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过的恐怖电影中感觉最优秀的一部。
记得自己高中一人在后院放午夜凶铃的碟,也没感觉这样兴奋,对,只能用兴奋来说明我当时的心情。
当你看到一部电影,处处跳脱你的预感,层层拨开外面的包裹,如果是花,那就是一朵黑色玫瑰的花蕾,在你的面前,层层绽放后,你看到却是纯美的蔷薇。
如果是人,那就是一个落魄污脏的女子,出浴后,慢慢破出水面那一刹那,你看到的却是稀世的娇人。
电影回旋的拍摄手法,多角度的假设,有点法国劳拉快跑的感觉,只是劳拉快跑,是法国左岸电影新思潮的代表,讨论的是人类的命运,感觉命运是由许多的偶然和细节组成的,不同的偶然偏差就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果。
所以电影用的镜头特别多,有一千多个吧,而且是重金属快速的敲打链接起来的一部电影,其导演因为被誉为“柏林一代”——没有历史,拒绝政治,所以对待人生的观点在电影里表达出来的是人可以改变命运。
而这部电影却是只在后面借鉴了劳拉快跑的这种分支假设,让人不由自主的感觉命运冥冥天定,而且在讨论这一人本基础之上,它还在彰显一种精神——舍己,称颂一份我们在电影很少看到的亲情——父爱。
如果说,立本凌香的友人死后无面女尸的出现,让我感觉其作为一部恐怖片的魅力,那么电影最后的几种假设,简直就是画龙点睛,点破了一般商业电影的娱乐,透出人性关注的光芒。
影片的恐怖元素运用得相当娴熟而流畅,本来很普通的一种表达恐怖的方式,通过文字,更清楚的来说,通过“报纸”,来传达一种超乎常理的讯息,即预言,本来并不超乎人的想象之外。
但是真正优秀的是它对于亲情的毫无虚悬的叙述,也正是对于亲情的描写,使得予言成为一部让人落泪的影片。
笼罩着全片的情感基调,可以用“后悔”来形容,因为后悔自己一时糊涂看了一张奇怪的新闻害死了女儿,丈夫同妻子离婚,独自在中学教书,企图逃避,可是每晚重复不停的做着当年的噩梦。
这种后悔无时无刻不笼罩在男主角身上,虽然在片中,饰演妻子的酒井法子也有相当的戏份,堀北真希的出现也让人眼前一亮,可是一切情感的洪流都是在丈夫身上翻滚着的,这里边,三上博史真是功不可没。
最为优秀的桥段是男主角陷入了打破预言所遭受的惩罚,永恒的痛苦中。
他下不了地狱,也上不了天堂,他甚至不能死。
因为他违抗了预言,所以他将永远陷入最悲伤最痛苦的狭间。
不停的轮回。
于是影片一遍一遍的重复着最开始的那场车祸,他们搬家、他想为报社传文章、他们晚上时候折回一个电话亭、他在电话亭传文件、他发现一张有女儿照片的车祸新闻、他抬头,发现车里的女儿被安全带卡住了裙子、妻子走出车来找丈夫帮忙、这时,失控的卡车撞上他的车、他的车燃烧,最后爆炸。
仿佛示威一般,痛苦的一刻不断的提前、不断着改变着可能性,他确不是失去女儿、就是失去妻子,他感到在预言前,自己多么的无能为力。
可是突然,时间回到了夕阳西下,女儿蹦跳跑向他,妻子忙忙碌碌的装着车子,这是他们一家正要出发的时候。
他含着泪水,一遍一遍的听着自己原本来不及听的儿歌,夕阳的余晖洒进车里,一切祥和而美好,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就在面前,有那么一瞬,他以为自己只是做了个很长很长的梦,现在才刚刚醒来而已。
可这毕竟不是梦,预言报纸再次出现,他再次眼睁睁的目睹着卡车急速撞上小汽车。
这一次,他堵上一切去拯救,他一定要挽回女儿和妻子的生命,过去的痛苦让他明白,后悔,早已让他变成了行尸走肉,他两手空空,所以才能握紧双手。
他在熊熊烈火中被卡在车内,他知道想全身而退已是不可能,不过满足了。
他没有遗憾的小声嗫嚅着:太好了。
……终于赶上了。
”
后悔只是一种情绪,然而很多时候,人们都喜欢给后悔赋予太多的意义。
事后后悔自己当时没有做决定,后悔自己当时走错了一步,后悔自己当时做错了选择等等。
这些都给后悔蒙上了一层神秘莫测的面纱。
好像只有自己后悔了,现实中已经造成的事实让自己产生的负罪感才会减轻。
这是人们非常喜欢后悔的主要原因,然而这样有用吗?
其实也没用,事实已经造成后,后悔的作用收效甚微,甚至有些滑稽,然而这并不妨碍后悔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的隐匿的角落,或者心灵的港湾什么的。
因为它确实可以平复情绪。
其实大家也都知道后悔无用,然而依旧愿意让自己陷入到自责当中去,原因也很简单,在形成了既定现实后,让自己沉溺于自责,会减轻负罪感,这是最重要的。
后悔不一定有用,然而不后悔你甘心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叫《预言》说的就是一个跟后悔有关的故事,然而后悔最终并没有能够改变什么。
一场车祸让原本幸福的一家三口蒙上阴影。
丈夫和妻子亲眼目睹了女儿被车祸夺去了生命。
然而这还不算,丈夫在女儿发生车祸前几分钟,偶然看到了一张报纸,报纸上清晰地记载着女儿的这起车祸,看上去这张报纸有着某种预言作用。
此后,丈夫的家庭不复存在,妻子也因此和他离婚。
浑浑噩噩地过着生活的丈夫某一天再一次看到了这张具有预言作用的报纸,这一次报纸上刊登的信息也再一次应验了。
与此同时,丈夫发现了好几个和自己具有同样看到报纸能力的人都一个个的惨死。
丈夫终于坐不住了,他想要解开这个谜团,于是找到了妻子,妻子的老师也正是因为有着预言能力最终死去,两个人通过不断地调查相关人员,最终知道了这种语言的基本操作方式,然而就在此时,丈夫的也因为这样的预言而受到了惩罚。
丈夫太想要改变过去了,他一次次的改变过去,试图回到自己女儿发生车祸的那天阻止这一切的发生,然而事与愿违,每一次丈夫试图改变,悲剧却依旧发生。
最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总要有人离开,试图让所有人都欢喜是不可能的。
知道了这一点,丈夫坦然接受了一个现实,自己选择了离开。
这是一个披着恐怖片外衣的惊悚电影,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区分,因为日本的一些恐怖片实际上并没有刻意营造一种恐怖的氛围,他们仅仅是借用恐怖片的逻辑核心来讲述一个更加高深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哲学,也可以是生活道理。
本片就是在说明一种生活道理。
失去之后想要后悔珍惜不如失去之后,接受现实,不要时不时的去后悔。
我们明知道后悔没用,然而却总忍不住去后悔的主要原因只有一条,那就是让自己的良心少一些伤痛,然而这种伤痛是一种需要人们接受的结果,后悔不过是给它提供了一个逃避的途径。
逃避有用,但不是每一次都有用。
人总有无处可逃的时刻,在那样的时刻,后悔是否还会在抵御现实的面前天衣无缝?
丈夫接受不了自己失去至亲的事实,同时也接受不了在知道危险即将发生的时候,却作为一个旁观者的事实,因此,丈夫更愿意努力的去改变已经形成的事实,更愿意帮助更多的人逃避危险的发生。
然而这一切有用吗,可以彻底地改变这一切吗?
很显然,本片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丈夫从来都没有改变过什么,他改变的不过是自己接纳事实的态度。
当他不能心安理得的接受某一件事情已经发生的时候,就会固执地将这件事情不断地重启,试图找到最优的解法来为自己谋求良心上的安定。
然而重启的结果却是一次次的伤害其他人。
即使时间可以倒退,但避免了这一次之后,自己谋求了安全,但却牺牲了别人,那么别人是不是也应该重启。
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但只要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这个循环自然而然就会接受。
本片的最后,丈夫接受了这样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丈夫牺牲了自己换回了妻子和孩子的生命。
然而映射到现实中,女儿死后,妻子离他而去。
这样的结果与自己选择牺牲成就女儿和妻子没什么两样。
即使电影最后为我们以及为片中的丈夫设置了一个看上去非常合理的结局,然而不过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幻想的目的依旧是催促着这位丈夫接受自己失去至亲的事实。
他所看到的所有的寓言故事,不过都是虚幻的故事,唯一真实的故事就是他要接受自己失去亲人的事实。
这一系列虚幻的故事,不过是为了促成他接受真实的辅助条件罢了。
什么都不做,你肯定不甘心,然而当你以为做了有用,其实做了依旧阻止不了事实的发生。
……你好,再见
《预言》整体延续了日式恐怖片的风格,欲扬先抑、以静制动,剧情也犹如《午夜凶铃》《鬼来电》等,心理畸形的恶灵转世,对好人、恶人实施无差别攻击,而且百发百中、弹无虚发,让主角和观众都笼罩在宿命论的阴影下。
前边铺垫过长,虽然细致周密但却令人昏昏欲睡。
侦破的过程、伦理的哀嚎在阴暗的背光下,仿佛都是徒劳的。
酒井的演技有点假,男主的眼神虽然夸张但感染力和代入感很强
猛地一看发现是《午夜凶铃》的导演,结果看完之后发现他们形式真的很相似,可以看做是同一个文学母题,都是有关死亡通信。
我一直觉得死亡通信,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它告诉了你一个确切的未来,而我们在观赏的,则是知晓未来的人,如何去面对接下来的未来的故事。
死亡录像带和贞子,谁看录像带谁就死;电话里鬼来电,谁接到来电谁就再见;而这里的预言则是始终是未知而神秘,可能是有关于你,也可以是路人,你如果只是视而不见,什么都不做就什么都不会发生,但若是你想要去改变,那厄运就会降临到你头上。
看样子是个很好决定的事情,在《午夜凶铃》里,因为死亡总是和自己和亲爱的人相关,所以他们总是倾尽全力。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午夜凶铃》和《预言》的主人公都是离异,但当死亡降临到其中一方时,他们又会手挽起手面对既已知又未知的未来,已知是失去的结局,未知的是失去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降临》——你一生的故事,即使主人公了解了有关未来的事,但是她依然会选择勇敢面对。
《预言》也是。
男主人在目睹了女儿的死亡之后,无比后悔,后悔看到当时的预言他什么都没做,于是他活了下来。
但是当厄运再次降临在他的学生身上之后,即使学生警告了他做什么都于是无补(可以看出学生也是经历了什么都没改变的结局),他还是伸出了援手,即使这换来的是他的临终预告。
这预告让他和前妻重新走到一起,面对即将到来的命运,也让他们勇敢面对过去,和对方和解。
他们珍惜着所剩无几的时间,以及勇敢的面对结局。
当死亡来临,他看到的是什么?
原来是他的执念。
都说鬼被执念所困,人又何尝不是。
丧女之痛一直在他心头萦绕,这似乎是一场心理学暗示,因为我们已经目睹了至亲之人的死亡,这事件立马成为过去,那时候我们是不是会想,如果我早一点知道就好了?
如果我当初行动了就好了?
如果什么都不做,如果和回忆就此别过,放弃感情,放弃回忆,自己也可以笑着活下去。
反正即使自己做了,结局也不会有什么改变,甚至因为自己的行动,自己的命运也会发生改变,以至于连命都保不住。
但,你的未来,决定在你的手中。
所以你还是会做,你还是会奋不顾身,“预言”就是你自己执念的化身,你不断的投入其中,为了保护想爱的人,为了保护不想忘记的人,即使什么都没有改变,即使什么也不会改变,但是你还是奋不顾身的去做了,你陷入于你最痛苦时刻的轮回之中,这难道不是比死亡更让人痛苦的故事吗?
预言,轮回不绝,未有终时。
最后,男主人公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女儿,将她交给了妻子,他保护了自己最爱的人,他改变了命运,他解开了自己的执念,改写了女儿的预言,也应了自己的预言。
但是,当他的身体被烈焰吞噬,预言的新闻又在她女儿的眼前浮现,这次是父亲的死亡预告。
她的女儿会不会再次踏入这场轮回之中呢?
用我今天看的《阳光普照》的一句话“难过的事情总会过去,也会被遗忘”
首先说明,这并不是一部恐怖片,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惊悚片加伦理剧情片。
剧情大概是父亲莫名其妙看到了预言报纸,然后为了拯救自己,被大货车弄S的女儿的故事。
太多剧情的东西就不透露,不透剧了。
接下来扒一扒电影中那些有趣的东西。
剧中女主说过这样的一段词:“宇宙中的某个地方存放着过去、未来的东西”。
并不是说这是单纯的讲预言的故事,先把这有意思的预言新闻理解为神吧,神把预言告诉给你,你是有权利去救人and不救人的。
剧中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前者,付出的代价是发生各种奇怪的事情,要么变老了,要么身体瘫痪了,这可能就是一种等价交换吧。
结尾非常有意思,男主本来只是单纯的救家人,但是不管怎么救,总是逃不了命运的安排,最后的 “yada”,不只是“赶上了”、“胜利了”,其中也包括了一些人性、父亲的职责。
那个荒废的屋子里面的大叔说,回到地狱,回到最让你痛苦的回忆中去,男主在无限轮回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你说不够励志、不够伟大?
换一个角度,去掉那个预言的报纸,现实中每个人都有搭救身边每一个人的能力,微不足道的举动、一个搀扶、一个举动、一句话语都可能会救下一个人,虽然结果可能会被碰瓷,会被讹诈,会出现各种情况(或许就跟前面的等价交换一样吧),所以,你的选择是什么呢?最后,我觉得这个气氛非常适合一首jj的歌《不为谁而作的歌》,反正你都看到这里了,我建议去看看MV,非常的NICE哟,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吧。
断电,在408看的。
和大李源211晚上看的解说,当时就感觉很乱,原片更是一点不恐怖。
剧情弄的乱七八糟,完全不知道影片是什么意思,整个故事也迷糊,仿佛是男主不停轮回,最后牺牲自己救下女儿老婆的故事。
所以影片的主旨是牺牲自己?
拍的神神叨叨、格局不高,一惊一乍。
几乎全是吐槽:飞来的预言报纸到底是什么原因?
占卜婆婆起什么作用?
夫妻二人去少年精神中心为了啥?
谁用粉笔写的?
便利店前的静默中年男子是谁?
山村中,被烧毁的屋子里有很多焚烧的报纸,周围房子没事的情况下屋主居然烧成灰了?
这个人与预言事件是什么关系?
看到80%感觉才到故事一半,后面居然成了瞬移事件;男主因为预言报纸得知地铁会爆炸,紧急救了老婆后回到家中外面有人敲门,开门后居然穿越到刚和老婆离婚的场景;又突然转到了青少年精神疾病中心了,茧蛹一般的老成脱发男孩爬向男主,男主吓得跑到了学校的教室,里面是沉默被刺少女,男主想阻止又来到了深夜便利店前和中年男子说了两句,又见到了前面出现过的爱照相的神婆;照片落入水中,捡起来又到了自焚男子的家中;惊吓过后又来到当年女儿车祸的电话亭,再次睁眼自己居然驾驶者大卡车冲向女儿的小车。
最后来几张神似谷原希美熟女姐姐的美照
预言,一听名字感觉是科幻片,是看别人推荐的恐怖片里看到的,反正也没什么是便随便找个网站在线观看。
电影一开始便出现了电影的悬念--预见未来。
当男主角在电话亭里捡起那张破碎的报纸(突然一动),我的心悬了起来,看到一张老旧的肖像,是男主角的女儿奈奈,边上是一片新闻报道是说某少女名为奈奈,在某年某日8点钟,在车祸中丧生,男主角不断的擦着肖像有些不太相信,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一张老旧的、破碎的报纸诡异的出现在身旁,而且是预言其亲人的死亡,恐怖的气氛油然而生,之后真的发生车祸,奈奈死于车祸,而那张报纸却已然踪迹全无。
之后便归于平静,男女主角都发现了预言的存在,绫香(女主角)也逐渐相信预言的存在,并原谅了其丈夫。
两个人一起去寻找那些关于预言的人和物,在这个过程中,男主角也有了预言未来灾难的能力,于是一个个预言成真,但是当绫香将死于特大火车灾难的预言出现时,男主角将妻子绫香拖出了火车,幸免于死,但绫香的朋友死啦。
于是,男主角更加不安了,不断的出现幻觉,时空错乱,当再次回到电话亭时,命运似乎给予了他选择的命运的机会,他拼命的想把女儿救出,一次他救出了女儿,妻子却死啦,二次一家三口都死了,最终男主角为了救女儿被卡在车里,报纸上的照片变成他的了,他注定要死,这是每个预言人的最终审判。
奇怪的是电影里的预言都是关于死亡的,于是乎每个被选中的预言者都会因为泄漏天机而替别人失去。
我就猜想,在男主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可以自己写预言时,先于他的那些预言者都死了,因为当地狱的死神送来了关于亲人朋友的死亡预言,在亲情友情面前,他们挽救了亲人朋友,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泄漏了天机,违背了死神的旨意,他们必将遭到地狱的终极审判--死亡,这便是他们的宿命,不可违背的命运。
电影巧妙的将时光倒流这个科幻元素,为我们营造了一处恐怖的氛围。
当黑暗的虚空中,飘来这么一句话“你的命运由你选择”时,男主角开始了时光倒流,改变命运的行动,但一切都是徒劳的,不管他怎么选择,他的宿命注定是死亡。
这时我想到了《我的女友是机器人》,也是关于改变时光流向,篡改命运,但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我又想到《阿甘正传》里的一句台词:“别害怕,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注定要去做的一件事。
我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我注定是你的妈妈,并且我尽我的全力去做好。
” 死亡并不可怕,把握今天的每分每秒就好,临死时,我们叩问自己时,不因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而且可以骄傲的说:我不后悔,我已经做了我该做的了。
(第一次写,不这么样,呵呵)
最初是看到三上博史这个名字引起对这部2004年电影的兴趣,他在《燕尾蝶》中的表现表演只能说是顶级水平的,也许他只是那样风格的演员,又或是喜欢带着那样的表演风格,眼神飘忽,动作略显夸张,但又非常投入,这一点让人联想到刘德华在早期影片中一贯的喜欢耍帅,结果很多年角色都被定型,甚至因此受到评委们的一致偏见,只到一部《暗战》才改变了大家的看法,三上博史这种表演方式在《燕尾蝶》中显的珠联璧合,但在《预言》中却显的略为夸张了些,酒井法子的传统表演方式和他在一起就显的更为明显,两人好像两种不同风格,很难融合在一起的感觉。。。
电影整体看完只是平淡,也就创意比较特别。。。
要不是有酒井法子出演女主角,这个很早就下载的片子估计我是不敢看的:) ,预言是2004年的日本东映拍摄的恐怖片。
要说恐怖片还是要看日本的,那种真正渗入人内心的恐怖效果是日本的恐怖电影标签。
《贞子》《凶铃》《催眠》《咒怨》等等日本恐怖片吓倒无数男男女女,但是依然有前仆后继的下一代继续观看。
预言的故事不算很有新意,但是那种宿命的意味还是在恐惧之余让观众感叹人无法掌握命运,似乎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无法抵抗和改变,面对命运还是“什么都不做”为好。
酒井法子似乎很少出演恐怖片。
《同一屋檐下》酒井演的大姐还记忆犹新,一晃好像也要十年了吧?
如今的酒井法子还是美丽动人,而且还“散发成熟女人魅力”。
太死板体量太小
有时候,一些预示不能视为不见啊,而所有的感情都比不上对孩子的爱,哪怕牺牲自己。。。
披上懸疑外衣的倫理劇,之前所有的懸念與情節,都是爲主人公最後的重新選擇鋪設。恐怕“人永遠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古代哲學成爲了科幻穿越主題的黃金定律,當威爾斯對時間旅行主題定下規則“可以穿越時間,不得穿越空間”之後,妄圖通過穿越來救贖的人們也好無奈地遵守著時間的守恒定律了。
前面铺垫的海觉得很棒来着,结果越到后面开始混乱毫无逻辑,各种死神来了的即视感!!!还有随便穿越,穿越的空间里碰到的任何人都像观音一样指点男主角!!既然如此直接让男主去死不就好了吗!!
结局不断反复,不断穿越去拯救自己的家人,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有新意的地方。虽然故事逻辑,人物的联系都比较松散,但至少它在某处的确把我吓得叫出来了^ ^
日版胡蝶效应~
没想到如此差劲,导演编剧可以切腹谢罪了。
有个地方差点把我心脏病吓出来了...
看完总觉得,日本人应该可以拍的更好,但是为什么总觉得偶尔透入出一股喜感...
那个年代,看了录像带要死,接到了电话也要死,这个是看了报纸谁就要死..但是电影看的有点发毛,节奏太慢,恐怖镜头只是噱头,看着看着,快进2倍看完的,才发觉2倍是个好东西
这片当时可给我吓个不轻,一周不敢关灯睡觉。
日本恐怖片氣氛渲染的還是很到位的。情節也不錯,還是被嚇到了好幾次
像蝴蝶效应一样的倒回很棒!
节奏慢
崛北真希好靓~
不管怎么说,整个片子还是有些不够完整的牵强。片子惊悚悬疑与亲情人生伦理两部分分开得很明显又贴合得十分紧密,但悬疑惊悚部分说实话有些夸张而且与后面各种选择情况,有些搭不起来,但是这个预言IDEA本身使十分棒的。
我要是主角我就大骂: 你想让老子死你早说啊
鬼片看多了会缺钙的!
后半段完全就是剧本炫技嘛...想想04年那会儿阿姨都还没出事呢
31st 真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