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一种淡水性小鱼。
每到冬季,它便钻入水底的淤泥深处长眠,以抵抗严寒的侵袭。
泥鳅个头虽小,能耐却很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在一些含氧量低、水质较差的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甚至在干旱季节,水源涸竭的情况下,它能钻入泥土泥鳅是鱼么?
民工是……人么?
——题记对于杨亚洲导演一直怀有某种亲近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做了黄建新导演多年的副导演后所浸染的特殊平民气息,还因为他那出色的电视剧作品。
从《空镜子》开始的两姐妹,经《浪漫的事》的三姊妹直到最近的《家有九凤》的“九凤”。
他的作品里有一群美丽的女性,人数越来越多,韧劲越来越足。
多年前的《没事偷着乐》盖因刘恒的原作加上让人忍俊不禁的天津方言让作品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也开始让人记住了杨亚洲。
到了《美丽的大脚》杨亚洲导演开始下乡了,但是影片变成了又一部的“中国西部教育展”。
里面那个张美丽感动了城里的夏雨,凭借个人的魅力而不是美丽赢得了眼泪,也宣告了倪萍从主持到影视的归来。
泥鳅也是鱼,在谈到对这个特殊名字的解释的时候。
主创人员曾经谈到了一个概念“民工也是人”……这个句式潜藏的含义中本身就多少有些让人无奈和无助的成分。
作品其实是在向社会宣布民工是人,就像泥鳅也是鱼一样。
没有底气却不乏酸楚!
但是公允的讲这部作品实在一般,充其量不过又是一双大脚……倪萍所饰演的女泥鳅真的好像是张美丽的姐妹,她进城了并且和张美丽一样带着导演一厢情愿的赋予的传统美德——守信、宽容、隐忍、一根筋……首先她们都卑微却很自尊的活着,用泥鳅的话说就是“我们要自己把自己当盘菜”。
张美丽因为洗坏了夏雨的衣服而遭训斥后在屋顶上独自流泪,因为城里人让孩子学狗叫而雷霆大发。
因为在她看来这上升到尊严的高度。
泥鳅同样如此,她也因为孩子拿着避孕套而被拍照而骂别人傻,因为男泥鳅老是想图谋不轨而破口大骂……还有,两个人的一根筋的性格。
张美丽为了得到面粉厂厂长的赞助买电脑而穷追猛打,泥鳅为了追回欠款而死缠烂打。
连招数都似曾相识!
但是泥鳅的问题是她在整部影片都没有什么变化。
《美丽的大脚》中的张美丽还因为夏雨的到来知道了因特网有了电脑,进了京城后让孩子们受到了一番出人头地的警言。
可是,泥鳅呢?
从刚开始的决然来看好像准备要在城里安营扎寨了,可是所谓立体化的人物并不是这个人物有点污点就立体了。
男泥鳅和女泥鳅厮混在了一起就像张美丽和王树一样,当然是因为生活的艰辛。
但是泥鳅顽强却不是唯一的求生办法,生活出了韧劲还需要些许变通。
她最后从城里学到了什么?
难道仅仅是那句把舌头捋直了说出的“回去问你妈去”吗?
对于泥鳅来说,城里就是一个大灰狼和黑屋子,泥鳅就注定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还有不得不提到的这部影片中所塑造的城里人形象太过脸谱化,城里人的代表潘虹饰演的女人还是没有逃离穷得只剩下钱的窠臼。
难道城里人就是父亲死了没有眼泪要靠一个保姆来失声痛哭?
另外,不敢想象一个整天在家里听肖邦贝多芬的人会让一个带着胶东口音的妇女带着孩子给唱“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来帮助父亲恢复病情,人物的形象上有明显的硬伤。
难道城里人就只会操着一口京片子说“这可是皇上住的地方”、就会让孩子拿着避孕套拍照片和拐着孩子卖黄碟?
更可笑的是那个买碟的竟然在人山人海的情况下说你卖的碟还不黄就叫卖假货,真是生活所未见了。
其实整部片子都在探讨一个社会对于民工接纳度的问题,男泥鳅抱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来面对生活。
但是当他对城市笑脸相迎的时候城市回敬了他们一个冷屁股。
她们居无定所,刚开始被人追债后不得不选择逃离,甚至于在铁路旁边那个小屋子还是被拆掉了。
城市那么大但是却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表现在在影片中便是更新了妇孺皆知的等咱有了钱的段子,在他的段子里是等咱有了钱就带你们回老家盖几十间房子,上半夜睡这屋下半夜睡那屋……城里面他们始终都是“他者”,所以他们的归宿还是在乡下。
因为他们在城里不可能有house,所以只能象(mouse)耗子……泥鳅并没有失身,但是却指认了自己为人妻的身份。
最后男泥鳅还是死掉了并没有我们预想到的大崩塌后的劫后相聚,那个整天喊着“呸,不要个脸”的泥鳅因为害怕某种道德缺欠而执意还账,但是所有人因其而感动扔起安全帽仍让人觉得有点难以相信,一如在大吊车上摔下竟然毫无损伤还摆了一个圣母玛利亚般很酷的造型一样让人难以相信……《没事偷着乐》其实应该放在《泥鳅也是鱼》的后面,因为从人物的演进来看,其实是张美丽的姐妹泥鳅进城了。
多年以后泥鳅的后代张大民终于住进了大房子,但是他们还是隐忍自嘲的活着。
他们在什么地方别人都不把他们当盘菜,但是他们的生命力却比任何人都顽强……
题记:那段关于黄碟的台词可以进入中国电影史,我们端庄的袍子下沾满虱子,想起凌峰和曹胖子在上海的一次对话,更想起老痞子的一句名言:哥们就喜欢俗的――――卡夫卡·陆(KavkaLu)[img]http://image2.sina.com.cn/ent/d/2005-10-24/U1512P28T3D873809F326DT20051024113355.jpg[/img]我们无法说,因为表述是一种灾难在中国处理现实主义题材需要智慧,作为导演杨亚洲动了一些脑筋于是,紫禁城和农民工就有了对话,电影里有着中国最大的裸浴场景里,当阳光洒进窗棂,杂草熠熠发光,而倪萍阿姨不脱衣裳。
将生活还原成“食色”其实非常艰难,许多条条框框让你无法让生命欢畅,在紫禁城倪大红那一嗓子的酸曲我想起了多年前《老井》里瞎眼民间艺人那段话:哈哈哈,毛主席…翻身!
咋地,20年以后我们却满嘴荤话,看来,生命就是这样的卑俗,奶奶的,就这样想干!
农民兄弟进城的镜头我老是想起伍迪·艾伦早期影片里的精虫奔跑,皇城唉!
扎进去容易吗?
他们所有的卑微造就了我们华丽的殿堂,当他们心力憔悴、带着伤病离开他们建造的地方,又有多少人会记得他们的工棚刺骨冰凉?
电影开头那个隧道光亮的镜头就有着哲学的意味,他们奔向的是梦中的金元天堂,还是地狱灼人的寒光。
充满仪式感的画面浸泡着饭食的渴望,而抽血场景的敏锐地倚在话题之外游弋,导演真的不容易。
钟声,穿越的是中国的信史,在琉璃瓦下,小民蝼蚁般生老病死,有人问我对于那个救孩子的场景是否觉得造作,我说风破茅屋,家之脆弱,母亲、孩子和避风挡雨的屋子就这样容易地成为历史的尘埃,我们的个人史是不存在的。
所有的工地里,导演选择了维修宫殿这样的指涉,在几乎压抑的钢琴声里目睹他们活在有着暮云的天空下。
我们可以去对比《向日葵》和本片相同的造景里不同的心态,我们确实有着这样那样的丑陋但我们以怎样的心态来表现我们并不乐观的世界这其中看得出导演对于中国国家和民族的态度,子不嫌母丑,作为一部中国电影它有必要在精、气、神上立起来,片中(泥鳅)倪萍阿姨对那个性膨胀的孩子所说得就是一种中国人的道义,一种教化,在道德几乎崩溃的年代,倪阿姨的话就像《新闻联播》的政论一样重要,孩子是需要引导的,孩子是需要良师益友的。
当我们学会宽容的时候我们就可能为社会创造了一个未来的和谐,对于孩子的宽恕就是在唤醒他的心灵,罪犯的自暴自弃是因为社会的冷漠造成的。
本片更有意义的是文化的思索,从火车上农人的荤笑话到两个孩子卖黄碟的路人甲,从谢林林故作品味而唱歌露怯到背景声里的意大利美声,端庄的盛世文化露出了不堪一击的泥胎。
无言皇城的红墙上继续看着已经进入共和国的人民,生活还是生活。
那段关于黄碟的台词可以进入中国电影史,我们端庄的袍子下沾满虱子,阿拉要去风吕看妹妹汰浴!!
人民其实真的想得简单,我们应该记得片中开头的红霉素药片,当在有着庄严感(我不知这是首善之区那家医院)的医院男泥鳅将他认为的万能药洒落一地的时候,我们可以体验到导演对于农民工的悲悯和对于医疗问题的隐喻。
百姓是善良的,始终连家都没有的女泥鳅在男泥鳅去世后还上了欠工友的钱,在乡野中国诚信是不用道貌岸然说几荣几耻的(当一个国家这都要教的时候,这是这个国家教育部以及为政者的羞耻),中国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国家,为什么盛世之名下城里人的道德却日渐龌龊和无耻,这值得每个心还尚存热度的中国人扪心自问!
在电影里,倪萍和两个苹果般的孩子唯一的缺点在于脸部过于干净,然而,倪萍阿姨的形象却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学习的,人,应该有志气,即便是行囊背在身上也不应该低三下四。
影片很有想法却保持着现实主义的朴实,北影老演员李唐扮演的卧床的谢父很出色,特别是他想摸倪萍咪咪的一刹那将中国老龄性饥渴问题第一次展现在大银幕上,这种人性审视和人文关怀通过倪萍的责骂和最终将老人揽进怀里表现出来。
这样的揭示对于一个进入老龄化和丧偶率较高的国家非常重要,关爱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是需要我们呼吁和行动的,中国老人应该感谢杨亚洲,因为他说出了你们羞于言表的心语一部电影总有着遗憾,可是你应该让观众看到你的诚意,中国需要的是现实主义最大限度表达而不是能力范围之外的意淫和空口的豪迈,电影在任何年代都有着意识形态的介入和限制,在我们无法完全自我控制的局面里,你的心态决定了你表现的生活是否能够打动人。
电影是给普罗大众看的,是一种可以通过心灵感知的幻影,此片东京电影节上的声誉可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好的电影是简单而真挚的。
东京电影组委会的评语说:“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泥鳅也是鱼》这部影片其实应该得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四大奖项,最后我们把最佳艺术贡献奖颁给这部影片!
”这确实是中肯的。
而本片的空镜头和几个俯拍用得非常好,他不仅表现了农民工的境遇更是反映了中国底层的绝望。
好的作品就像午夜划过的流行会在你的心里激起一片涟漪,我们可以去比较一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此后的达尔塔涅兄弟,我们可以发现,电影或许有着语言的差异,然而,作为视觉影像全世界有着共同的地方。
王小帅、张扬等人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人文关怀是需要以心换心的【附录:幽默台词】要是在你后背贴上大豆都分不清是前面还是后面 卖盗版碟已经就算是违法的了,我就不追究你们什么了,居然卖的黄碟不黄,这就是假货知道吗?
做生意一定要有诚信,黄碟不黄,你当黄碟卖我干什么?
【附录:影片资料】《泥鳅也是鱼》中国英文名:Loach is Fish too导演:杨亚洲编剧:李唯主演:倪萍、倪大红、李唐、彭媛媛、彭艳艳片长:98分钟奖项:2005年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7(良心电影)2006年5月9日 星期二 下午23时10分云间夜雨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泥鳅:泥鳅是我国常见的鱼类。
体长15—25厘米。
隶属于鱼纲、鲤形目、鳅科。
泥鳅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栖息于河流、湖泊的底层。
常钻入泥中。
2005年,据官方统计,迄今已有超过一亿一千四百万农民背井离乡进城打工,这还不包括数千万随同他们进城的家属。
本片关注的就是城市中的泥鳅们——民工。
查了一下影片资料,乖乖不得了,去年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得主,敢情又是一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片子。
奇怪的是,这部反应民工生活的片子,居然没有遭禁。
或许,它只是表现了民工生活现状,而没有过多的谴责ZF。
本片分类是喜剧/爱情片,我看完了片子,却笑不出来。
他们过的生活,不是我们这些看着电影,上着网,写着BLOG的人所能理解的。
我相信,这电影已经对他们的生活美化了。
事实上,卖血,欠薪,死人,这些事情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
坐公交车转一圈,这个城市到处在搞基建。
我们时常会抱怨,路上太灰了,太脏了。
等建好了,我们开着车在宽敞的马路上奔驰,我们穿梭在一个个商场中买那些我们需要或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我们忽略了这个城市的建设者。
他或许某天在路上与你擦肩,被你投以鄙视的目光;亦或许出现在某电视台的社会调查栏目中,被你毫不犹豫的换台。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已经无法再写下去了,已经往FQ的路上靠了。
影片本身没有谴责什么,我在这起劲个P。
这部电影,除了能在国外电影节引起国外评委的震撼外,不能改变什么现状。
其实,我挺羡慕他们的生活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每天用劳动换取报酬,慢慢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爱情。
虽然琐碎,但是充实。
他们远没有我们想象的过得那么苦,或者说,他们至少精神上是快乐的,他们懂得自嘲,懂得自娱。
泥鳅也是鱼,也是个菜。
在这部片子中,你还能发现很多我们在小学里学过的中华民族的美德:诚实,勤劳,宽容,坚强……可笑的是,这些我们5000年文明流传下来的美德,最近要靠主席的讲话才有人学习。
要知道,淳朴的劳动人民永远不会失去这些美德,只有我们这些在都市生活中迷失方向的人,才会逐渐的忘记并麻木。
我们就是那个欠薪不还的老板,我们就是那个不孝的女儿,我们就是那些医院中冷漠的人群。
我们不是鱼,我们连泥鳅都不是。
杨亚洲说:“有人说我拍了一部民工电影,其实我更愿意别人理解这是一部爱情片。
”确实,大家首先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就是反映民工生存现状。
可是,导演更希望观众关注到影片中作为民工之一的独立的两个人的故事。
我觉得这部电影仍然没有很好的把视角投射到个体身上。
为什么主要印象依旧只是这个群体?
为什么没能深入每一个打工者的内心?
为什么首先将他们的身份概念化?
哦,这是一群民工;哦,这是民工的爱情。
正确的理解方式应该是这是一个人,和我们一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经历,什么需求,什么渴望,而民工这个身份给予他们的性格、经历、渴望什么东西?
导演并不是没有从这方面着手,可是频繁的集体性场面毁掉这种努力。
每次只要拍民工,就是一个空中俯拍的镜头,密密麻麻的人头,密密麻麻的饭碗,以某一个点为圆心挤作一团。
这样虽然可以警醒观众、震撼观众,但是需要节制!
否则我们看不到这个群体中任何一个有自己独特特点的生命,我们无法进入其中某一个微小生命的情感细节,剩下的——概念而已。
啊,中国那么多的民工,那么多人需要岗位养活,那么多人在城里求生存,没了。
类似这样没有节制的地方就像那句没完没了的“人命八尺,难求一丈”一样,没有成为黄钟大吕,反成了嗡嗡的苍蝇。
寒假很是无聊,没有了儿时的疯狂,只得藏在家里看看书,电视。
电视也看烦了,到对面的影碟铺租了十个片子回来看。
说起来也没劲,卖的大多数是些香港片子,我很无奈的问了句,‘有没有别的’,‘有,我们这里什么碟都有’,跟着在柜子下面掏出一些有几斤土的东西。
无聊嘛,将就点咯。
然后回家煲碟。
全部片子大概看了片,没啥意思,就有点印象的就得说《泥鳅也是鱼》了: 一、两条泥鳅 在通向北京的混杂的火车里,两条泥鳅(名字都叫泥鳅的人)相遇了。
一条是离了魂带着两个孩子的母泥鳅,一条是失去了爱人急着性子想“亲一个”公泥鳅。
在偌大的北京城里,他们再次相遇,公泥鳅说,“这是缘分。
”公泥鳅在里做工头(说是工头,其实跟一般的民工没什么两样,只是负责追工钱的事罢了),母泥鳅为了生计,只能先做民工。
人山人海的民工,每天吃饭都得抢着吃,哪一个晚点肚子也得跟着受罪了。
所以母泥鳅每天都得跑得飞快,还为了能挤到几个馒头给她的两个孩子吃。
哪天忽然跑到孩子带着的木阁前,发现木阁不见了,吓了一跳,抬头才发现给吊车给吊了起来,连忙跑着跳了上木阁,忙叫孩子‘别怕,别怕……妈妈在这呢,别乱动……”。
吊车的一头,司机在聊着电话,哪里会知道废弃的阁楼里藏着两个小孩呢……机车松开了‘手’,“嘣”的一声,尘埃四起,阁楼像玻璃杯掉在地上一样脆弱,散落一地,还好,阁楼离地面不高,三口子都没大碍…… 二、两条小馒鱼。
但是两条小泥鳅发烧了,不对,她们名字叫‘小蔓’和‘大蔓’,是两条小馒鱼。
母泥鳅找公泥鳅要了两片用来引诱自己亲一口的神仙药(其实是红霉素罢了,问我妈说那玩意可以解毒,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睡醒,奇了……两条小馒鱼精神抖擞的,还把老妈子楞了好一会,大声的叫“小馒!
”,回“妈!
” “大馒!
”,又回“妈!
”……然后三口子相拥大笑。
公泥鳅哪里弄了辆三轮车,载着母泥鳅和两条小馒。
自言自语的说,等咱有钱了……我买辆四个轮的……闯完红灯,闯绿灯,闯完绿灯,闯警察……次日早上,两条小馒重复着这些话在空地上嬉戏……(看来公泥鳅等成了他们的偶像了) 三、不要脸的。
民工们拿不到工钱,只能拿工头(公泥鳅)出气,母泥鳅很有义气地把事情扛了下来,亲自一个人去找工地负责人要钱去了。
钱最后还是没拿到,还给人蹂躏了一翻。
回来后,公泥鳅没叫她去做搬运工,叫人吩咐她把民工棚收拾一下(其实就是叫她休息一下)。
正当泥鳅拖累了地板的时候,不知道后面哪个不要脸的扑了上来,搂着泥鳅死死不放。
后来公泥鳅知道后报了警,公安来了,母泥鳅却当没事把“不要脸的”给放了,公泥鳅赌气说,以后有事别找我!
跟着母泥鳅象慈母的把‘不要脸的’教育了一翻‘我们乡下人出来打工……钱多钱少的……吃多吃少的……都无所谓……但不能不要个脸!
’,‘不要脸的’跪在了地上,嫂子,我知道错了……最后,不知道是他自己自首还是怎样的,公安把他真捉了去,母泥鳅看着渐渐远去的警车叹,‘他还是个孩子’!
四、泥鳅与老人 公泥鳅可怜母泥鳅,为她找了份好差事,在一个有钱人家当保姆。
按主妇的吩咐,照顾将死的老头。
主妇要求母泥鳅要令她父亲笑,工钱按项目似的计算,做家务时还得唱歌……等等,简直象个变态的教练。
母泥鳅按照规定,不怕脏的为老人洗澡,诚心地侍侯着老人,老人终于笑了,手脚也开始灵活起来,连关节都可以动了……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没意,在母泥鳅累得满头汗正在脱衣服的时候,老人摸了她的胸部,“不要脸的”,母泥鳅破口而出。
后来,老人死了,主妇(女儿)带着丈夫参加丧礼。
丧礼还没完,丈夫说,‘我要走了,下午还得开会……’同时,母泥鳅哽咽着,抽泣着,终于大声的哭了出来,所有人愕然(这疯婆子是谁啊,她女儿都没哭,她怎么哭了),女人嗤之以鼻,“他们相处也没多久啊,怎么发生感情了……” 五、再见了,泥鳅。
民工的钱是讨不到了,公泥鳅感叹说“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只是泥鳅啊!
”“泥鳅咋咧?!
泥鳅也是鱼啊!
”(好象在说,民工咋咧?!
民工也是人啊!
)。
为了躲避民工们,两条泥鳅干起了地下水道清洁工。
一次清洁中,母泥鳅丢了只耳环,公泥鳅立刻过来帮忙找,最后还是找不着,公的连忙到外头弄了只来(也不知道哪里借的),说找到了。
母泥鳅喜出望外,过来一看就知道不是自己那只,但心里还是由衷的感激…… 一次意外,下水道倒塌了,公泥鳅送完工友到医院后,自己躺在了外头的长椅上,母泥鳅闻讯带着两小馒赶到医院,公泥鳅手里拿着的神仙药散落一地……她们还以为他睡觉了,还在一边闲聊着等叔叔醒了,我们去吃……他们哪里知道,公泥鳅已经悄悄的离开了她们,离开了这个好比地狱的世界…… 母泥鳅和两小馒回工地把钱还了,然后无声的离开……民工们同情似的挽留,“大嫂有空多回来看看我们啊……我们这帮不要脸的,找不到活回来这里……”没能留住她们,最后还是选择离开,离开这个让人窒息的地方……(民工们在楼顶撒下帽子,作为对大嫂最后的致意) 六,曲终人散。
公泥鳅答应过母泥鳅和两小蔓,‘有钱了,要买间大房子,上一层,下一层的……”母泥鳅截住了他的话,“你不懂,有房子有什么用,不一定有家!
” 公泥鳅死了,应了母泥鳅的话,家离它们仿佛越来越远了…… PS:我们为了所谓的美好生活而不惜牺牲我们的一切,亲人、朋友一个个的在名利面前众叛亲离,我们到底要什么?
家?
我们不是有了吗…… 原创影评http://blog.sina.com.cn/u/1281729593
在我上面评论的豆豆门 你们是一群很专业的电影圈内人士吗?
如果不是 那么我致以最强烈的鄙视你们看完了就是说什么 画面 音乐 等等 好像扬亚洲拍的是给你们的电影作业似的关注别的影评就是什么内容不真实了 等等你们知道生活的真实是什么吗/你们想像的到吗?
很奇怪很多人评论此片如何煽情,唯一有煽情之嫌是电影最后-女泥鳅带着孩子还钱,农民工兄弟在修葺宫殿的棚架上道别的那幕看到那幕,发现自己有感情起伏,才觉得自己不那么冷漠.
杨亚洲重复着东京电影组委会的那段评语:“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泥鳅也是鱼》这部影片其实应该得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四大奖项,最后我们把最佳艺术贡献奖颁给这部影片!
” 借着东京电影节,杨亚洲的新片《泥鳅也是鱼》才逐渐跃入国内观众的视野,这部以反映民工生活状态为题材的影片虽然名字俏皮,内容却不乏沉重。
杨亚洲对自己擅长题材的准确把握以及倪萍大脱窠臼的 表演,让这部影片最终获得了最佳艺术贡献奖。
昨日的电话中,一向不善言辞的杨亚洲导演的那个兴奋劲显然还没有过去,中途竟然激动得失语。
没报名就入围 杨亚洲告诉记者一个秘密,他最初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这部影片报名参加了东京电影节,后来才知道是投资方把自己还没有完成的“毛片”刻了一张光碟带到了日本,交给了东京电影节组委会。
这张光盘一直静静地躺在组委会的桌子上,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工作人员想看看这张光碟里到底是什么,放进电脑上一看,马上就被吸引住了。
不久,这部影片就正式被确定为参赛片。
当时,杨亚洲很纳闷,自己没有报名怎么就入围了呢?
当然,有参赛和获奖的机会,他还是非常高兴。
但是那时杨亚洲已经和倪萍在青岛拍摄最新电视剧《大浴女》了,他说自己不可能离开剧组太久,所以最初也就打算去日本一两天,参加参加发布会就完事。
谁知道一到日本,竟然发现这部影片竟然广受关注。
“你知道吗,我一到日本,电影节组委会的权威人士就告诉我,你就等着拿奖吧!
等着倪萍拿最佳女主角吧!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 倪萍没有不快 然而本片的女主角倪萍最终并没有拿到这个奖项,最佳女主角颁给了另外一位中国女演员——《我们俩》中的演员金雅琴——一位84岁的老演员。
对于这个“意外”,杨亚洲说倪萍没有一点不快:“其实评委到最后一刻还是感觉非常难以取舍,倪萍演得没话说,但是老太太演得也挺好,而且年纪还这么大了!
最后平衡来平衡去,还是给了老太太!
”杨亚洲自己倒有点替倪萍感到可惜:“倪萍确实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同,最后颁奖的时候,评委会的那段评语特别让我记忆深刻!
”杨亚洲接着便开始重复那段评语:“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泥鳅也是鱼》这部影片其实应该得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四大奖项,最后我们把最佳艺术贡献奖颁给这部影片!
”杨亚洲还不忘加上一句,“这是评委说的,可不是我说的。
” 成本已经收回 东京获奖之前,并没有多少中国观众知道杨亚洲拍了这样一部电影。
甚至,获了大奖后,人们依然担心它的票房。
意外的是,杨亚洲并不担心:“这部影片已经在东京被日本最大的发行公司角川电影公司买下了发行权,成本已经收回了!
所以我并不担心票房!
” 不过一部国产影片只在国外获得认可而国内的票房难以预料,实在让人有点费解。
杨亚洲叹了一口气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我做导演就需要考虑观众是否会喜欢,如果观众不想看,我就没必要拍……作为宣传方,包括媒体,就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立场,不能发布一些不切实际的报道,混淆观众耳目!
” 剧情 2005年,据官方统计,迄今已有超过一亿一千四百万农民背井离乡进城打工,这还不包括数千万随同他们进城的家属。
本片讲述的是在这个流动群体里发生的一个爱情故事。
泥鳅,一个刚刚离婚的农村女人,带着她的双胞胎女儿来到北京。
在火车上,她遇到了一个也叫泥鳅的包工头。
他们是不同的两个人,然而他们一起挣扎着学会了很多东西:怎样生存,怎样爱,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两颗心开始一点点地靠近。
他们相依为命,在困苦中寻找欢乐,期望明天。
但是这一切最终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击得粉碎。
有幸活下来的人,靠着心中爱情的暖意在风雪中走向明天……
《泥鳅也是鱼》对形式的刻意追求让我非常吃惊。
无论是农民工进城打工这样的题材,还是杨亚洲、倪萍这样的主创阵容,都无法让人将之与一部极度风格化的电影联系起来,但意外偏偏出现了。
《泥鳅也是鱼》在影像以及声画关系的处理上如此凌厉,很多地方几乎凌驾于情节内容之上。
比方说我现在已经忘了男女主人公从地沟里出来,躺在马路中间时都说了些什么,但那一幕影像,前后景的汽车分别朝相反方向急速驶过,两人却在路中间旁若无人的亲密,却像刻在我脑子里,到现在还挥之不去。
简单点说,这部电影拍得十分“洋气”,形式感十足。
许多场景使用鸟瞰镜头开场,接着镜头一边缓缓向下降,一边慢慢向上摇,直到成为普通的低平视角,才开始正常叙事。
这种战争片和史诗片最喜欢的运镜方式在《泥鳅也时鱼》中被超乎寻常的频繁使用。
农民工的许多集体行动(出站、洗澡等)在鸟瞰镜头显得宏伟壮阔,简直让人目瞪口呆,原来我还以为这样的镜头只能属于《大阅兵》这样的电影呢。
为了配合这样的声画形式,影片在叙事上作了明显的迁就。
富有质感的工笔描绘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写意画般的疏朗和利落。
影片无暇也无意交待事件的具体细节,在因与果之间留下大片空白让人用常识和想象填补。
整部影片激情四溢,在绝大多数电影还在用尊重,同情乃至悲悯这样的情感去小心翼翼处理农民工题材的时候,《泥鳅也是鱼》显得十分另类。
影片在题材选择上的保守和在形式上的实验性,形成了十分有趣的反差。
《泥鳅也是鱼》的问题是,在声画所造成的激情向前狂飙突进的时候,人物的内心却仍是死水微澜。
全片最重要的人物,女泥鳅,依然缺乏更加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她的所有美德加起来,仍未超出一个老好人的范畴。
在为男泥鳅还债的情节里,她的观念比认死理的秋菊(《秋菊打官司》)要落后整整一个时代。
这是我21年来看得最好的电影了 它比一切爱情片与大片都好 不是故事感人 而是贴近我的心灵 贴近上帝的灵魂 我高兴中国能出来如此伟大导演 我从心里佩服 上帝也是如此 导演说了上帝的想法 把人类的苦难并坚强着的告诉了人类 古老而美丽的北京城 一个离婚女人与一个包工头朴素的爱情 一个老人与一个保母的误解 一个母亲与一对双胞胎的生活 为什么精神境界很高老人在那时会勉强露出微笑 为什么一个农村女人会在老人的蓦地里流下眼泪 而他女儿竟没有眼泪 建筑工地上渺小的人们渺小的故事 聊落着生活的意义 我看完电影感到非常沉重 一个人去了遥远地地方 深刻思考了人类的一些问题 故事是完美的 生活是美丽的 无论主人公多艰辛 我认为那不悲哀 那里有人真正的意义 看了《泥鳅是条鱼》心情都宽阔到彼岸 同时我一直注意着的问题---民工问题 被关注了 我感到微微高兴 我要去那里 我去想过办法 找到最深的答案 天慢慢亮了 路灯泛黄地照在空中 一切静而动的开始 这一天要来了 这样的故事会在我们身边吗?
看看路边的草 看看远去人类 一时找到了方向
额
倪萍老师是绝对的国产文艺片女王,无人出其右
2006;大学究竟看过多少电影啊。。颓神
2022,标记第992部
虚空的叙事,残酷的现实
煽情,做作
内容不错,还是很值得我们去回味的!
中国电影
“庙啊 你盖在天上 我怎么还嫌低…… 你在我身边 我咋还想你”
一般般
有些细节很感人,还行吧
叙事有风格 情节略夸张
庙啊,盖到了天上,咋还嫌个低;人啊,就在我身边,咋还想个你。
杨亚洲功力很好。拍摄本片需要官方极大的支持。笑中含泪的革命浪漫化表达。讴歌了底层人民的纯朴、善良,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倪大红表现最好的一次。
现实啊
不拿人当人.......不要个脸.......
跟潘虹那一段有好笑
有房子也不是一个家
中国式电影~
关注底层现实,但是很多细节交代的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