由衷地开心自己居然成为了Phoebe。
一个令人动情的重聚特辑,我很感激所有的主创和主演都抱着对剧集和人物的最大尊重,没有以消费猎奇的方式exploit我心中最好的Friends。
不管未来是否还有再次重聚,I will be there for you。
献给所有主创,也献给所有与我度过看Friends美好时光的朋友们。
拍这种reunion本来就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尤其是对于friends这种天长日久陪着这么多人度过青春的大剧,太多的人有大大小小的回忆不可能照顾的到的friends reunion当然要讲幕后讲角色讲演员讲创作班底的故事,可是我多希望看到更多的来自观众的分享呢。
不是bts一起喊口号一样的我爱friends,不是Beckham/bieber强行出镜,而是那些世界各地的素人观众讲述自己和friends情感上的联系。
他们和我一样,不一定是在剧集播出实时参与了当时的热闹,更有可能是在某个人生阶段被friends安慰激励逗笑感动过,从此把这个剧加入了生活的安全地带。
当年初到纽约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grove str那个公寓外景,后来每次路过都能看到游客拍照。
抬头看向那间公寓,就像剧里无数次转场镜头,就像进入魔法世界我还想知道现在的年轻人还在看friends吗 还会有共鸣吗还有那些角色那些演员,这么多年过去了,始终带着friends的名声和辉煌,有过不满吗有过怨恨吗有羡慕或者厌恶自己的角色吗,我有好多问题,我好想有自己的friends reunion
本文已发表于《澎湃新闻》,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友记》重聚节目正式上线,掐指一算,此时距离1994年9月《老友记》第一季的播出,已经过去了足足27年。
如今,剧中的六位主演都已跨过知天命的年岁,即将步入中老年的行列,而当年为《老友记》疯狂的剧迷们,也都青春不再。
27年的时间里,美剧的制作、拍摄、主题、演员,更新了一茬又一茬;另一方面,得益于全球化与互联网的普及,中国观众们能够看到的外国剧集,不止来源遍及各个大陆,题材也是层出不穷,但即便如此,《老友记》在众多中国观众的眼中,仍是一部无法比拟、难以超越的电视剧。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27年之后,仍对《老友记》念念不忘?
属于时代的记忆国内第一批接触《老友记》的观众,多是在大学期间看到这部剧。
与今天英语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不同,千禧年之后,学好英语、尤其是提高口语水平的热潮在全国各大高校里如火如荼。
那时候,在新东方、韦博英语这样的培训机构中,除了外教努力教授大家美式发音与英式发音的区别之外,《老友记》作为一部能够同时练习听力与口语的剧集,受英语培训机构推崇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美国之音”(VOA)的广播。
相比严肃的新闻广播,能够寓教于乐的情景喜剧《老友记》当然更受学生们的欢迎。
我记得,当时支撑我在暑假期间,每天顶着三十八度的高温去上口语课的唯一动力,就是外教会在课堂上放几集《老友记》。
严格来说,《老友记》并不是学习英语口语的最佳选择,因为情景喜剧重在插科打诨,个中的英语表达相对简单,不管是用词的丰富程度,还是语法的复杂程度,其实都并不能支撑托福、雅思考试中对高分口语表达的要求,但这并不妨碍《老友记》以学习英语为契机,在众多高校中风靡一时。
后来,其他并不打算以提高英语水平为目的的学生也渐渐成为《老友记》的拥趸。
那时,许多高校的局域网影视库中,也都能看到《老友记》。
《老友记》就这样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电视剧还能这样拍《老友记》留给一代中国观众最大的印象,大概是电视剧还能这样拍。
其实在《老友记》之前,国内也有收视率颇高的情景喜剧,比如《编辑部的故事》(1992),《我爱我家》(1993),但同国内情景喜剧侧重大家庭或工作场景不同,《老友记》聚焦都市青年男女的日常生活,而且是六个单身的青年男女。
从这个维度看,《老友记》在当年发挥的远不止是娱乐作用,而是向中国观众生动描绘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相信许多人了解西方的“约会文化”就是从《老友记》开始的。
那种不以结婚为目的的交友,最为当年的年轻人们津津乐道。
除此之外,我们在《老友记》中看到的单身青年们要面临的种种挑战,比如还信用卡、找合租、点外卖、跳槽,再到后来的结婚、买房、生子,甚至离婚,也都无一例外地从《老友记》中上演到自己身上。
《老友记》之前,中国观众鲜少有机会看到单身青年们“小确幸”与“小确丧”齐飞的日常,即便是以每几分钟就要大笑一场的情景喜剧方式。
《老友记》中反映出的真实,唤起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更加珍惜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是人物,不是人设与当今国内荧屏上流行的各类人设文化不同,《老友记》中没有人设,只有人物。
六个主角中,虽然既有傻白甜富家女、又有贫民窟大女主,既有卡萨诺瓦式的情场浪子,又有木讷的书呆子,但每个角色都没有陷入一种既定的范式,他们就像是活在我们身边的每个人一样,有着让人着迷,惹人喜爱的一面,又有令人抓狂、不断带来麻烦的另一面。
这样有血有肉,最接近真实的角色,才能让人多年后像回想老朋友一样惦念。
如果按照国内网文或者影视剧的套路,瑞秋只能是个傻白甜绿茶,在逃婚和之后与罗斯分分合合的纠葛中,估计要被骂上热搜;乔伊必须是个提上裤子就不认账的海王渣男,活该当了十年的龙套演员;事业有成的钱德勒,需要时刻谨记自己是个霸道总裁,可以壁咚、强吻,就是不可以随便瞎开不合时宜的玩笑,更不可以有詹妮斯这样“OMG,走天下”的奇葩前女友;而控制欲一百分的莫妮卡,则注定要当个事业有成的女强人,孤独终老。
可《老友记》不是这样的,它让每个角色都有成为他们自己的原因,同时也给了每个角色突破自我、与身边人共同成长的机会。
在《老友记》里,离过三次婚还喜欢炫耀的书呆子,可以为贫民窟长大不会骑自行车的女孩,买一辆粉色的自行车,却不是因为爱情;撩天撩地的情场高手,可以是个穿上孕妇裤只为吃完一整只火鸡的大胃王;成年女人们可以揪着耳朵打架,成年男人们可以养猴子、养鸡;可以有人因为童年阴影打死都不过感恩节,也可以有人拿起吉他却永远只唱一首歌。
《老友记》中无时无刻不在爆的梗,与其说是来自编剧丰富的想象力,倒不如说是来自六个鲜活的人物。
因为这种能让我们共情却不会评头论足的鲜活,《老友记》得以在我们的记忆中留存至今。
友情的温度《老友记》前后,聚焦于友情的剧集也有不少,比如《欲望都市》、《绝望主妇》、《生活大爆炸》、《破产姐妹》、《硅谷》等等,但似乎很难再找出一部能同时把同性之间与异性之间的友谊平衡的如此之好的剧集。
《老友记》中的六个主角,三男三女,却没有简单地因为性别而抱团。
同样,虽然他们中有兄妹,有多年好友,有室友变基友,有多年不曾联系的老同学,但六个角色之间,亦从来没有因为角色固有的亲疏关系而形成小团体。
这一点,即便是后来莫妮卡与钱德勒结为夫妇,瑞秋与罗斯几分几合,都不曾改变。
《老友记》始终讲的是“老友”的故事。
无论是爱吃的乔伊为了怀孕中想吃肉的菲比开始食素,还是罗斯为乔伊的吻戏试镜而亲吻他,无论是莫妮卡与瑞秋为钱德勒的约会支招,还是大家争抢着在菲比的婚礼上扮演各种角色。
六个主角中的任何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无时无刻不都上演着相互陪伴与支持的真挚友情。
正是这种无关乎性别与固有亲疏关系的友谊,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温暖了无数的观众。
《老友记》让我们相信,在亲情与爱情之外,友情这种最宽容的亲密关系,一样能够让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拥有爱与被爱的理由。
个人公众号:郭大侠的江湖
作为看过12 or 13遍Friends的老粉,今天看完Reunion,再次理解为什么它过了这么多年,依然牵制着这么多的新欢旧爱。
最大的成功,一定是这六个人,这么不完美和不真实,却用“喜剧”的表演方式呈现出这么完美和真实的人生。
就如制作团队们所始终津津乐道的选角过程,同样的剧情,同样的故事,同样的台词,却只能是现在的这六个人能演绎出来的:被宠爱却令观众讨厌不起来的Rachel;强势却情感层面丰富的Monica;奇奇怪怪得恰到好处的(此处cue Mike:so wonderfully weird)Phoebe;人见人爱笨得可爱的大帅哥Joey;古板却令人生怜的Ross以及( B站纪录片中一个细节)连台词本上一句“Okey”都能诠释成一句joke的Chandler。
本以为这次Reunion就是 故意制造 各种煽情的画面与回忆。
事实却是我错了。
Ross一进公寓的那句“wow”,彻底打破了一切 故意制造。
当你十几年都用一部剧来填满空闲的时候,Apartment 20的这一幕,你就知道当时眼泪只不过是身体的机能反应罢了,喉咙里像塞了个正在充气的气球,一直被鼓气。
泪点太多,因为名场面太多。
特别是table read的时候,名场面flashbacks与现在的他们画面重叠,他们还是他们!
一模一样的他们!
连采访时Lisa的bug小插曲,Ross的吼叫听到了Get off my sister的味道,Phoebe的Fxxx 听出了Street Phoebe的感觉!
不知道你们看到了吗,Lisa说有几季自己没看的时候,Jennifer和Matt异口同声地说了:I've seen them all!!
但我的致命泪点,是“所有人”的出现。
谁扛得住楼下的Mr Heckles还穿着睡袍上来找你们麻烦?
四重唱还是那么好听,太好听了!
Hand twin这双手,我不管Joey是真的认出还是节目效果,哭就完事了。
Richard那段答录机声音,我居然没有第一时间听出来,要再复习一遍。
Janice的OMG!!
(其实她只说了16次,在剧里面,你知道吗?
)六位不着痕迹的高超肢体喜剧表演技巧,编剧们在现场围成一团不厌其烦地修改的台词,和匹配演员当下状况(只知道Lisa怀孕的事,原来爱吃果酱的Joey当时真的受伤,今天才知道)甚至贴合现场观众反应而继续的故事线条,造就了老友记没有因为客观原因被砍掉。
(这里真的很谦虚) 不能说是本色表演,可是这六个人身上的一些性格特质,这么恰到好处地对等了剧中的六个人,造就了每个人都能担当主角的本领,有多少剧能做到这一点呢?
六个主角的戏码吸引着六种不同口味的观众群体,再将他们叠加,这样的chemistry就是神来一笔。
剧终的最后一句台词是,where。
我也很想问你们,如果还想看到你们这样的剧,where?
谢谢你们,给了我们这么多快乐。
最后,如果我是Chandler,那Friends is my Monica。
I am still on Friends time, does that count?
Oh, it counts.
很是失望,多少人是因为老友记情节,但整部影片看起来如....如....如....,还不如之前看过的6个人的访谈更有意思。
各种烂大街的花絮,6人之间若有若无的“革命友谊”,多个配角露个脸一两句话over,抱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中途却有想赶紧快进的想法,情怀还能被消费殆尽到什么时候,还是把老友记留在心里吧,那样才是对这部剧最大的尊重。
从昨晚找到资源下载,到今天用了一上午时间带着不舍得的情绪小心翼翼地看完,想起来好久没有认真写过影评了,男朋友问我是否是老友记粉,我想了想回复说应该算是吧。
是我唯一从头到尾认真看过有四五遍的剧集,也找到了原声带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当作背景音循环播放完了两遍,听到某段段话可以很快想起对应的场景,记起他们的表情与动作,是不是可以算作他们的粉丝了呢。
为了回复的这句话,那么也可以写些什么了,只希望这些琐碎的只言片语不要太过无聊。
大二才开始看的老友记,记得当时回到老家见了一个校友(村里只有这一个校友),他已经去美国定居,提及学习英语的好方法,他向我推荐了老友记。
回到学校我就开始下载,在北邮人上找到了高清资源,几十G,下载完没有经验不懂得要做种,等到反应过来北邮人的号因为分享率过低已经被封了哈哈哈,用一个北邮人账号换来的老友记资源,我一直珍藏到现在,也分享给了几个好友。
老友记是怎样一种存在呢?
记得孙宝很早就看完了,但是当我坐在寝室看的时候,她偶尔也会凑过来一起哈哈哈哈大笑,还有璇儿从我这拷贝的资源也入了坑,我们在对方开始看的时候经常就站在了背后一起看完这一集,想起老友记,就想起我们围坐在一起,忘了是否点着外卖,但一定有笑声,想起我的老友们。
研究生期间有段时间实习和课题都曾给我带来不小的压力,当时的我更加脆弱,每当感觉自己到了承受不住的边缘就会去超市买些零食,回到寝室打开老友记,看完老友记,吃完零食,就彷佛加油完毕,又可以再去继续面对任务与责任。
应该很多人都会羡慕这群朋友,我最羡慕的是怎么能将自己内心的阴暗自私如此坦然说出来表现出来,又能够那么宽容充满爱的包含朋友们的各种缺点,互相治愈,互相陪伴。
我是非常别扭的一个人,许多想法停留在内心,真的非常难以说出口,给自己给他人也造成不少困扰。
现在在自我表达方面进步了一些,因为不想伤害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想要大家更好的相处。
或许不能做到像他们一样,但是会努力。
这次再看重聚,或许因为自己也到了不同阶段,在这个阶段好像对很多事物的接受度包容度都提升了,面对他们的老去,面对他们其实在现实中不常联系,面对他们真人打破了我对老友记的美好幻想,我有些遗憾,但更多的是平和接受。
有些美好,我们知道他们存在过,只是真的很难一直都停留在最美好的时候。
此时此刻,我独自在广州,身边并没有我的老友们,我们在不同的城市,联系逐渐减少,我时常感到孤独但在一点一点接受这种常态。
我们曾互相陪伴着走过了一段路,虽然有摩擦,但是想起来时更多的是快乐与美好,是我记忆中舍不得的你们。
到了人生旅程的下一段,只能分别走自己的路,偶尔还可以问候,知道有你们在,也是很好的。
就因为我们中国不是资本主义阵营的么不看 也罢 滚粗中国
真就……控制不住的眼泪。追完的人都懂。
《Friends》营造了关于爱情友情的理想场景,即使是反应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也作了美化处理,这个谎言太过美好以至于观众以为现实就是这样至少应该这样,《Friends: The Reunion》显现出的刻意拙劣尴尬让人意识到,它没能改变任何生活真相,即使是对六个已经在剧中体验过理想人生的主演。
其实,唉,单纯为了情怀也真不能不给五星。
情怀
我的chan chan man都没说两句话???Mathew Perry真的看起来好伤感
害行。想了下,Friends也多多少少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曾以为那个在她家给我安利friends的高中女同学,会是我一辈子最好的朋友。然而转眼也被她拉黑一年多了。
看来是花了大价钱,满足了观众们的愿望。其实戏里戏外没必要联系在一起,好的回忆留给剧中人物就行。指望把剧中人物投射到演员上,失望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盖勒夫妇出来的时候真的是感动到爆炸了
“人生的黄金时代,朋友就是你的家人”
剧情是剧情,现实是现实。对老友记感觉一般,以我的个性,如果很喜欢老友记,看了这个,是要骂人的程度。。。没觉得温馨和回忆杀,肉眼可见的尴尬。小时候,暮光cp梦碎,再也无法相信任何影视剧外的真情
所以他们也没演什么新剧情就这么逼逼了一晚上就能拿300万美元?什么逼玩意
这都删减
Lady Gaga感谢Lisa Kudrow的段落,是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个人真的可以改变另一个人一生的段落。以怪人为榜样,成为一个怪人,并赢得别人的尊重,这就是真正的成功和自由。然而不幸的是这段在国内版里被阉割了,哈哈哈
可以看一下,挺好的。
早知道不看了。提醒我一切都是假的。
真的不该拍这个......
真的神奇 无论在飞机上 在饭桌前 在沙发里 只要看到任意一集的任意一个片段 心情就能瞬间能被这六个人点亮 谢谢你们 陪这世上包括我在内的无数人 度过的那些难熬时光
没必要
我的青春啊!Joey现在变这么胖是因为他一直贯彻never share food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