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没有让我产生太多感触,反而引起我对主角的好奇心。
我查了下关于 海德里希 主角的信息,发现他是个极其聪明的人。
海德里希的能力毋庸置疑,但他所做的事情却令人发指,在影片中我看到他在影片中提出要净化种族,但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的观点,他的信仰是受很多聪明人所拥戴的。
本文中暂不讨论犹太民族是否应该淘汰,但毋庸置疑的是,淘汰种族这种行为就是令人发指的,而社会上层的名流人士认可这样的行为,更是匪夷所思。
净化种族淘汰劣等人,这个口号不是第一次在影片中见,而在之前的影片里《但丁密码》也是由聪明人提出来的,他们非常聪明。
人可以没有才华,但不能丧心病狂,这些人是才华横溢的,但他们也是残酷的,缺乏对人性的怜悯、同情心。
刺杀的姐妹篇。
和上一部相比,带入感和压迫感明显不足。
但本作的武器级别提升了2个档次,另外还增加了些许被删减的惊艳镜头。
本作交代了海德里希的发迹史、家庭和未来规划,但豆瓣分数还是说明了观众的欣赏水平。
巨人丘吉尔策划的类人猿行动,成功的除掉了党卫军二号人物和希特勒钦定的接班人,也推进了二战的提前结束,但人们付出的代价是不是也太大了?!
血肉横飞的年代,都是为信仰而战,侵略者称之为解救,而抵抗者的土地和生命也不容践踏。
生在和平年代的人,珍爱生命,活好每一天才是王道。
扮演希姆莱的演员真是绝了!
比起同题材的《类人猿计划》,显然没有后者来得跌宕起伏,紧凑有力。
将原本单线程的伞兵空降,密谋暗杀,最终突围失败,全员牺牲的过程多了另一条主线,被希特勒盛赞“真正具有铁石心肠的人”的纳粹魔王,海德里希(Heydrich)的发迹之路。
前半程全是在回忆,这个因为女色差点自毁前程的安全局首任局长,是如何一步一步通过清洗德军内部,屠杀犹太人,各种登上党卫队第二把交椅。
海德里希遇刺身亡时年仅38岁,但已经通过射击和毒气残杀了超过200万人,包括130万名犹太人。
在世间留下“布拉格屠夫”的骂名,许多史学家认为海德里希是纳粹高层中最为黑暗的角色。
1942年6月7日海德里希的豪华葬礼在布拉格举行,此后其灵柩经火车运往柏林,于6月9日在新的总理府进行第2场葬礼,由希姆莱致悼词。
希特勒参加了葬礼,并奖励其勋章。
包括最高级德意志勋章、血勋章、金重伤奖章和一等带剑战功十字勋章。
海德里希是二战期间德军被暗杀的最高级别的将领,希特勒对于海德里希之死极为愤怒大为光火,本来要下令捕杀一万名随机选出的捷克人作为报复。
后来情报部门误将刺客同利迪策和莱扎奇两个村落联系到一起,希特勒下令对这两地进行屠村。
超过13000人被捕、驱逐和监禁。
6月10日始利迪策和莱扎奇所有16岁以上的男性,及莱扎奇的全体女性俱遭杀害,利迪策的所有女性则立刻遣送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后来仅4人生还。
两个村镇均遭焚烧和夷平,而海德里希死后的屠杀遇难者至少1300人。
影片,反映的就是这一段血腥屠村的场景。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害儿童的罪行。
为了保障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IMdB公布的电影时长:120分钟院线版本电影时长:100分钟首先,为什么说是两个版本,因为不只是剪辑后电影时长的不同,许多地方也有诸多改动,我先在影院看了100分钟的版本,又在家看了一遍120分钟版本,对比了一下,记不清楚的地方欢迎指正。
1.影片开头04’00 海德里希在海军基地服役时,演奏小提琴并进行击剑训练一幕100分钟版没有。
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字幕“1929年,海德里希还在海军基地服役”,然后直接是他在火车站接情人克里斯蒂娜来找他。
个人认为这段对交代莱因哈德·海德里希的性格背景和出身还是很重要的。
海德里希出生在音乐世家,他的父亲理查德·布鲁诺·海德里希(Richard Bruno Heydrich)是歌剧演唱家和作曲家,外公则是著名的德累斯顿皇家音乐学院的院长。
莱昂哈特(Reinhart)这个名字来源于他父亲创作的一部歌剧中的一个悲剧英雄主人公(或许就是他垂死前念出的那一句歌剧的出处?
),而他的中名Tristan来自他父亲钟爱的瓦格纳歌剧经典《崔斯坦和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
所以他的出身严格说其实并非底层,而且从小就培养了极佳的音乐素养。
而我觉得从击剑一幕显示出早年的海德里希就很有狠劲,充满着报复和不择手段的求胜心理,当他处于上风时把对手一直逼出界也不停手,处于下风时则采用严重违规的推搡人等手段。
这段其实是开头剧情很好的blend in,100分钟版可能觉得没必要所以没展现。
2. 05’49 海德里希和情人克里斯蒂娜不可言说的镜头。
这段主要回答了军事法庭上法官的两个问题:“Did you have sexual relationship with this young woman?”还有“她说你们两人已经订婚”。
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因为不可言说的镜头专门聚焦在克里斯蒂娜中指上的订婚戒指。
所以海德里希或许是因为遇见了丽娜才单方毁了婚约。
事实是1930年12月6日,19岁的丽娜第一次遇见海德里希,12月18日两人就宣布订婚,但此前克里斯蒂娜已经与海德里希交往了好几个月。
真是比闪电战还迅雷不及掩耳的闪婚。
所以克里斯蒂娜愤恨恼怒下把他送上军事法庭也不难理解。
3. 10’00’’ 部分海德里希和丽娜在火车上的谈话100分钟版没有。
丽娜带海德里希去见父母乘火车的途中,提到她是纳粹党党员,并询问海德里希是否介意这一点,100分钟版海德里希答“不介意”。
120分钟版丽娜说:“你必须得读读他写的书”,海德里希问“什么书?
”,丽娜吃惊地表示海德里希居然未听闻过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Mein Kampf),并告诉他他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
这段重要之处在于,海德里希并非一开始就是纳粹,他在被海军解职、前途无望之后事业上彻底陷于绝境,是丽娜介绍给他上升势头正猛的纳粹党,并一再鼓励海德里希从希姆莱新近成立的党卫军内寻找事业契机。
4. 11’50’’-12’00’’ 海德里希在海军基地主持升旗仪式。
就是简单的十秒钟海德里希号令全体举枪、敬礼、升旗。
看似可有可无的一段,其实重点在于海德里希此时敬礼升起的国旗是黑红黄三色旗(与现在的德国国旗基本一样),这是1919-1933年间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国旗,再次证明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纳粹。
从1933年1月30日起,纳粹党胜选之后官方认可的旗帜改为只有黑白红帝国三色旗和中间是万字符的纳粹旗了。
在影片后面党卫军于“长刀之夜”清洗了冲锋队并枪决了曾与希姆莱、海德里希同桌共进晚餐的冲锋队参谋长恩斯特·罗姆后,有一个镜头是魏玛政权时期的黑红黄三色旗被燃烧殆尽,标志着海德里希阵营的彻底转变。
5. 22’30’’ 和妻子丽娜的不可言说镜头。
6. 23’50’’ 海德里希和丽娜带大儿子参加纳粹游行,100分钟版少了丽娜指着希特勒的画像告诉大儿子Klaus,这就是德国未来的领袖,他已被任命为总理(此处应该是在1933年希特勒正式上任chancellor时发起的庆祝游行)。
7. 27’00’’ 海德里希第二个儿子出生后,举办了庆生趴踢,希姆特地莱来参加亲友聚会并与丽娜有一段对话。
重要之处在于展现希姆莱与海德里希一家的亲密关系。
正是此处点明了英文片名“tHe Man witH tHe Iron Heart”即照应原著小说名“HHhH”。
Laurent Binet原著的四个H指的是“Himmlers Hirn heißt Heydrich”意为“希姆莱的大脑叫海德里希(Himmler’s brain is called Heydrich)”。
估计英文片名为了对应原著名称,所以用了“the Man with the Iron Heart”中的四个H. 因为100分钟版没有这段,所以自然照应不了“铁心男人”的片名,因此中文片名只能译为“刺杀盖世太保”。
(不得不吐槽一下这片名,海德里希根本不是个一般的盖世太保,作为党卫军仅次于希姆莱的二号人物,在他指挥下的RSHA涵盖了盖世太保、犯罪警察部队和党卫军保卫处等若干重要部门)。
还有是,这里展现了海德里希在家庭生活中刚开始是非常贤夫良父的形象,后面与妻子丽娜关系降温,100分钟版因为缺少这段,直接切到了媳妇生娃海德里希都不在场,而是忙着观看入侵波兰的录影,其实这里媳妇应该已经生第四个孩子了,如果一开始就这样冷漠那估计丽娜也不会嫁给他。
8. 31’00’’ 德国国防军将军去的妓院里,有一段展现妓院大堂的镜头(请自行想象),100分钟版改为直接领进了房间。
9. 35’00’’ 海德里希教儿子弹钢琴,并告诉妻子他已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占领区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今天捷克的一部分)的代理总督。
妻子讶异于这么重要的任命丈夫居然一个月来只字未提,从原先事业上妻子的建议至关重要到独守空闺的家庭妇女,这里也显示出二人亲密关系的不复。
10. 52’00’’ 海德里希的副手穆勒在向他报告发现皮尔森附近挂在树上的降落伞的调查进展前,还有一段海德里希击剑练习。
100分钟版因为没看到这段,直接上来就报告了,我还纳闷海德里希不穿军装穿个连体服干啥......原来是击剑服。
11. 63’00’’ 扬、约瑟夫和地下抵抗组织“三王”最后仅存的一位莫拉维克在郊外马厩见面。
100分钟版直接就切到莫拉维克抵达马厩布置任务,120分钟版约瑟夫所住家的男主人(后面与儿子一起服毒自杀)驾车带约瑟夫来到马厩。
两人闲聊等待时,扬给约瑟夫闻了闻女友安娜给他洗头发用的薰衣草洗发水。
这里影片与历史略有不同的地方是,“三王”之一的约瑟夫·马欣(Josef Masin)影片中拒绝交代而被海德里希处决,事实则更为痛苦,他一直被酷刑逼供两次试图自杀,但一直被折磨到被海德里希遇刺事件之后才出于报复被枪决。
12. 68’00’’ 决定实施暗杀行动前夕,扬的女友在房间跳完swing给他看之后,询问起扬和约瑟夫是如何认识的。
100分钟版没有这段。
这里也提起约瑟夫是斯洛伐克人(扬是捷克人),两人在两年前前往波兰克拉科夫参加自由军的途中结识。
由于100分钟版没有这一小段,因此当结尾教堂地下,两人举枪准备自我了断前,扬说了一句“克拉科夫,记得吗?
”100分钟版没有了前文的铺垫,可惜。
另一个有可能是被我过度解读的点在于,这里导演专门提到约瑟夫是斯洛伐克人,像是为他们正名。
一般的历史观念似乎是,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捷克人奋力反抗,而斯洛伐克人倾向与占领军合作。
历史向来不是黑与白,这里刺杀行动的执行者中就有斯洛伐克人,而当纳粹掀起疯狂报复行动后最后出卖了所有人的Karel Curda是捷克人。
也许导演想指出,所有国家、民族在当时中都有反抗者、也都有合作者,由此为斯洛伐克正名。
13. 88’00’’ 约瑟夫所住家庭的反抗组织女成员在去教堂给他们带物资前,与年幼的儿子有一段对话。
100分钟版没有这段。
孩子一边自己玩桌游,一边询问母亲“表哥”们都去哪了,突然严厉起来的母亲警告他绝不能提起这事,年幼的孩子由此推断出“表哥”们不是一般人,也间接知道了他们的藏身地在教堂。
14. 93’00’’ 海德里希在爆炸受伤后,最后提供给了希姆莱所谓“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然后闭眼了。
100分钟版我记得清楚得听到丽娜看到海德里希最后一口气,说了句“no”然后微微抽泣。
但120分钟版本的丽娜没有说话,似乎预料到此刻的到来。
影片结尾 120分钟版本结尾三句话:“海德里希是二战期间被抵抗组织刺杀的最高阶纳粹军官,希特勒曾向希姆莱表示海德里希的死比战争中的损失更巨大,海德里希的下一个行动目标原本是巴黎”。
想必作为法国导演,Cedric Jimenez对最后这句话的用意,可以更好地引起法国人对这次暗杀行动动机的共鸣。
100分钟版本结尾改为科普利迪策大屠杀和国际儿童节的来历。
刺杀盖世太保,又是一个被名字耽误的片子。。。
抱着不高的期望值,却发现诸多惊喜,前半段叙述盖世太保头子海德里希的发迹史,后面讲述类人猿行动的展开,直至最后的覆灭。
对党卫军的刻画非常生动,几场处决戏,既没有太过于血腥,又恰当的让人体会到生灵涂炭的滋味,没有刻意强调犹太人,也是避开了这个老生常谈却不易发挥的课题冷色调的画风,冬日的布景,大片的雪地,让人想起辛德勒的名单,同样也有如此的布置。
但辛德勒中没有把党卫军长官当作主角,可本片的第一位主人公正是海德里希,对纳粹高官的长时间赘述,没有多加渲染,反而是用平铺的方式,更让人感到真实中途切换主角这事儿,见仁见智,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希区柯克,我个人觉得本片略显复杂,同时叙事不够简练(稍微对比辛德勒的名单即可知)高潮出现在后半段,具体精彩的追逐和枪战戏不再夸赞,最后利迪策的屠杀伴随海德里希的葬礼,颇有些教父洗礼屠杀的氛围,节奏突然加快,屠杀戏也一笔带过,强烈的反差,情感就出来了。
正是对海德里希的主角式描述,使我们关注并体会这位盖世太保,而不单单从反法西斯的角度去思考,却依然能取得很棒的反思反战反法效果,遗憾的是对两位烈士描绘不足,以及相对混乱的故事线转换
看过《辛德勒的名单》人一定会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党令人发指的暴行清晰而深刻。
是的,那个特别的年代,犹太人的命运还不如一只蝼蚁,他们随时都会接受到死亡指令,消失在空气里,消失在纳粹党惨无人道的屠杀里。
没有人清楚,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纳粹分子为什么会恨犹太人如此入骨,要赶尽杀绝?
也没有人清楚,到底有多少犹太人死在了德国纳粹的手中,几百万或者是千万,历史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我们只知道,那段惨无人道的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那些无辜被屠戮的犹太人,一直在等待着有人为他们雪恨。
战争是残酷且血腥的,这个毋庸置疑。
那场将整个世界都拉入了战火浩劫的二战,最终付出惨重的代价而结束,但如果不是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改写战争的历史,今天的世界可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曾经在二战战场中不顾自己生命而冒死向黑暗亮剑的勇士,是他们改写了二战历史,让那漫长的屠杀之路得以提前终结。
2017年11月24日,一部关于刺杀当年希特勒身边杀人狂魔的电影《刺杀盖世太保》上映了,这部在豆瓣评分只有6.2的电影,是二战残酷且血腥过往的一种真实重现。
对于盖世太保的臭名昭著,看过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是一批希特勒的死忠粉,杀人不眨眼,犹太人或者战俘在他们眼中连蚂蚁都不是,他们可以肆意虐杀。
希特勒曾经说过,杀一个人是犯罪,杀一万人,只是在累积数字。
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部下,希特勒疯狂的种族灭杀主义,让跟着他的人也一起人性丧失,本来,在青年时代,海德里还是一个有爱心有追求的青年,可他最后却在成为了纳粹党之后成了十足的人间恶魔,波兰集中营的犹太人,有一大批是死于他之手。
坦白说,《刺杀盖世太保》所曝光的镜头是很血腥且沉重的,因为里面有太多关于肆意践踏和剥夺犹太人生命的镜头,那一声声枪响的背后,是犹太人尊严和人格的消亡。
可是,那个年代的犹太人丝毫没有反抗能力,作为一个国家都已经灭亡的无根浮萍一样的人,除了面对浩劫之外,其它的,他们只能将命交给上帝。
至于,为什么要《刺杀盖世太保》?
是因为总有一些人要改变历史,要提前终结这场全人类的灾难。
所以,那几个英勇无畏的青年出现了,出现在了盖世太保所生活的周围,一直在寻找契机,等待着手刃恶魔,斩断希特勒的左膀右臂。
但是,在那样的年代,那样严峻的环境中,要刺杀希特勒身边的红人海德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有完全之策,才能将那个恶魔从这个世界上铲除。
《刺杀盖世太保》曝光花絮有很多激烈的枪战镜头,电影中负责刺杀海德里的青年说,这是一场自杀式的刺杀行动。
是的,他们是做好了牺牲自己生命的准备而来的,所以他们都是真正的英雄。
他们手中所亮起的正义之剑是为了全世界的和平,是为了那些即将被杀死的犹太人的活命,所以他们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一条死路。
从电影的结构和故事背景来看,《刺杀盖世太保》的情节还是特别紧凑的,没有什么太多拖沓的部分,电影之中那个恶魔海德里的面目确实特别可憎,因为他已经坏到了骨子里。
可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是一句空话,年轻时候的海德里是有思想、有情怀的,但是一旦他和希特勒成了盟友,他就成了不折不扣的魔鬼,彻底的沦为了冷血无情的杀人机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观看《刺杀盖世太保》,不是要看那些热血青年如何置海德里于死地,而是要在里面汲取教训,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铁律。
其实,当年的犹太人并没有过错,错就错在犹太人是希特勒的眼中钉,他要优化种族血液,所以才会肆无忌惮的剥夺他人的鲜活生命。
月亮公主水兵月说,我要代表月亮消灭你们。
《刺杀盖世太保》中,那些无畏的勇士,其实是代表人类的正义在开枪,在刺杀一个人神共愤的恶魔。
幸好,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那个杀人狂魔最终为此付出了代价,他的消亡,是二战历史转折点的开始,所以,有时候杀戮,不一定是邪恶,有可能只是单纯的为了人类的正义。
很残酷的成功
刺杀盖世太保 (2017)6.62017 / 法国 英国 比利时 美国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塞德里克·吉门内兹 / 裴淳华 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本片花了近一个小时描写海德里希的个人奋斗史,但是了解这段历史的应该知道,其实描述是很简略的,纳粹从底层走到德国主导的历程不是一个小时就可以展现出来的,这点是可以理解的。
然后有些事情被编导刻意省略,却让人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1、朱瑟夫.加布切克和杨.科比奇(两个主要行刺者)都曾参加法国外籍兵团,并在1940年参加西线作战,最后随英军撤退至英国,并自愿报名参加了SOE。
朱瑟夫.加布切克Jozef Gabčík
杨.科比奇Jan Kubiš2、超过一万三千人被逮捕和折磨,其中包括杨.科比奇的女友Anna Malinová,最后她死在奥地利毛特豪森纳粹集中营。
3、叛徒Karel Čurda在拿到德军赏金后,于战后1947年4月29日被绞死。
Karel Čurda4、阿塔在被逼供1天后,在看到放在水桶里他母亲的头颅时崩溃,招出了教堂,当时他17岁,而不是片中的小男孩。
5、1942年6月18日,750名党卫军在教堂和7名反抗军枪战6小时后,在付出14死21伤的代价后,只得到了反抗军的尸体。
打分低的可能是认为片子深度不够,剖析不够深刻。
从一个反复被拍的历史事件来说,第一人性满分,没有唱高调,只有普通人的人生轨迹、不妥协的态度、理智的选择和对选择的现实后果不逃避的责任(世界观模式的不同比较容易,引起主动受义务教育多年人的不适感),包括了以莱茵哈德为代表的恶魔们。
第二,剧情上,不是平铺直叙,需要看片的人有一定的时空跳跃思维。
但桥段剪切恰到好处,符合8090年轻人的观影习惯,没有拖泥带水。
情感情节也处理得自然简洁,完整性极佳。
血腥画面对重口味来说不多,考虑到了普通群众的适应性。
建议情侣一起看,讨论剧情能帮助了解对方三观。
第三,有些台词真的是。。。。
居然没被禁,真是奇了ಠ_ಠ……总之五星推荐给感受力强,爱在影院看电影,偶尔会冒一句“This is the movie”的人。
不适合想看爆米花电影的人,会有强烈不适感。
文/梦里诗书对刺杀纳粹德国海德里希事件的改编,电影《刺杀盖世太保》前段力图还原再现海德里希的人生轨迹,后段则再现整个刺杀事件的过程,但遗憾的是不管是前段还是后段,都没能给人带来一股震撼的力量,反而这种方式造成了电影前后难成一体的割裂。
在前有《类人猿行动》同一事件,珠玉在前的境况下,《刺杀盖世太保》比前者更多的是被行刺人海德里希的视角。
电影耗费了进半的时间去回溯他一步步从失意到得意,成为纳粹党卫队警察上将的过程,但颇为遗憾的是俨然快被拍成海德里希传的电影其实根本没有能真正走进这一人物,杰森·克拉克的演绎只是让人看到了一个鲁莽野蛮的屠夫,而并非真实历史上那个儒雅睿智却行事残酷的纳粹魔鬼。
这种偏差,不仅让人出戏,更破坏了电影寄望的深度。
当我们看完了一场难如人愿,简化版的《海德里希传》后,电影也终于将镜头一转切换到了两位英国兵的视角上,但这个时候留给这场刺杀行动的时间已然不可能同《类人猿行动》那般充沛,这就导致了刺杀行动事件被大幅简化,而这部电影的导演在叙事手法上明显又没有曾以执导《超市夜未眠》名声鹊起的导演西恩·埃利斯那般的紧凑,松散拖沓的观感,对比前者自觉是相去甚远的。
《刺杀盖世太保》最为令人尴尬的问题其实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核心,纵观全片,电影一面将着力放在了对类人猿行动中那些勇敢士兵不惧困难,敢于牺牲的浩然正气而另一面的前半段虽然也是旨在批判纳粹独裁、种族迫害的恶行,可难以真正走进海德里希这一人物的展露,实则没有去提升电影的格局,反而变成了一场无力的宣讲。
电影后段也在匆匆忙间人物显得都尤为脸谱化,贪多求全的野心最终换来的只是平庸。
不管是纳粹魔鬼的成长之路,还是为国牺牲的反抗者,其实两条线索都是可以大放异彩的反法西斯选题,但强行将二者拼凑为一形散神乱的《刺杀盖世太保》,只是一场心猿意马的行动。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注梦里君的微信公众号
英国人这是坑捷克人啊
2.5🌟 前大半篇以德国军官视角为主开展的内部清算与外部暴行 后半篇以刺杀者团队视角开展的🪂、掩护、暗杀、躲藏与负隅顽抗 情节稍显凌乱与不集中 片尾字幕了解到纳粹暴行屠村时杀害儿童导致六一儿童节的产生
最好的抗战片!!PS.看那些人拼死守卫,而我们不屑一顾的自由……
很可怕很精彩,各方面都挺棒在影院本来可以加一星,以为只是删了点船戏,原来特么的删了成20分钟!顶了个肺妈卖批!有空再补会完整版
又见Jack O'Connell和Jack Reynor,但他们的存在感加起来,都没有海报里的“大男主”高,包括裴淳华。以及,部分海报都要比正片好看了。
权利使人癫狂只至丧失人性,即便成为刽子手也在所不惜。
有些镜头配乐还是不错的 但问题在于前半段海德里希视角 后半段捷克伞兵视角很割裂 像是两个故事 故事讲着讲着突然换了主角 如果主要讲刺杀那就没必要在前半段讲那么多海德里希的前期经历 可以聚焦于他在布拉格的所作所为以及同时捷克士兵的行为 而且已经有类人猿了 同一个题材不如聚焦海德里希的一生经历更好 比如可以详细讲长刀之夜
7/10片名:Himmler's brain is called Heydrich
改编的很有问题 有空再吐槽吧 anyway 能再看到Jack穿军装踢足球就已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
剪辑有太大问题,前段以为是传记,后段刺杀人物出场毫无仪式感,导致后面的剧情观众无法带入简直是隔靴搔痒,情绪的东西没做出来,剧情铺成也未显章法。
跟去年的一个片子说的是一个事儿,却没有那个片子表达的集中。
还行吧,这个题材拍过很多版本了
61儿童节的由来
[C-]
刺杀海德里希 第四版 此部唯独无捷克参与
踉跄的剪辑加粗暴的剪辑
沉闷严肃,敌我双方都有交代,纳粹的人种清除行动的残酷性。觉得比《类人猿行动》那一版真实,譬如我没咋分清两个刺杀者谁是谁,现实里这种潜伏行动,大概就是这样路人脸
影片到底要说什么?表现什么?海德里西奋斗史?纳粹的残暴?恶魔是怎样养成的?如何刺杀盖世太保?刺杀者的英勇无畏?影片啰哩啰嗦半天,杂七杂八的,却不知所云,线索混乱,没有主题,意义不明。
海德里希和捷克伞兵两条线看过来,避免了脸谱化的说教。我理解H大清洗,理解伞兵刺杀H,甚至理解最后的告密者,但依然不能理解战争。看士兵齐齐举起右手是噩梦。「海德里希的下一个屠杀目标是巴黎」,呼吸一窒。偌大的厅,只有一个银发奶奶和我一起看。离场时发现奶奶眼里有泪光,不知她想起了什么。
节奏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