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中有狗,枕边有猫,已经成了现代人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
今年是“旺财”年,俗话说,狗年撸狗,才能不负众“汪”。
2018已经过去三分之一,撸狗计划必须提上日程。
什么?
还没有狗子?
没有关系,云吸狗,是网络时代懒人铲屎官们的福利,省钱省力又省心。
今天大象要送上的超值撸狗大套餐,来自鬼才导演韦斯·安德森的新作——《犬之岛》。
一整个小岛的汪星人,整装待发,嗷嗷待吸!
韦斯·安德森,四年前就以一部《布达佩斯大饭店》冲进主流观众的视野,仅仅在豆瓣上,参与评分的人数就超过了34万,排名也挤进了TOP100。
他的影片以极具个人色彩的镜头语言,精致对称的构图,严谨的配色,心照不宣的隐喻和对经典的致敬而闻名。
将于4月20号上映的《犬之岛》,可以说是未播先火。
在奖项上,作为今年柏林电影节的开幕动画电影,已经率先拿下银熊奖(最佳导演)。
在口碑上,《犬之岛》在国内外各大影评网站上,都斩获了不错的成绩。
截至目前,烂番茄指数92%,专业影评人网站Metacritic也打出82的高分,IMDb8.2(超过一万人参评),国内豆瓣上也有超过2000名观众抢评给出8.6。
故事设定在20年后的日本,一场“犬流感”席卷全国,市长发布紧急政令,将所有狗狗流放到远离城市的垃圾岛。
狗,人类最忠诚的伙伴,从此只能以人类生产的垃圾为食为伴。
但在人类世界,有一个男孩,他不顾政令,劫持了一家破烂的小飞机,只身一人前往犬之岛,只为找回自己的爱犬。
确认过眼神的狗,不能放弃 被人类背叛遗弃的狗狗们,在恶劣的条件中勉强生存。
这个来自人类这个世界的小男孩,还能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吗?
他能如愿以偿的找到爱犬吗?
值得一提的是,《犬之岛》是一部定格动画。
所谓定格动画,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动画制作方式,通过逐帧、逐格地拍摄对象,再按照一定的帧速比来进行播映。
我们熟悉的《阿凡提的故事》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定格动画。
我有一头小毛驴 其实,国内观众对定格动画并不陌生。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运用传统手工艺,制作了一批家喻户晓的定格动画:《神笔马良》(木偶)、《小蝌蚪找妈妈》(水墨)、《猪八戒吃西瓜》(剪纸)……这些都是霸占童年回忆的经典啊。
不过,到现在,定格动画基本被主流动画市场所抛弃,因为这样的制作工艺真的太耗时耗钱耗人工了。
一部“定格动画”的制作周期,就是一场电影马拉松。
豆瓣排名前十的动画中,只有一部是定格动画——《玛丽与马克思》。
该片只有92分钟,但制作周期长达400天,50位工作人员参与制作。
每天只能制作4秒钟的动画。
而人物众多的《犬之岛》所涉及的工作量就更为巨大了。
上个月,官方放出了揭秘《犬之岛》制作的短片,据视频介绍,电影制作周期超过一年半,超过670名员工参与制作,使用了约1105个木偶。
片中仅仅是一个制作寿司的场景,就花费了8个月。
其实,这已经韦斯第二次尝试定格动画了,2009年他的定格动画处女座《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就已经获得了极大成功。
无论是真人电影,还是动画,韦斯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色彩,特别是到了后期,愈加稳定。
题材的变化,甚至是制作方式的变化,也不会让其风格有太大动摇。
从《穿越大吉岭》、《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月升之国》到《布达佩斯大酒店》,我们能很容易能在他不同类型的影片中,找到相似的对照。
这里就需要提到比尔·莫伦茨了,韦斯的电影风格深受这位动画大师的影响。
这位幕后大师的名字听起来并不为人所熟知,但他参与制作的经典动画人物,可都是大佬级别——兔八哥、匹诺曹、史努比……
而韦斯的影像风格,哪怕是在真人影片中,也呈现一种特有的动画式构图。
因此他的影片很容易被定义成“成人式童话”或是“真人童话”。
这次,四年磨一剑的动画新片《犬之岛》,可以说,又就是一次形式上回归。
作为重度强迫症的拯救者,韦斯依旧保持着优良的传统,呵护着每一颗对画面比例有着深度执念的玻璃心。
在《犬之岛》,你可以看到对称的花式用法,狗脸对称,人狗对称,群狗对称……
典范的配色,也是他坚守强迫症美学的证明。
多图预警,来自《犬之岛》的配色五连击:
韦斯对画面比例和色彩,的确有着近乎完美主义的执念。
除了刚刚提到的强迫症福利,《犬之岛》里还暗含人类福利。
考虑到人类的狂妄自大,不通狗性,为了照顾广大人类群众,导演不得不把狗语翻译成英文。
这里就要说到,《犬之岛》超强的配音阵容了——除了鲍勃·巴拉班、比尔·莫瑞、蒂尔达·斯文顿、杰夫·高布伦这几个御用班底外,影片还有声音大咖加盟。
神剧《绝命毒师》里的老白(布莱恩·克兰斯顿),为影片中的手捧4个艾美奖最佳男主奖杯,1个金球奖,提名无数。
在极其考验舞台表现力和台词功底的话剧舞台上,也获得了代表美国戏剧最高水平的托尼奖最佳男主角。
他在片中为小黑狗配音。
老白 中国影迷熟悉的爱德华·诺顿,也是韦斯的爱将,也将为本片献声。
他凭借处女座《一级恐惧》拿到了金球奖最佳男配和奥斯卡提名,又在《美国x档案》、《搏击俱乐部》等影片中,塑造了极具个性、冲突的人物形象,成为公认的天才演员。
他将为小黄狗配音。
另外,还有声音缪斯“黑寡妇”斯嘉丽·约翰逊的出演。
还记得她在电影《HER》中仅仅用声音就征服了男主角和一票影迷,证明了跨种族之恋的可行性。
她也凭借着这次声音出演,获得了罗马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在《犬之岛》中她将为自带光环的犬之岛的女神配音。
犬之岛可以提炼的关键词很多,隔离、驯化、忠诚、救赎……一张海报上,满满的都是狗脸,但他们的神情却与人相似。
他们形态各异,却都被人类粗暴的抛弃放逐。
说到底,这还是一个,人类借用狗,来讲人类本性的故事。
希望每一个人,都像片中的小男孩一样始终记得:你是我的狗子,我驯化了你,所以无论你被放逐到那里,我一定会找到你。
不离不弃,不负众“汪”。
清醒的學生運動首領是西方來的交流學生,唯一擁有自由意志的狗狗最終還是成為了人類的奴僕,一切都太自大了。
每次看到那些被主人染得花里胡哨,帶上頭飾,燙捲毛髮或是拉直捲毛的狗狗,我心裡都有說不出的滋味。
第一眼看到電影里的Nutmeg,我以為她說出她作為選美犬的過往時是難過的,她沒有選擇自己的生活的權利,美麗成為一種任人擺佈的沉重。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她是懷念為人類做tricks的日子的。
是啊,是我太操心了。
看不夠逐格動畫的如脂質感,看不夠我愛的浮世繪和boy samurai,甚至在男孩站在演講台上念出俳句的時候我非常想哭。
可觀眾被利用了。
他們對犬類的喜愛,對日本文化藝術的幻想,對定格動畫背後所需付出的崇拜和尊敬,被韋斯·安德森利用了。
本文 2018-02-15 刊于深焦DeepFocus公众号 文 |Lycidas 文化圈总有很多热衷诡异选题的无聊人士。
《纽约客》专栏作者伊恩·克劳奇绝对是此中翘楚。
2012年,他发表题为《韦斯·安德森是否痛恨狗?
》(Does Wes Anderson Hate Dogs?)的评论文章,从《月升王国》(Moonrise Kingdom)中卷入对峙而不幸身中流矢死去的小狗开始,回顾了安德森在前作中多次触犯好莱坞“禁忌”,对人类的好朋友痛下毒手的行为。
随后在2014年《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上映后,克劳奇借势推出了续作《韦斯·安德森是否痛恨猫?
》(Does Wes Anderson Hate Cats?)。
尽管存在一定的蹭热点嫌疑,但克劳奇的文章中也不乏精妙论断,既有力地驳斥了某些激进动物保护主义者对安德森的质疑,也显示出作者对安德森影片主旨与风格的深刻理解:“……对于犬类的漠视行径,与韦斯·安德森全部电影中一以贯之的基调相吻合——略带反社会色彩、缺乏多愁善感的情绪。
一些影评人只关注安德森创造的精细入微、丰饶迷人的幻想世界,却忽略了潜藏于表层之下的罪恶暗涌,暴力和自杀在他的电影中屡见不鲜。
狗遭遇的飞来横祸也无一例外发生在人类角色身上。
安德森选择在广受喜爱的狗身上加诸这一伴随生命而来的必然条件,也许是在提醒我们没有一个人在命运面前是安全的。
”“宠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但同时,任何曾将金鱼意外冲下水槽,或把死去的猫埋在后院的人都会知道,尽管让人沮丧甚至难以想象,宠物也可以被随手丢弃。
而到头来,人类一样面临用后即弃的命运。
安德森的电影中总有死亡阴影盘旋……它在终点等待着所有人,即使猫也难逃一死。
”同时出现在两篇文章里的“可丢弃物”这一观点也许会在安德森的新片《犬之岛》(Isle of Dogs)中得到延续,毕竟影片的主角就是一群惨遭流放的狗。
故事背景设置在极具末世气息的未来日本,因犬疫爆发威胁人类,小林市长下令将所有家养宠物狗全部流放到荒岛上。
12岁的男主角独自驾驶飞机前往小岛,在几只小狗的帮助下,为了寻回自己的爱犬踏上冒险之路。
《犬之岛》(Isle of Dogs,2018)阔别四年的安德森将携这部新片为柏林电影节开幕。
这是他继《了不起的狐狸爸爸》(Fantastic Mr. Fox)之后第二部定格动画作品,也是柏林电影节68年历史上首次由动画片开幕。
依然是充满熟悉元素、令人安心的安德森配方,也依然让人充满期待:致敬——这次是黑泽明及兰金/巴斯的圣诞动画特辑;异国——这是安德森第二次将故事背景放置在亚洲文化中;风格——与上一部定格动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相似的画面和人物形象设计;卡司——配音阵容被多家媒体称为“史诗级”;剧组——无论是一同撰写故事的罗曼·科波拉、詹森·舒瓦兹曼和野村训市(日本女星佐田真由美的丈夫,本人是一位演员/作家,曾经参演《迷失东京》和《布达佩斯大饭店》,和科波拉家族关系匪浅),还是配乐师亚历山大·德斯普拉,定格动画摄影特里斯坦·奥利弗以及美术指导亚当·斯托克豪森,乃至影片的发行计划,都平稳地延续着前作的步调。
《犬之岛》(Isle of Dogs,2018)除此之外,猫和狗在一部安德森影片中同时出现印象中也是首次,两方也被安排到了水火不容的对立面,联想MPAA给《犬之岛》评级时提到的暴力元素,想必死伤不可避免。
克劳奇估计也早已摩拳擦掌,准备在本片上映后续写他的“安德森是否痛恨猫狗”系列了吧。
【重访】韦斯·安德森:遗忘时间的筑梦者2014年《布达佩斯大饭店》上映前,韦斯·安德森在伦敦接受采访时曾没来由地说了一句古怪的话:“有些电影人,像约翰·休斯顿和路易斯·布努埃尔,他们基本都是在拍摄途中去世的。
现在我绝对不想在自己的片场英年早逝。
但若我已经年过九旬呢……?
”这凭空而来的自言自语像极了他片中任何一个角色捉摸不定的思绪,可以随时随地跌入的白日梦。
半晌,他才下定决心般点点头,算是自己给了自己答案。
有记者半开玩笑地说安德森不是个合格的受访者:说话方式异于常人,总是纠结于一些明明可以简单地用“是/否”来回答的问题——“但……到底何种程度才算‘是’呢?
” 他既讨厌谈论自己,也讨厌因为表现出这一点而显得失礼。
若看过他的采访录像,想必对他伍迪·艾伦式的“嗯……啊……其实……我觉得该这么说……我通常……我想……我想说的是……”这样的迟疑犹豫不会陌生,脑子转得飞快思虑过重的人大约都是如此。
人如其片这个词语放在安德森身上意外地契合,他既是来自其他时空的旅人,兀自沉迷于构建闪亮明艳如同圣诞装饰的虚构幻境,又是人类社会最敏锐的观察者,调侃与深情、嘲讽与悲悯不留痕迹地交织在独具个人气质的叙事文本之中。
“离现实仅仅五步之遥”,安德森这样描述他的世界。
韦斯·安德森 Wes Anderson二十年,八部长片,安德森已成为美国独立电影界最不容忽视的名字之一。
主流电影奖项丝毫不吝惜对他的褒奖,而以《电影手册》为代表的一众强调艺术性的媒体和影评人也乐于早早为他贴上“作者(auteur)”的标签:一位将自己的个性与思虑、不懈追求的美学风格及主旨深深烙印于每一部作品中的电影人。
因而无论其他合作者的贡献如何,他都值得被视作电影的首要作者。
大量贯穿职业生涯始终的一致性证明了安德森的作者性——影片内在的复杂性与标志性的画面,无可否认的视听建树,对身处边缘的疏离群体的关照与描摹,并数十年如一日地一次次回归童年寻求具有强烈共情力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形态。
《水中生活》(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2004)与安德森合作过《水中生活》的凯特·布兰切特曾这样谈起他:“我常常怀疑,他是不是道林·格雷本人?
他来自于另一个时代,但又怀抱着全然的真诚。
”越过安德森作品梦幻缤纷的视觉表层,深入他自成一体的风格体系中心,这位超脱于逝水流光的执着筑梦人,又有着怎样不为人道的真实?
糖霜包裹的忧郁内核“马卡龙色”、“娃娃屋”、“糖果盒”、“糕点”……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常被拿来和柔软甜美的事物作比。
视觉上而言,高度的形式主义(强调颜色、线条、形状与质地)充溢在他电影的所有细节中。
几近执念的对称构图,高饱和度的怀旧配色,极其风格化的摄影机运动早已成了安德森最为人所知的标签。
搭配上富有喜剧色彩的人物形象和夸张的表演,笑完走出影院的观众很可能不假思索便觉得看过一出甜腻滑稽的闹剧。
《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2014)只顾沉溺于视觉奇观的人无一例外落入了这个“陷阱”。
安德森的电影在精确入微的表象之下总暗含着悲观的内核,他反复讲述的始终是世界的失落——童年的消逝,家庭的破碎,自我认知的崩塌,乃至文明的毁灭。
他担任的角色往往是隐匿于幕后冷眼注视舞台的木偶大师,任由每个角色内心的深渊将他们吞噬,或眼睁睁地看着大历史背景将无能为力的个体残忍扭曲。
《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2014)《布达佩斯大饭店》中,主动找到作家讲述自己一生的老年零巨细靡遗地描绘了年少时期笼罩着英雄主义光晕的冒险,而片尾交代古斯塔夫与阿加莎命运的寥寥几句,却淡漠锋利得犹如嘲讽——“最后他们开枪杀了他。
”“一种可笑的小病,今天只需一周时间便可治愈。
但在当年,数百万人因此丧命。
” 无常当前,我们能够做的无非也就是接受失去,或者活在深渊之中永不再出来。
盘旋的暴力与死亡阴影是安德森每部作品中的暗流汹涌,是《天才一家》中里奇·特伦鲍姆割开的手腕,是《水中生活》中直升机周围海面上鲜红的血色,是《穿越大吉岭》中河水中溺毙的少年。
《穿越大吉岭》(The Darjeeling Limited,2007)无论观众出于对痛苦的规避主动忽略还是意外错过,这些情绪始终存在于安德森的作品之中,不是撕心裂肺大喜大悲,而是不动声色不予解释的暗自忧伤,甚至每当沉重的情绪涌上来,就立刻讲一个冷笑话匆匆掩饰。
观者一旦注意到安德森影片潜藏的暗涌,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再也无法摆脱这种认知:画面越精致美好,只觉得人物越孤独悲凉;非常态的景象不再滑稽,而幻化为人心焦躁沮丧的映射,尽管身处其中的角色一脸平静,分辨不出情绪,也能透过画面隐约触及他们包裹严密的心中那渐次增长的隔阂与寂寞,源于理解缺失的痛觉也因此前所未有地真实。
安德森精心甚至过度设计的调度与晚期资本主义崇尚的快速流动性本质上是相斥的,然而他所描摹的中产阶级困顿与缺失却是一系列意外与随机事件的结果,这样的无形作用力正是他表述变革与希望的方式。
用糖霜包裹悲剧,或许也是他挣扎过后依然选择信任生活的证据。
难解的家庭困境若系统观看过韦斯·安德森的作品,不难意识到“家庭”这个概念在他作品中的重要性,尽管人物地点年代相去甚远,情节构建模式也不尽相同,叙事核心中永远存在着无法分割的家庭情结。
而无论这个家庭是否由血缘维系,大多已经濒临破碎,成员之间往往彼此疏远,各怀着某种咫尺天涯、无法触及的落寞。
《瓶装火箭》(Bottle Rocket,1996)《瓶装火箭》、《穿越大吉岭》和《天才一家》兄弟姐妹之间的纽带的失灵与重新建立,《水中生活》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经典的父子关系困局,甚至新作《犬之岛》里主角少年和同姓反派小林市长也极可能是父子;《青春年少》、《月升王国》和《布达佩斯大饭店》中,没有血缘关系的成年人通过“导师”的身份成为主角父辈的代理人。
无论以何种模式呈现,桎梏于家庭关系的每个角色都无一例外地在复杂难解的情感纠葛面前陷入深深的困惑。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Fantastic Mr. Fox,2009)安德森对家庭的刻画很大程度上投射了他自己的经历,因而成为他电影中最私密的部分。
在他的家庭预设结构中,父母往往离异或至少有一方缺席,兄弟姐妹的数量通常是三个。
(不仅安德森自己,好友欧文·威尔森家同样是三兄弟。
)八岁时父母离婚,他与大哥梅尔和弟弟埃里克与考古学家母亲一起生活,常随她一起前往考古地游玩,这段经历几乎原封不动搬到了《天才一家》中。
而当时因为父母分手而承受痛苦的安德森则在学校捣乱,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儿童,《青春年少》里的麦克斯·费舍尔身上多少有着他自己的影子。
《月升王国》( Moonrise Kingdom,2012)而即使这样看似不驯的男孩,在父亲冰箱顶上发现的名为《如何对付问题儿童》的书依然刺伤了他;这本书出现在了《月升王国》中,成了让苏西决意离家出走的最后一根稻草。
代替父亲的“导师”形象出现在安德森的中学时代,一位老师与他约定如果他能保持一学期的好表现,便允许他排演话剧,正如麦克斯·费舍尔在片尾也终于排演了自己的话剧。
他与父亲的关系想必也十分复杂:一方面,父亲是他电影生涯的启蒙者,最早给了他一台超8毫米摄影机,他和兄弟一起拍了无数小短片,可惜那些听上去十分有趣的影片后来在一次汽车失窃事故中全部丢失。
他父亲至今仍订阅着他的Google Alert。
另一方面,年轻的安德森曾去父亲的广告公司工作,最终却落得被炒鱿鱼的下场,难免让人联想到《水中生活》中被父亲的团体排斥在外的内德·普林普顿。
《水中生活》(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2004)年近五十的安德森一贯谨慎,和他创造的角色一样懂得掩饰自己的情绪,这些往事在公共场合大多闭口不谈,最多淡淡一句:“当时我不愿让人知道(父母离婚)这件事。
尽管当时周围的家庭也常有这样的事,我还是希望不要在我身上发生。
”但仅这数十字,便知那些旧伤依然存在,那些困惑无助依然存在,或许正因此他才一次次在作品中回归这个主题。
《天才一族》大概是安德森对家庭理解最极端最赤裸的一次呈现,这个细想之下颇黑暗的故事中充斥着毒品、飞机失事、自杀、绝症、种族挑衅言论和道德上近乎乱伦的非亲姐弟恋情。
导演鞭辟入里地刻画了家庭关系中隐藏的作用力,以及深植于塑造了生活的亲情,却又亲手扭曲它的爱恨交织。
《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2001)安德森身为作者的逻辑围绕着青春的概念构建,也许因为他的影片往往谈论童年——真正的童年和成年人延宕的童年。
他的角色面对家庭的遗弃,无法避免地产生了逃离的念头和构建其他社群取代家庭的需求。
在安德森的镜头下,四分五裂的原生家庭往往随着剧情推进逐渐重构成新的家庭形态,一幅带有救赎性质的集体肖像。
他的电影都探讨着家庭结构的缺失,崩解,重生以及让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本质。
局外人的孤独与反叛居住在韦斯·安德森的虚构世界中的角色,大多像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所说的那样,兼具纯粹美国特质与少少的疯狂,一些人眼中的失败者,另一些人眼中的梦想家。
唯一可以确认的是,他们无一例外都处在既定秩序的对立面,面对着让他们既极端渴望又鄙视的社会制度,选择了反叛者的角色,却在幻灭的理想面前无所适从,只能选择与现实对抗,最终他们一切自我重建的努力往往遭到贪婪与权势的打压或在历史的车轮下被碾得粉碎。
这些角色身上都存在着边缘化甚至童话式的特质——以局外人身份冷眼看着急欲加入的团体内部矛盾不断激化而不知所措。
他们是中产阶级的代表,通常没有生计之忧和物质追求,却执迷于自己或天真或荒诞的宏伟计划,最大的敌人永远都是自己。
《瓶装火箭》(Bottle Rocket,1996)他们是《瓶装火箭》中的迪格南,是《青春年少》中的麦克斯·费舍尔,是《天才一家》中的伊莱·卡什,《水中生活》中的史蒂夫·塞苏和内德·普林普顿,《穿越大吉岭》中弗朗西斯,狐狸爸爸,《月升王国》中私奔的小情侣,《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古斯塔夫。
但也许,他们同样都是韦斯·安德森。
在安德森的经典情节里,总至少要有一个诚实无惧的边缘少年,一个百无聊赖却仍有责任心的中年男子。
他镜头下的儿童比成年人更像成年人,年龄在安德森的价值体系中好像和智力与成熟度并无太大关联。
《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2001)另一方面,安德森那些普通的小人物,多多少少都在光辉的过去与尴尬失落的现实间进退两难:《天才一族》里风光一时的小天才最后只剩下被平庸生活摧毁的残骸;《青春年少》里从私立学校来到公立学校的麦克斯依然坚持穿着私校制服(安德森本人有过一模一样的经历);《水中生活》里曾经国际知名的电影导演史蒂夫,却连筹钱拍片报复朋友都做不到;《布达佩斯大饭店》里拥有精彩冒险史和丰厚财富的零,最终不过一位在回忆中作茧自缚的垂垂老者。
观众透过安德森的角色,窥见一个个极为敏感脆弱的灵魂,他们经历的孤独溃败与银幕前的我们曾经历过的何其相似。
看导演这般苦笑着调侃,观众便也不得不移情于银幕中人,既是同情他们,亦是缅怀自己。
《穿越大吉岭》(The Darjeeling Limited,2007)这些人物囿于当下的理由似乎总是缺乏合情合理的解释——《穿越大吉岭》的三兄弟寻到了母亲却依然对未来满心迷茫,《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作家虽然世界知名,却仍为再不曾旧地重游而唏嘘不已。
人海中曾经交相辉映的个体,最终仍落得散失天涯的结局。
他们的荒谬和偏执构成了安德森悲喜剧的中心矛盾,他的人物总是处在越走越窄的一条道路上,面对着身份错位的焦虑,从起始的尴尬处境退入更极端的死角,渴望理解而求不得,害怕伤害而选择沉默,为逃避亲密而终至疏离。
冒险、逃离与回归安德森三兄弟年少时,无法真正出门探险。
他们便编造出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在后院搭建藏身处,挖坑,藏匿和寻找有趣的小物件。
这种冒险情结在安德森成年后依然延续着(或许他和角色一样都依然处在延宕的青春期)。
对新事物和危险的迷恋,构成了安德森所有影片的中心情节。
《青春年少》(Rushmore,1998)他的人物常被置于一次无论起因为何最终一定走向失序脱轨的行动中:《瓶装火箭》里三个年轻人无疾而终的犯罪大计;《青春年少》里争夺女老师的熊熊战火;《天才一家》里罗伊尔带三个孙子逃学疯玩;《水中生活》里为了复仇的起航;《穿越大吉岭》的寻母和《月升王国》的私奔;《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里狐狸重操盗窃旧业;《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名画争夺战;以及新片《犬之岛》对失落爱犬的寻觅。
主角无一例外主动选择出发,在自己的节外生枝中越走越远,再也回不了头。
但安德森的人物身上有着典型的后现代语境,他们的冒险并无关生存与荣耀,更对社会毫无危害。
他们的出走纯属无因的反叛,是一种摆脱主流和集体排斥的尝试,这种卑微甚至悲伤的渴望构成了他们的行为动机,这和角色“局外人”的本质是相一致的。
《犬之岛》(Isle of Dogs,2018)安德森影片中个体和制度的对峙似乎可以用来类比当代美国独立电影与好莱坞的对立,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强调的区别无非主流内部对符号权力的一种争夺。
中产阶级价值观依然凌驾于艺术表现之上。
再放大到社会文化层面,将青年视为社会变革先锋的观念自六十年代起甚嚣尘上,淹没了此前的阶级斗争观念。
这种意识形态变化催生了种种与青年群体密切相关的亚文化,它们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反抗主流价值的符号。
安德森影片的结论通常是告别冒险回归正轨,叛逆的青年与父辈和解,一时出逃的父亲也都重回家庭,主角怀揣英雄梦消散后夹杂着释然和若有所失的情绪再次投入历经调整与再确认的家庭与人际关系中。
冒险的意义实现于完成的仪式,向平庸的生活和社会道德发起挑战彰显自我的行为本身,说到底仍是大梦一场,醒来一切如常。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韦斯·安德森的影片核心依然是极其传统的美式青少年价值观。
《犬之岛》海报
《犬之岛》从表面看是韦斯的温柔,也是一个美好版的童话,改写了原型事件中狗狗们的悲惨命运。
他站在狗狗和孩子的角度,批判了成年人世界的虚伪和懦弱。
那些因为市长的命令丢掉自己宠物狗的人,尽管心中也有不舍也有不甘,却只有孩子愿意倾尽全力,去揭穿背后的阴谋,寻回自己的爱犬。
电影用节奏感鲜明、强烈的打击型配乐,让简单的故事情节始终处在“鼓点”上,让电影的批判和赞美,都铿锵有力、落地有声。
来来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暗黑版《犬之岛》。
作为一个将《布达佩斯大饭店》前前后后看了五遍的人,不聊聊这部《犬之岛》简直不能原谅。
然而,这一篇,或成最黑暗的《犬之岛》解读。
20年后的日本,狗的数量激增,犬类瘟疫肆虐,甚至传染了人类,小林市长下令将所有的狗遣送到一个处理垃圾的小岛,既“犬之岛”。
狗在这里被放逐,被遗忘,小男孩阿塔里为了寻找他的狗驾驶着劫持来的小型飞机,来到了犬之岛。
接下来的故事显而易见,男孩和几只狗成为了朋友,并一路互帮互助踏上旅程,最终完成了成长和初衷。
这样的大团圆结尾,真是美好。
但别忘了,这是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埋梗是他的强项,在他这,一部电影才没那么简单。
韦斯·安德森的形式主义这部《犬之岛》的安德森风,依旧十分浓郁。
视听的完美结合,依旧是安德森不得不说的亮点。
和风鼓点从开场便一直伴随着影片,加上完美对称的画面,真的是迷死人不偿命;配色还是那么出色,在日式的背景下,导演的鬼才之处更加得到了发挥,在日式的无厘头下,那些安德森式的冷幽默更显得恰到好处。
看来,日本比印度(《穿越大吉岭》)更适合他。
多处俯拍镜头也是他的标志,一袋爬满虫子的垃圾,男孩和狗前进时的广角,以及男孩被抓时的镜头,都是安德森作者性的表达。
像《布达佩斯大饭店》一样,本片也采用章节的结构来叙事,还会不时地插入“闪回”。
看他的电影就像是在读一本趣味横生的小说,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惊喜会有多少。
可以看出,安德森不会在叙事上设置障碍,他力求的是流畅的表达。
而他出其不意的地方,往往更有趣。
一开始,影片用字幕明确地告诉观众,所有人物都说本土语言,犬类的叫声用翻译代替,新闻发言时将进行同声传译。
如此一来,观众也体验了一把狗狗视角。
那么问题来了,片子在日本播出的时候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对了,影片致敬黑泽明,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一找片中有哪些这方面的“彩蛋”,绝对精彩。
完满结局下的人性弱点这部电影的结局真的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美好吗,事实上,从充满能量和爱意的成长故事下,还是可以看到人性弱点的端倪。
那些细思恐极的细节,真的有很多。
首先是关于弱势群体。
电影中,狗就是弱势群体,在小林市长的法令下,所有的犬类一律被送往垃圾岛,此后再无人问津。
这当然是因为市民们通过了这道法令,但回想一下小林市长颁布法令时,从现场的狂热气氛和他压倒性的优势可见,小林政府是一个独裁政府。
科学家渡边,被毒杀。
在他“最后的晚餐”里,被放入了黄色芥末的毒药,他在犹豫之后,舔了一下。
且不说他可能早就知道自己即将到来的悲惨命运,单是在制作这顿晚餐的时候,观众就可以预见这个结局。
一样样活物被放在案板上,直接杀死,身子被切片了,头上的眼珠还在一旁转来转去。
难道说这一段的加入只是展现日本饮食文化?
我想不尽然,这里的意味还有一层,既渡边教授就像这些海鲜一样任人宰割。
这样的知识分子在独裁政府下的命运,简直是20世纪欧洲文人、科学家出走的写照。
电影的结尾,弱势群体(狗和小男孩)理所当然地反抗成功,而他们的方法是,以暴制暴。
因此,接下来的弱势群体又将出现,我们可以预想一下,风水轮流转,这次该轮到猫(反对派)了。
人性中的盲目和从众心理成为了统治者专治和阴谋的温床。
人类世界里的投票就不用说了,有趣的是,在狗的队伍中,最喜欢的事也是投票。
然而这种“民主”也有它的缺陷,首领一直不愿参与投票,每次他都退至一旁。
但事实表明,往往他的选择才是正确的。
人的从众心理使得他们轻信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中,随声附和也就成为了平常事。
在故事的最后,点点一家被当作“神明”一样供奉,入驻了神社。
在狗之前,有可以与之相媲美待遇的是猫。
一个神倒下了,还有另一个神出现,而扶他们上去的永远是人类。
这种盲目下,可以看到的是人类精神上的空洞与缺失。
至于首领关于他为什么会咬人的疑问,答案也不那么让人愉快。
在犬之岛,小男孩第一次与首领建立联系,是由于他们的独处,小男孩让首领去捡东西。
那是一种绝对命令的口气,首领不去,就继续命令。
最后,首领妥协了,由此,他和男孩有了最初的情谊。
想想首领不让男孩玩滑梯的时候,男孩妥协了吗,没有。
所以,首领为什么会在曾经有人向他伸出手时咬人呢?
因为人类的爱常常伴随着压力,先有服从才有爱,先被控制再谈平等。
小男孩最终戏剧性地成为了新任市长,他拯救了犬之岛上的狗。
事实上,释放毒气的按钮已经被按下,狗是怎样得救的呢?
因为黑客小哥入侵了系统,毒气释放给了政府的人。
这种剧毒的威力,在渡边博士那里已经展现过了。
那么显而易见,为了救狗,政府的一批人牺牲了。
这批无辜的牺牲者,某种程度上也成了男孩“上位”的牺牲者,因此他的政府是差强人意的。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不成熟。
后来的情景也验证了这一点,小男孩政府的“内阁”开会时,他提出要立法惩罚那些对狗不利的做法,怎么惩罚?
第一个答案是“死刑”,由此,你还能说这是一个爱与成长的故事吗?
影片结尾,小男孩居高临下地俯瞰城市,首领代替点点站在他身边(下一层),依旧一嘴“狗牙炸弹”,还是升级版。
很遗憾,爱与友谊并没有治愈这个世界,这就是以暴制暴的结果,这个小男孩,已经有了新任独裁者的雏形。
由此,人性的弱点也就在撕开温暖故事的外衣之后,展露无遗。
除此之外,安德森的电影里常见的成长话题、家庭关系的破碎以及反叛者的悲剧在《犬之岛》中也可以得见。
就像诗意的童话下暗藏着对欧洲文明的缅怀,这首温柔的童谣下,唱的也是成人的世界。
笔者不确定这是否是过度解读,但如果没有深挖过后才能领会的意思,那么电影中的政权更替和学生运动又将无法与和谐的结局相容。
从安德森的叙事上看,这种割裂是不应存在的。
童话里,果真都是骗人的。
和小孩子一起看的时候,千万不要讲这些。
影评发在了个人公众号:小萧看电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下哦。
谁才是小林家族的“叛徒”我想到一个细节,片头的故事里面告诉我们千百年来一直仇犬的小林家族出了一个叛徒,解救狗类于水火之中。
似乎之后的整个故事都是想告诉我们,小林阿塔里是今天的那个“叛徒”,但是从结尾我却有了新的看法,这个“叛徒”其实应该是市长小林正定才对,片头的故事中告诉我们小林中的叛徒是在最后一刻才决定叛变的,而在之后的故事中,最后一刻叛变的其实是改变主意的市长小林正定,从最后我们发现小林正定似乎有两个人格,一个是目带红光的仇狗人格,而第二个则是眼睛暗下来的时候,那个温和人格。
从管家这个角色设置和年龄来看,小林正定一个从小就是管家带的,他的仇狗思想可能是管家以及身边一众人的影响,并不是他的本意。
阿塔里真的爱狗吗?
阿塔里千里迢迢,冒着危险来找点点,是真的爱狗吗?
我认为这也有待商榷,在犬之岛上,他并没有过多的表现出对狗的热爱,更多的是一种命令,无论是一开始让所有狗坐下,看见首领没有坐下他一次声音比以此严厉,还是后来他要求首领去捡棍子小林与狗们的关系与其说是朋友不如主仆更加恰当。
对豆蔻和首领的一段对话印象十分深刻:豆蔻:你会帮那个小飞行员吗?
首领:我为什么要帮他?
豆蔻:因为他12岁啊,狗狗都喜欢小孩。
回想起来,想公爵,国王这些宠物犬帮助小林阿塔里的时候是奴性还是善意?
对于异端,除了消灭,我们更想控制他们故事的主要矛盾似乎异常简单,爱猫人士与爱狗人士的互怼,但是却用尽各种肮脏残酷的手段,最为讽刺的是,最后猫党发明了一种新型宠物,机械犬。
看似荒诞,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出处可见,再小的异端都能挑起无谓的争端,人们无法容忍不同的出现。
现在无论对肤色的歧视,还是对性取向的其实不都是真实写照吗?
而清除异端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赶尽杀绝,而是控制,机械犬是猫党可以任意操作的,满足了更加他们的征服感。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上个世纪人们对不顺从这实施脑前额叶切除手术,使他们变得顺从,人们对不同要的不仅仅毁灭,更是顺从。
结局不过是极权的更替而已峰回路转,当我们人们正义得到声张的时候,其实我们发现这不过是一个极权取代另一个极权,在小林阿塔里的统治下,看似一切都回归平静,只是所有“猫”的象征全部换为“狗”,但是仔细想一下,出来这个形式上的变化,其它东西真的有那么多改变吗?
一直不服于管束的首领,最终还是成为了护卫犬;不喜欢自己作为表演犬的豆蔻,最后依然只得回归这个身份,不同的是这次她似乎妥协了;点点一家,看似其乐融融,但被圈养在神社中供人瞻仰,但是半狗半机械的点点还是以前的他吗?
开头的敲鼓和结尾的敲鼓好像再告诉我们其实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
片子很有意思的三小点美国交换生在犯事之后立即被遣返,理由是境外势力派来恶意破坏本国政治形势。
这种万金油式的理由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黑客男孩在最后没有选择让仪器失效,而是让芥末毒气将执行的士兵都毒死,到底来说还是用残忍的手段排除异己。
有点像哈士奇的公爵,他口里几乎所有的话就是“我听流言说”,全然没有了什么自己的想法。
在现在这个流言传播前所未有便捷的时代,相比毫无根据的流言,我们更应该相信自己。
直接的警示垃圾岛的每个部分都象征着韦斯对人类社会的担忧,无论是火山爆发还是海啸肆虐留下的废墟,还是一些工业事故后的遗迹,都警醒这人们似乎这可能就是人类世界的未来。
芥末毒气,集中营,大屠杀,清除异党,等无数在现实生活又都现实对照的讽刺,都提醒着我们随时可以走向极端。
欲说还休的讽刺我觉得韦斯想拍一部政治讽刺片,但是却又不想得罪保守的社会群体,所有他陷入明说也不是不明说也不是的尴尬境地。
很多明明可以处理的更好的讽刺处理的欲说还休,让人略为失望。
小野洋子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饰演渡边博士女助手小野洋子的配音就是大名鼎鼎的行为艺术家,列侬遗孀小野洋子本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查她传奇的人生。
朋友们如果喜欢,可以看看我的公众号,关注一波,爱您
我的公众号:盐的代价
在柏林电影节首映的这部《犬之岛》是韦斯·安德森继《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后的又一部定格动画。
这部电影仍然带有安德森强烈的个人风格,怪诞、黑暗,但又充满童真。
故事设置在日本长崎市,人类角色大多是日本人,讲的也都是日语。
通常在美国电影里,非英语对白都会打上英语字幕,或者干脆让所有人都说英语,但安德森特意保留了日语,而且除了少量关键信息是由新闻翻译这个角色(配音是《三块广告牌》女主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用英语讲出来,大部分日语都没有翻译。
而所有狗的对白都是英语,导演的用意便是让观众从狗的视角看故事,人类说什么并不重要。
于是我们透过韦斯·安德森的镜头,来看这个狗主子重回巅峰的故事。
电影开头用一段浮世绘风的动画,讲述了这片土地上狗主子驯化人类为铲屎官(误)的历史,以及被喵星人把持的小林家族对狗主子的排挤。
在不远的未来,因为一种致命的犬流感爆发,长崎市长小林下令把所有狗主子都放逐到一个堆放垃圾的孤岛上,因此有了片名《犬之岛》。
电影的几位主角,都是患了犬流感的狗,症状包括体型变瘦和打喷嚏,而且生活在垃圾场里,他们都脏兮兮的,还带着伤,整个画面连色调也透着颓废和荒凉。
他们当中,Rex(爱德华·诺顿配音)、Boss(以前是芝加哥小熊队的吉祥物,而配音比尔·默瑞就是小熊队球迷) 、 Duke(杰夫·高布伦配音)、King( 鲍勃·巴拉班配音),以前要么是宠物狗要么是名犬,对那个有铲屎官的世界或多或少还有留恋;只有Chief(布莱恩·科兰斯顿配音),因为原本就是流浪狗,十分鄙视愚蠢的人类。
一天这几位正和别的狗抢垃圾吃,一架飞机“落”到了岛上,里面竟然是一个12岁的小男孩。
费了半天劲,他们才明白,原来他是来找自己被放逐的狗主子Spots.Spots可是个历史人(狗?
)物——他是被小林流放的第一位狗主子,铲屎官Atari,也就是这个小男孩,是小林的养子。
在Atari受伤的时候,是狗主子Spots的照顾让他恢复了对生活的希望。
失去了狗主子,他这个铲屎官的人生也不完整了。
本着人道主义精神,Rex等狗决定帮帮这个可怜的孩子,只有Chief一脸不乐意,但哼哼唧唧地还是跟来了。
在找Spots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狗,走过这个岛上各式各样的废墟,还被小林派来的机器狗和无人机追杀。
但Atari是个忠诚的铲屎官,脚磨破了也要走下去,不找到Spots不罢休。
另外一边呢,邪恶的喵星人奴才小林,为了把狗主子赶尽杀绝,不光对养子狠心,还无耻暗杀了已经研制出治疗犬流感药物的渡边教授。
美国来的交换生Tracy(格蕾塔·葛韦格配音)作为一个典型美国“白左”,揭露并抗议小林的行为,希望能阻止他连任。
当然啦,这些消息狗主子才不在意呢,只是愚蠢的人类非要用狗主子的语言讲出来给我们听啊。
故事后半段,Chief和其他几个狗伙伴意外被分开,被迫独自面对Atari,他对铲屎官的感情开始发生转折。
铲屎官觉得自己在照顾他,跟他玩耍,他却表示,我只是可怜你这个一根筋的人类幼崽才配合你的,到底谁是主子可别弄错了。
而找到Spots之后,铲屎官发现狗主子已经不需要他了,这可如何是好。
Chief作为一条有责任感的狗,只好收留了这个铲屎官,受累继续配合他。
不然你说,这小孩年纪轻轻还身负大任,没有狗主子的引导,那可如何是好。
很多人分析强调这部电影中的政治隐喻,我倒觉得没必要过分解读。
电影在叙述岛上寻狗这条线进行的同时,穿插着城市里人类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
狗和小孩虽然身在废墟,但简单、真诚、敏锐,对比之下衣冠楚楚、自作聪明的大人们像跳梁小丑。
或许在怀有童心和爱的韦斯·安德森看来,复杂的成人世界本身就是荒谬、讽刺的。
这部电影并非没有瑕疵。
比如叙事上,概括起来并不复杂的情节,被加入了太多细枝末节和辅助角色,变得有些凌乱,因而也有评论反映难以全程集中精力。
此外主要角色,无论人还是狗,几乎全是男性,出彩的女性很少。
斯嘉丽·约翰逊毫无意外地,继《奇幻森林》之后,又配了一个性感尤物——即便是给动物配音,她也跳不出被锁定的”性感女神“形象。
蒂尔达·斯文顿很给面子地走了那么多红毯,名字那么靠前,其实台词没两句。
出场最多的是格蕾塔·葛韦格配音的美国留学生,但又有“白人救世主”的俗套之嫌。
尽管如此,这部电影依然优秀。
电影从角色造型到画面的构图、色彩,再到配乐,各部门配合完美,风格统一。
而且电影非常成功地融入了日本元素,此前好莱坞电影里大多是叶公好龙式地东方元素,让人出戏。
更重要的是,韦斯·安德森特有的幽默感能带来非常让人满足的观影体验。
他的许多冷幽默都来源于一本正经地恶搞,比如片头针对语言的声明,再比如渡边教授试验药物打出来的小纸条。
另外安德森对打喷嚏的节奏掌握很妙,狗主子说着说着话,冷不丁一个喷嚏,有种莫名的萌。
总之,如果国内上映的话,推荐大家去看。
最后还是要提醒一下,虽然是动画,但确实有个别比较血腥残忍的画面(尸骨、残肢、伤口),人类线的一些画面也比较阴森,太小的孩子可能会害怕。
加上有大概三成对白都是故意不让人看懂的,小朋友可能很难坐得住。
还希望家长们酌情决定。
我注意到的比较政治的细节是小男孩抱了一只点点的小狗自己喂养,有点像《动物农场》里拿破仑私自养小狗培训军队的感觉,这才是真正的驯服。
chef,我觉得他是被小男孩感动的,或者在相处中产生了感情,把小男孩当朋友。
而小男孩却一心想要驯服他,从一开始让他捡棍子到后来给他洗澡,喂饼干,最终都为了一句“现在,你是的狗了。
”如果说被驯服,是因为承认对方比自己强大,而把自己放低迎合对方的要求,那chef显然不是——我去捡棍子,是因为我可怜你。
这不是傲娇。
因为chef没有像一般的哈巴狗一样摇着尾巴求鼓励,只是安安静静完成了这个动作。
这是因为爱。
在韦斯·安德森20多年的导演生涯中,4月20日上映的《犬之岛》是其第九部长片。
虽然影片数量不多,他却以独特的美学风格和饶有趣味的主题,孤独怪趣神经质的主角,拥有了大量的粉丝。
甚至很多影迷尚未看片就已经把这部动画电影锁定为自己的年度十佳。
(比如我)
《犬之岛》延续其以往的风格,以日本文化为背景,巧妙的用狗狗的视角叙事,将韦斯·安德森式的天马行空与动画相结合,创造出了另类的成人动画。
这也是韦斯·安德森第一部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
在近未来的日本城市Megasaki,“犬流感”肆虐,市长将所有的狗狗隔离流放到了一座远离城市的废弃垃圾岛,其中包括市长养子阿塔里的爱犬。
为了寻回自己的爱犬点点,阿塔里劫持了一架小飞机勇闯犬之岛,和岛上的五只狗狗经历了重重历险。
有趣的是,在片头韦斯就已经提示,片中狗狗们的对话被翻译成了英语,而人类的对话因为是狗狗听不懂的日语,所以没有翻译。
这也是很多观众在观影时奇怪为什么大量字幕都没有加的原因。
阿塔里只是主线人物,而真正的主角,是狗狗们。
《犬之岛》颠覆了人类对宠物失去主人后可怜无助的印象,事实上,片中阿塔里的爱犬正是一只护卫犬,他的职责就是随时保护主人的安全,哪怕献上自己的生命。
其它狗狗也没有任何一只是娇弱的,即使在生活环境最恶劣的犬之岛,他们也积极的生活着。
他们拥有着狗狗完整的自由与尊严。
成长是《犬之岛》的主题。
阿塔里和点点看似是主人和宠物的关系,其实更像是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甚至是唯一的朋友。
所以阿塔里去救点点,可以说是他唯一的选择。
从“首领”的身上,我们更能看到完整的人与狗狗的情感关系。
从一只从未感受到过关爱的野狗,到甘愿被驯化,也成为一只引导犬,首领并没有失去他以为高于其他宠物犬的自由,而是获得了一心一意的爱。
这种爱是能够让他不再惊慌失措误伤主人,是第一次看清自己的模样,并且享受的去接住主人抛出去的玩具的。
“感谢你驯服了我。
那么就请让我来照顾你。
”
这种人与宠物之间的朋友关系,和狗狗的独立性,还表现在点点在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之后,“辞掉”了照顾阿塔里的引导犬的工作,将其转交给首领。
人类并不是狗狗们唯一的生活主题,他们也有权选择自己的家庭。
与萌宠电影完全不同,韦斯延续了自己以往一贯的冷幽默风格,将治愈与忧伤混杂,用俏皮表现深情,用陪伴诉说感动。
不刻意走治愈系,却依然能够让你感受到温暖。
从《水中生活》到《月升王国》到《布达佩斯大饭店》,韦斯继续着他的搞怪幽默感,狗狗们也一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哪怕是生活坏境艰难,也没耽误他们打群架、撩妹子、互相吐槽。
韦斯将日本的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美学风格在片中也完成了完美的统一。
对色彩的大胆运用、严格对称运动镜头、细节控,很多人都笑称他的电影最适合强迫症观看。
这一次韦斯对画面和镜头的掌控依然堪称完美,而且为了这些细节,也值得把电影二刷三刷。
比如影片中大量出现日本江户时代传统浮世绘插图,但把主角都换成了汪星人。
樱花、俳句、鸟居,太鼓、相扑、歌舞伎,还有文化层面的隐喻,这不是日本元素罗列,而是用心的精髓释放。
韦斯曾经说过自己深受黑泽明和宫崎骏的影响,这次索性将二者的元素全部巧妙的加入到片中。
少年武士的海报,未来城市的工业和末日感,都让《犬之岛》增加了厚度。
同时,韦斯也保留了自己的客观间离态度。
在他的上一部定格动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制作中,韦斯坚持使用来自动物的真实毛发,以实现最逼真的观影体验。
《犬之岛》一样由伦敦Legendary3Mills工作室完成,超过500个犬类和500个人类模型的数百种表情全部手工制作,制作周期超过一年半。
即使是以动物为主的动画电影,《犬之岛》也并没有刻意卖萌以讨好观众。
在寻找爱犬的主线之外,是猫奴市长的阴谋诡计,人类社会也陷入到极权统治和学生运动之中。
看似是讲狗狗的故事,其实却是人类的映射。
导演韦斯·安德森本人也是名狗党,片中布莱恩·科兰斯顿配音的狗狗“Chief”,就是因为导演曾经收养过一条同名的黑色拉布拉多。
而“点点”的灵感则来源于影片编剧兼韦斯的好友罗曼·科波拉儿时忠诚的宠物狗“Yojimbo/用心棒”。
《犬之岛》的配音依然启用了韦斯·安德森的御用班底,爱德华·诺顿、蒂尔达·斯文顿、比尔·莫瑞,还有斯嘉丽·约翰逊,以及日本演员小野洋子、山田孝之、松田龙平、松田翔太、渡边谦等等。
如果你是狗党,是日本文化爱好者,是韦斯的粉丝,甚至是轻微的强迫症,都推荐这一次,能在大银幕看《犬之岛》的机会。
最后,来感受一下来自导演的萌萌的爱
这是“不散”的 第608期 文章,不散曾经也有只狗狗,你还记得它叫什么吗?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奇遇电影 (cinematik)2018-02-18 烂番茄95%,引爆狗年口碑第一发作者✎胤祥(发自柏林)编辑✎ROOT狗年新年,看这样一部关于狗狗的片,实在是再应景不过了。
2月15日,中国人的大年三十,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以韦斯·安德森新作《犬之岛》(Isle of Dogs)拉开帷幕。
一片惨淡的柏林片单里,韦斯·安德森大概算得上是最大牌了,再加上《布达佩斯大饭店》的良好口碑,以及他在记者和影迷那里堪称突破天际的讨喜程度,被选做开幕片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犬之岛》整体堪称既诡异又好笑,完成度不错,应当已经锁定2019年奥斯卡的一个动画片提名,另外音乐和艺术指导也都是奥斯卡提名级别的优秀。
不过也真的是因为太过画风清奇 (清奇到都能去参评日本学院奖了……), 想要重现《月升王国》或《布达佩斯大饭店》在奥斯卡的成绩大概比较困难。
一句话总结:韦斯·安德森拍了一部几乎不用吹替的日本电影。
犬 之 岛Isle of Dogs2018导演: 韦斯·安德森编剧: 韦斯·安德森 / 罗曼·科波拉 / 詹森·舒瓦兹曼 / 野村训市主演(声优): 爱德华·诺顿 / 布莱恩·科兰斯顿 / 斯嘉丽·约翰逊 /蒂尔达·斯文顿 / 比尔·默瑞…豆 瓣:8.8 / 10IMDb:8.5 /10烂番茄:95%MTC:84视听:对称狂魔+浮世绘,和风劲吹想要治愈强迫症怎么办——去看韦斯·安德森!
《犬之岛》虽说是玩偶模型的停格动画,但因为从浮世绘中受益良多,甚至直接调用葛饰北斋的若干名作,又参考了不少日本演剧的手法,最后呈现出一种颇具间离效果的叙事风格。
(反正人物都是塑料面孔,怎能不面瘫啊……)
片中有一段中学生大战恶狗的演剧全片是极为缓解强迫症的画风——还记得magasa谈《钢的琴》时发明的词儿「超级玛丽调度」么?
《犬之岛》恰如《钢的琴》,或许可以叫「浮世绘调度」,里面的人和动物只有两种运动方式:平行于银幕平面的,和垂直于银幕平面的。
机位(不考虑俯仰的话)也几乎只有两种,正面和90度正侧面。
(狗头都能转90度,然后看到片中那个猫头鹰把脖子转了180度简直要笑死了) 。
构图则是严格地以轴对称作为最高追求。
最终呈现出一种追求平面化和对称的效果, 堪称比二次元还要二次元。
以小男孩的鼻梁为中准线,进行对称影片分为序幕和四个部分,序幕段落的「历史叙述」就是模仿日本古典绘画,从而定下了本片的调子。
影片就在这样一种几乎平面化的空间中展开。
四个段落分别是「少年飞行员」「寻找Spots」「约会」「Atari的俳句」皆有堪称极多主义的字幕卡修饰,第三段中间包含一个用「闪回」-「闪回完」来标识的插入段落。
寻找Spots片中的人物,除了表演狗Nutmeg的主人美国交换生Tracy,都说日语,于是专门设有一个翻译的角色来翻成英语。
有趣的是这些人物都很自觉地说完一句就停下来等翻译。
而片中的狗,通过片头的字幕提示「狗吠已全部翻译成英语」,配音阵容亮瞎眼。
烂番茄刚解禁时一度100%新鲜度,现在实时也维持在95%,口碑炸裂叙事:反乌托邦与中二少年的冒险说起来《犬之岛》也是世上极少的那种完全不怕剧透的片子,因为它的重点显然不在故事上而是在视听上。
简单概括影片的故事就是Megasaki市的小林市长及权贵都是猫奴,因此制造了「犬流感」并进行政治宣传,把全市的狗都放逐到了岛外的垃圾岛上等死。
他的养子/远房外甥,中学生小林Atari(小林中?
)为了救出自己的保镖狗Spots,劫持了一小飞机,只身前往垃圾岛,在五只狗的陪伴下逃脱了市长极其团伙的追捕,并在美国交换生Tracy等人的帮助下解决了犬流感,猫奴市长也幡然悔悟,统治被推翻,Atari当选了新市长(什么鬼……)。
市长还把自己的肾捐给了急需肾移植的Atari(又是什么鬼……)。
狗这边的故事线则是流浪狗Chief在另外四只狗的“教唆”(劝说)下逐渐对人类产生好感,并在洗了个澡之后(哈哈哈哈)发现自己是Spots一窝同胞的兄弟,然后在Spots的请求下(因为它要当爹了,而且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成为了Atari的新任保镖狗。
配角狗也各有萌点,吐槽的,说冷笑话的,以及各种以某种“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好笑”的方式存在在片中的……这个故事其实……是血统纯正的日系少年漫的路子,包括各种二元对立(猫狗大战 ——这也堪称神来之笔,因为故事里……除了设定上根本没有猫好吗[捂脸] ),少年历险,友情,以及拯救世界这样的设定。
但韦斯·安德森做来,就处处透着些诡异。
这么说吧,这个故事之于日本少年漫,就好比天津饭和左宗棠鸡之于正统中餐,虽说处处差着些意思,但颇为新鲜。
片中富有日式风味的城市景观韦斯·安德森无疑是个日本文化的爱好者甚至迷恋者,借助一个日式的设定乃至中二少年拯救世界的热血漫套路,来讲述一个他熟悉的少年冒险的故事。
当然如果仔细拆分,与《犬之岛》产生文本联系的实际上是《疯狂动物城》—— (垃圾岛其实还有点蒸汽朋克的意思), 既有反乌托邦的叙事,也有族裔/身份政治的话语,同时也有类似的情节要素,如「设计陷害」「隔离处理」等。
被刻板形象限制的暖男狐狸不过问题也在于此,这个混搭感十足的故事并不纯粹。
剧作上狗线为主,但是事实与逻辑上都是人线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导致难于做到平衡和扎实。
人物确实都写得如其视觉呈现那样,充满了模型感,不如狗来得生动;而狗线离开人线又难以成立。
有些地方甚至信息完全过载,节奏稍差。
仔细想想故事有点细思恐极,因为能搞政治谋杀的「暴政」竟然能够允许反对派发声,甚至给与反对派打倒自己的机会,最后更是幡然悔悟,像是一曲左派的无脑狂欢。
最可悲的是,当片子唯一真正自由的流浪狗Chief最终在队友的示范、劝说和兄弟的请求下,被询唤成一只有主人的狗,戴上了呼叫耳机时。
它从而「获得了主体位置」。
这大概就是以「爱」为名来终结了一切另类可能性的所谓出路吧。
那么垃圾岛上围攻过Spots的那些流浪狗呢?
他们只能是道具和背景板,并这个故事里没有他们的位置。
没得说。
意淫日本与低级趣味。韦斯安德森这次还想试图政治隐喻(狗vs.移民),然而探讨深层话题只让安德森自己的初中生幽默更显苍白无力
问题来了,sport是谁?为什么小林同学的钥匙能打开它的笼子?
???
前面半部分还行 包括配乐构图都是一如既往地韦斯安德森 问题就在于后面的政治意图直白的好笑了 故事内核也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 有些地方甚至过于伪善 总的来说就是失望大于喜欢 画面值得一看其他的就算了吧
风格导演的风格作品,但就电影主题而言,估计也只有那些恋狗圣母才会喜欢,扭曲的三观着实看的我全程尴尬
音乐8 画面8 导演7 故事4 表演6 印象6 平均6.1/10 狗狗很可爱,拍得有意思,但故事会引起爱猫人士的群愤。况且最后的结局,有什么进步和意义?只是,不那么坏而矣?胜利背后的虚无。
汪星人成功颠覆猫奴政权!
流于表面形式的艺术效仿,没能表达亚洲文化中高于小我低于大家的精神联结,取而代之的是一场为了自我满足的凑热闹。
小飞行员除了找狗,sit down和fetch是极不尊重的命令式语气吧。首领也太可怜了,它哥和小飞行员有啥资格决定它的未来,有尊重它的意愿,说好的爱自由?小飞行员上台后发布的政策,跟前市长他叔叔在本质上有啥区别?只是换了物种对象而已。不懂的点在于,时不时吹的那个口哨,是否有其他寓意?画风喜欢
小男孩跟狗狗的感情是纯粹的,真好。
California Theatres Berkeley 2018.3.24.2pm 需重看。值得注意的包括但不限于:(英语-日语)字幕和对白的组织-翻译-转换;用字幕卡不断再组织的情节时间;政治寓言的多层架设;狗、人与猫的形象设计(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序列、再日本化的-美式日本想象、日本-世界动画序列)。
终于来评分了,画风挺诡异的,尤其是泥轰金的阴柔(?)气质使我略不舒服,也可能是我看得比较累,动物过度拟人化也让我有点难受,不过我爱狗狗!
这年头, 认认真真地用电影给观众织梦的导演, 真的不多了
养狗骑士异闻录(x 剧本都是些什么啊……
狗粉被迫害妄想症吗?士兵有什么错?黑客凭什么决定他们代替病狗去死?剧情太俗了,就像是2018年了还要看着几十年前的幼稚动画片桥段来推动剧情,剧情的转折像是编剧为了美好团圆结局放弃了一切让情节更有深度的尝试,重度意淫不讲任何道理,尴尬。画风特别,值得鼓励
槽点太多,2.5星。
狗不是狗,而是被剥夺的人,人不是人,而是权力与工具的画皮。韦斯很厉害,能让画面始终精细又夸张,但我发现自己很难把如此凝重的政治影射与如此轻快的中二特攻风有机结合起来,也许是我缺乏一种韦氏想象力,以至于既没有更了解狗,也没有更了解人。
三星半。韦斯·安德森的作品总是这样特色鲜明,极度讲究的构图、配色,节奏感十足的剪辑,时不时出现的小幽默,再加上这次定格动画的特有质感,看起来还是比较舒服,很多地方都会让你觉得它很可爱。不过,故事层面不够吸引人,整体跟预期还是有差距。
这片子很独特,真有趣,值得细细思考,有时候寓意却不是表面所呈现的那样。人说日语狗说英语,西方人以狗的视角看故事,日本人以人的视角,可是到底谁是人谁是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