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应该开启影评负分制度,这就是一部典型的负分电影。
首先导演没有做到任何的进步比起他之前的成名作品,一个很简单老套的故事靠对话和演技撑起来,让人觉得乏味了已经。
里面赤裸裸的白人右倾思想居然可以被认为是大胆的写实,迎合了这些年白右的观点,受够了政治正确的舆论压力下的white guilt,对所有少数民族侮辱的开脱言论充斥了电影的细节。
典型的垃圾电影,它所谓的娱乐性和商业目的远远大于其创作的艺术性,缺乏了最基本的社会责任,让人看了觉得恶心。
西方近些年的一些主流作品中辱华的成份明显递增,这是一种迎合西方敌对中国情绪的表象,让一些西方人回到了二战前那种对华人世界的藐视和丑化。
这和在国内看到的丑化外国人的影视作品出发点完全不一样,没有可比性。
任何一个被殖民过或者被侵略过的国家或民族对于曾经的施暴者的丑化是一种对怨恨冤屈变相的释放,是可以理解的,抗日神剧也好,好莱坞电影中黑人调侃白人也好,二战电影丑化德军也好都可以理解,虽然时不时会夸张过火,那也是一种对曾经受到不公待遇的反抗。
但是西方影视作品中对少数民族的丑化绝对不是出于这种原因,而是赤裸裸的歧视,延续半个世纪前白人社会对少数民族的各种压迫和歧视,没有任何历史原因的对于非正统白人的歧视,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认为那是艺术,是公平的和国产片里诋毁洋人的爱国剧情的对比。
不是说国产片好,国内的影视文化的乌烟瘴气和垃圾成堆不用说,但是单单就种族歧视这个话题,两者不是一码事。
亚非拉被压迫过的国家民族再怎么在影视作品里丑化欧美侵略者都不过分,都没法和他们失去的做对比,也无法弥补他们遭受的罪行,当然其艺术性欣赏价值不一定有保障。
西方国家的所谓自由言论允许他们可以取笑任何人任何族群,但实际上是非常不负责任以伤害他人为代价的放任自我。
这种西方电影是应该理直气壮的抵制的。
个人感觉导演本身已经失去了其创新的能力,基本就是原地踏步的风格。
1、干眼带两个小弟跑去女主那儿,目的:A、挟持女主,用作和黑老大麦克的谈判筹码(X)B、劫色(√)2、接题1时间线,同时间去刺杀黑老大麦克的是:A、干眼的手下,可以直接做掉或绑了黑老大麦克,有利于谈判或直接吞并(X)B、犹太买家的磨砂德手下,通过刺探到干眼已经对黑老大的妻子下手,玩个截胡(X)C、从一个私家侦探那里听说是麦克主谋摔了他儿子的俄国大佬老阿斯兰派遣的孤胆刺客(√)3、私家侦探爆料给俄国大佬老阿斯兰杀子之仇的时间点是:A、确认拿到两千万封口费后(X)B、傻乎乎地就跟俄国大佬爆料了也不知道万一人家大佬的刺客成功了,两千万该找谁要去(√)4、私家侦探得罪了当地数一数二的黑老大后做的第一件事应该是:A、跑路(X)B、寻求俄国大佬庇护(X)C、写成电影剧本到处卖(√)5、机关算尽的犹太人买家,知道自己私下的合作伙伴干眼失踪后的第一反应是:A:全程戒备,假装没事发生过,原价正常交易(X)B:在人家地盘上一本正经砍价(√)6、干眼玩无间道干掉了帮派大佬勋爵,顺利一统组织,多靠他那位不曾露脸的神秘叔叔,片中还和叔叔一脸严肃说话来着,请问干眼的叔叔是谁:A:真正幕后boss;(X)B:不知道,也许是导演拍着拍着就拍忘了(√)7、犹太买家和黑老大麦克在地下工厂里提到了生产和销售网络(两者是打包一起卖的),麦克卖关子说等见到钱了才告诉他销售网络,之后私家侦探和二把手对话提到二把手是销售网络的管理人,但干眼可以取代,说白了,这个价值2亿英镑,让犹太大佬心痒痒,并以此作为契机延期打款的引发后续故事的神秘的销售网络,具体是什么:A:导演编不下去了(√)B:导演编不下去了(√)C:导演编不下去了(√)8、本剧最关键人物,真正的男猪脚:二把手,聪明,冷静,心狠手辣,不但知道所有生产基地,掌控帮派销售网络,掌控一帮喽啰,还和拳击馆教练有奇遇交情,甚至还是一位非常入戏的出租车司机,他的老大萌生退意,他应该做的是:A:符合剧情黑吃黑方向,一路黑到底,请拳击馆教练帮忙,设计做掉他老大取而代之(X)B:展示英伦绅士的忠诚之心,出奇招把俄国大佬老阿斯兰的事情摆平,比如嫁祸给干眼,因为事发地是干眼那边的地盘(X)C:遭遇这么多事情后,很淡然地继续当一条舔狗,假冒出租车司机去追私家侦探(√)
挺有意思的一部片,结果看完之后上豆瓣看评论,满眼种族歧视恶评如潮,还真挺恶心。
种族歧视,刻板印象这事儿吧,说实话,大家都有,谁都不干净,谁也别瞧不起谁,日本鬼子韩国棒子印度阿三越南猴子白皮猪懒蠢黑鬼这些等等等等,对吧?
玩上纲上线呢,古有文字狱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今有西方政治正确女拳盛行lgbt,东方审查制度,大家都一样我觉得吧,上纲上线这玩意儿得有个度,当然很难把握,我也没仔细思考过这个度该刻在哪,但你要玩过火了,大家都别说话了。
“天下苦审查久矣”是微博上经常发出的对于我国审查制度的抱怨(比如前段时间因为艺人不能染发还是纹身之类的引发的抱怨?
)你看,你们这么严格,和你们抱怨的审查制度也没区别嘛不是?
我个人觉得这部片没啥种族歧视的,反正全世界人种都黑遍了,这白皮毒老大虽然最后结局好,但不会真有人觉得他这伙人是正面角色吧?
干猪的不也是白皮?
有什么好东西吗?
建议各位,只要不是那种过于赤裸裸的抹黑,人家玩玩梗,你看片看爽了就完了。
硬给自己找不自在,何苦呢?
自信点啊
目前,电影《绅士们》在豆瓣的评分为8.4分,而在metacritic的评分只有51分,烂番茄74%。
这是一个犯罪片,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但也有观影体验一般的部分。
接下来,咱们就来分析一下《绅士们》。
《绅士们》的故事剧情是这样的。
一个侦探将毒枭金盆洗手前的事件都串联起来后,打算敲诈一笔巨款。
电影借由侦探讲述“为什么他的敲诈是合理的”,来交代毒枭金盆洗手前与富豪的交易、毒枭的误杀、报刊主编的复仇、勋爵及犯罪团伙的行动、格斗师的卷入等事件。
当这部分剧情交代完,电影已经播放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
而在剩下的半小时里,《绅士们》突然加快节奏,用精彩的几连反转完成了故事的第三幕。
毒枭保全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勋爵、犯罪团伙、主编、侦探都不得好下场,几个主要人物的结局都交代清楚。
应该说,整个故事都算是比较完整的,有头有尾。
然而,毫不夸张的说,《绅士们》的四分之三片长都只是人物关系说明。
这位敲诈的侦探是一个很有戏剧创作欲望的人,他仿佛是导演的化身。
借由他的叙述,电影还原了整个事件的始末。
这种叙述手法导致电影充满了画外音陈述,而多线剧情、各个场景也都通过这些画外音来串联。
我并不欣赏《绅士们》这种「画外音陈述+部分场景展示」的叙述手法。
原因有几点。
其一,大量画外音陈述是影视艺术的讳忌。
影视是一种视听艺术,它无法直接拍摄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无法拍摄作者点评,电影里不会出现“这一刻,主角悟了”的点评。
所以,影视艺术非常强调展示。
通过人物动作、对白台词、背景布局、氛围渲染等,影视作品可以传达出丰富的潜台词,交代大量的信息。
当观众接收到大量信息后,他们就会从中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故事是如何发展的?
剧情转折表达了什么?
这是影视作品与观众的互动方式。
观众很聪明,他们能看懂这一切。
但是,《绅士们》大量的画外音陈述破坏了这种互动。
电影中,侦探的画外音陈述明确的说了谁是主角、谁是女主角、谁是敌人等。
但实际上,电影并没有用剧情场景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关系,画外音破坏了故事应有的效果。
这种感觉就像弹幕,观众一边看电影,导演还一边在旁边刷弹幕。
结果,观众的心思都落在了弹幕上,不得清静。
譬如,婚礼上新娘指了指新郎,眼睛闪着光,嘴角带着笑。
观众看到这样的动作,很快就了悟,新娘在这场婚礼中很幸福。
这正是《时空恋旅人》的经典一幕。
如果这个时候来个画外音:“在走进婚礼现场的这一刻,女主角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这就会破坏这种美好的效果。
大部分情况下,画外音陈述都是影视作品应该避免的。
其二,侦探叙述者场景的存在并不合理。
《绅士们》是通过侦探与毒枭成员讲述故事,来展开整个故事背景、人物关系的。
这种看起来有点像小说的手法,在影视作品中其实显得很不合理。
原因在于,人们在对话中并不会说彼此都知道的信息,除非这些信息是用来表达其他信息。
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
当一个人中彩票了,另一个人听闻后,他向中奖者提起这件事的时候,难道他只是为了告诉那人自己知道这件事吗?
不,他可能是在为借钱而作铺垫。
这个场景不会只是告知观众某人中奖的信息,还会引出新的信息。
而在《绅士们》中,当毒枭成员知道侦探所说的事情时,他不会耐心的听,更可能会打断侦探的表演欲,发问:“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但是,当毒枭成员仿佛局外人似的听着侦探的故事,并引出人物关系、背景交代时,电影就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因此,《绅士们》加入侦探叙事者的场景看似别具一格,其实并不合理。
其三,「画外音陈述+部分场景展示」并不利于产生移情作用。
电影开篇是一个枪击现场,很快就引发了悬念,效果很不错。
不过,随后电影就开始了画外音陈述+部分场景展示的叙述手法。
这一过程长达一个半小时左右。
在这部分片长中,最让人疑惑的就是,谁是主角?
侦探看似潇洒的陈述,各个人物的经历随意切换,实际上导致观众注意力混乱。
毒枭有一部分剧情,犯罪团伙有一部分剧情,富豪也有一部分剧情,谁是重点?
直到看完这部分剧情,这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答。
换言之,观众很大一部分事件都不知道应该关注哪个角色。
既然不知道关注哪个角色,自然也就不知道该对谁产生移情作用。
如果没有移情作用,观众就会没那么关心人物的命运和遭遇。
打个比方。
五千里外有个人的车丢了,这样的事件很难在人们心里产生波澜,大部分人也不关心。
但如果告诉观众,五千里外有个人,他家里很贫困,他好不容易贷款买了辆车,打算当快递员,期望通过努力实现发家致富。
我们会关心这样的一个人,因为他像“我们”一样努力的生活。
而这时候,他的车被偷了,于是我们会觉得惋惜,并关心他之后的生活遭遇会如何发展。
这是《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魔改剧情后的打比方,便于理解。
前者很难有移情作用,后者的移情作用则比较强。
可以看到,同一个事件,有没有移情作用的差别是很大的。
移情作用不仅带动观众的情绪,也能更好的推动剧情发展。
而在《绅士们》中,由于画外音乱入,叙事者混乱,导致很难发生移情作用。
结果,《绅士们》很大一部分剧情都变成了人物关系说明书,观众不关心谁遭遇了谁的背叛,只关心侦探叙述者什么时候能拼完拼图。
当人们只在意大乱斗的结果,而不在意乱斗者本身,那观影体验就会是枯燥的。
其四,即便删掉画外音叙述者,也根本不影响剧情。
其实,侦探叙述者所讲述的剧情还是挺复杂的,毒枭、富豪、勋爵团伙、格斗师团伙等情节多线并行,相互影响。
但电影完全可以通过一个核心主题来串联多条次情节。
比如《独立日》这部电影,它有四个主要人物的主要剧情,还有4条主要人物衍生的次要剧情。
这么多条情节线却丝毫不混乱,它们都围绕着「外星人入侵」的核心事件展开的。
这就是情节线之间的联系。
在《绅士们》中,为了串联多个情节线,电影加入了侦探叙述者。
由于电影并没有找到一个核心主题来串联彼此的联系,因此,哪怕侦探叙述者完整的交代了多条情节线的相互影响,但多线剧情并非有机融合为一体,只是表面上的合一。
如果找到一个核心主题,侦探叙述者的有无根本不影响故事。
侦探叙述者的设计,其唯一的亮点在于戏中戏的效果。
这是由不同叙述者视角带来的效果。
敲诈毒枭成员时,侦探所讲的故事是“戏内”,而侦探与毒枭成员的场景则是“戏外”。
而在故事结局时,侦探向制片人讲的故事,使得《绅士们》整个电影如同“戏内”,侦探与制片人的场景则是“戏外”。
当结局时侦探再次遇到毒枭成员,“戏内”与“戏外”再次颠倒。
如此一来,在观众看来,《绅士们》就有多重戏中戏颠倒的效果,叙述者视角的反复颠倒带来了独特的效果。
但与这一效果的好处相比,我认为它损失得更多,是弊大于利的手法运用。
尽管如此,我们依旧需要承认,《绅士们》的第三幕是非常精彩的,与之前的情节是两种风格。
经过侦探叙述者的介绍后,我们知道了各个人物的关系,电影的剧情推进也开始加速。
本来,打算金盆洗手的毒枭成了猎物,而勋爵犯罪团伙、富豪等角色则是猎人。
进入第三幕后,电影很快颠倒了「猎人与猎物」的关系,毒枭成了猎人,快速反击那些自以为“猎人”的人。
紧接着,电影再次反转剧情,刚化身猎人的毒枭团伙再次变为猎物,他们曾经误杀的年轻人的父亲成了猎人,他是俄罗斯有权有势的大人物。
而在这一过程中,侦探则从猎人变为猎物,再次又变为猎人。
随着格斗师团伙的介入,原本变为猎物的毒枭团伙再次成为猎物,而侦探、俄罗斯权势团伙则变为猎物。
通过第三幕,《绅士们》借用“碟中谍”式的手法,讲述了一段「猎物-猎人」反复颠倒的精彩故事。
仅此一幕,化解了我对之前略显枯燥的剧情的不满,为之鼓掌。
与此同时,我也为《绅士们》感到惋惜。
明明第三幕那么精彩,前面四分之三的剧情却拖了后腿,拉低了整个电影的水平。
其实,「猎物-猎人」的转化是一个很妙的核心主题。
不仅适合第三幕,也很适合在前面两幕统筹多线剧情。
以「猎人-猎物」为主题,给各个人物贴上标签,如此一来,矛盾冲突将会更加激烈。
同时,“在混乱的罪恶世界中,谁才是真正的猎人”也可以顺理成章的贯穿整个故事。
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猎物怎样变为猎人”、“猎物什么时候变为猎人”、“猎物为什么能变为猎人”等话题都是很有争论性,可以引发丰富的辩思。
电影前部分的剧情中,确实也有猎物猎人的标签转化,但并未深入,被画外音叙述所掩盖。
换言之,《绅士们》很有成为佳片的潜力,可惜。
除了以上的优点、不足外,《绅士们》剩下的唯一槽点在于,格斗师团伙实在太全能了。
电影中,很多剧情的反转都是通过格斗师团伙实现的。
这群格斗师不仅很能打,而且拍摄视频、创作音乐、歌唱、枪械射击、洞察危险等能力也都很不错。
这实在有些不合理。
他们成了导演解决难题的“万能钥匙”。
总而言之,《绅士们》拥有冗长的一个半小时,以及一个精彩的30分钟。
这种观影体验并不算好。
打个比方,电影前面一个半小时就像一个裁判在说明篮球比赛规则,而后面30分钟则如同NBA巅峰对决。
我想说的是,并不需要详细说明比赛规则,哪怕不懂篮球的观众也能快速摸索出规则,并欣赏精彩的比赛。
如果《绅士们》能“播放NBA决赛全程”,那电影将会更优秀。
欢迎关注同名头条号、公众号(伏龟影评)
故事中的故事。
差点认不出大叔,带了个墨镜太模糊了。
把结构跟人说得清清楚楚。
我先给个背景。
我切个镜头。
我来解释画中音。
我在设置悬念。
我来推到多米诺骨牌。
设置一个叙述者真的是个险招。
不觉得盖盖玩得好。
虽然大叔一直给角色设计很搞笑抒情的台词。
不愧是记者,内心戏和脑洞都很大。
节奏有点慢啊主要是。
看得人有点累。
画面还是美的。
好吧并不是都很美。
但是人物特写还是美的。
情节反转确实很多。
但是反面人物太简单太蠢了导致不好玩了。
还是怀念UNCLE里的女王。
野心智慧和美貌都有。
不像Dry eye,野心和美貌是有了,但是也太蠢了吧。
OK, now supervillians are Chinesen and Russian. That's typical.
久违的盖里奇回来了。
看过《两杆大烟枪》和《偷蒙拐骗》的都知道,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熟悉的配方。
《绅士们》集结了马修·麦康纳、查理·汉纳姆、亨利·戈尔丁、杰瑞米·斯特朗、科林·法瑞尔、休·格兰特等众多中青年戏骨。
电影继续以伦敦为故事背景,题材主打黑帮、男人戏、黑色幽默,复杂多线的故事,天花乱坠的剪辑、炫酷醒目的配乐、风流倜傥的英伦情调。
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
跟20年前相比,这部电影在内涵上标志着导演的成熟。
据说,盖里奇当初是瞄准马丁·斯科塞斯的经典黑帮片,虽然完成的还是一部喜剧电影,但明显带有黑帮大片的历史感。
那些在伦敦街头打闹的古惑仔们,变成了衣冠楚楚的上流阶层。
一、成熟的黑帮用利益解决问题跻身上流阶层是每个混黑社会的梦想。
黑帮经典作品《教父》中,当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年轻教父成长为马龙白兰度扮演的老年教父,他就已经不在街头打打杀杀,而是跟议员、法官觥筹交错,俨然是商界领袖。
港片《古惑仔》中,老大蒋天养告诫陈浩南,"打打杀杀终究有玩完的一天。
以前你穿T恤牛仔裤,现在穿西装打领带,斯斯文文,这就叫进步。
帮里的事要低调处理,赚钱的事要高调一点。
"马修麦康纳扮演的米基皮尔森,就是一位跻身上流社会的黑帮老大。
他的背景很特殊,并非辍学打架的小混混,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智商、学习好得惊人,在英国历史名校就读,还是罗德奖学金获得者。
罗德奖学金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奖学金之一,资助"卓越、勇敢、仁爱以及拥有领袖气质"的世界青年精英赴牛津大学深造,每年中国只有4名学生入选。
由此可知,第一,米基就读的是名校。
第二,米基是学霸中的学霸。
学霸级的黑帮大佬从事的产业——大麻,也颇有深意。
在欧美,大麻是介于烟草和毒品之间的东西,而且有合法化的趋势,电影中也说了。
米基特别选择了大麻生意,而不是赚钱更多的海洛因,承担的风险更小,也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不至于阻断他上升。
了解这些背景,就理解了《绅士们》的深意。
米基的部下,无论是湖南扮演的雷,还是其他帮派分子,跟街头的喽啰天壤之别,他们从来都是西装革履,妥妥的英伦风格,很容易误认为是上流精英阶层。
遇到麻烦尽量不掏枪,都是温文尔雅,首先想到用钱来解决。
电影中有个很搞笑的片段,一群英国小混混围着雷的车,司机没有使用黑帮暴力,而是掏出一沓钞票,赶不走才亮枪吓唬,能不动枪绝对不用。
这就是真正成熟的黑帮,不会用义气判断是非,而是用利益解决问题。
《教父》里阿尔帕西诺扮演的二代教父,民国黑帮大佬杜月笙也是如此,绝不会动辄打打杀杀。
从拍摄技巧来看,盖里奇还是沿用《偷蒙拐骗》和《两杆大烟枪》的多线叙事。
从精神层面看,他的注意力已经不在英国小混混身上,而是放在已成气候的黑帮大佬。
二、黑帮的归途是拥抱统治阶层电影力图展示一个深刻背景:一方面是米基等暴发户向精英阶层的崛起,另一方面是传统英国贵族的式微。
用电影里的话:"以前是他们照应我们,现在是我们照应他们。
"电影片头有一个疑问: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在英国本土种植50吨产量的大麻?
英国的贵族阶层帮了米基的忙。
受制于遗产税,英国的纨绔子弟、皇家贵族,每次继承遗产都要缴纳一半给国家,经不住花钱大手大脚,很多都陷入了经济危机。
穷困的贵族和窥探的黑帮一拍即合。
米基像个守护天使一样,给贵族们每年一点经济援助,轻而易举收买12个贵族农场,1000处英国房产,打造地下大麻帝国。
英国贵族已经成了暴发户们的寄生虫。
米基和马修,两个靠贩毒获利的罪犯,是大英帝国王位的第四顺位继承人——普莱斯菲尔德王公的座上宾。
他帮助他们获得爵位,还对两人的捐赠感恩戴德。
女儿沉迷于毒品失踪,王公只能拜托米基寻找。
说来奇怪,虽然英国的爵位更多是一种名义上的荣誉,还是让很多人趋之若鹜。
很多美国富豪都希望将女儿嫁给英国贵族;李超人就被英国女王授予KBE爵士勋位,虽然在英国算是下等爵位。
电影中,米基虽然是个凶残的毒枭,但也有弱点,就是对妻子言听计从。
妻子罗莎的扮演者米歇尔道克瑞,曾扮演了BBC经典贵族剧《唐顿庄园》的大小姐。
这种对贵族的臣服有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有意而为之。
三、黑帮难以全身而退的困境当黑老大跻身贵族后,他选择彻底洗白自己,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电影的重点是讲述米基退隐江湖失败的故事。
米基打算出售自己的大麻产业,对象是同样是发家路子的马修,一个博学多才的犹太美国人。
米基完全按照绅士的做法,一分钱一分货诚信交易,还拒绝了另一个黑帮无泪的收购。
问题是,米基已经转变成了绅士,其他人还是黑吃黑的思维。
马修勾结无泪,砸了米基的场子,乘机低价收购。
被逼无奈,米基只好用黑帮的方式回敬。
他的双手再次沾上鲜血,灭了无泪,逼迫马修赔了1.3亿英镑,还割了他身上一磅肉(致敬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黑道的精髓就是,"如果你要成为丛林之王,你必须成为王者,不能有迟疑,迟疑会带来混乱和死亡。
"这次金盆洗手失败后,米基下一步会怎么做?
盖里奇徐晃了一枪,"电影需要的不是一个结局,而是一个续集。
"结语作为一个英国导演,盖里奇参透了英国文化,价值观上似乎更偏向于平民。
他不反感但也不喜欢黑帮,对贵族也没有同情心。
他最青睐的是英国平民,他们才是绅士的代表。
科林法瑞尔扮演的拳击教练,举手投足都是绅士担当。
小弟们犯了事老大主动扛着,跟黑帮谈判人穷气不短,"我将献上我的忠诚,我的承诺,我的时间,直到还清这笔债"。
最后还是他救了湖南,他的小弟歪打正着救了米基。
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深藏在平民身上。
我以前喜欢看盖导的电影,却不太懂盖导的思想。
通过《绅士们》反而看明白了。
无论是《两杆大烟枪》还是《偷抢拐骗》,盖导镜头下的英国都透露着一种文明表象下的蛮荒气息,颇像我国的湖南人。
虽然电影里的故事源自黑帮,但目的却不是讲黑社会,而是讲卷入黑社会斗争里的市井小民。
在特别残酷的黑社会丛林斗争中,英国市井小民也没有露怯,反而体现出有一种傲慢、果敢、乐观和好斗的“美德”。
广义地说,我称之为 “丛林美学”。
这个逻辑如果放在我国的话,多少有点揭老底的批判意味。
比如杜琪峰的《黑社会1》算是够残酷了,但角色行为无论是钓鱼不戴头盔,还是喂狗还要喊加钱,都是令观众欣赏之余,在道德上反感的。
从而起到批判和疏离的效果,韩国人的《新世界》也与此类似。
但盖导显然对英国社会中的“丛林美学”更多赞赏。
作为一个中国人,尽管我能体会到 “美学”的部分,但一直把握不住 “丛林”有啥好的。
直到《绅士们》我才第一次看明白了。
《绅士们》完全就是一部隐喻电影,类似于《让子弹飞》这种。
想想看,靠贩卖大麻起家的英国佬,因为一贯以来的杀伐果断,终于成为丛林中的“王”,获得了霸权(全国十二个大麻工厂,产量五十吨)。
现在“王”年纪大了,也富贵了,想过一些小确幸的“绅士”般的退休生活,要把自己的霸权用“合理”的价格卖给犹太人。
不料贪婪的犹太人暗中串通暴发户般的中国佬,想要在“狮子”嘴里再偷点肉,让“王”的地盘来点贬值。
做法就是让中国佬偷偷泄露“王”的秘密工厂的地点给几个英国街头青年。
这些初生牛犊一番大闹,端了工厂,还把过程成说唱视频上油管赚取点击量。
这几个青年的搏击教练非常懂得这个丛林里的人情世故,主动向“王”道歉,并承诺用行动来赎罪:
另一边中国佬血气方刚,自视甚高,想要抛开犹太人自己接手这个霸权了。
但他们毕竟是暴发户,不懂得尊重对手的身份、尊重交易的价码是有必要的,因为在丛林法则中得到地位和事业的对手,意味着他有与身份相匹配的实力和决心。
于是中国暴发户以为想要退休的“王”是软弱了,就终将为自己的傲慢付出冻成冰雕的代价。
当然,还有犹太人,除了一个多亿之外,还得为自己的贪婪献出一磅肉。
不过“王”也有失手的时候,过程中不小心惹上了最不好惹的俄国人,几次身处险境。
但不料之前意外卷入事件的街头青年所救,他们如此吊炸天,拦都没拦住就把所有对手都干掉了。
最后,“王”重新运营起自己的霸权了。
不是我不撒手,是你们逼我的。
卖大麻起家,犹太人,贪婪的中国佬,凶悍的俄国人……故事看起来这么的熟悉。
讲《绅士们》没有隐喻,就好比说《让子弹飞》、《黑设会》没有隐喻一样可笑。
至于说的是什么,大家心里有数就对了。
通过《绅士们》这部电影,我了解到了盖导为何如此崇尚“市井小民”的丛林美德。
在他的电影里,英国的街头混混们总是最难搞的,既无法无天,又胆大狡猾,对什么权、贵都 dont give a sht。
虽然过于冒失(比如抢劫了大麻工厂却po上油管)显得很蠢,但盖导内心是喜爱的。
他讲所有的黑帮故事都在歌颂这些小民,本质上是把它们的气质当做“民族性”来写的。
为什么要歌颂这种好勇斗狠的民族性呢?
因为盖导的世界观原来就是丛林式的。
他着重体现了三点:第一,之所以 英国“绅士们”显得这么“绅士”,是因为他们靠自己曾经的足够狠,打败了敌人,赢得了身份和地盘,才有资格悠然收起自己的爪牙在西装革履之中,而不怕被敌人视作软弱。
他一点不为卖大麻起家的事情而有丝毫负罪感,却以自己的武德充沛为荣。
越想过得优雅从容(“保卫我们的生活方式”),就越要残酷果决,尤其是对那些“不遵守规则”、不“尊重”自己的对手。
第二,现在这些“绅士们”在别人眼里是日薄西山,干不下去要收摊了。
其实只是人到中年,厌倦了做“王”,想要过一些舒适的生活罢了。
并非爪牙不再锋利。
无论是犹太人给他摊子出的价钱不够公道,还是中国佬给的尊重不够多,都是狮子不能容忍的。
对于挑衅狮子的龙应该怎么做?
五颗子弹而已。
“曾经有条年轻且傻气的龙,跑来一个智慧且精明的狮子这里,想要得到他的领土”“狮子没兴趣搭理,于是叫那条龙滚蛋”“但那条龙不懂‘滚蛋’是什么意思,还是不停地问狮子想要得到他的领土”“于是狮子带着小龙出去散步,然后在他脑瓜上射了五颗子弹”
第三,英国的老“绅士们”做了太久的绅士,沉浸在富贵生活中,忘记了自己所处的是丛林,而自己流淌的是“雄狮”的血液,早就蜕化了自己的爪牙。
于是这些“老绅士”们需要在新丛林里成熟的新一代“绅士们”来照顾他们。
等到新绅士们精力衰退、力有不逮时怎么办呢?
没关系,毕竟丛林还在,狮王称霸丛林的基因还在英国年轻人的身体中流淌,这些小狮子发起飙来,无论老狮子还是老黑熊们都措手不及呢。
看了《绅士们》,我从此就能正式区分盖里奇风格和宁浩风格了。
尽管之前我也一直认为宁浩对多线叙事和巧合性是取鉴盖里奇的,尤其是宁浩也喜欢在坏人们的世界中塞几个小老百姓做主角——但两者在世界观上迥然不同。
简单来说,盖导故事是看似幸运,其实适者生存,幸运只是挑选强者来降临;宁浩则是善也许有善报,但强一定有恶报,即便强如外星人也如此。
然而盖导虽然 “格局很高”,但现实对他也很残酷。
毕竟我刚在手机上看完大英帝国最新一版的庚子年笑话,马上看到电影里的英国绅士们屠龙宰熊大杀四方……怎么说呢,心态一时半会调整不过来,莫名想要发笑。
①本质上这是一个中年男人重振雄风的故事。
大毒枭人到中年,再向上爬多少有点力不从心,于是萌生退意,这时候他跑去找自己妻子求欢,被随意拒绝。
后来各色人马登场,心怀鬼胎一通操作,接盘侠机关算尽割肉离场,倒是老狮子重振雄风,引得性感娇妻关上门来眉目含情风情万种了。
②《两杆大烟枪》是初生牛犊的生猛无畏,二十年一转眼,到《绅士们》就已经是沉沉暮气的颓丧了。
《绅士们》当然也精彩,盖里奇也还是很有票房号召力的名导,可要是被评价一句「出道即巅峰」,人到中年,盖导大约也是不服气的吧?
③米奇吩咐手下尽快查出幕后黑手,台词还没讲完,镜头一转,美国佬马修衣冠楚楚粉墨登场。
米奇吩咐手下把马修的肉割下一磅,镜头一转,雷蒙德为弗莱彻烤起了牛排,滋滋作响,喷香。
「你需要的不是结局,而是续集!
」到处是花里胡哨的盖里奇式小聪明,还不错。
④对那个美籍亚裔反派牵扯出来的种族歧视云云无感。
去年的《好莱坞往事》涉嫌丑化李小龙,其实我也无感。
已经硬不起来的米奇对着年轻气盛渴望上位的亚洲面孔倒是老神在在尚能夸夸其谈,「一条龙来找狮子,问他怎么占领地盘,狮子让它滚,龙不识趣地接着问,然后你猜怎么着?
狮子把龙领到野外给弄死了。
」狮子,早就垂垂老矣。
巨龙,尚在磨砺爪牙。
按键政「入关学」来说,我蛮夷也,我建奴也,所以你要丑化我,污蔑我,随你啊,可是我志在入关,志在天下,志在蓝星,所以你那一亩三分地,我还真不放在眼里。
什么叫资深影迷(此处应有战术后仰)?
就是你看一部电影,不只能看出大毒枭硬不起来了,也能看出盖里奇硬不起来了,甚至能看出大英帝国,也硬不起来了。
(为什么写着写着感觉自己成了男科圣手,呸呸呸,什么鬼。
)
推荐的有点晚,不过还是来唠叨一下2020年开年,盖·里奇回归的这部《绅士们》!
传说中“跪一部,站一部”的盖·里奇回来了!
目前还在 Cineplex 热映中。
盖·里奇这次站起来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
口味略重,同时又基情满满的《绅士们》,一定会让你爱上查理·汉纳姆。
这次故事不再是赌徒混混和痞子流氓,而是“绅士们”!
也就是穿着西装,站着说话,站着打架,站着做事的帅哥们!
MV+广告大片到底是不是反电影?!
盖·里奇早年拍摄MV+广告大片出道,对于风格化的影像、碎片化剪辑和慢放镜头,不知道尝试过多少种玩法,总之他的电影里,每次都要玩这样的把戏,屡试不爽。
都说MV+广告大片的拍法其实是反电影的,但是盖·里奇偏要在电影里插一段广告和MV炫技,说好了是把通俗文化融入电影。
说不好,也有会有副作用,不能滥用。
在盖·里奇的影像里,特别的是那些广告片里的倒啤酒、烤牛排,都可以与剧情推进、人物的内心产生化学反应。
这次《绅士们》马修·麦康纳作为大主角,开场第一幕,简直就是一部大手笔的啤酒广告。
而休·格兰特和查理·汉纳姆的对话之间,一直有烤牛排的镜头穿插,趣味性十足。
盖·里奇从《两根大烟枪》的四个兄弟买醉的一夜,到《偷拐抢骗》里面开场的抢劫场景,镜头的翻转即是他影片的高潮,也是观众的兴奋剂。
人物用动图的形式做逐一介绍,从《偷拐抢骗》就开始了,这次的《绅士们》也没有例外。
有趣的是这样的动态介绍下,你会提前看到人物在未来一小时内的人物巅峰状态,也就是导演提前给你剧透了!
之后再在影片中看到重复性的动作,反而有种记忆和影像重叠的微妙感受。
多线叙事+环形叙事+多层叙事在《绅士们》第一幕激励事件结束后,影片开始了第三人称讲述模式,有趣的是,整部《绅士们》都将通过这个人的讲述展开,而他拿着的关键道具——就是这部影片的剧本。
这次盖·里奇大玩编剧和电影梗,当休·格兰特开始讲述的时候,盖·里奇还插入了早期电影胶片放映的效果。
把电影的故事变成戏中戏,让休·格兰特饰演的Fletcher不断的讲述自己的故事和真相,最后甚至讲到了电影制片厂。
你都能想象出,他就是盖·里奇本人啊!
天花乱坠的一通乱讲——多线人物,匪夷所思的随机事件串成的电影故事,老板给钱开拍吧!
由于故事和真相牵涉深广,休·格兰特饰演的Fletcher,准备敲上查理·汉纳姆饰演的Ray一大笔钱!
而故事主要围绕着 Ray的老板,由马修·麦康纳饰演的大 Boss Mickey Pearson 展开。
影片也以他的独白开始,以他的独白结束,剧作非常工整!
电影有了核心人物,老板Mickey和管家Ray,还有更多的支线人物,也就是不同的利益集团,例如大财阀、亚裔黑帮新人要出头、还有拳击馆的兄弟们。
兄弟情、师徒情和夫妻搭档齐飞!
这次《绅士们》有着与众不同的嘴遁议题,因为大家都是能动口就不动手。
导致偶尔动手的时候还很炸裂,小样儿你不要逼我,不然你会倒大霉的!
尤其是最为绅士的Ray,最终被逼到掏出冲锋枪的时候,真的是全场爆笑。
作为Mickey老板的一把手,他失误时候的可爱,为老板系安全带的基情,真的是让人看着都感动。
马修这次饰演的神经质老板Mickey和儒雅的Ray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对比,核心人物不再是一个大哥一个笨小弟的关系,而是两个极度精明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化解敌人和危机的故事。
摄像头和网络视频作为终极武器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盖·里奇于是俱进的加入了网络视频和Go Pro元素。
之前的几部电影武器都是情爱玩具,刀枪棍棒,这次《绅士们》加入了最特别的一种,那就是人手一台的手机、Go Pro 和 DV。
简直是高级黑,也就是对付大坏蛋,都不用动刀动抢了!
都2020年了!
用摄影机就可以让你玩完!
绝对绅士!
同时盖·里奇还放了很多,你在网上火了的梗,让黑道老大们饱受网络所害,天天公关危机!
盖·里奇绝对是影像和媒介的前锋探索者,他并不是沉迷于枪战和黑道,他沉迷的是当下社会和街头文化的魅力。
当然他最喜欢的“猪窝”和“拳击”情节一定不能少,全片最迷人的角色,要算英伦格子套装的科林·法瑞尔饰演的Coach,还有他带队的一群黑人拳击手小哥了。
真的要给《绅士们》的服装设计点赞!
盖·里奇的独创性,可能就在于他的疯癫、翻转、音乐的混搭,让他的电影充满了信息量和下一秒的惊喜。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二刷的年度爽片,最后也推荐一下《绅士们》的原声也不错。
2020年,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在遍地都是廉价哈哈和各式尬笑中竟能意外瞥见一个全程拍着大腿笑出猪叫并献上智商的爽片,真是比十年不遇的日全食也稀有。
原创力惊人的故事,各式反转各式梗,虽满天乱飞,却火候极佳,一如恰到好处的各男模无比熨帖的演技群像和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线网状叙事,内里的严谨技艺与外在的妖娆表象竟浑然天成为一种自成一派的浪骚。
从U.N.C.L.E到阿拉丁,再到Gentlemen,盖导,盖导,这是要彻底沦陷我的眼、我的心、我的膝盖的节奏啊!
话痨+名字太多,比较影响前期观影体验;幸好休叔又骚又油,后期承包大部分笑点。事实证明:爱老婆的男人有光环。P.S.平台时长88分钟。
还做着日不落帝国的黄粱美梦呢 赶紧回头看看家里还剩几条船
只能说是6分的盖里奇。剧情一味讨巧,搞笑和动作戏都是so so,而且俩主角演员似乎都非常不符合角色…Boss老婆也不够美艳,Hugh Grant是唯一惊喜。只有点点镜头和剪辑还见盖里奇神韵。
话痨片,比起反华更像反亚,导演很自恋。干眼掉线真快,那些聊剧本的戏是后加的吗?剧本主要是无聊老套,B站小电影,人模人样的黑社会
通篇种族歧视🙂
难道是weed的广告大片?还做成电影拍摄教程似的,但摄影确实优秀。很英式。文戏多,武戏不如人物关系好看,全程西装跑酷。。“一镑肉”是莎士比亚梗?//休格兰特一直hit胡南,太骚了,我也希望他俩有下文。。第一眼没有认出来科林法瑞尔,气质太清新脱俗哈哈哈哈。。
近期最佳剧本。无缝转场,刚柔并济,环环相扣,悬念迭起,高级幽默,华丽落幕;一流的电影没有废镜头,剧本杀第一遍简直眼花缭乱回味无穷!/ 感慨的是这种商业爽片越发少了,有个性的大导日渐迟暮,大环境也逐渐变成恶心的’政治正确’,如今看部电影都很难纯粹,扫一眼影评简直膈应人。// PS. 马修叔拿着小金人茫然了几年后,终于又找回适合自己的戏路,太性感了!
盖里奇的话痨MV,依然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叙事鬼才,不过看多了也就没什么惊艳的感觉了。现在全世界的娱乐片都越拍越难看,盖里奇还算基本保持水准的。而且他的酷是真酷,这是有品味支撑的,不像我国的一些影视剧,总是把扮酷耍帅拍成了装逼露怯。
一个自己抄袭自己然后没有长进的导演
都是大牌出场费挺贵的,导演舍不得一枪打死他们,戏份最少的女主也必须有台词,必须举着小手枪告诉三个绑匪自己只有两颗子弹,还只瞄准喽喽,瞄准老大收了喽喽的枪行吗?不行,男主急忙忙超车赶过来还出车祸的戏不就白拍了吗?擒贼先擒王一枪打死老大行吗?不行,抢了老大劫色的戏和男主英雄救美的戏。……还有上车前不能看司机,开车不能看路,这样当黑帮才有戏。
片子还是挺切题的,绅士们。属于那种好看的电影,盖·里奇回到了早期风格:多线索、多人物,出色的节奏控制,各种黑色幽默与讽刺,过瘾的暴力场面,以及对情节与观众的玩弄。再加上几个男演员都特别帅,可看度还是很高的。查理·汉纳姆演了一个特别讨好的角色,真讨人喜欢。科林·法瑞尔与他的团队更是强到不行。还各种恶搞小青年与互联网一代,配乐也很赞。
各种线索与人物串联,这熟悉的多线叙事加黑色幽默调调对于盖·里奇来说也点儿那么返璞归真的意思,但浓度不够,各方面都差点儿味儿。
看几个中年男性在屏幕上嘀嘀咕咕近两个小时,竟然不觉得太无聊,可见导演的叙事有那么点功力。
Charlie Hunnam看得我快怀孕了。
辱华去死
英国人什么毛病?不知道是大英把鸦片卖给满洲还发动了鸦片战争吗?拍一部娱乐片就想改写年轻人的印象?这装逼的戏剧设计我也看腻了,没啥新鲜的
太无聊了。。只想蹲一个马叔全片音频cut
还不错,丰富词汇量的好东西。
众所周知,pig shagging是英国国梗。
啤酒配卤蛋,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