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新疆裕民县的巴尔鲁克山,夏季的高温让整片土地躁动起来的同时,伴随着一股略带刺激性的气味,“红花”几乎在一夜之间悄然开放。
采摘红花很有讲究,需要在夏季花瓣由黄转红之际采摘,采得早了还未成熟,采得晚了花容憔悴。
红花的花瓣可以活血化淤,是调血之药,更加常见的入药方式,是做成外敷的红花油,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骨痛。
千里之外的西藏,“藏红花”和“红花”的名字仅一字之差,身价却高出近千倍。
它也可活血化淤,本草纲目称其可以解郁安神,久服令人欣喜。
实际上,藏红花并不生长于西藏,而是欧洲地中海一带,明朝时期由京道传入西藏,故而有了这个名字。
它由花及柱头入药,平均80-100多鲜花,仅能收获一克花丝,显得尤为珍贵。
朝起采花,趁鲜剥丝,及时烘干,是一场争分夺秒的工作。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摸索着与时间的相处之道,赶时间似乎有一种较劲的味道,但等时间却呈现了另一种处世哲学。
精神寄托红曲是一种由红曲霉菌发酵米而来的药物,可用于治疗食积饱胀。
现代医学发现其可以分离出一种名叫洛伐他丁的元素,可用于降低胆固醇,却没有副作用。
古时,红曲是大户人家才能尊享的规则,不仅可入药,能酿酒,还常常担当食品调色剂的角色。
江南人爱吃红烧菜肴,无论咸淡酸甜,必是做到红而发亮,这艳丽的红便是红曲的红。
从淘米,发酵到晾晒,传统制曲的过程适合云淡风轻的退休人。
冬去春来,夏末秋至,对于四季的更替,中药人有着独到的见解。
夏枯草,秋桑叶,冬葵子,这些以季节命名的药材,不仅凝聚着先人洞悉时间的匠心,也暗藏着千百年来约定成俗的规矩。
对于山东中医人来讲,霜降意味着一味本草的成熟,霜桑叶是霜后的,可以提神利水去火。
春采桑枝,祛风湿利关节,夏摘桑葚,生津止渴。
秋打霜桑叶,疏散风热,冬刨桑根白皮,利水消肿。
一株桑树,四季入药。
一味精准的好药,必要掌握时刻,时间一到,立刻采摘。
贵州土家人种植的天麻,可用于治疗头晕目眩,肢体麻木,久服天麻,轻身健步。
立冬一过,天麻成熟。
同一种药物,在不同季节采摘,药效也有强弱,这是本草与时间的秘密。
土家人入山采摘天麻的时候,得举行一个吼山的仪式,是麻农对天麻图腾的敬重。
他们深信有灵性的植物,必有豺狼虎豹的守护。
天麻无根无叶,栖身于深土之中,几乎无迹可寻。
天麻酒的制作过程,把天麻剁碎,石磨推酒,随着一勺勺高粱酒注入,磨酒人必须一鼓作气。
滤酒是一件枯燥的重复劳动,但越是简单而消耗时间的工序,越是浸透着制作者的心意。
世间万物顺乎天理,如期而至的灵性,成就了本草神奇的生命,也揭开了医者深藏着的良苦用心。
第二季感觉没有第一季突出,相比之下更喜欢第一季,情感的自然流露,第二季有点过于煽情了,个人觉得编排也没有第一季到位,第一季带给的感动更多。
第二季印象最深的是第二集,里面每一句解说词感觉都可以成诗文了,不是说这样有多文化气息,而是这一集里面宣扬了所珍贵的精神文化,”人生或许复杂,爱却可以很简单””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桑榆暮年逢盛世,余热生辉献绵薄”。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量君],ID:dotammm前些天,君君给大家推荐过一部韩剧《名不虚传》。
讲的是古代的针灸大夫与现代的外科医生通过往返穿越时空,实现中西医交流的奇幻喜剧。
古代的针灸大夫不就是“中医”吗?
不过在人家的剧里叫“韩医”。
(韩剧里出现的针灸技术)说起来,与韩国大力宣传韩医相比,中医在国内的处境略显尴尬。
甚至不少人认为中医是伪科学,应该废除掉。
那些打着“老中医”的幌子行骗,和所谓的资深“专家”更是给中医抹了不少黑。
现在,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要来为中医正名了!
《本草中华》| 2017豆瓣8.9
去年一部纪录片《本草中国》,以“本草”为切入点,让人走进神秘而充满生命力的中药世界。
走心的制作,独特的视角,让人颠覆了对中草药的认识。
今年,《本草中国》的原班人马打造出了《本草中华》。
继续借由中草药,来感知早已融入中国人生活、生存和生息的中医药文化。
整部纪录片用镜头全方位呈现了药材的一生——从生长,到采摘,从储藏到炮制入药。
例如“荷叶炭”的制作过程。
一池碧翠,莲叶接天。
王春才夫妇泛舟到湖中进行荷叶的采摘。
中国人的食文化是无处不在的。
采摘的荷叶,经过晾晒后,除了制作药材“荷叶炭”,或做一道油炸荷叶卷的小吃,或泡一杯舒爽的荷叶茶,都是劳作之后的享受。
《本草中华》瞬间跑偏为“舌尖上的本草”。
“荷叶炭”的的制作方式颇为考究。
称之为“煅炭”。
这个古老的制药技术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出生医药世家的姜保生已经七十多岁,锻炭也有四十多年了。
将荷叶均匀叠放入锅内,盖上封闭的锅盖,四面用黄泥封口,开火煅烧。
锅盖上之后,看不见里面的情况。
火候、时间、受热、碳化的程度,全靠姜保生的手艺和经验。
姜保生指挥着学生们添柴加火,紧紧地等待着药材练成的最佳时机。
多一分少一分,都会影响药材的药性,甚至前功尽弃,全部作废。
他稳稳坐着,像是战场上挥斥方遒,胜券在握的老将。
终于,一锅完整的“荷叶炭”煅烧成功。
从生到死,经历高温后又以新的姿态重生。
一株药材的一生,也牵绊着人的一生。
每一个环节都展现时间赋予生命的不同涵义,暗含着华人千百年的经验智慧。
整部纪录片像是在讲草药,却又不单单只是在讲草药。
《本草中华》不仅关注中药和传统文化,更关注自然和生命。
剧组跑遍了全国30多个省,全程采用4K高清技术,拍摄了中草药所生长的山川湖海:内蒙古的沙漠、吉林的森林、西藏那曲的河流、辽东半岛的海洋……
一部旨在探索中草药的纪录片,在摄影和美术上竟然也不亚于风光纪录片。
纪录片一共分为6集,每集半小时左右,目前已经更新到第四集。
每一集分别围绕着一个主题,《相传》《五味》《滋养》《奇遇》《容颜》《功夫》。
说起来,君君对中药的印象并不好:苦!
但这部讲述中药材的纪录片却滋味万千,酸甜苦辣、甚至涵括了人生百味。
例如纪录片的第二集《百味》,就打破了大家对于中药味苦的成见。
肉桂:既是中药又是五大香料之一,捞火锅,炖红烧肉的一把好手。
昆布:就是海带,其实也是一味中医药材。
进可凉拌上餐桌;退可入药化痰,利水消肿。
青梅:可以糖腌了做蜜饯,也可以熏制成乌梅。
乌梅生津敛肺,不仅是零食也是药材。
哎?
怎么感觉说着说着又跑偏到“舌尖上的百草”去了?
除了神州大地的美景,功能百变的药材,《本草中国》最大的特点还是人——那些坚守传承着中药文化、每一个平凡又有故事的中国人。
每一集的《本草中华》都有两条清晰的线索。
一条是关于药材的发掘整理;另一条是围绕这种药材相关人物,纪录他们的光荣与梦想、失落与困惑。
两条线索交融,用微观折射宏观,用具体诠释抽象。
刻画了每味药材后的中国魂。
第一集的主题《相传》,就讲述了草药背后传承千年的守护故事。
冬虫夏草、益安宁、枸杞、少林黑膏药、巴豆,五味药材分出五个独立的段落。
最让君君影响深刻的,是讲述宁夏中宁枸杞的这章。
枸杞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
《诗经》也有记载:“陡彼北山,言采其杞”。
两千多年前的周人,已经会爬山采摘枸杞。
当了一辈子杞农的张维忠夫妇,虽然年近七十,仍然忙碌于枸杞田中。
采摘、分拣、脱蜡、晾晒、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这般牢记于心的工序,是张维忠的一日,也是他的一生。
更是他父亲的一生。
张维忠的父亲,张佐汉,被称为“枸杞神”。
他发现了果实特大的枸杞新品种,在条件艰苦的抗战时期依然致力于保留品种作物的延续,对西北五省的贡献功不可没。
张维忠现在大把年纪,仍然坚持亲手晾晒、分筛枸杞。
别人觉得他傻。
当年在艰难困苦的时期,也有人觉得他父亲坚持种卖不出去的枸杞,也是个傻子。
就像旁白里的解读说的那样:一个人并没有傻,却获得了傻子的称号,那是他获得了巨大的自由。
张维忠和枸杞打了一辈子交道,乐在其中。
在父亲的墓前,他能无愧地说,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如今,张维忠和父亲的名字被写入当地的枸杞展览博物馆。
可在他看来,自己和从前一样,仍然是一个俯身向土地的农民。
《本草中华》,它与时下明星云集的综艺真人秀正面碰撞,为荧屏平添几分深刻的人文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药文化也是民族瑰宝。
神农尝百草,中药事业从此诞生,代代相传,拯救世人。
医圣张仲景,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草药,写下《伤寒杂病论》这一传世巨著。
药王孙思邈,穿山越岭,著就《千金方》,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李时珍走遍大江南北,耗费三十年写出《本草纲目》。
中医药是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智慧和文化理念。
也是五千年来,一探脉,一根针,一把草,庇佑了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
世间万物皆有其时,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的时节、时辰采摘,药效大为不同。
这是现代科学仪器也无法测出的神奇,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展现出的无穷智慧。
承载了华夏几千年文明的,有时候不一定是文人,不一定是名人,也会是默默无闻者。
时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东西在消失。
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情感与精神的,本草文化就是我们文化的传承。
正如《本草中华》的开场白:无论世界向前的脚步,如何匆忙急促这片土地上,依然花开四季,春夏秋冬这是绵延了五千年的古老国度天与地,人与万物,根脉相连,生息与共这,也是本草的国度天涯海角,静静生长无论是神秘苍凉的雪域高原,肥沃辽阔的中原大地还是茂密幽深的原始森林,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海今天的人们,依然追随着祖先的足迹躬行大地,翻山越岭,只为遇见,疗愈生命的中国智慧
画质精美,风景秀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瑰宝,本草中华,是生长在祖国大地上神奇的植物朝拜者,一种神圣的精神信仰生长在各地的道地药材,隐秘而伟大药农们,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更是传承着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本草,也让更多的影视展现中华本草,需要你的力荐,请亮出你的五星这些珍稀药材,为何如此昂贵,在这里你也会找到答案
本草将大自然与人的相连,是药材与感情的交汇,更是文化与传承的统一。
纪录片《本草中国》中,具有情怀的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将炼制草本繁琐而又漫长的道道工艺坚守传承,本草治病救人是生命的延续,更是是救人者善这一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传承,这是中国医药史上的一大进步,是绵延了五千多年的中国智慧。
纪录片开头通过采用浓墨重彩的中国传统水墨画,加之以动画元素,配以富有传统古韵之美的背景音乐,使影片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以及强烈的形式感,展现了中华传统草本药材的奇艺美丽和非凡的价值。
该纪录片在结构上采用了板块模块式的结构,分别向观影者们展现了冬虫夏草,灵芝,枸杞,黑膏药,这四味不同本草的采摘,熬制,制成等工序过程,每个板块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都表现了传承者们不惧岁月的消磨和道路的艰难,将草本中药医学代代薪火相传,使之历久弥新,发扬光大这同一主题,丰富了影片的主题表现角度。
该纪录片全片都由解说词串联承接,解说词在影片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影片在讲述西藏那曲地区子孙三代与冬虫夏草这一珍贵本草相依的故事时,通过解说词首先对次珠、尼玛、平措祖孙三人的关系和人物形象进行了展示,以及交待了环境。
在之后尼玛和平措父子二人寻找本草的行进动作画面中,又再次通过解说词介绍了他们的行进目标和线路,起到了补充画面信息和解释说明画面内容的作用,使得观影者对影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影片从四味不同的本草的角度来丰富影片内容以表现同一主题,解说词将各个故事中镜头的收尾和入场间衔接了起来,起到了承上启下和衔接画面的作用。
作为中华草本医药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主旋律片《本草中华》,在影片中通过解说词描绘了多味本草所寄托的独特人文情怀,具有鲜明的文学性,例如“以药为用,以手相传”这一句解说词展现了多味草本医药所寄托的独特人文情怀,将影片主题进行了升华,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的影片主题。
该纪录片在镜头上的运用惟妙惟肖。
在讲述本草传承故事的过程中,影片在拍摄传承者和本草细节时,镜头不断在两者之间交替,这是影片外部节奏的表现,使本片总体叙事结构张弛有度。
影片通过多处大远景,空镜头和俯拍视角,展现了中华大好河山的辽阔和壮美,表现了中华文化了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跟随着镜头的运动和音乐旋律的变幻,引出了“相传”这一主题。
同时,影片在拍摄冬虫夏草、灵芝等本草时都用了大量特写镜头,向观影者展现了多味本草的细节,加深了人们对珍贵本草的印象,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了本草。
影片中镜头还捕捉到了采药人们手捧珍贵本草时的脸部神态,流露出了他们喜悦的心情,表现了采药人们对本草发自内心深处的珍视,塑造了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除此之外,在采药人们追寻本草时的脚部特写,体现了他们跋山涉水的步履艰难,和采摘时的危险,艰辛和不易,给以观众强劲的视觉冲击,表现了采摘本草的艰难和不易。
这一幕幕都彰显了采药人们沉淀在平凡生活中伟大的工匠精神,他们勤劳耐心,在日日夜夜中,始终重复做着一件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他们精益求精,始终用心严格地把控好每一道工序;他们不忘初心,始终坚守着对中国中药草本技艺和文化的传承。
中华地大物博,医者悬壶济世,这是中华名族大爱无疆的优良精神。
传承千年的草本中医药,从古时宫中太医或民间郎中,到现在与西医并立于世界医坛的中医 ,由中华大地孕育而出的这颗璀璨文化明珠,必将代代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传统制药工艺的传承是药师的心头病,现在科技如此发达,哪怕手工制药比机器制药来得更加纯粹,也很少有人愿意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做一味药。
他们放不下坚守了几十年的药香,放不下千百年来祖祖辈辈传承至今的智慧结晶,只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在这匆忙的时光中停下脚步,回头看看这些老祖宗以生命和坚守换来的珍宝,放慢脚步,接受大自然的馈赠。
冬虫夏草(补肾益肺,调节免疫力)益安宁丸(延寿丹,补气活血,益肝健肾,含虫草,鹿茸,藏红花,灵芝,)灵芝(补气安神,扶正固本)枸杞(诗经中“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滋补肝肾)黑膏药(少林寺,108味本草)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桂叶、桂枝、桂丁,芳香四溢)昆布(海带,消痰 ,利水消肿)莲花(一莲出九药,莲叶、莲花、莲子···)*青梅(青梅、乌梅、酸梅汤、敛肺生津、涩肠)*百合(部分茎块可食用,制成百合片,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兰州百合味甜,更适合食用)海参(壮阳滋补)人参(上品、百草之王、大补元气)肉苁蓉(补益之药,寄生植物)三七(止血药,活血化淤,心脑血管疾病,漫长的种植周期和严格的土壤环境要求)藏香(藏红花,麝香等百味本草,解毒杀菌)芒硝(泻热通便,清火消肿)西瓜霜(清热泻火、消肿止痛,西瓜与芒硝的合作)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活血利尿)青黛(清热解毒,泻火定惊,是马蓝等草药制成品,浦江)地龙(蚯蚓,清热定惊,通络平喘)乌梢蛇(祛风、通络,自贡捉蛇人)沉香(行气止痛、是受伤后与真菌结合成的树脂)石斛(益胃生津,石斛花茶清热明目,仿野生种植铁皮石斛,霍山石斛最为滋阴上品现已成为稀世珍宝)巴豆(剧毒,炮制成霜治疗便秘)王氏保赤丸(化痰健脾,消化不良,含川贝,黄连,荸荠等)六神曲(赤小豆、苦杏仁、苍耳草、青蒿等)十全大补方(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甘草、黄芪、肉桂等)玫瑰(行气解郁,一年开一次,花香、花蕾入药,花蕊入茶)燕窝(滋阴润肺,美容养颜)茯苓(千年之松,下有茯苓,镇静安神,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种植于沙地)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麦芽糖(补脾益气,润肺止咳)
如果非得找出一个最能代表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科学,那绝对非中医莫属。
身边好多人,对中医的兴趣超乎想象。
但可惜的是,这样一个足以世界都赞叹的中国科学却一直以来被中国的主流青年媒体排斥在外,这是不对的,希望让“xx上的中国”能更多一些,来影响中国年轻人,中国文化的魅力,是你再哈韩哈日哈欧美,都无法避开的经典。
在B站看的这部纪录片,一开始被名字吸引,本草中华,那不就是讲我们的一些草木嘛,怀着好奇点开了这部纪录片。
父子传承酵母制香父亲“强迫”儿子在三年学会家传制香,学成之后去留随意。
最后儿子在最后三个月的时候 成功制香,最后香被点燃,香烟缓缓上升,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美。
酵母的传承也令人感动,每次从酵母上刮下碎片,也会在旧的酵母上粘上新的酵母,父亲赵秋实称之为传承。
第一个片段就把我吸引住了,被制成的香点燃后,缓缓上升的香烟,那一幕美极了。
感谢导演带我走进这样一个我一点也不了解的领域。
文笔粗糙,见谅
《本草中华》旁白:
无论世界向前的脚步,如何匆忙急促这片土地上,依然花开四季,春夏秋冬这是绵延了五千年的古老国度天与地,人与万物,根脉相连,生息与共这,也是本草的国度天涯海角,静静生长无论是神秘苍凉的雪域高原,肥沃辽阔的中原大地还是茂密幽深的原始森林,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海今天的人们,依然追随着祖先的足迹躬行大地,翻山越岭,只为遇见,疗愈生命的中国智慧
看了第一集,节奏很慢,旁白拖沓(奇怪的断句),内容串联松散,10分钟即走神。弃之。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我更相信中成药而不是原始草药,一株植物里的药用成分要经过提炼以后才能更精准的治病。这部纪录片里讲的草药更多的是养生食材,信则有不信则无,要说它如果真的有用的话,那得持续不断的吃上好几年才行。中国纪录片有一点让人讨厌的地方就是,不管讲什么都得来点人的故事搞一下感动,还是英国的纪录片看起来更专业。
说蛇草水,“相遇者众,知遇者寡”;说药用玫瑰,“花田边的小酌来的恰是时候,明天又是谁把谁叫醒呢?”一个本草纪录片看成了人间有真情。本草到底能不能治病或许有争议,但承载的人世沧桑,足以抚慰风尘。
拍药就拍药,少搞什么人文和匠心
江西编导考生在此,,,,
智商筛选器,环境破坏鼓吹者
中药爱好者的大爱
画质和技术真是没的说,内涵嘛╮(╯_╰)╭
解说有些尴尬
可以
本草,中华名族独有的骄傲!
整个剧的视觉切入点很好,立意新颖,但是剧的台词,画面等都不流畅,有待进步
看过
一直以来都对中医很感兴趣,纪录片拍摄得浅显易懂,虫草真是太神奇了。总觉得中药太苦,喝药的时候想着良药苦口才能咽下,不过药膳到是不错。
花瓣过来的,抄袭黄金时代的海报还好意思说自己美到炸裂?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40558.html 这难道不是你们主创团队的杰作吗,为抄袭解释解释?
同讲草本,本草中国和本草中华都很好,同一题材,这很难得。好像还是同一导演和团队。
大概就是江西编导生才会懂吧
画质感人,比本草中国更美,但是文本实在不敢恭维,虽然都是吃的,也不能太像舌尖上的中国啊
中医药真的是我们独有的文化财富
男性高高在上叙述视角的文案可以改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