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沉而内敛的一部电影,人物很少,成本不算奢华,台词也不多。
因为有人说此片后劲很大,很久没有感受“后劲”和“上头”的小心脏。
想试试喝一杯烈酒后的感觉。
但是说实话道行不够,可能我领会的只是画面和台词表面的那些意思,但没有悟出影片更深层次的内涵。
这样的故事,观众如果是太年轻和太浮躁的人是无法触及电影的灵魂的。
画面很干净配色养眼,大海的蓝、泥土的黄,灰色的殓房、昏暗的灯光…… 这些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适配度很高。
一个守墓人,执着的将一个陌生女孩安葬完成。
他说他从来不记得人的名字,是的,根本不需要记得,因为他的时间里和世界里很简单很寂静。
尊重每一个生命,让他们有始有终。
片中那一幕哀嚎的鲸鱼从天空一跃而过,画面让人灵魂震撼,视觉感得到极度享受。
片尾广播里播放着关于鲸鱼的新闻。
我认真的做了笔记,道行不够深的我,对这一段叙述非常着迷:”其中一只搁浅的鲸鱼得到救治,另外六只没有存活,救援者们不辞疲惫地工作了几天,利用潮汐将这只雌性鲸鱼送回了大海,但它不停地在其他六只同类死去的岸边徘徊。
作为群居的动物鲸鱼与同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会遭受同类死亡带来的悲痛,如果死去的同类是它们的后代、配偶或其他亲属,它们会紧紧相随不愿离开。
这和人类的行为十分相似”。
有些人固守着一个地方孤独终老,也许不是为了等待什么,而是为了纪念和寄托些什么。
在观影期间,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老人把每一个逝者安顿妥当一共是1001个,那么他的以后要交给谁去安排?
不禁有些心疼和心酸。
(完)
【遗忘诗行 Los versos del olvido·智利2017】故事是对生活的隐喻,难道也是对死亡的隐喻?
每座坟墓都有一个故事要讲,电影是关于一个守墓老人的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座坟冢。
伊朗导演阿利雷扎·哈塔米在智利拍摄的长片首作,将伊朗的人文主义传统与智利传统的魔幻现实杂交。
导演自述灵感来自在两伊战争中失踪的那些士兵,而用西语进行的哈姆雷特式的对话又将故事既定在皮诺切特或佛朗哥的时空区间,总之是那些漠视生者的世界,老人却对死者充满同情,认定每个人都须得到好好的安葬,好像他的责任就是赋予死亡意义。
他无视国家对遗忘的要求,妥善安葬了一个死于暴乱的姑娘。
哈塔米的首作侧漏出他强大的视听潜力,但也暴露了他对此不够自信,表现为电影既能耐心地在极简主义的故事缝隙中默默传达的沉思,却时常被夸大其词的华丽视觉打断,CGI鲸鱼在天空中浮游、黄蜂从墓碑裂缝中蜂拥而出、印在政治宣传页背面的讣告迎风飘散……梦幻的象征与图解的诗意双管齐下, 给人的印象尽管纷乱,但最终留下的是一个被死者记忆定格的荒凉景象——我们活着,但生活在被遗忘的世界中(188)。
剧中有的人因为年纪大了开始被迫遗忘,有的人因为不愿面对选择遗忘,有的人因为害怕遗忘,怀着执念而一直做着同一件事,有的人为了让大家遗忘强制抹去痕迹,,主角除了自己的名字,什么都记得,就像一个孤独的坚持者(那只巨大的蓝鲸)最后结尾两具蓝鲸的尸体,应该是对应那两具尸体,海中跃起的蓝鲸是他埋葬的女孩吧,执着的想让她留下一个身份,不要被完全遗忘,也许以后还有没忘记她的人来找她,就像那个老太太一样,整体很压抑,但最后告诉我们一切还是有希望的
“死亡不是终点,被人遗忘才是”,特别让人悲伤的一句话。
多少人离开世界之后,能被多少人记得?
😭/一位忘记自己名字的守墓老人、一位失去光明的挖墓人以及女儿即将结婚的卡车司机,他们一起共同守护着墓地,为1001个故事默哀,他们离死亡那么近,又那么远。
/即将关闭的墓地里有一位被遗忘的逝去的年轻女子。
守墓的老人给时代悲剧者的年轻女性一场温柔又体面的葬礼。
她虽然被遗忘,但是依然获得温暖。
❤️—“遗忘里的遗忘,才是真正的遗忘。
”看完整部电影之后,我才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看这部电影之前,建议了解下电影当下的背景。
整部电影有很多的隐喻,结合一起看,会发现这部电影有多让人震撼,像深海一般丰富的电影。
❤️第一次觉得墓地是让人觉得温暖的,唯美治愈又富有浪漫的诗意。
🧡👍近期相当让人深思的好电影,值得分享给更多的人!
有些字眼是不能说的。
我不知道有什么区别,例如无自由和无自由者,似乎是没有区别,但后者敏感。
或许,在这里敏感的是人,而不是词。
所以敏感词检测有何意义?
它都不触及本质!
甚至说,没有所谓敏感词的检测,何来敏感人的标签?
没有敏感人,哪里来敏感点。
没有敏感点,哪来脆弱芯?
是谁的玻璃心碎了一地,是谁遭受了所谓敏感的冒犯?
总之,我什么都没说;总之,也无人在意。
反正也无人在意无人在意
我没有因为任何事物而感到孤独,我只是太阳落山时刚好是一个人。
世界已离去,我承载你享受一部电影,不代标签。
闭起眼,以第三只眼睛观物。
伸出双臂,要是你希望被拥抱的话。
—— 鲁米世界已经分裂了,我必须带你走。
世界已消逝,我必须背负你——保罗·策兰这是一个答案,也是一个信念,即使我无能为力,但也要背负着你前行,带着你留在人世间的遗憾,去完成你曾经坚定不移的选择。
躺在通往极乐摇篮的你慢慢享受着离苦的幸福时光。
庄严肃穆的白墙已然被时间所侵蚀,一束耀眼的鲜花让画面增添了活泼生动的气息,男子与老人的对话却让人无奈和震惊。
在时间的长河中遗忘曾经深爱的人,忘记曾经和爱人在一起许下的诺言;忘却曾经逼不得已的伤痛和罪恶,又试图通过磨灭不堪回首的记忆来救赎内心的惭愧和虚荣。
老人揭开这层纱布,让血肉模糊的伤口暴露在阳光之下,揭开赤裸裸的人性自我保护层,让真相暴露在这个阳光灿烂日子理。
试图逃脱曾经的罪孽,殊不知逃避只是懦弱暂时的避风港而已,终有一天,有个人会去让你直击面对。
衣着整洁的妇人,慢悠悠的步伐,看不到情绪的脸......来墓地寻找自己的女儿,一次次孤独的背影归去就是一次次希望的来临;在现实面前,宁愿告诉自己内心所担忧的一切将不会发生,因为活着,要用希望来引路,当作航海中的眺望塔,不会迷失在汹涌的海洋里。
老人如使者般守护着妇人的希望,温柔的拾起掉落在地上的希望。
无声的陪伴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守护,回家的路就在前方。
哲学家般存在的挖墓人,伴随着泥土飘扬,平淡的叙述着别人的世界,听不出任何情绪上的变化,如同电影里面最平常的旁白。
上帝视角的你又有着怎样波动起伏的故事,是否被别人叙述的时候也是同样的语调。
你漫不经心的叙述着诗,而又很认真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每一次泥土的飞扬都伴随着承重的呼吸,平静而又努力的为他们的归宿努力着。
忘记你忘记的事,这才是真正的遗忘,就如同山坡上一座座坟墓,没有名字,毫无痕迹,一个个数字就如生前所居住的门牌号。
他们失去感知静静的躺在山里享受着阳光和雨露,而他们在世间的过往又有多少被人们所提起,还会有多少人在一个闲暇的午后谈起他们。
爱你的人一如既往的爱着你,在不同空间维度的他们是否能感应到这平常的一切。
他们,我们都是时间的战利品。
平凡的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女孩办一场体面的葬礼,就如同老人在给自己的儿子,妇人在给自己的女儿办葬礼一样。
彼此互不相识却竭尽全力给予善良,信仰的支撑,对现实的抵抗,微小却不曾懦弱或违背自己内心。
在这顽固丧失公平和光明的社会勇敢的选择内心渴望。
世界已消逝,我必须背负你。
即使我无能为力,但也要背负着你前行,带着你留在人世间的遗憾,去完成你曾经坚定不移的选择。
试图去读懂他们人生真谛并从中获得面对生活的力量,带着信仰勇敢出发。
将信仰如雨露洒在这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给予处于幼儿社会一场隆重的洗礼。
在挣扎中寻找生的希望,不曾放弃对你的热爱,愿竭尽所能陪伴这你成长。
原谅你曾经的不堪,理解你所处的环境。
我们贡献给生者的时间很少,但我们会给予死者永恒的爱,我将永远活着,如果你可以活着,活下去,违抗天堂最神圣的法则。
1白鲸在天上飞。
我总觉得,如果这个场景发生在中国,飞翔在天空的是一头猪。
符号意味着宏伟的命题。
在中国,这个宏大的命题屡次以「猪」的形象出现,猪代表了这个膨胀的国家中,城市和乡村,理想和现实的对立。
我们在城市里找猪,想象中已经找到了几百万只。
The pigs in the river, don't be ashamed of you.猪不必考虑生死的意义,死亡便是它诞生的原因。
但白鲸很困惑,它们以搁浅在岸边为代价探索空间的边界,有时也游弋在天空。
符号是表象,但当实体也在以表象的形式呈现时,符号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内核。
2我很喜欢看导演的处女座,通常处女座是一位优秀导演对影响艺术想象力淋漓尽致的体现,接下来电影的表达手法会日趋成熟可靠,也同时会慢慢走向平庸。
这部电影我也很有好感,不过并不是因为其中的符号拼贴技巧——论及拼贴和隐喻的玩法,《遗忘诗行》不及《路边野餐》,但这部电影有趣的地方,在于他在一种特殊的语境下讨论生死命题,就具有了可感的参考价值,同时不失优雅。
具体一点说,就是世俗能否超越生死。
在《遗忘诗行》中,这个切面是社会运动。
政治议题是大部分导演都没有能力去表达的,但凡试图去挑战这个命题的,小部分把自己的思维方式锁定在二元价值观的对立上,而大部分导演则把讨论的主体投机取巧的转换到传统电影的话语领地中。
比如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出租车司机》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要知道这部电影没有讨论任何新鲜的东西,思维也被庸俗的锁定在「人性」「真相」「自由」的层面。
一部从任何角度看都必然是一部爆米花电影的平庸作品,因为广电的追捧,变成了韩国电影产业的代表作。
但很显然《出租车司机》无法代表韩国电影的最高水准,这部电影就像当年中国电影冲击奥斯卡一样,是一部谄媚的,为了证明本土电影产业崛起,向美国电影市场的献祭。
这么多年来,韩国电影一直亦步亦趋,邯郸学步般效仿好莱坞,诚恳的说,韩国电影的发展要很大程度归功于此,但于此同时,韩国电影依然无法在流水线的成功之外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内核,这么多年来,电影一直在讨论着初级的消费话题。
《出租车司机》和《战狼》一样,都在从各自被允许角度临摹好莱坞,从这点上说,两部电影没有哪一部更好,也没有哪一部更差。
但有趣的是两部电影都在中国取得了同样的成功,这很现实。
国人不存在政治思辨的基本经验,政治卖点就像80年代录像厅里的香港三级片般粗糙而直白,肆意调笑。
当你在沙漠中的时候,你不会在乎一杯水是不是混浊。
3我上一部看过的伊朗导演的作品是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也同样讨论了生死的命题。
但《樱桃的滋味》更接近于哲学探讨,风格也相对素雅。
而《遗忘诗行》则会让你在观影的过程中享受到智力游戏的趣味。
他对于生死的探讨相对具体。
生死能否超越世俗。
政治枪炮出生证明可以掩埋真实,掩埋名字,掩埋记忆,但是死亡本身必须被尊重。
在死亡面前,那些渺小的终将化为尘埃。
东方和西方对于死亡的观念是不同的:在西方,死亡是对人生的一次沉重审判;而在东方,死亡是一次新生。
东方思维有着对世俗的轮回观念,这在精神意义上是更为超脱的,然而对于普通人的生活,这种思维方式未免犬儒,也缺乏指导意义。
人的行为应当在当下被评判,而非寄托于「天道轮回」——虽然显得不是很超脱,但是对于现实生活,也许这样更具有威慑力。
博尔赫斯写过《永生》。
他告诉你,你若想要面对永生,就要认同人生是悲苦和冗长的苦行。
这部电影说的大概也是这么回事。
但我宁愿一切都发声在当下。
我宁愿把此刻当做永恒。
扣一星,有一点滥用符号煽情过渡的嫌隙在我看来,本片最惊艳的地方是在它通过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使得影像修辞重新返回到了某种纯粹的境遇(电影本体意义上)。
举个例子,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老人在被警察殴打(在一个多层嵌套的镜子中映射出来的画面)之后,他独自在月光洒落的平原上行走,眼前是一张漏出半只的大手,仿佛还能让人看到泥土下的半个身体。
在此处,影像的绵延与现实的“超现实化”达成一种美妙的和谐,给人一种古典、肃穆、宁静的悲伤。
后现代电影有一个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泛滥的欲望促使一种消费主义的能指霸权几欲攻占了大部分荧幕。
虽然仍然不乏大卫林奇、大卫芬奇这样的导演在重叠与眩晕的自我指涉中述尽晚近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的现状。
但我仍觉得,电影创作在这种“古怪”的转向之下(此种电影占了大多数)变得“庸常”了。
我个人越来越排斥形式感太强的电影(其实这部电影也有这样的毛病),形式主义走到最后,它仍然无法脱离创作者所建立的自我霸权,在电影曾几何时还是天真无邪的年代,摄像机只是面向世界、面向现实,就像我们用肉眼看到世界的无限,而仅仅只能用头脑捕捉其间的一缕华彩,形式的退场意味着摄像机变成眼球,影像变成现实本身(但这还很遥远,诚如巴赞所说的“真正的电影还未诞生”),创作者与观众几乎站在同一个位置,观赏无限。
“保罗克利的《新天使》画的是一个天使看上去正要由他入神注视的事物离去。
他凝视着前方,他的嘴微张,他的翅膀张开了。
人们就是这样描绘历史天使的。
他的脸朝着过去。
在我们认为是一连串事件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一场单一的灾难。
这场灾难堆积着尸骸,将它们抛弃在他的面前。
天使想停下来唤醒死者,把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
可是从天堂吹来了一阵风暴,它猛烈地吹击着天使的翅膀,以至他再也无法把它们收拢。
这风暴无可抗拒地把天使刮向他背对着的未来,而他面前的残垣断壁却越堆越高,直逼天际。
这场风暴就是我们所称的进步。
” 以上是本雅明对现代性的沉思,影片讲的是遗忘和对抗遗忘的故事,与上述思考不谋而合。
事实证明,尽管胜利者不留余力地为自身的合法性书写历史,并不断塑造各类文法纸张切割人群,遮蔽记忆,但是痛苦仍然像幽灵一样不断被召回。
集中营仍然像一个文明的滑体,若隐若现,不断被有心人重提,重新尝试处理。
鲍德里亚认为,死亡不是一个生物学规律下的事件,而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在较原始的社会里,人们跟私人保持了亲密的象征交换(各种仪式)。
但是在当代,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死人被隔离了,但正如监狱本体就是为了掩盖所有社会机构的监狱属性一样,我们对死亡的驱逐只是为了掩盖我们与死人别无二致的生存境遇。
为了涂抹掉一段暴力的历史,国家机器就能竭尽所能去将为暴力而死去的人们从符号秩序中抹去,正如他们从不存在一样。
但是,为暴力而死的人、为游行而被抓住的人、为生存而苟且的人们,他们之间又有何区别?
国家机器作为一个无主的判决者,随时能够独断地安置任何一个个体的位置。
在今天,为了稳定秩序,我们可以抹除一小段记忆,可以处理掉一批不能够被记住的尸体,在明天,为了大多数人的安全,我们可以心安理得、不动声色的处理掉一小批人,这些行为根本别无二致。
为什么在当下一定要去对抗遗忘?
过去就是当下,活人就是死人,我们在一片几乎坍塌的天空之下苟活,无人生还。
很多时候,一部人类史,便是一部胜利者的历史。
本雅明因此在《历史哲学论纲》里写道:“当下的统治者正从匍匐在他脚下的被征服者身上爬过”“纪念无名者比纪念知名者更为困难。
”在本雅明看来,忽视了无名者的历史,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历史不仅仅是胜利者的历史,历史的缝隙里亦填塞满籍籍无名者因争取自由而被湮灭的血迹。
与本雅明所倡导的“历史的构建是献给对无名者的记忆“相呼应,”伊朗籍新锐导演阿列热扎·卡塔米的处女作影片《遗忘诗行》,正是一部试图从电影语言的角度,给人类历史上无名的反抗者打造一座影像丰碑的影片。
一位忘记了自己的名字的年老的入殓房管理员,一位喜好听死者故事的瞎眼掘墓人,一位运尸车司机,一位总在每一个月最后一星期的周末寻找自己因游行而失踪的女儿的母亲,构成了整部影片的无名者星丛。
他们活着,却被四处弥漫的黑暗的死亡气息所笼罩。
影片开始不久,一个男子来墓地祭奠他的母亲,却在这庞大的国家墓园的死亡迷宫中迷路。
他请求入殓房管理员带领他去寻找母亲的墓地,入殓房管理员却认出了他,亦道出了他为了生存,蓄意遗忘的多年前自身所犯的罪孽。
祭奠者曾是一位因杀人而入狱的罪犯,最终却成为恶政的帮凶:他因帮助当权者掩盖秘密处死的政治犯的血迹,从而获得早释。
这个片段告诉我们,白发皑皑的入殓房老人,虽然是一个遗忘了自己姓名的无名老者,却是记忆的化身,他铭记反抗者的正义,亦铭记威权的血腥与帮凶的平庸之恶。
在年轻人游行抗议的非常时期,老人管理的入殓房因需要存放反抗者的尸体,而被暴力部门入侵,他们殴打、质询、捆绑老人。
威权暴政惧怕民众对其所犯罪孽的目击。
所有的眼光与看见,都是“违法”之物。
在狂乱抛尸的第二日,老人发觉入殓房的冰柜里,留下一具无名女尸。
这是“遗忘中的遗忘”,是权力机构疯狂抛尸中被遗忘的一具尸体。
年老的入殓房管理员,就此成为《索尔之子》中的男主人公一样的人物:在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索尔执拗的认同一位死于纳粹毒气室的陌生孩子为自己的儿子,入殓房老人同样执拗的认同尸体冷冻室里死于反抗的无名女子为自己的女儿;老人和索尔一样,想给无名死者一个体面合法的葬礼;老人和索尔一样,想要通过死者之死获得意义,并使生者获得救赎。
老人找那位长达五年时间寻找自己失踪女儿的母亲要来出生证明,他给无名女子编写人生经历与死亡档案,他给她举行葬礼,他把自己早已购买而来的墓地作为无名女孩的墓地。
就此,这位无名的反抗者,成了老人和老妇人同样死于反抗的孩子。
那些被暴力机构像流浪狗一样血腥杀害、胡乱掩埋、没有名字、没有故事的人,在两位老人举办的葬礼之后,由“无名者”转化为“有名者”。
影片里有很多超现实主义镜头:空中飞翔的大鲸、雨水滴露的邮政大厅、深不可测迷宫一般的死亡档案室。
海岸边七条大鲸搁浅的消息,遗落在地的鲸鱼耳环,从头到尾鲸的故事与人的故事彼此交织。
对人类而言,这种大型哺乳动物屡次在海岸边“集体自杀”的事件,实在让人惊骇无解。
科学界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其中之一是:鲸鱼是一种群体性动物,如果其中的一只遭遇危险,会向同类发出求救信号,别的鲸鱼因此会不畏死亡的前去救援。
显然,影片的导演,对这一解释颇为痴迷。
鲸鱼的救援是向死而生的救援。
入殓房老人给无名女孩安排的葬礼,在人类社会的黑暗时期,显然要冒着丧失生命的危险。
死亡的无名女孩,与老人、老妇人、运尸司机、掘墓人这些无名者,皆是在危难之时,鲸鱼一样互相施予援手的同类。
整部影片对话寥寥,几乎没有反抗者与暴力机构的血腥的直接冲突,有的仅仅是侧面叙事:老人与掘墓人关于死亡的对话、老人与运尸车司机的对话,老人与寻找失踪女儿的老妇人的对话,老人与官僚上司的对话。
老人的时间是最为古老、质朴、直观的时间,它以太阳的升起与落下来衡量,而非钟点、月或者年。
时间对老人而言,是《一千零一夜》式的时间,他铭记人类生活的每一天。
当身带隐秘罪孽的祭奠者问:“我多少天出狱?
”他答:“2679天”。
当官僚上司问:“你在这里工作多久了?
”他答:“7686天。
”由此可见,从影片的开始,导演就试图讲述一个关于人类死与生的1001夜般的循环式故事:老人和掘墓人都在计算着他们所挖掘的墓坑;掘墓人必须在聆听过死者的生存故事之后,才肯给他们挖掘;无名的死于反抗的女孩,占据的是第一千零一个墓坑。
至此,一千零一夜式的死亡叙事已经结束,生者的故事就此开启。
葬礼之后是婚礼,而婚礼是孕育新生命的起点之一。
影片里也有很多讽喻性镜头:在相对开放期间回国的老父亲,直到临终之际,才能见到与他分别了十八年远在海外的女儿;葬礼邀请函的背面便是总统竞选的四处张贴的小广告——虚假民主的反面,即是被迫害而死者的的隐秘葬礼。
老人无字而仅有划痕的书写与无处可寄的笔记本,都是身处压迫的所有无名者对暴政的反抗与铭记。
虽然这是一部特意模糊了时间与空间的影片,观众不知道故事发生于何时与何地,但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
昆德拉在《笑忘录》里曾借着男主人公米雷克之口言道:“人与权力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
”所谓的“遗忘诗行”,无非是为了从遗忘中打捞记忆,并铸造记忆。
影片看上去与智利有些关系,但我想篡改一下托尔斯泰的名言,我想说:“不幸的国家都是相似的”。
人类所有的暴政都是相类的,就若人类所有的苦难都是相似的。
在我看来,阿列热扎·卡塔米的之所以拍这部影片,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熟知他的祖国(伊朗)三十多年来渴望自由的民众艰难的反抗史。
他想通过这部魔幻与现实互相交融的影片,给世界上所有被损害、被压迫、被侮辱,为了自由而付出生命或勇于付出生命的无名者书写一首影像赞歌。
无名的反抗者被湮灭的历史,需要所有人参与书写。
电影导演亦然。
正如这部影片开首的题词,那是德国诗人策兰的诗句:“die welt ist fort , ich muss dich tragen”,翻译过来便是:“世界已经离去,我承载你“。
对蓄意被湮灭的无名者的历史而言,记忆,所有生者尚存的记忆,是最好的承载体。
守墓老人在是他自己的同时是否也象征着国家、文化或是历史的记忆?
历史从不曾忘记任何事,但集权却总想让历史忘记,历史在当下也只好装聋作哑。
老人牵着线走进巨大逼仄的档案室的一幕,很难不让人想到米诺陶斯的迷宫,后来唐突闯入又迷失其中的象征着集权本身的官员则更加印证了这个联想。
至于搁浅的鲸鱼,应该是象征着在罢工中被捕死去的年轻人们。
尽管志愿者们已经倾其所能,但最后也只有一条鲸鱼重回了大海,回到了历史的记忆里,其它的则都死在了海滩上;而反抗的年轻人里也只有一名女子以他人的名字下了葬,其他人则都秘密地消失了……老人在检查尸体的时候,尸体像熟睡的人一样翻了个身,这是否是在说只要仍被铭记,女子就不算真的死去?
不过守墓老人后来在停尸房门口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乘车离开时后视镜里年轻的自己则变成了黑白的,这一幕是在说什么?
无名女子的葬礼上人们说,愿你在长眠中得到永生。
最后老人到海边去看鲸鱼,远处唯一获救的鲸鱼从深海跃出,近处死去的鲸鱼搁浅在沙滩上,就仿佛是两种不同的永生之间的对照。
这电影质感非常好,但依然给我看困了
“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一部电影挺好的”挖坟人的一千零一夜,入殓者的追寻正义之旅,曾与恶共舞前罪犯的突然被审判,后视镜里黑白的青年自己和天空中飞翔的鲸鱼~葬礼结束是婚礼,不遗忘是为新生
独裁的手掌立在文明荒漠骇惶人间,反抗的尸体滞留历史殓房籍籍无名。掘墓人无眼,葬礼上看得见凶手;守墓人无名,材料里写得出姓氏。鲸鱼翱翔天际,寻找滩涂上搁浅的同类;老头举起明灯,探寻被遗忘苦难的典籍。孤身对抗荒谬系统,迟暮撬动集权大门,滚着轮胎的男孩倏忽长大,男孩唤作信念,浇灌记忆。
6/10。竟有点看不懂……很爱鲸鱼飞天的镜头。不喜欢这篇散文的表达方式。
我发现这种假文艺且不知所云的电影在豆瓣上评分很容易虚高
快睡着
可能更多的人会留意到大漠中伫立着的“五指山”劫后余生,呻吟的蓝鲸划过天空,空荡的前挡迎着冷风,此类等等,魔幻现实往往就是将现实的一切罪恶化作触手可及的梦,让观者自己选择沉默抑或觉醒,伊朗导演的殇,穿过智利历史的痛,让世界另一头的我们,看到的可能是镜像,也可能是似曾相识恶的平庸
摄影很精美
很沉闷的观感,更多是看完有回味的余韵,感觉内容更适合30分钟的短片。
伊朗导演却写了一场在智利的墓地发生的事。隽永又悲怆的诗。可惜本可以以老人的死来结束的。
座位被占,旁边的女的柏林少女的香水味熏的我头晕,以及,每次有人笑的时候我的内心都是,WTF?
遗忘诗行 生命与死亡的驿站 历史与记忆的诗句。这是一部关于生命 历史与记忆的电影 导演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电影中 拉美处于动荡的年代 暴厉的正负就会有无数油行 反抗与示微。他们是无惧生死的反抗者 就像谭嗣同 明知自己为国或为民的行为会让自己消失 但依旧以血荐轩辕的精神 成为这个出头人 他们会被称为先烈。但随着时间一切皆会湮灭 他们行为会被社会遗忘 他们的故事甚至会被文字篡改 但只要有一个人记得 记得他们的所作所为 能让他们的精神继续 一切都不算消失。鲸鱼的悲鸣不是自己的哀嚎 而是献给全人类的挽歌。老人给了先烈一个体面的结束 历史会记得什么是对的。
全程以为是西班牙,但一看时代不对啊……直到结尾字幕的最后,才想有可能是南美智利?
略好于题材相似的《诗人》:遗忘诗行吧诗人
#74th Venice#地平线最佳剧本 符号堆砌 意象迷人 魔幻历史 拒绝遗忘
真正拍电影的手艺人,电影语言极强,超现实主义恰到好处。
刻意遗忘但尸体不会说谎,加了超现实的《索尔之子》。爱听死者故事的掘墓人改听新婚故事虽略带刻意,但鲸鱼绝对震撼。
对伤痛的守护。全片多用固定机位镜头,在两处超现实段落用镜头的运动制造了强烈对比(另有几处机位不动的摆动镜头)。遗忘的姓名与牢记的故事,被游行击破而摇摇欲坠的玻璃,政治与死亡的两面。片尾,在与逝去的同伴身旁,与自我对视。形式足够克制,意象需要做减法
鲸鱼一段见仁见智吧,初看很惊艳,细想也挺腻烦。
飛躍天際的鯨魚鳴叫聲,也是每個正義人士心中的創傷,老人無意中觸及到國家至暗時刻,而官僚和體制的嘴臉與行為對於天朝觀眾也頗有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