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时刻,分秒之间,人心自现。
对于错正与邪,都是相对而言。
每个人都是一颗棋子,处在自己的位置去做事。
或许一个不以为意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一定不要错过这部电影哦。
结局有点出乎意料,女主良心发现去归还遗落在车上的荣耀手表,结果男主却过了忍耐的极限,露杀机,遗憾。
可能他以为再也找不到父亲送自己的手表 也许是自己养的心爱的小兔子没来及喂水被渴死了。
影迷朋友们,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有些电影即使讲述异国故事,我们依然能够感同身受。
这就是光影世界的神奇魔力。
电影是不需要翻译的语言,即使我们拥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依然会为主人公面临的困窘境地而煎熬,因主人公的情感起伏而共情。
《荣耀时刻》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跨越国界,抵达观众内心。
电影《荣耀时刻》目前正在全国艺术放映联盟专线上映中,保加利亚现实主义佳作,感兴趣的朋友千万别错过!
文末购票!
来源:Indie Wire一名铁路工人在铁轨上意外发现了一大笔钱,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通过这个引入入胜的故事,保加利亚导演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和佩塔尔·瓦查诺夫让我们看到,这位铁路工人得到了他没有想过的待遇。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行为会导致不可预知的后果——这个主题贯穿两位保加利亚导演共同执导的第三部影片《荣耀时刻》。
这部影片像一个寓言,从一个话题谈起,不断发散到其它话题上。
铁路工人灿科(斯特凡·德诺利博夫 饰演)是个生活孤独而简朴的老实人。
有一天,他在铁轨上意外发现了一堆现金,而后立即上报给了警察——最后事情却朝着别的方向发展。
从这个直接了当的开头开始,《荣耀时刻》借鉴了弗兰克·卡普拉式的剧本——工人阶级被他们无法控制的力量推上风头并不知所措。
在2014年共同执导了《教训》之后,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和佩塔尔·瓦查诺夫延续了达内兄弟的自然主义风格,同时也保留了保加利亚电影的一贯风格。
通过纪录式的现实主义手段,在缓慢的节奏中,日常社会呈现出一种苦楚的现实。
从这种角度来说,《荣耀时刻》无意旨在有风格上的突破,更多的时候,它呈现的是一种直白、尖锐的关于人的道德困境。
但是,本片的导演风格和演员表演又是浑然天成,在有些部分,我们可以毫无察觉地完全沉浸进去。
拾金不昧的灿科被热衷于宣传的政府誉为英雄。
可随后他经历的一系列令人困惑的事件却证明他只是一颗棋子。
“小人物灿科捡到一大批现金”这个极具噱头的事情出现后,本片最聪明的处理出现了:另一个中心人物马上跟上。
工作狂尤莉娅(玛吉塔·戈施瓦 饰演)作为交通部公关负责人,她立刻制定计划,要公开表彰灿科,试图挽回政府的负面形象。
电影在极度忙碌的公关部女部长和孤身一人的灿科之间不断切换,保加利亚社会现实以这种方式被《荣耀时刻》准确地捕捉到了。
这个故事可以适用于任何背景,人们很容易可以想象《荣耀时刻》被翻拍成其他国家的电影。
从媒体采访将摄像机推到灿科脸上的那一刻起,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物并不是简单的存在,因为他患有口吃,而且并不是完全崇拜当局的类型。
影片中,尤莉娅鼓动这个说话温吞的大胡子去参加交通部长对他的表扬会,同时奖励了他一块电子表。
在这个过程中,尤莉娅从灿科的手腕上抢走了他的旧表,却没有意识到这块表对灿科意味着什么,当灿科试图抗议时,尤利娅完全忽视了灿科的话。
更加讽刺的是,第二天早上灿科醒来时,这块政府送给他的电子表已经不能用了。
当时,铁路部门已经拖欠了工人们很久的工资。
灿科曾试图提醒部长注意工人们偷燃油的事件,部长却厌恶地别过头去。
当灿科打电话给交通部试图要回手表时,尤莉娅试图甩开他,没有意识到灿科早已有理由对铁路部门感到不满。
到了临界点,灿科终于决定采取行动,而这只是《荣耀时刻》中几次对决的第一次,它为影片后面到底哪一方占上风打下了问号。
尽管尤莉娅之前一直漠视这个和她阶级相差很大的铁路工人,但在影片的最后,导演试图让两位角色之间产生更多的情感,让尤莉娅唤醒良知,对灿科萌生同情。
尤莉娅一直站在男主角灿科的对立面,虽然她只是受职业道德的驱使,但同时是整件事的始作俑者。
从这个角度讲,女主角是一个引人思考的角色。
她经常在各种会议和疯狂的电话之间奔波,但作为一个妻子,尤莉娅试图通过尝试体外人工受孕的方式来满足她丈夫的需求,即使她还没有做好成为母亲的准备。
夹在繁忙的公事和自己的私事之间,尤莉娅应接不暇,这也给电影带来了戏剧性的张力和荒谬的喜剧效果。
其中有一个非常具有冲击力的情节,她站在交通部的工作室里,需要脱掉裙子,将受孕药物注入身体,慌乱中,她用保加利亚国旗遮住自己的身体。
就像《迈克尔·克莱顿》中蒂尔达·斯文顿饰演的女律师一样,尤莉娅同样是一个复杂人物,她受困于职业道德,而女演员戈施瓦出色的表演充分传达了这种分裂状态。
同时,男演员德诺利博夫的表演也很出色,他凝重、孤独的表情表现出灿科的烦恼。
在整个影片中,他的台词并不多,同时有大段大段的咕哝与结巴,只有宠物兔子的陪伴与安慰。
他是一个如此脆弱、温柔的角色,以至于《荣耀时刻》在其最大的转折之前就进入了催泪环节。
此时如果灿科决定不再抗争,他的生活的确会更轻松,尤莉娅也理应对这个家伙更宽容一些。
但随着影片的发展,设定之下的尖锐道德难题也就此应运而生。
当然影片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本片没有过多地建立起其他配角的特性,大多数人物的作用只是引起人们对这个社会系统弊端的关注。
但实话实说,即使《荣耀时刻》只是部分刻画了影片设定,它仍然使观众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荣耀时刻》通过将视角在两个主人公之间切换,建立了足够的戏剧张力吸引观众。
通过这种方式,导演花了大篇幅证明两个关心不同事情的人不可能站在共同的立场上。
而突如其来的、令人意犹未尽的结局虽然并未完全说明这两个人物的归宿,但至少避免了一个过于简单、乏味、直截了当的收尾。
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一个令人欢喜的大团圆结局,但正如《荣耀时刻》所表明的,那些美满结局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童话。
购票链接
观影.今年电影院看的第63场电影,慈云寺耀莱杜比影院看的第三场电影,荣耀时刻是一部值得反思的剧情电影,通过小人物遭遇来影射出当今社会上的人与事,含沙射影,这个故事可以通用于任何国家,我们何不身在其中,导演耿军和片方也在现场和大家讨论了删减问题和开放式的结尾,杜比影院双机放映画质很清晰,亮度很亮,非常值得推荐.
强力推荐!
可以达到满分的片子 小人物与腐败 官僚机器及其喉舌的对抗 荒诞 戏剧性 十足 保加利亚这个出产吸血鬼的地儿 被欧洲称为第三世界的蛮荒之地 在后冷战时期的颓败和老百姓的无力挣扎一览无余 编剧导演摄影和演员全员在线 真的值得中国的电影人好好学习 最好看到沉默寡言的扳道工没有卧轨自杀而是奋起反抗 狠狠锤打了以绿茶婊为代表的官僚阶层 公关部 =遮羞布 换做我们的底层小人物 恐怕大部分会成为卧轨的那个
如果你们看过《低俗小说》,那一定会注意到里面引起一系列事件的金表。
同样是一块手表,在《荣耀时刻》里却引发了另一个出乎意料的连锁反应……一起来看看好莱坞时报是如何评论《荣耀时刻》这部电影的。
信息来源:好莱坞时报保加利亚电影人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与佩塔尔·瓦查诺夫在他们的第二部剧情片《荣耀时刻》中,继续沿用了他们首部获奖作品《教训》(2014)中的主演。
《低俗小说》剧照如果你注意到《低俗小说》中那块臭名昭著的金表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你应该看一看《荣耀时刻》中的那块金表又带来了什么新的故事。
这部完成度高、表演精湛的保加利亚悲喜剧围绕一位见多识广的女公关和孤身一人的铁路工人展开,讲述了两人的生活是如何因一些极为不幸的原因交汇到一起的。
作为编剧兼导演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与佩塔尔·瓦查诺夫的第二部剧情片,《荣耀时刻》这部同样聚焦于人性弱点与社会经济失衡的电影在洛迦诺电影节上首映。
他们在2014年的第一部作品《教训》在电影节获得了许多奖项。
随后,它在釜山、东京、安塔利亚和汉普顿(同时获得了最高奖项)多地的电影节上展映。
如果达内兄弟尝试拍这样的喜剧,这样的黑色喜剧,他们也许会构想出和戈洛佐娃和瓦查诺夫(联合编剧德绰·塔拉勒兹科夫)的电影中一样的场景。
在保加利亚的乡间,口吃的灿科(斯特凡·德诺利博夫 饰)是一名铁道线路工,终日为国家日益恶化的火车轨道系统拧紧螺栓。
一天清晨,他在执勤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洒落遍地的钞票,忠厚老实的他把这笔钱还给了当局,只偷偷留下了几张零钱。
与此同时,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尤莉娅(玛吉塔·戈施瓦 饰)是一个40岁的工作狂,负责保加利亚腐败的交通运输部的公关工作。
适逢弊案频传,更别提尤莉娅还在努力与她极为耐心的丈夫人工受孕。
她决定炒作灿科的英雄行为,以扳回政府的负面形象。
于是邀请灿科前往首都接受表彰,在闪光灯下微笑。
但尤莉娅的计划出现了严重纰漏。
因为表彰会上的奖品是一块全新的电子表,灿科被迫暂时取下他亡父送给他的俄罗斯“荣誉”(Slava)手表。
然而,尤莉娅意外弄丢了灿科心爱的旧表,这一错误最终影响了两人的生活,起初看起来这一切有一点啼笑皆非,就像是围观一出保加利亚的职场闹剧,但最后这场闹剧演变成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在两个人物身上……影片中有几处戏剧性转折与惊喜,令人哭笑不得。
诙谐幽默,结构精巧是这两位导演一贯的拍摄特色。
这部影片中没有一刻会让人觉得是浪费的,或者之后没有交代清楚的。
《荣耀时刻》通过塑造两个极端对立的人物(公关专家 vs. 沉默寡言的老实人)描绘了一个欺骗与残酷泛滥的社会。
比如影片中尤莉娅的公关团队一直在嘲笑灿科的口吃,又比如也许除了灿科这个单纯的傻子以外,所有人都想着维护自己的脸面,包括一名调查记者——他似乎看上去很正义,但很快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玛吉塔·戈施瓦和佩塔尔·瓦查诺夫都曾在《教训》中出演。
这次他们再次令观众深刻印象,他们饰演的两个角色有着相互冲突的需求与地位,但他们都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不惜一切代价。
就某种层面而言,尤莉娅和灿科分别代表了一个更大问题的两个侧面——这个问题无关乎他们各自的身份,而是与他们生活的地方有关。
他们在一个狗咬狗的世界里尽力生存,无力改变什么。
男男女女都只为自己考虑,在《荣耀时刻》中有些地方让人想起让·雷诺阿在《游戏规则》中的那句著名的台词:“这个世界糟糕的地方就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
购票链接
诚然,这部电影中保国交通部官员和警方一波接一波的骚操作给人一种强烈的似曾相识的既视感,但倘若因此就把它看作一部简单的社会现实主义批判题材,恐怕会显得有些浅薄与失之偏颇。
对于没有什么宗教方面背景知识的我看来,它和许多欧洲电影所乐于呈现和探讨的相类似,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性事件,在故事中引出一场思想观念上的交锋与辩论,最终指向一个近乎无解的道德困境。
这个困境,在这部影片里,可以被解读为如何对待诚实与虚伪,这场交锋的双方,自然是口吃的底层护路工Tzanko,以及长袖善舞的交通部女公关Julia。
Tzanko所信封和秉持的价值观正如父亲传给他的那块手表:像指针一般精确,来不得半点虚伪与矫饰,以一种一以贯之的诚实对待身边的一切人一切事,黑即黑,白即白。
体现这种价值观最具代表性的一处细节是:尽管他被包装成了拾金不昧的英雄,但他从未否定过自己内心中的贪念(罪恶),在拾到第一张钞票时,他有过片刻的犹豫,而在面对警方的质问时,他也不讳言自己在现场拿走了150列弗据为己有。
但这种素朴到近乎可以被称为原始的价值观,在电影中却遭到了Tzanko周围众人接二连三的挑战,当与现代社会并无太多交集的Tzanko因为一场意外开始与旁人产生交集,他逐渐发现自己所信仰的诚实其实是站在了大多数人(也许仅有Julia的丈夫是个例外)的反面,基于以务实为前提的虚伪处事方式才是这个世界的主流。
交通部的摆拍授奖是一种欺骗(而这一欺骗恰恰来源于另一场欺骗,交通部的舞弊案),电视台的曝光也是一种欺骗(如果说交通部将Tzanko打造成一个并非见钱眼开的道德模范是一场欺骗,那么电视台为了所谓的正义和真相进行的引导式爆料,何尝不是另一种欺骗?
Tzanko的本义只是说出自己的想法与看到的事实,并非要成为模范或英雄),交通部为了平息舆论,联合警方对Tzanko的陷害,还是一场欺骗。
影片中主线外的另一条情节线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女主角Julia在开展各种公关同时,也在忙于保留胚胎人工受孕。
如果说,故事的一边是Tzanko父子通过一块手表将一种人类天然的素朴价值观传承下来,另一边则是Julia夫妇以科技之名对造物主所设定的人类约定俗成繁衍规则的欺骗与背叛。
但是,Tzanko所信奉的价值观又真的是白璧无瑕,无懈可击的吗?
Tzanko在电视上被Kolev别有用心引导后的发言看似可以被定义为所谓的“不屈强权”“敢于直言”“坚守正义”,但事实又是怎样呢?
那个出现在报纸上的卧轨铁路工人是否源于真相曝光后的巨大压力?
那些在影片最后对Tzanko大打出手的工友,会不会因为他对坚持个人道德观念的偏执,无法继续揩油收入锐减甚至面临牢狱之灾?
基于一种道德评判层面正义所作出的选择,所收获的又一定全都是善良的果实吗?
这个无解的难题也许正对应了影片开放式的结尾,Tzanko与Julia,两种价值观的碰撞,谁对谁错永远分不出结果,但我们知道的是,在这场交锋中,两败俱伤才是几乎不可避免的最终结局。
善科是一个老男人,没有家庭、没有伴侣。
他的工作就是修理铁轨线路,用扳手扭紧螺母。
这天他吃完饭喂完兔子拿着扳手穿着工作服照例上班,沿路看见偷柴油的同事,他径直走开。
走着走着发现了纸币,一张,二张,然后一堆,喝了一大口水并用水淋湿头发之后他报警了。
故事开始。
影片的伊始先是手表的特写:昏暗的房里一名老男人打开电视机用勺吃着饭,电视里的新闻报道一直在放字幕在滚动,老男人显然很关注新闻。
我一直知道,底层对社会是关心的,比如公平公正。
镜头中的老男人洗完碗拿着扳手穿着工作服就出门了。
在昏暗的房里老男人拿着扳手有一组特写,这是一处精致的伏笔。
第一幕的最后电视里讲到放弃指控的画面时老男人用遥控器关掉了电视。
他不知道他成为了电视上那个男人。
电视机就定下了场景基调。
关于平民和政府部门的诉讼,还是放弃指控。
(用电视说话,定下故事节奏)凌乱到不堪入目却整洁的住所,吃完饭就去洗碗—仔细端详手表、给兔子按摩并喂食、换干净的水……这些细节勾勒老男人一个大致的印象,做事有原则有条理,他养的兔子就好像是他自己的写照,一丝阳光的照入,电视的采访报道依然官方情绪的存在,他拿着扳手就离开了。
同时,遇见同事偷柴油似乎又隐约地指示他是个孤僻乖戾的人。
公关尤利娅的出场,是关于胚胎。
席间电话不断,掌控全场。
俨然女强人形象。
但也是因为太忙,她总会分心,好像有忙不完的事。
她第一次出场的最后一句台词是:我们要让他成为英雄?
这是个伪命题。
公关尤利娅的老公说,一旦我给你打了针,我们就没回头路了,你确定要我打这一针吗,我想得到你的确认。
尤利娅二话不说,抢过针扎在腹部。
新闻报道之后,同事嘲笑他(这次嘲笑,坚定了他之后新闻上的告发)。
他气愤的回到家温柔的抚摸兔子喂食倒水。
夜晚,他掏出身上的物件,望着捡的150元发呆,脱下衣服关了灯。
黑暗持续了十来秒种。
再就是直播了。
直播前老男人脱裤子的时候,硬币撒了一地,他想捡被制止,还被问到你就没想过剪掉胡子吗,他说没有,我发誓。
众人一幅嫌弃的样子。
拿着裤子,别管硬币了。
对于新闻中心的人来说,收视率和热度才是需要关心的。
手边的事都可以放下,但老男人不行,因为这是他的生活,他一贯勤俭。
尤利娅依然在电话里指挥事情具体操作步骤,干练果断。
换好衣服来到现场,镜头给了科列夫一个特写。
显然他是尤利娅的对手,这为后面的报道埋下伏笔。
小男孩在台上成熟的演讲,老男人的手表被尤利娅拿走,老男人再三回头想要回来,被拒。
镜头给到戴手表的皮肤上一块太阳没晒到的白色印记,老男人轻抚。
英雄的待遇就是:奖励一块廉价的电子表。
本该是表彰老男人的拾金不昧,却转到部长拖鞋等桥段,最后给了部长很多闪光灯和掌声。
部长问老男人是不是用锤子工作,老男人回答扳手。
从这可以看出上层官员对下层一点都不了解,就算是工作细节,上层也不清楚明白。
部长问老男人可以问他问题,老男人说了工资又说了柴油的事部长回应他知道也会处理。
好像默认工资不发可以偷柴油这件事。
设计好的报道穿别人的衣服假装的微笑。
这就是新闻报道。
部长的最后一句台词是:我已经给总部写信了。
尤利娅:好像我周围的人都变迟钝了。
从这话可以看出她很清楚每一个人想要什么她能导演一切包括怎么走位鲜花什么时候给镜头多少秒到哪里剪辑下一个画面她都能找到重点。
但她唯独漏掉了,老男人的手表。
他说什么都行,很明显他是个傻逼。
这就是尤利娅对老男人的理解。
晚会结束他穿的别人裤子被别人要去手表也没个准确回复他站在卫生间里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然后就回家去了。
之后就围绕手表展开,敷衍敷衍,明天明天,终于换来一个一样的但是没有刻字的不是他的手表。
公关部的举动没有任何怜悯示弱者的矫情在里面,简单粗暴,不留情面。
(多数情况下,示弱者的下场都是悲惨的)老男人只想要回自己的手表,结果被区别对待敷衍了事,于是他找到尤利娅的对手科列夫,第二次报道。
老男人的内心独白应该是这样:拿走我的表再给一个不是我的表给我这种行为对于老男人这种生来孤独缺关爱的人而言很可能是一种莫大的侮辱,按照老男人逻辑或许是这样解读的,“我TM难道已经可怜到需要你给我一个一样的表来打发我忽悠我这样的地步了吗?!
”)那不是一般的表,那是他爸留给他的唯一证明,是物证也是信仰。
所以第二次报道他畅所欲言,讲偷柴油讲廉价电子表讲拿走他的表给他另一个表。
然而反抗并没作用,更招致恶果。
尤利娅果断出击,封锁了网络,并要求老男人发道歉申明,老男人拒绝。
这就有了黑社会栽赃胁迫警察从中作梗老男人终于被迫低头,拍报道的时候更是设计背景还要换服装,镜头前的光鲜亮丽背后的真实没人探究,新闻工作者对底层的厌恶真情流露。
老男人终于如释重负,却没想到被揭发的同事群起而攻之。
果然,报道之后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总是裁掉几个人用来息事宁人,但源头问题从没有解决。
之后尤利娅的胚胎成功,有一天她看到报纸说有一个线路工卧轨自杀(有一种可能就是被裁掉的人因为生活失去保障而现在自杀,因为最后老男人出现),她开始良心发现寻找老男人的消息并在汽车里发现老男人的手表。
决定送还于他。
最后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尤利娅敲开门之后,看见一脸伤疤的郁闷老男人,片刻之后他拿起他的扳手。
(多数情况下,示弱者的下场都是悲惨的,在经历悲惨之后他们能选择的还有什么呢)而等在车里的男人独自等待着。
对东欧的认知是白俄罗斯作家《二手时间》,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
通过讲述了苏联解体后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时代为变革付出的代价。
而这个影片中再次提到了时间这个概念,很好奇东欧艺术创作者们为什么对时间这个概念如此执着?
准确来说,保加利亚选择加入了欧盟,而白俄罗斯选择了拒绝欧盟。
在观看电影之前,对于保加利亚这个国家,我像大部分保持着刻板印象的人一样,觉得酸奶和玫瑰,就是这个国家的全部。
但在昨晚在电影院看完这部由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引进的《荣耀时刻》,深深被导演和编剧的故事手法吸引其中。
故事的连贯性和紧张性,在为数不多的台词中意义铺垫,人物的关系逐渐清晰,人物的性格也跃然于银幕上。
这是个小人物的故事,剧中有很重要的两个暗喻:第一就是男主的兔子。
兔子几乎是男主的全部心思所在,也似乎暗示了他的形象,沉默温顺,也毫无攻击力。
第二就是那块父亲留给他的荣耀牌手表,让这个个沉默的,伴随着口吃,只想问心无愧的过着自己生活的小人物,把这一块不快不慢时间准确的手表看得极为重要,也因手表的丢失,被调换,再被归还,产生的一系列各个角色的本能反映和推动剧情发展的荣耀手表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这是一个经典的小人物的故事,废话文学表示就是,如同历史上出现的小人物一样,卷入政治的纠纷,宏大的叙事,利益的争分中。
但这个拿了150块却愿意上缴了一整袋钱的小人物,他有着普通人的小心思,有着不合时宜的坚持,更有区别于这个时代,这个企业,乃至国家权力系统的不妥协。
就像那块老旧的刻字的手表,这是父亲(过去)留给他的礼物和期待,他对手表的执念,也显示着他对那个时代,或者说残留时代精神的秉承。
最惊喜的部分莫过于字幕过后的彩蛋,听到车门的砰的一声,这是茱莉娅回到了车上还是丈夫离开了车去寻找她?
导演擅长让观众进入电影的情境,情境的情绪,愤怒或是无奈都足以煽起观众对小人物和我们自身的自怜,然后将目光对准看似迫害他的人。
有多少人希望那个扳手是对准茱莉娅的?
但仔细想想,口拙心笨的灿科在回答交通部长时说,巡道工用的是扳手不是锤子。
扳手是来对付火车轨道的,不是人。
我希望,茱莉娅顺利回到车里,也希望兔子好好活着,而巡道工这个小人物也可以继续问心无愧的活着,至于交通部长还有更多权力部门的人物分析,似乎我这个小人物也是无权评论的。
迟到了两分钟,难得的观影体验,上午9:30甚至取票机都没开,包场,全是虚席,得益于县城。
质感和观感都很棒(除了影片开头巡道工在轨道上巡逻那段,太晃)。
有几个镜头是有冲动扒下来做壁纸的,但是没有寻到资源...人物刻画十分立体。
巡道工代表一个社会中的基本人,虽然在影片中有弱势群体的缩影(后文会涉及);女人代表中层;部长代表高层。
巡道工和他的同事共同组成了底层,每个人都是基本人。
巡道工面对自己的同事只能算受欺负,面对中层和高层博弈才算弱势群体(好像也面对不了高层,多少底层人有这样的荣耀时刻呢)。
女人代表的中层,生活工作繁忙,有手段,做事看结果。
部长代表的高层正如他可怜的戏份,我们是很难接触到的。
阶层之间可以沟通吗?
影片好像给出了答案,但也提出了条件:可以,但是要像和口吃的人交流一样,困难。
原因是什么?
一个角度是价值追求不一样。
对于巡道工重要的是那块刻有“送给我的儿子,灿科”的荣耀手表和他的兔子;对于女人重要的是事业、顺利的家庭和一点点良心;对于部长重要是的维稳。
港片里双方对峙马上就要打起来的时候,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就要出来说一句:“大家求财,大家求财。
”求财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句话一说出来,就说明事情还有得商量,毕竟双方就是为了求财,而不是求两败俱伤。
但是如果没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阶层之间是不是就鸡同鸭讲(女人在被巡道工惹急后,直接问:“你要多少钱?
”),随后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线索环环相扣,衔接很顺畅。
本身是故事片,却会有看悬疑片的快感。
胚胎这条副线没有看懂,但是从女人打针不积极,事业的优先级总是高于家庭来看,这孩子也不像是她的。
que了下新闻业,另一个电视台也不只是表面上地对巡道工嘘寒问暖,实际上还是要利用他爆出猛料,赚取流量。
烛光晚餐...婚姻的虚妄...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做了件好事,被卷入了另一个圈层的社会,被欺骗、利用、要挟、恐吓、殴打,简直就是一出闹剧。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大兔子很可爱。
本来只想写短评来着,结果字数限制就只能发到这里了,算不上合格的影评哈。
这部影片不算长,剧情也没有那么多曲折和翻转,但观影后细细回味起来却颇似一坛佳酿。
首先,看片名。
我觉得,大概有两层涵义:一是指男主灿科父亲留给他的遗物(旧表),他多次强调,这是他的“荣耀”,所以在他看来,发现巨款并交公,最终得以接获交通部长亲自颁奖和媒体、社会公众夸赞,并不是什么荣耀(觉得是他应该做的),加上“时刻”一词本义就是钟表,灿科的旧表就是他的荣耀时刻,而这块表又是串起本片诸多剧情的重要道具;至于“荣耀时刻”的真正获得者是谁?
应该主要是指女主尤莉娅,她的诸多身份(部长的好下属、团队的好上司、家中的好妻子)都因为“成功”炒作灿科义举事件和受孕怀胎而迎来“荣耀时刻”,——当然,部长、丈夫、下属甚至那个热衷爆黑料的争议主播、记者,也都因为灿科而收获各自的“荣耀时刻”。
而本应收获真正荣耀的灿科,却因为女主的蔑视(自始至终没有将他当成一个她宣传口径中的“英雄”来对待,甚至为了摆脱他的正常诉求、不得已爆料而不惜下黑手陷害他),被关被打被针对(剃了头发和胡子,单身的他一直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伙伴“宠物兔”也没有得到及时照料,他被女主找来的警察部门“黑幕”、威胁时还一直心系他的兔子没人照料)。
就因为做了一件好事,生活却被打乱得一塌糊涂,这种虚假的“荣耀”远不及其父留给他的遗物这一真实的“荣耀”更能带给自己安慰,偏偏女主还把他的“荣耀”给弄丢了。
真是极大的讽刺!!!
片尾,得知年届不惑、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妻子受孕了且状况良好(按照医生的说法,非常健康,拥有下一代的成功率很高),喜气洋洋的丈夫听者欢快的曲子,等着妻子解决完最后的麻烦(男主的手表终于找到,正由女主亲自上门还回)而“荣耀”归来。
正在这一派祥和气氛中,仿佛失去了生活中的一切而面目全非的男主(因为向媒体揭露交通部弊病顽疾和长期克扣停发基层“粮饷”的现状、单位同事贪赃枉法的行径,而先是被女主找来的警察对付,再被同事们欺辱),给女主打开了门,然后愤怒地将手伸向门边的巡道工具(男主是一位默默干了很多年的底层巡道工)而不是接过她还回来的手表——我觉得他的内心独白可能是:干!
就让TM的“荣耀”见鬼去吧!
一个开放式(其实并不算开放)的结局。
另外一个值得玩味或者颇具象征意味的细节,可能是导演(编剧)对“激进女权主义”的讽刺。
本片很多细节都在强化女主强势的一面:跟丈夫在医院与医生交流怀孕手术相关事项之时,几次打断谈话接听工作电话;两次让男下属当众脱裤子(给灿科换上干净的裤子,后者因为早饭洒了弄脏了准备出席授奖仪式的西裤);多次让下属严格按既定的流程来,不要打乱她的部署,即便那些她明显清楚自己不对的要求(如原本正确的直立话筒的高度给刻意调低,硬说这才是部长的身高,结果仪式上部长发言时很不适,不得不再次把话筒调高);让丈夫开车将医疗用品送到单位,让他“顺路”去接迷路的灿科,甚至使得他被男主以为是女主的专职司机……但这种种“激进”的做法并没有给女主带来持久的“荣耀”,最终不得不向更根深蒂固的上下级关系、社会交际关系、家庭伦理关系低头:出现公关危机的时刻,部长一通电话她就得忙活半天;在她寻找那块旧表的最关键时间点,同事(下属)们却一个都不在(空无一人的单位);那个警方高官在接下“构陷”男主的黑活的同时,提出了要求和女主“共进晚餐”的要求,种种意向表明这顿饭怕是没那么简单;丈夫骨子里并不支持她的工作,一旦工作上出了岔子,他反而乐得看笑话,甚至挖坑逼她就范,同时强调其存在并给出毫无痛痒的意见。
这些人都没有真正支持过女主:既然你喜欢强势,喜欢强调你的存在,就自己一个人去“战斗”吧,而代价则很可能是致命的——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女主将失去一切!
这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以看似生活化的风格暴露了铁路系统上下的诸多弊端,捎带也讽刺了新闻界。剧情以求助记者为转折,前后场景几乎对称。还有诸多细节的对应,看得出剧作的用心。
是个好题材,故事性也可以,只是猜到了全部事件进展,结巴也是为了配合剧情吧,但听的我太难受了,多扣了1星。
最喜欢的片段是Julia的丈夫因为拉不起醉酒倒在车里她,只好陪她睡在车里。总觉得他们会分开,看到这里觉得或许不会。
近日連續觀看的三部藝聯引進展映的中東歐影片:塞爾維亞《漫漫尋子路》、羅馬尼亞《醫者仁心》和保加利亞《榮耀時刻》,共享極為相近的主題和情感基調:光輝過後凋敝的城市,後社會主義時代在社會經濟層面被拋弃的工人階層(本片主人公品質優良的手錶,乃一蘇聯品牌之舊物),層層剝削且不近人性的官僚體制,最終都把“老實人”逼上梁山。這些“他山之石”提供了對於中國觀眾而言可謂非常熟悉的歷史和現實景况。本片值得關注的還有對於媒體的討論:國家機器的文宣策略自是一方面,片中堪稱“保加利亞柴靜”的異議記者角色,也在涉嫌製造某種程度上的假新聞,這無疑令人對市場化、競爭性的媒體環境的效果和前景也抱持懷疑態度。惠子則又關注到影片中將女性設定為“爪牙”和“打手”的寫法,此暫按下不表。2021年12月11日11:00於星匯光明廣場9號廳。
故事挺讽刺的,但很多地方的手持拍的角度和特写突兀,该停留的地方又没有让情感好好流露
似曾相识的批判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却需要通过他国的影像语言,才得以在大银幕上呈现。
人物有些脸谱,情节简单直接,现实要比这个复杂得多,主题还好
意志先行。好久没见过这么一板一眼的剧作了,是用excel写的吗?逼电影看得我要气疯了。霞姐:政治讽刺喜剧+道德焦虑电影,隐喻叠加反差喜剧。姐多出来讲讲!国内最好的映后主讲人!
唏嘘的开场,唏嘘的结局,公平和正义从头到尾并不存在于这样的社会中。无论是试图转移丑闻的交通部公关司,还是想要曝光黑幕的记者,这样普通的修道工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工具,他们收获的是热度,而灿科付出的是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意料之中又之外的结局再次衬托出如此社会的悲哀,就算是最后良心发现也于事无补。
3.5+其实规矩,这种连道德模范都拍的电影怎么跟战狼2角力,况且,保加利亚“人渣”虽远必诛啊
她有100种方法刑事他,而他只有没有退路的一锤子🔨
故事讲得很清楚 还涉及了职业女性面对生育问题的困境 但对女主的刻画实在是那种过于典型的傲慢的精英主义者与利己主义者 无法共情 只有批判 而且非常讨厌片子里暗示的她用边缘性交易来解决问题 虽然这肯定在现实存在 但如果在片子里不能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我认为它的作用只会加深刻板印象而非引起反思 是对职业女性的贬低 虽然导演很注意平衡片子的性别比了 但是无一例外里面的女性不是边缘就是负面
21-12-16 13:05 @萬科裡中影
勉强三星吧。算可以一看的讽刺剧。如果是墙内拍的那可能还会宽容一下,但这是国外片那就需要苛求不少方面了。剧情,看完简介就能预想80%的故事,缺乏延展的空间。人物,基本就是被编剧撵着走的状态,形象其实都很扁,前前后后的行为逻辑也没有很扎实。然后设计感也很强烈,女主生育这块的情节尤其。批判力道是有了,立意也是好的,就是表达问题的手段实在有点用力过猛。
什么是政治正确?当政者的意志就是所谓的政治正确了。国家机器的公关处理矛盾危机的手段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小人物的请愿就该被碾压,诉求就该被无视么?再善良的人也是有底线的,坑老实人一次两次三四次,你也得换个人坑啊,不能总逮着一个欺压。最后你要明白,捡到宝,上交给国家才是正确的!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结尾那一铲子举起来,就是保加利亚电影;结尾选择了和解,就是王小帅的《地久天长》。幸运的是,那一铲子举起来了,而且挥舞的如此用力。一个保加利亚铁道工人的故事,他不是雷锋,他是蝴蝶效应。
这种故事,用小语种国家的拍摄手法拍出来,显得一点波澜起伏都没有
西方的通病
有点闷有点慢,镜头乱晃也掩盖不了情节是线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