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我在豆瓣上的第一篇长评竟然给了《纽约纽约》。
多年以来,豆瓣对于我的作用就是一本“电影观赏指南”,看电影之前来豆瓣上先看一眼评分成为了习惯。
然而在《纽约纽约》上映以后,我在豆瓣上看见的评分大多数是,要么一星,要么五星。
因此我决定由自己去鉴定一下这部口碑两极分化这么严重的片子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先说结论,及格。
并且让我充分认识到了豆瓣现在水军和黑到了什么程度。
我不想太详细的说这部电影的剧情,直说评分。
关于这部电影的评分,十分制,剧情演技及其他343来分配比重,如果我们做加法,:灯光布景画面结构3分;黄龄1分(这部电影里最让我惊艳的角色);阮经天1分(阮经天的演技被低估的太严重,虽说不能和《烈日灼心》这个level的比较,但是秒掉那些偶像派小生却是绰绰有余了),其中演技给0.5,帅给0.5;苗侨伟叶童杜鹃一共给1分,杜鹃虽然没什么演技,但那张性冷淡脸往那一站,气质就对了;剧情0.5分,因为其实故事梗概和背景基本上是交待清楚了的;一共6.5分。
如果做减法:剧情扣2.5,伏笔和隐线太多,部分背景没有交待,要靠猜,作为文艺片,故事内核的内涵不够,立意太浅薄;苗侨伟莫名其妙的跟阮经天的感情戏,叶童突兀的爆发,杜鹃从头到尾只挤出来的一滴眼泪,演技扣1;一共6.5分。
实际上我觉得,导演想要的《纽约纽约》想表达的是《山河故人》的感觉,可惜阮经天和杜鹃的爱情故事却成了主线,使整部电影风月了,却失去了内涵,同时配角们的角色过于脸谱化。
所以最终呈现出了一种生硬的,为文艺而文艺的状态。
但若要说这部电影一文不值,显然是有些过分了。
毕竟阮经天和杜鹃的床戏,比张艾嘉和董子健的强多了,不是么?!
正经的说,故事勉强完整,演员基本过关,画面构图也用了心,不会出戏,但是没法打动人。
作为文艺片过于肤浅,不能引人思考;作为商业片过于拖沓。
看完电影出来我和小伙伴的讨论点全是阮经天的帅和黄龄的骚。
除了我这种只要不是大烂片就要看的人,以及阮经天和黄龄的粉丝,不推荐任何人去看这部片子。
最后的最后,因为九几年就穿了一件north face的鹃,让我特地去查了一下这个品牌的创建时间。
刚刚一个人从电影院看完这部电影回来,整个感觉非常好。
不知是不是因为刚看完电影的缘故,坐在公交车上上,看窗外掠过的风景也不禁多了几分怀旧伤感的气息。
看的过程中没有想太多,也没有想去想太多,只是全程跟着导演的镜头,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气息,以及导演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没有很多,没有很明确,几乎可以说很暧昧,鹃那淡漠的眼神,明明不美却让人惊艳的脸庞仍然盘踞在我脑海。
鹃是一个聪明优雅的女人,拿得起放得下,她心里明白路途不能给她承诺和婚姻,所以她始终是独立的,始终是她自己,有她自己的梦想--纽约梦,尽管那在我们看来是一个疯狂的甚至有些可悲的梦。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路途从鹃的包里拿出口红在镜子上写了她的名字--娟,接下来的镜头是鹃走近,涂掉了女字旁,在右半边重新写上了“鸟”,这似乎寓意,她不只是一个女人,一个传统意义上靠依附于男人过后半辈子的女人,她是一只鸟,有自己的蓝天,她必须去远方,去翱翔。
鹃是一个独立,自尊,自爱,自强的女人。
我觉得只要能看出这一点,这部电影的评分就不应该是这么低,但这在女性观念依旧传统的中国,也许也是必然,毕竟电影表现得不是那么直接,鹃一直是个婉约深沉的女子,她不会让你大声喊叫着“我要去找我的美国梦”之类的容易令人血脉贲张的口号。
当然这部电影的结尾也是略过仓促和鲁莽,尤其是路途因为鹃而自杀,十年之后,她居然那样“快乐”地捧着他的骨灰回到上海,昔日路途的小跟班兼铁杆兄弟一流看着鹃居然还笑得那样和谐...酒店中,路途和他的小跟班的部分很有借鉴 布达佩斯大饭店 的嫌疑哈,总之我看着有点闪烁刺眼。
我不知道为什么豆瓣给的评分这么低,无意中看到港囧的评分都比它高,我不解,也很不平。
我不喜欢打满分,最多的是四星,但是这部电影我打五星,一部分出于对它的喜欢,更多的是看到它的评分太低的那一点不平。
时至今日,我的手机里还有潇洒走一回,以致与车载音乐随机到的时候总是会被朋友吐槽,有一次美国同事听到表示很好听,不过是90年代的风格,时代的印记真是无国界.也许因为我是一个过于怀旧的人.生于80年代末的我对于90年代的上海有太多的情怀,会记得妈妈的大波浪大坎肩,爸爸的大哥大摩托车,住在有着72家房客的石库门,公交车还是巨龙车,车水马龙夹杂着上海话,那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上海人斤斤计较每一分铜砥营造人前的体面,却是我最怀念的时代,因为那时的大世界就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玩的乐园,芭比娃娃就是美帝对我最大的诱惑,那时的爸爸妈妈还很年轻,不知道重来一遍,是不是我能走不一样的路途.电影里的出国热我有真切的体会过,不会忘记那个夏天外婆带着7岁的我还有3岁的表弟在虹桥机场,我与表弟在机场的大理石上追逐,他总是摔跤,然后我们便目送了舅妈,好像已经记不得我舅舅当时在哪里说了什么,那时候的我知道外婆说舅妈要去美国赚钱了,那边能赚很多钱,然而我弟弟他太小,根本不明白这是什么,所以他没有哭.舅妈常常寄钱回国,我弟从小上寄宿贵族学校,只有老人带他,我舅舅只管在外面打麻将,女人当然也不少.时隔20年后,舅妈把我弟接来美国读大学,我也在舅妈家住过一小阵子,她找了个同是上海人的叔叔,他们从前都在上海有家庭孩子,所以在美国只是养了条狗,那个叔叔很能干,特别宠舅妈,家务活全包,对我弟弟也好,反正比我那个就爱吃喝玩乐的舅舅靠谱很多.至今我还叫她舅妈,虽然其实她跟我们家也没什么关系了,但是她没有把我当外人,明白我一个人在国外留学工作的不容易,总是尽可能的帮助我,还会告诉我,要是出了什么事就回来住,总比一个人在外面强.舅妈出国后,我爸生意失败,欠了很多债,他也曾想要走门道去美国,最后美国梦拦在了签证上.幸好他被拒签了,不然不知道我会怎么长大,我爸在美国赚钱寄回国,然后也在那边找了新人也许还给我生几个弟弟妹妹,我妈在上海给我找个叔叔吗?那时候为没去成美国的惋惜,我们一家好多年的窘迫,回头看来确是幸福,至少我们在一起.前一阵我去田纳西州玩了一下,电话里妈妈说,那个地方,就是当年你爸想要去打工的,有个工厂在那边.人生真是好奇妙,他没去成的地方,最后我竟然也路过了.时代进步了,背井离乡从未过时.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因为进步了,所以没办法铁了心的跟Tomas一样觉得纽约多好,可是,骨子里还是不自信,生怕选错了路.没有几个人能像路途一样,被父母遗弃的他不需要远方的大饼蓝图,他要的是一个家,一个他爱的人就能有的安全感.然而拥有他想要的东西的人,总是更贪心的想要更多.也没有多少人像娟一样,可以冷血的舍弃一切得到的也只是看上去光鲜的生活.不知道之后的她,走在纽约的中央公园,会不会还会觉得,纽约好美,也许她只会觉得,这里的冬天寒冷的刺骨.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怎么样都是走一回,回头看,能说一句不后悔,也许就是潇洒了吧.哪一个选择,总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存在,就如同选择了纽约的娟,路途是她心口的朱砂痣,而当初如果选择了路途,纽约永远都是她床头前的白月光..
看了几篇影评,再来写。
意外发现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零星几人或者一人走进了这场电影的影厅。
其实,“纽约纽约”不是个地名,而是一种类似爱情的东西—「听说过,没见过」。
不知道这么说,是不是正确,它就是“梦想”。
参加工作后谈梦想有点荒诞,因为生活和人际关系变得不再纯粹。
我再也不会花一个下午在网络上寻找盗版资源;打听一家新开的饭馆口味如何;又或者用掉很久的时间追新剧。
以前梦中遥远的地方即使有能力,也不一定会去追寻。
电影中所有到了“纽约”的人,托马斯,阿鹃,她们站在梦想的中央,却身不由己。
能够回想起来的只是追梦途中最平淡无奇的小事。
阿鹃在纽约的妆容冷艳高贵,但只有路途拉着她奔跑的时候,才感受到她的生气。
鹃她是个清凉的女子。
路途(他的西装不合身,是不是导演借的,对待男一号能不能上点心,都快把阮经天装进去了),他是很多人通往纽约的路途。
尽管一再不情愿,他还是把自己带到了纽约。
纽约不是他的梦想,但阿鹃是。
阿鹃在纽约。
由此可见,路途和阿鹃是一类人,是为了梦想不顾一切的人。
路途常说,不管在哪里,只要肯努力,都能生活的好。
他是对的,环境固然十分的重要,可更加重要的是你本身是一个怎样的人。
所有的事都是一回事。
当路途兢兢业业爱着自己岗位的时候自在又帅气。
因为自身无能而责怪环境,没能让自己有所作为的人大有人在。
可惜你爸不是郭德纲,要不你就是德云一哥了。
影片中有各种人物,但是角色塑造中,人物个性,性格特点都不突出。
但是黄龄每次嗲声嗲气的一出现,我就忍不住乐开了花。
电影想表达的太多,但都触碰了一下,没有深挖,杂而不专。
不过,给到我这个观影者思考的点也非常多。
近两个小时,仿佛回了一趟老上海,电影画面考究精美,上海女人柔软娇媚,我很喜欢。
是个文艺片,值得进电影院。
还有,电影快结尾处米先生对路途说“不如我们重新开始”,我真的不是很懂。
这个米先生,也太复杂了。
电影评分5.7,影评里基本没有5星以下的评论。
你们真是屌啊。
你们不如像电影结尾苗侨伟跟阮经天说的话一样,你们打死观众,两两配对从头开始吧。
这部电影从叙事的角度来讲,是草率的。
剧本不完整而且蹊跷,人物的背景交代过于片面。
整个观影体验就是一个困惑。
角色的行为没有任何逻辑,剧情发展的非常荒谬。
女主角至始至终以一种 “对不起,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的表情面对所有其他角色。
而这种像有病一样的人物性格并不是扭曲的价值观的必要条件。
剧情由于这种人物设定无法正常发展,然后这种莫名其妙的价值观在影片的最后达到了高潮。
男女主角在杀了人之后隔着铁门对望,女主角此时说道 ”你快走,我已经回不去了!
“ 请问为什么回不去?
那你以为你留的下?
紧接着她说 “我要在这里把我们失去的都拿回来!
“ 请问人家欠你啥了?
你失去啥了?
你要怎么拿回来?
你要拿回来什么?
角色定位纸片化是整个电影最明显的问题。
这个剧本明显是没有经过peer review的。
可能是时长不够或是由于其他因素,结尾极其荒诞。
隔着铁门的生离死别缺乏必要性。
女主角的台词明显带有复仇性质但动机不足。
由于人物的单薄,观众无法投入角色,影片主角缺乏理由让观众替其命运担忧。
故事是由角色决定的,什么样的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事。
但由于剧本的明显不完整,导致事件的发生跟人物性格冲突。
路途在得知被米先生骗之后按照人物性格理应承担起责任后再寻求说法。
但影片一带而过由路途小弟扛起责任面对愤怒的受骗群众,而镜头一转路途已人在美国寻找女主角。
wtf just happened?从工业角度讲,这部影片是不错的。
但想讲故事还是要把故事讲好。
我怀念 怀念往年外貌早改变处境都变情怀未变看过了预告片就等着415,之前在上海的首映见面会很遗憾没有去参加,今天电影上映第一时间就去看了,果然,没有失望。
90年代的出国潮在我这个年纪不陌生,一拨又一拨的人渴望出去,去那个想象中遍地黄金的理想国度,最后,也许,我过的很好只停留在笑容满面的照片中,只停留在“New York is so beautiful ”。
影片以阿坤的视角去看路途,他的老大,一个有着隐晦身世的老大,好几个镜头我仿佛看见了郭绍男,喜欢阮经天的人对这个名字肯定不陌生,但路途更多的是潇洒,肆意,左右逢源,甚至自夸都是没有人可以骗得了自己,直到遇上有着女明星一样眼睛的阿鹃,他动心了,收敛了不再和别人调情,他喜欢阿鹃,也知道阿鹃想要的他给不了,或者说,给了,阿鹃也未必要,所以前半段他的态度是表面玩世不恭心里情真意切。
在路途说到阿鹃妈妈让阿鹃去见男盆友的时候,开始说不会吃醋的,后来又说吃醋了,我想是动了真感情吧。
在知道阿鹃执意要去纽约,替她给米先生钱的时候,我想应该是爱了吧。
到了纽约的阿鹃才知道梦想大过爱情换来的是个骗局,只是一切都回不去了,阿鹃应该是想不到路途会去找她,路途也想不到最后的孤注一掷就是终点,纽约果然是路途逃不掉的宿命。
整部片子客观的说有的地方衔接有点突兀,但影响不大,是个好片子,其中叶童老师演的金小姐很出彩,之前看见面会视频里导演说拍金小姐哭的那场一条过,不愧是老戏骨,这段我泪目了,BGM里的“外貌早改变,环境都变,情怀未变”这种心境我懂。
还有就是路途到了纽约在窗外看他妈妈时候的眼神,落寞的让人心疼,后半段的路途更有感染力,情绪起伏也较之前的大,阮经天处理这种转变处理的很自然,演技到位的。
说到阮经天,绯闻是别人嘴里的,真诚是大家看见的,演技在一众偶像中也是拿得出手的,从和尚到路途,看的见的是转变,而他在背后的努力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次的路途他说是最难抽离的角色,我想都是跟爱有关吧。
或许是年代太遥远,神经大条和粗枝大叶的逻辑剪辑和转场,除了阮一双色迷迷的眼睛和娟一副想卖又不想卖的做作,满屏的不知所以,不知所终,也好意思出来卖,真是亏了杜鹃的高贵气质和阮经天半死不拉活的迷离少年脸。
什么破玩意儿,想走《甜蜜蜜》的套路,又不知道被甩出了几条街……文艺片也不再文艺,当中国观众都是脑残和傻x。
当然,看过演职表,再倒回来慢放仔细看,终于看清了那个老的只剩皮包骨头的金小姐,居然真的是叶童,丑瞎了眼,过气儿了,角色都没得挑,还得出来混,不容易……还让人看许仙吗???
阿娟:等我混好了,就没人记得现在的我了。
阿娟:我们结婚吧,带我去纽约。
路途:我去过纽约,我在那碰到过一个姑娘,我跟她讲了我所有的故事。
她说以后不希望任何人记得她现在的样子。
路途:我就问她,那你自己会记得吗?
她说她会忘了的。
她连现在的自己都能忘了,还能记得我的故事吗?
阿娟:不能。
路途:仿佛她出现过在我人生中,所有我也仿佛去过纽约,可在那以前并没有,在她问我姓名之前,并没有。
阿娟:她是谁?
路途:一个婊子。
上周去看了《纽约纽约》,光名字就能想象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之前看了《布鲁克林》,也是和American dream有关的故事,爱尔兰姑娘独自去纽约寻求自己的未来,最终在异乡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最近很喜欢这种追寻异乡梦的电影,也许因为即将启程去英国的缘故,总能在影片中找到共鸣,在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一提到纽约,第一反总会应联想到《北京人在纽约》的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我没有看过这部90年代引起轰动的电视剧,但光凭这句台词就足以让我完成对这部经典电视剧的全部想象。
90年代初的中国,出国潮风起云涌,登上离开故乡的航班美国梦就在脚下,很多人不惜倾家荡产也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相同的时代背景下《纽约纽约》更多的在描述踏上异国土地之前这段时间的生活与欲望,所有在大洋彼岸这一边张望的人都认为只要去了纽约,就能成功,就能扬眉吐气,哪怕只是说出自己想要出国这个想法都会跟其他的人不一样。
而只有路途不这么认为,如果不是碰到鹃,路途大概能在上海滩酒店业混的风生水起。
然而命运的捉弄,他一直不愿意去想的那个远在天边的纽约还是生生的撕碎了他在上海的生活。
路途有句台词我印象特别深“在上海是推门拎箱子,到了纽约还是推门拎箱子,我不觉得这有什么变的高人一等。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所谓的美国梦带给他的家庭的伤害,也懂得所谓的淘金梦并没有众人口中说的那么美妙。
只不过对于路途来说,纽约最后还是成了他的地狱。
鹃和《布鲁克林》中的爱莉丝一样,在自己的家乡遇到种种的不如意,鹃知道自己聪明美丽有资本,认定只有到了那个全世界最繁华的地方自己才能华丽转身,对上海她没有太多的留恋,而唯一让她有一丝犹豫的是那个想爱却爱不起的人。
而爱莉丝不止是带着对家乡的失望还有一份无法割舍的亲情和牵挂踏上了去纽约的轮船,如果在家乡爱尔兰能够获得哪怕稍微像样一点的工作,她都不会选择远渡重洋背井离乡。
然而爱莉丝比鹃要幸运太多,在同胞的帮助下收获了事业学业还有一份真挚的感情。
对爱莉丝来说,纽约是天堂。
到现在我都在想纽约之于鹃到底意味着什么,她得到了她想要的,也失去了她不想失去的,纽约,变成了她的天堂,还是地狱。
想到两个月后的自己,在英国的小镇上开始新的学习生活的样子,得到了想要的,失去了不想失去的,而这一切对自己又意味着什么。
我能体会到鹃对纽约的渴望,也能感受爱莉丝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她们不是我,又仿佛是我,这大概异乡人总会有的心理常态吧。
当这首《潇洒走一回》红遍大江南北时,咿咿呀呀的我也能跟着哼唱;当这部《纽约纽约》走进我的视线,我明白了无论90年代还是21世纪,无论纽约上海还是边远乡村,这个世界其实从未改变,不一样的,只是换了一批又一批做着梦的痴心人!
之前的影宣早就了解其中带有骗局的选择,影片一开始从阿鹃与米先生的对话中也能知道,被骗的是路途。
其实除了路途,米先生、阿鹃、金小姐、托马斯和阿坤等也都有不同的被骗,果然,一个骗子的世界。
每个被骗的心在一开始都是怀抱美好梦想的,就像没有金子的人做的淘金梦一样美丽,都希望能在现实冷酷的生活里追求到珍贵的东西,可以是金钱,可以是名誉,可以是爱情,可以是心理一道需要抚平的伤痕。
待时过境迁,幸运的人也许能够有梦醒的时候,能够不再迷惑,能够冷静讨生活,然而,路途不在其中。
“许多年过去,终于实现的梦,是否真的如他们当初所愿?
”看完电影,像阿坤一样,心疼着路途,却无能为力。
如果帽子是母爱的寄托,如今已有人同享。
如果New York time是事业的图腾,时间是真的,蓝图却是虚幻的。
如果外套真的有爱的温度,那外套也不是路途的。
爱情是盲目的,女演员的眼睛都是会骗人的,当自己的眼睛早已被欺骗占满,又如何分辨?!
如果说阿鹃一开始因为路途是领班而接近他,使其成为自己翻身混出名堂的阶梯,我更希望,当她明白即使路途讨厌美国,也心甘情愿为她办签证,她那错愕的一瞬,哪怕就只那一瞬,她对路途是有真心的,好让路途的付出能有所值!
淘金的人身上是不需要带黄金的,被骗的人也不需要了解骗局,因为谎言都是不请自来!
在点影片场,很多观众问主创们,米先生对路途到底是什么感觉,有人看到米先生的泪水,认为那是爱。
可是看完整部片子,我并不认为米先生爱路途,甚至作为后辈而关怀提携都略显牵强。
想想那车子,那理发店,那本子,那手表,哪一幕不是蓄意欺骗,哪一幕不是设计利用?!
如果有爱,那也只是米先生对自己“钱途”的爱!
路途,是米先生欺骗手段得以实现的路途,是阿鹃走向新生活的路途,是阿坤成长的路途,是托马斯流落他乡寄情故里的路途,是母亲表达母爱聊以自慰的路途……他是所有人的路途,但唯独,没有成为自己的路途!
“纽约纽约”,是酒吧的名字,是父母兄弟的栖身之所,是米先生谎言的名头,是阿鹃翻身的舞台,更加是路途的终点!
这就是我眼中的纽约纽约,你的呢?
阮经天真的是史上最水金马影帝,从那之后就好像不会演戏一样,看哪哪别扭
因为关锦鹏看的
摄影和美术还不错,其他一言难尽,生硬的文艺腔。
阮经天和杜鹃的爱情带着一种混乱与无奈 不暖 是冷的 她是他的劫 遇见便无处可逃 唯有纠缠 不死不休 两人始乱终悲 剩下只是十年之后的物似人非 电影画面透着一种迷离的华丽 注定了唯美 也注定了这不是一个开心的故事 电影中的每个人都在做梦 有的梦见了功业 有的梦见了爱情 最残酷的不管是美梦还是噩梦
很多镜头有《蓝宇》的味道。苗侨伟和叶童真是赞。
要是1994年上映,也许会不错
除了叶童,整部电影的角色每一个能让人认同的。杜鹃的木当女主角就是灾难,阮经天被她衬托得妥妥实力派!
不明白为啥豆瓣对于国内文艺片的评分总是莫名其妙,或者说这个片子本来就不是为了迎合大多数的。制作精良,还原了上海的那个调调,以及相对真实的纽约,即便笔墨不多。杜鹃非常适合文艺片,但是局限性比较大,毕竟长相和气质决定的。本来四颗星,为了表达对平均分的愤怒,五星好评。
真觉得还行,虽然有不少可以吐槽的地方,好多失控的部分,但美术和摄影、配乐全程可圈可点,对处女作而言制作极为精细。导演有想法、剧本也有诉求。试图用永不过时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模式来解决中国人的问题。虽然导演能力尚且不够,不过这类借通俗爱情片外壳的严肃作品出现在院线,鼓励为先。
喜欢男女主角以及摄影
…………………
看片时的心境真的会影响对影片的评价,虽说这片子烂尾烂的特别无厘头,可是还是被一些奇怪的点戳中了。。。另外想说导演很用力的想诠释那个时代上海的感觉,不过功力还是差了点啊,,小天真人很帅诶
电影讲述了一个男人和一个薄情女人(与一个老大哥)的一段情。影片很有怀旧的味道。阮经天是我见过最帅的男子,靠颜值和演技撑起整部电影。
why???同期有这么多优秀的女演员
生硬做作的文艺令《纽约纽约》所呈现的爱话让人如坐针毡,电影如同一个乍看甚美的花瓶,实则无病呻吟的台词与矫情莫名的剧设,既无以自身的底蕴,也接不住年代地域的气息,一场冗长的梦碎美国,简直如同一个高冷的笑谈。
电影整个是阮经天颜值身材演技展示会,以及关锦鹏的蓝宇情节又出现了。剧情上张力是有的,但感觉可惜导演还是香港人,拍上海的故事抓不到那个味道。
永不停歇的美国梦
找一对性冷淡&性瘾者icon的主演,宣传期最先打出一组他俩的大尺度床照,这路数和趣味真是够独特。看正片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衣服都没脱好吗。不过比想象中好看,张叔平美术太棒,近年最接近关锦鹏张婉婷那代老港风味的片子,摄影也很考究,细节值得玩味,弥补了演员演技上的青涩。女主角是心机婊呀
文艺气息很浓厚的剧情片...结局很.......2022.3.18.收录港.BD
地域电影。冗长,虚假繁华。可我很喜欢阮经天戴着棒球帽还有长围巾的样子,好清纯好不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