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旗帜
Last Flag Flying,老爸出任务(台),三个小生去送殡(港),特殊任务2,最后的细节2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
主演:布莱恩·克兰斯顿,劳伦斯·菲什伯恩,史蒂夫·卡瑞尔,J·昆顿·约翰逊,迪安娜·里德-福斯特,尤尔·瓦斯克斯,格雷厄姆·沃尔夫,杰夫·莫纳汉,多泰斯·詹姆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简介:2003年,前海军陆战队军医拉里“博士”(史蒂夫.卡瑞尔),重新集结30年前曾与他一同参加越南战争的前海军陆战队的萨尔(布莱恩特.蓝斯顿)和理查德.穆勒(劳伦斯.菲什博恩)去执行一项不同以往的任务:去埋葬博士的儿子,一位在伊拉克战争中牺牲的年轻海军。博士拒绝了在阿灵顿公墓的军队安葬仪式,在他的老朋友们的帮助下,将..详细 >
当过一天兵的人也会为当过兵而自豪
出乎预料的喜欢
这片子应该早个十年拍啊!零几年正是这个题材的好时段,现在谁还看啊?毕竟九零和零零后对那个时段的记忆并不明显,而且原著小说也不是真实事情,史蒂夫前两年给我感觉是想转型,接了几部现实严肃题材的角色,他在本片中言辞很少,但质问和疑惑却更为真挚,核心当事人的心境表露无疑,老白的角色臭嘴老痞子,全程插科打挥下流搞事,这种角色真挺适合他的,本片没有十年前相同题材拍得那么煽情,那么后英雄主义色彩,一切都冷淡消色,用铁路公路来完成重要心境的对接,虽然往后看节奏太慢了,插入当年三人越战时玩忽职守背景有些小拧巴,波士顿的戏份有些多余,但结尾的那封信还是挺感人的!
3.5 想表达的似乎多了一点 所以当写成故事的时候因为安排过于精巧而显得匠气 少了林克莱特往日的自然 / 总体来讲还是温和派的反战电影 不乏爆笑片段 看完心情不错
翻着劳伦斯.菲什伯恩拍过的电影看到这一部最后的旗帜飘扬,讲述了一个死于阿富汗战争期间的年轻人的葬礼,通过死亡带来离别和重逢,交织了导演眼中的真实军人生活,没有枪林弹雨,唯有妙语连珠下,关于当下,关于生活的点滴体会,娓娓道来,甚是吸引。末了,发现导演是那位before sunset before sunrise的鬼才,甚是惊喜。
反英雄的爱国主义
几位看似隐藏着罪恶滔天的秘密的老同志,其实只是在战场上犯了一个看起来真的无关紧要的小错。但是这一个小错足够让他们煎熬一辈子。生活是如此荒谬,上帝,酒精,吗非,陆战队的荣誉,英雄的传说,都是麻醉自己活下去的毒品。也许战争只有一丁点意义,那就是会交上一些很好的朋友。
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很像,都是被严重低估的电影。电影很干净,一路尬聊,虽然确实比不上理查德林克莱特原来的电影,但是生涯耻辱绝对谈不上,又一部因为政治因素被颁奖季所忽视的佳作。
很喜欢
好沉重的电影。
40/100.开始给人左派电影的错觉,直到电影结束变为坚定的右派,内核立意不清,情节设计很糟糕,大段无含义的对白让电影变的如同嚼蜡般乏味。
悲剧被Sal的“聒噪”暂时抵挡住了。故事套故事,算是接近伊丽莎白镇80分的程度么?是个好故事。但不是最最好。
如果结尾改成坐在家里烧军服喝啤酒会更震撼更有趣,与自我和解不一定要原谅白宫和国会的混蛋们,认清现代战争中美军的罪行和作为士兵被折磨与压榨的事实后放下所谓的“荣誉”反而是一种更潇洒的解脱。
唯有那点幽默令人赞赏
3.5 其实和比利林恩的问题如出一辙,对战争做去政治化的表达是现在美国电影的套路手法。说是阿什比那部电影的续集,其实只是借了一个公路片的结构而已,70年代那种愤怒和绝望永远回不来了。印象深刻的是一句“美国每一代人都有一场自己的战争”,只是什么时候真正跳出愤世嫉俗的圈子,变化才会到来吧
有几个片段还好, 但我真的很不待见Carell演这种苦兮兮的角色,而且最后离经叛道的老白突然摇身一变穿军装叠国旗简直莫名其妙。后来一看是Linklater的片子也就释然了。
#NYFF55 2017纽约电影节开幕影片 纯直男公路电影 对白紧凑幽默轻松 有一种同过去和解的意思 只是这满满的爱国主义 伴随着电影院里美国人的啜泣声 显得有点满溢了
三星半。拍得很平淡温和,讲述三个性格迥异的老朋友在护送其中一位儿子的遗体返乡安葬的过程中与自己的过往和解的故事。导演对于三个主角倾注了很多刻画,使得最后呈现的形象十分真实而又有趣。在反思过往的过程中,掺杂着对于战争、生活、人性的探索。虽然直到结局也没反套路的东西,但淡淡得足够动人
linklater拍的,老白演的。我怎么会到现在都没看过。音乐好听,美国老兵的自豪与落寞,老白角色塑造的超好,最后两个老兵折旗的一段演的太好啦。老白玩手机那段很有趣。
这几个老戏骨撑起了整个电影,从老兵和家属的角度讲了一遍《护送钱斯》。布莱恩克莱斯顿和劳伦斯费施博恩颠覆了一般观众对这两人的印象,一个演了不羁的老流氓,一个演了洗心革面的牧师,反差产生的效果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