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oting Dogs。
关于94年卢旺达大屠杀。
一场在本应草长莺飞的四月天中发生的血腥残忍触目惊心的种族屠戮。
每每看完这种电影心情都极度压抑。
不似辛德勒的名单中最后想对完满的结局。
教会学校中避难的数千图西族人随着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撤离也迎来了胡图族疯狂的屠戮。
1994年,这是二十世纪的末尾,人类历史上文明发达的时代,难以置信地是,三个月内,竟然有100万人被屠杀……人性的变幻、坚守、背叛、愧疚、隐忍……这是很难述其后感的电影。
当你意图回想电影中的情节来支持感情描述时,总是一种极其痛苦的经历。
神父Christopher的转变,从置身事外到为救出学校中的儿童拖延时间而遇难。
青年教师Joe从坚守到痛苦至极到面对生命的无可奈何到为了自己的生命离开卢旺达。
可我们谁又能理直气壮的评说他呢?
在这场屠戮面前,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垮台,联合国的无作为,西方大国的隔岸观火,西方记者们狭隘的种族意识,标榜人权的发达国家对于卢旺达人民尤其是图西族人生命的漠视,关心的只是那些白人的安危。
生命的脆弱,人类的渺小,希望的破灭…………有时候挫折换来的进步代价太过昂贵了……反省。
然后学习。
然后尽力。
只希望有些历史永远不会重演。
什么人会在生日晚上看这样沉重的主题……有点震撼,也有很多疑惑,凌晨四点洗了个澡,想清楚了一些。
关于人性:都是自我自私的,电影中把我自己换成教父的儿子,我也会早早走了,但是终其一生,必会觉得自己的懦弱,会亏欠这些生命,纵然留下也无济于事,但是抛弃,则显得,有一些违背本心和善良,离去的车轮溅起的尘埃尚未落下,那数万人已倒在血坡,我们的无能为力安慰不了自己的良心,就像泰坦尼克号逃生的男人们选择自杀一样;关于留下来的白人教父,首先他已经经历过生命;其次,他是一个有着坚定宗教信仰的人,留下或离开,对他的选择其实是选择信仰上帝还是选择人性,他选择了信仰,最后他倒在枪下看到卡车上藏着的小孩逃走的脚步,嘴角略过了一丝微笑,也许他觉得此刻上帝在他身边;关于反抗,影片中没有展示(有反抗但一定是少数),为什么不反抗呢?
一方面被屠杀者是少数人群,在他们的意识里他们就是被边缘的人群,就是求得生存的羔羊;第二屠杀者们,他们的教育和意识里,有自我的优越感和群体仇恨的心里。
一个想着杀人,一个想着逃命,所以他们反抗的选择不一样,不信?
好比新疆暴乱时候你会拿着砍刀出去对殴吗?
不会,你会藏着,你会逃跑
两本电影,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向来对一些纪实类电影十分感冒,很早以前就看了《卢旺达饭店》,刚刚又看了同样题材的《猎犬》却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和思考。
两本电影的历史背景都是在1994年,非洲的小国卢旺达发生了大规模的胡图族对图西族的种族仇杀与清洗。
短短的一百天内,有记录记载超过八十万人被屠杀,而实际的数目肯定超过了一百万。
当屠杀开始时,联合国和大国纷纷撤走了当地的工作人员和维和士兵,并对随后发生的屠杀熟视无睹。
十多年来,人们都在反思到底是什么使得在现代社会却再次发生了大规模的种族屠杀,而无法避免的原因和深层次思考。
《卢旺达饭店》和《猎犬》分别讲述了卢旺达的一个饭店和一所学校在这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惊心动魄的故事。
但结局确是不同的,饭店里的难民最后逃脱了被屠杀的命运,最后终于到达安全区,迎来新生;但同样在学校里却发生了由于UN军队撤离直接导致2500名避难的图西族惨遭屠杀。
《卢旺达饭店》中经理一直监守在庇护难民的行列中,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向政客受贿来拖延时间,显然坚持换来的结果换来了在饭店避难者的新生。
而在《猎犬》中一个年老的英国的教士和年轻的教师目睹这屠杀,他们的信念、勇气和心理极限受到极大的冲击, 面对UN维和部队的离开,他们被迫做出选择,教士带领着孩子准备逃出魔掌虽然最终死在暴徒手中,但他解救的孩子却活了下来,年轻的教师在最后一刻选择了背离自己的誓言,独自随UN部队走了,最终受着良心的谴责。
在两本影片中,联合国部队都扮演了级不光彩的角色,《卢旺达饭店》中的联合国指挥官面对屠杀无可奈何,有句话令人深刻,他说对大国领导人来说“卢旺达人的性命甚至比不上自己的一张选票。
”而他们的任务也只是让人心寒的“隔岸观火”,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联合国这么多政府面对卢旺达屠杀却始终无动于衷,幸运的是这本电影最后UN部队还是把难民运到了安全区。
《猎犬》中的联合国部队可以说间接成了屠夫的帮凶,从法国维和部队开始把大批的白人甚至他们的宠物进行撤离时,他们竟不愿意带走一位学校中的难民,铁门内外分别是充满绝望的图西难民和磨刀霍霍的胡图暴徒,让人揪心的一段是在联合国部队最后撤离的时候,一位难民要求维和部队枪杀他们避免被暴徒砍死的无奈要求,而维和部队指挥官的回答却是“I AM SORRY”,绝望,当连死亡的要求也被拒绝时,谁还能帮助他们呢!
看到这里真想骂这些联合国部队混蛋、狗屎,眼睁睁看着悲剧的发生,而竟然自私地无动于衷。
看完《猎犬》突然感到故事最终也没留给我一丝希望,片末逃生的女孩奔跑在满是尸体的道路上,镜头回荡在新闻片段中女政客对屠杀的遮遮掩掩的回避的莫大讽刺中。
两片中对大屠杀进行了如实的展示,暴徒手中的血淋淋的大刀,血泊中满是苍蝇飞舞的图西人的尸体,无论大人小孩都成了凶徒刀下的冤魂,《猎犬》中关于屠杀的几幕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处处嗅出了死亡的气息,当年轻的教师和记者前往寻找自己本地助手的途中,亲眼目睹了暴徒用砍刀砍死了一位受害者的全过程,而之后他竟然看到自己寻找的助手也成了侩子手;学校中有位叫EDDA的妇女,在产子后为了医救垂危的孩子,而走出了学校,但马上暴徒就聚集人员对这些走出“安全区”的图西人大开杀戒,EDDA躲在草丛中,本可避免被屠杀,却由于婴儿的啼哭被发现后母子均惨遭杀害;在成堆的尸体中,苍蝇和野狗回荡其中,相对于《卢旺达饭店》,《猎犬》中的屠杀更为真实和震撼。
最后说说影片的主题,如果说《卢旺达饭店》让我看到了黑暗中的希望的话,那么《猎犬》则是堕落到了黑暗深渊。
生与死,留与走,在面对死亡时,片中主人公有了不同的选择。
老教士最后死了,但当他看到车上的小孩最后逃脱时,微笑地走了。
而年轻的教师在逃离了卢旺达的五年后重新见到了当年曾发誓与她在一起的幸存女学生时,有中无言的良心谴责,当女孩问他为什么当年离开时,他说道:“我怕死”,女孩说道“而我们都幸存下来了。
”的确因为“怕死”,年轻的教师活了下来,而女孩因为不怕死而勇敢地爬出了车而得以幸免,在死亡面前人是如此脆弱又是如此顽强。
关于两本电影,我说是纪实性电影,原因是由于它们都由真实故事改编,由真正幸存者回忆所构成的,因此与其说是故事更应该说是一种真实的回忆。
而片中都有相关幸存者的真实照片和经历,让人感觉真实是如此地沉重。
《猎犬》观后感对于真实的事件,无需粉饰,它依旧那要感人,那样残酷。
如果可以的去装扮、修饰倒失了几分真诚。
当我看完《猎犬》时这种感觉越发清晰了。
这部影片的拍摄技巧或许有一些不太成熟,但是表达的事件、感情是真实的。
影片记录的是1994年卢旺达内乱中胡图人疯狂屠杀图西人的血腥事件。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卢旺达曾是德国、法国、比利时的殖民地,比利时的殖民者统治时采取的是打压一族,扶持一族的卑鄙手段,使得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的矛盾加深,曾好几次发生冲突,死伤惨重。
1994年4月6日哈比亚利马纳总统的飞机被击坠,有组织的杀戮开始,三个月内竟屠杀了100多万图西族人!
杀戮开始后一些图西族人惊慌失措的来到了联合国技术学校,来寻求庇护,学校里的神父克里斯多佛坚决要求把学校的铁门打开,维和部队的首领这才很不情愿的下令打开,若不是神父,维和部队也就不打算对卢旺达的难民实施庇护。
仅仅是一门之隔,不同的是里面是报着一丝希望的“生”,而门外面却是死亡!
多么的触目惊心!
门里面,没有食物、药物和安全感,是一种模糊的生。
门外面是手提砍刀的胡图族的叫嚣,是横尸遍野,尸臭味儿招来的蚊子、苍蝇。
悲剧时时都在发生,可是联合国的人道主义援助,依然遥遥无期。
一向以和平、民主、人道自居的西方沉默了,当受困的图西族人满怀希望的看到法国的维和部队,以为是上帝的援助到了,便争着求生,被被打了下来,这时才发现法国的车接走的是白人,旅居的和工作的白人,还有白人的宠物。
Joe也跟着走了,是不遵守诺言吗?
也许着是求生的本能吧。
联合国都那样,我们还能苛求一个个体吗?
神父克里斯多佛坚决的留了下来 ,带着几个儿童,开着破车走出了学校,遇到关卡时老神父拖延时间让孩子们逃走,神父微笑着离开了。
只要维和部队在小学校里多停留一天,学校里成千上万的难民就可以暂时保住性命,或许在联合国的帮助下会达成某种和平协议?
要命的是这支只有十多人的维和部队最终也接到了撤退的命令。
在他们临走前,直到在劫难逃的难民甚至联名写信要求维和部队用枪射杀他们,这样比起被乱刀砍死会少遭点罪。
明知道走后这里血流成河,维和部队还是只能带着精良的装备一走了之。
果不其然,他们走后胡图人冲进了学校,他们连一个老幼妇孺都没放过。
为什么要援助卢旺达人呢?
他们在国际上是第三世界的国家,没有影响力,不会带来什么利益,你们就自身自灭吧。
许多年后那些逃出去的孩子活下来了,真相总有明了的一天,即使有些人不愿意。
当记者问起那次屠杀时,联合国的官员闪烁其词,玩弄着那一套词令。
然而你看或不看,事实就在那里,你承认或不承认真相就在那里。
回忆起那些残忍的一幕幕,血腥的一件件实事,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一个结,我们不该回避这些,也不应老是揪住当事人不放,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防止这类悲剧的再次发生。
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应该恰当公平的处理好民族问题,当积怨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悲剧很有可能会再次上演。
看看那些未干的血迹,听听那些无辜的悲鸣,做决策时也许会明智一点。
那是学的教训!
国家不强,民族不兴,就会被国际边缘化,即使国家受难,人民的命比不上白人的宠物,国强,才能保护国民,民强,才能更好的推动国家的富强,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富强。
很久以前看过《卢旺达饭店》,印象深刻。
前不久刚好看了也是反映民族大屠杀的《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
只不过讲得是波黑地区的故事。
我也写了影评,记录一下: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466333/今天看完了这部《杀戮禁区》。
总感觉味道不是很足。
尤其是最后那个黑人女孩,穿得衣冠楚楚的去找白人男孩,傻乎乎的问:“当初,你为何要离开我们?
”好像这男孩不离开,这些图西族人就可以获救一样!
这里不谈剧情,主要是谈谈卢旺达大屠杀的背景。
一、卢旺达的民族构成。
卢旺达由三个民族构成:胡图族、图西族和特瓦族。
1、特瓦族属于几千年的原住民,类似于印第安人之于美洲。
但很原始,也很弱小,可以忽略不计。
电影里,也没有涉及到特瓦族,虽然在大屠杀中,他们也有不少人被杀死了。
2、胡图人和图西人都是外来的。
据说胡图人先来,所以人口占了80%多,图西人是后来的,人口较少,只有20%不到。
3、三个民族之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从文化、语言、风俗等都几乎一样。
4、民族划分以前是没有的。
是欧洲殖民者去了之后,划分的。
二、卢旺达的政治统治1、卢旺达从1600年到1960年代三百多年里,都是占人口20%不到的图西人在统治着占人口80%的胡图族人。
如何理解呢?
可以类比于我大清,少数满族贵族统治着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人。
也可以类比于印度的种姓制度。
图西人是高种姓,胡图人是低种姓。
图西人是瞧不起胡图人的。
当然,事实是图西人里面也有穷人。
所以,图西人和胡图人底层通婚的也很多。
2、殖民地时代,图西人和胡图人很难分清。
为了方便统治,比利时人按照财产进行了民族划分。
简单说,有钱的就是图西族,没钱的就是胡图族。
然后,比利时人让图西族人担任统治者,统治胡图族人。
3、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比利时国内不安定,这时候,法国出现了,背后支持占人口大多数的胡图人搞民主运动。
结果图西人的统治被推翻。
结果第一位胡图族总统产生。
就是影片里说的飞机失事的那位。
这位总统名为:哈比亚利马纳。
这位仁兄1973年(36岁)担任总统,每次选举都是99%的支持率。
一直到1994年(57岁),足足当了二十一年的总统!
如果不是飞机失事,估计这位年富力强的胡图人,只怕还要干个二十多年!
要说这不是独裁,估计,你自己都不相信。
这个人在革命前是什么呢?
相当于首都特种部队的头头,负责保卫首都的安全。
或者相当于首都卫戍区司令。
手握兵权。
类似于袁世凯之于清廷。
那么胡图人的革命如何呢?
当然图西人要镇压啦!
据说死了胡图人也有几十万。
【需要查资料哈】加上几百年来的统治,胡图人当人对图西人恨之入骨啦。
4、原来的图西族人被推翻之后,都到哪里去了呢?
当然是流亡海外了。
看看地图,卢旺达跟乌干达是接壤的。
所以,原来的图西族统治者们都跑到了乌干达去了。
还弄了一个“ 卢旺达爱国阵线 ”,这么个组织。
这个组织在乌干达于卢旺达边界处,目的当然是推翻卢旺达的胡图人的统治,恢复图西人的统治了。
5、这样,卢旺达国内是胡图人统治,国外又有一个图西人的造反组织,两族人当然不得太平。
这样打来打去的。
最后,在大国协调下,胡图人总统哈比亚利马纳【57岁】和胡图人总理 阿加特夫人(Madame Agathe) 【41岁】,与图西人的组织 卢旺达爱国阵线 ,签订和平协定。
但很不巧的是,刚刚签订协定,总统就被飞机失事了。
这样,国家的元首就成了总理 阿加特夫人。
阿加特夫人也是支持和平协定的,但总统失事第二天,她就和丈夫一块被激进的胡图族人杀害了。
同时被虐杀的,还有十几名派去保护他们的比利时的联合国士兵。
因为总统失事后,胡图人和图西人互相指责:胡图人称是图西人害死了他们的胡图人总统。
而图西人则称是激进的胡图人暗杀了温和的胡图人总统。
加上之前积累的民族矛盾,于是大屠杀发生了。
这个可以类比于1927年“四·一二”的蒋介石在上海的”分共“。
看得我全身发抖,影片结束后手还是忍不住颤抖,死亡很近,离我们很近的這种感觉随着男主的角度渐渐拉进。
全片角色的塑造都非常的深刻,初见杀戮的男主是愤怒,欲有所为,有所改变,第一次他安稳渡过了拦路;第二次,他亲眼目睹血淋淋的砍刀轻松挥舞,仿佛生命都没有什么份量,熟识的人双手染满鲜血仍面带微笑,男主跪倒在土地,愤怒而恐惧,且愤自己的无能为力;对害怕的女孩說:没事的,女孩說:对你是,但对“我们”并不是。
這句話一直很撼动我。
我们观者的角度可能应同男主一样,会愤怒会想以援助者的身份去帮助,(以不会威胁自己生命的情况下),但同时我们畏惧死亡。
越是畏惧死亡,越害怕、恐惧,越想逃离就越能理解影片内学校里的所有人。
越共鸣,对屠杀的了解就有多深刻。
神父,是不得不提的一个角色。
男主与神父分别担当了前后各段的心理戏份,去开上那辆破旧的货车,驶离那个“安全区”,直面死亡。
神父和男主的前后期对比真的非常触动,前期神父在男主为他人食物器具寻求帮助时安然礼撒,后期圣经作燃料,孤留在“安全区”的2500人中与“我们”同在,愤然驱使小货车带走“希望”。
在恐惧与悲伤的人海中,神父的:我若是离去,我的灵魂还是会留在这里。
他在人群里拥抱女孩,用微笑安慰离去且泪流不断的男主。
80万人的离去,這不仅仅是個数字而已。
《猎犬》又名《杀戮禁区》讲述了1994年震惊全球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事件,这个人间悲剧之所以得以发生原因很复杂,主要是西方殖民统治期间统治者利用少数民族图西族来统治较多数民族胡图族从而引发了两族之间的民族仇视。
在屠杀开始时,联合国军的坐视不理和西方各国驻军的观望态度也直接导致了胡图族激进分子更加肆无忌惮、无所顾忌地杀戮图西族。
很难想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的一个国家,一个种族仅仅因为种族的偏见和仇视就可以动用人间一切残忍之手段来屠戮自己的同胞,更何况胡图族和图西族本是同一个民族,只不过不同支系罢了。
非洲向来被称作遗忘的大陆,因为其贫困、战争、疾病、恶劣的自然条件,加之种族偏见的根深蒂固,这个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被称作孕育人类的祖先的神圣大陆就一步一步地堕入深渊。
我们一方面指责非洲之所以遭此厄运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以来这片大陆就被西方白人不停的掠夺、蹂躏,不仅仅是它的资源、能源,还有这片土地上的居民鲜活的生命。
西方白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几百年里总共从非洲贩卖了2亿多人口,其中大多在残酷高压的工作条件中悲惨地死去……人性的悲哀啊,那些号称虔信上帝的基督徒们号称上帝赋予了他们权力,他们这样做完全是天赋人权,是天经地义的。
一个宗教,其教义肯定是秉持着爱人的原则,而这些所谓的教徒们在杀戮、奴役数以亿计的黑人时不仅没有觉得这是会遭到上帝惩罚的下地狱的行为,反而觉得是上帝在庇佑他们,因此他们要再接再厉。
由此可见,当所谓纯洁的信仰和锃亮亮的黄金同时摆在这些虔诚的殖民者面前时,他们还是会选择后者,如果你质疑他,他肯定会说又有谁能拒绝的了黄金的诱惑呢?殖民者们带给非洲的灾难远不止枉死的上亿黑人,还有几近耗尽所有能量的又遭受到常年炮火、污染的伤痕累累的土地,还有那混论的内政。
西方殖民者为了让本土人更加听话采取了殖民者惯用的以国人治国人的方针政策,这就为日后非洲动荡的政局埋下了一条危险脆弱的导火线。
卢旺达大屠杀就是其最尖锐的反应。
我们再来看看一向标榜人权、自由、仁爱的西方国家在此次屠杀中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吧。
他们和联合国维和部队其实一样都是胡图族激进政府的帮凶。
当屠杀开始之初,维和部队只要有所行动来警示这些叛乱分子,相信日后的局面也不会这么糟糕、惨烈。
但是联合国维和部队明哲保身,以未接上级命令不得随便行动为幌子,对身边的血腥屠杀坐视不理。
其实命令啥啊的都是幌子,因为这些国家穷,在国际社会上作用不、影响不强,所以联合国根本没有买这些非洲国家放在心里过。
种族主义的阴魂和民族主义一样总是散之不去。
西方的漠视不作为直接反应了他们对有色人种一向持歧视的态度。
记得法国军队来解救人时,可以上车的只是那些白种人,这就意味着在他们眼里和心里只有白种人才有生存的权利,他们的生命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这样本来平等的生命在一辆通向生存的卡车前有了高低、贵贱之分。
卢旺达大屠杀是场巨大的悲剧,但这样的悲剧会不会再发生谁也不敢给出断言。
但我想说倘若种族歧视、民族偏见一直不能被根除的话,这样的悲剧就有可能再一次出现在人间。
卢旺达,中非国家,主要的民族成分有胡图族、图西族和特瓦族等。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死于空难,这不是意外,而是一个阴谋。
哈比亚马纳与图西族签订的共享权力协议激怒了胡图族激进分子事后,于是他们制造了这场暗杀。
然而事情并非就此结束。
胡图族迅速掌握了卢旺达政权,4月7日,震惊世界的卢旺达大屠杀开始了。
电影《猎犬》(又名《杀戮禁区》)就是在这个真实的背景之下展开的。
与讲述卢旺达种族屠杀的其他文艺作品不同,《猎犬》聚焦到一所小学,并且别出心裁地从白人的视角出发,为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18年前的卢旺达大屠杀的情况。
他们见证了残暴而令人愤怒和扼腕的一切——由于有联合国军队的驻守,胡图族人不敢轻举妄动,小学便成为屠杀开始之后人们的临时避难所。
然而空间有限,在这个狭窄的“禁区”之外,无数不幸的图西族人在受尽虐待之后死在了自己同胞的屠刀之下。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镜头停留在那些正在被殴打的图西族人身上,流着鲜血的身子不能控制地颤抖着,眼睛里充满了绝望和恐惧,被折磨殆尽便被拉到树林里,伴随着痛苦的呻吟而死。
在完成了一次屠杀之后,胡图族人便像举着胜利的旗帜一般举起自己手上的刀子,欢呼着走在尸横遍野的大街上。
我看着他们麻木甚至喜悦的表情,百感交集。
他们本是生存在同一片土地之上,说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的肤色,不管是出于对权力的渴求还是铲除异己的心理,无疑这是病态和错误的。
光是一声同胞的呼唤,就足以让那些激进的胡图族民兵自惭形秽。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无法友好相处,又哪里来的世界和平?
这不但是卢旺达的惨剧,也是全人类的悲恸。
源于“分类”的人性之恶“分类”的思想像一颗无可救药的毒瘤一般伴随着我们。
我们把地球分成五大洲四大洋,它们在语言诞生之后又被人类赋予了不同的名字,我们又把每一块大陆分成了若干块土地,一条条莫须有的界线隔开了不同国家的人,在每个国家的内部,又有着不同的民族,每个人都在每个层次的分类中对号入座。
然而这种分类究竟有无必要呢?
如果没有图西族和胡图族之分,如果没有黑种人和白种人之分,如果没有国家之分民族之分,也许人类不会像今天一样井井有条,所谓的文明程度也不会以迅捷的速度攀升,但是我想卢旺达大屠杀的悲剧,甚至历史上所有大屠杀的悲剧都不会发生。
白人的选择主人公乔伊是小学中的英语老师,白色的皮肤成为他的护身符。
在他亲眼目睹了自己昔时好友成为不义的一方,手持沾满鲜血的屠刀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久久无法释怀,开始想要做些什么来帮助那些无辜的图西人。
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力不从心”根本不足以诉说乔伊那种混合着恐惧、愤怒和悲恸的心情。
尽管他答应了玛丽自己不会离开,他还是坐上了联合国的卡车。
我完全理解他的选择,正如他在影片的结尾与玛丽再会时所回答的一样:“因为我怕死。
”——这便是真实的人性。
我们不能说他丑恶或是不讲信用,因为在一个动荡的环境之下,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牧师一般的伟大。
我们毕竟都是有着求生本能的正常人。
克里斯多夫是一个理想的角色,他的所作所为让我想到了《金陵十三衩》里的冒牌神父。
一个是卢旺达屠杀,一个是南京大屠杀,一个发生在国与国的战争中,一个存在于民族与民族的敌对中——然而这两者是没有什么分别的。
撇开宗教信仰不谈,不管信佛主还是信上帝,神父这样一个角色的存在给了我们一丝希望,让我们在压抑得喘不过气的惊悚氛围中得以抽身,继续相信这个世界还有善与温存,人类还有爱与希望。
最让我欣喜的是,在真实的历史中,神父确有其人,他的名字叫做威詹克•库瑞克,他选择留在卢旺达,为人们做弥撒,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了很多的图西族人。
有人批评说联合国是吃干饭的,打着维护和平的旗号却只是在这场种族大清洗中袖手旁观。
这又引发了我对于武装力量存在利弊的思考。
如果没有军队,学校不会成为“禁区”,最后包括玛丽在内的人都不可能活下来。
但是在电影中,面对图西族人的恳求,头戴蓝色贝雷帽的维和士兵只能抱歉地对他们说:“我们是军人,只能服从上面的命令。
他们只要我们‘观察’,若没有伤及我们自身则不允许开火。
”的确,如果联合国在此时动手,必然会被扣上“干预别国内政”的帽子,然而如果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角度,这些是否可以暂且放在一边呢?
对于一个世界级别的有着严格制度和规则的组织而言,我想这的确很难做到。
然而我仍旧期盼着在场的任何一个维和部队的士兵,能够做些什么,打破这种所谓的制度与规则。
很显然,电影与历史都让我们失望了。
联合国的新闻发言人用她闪烁其词的外交辞令回避了他们的责任,与克里斯多夫相比,这个国际性组织的胆小和懦弱无法不让人唏嘘。
至于其他只求明哲保身的大国,我们更是没什么可说的了。
从电影反思历史历时一百多天,八十几万受害者,我很难相信这样的场景真正存在于卢旺达的历史中,存在于人类的历史中。
20世纪的末尾,是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一个时代,我们自诩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图西族人的悲剧让我又一次怀疑所谓“文明”究竟是好是坏。
无论如何,这场悲剧将永远存在于人类的苦难史中,成为我们沉痛和悔恨的记忆。
从电影回到历史,18年前的四月天,必定是阴霾的。
我想看完电影很多人会说联合国只是个摆设或者说根本就是吃干饭的,但是我想说在很多情况下局势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不能完全否定联合国的努力和付出,这样对那些任何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牺牲的维和士兵都不公平。
不要急着喷别人,想想维和士兵在为和平献身时自己在干什么吧!
在卢旺达屠杀事件中联合国的消极表现和无作为确实令人愤慨,但历史上联合国在一些事件中还是有所作为的。
电影后面法国维和部队到学校接走白人离开时确实令人气愤,可是如果带上图西人上车怕是谁都走不了。
只能说在许多情况下个人甚至组织都是无力的,我不太了解卢旺达图西个胡图之前的仇恨;就和爱一样世界上有许多仇恨都无法解释。
就像克里斯托弗神父说的那样,教徒们只是被教着去参加弥撒吃完弥撒的面包就回家。
相信许多胡图孩子或图西孩子从小被教着仇视对方,一方伤害另一方于是复仇再复仇;冤冤相报何时了。
令人欣慰的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会有像克里斯托弗神父那样的人与爱同行。
却也认可Joe 对玛利亚问他为何离开的回答:I'm afraid to death.
到底什么是承受痛苦的极限?
是弯刀落下的瞬间,还是庇护所内被胡图族激进民兵包围住的图西人,整日活在深不见底的恐惧。
小孩在啼哭,柔弱的妇女在抹泪,男人手无寸铁无能为力。
“我们不希望死在弯刀下,子弹让我们死得快一点。
而且会少很多痛苦......”当战争来临时,人们面临的不再是生与死的抉择,而且明知前方死路一条,却还想苦苦奢求一种相对体面的离开。
上帝爱着所有人吗?
他爱着信仰他的人,也爱那些高举弯刀残杀无辜的人吗?
电影里,面对修女的质疑,神父这样回答——“上帝不是喜欢每件我们做的事情,那是我们的选择。
但他爱他所有的子民,他在他们之中一起承受痛苦。
”上帝不曾离开苦难,也没有抛下他的信众。
看着《杀戮禁区》里尸横遍野的画面,我嗅到94年卢旺达空气中的血腥,让人作呕又害怕,脑子里响起胡图人的口哨呵叫,收音机里播放着“清洗蟑螂”的广播,像是层层叠叠的恐惧梦境。
我不知道信仰能否替他们承受这么多的苦难。
但如果到了那个地步,我也会选择相信上帝,在我们其中。
Joe与神父的对话任何展现痛苦、血腥、残暴,人对人的恶意的影片,都会让我陷入emo。
说是影评,其实是随便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
顺带一提给四星是因为看到一个群演尸体的肚子在起伏呼吸,很出戏,然后我渴望看到的救赎,影片里没有现实中也不曾发生。
缓一缓就去看《卢旺达饭店》和《黑鹰坠落》。
蓝带
第三世界血流成河无人关注,第一世界死了几十个人就是惊天大案。类似的思路,卢旺达那场滔天浩劫的前因后果乏人问津,直接的施暴者在他们眼中无非是普通生物,但无法施以援手的人却一定要被严厉谴责,毕竟牺牲的不是这些白左们的生命。一年前在索马里,美军横尸街头的时候,白左们的论调可是骂人家乱干涉。
想两方面兼顾但都差了点意思,私心为休加半星
http://kankan.xunlei.com/4.0/movie/79/62279.html?id=42
遇到政治问题,什么也改变不了的无力感。
民族主义催生的只能是悲剧,同时,卢旺达事件也是那些标榜文明先进、输出“人权”和上帝的西方国家永远的耻辱。
很好看的一部电影,我觉得可以
HD总演有传教士特质/同情弱者的好青年……还是那句话,就没人敢拍⑨⑧印尼么?
2024.08.18人啊人……
看不了,越真实越难以接受,哭的脑壳疼
很让人难过的电影,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结尾有点败兴,尤其是那个黑女孩在美国吧,找到了白男孩。问他为啥要丢下他们自己跑了?愚蠢至极。。这电影比《卢旺达饭店》还是差了一点味道。。
看到一些评论说有点小鼻子小眼睛, 不够大气, 我满认同. 我觉得BBC是要从历史角度, 会拍的磅礴大气的......不过没有......赶脚拍的不够好............
任何屠杀都不应该被历史遗忘,我在等1965年印尼屠杀数十万华人事件拍成电影的那一天。
悲痛
"This is according to your mandate, if you are going to shoot the dogs then the dogs must have been shooting at you first. Why don't we just say 'fuck the mandate'?!"
作为历史事件的记录 非常完整 也有见解和切入角度 做为电影而言 过于平淡了 仅仅沦于为了记录事件的产物了
你问过我,在这些痛苦面前,万能的上帝在哪里?我知道他在哪里,他就在这些人中,和他们一起承受痛苦。他的爱在这里,我从没有觉得这么深的爱
题材好,拍的太烂冗杂
很血腥 很真实 很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