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电影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如果每一部电影都有一张面孔,电影也应该像人一样,每一部都有自己的个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你如果自己看过《出租车司机》,看过《这个杀手不太冷》,但当同样的故事到了琳恩·拉姆塞导演手里,它却变成了另外一种样子。
很多导演会选择老老实实的讲故事,把叙事放在第一位。
也有导演不这么干,他们更喜欢特立独行。
在拉姆塞导演这里,合约杀手和雏妓的故事是另一个故事,它的一切都是反类型的。
《你从未在此》华金·菲尼克斯演一个胖成熊的合约杀手,做事老派谨慎。
从战场退伍回到家,人到中年了,还跟身体虚弱的老妈住在一起,外表不修边幅,交往上一个女朋友是二十年前的事情。
导演拍杀手,在叙事上却异常极简,过滤掉暴力场面,只拍杀手的生活日常。
电影由一系列的大特写开始,我们看到男主角把一个塑料袋套在头上,心里在倒计时窒息体验的时间。
他的视线逐渐清晰,烧掉一张女孩的照片和一本《圣经》,坐上一辆门上写着辛辛那提的黄色出租车,前往机场。
用一个镜头交代了一次杀人任务他在机场用公共电话给联系人留言,准备回家,他刚刚完成了一次杀人的任务,拯救了一个叫sandy的小女孩。
导演开始拍杀手的日常,他照顾母亲,跪在地板上用毛巾擦干浴室地板上的水,乘坐往返的地铁去见杀手代理人。
他接了新任务,去五金店购买一套什么样的杀人工具,执行任务之前,他会去蒸桑拿,把自己清洗干净。
《你从未在此》让人印象最深的是混音,导演把各种日常的声响放大,有时候用来反应男主角的情绪,有时候增强场景的生活气息。
但更厉害的是,导演会利用一些艺术加工过的特殊声响,去反应男主角的情绪和记忆,让我们看到他狂暴性格的源头。
从战场上回来之后,他是如何患上战争创伤后遗症的,人到中年还跟母亲住在一起,他又有怎样的童年阴影。
为此导演还借用了两部经典的老电影,一部是希区柯克的《惊魂记》,讲一个男孩最好的朋友是他的母亲,用意自然是不言而喻。
还有一部电影是《肖申克的救赎》,在男主角刚刚救出雏妓之后,像安迪那样远走高飞的念头,就在宾馆里杀手帮她擦干头发的那一刻,植入到了小女孩的脑子里。
男主角最后一定要救出小女孩,已经不是为了正义或者执行任务那么简单,他其实是在拯救童年时的自己。
当他还是小男孩的时候,看着父亲拿着锤子对母亲家暴,他无能为力。
看到家暴之后的父亲会脱光上衣仰在椅子上,把白色毛巾盖在脸上。
从此母亲、锤子、毛巾和塑料袋套头逃避一切逐渐成了男主角潜意识里的符号,让人无法挣脱这些心魔。
导演在不断拿这些当心理暗示的符号,随着男主角的思绪用快速闪回的方式,穿插在杀人的故事里。
每一次当男主角要执行任务的时候,导演就会故意不拍暴力场景,避开类型片化的叙事元素。
每当故事回到杀手的生活里,导演就会把一切拍的很细。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混音做的非常出色之外,强尼·格林伍德的配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混音是男主角内心情绪的直接投射,配乐重塑了影片的视觉节奏,参与了叙事,再加上一个反类型的极简化剧本,构成了导演独特的个人风格。
像《你从未在此》这样的电影,其实跟《好时光》《霓虹恶魔》之类的电影差不多,导演都是极具个性。
看这样的电影,以往那些看类型片的经验都被导演一个个的拆解,重新组合变成了另外一种样子,你可以看到电影的各种叙事技巧展示。
当男主角看到身边的人都死去之后,他开枪打伤了杀手,喂杀手吃了一片止疼药,两个人躺在地板上,听着Charlene的《I've never been to me》。
两个人不自觉跟着唱了起来,一场杀人戏被拍出了我从未见过的浪漫。
当我们看到一个狂暴的杀手要去救一个柔弱的小女生,但当影片的高潮真正到来的时候,我们没看到杀手杀人,影片至始至终我们都没见到杀手杀人,我们只看到他是如何脆弱敏感,只看到他内心的痛苦。
童年阴影已经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了,战争创伤后遗症再次雪上加霜,让他失去了生活的能力。
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该如何生活,他甚至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复仇一度成了他的小目标,但当他来到大反派面前的时候,对方已经死在了血泊了。
当这个小目标转瞬即逝,他无助的坐在尸体旁边放声哭泣。
到了这样的文艺片里,并不是强者拯救了弱者,而是弱者成了下一个有着童年阴影的受害者。
在某种程度上,不是杀手救了雏妓,而是杀手眼睁睁的看着雏妓变成了另一个小时候的自己。
他的母亲死了,人生目标没了,但是看着眼前的另一个自己,在自杀重生的隐喻之后,他好像又找到了另一个守护对方的目标。
最后听到小女孩说“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我的耳边却响起了杀手救出她那晚,她在宾馆房间的电视机里听到的那段《肖申克的救赎》的台词。
“圣哈塔尼奥,在墨西哥,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地方,你知道墨西哥人怎么形容太平洋的,他们说那里是没有记忆的地方,那就是我想渡过余生的地方,一个没有记忆的温暖的地方。
开间小旅馆,就在沙滩上,买艘不值钱的旧船回来,把它翻新,载着我的客人,出海钓鱼。
”在那一瞬间,我仿佛已经看到熊大叔和小萝莉住进了安迪开的小旅馆。
这样一个绝望的故事,仿佛突然有了一丝善意的光亮。
《肖申克的救赎》看《你从未在此》这样的电影,你需要放下以往的观影经验,你会看到电影的本质,明白电影为什么被称为视与听的艺术。
每当遇到琳恩·拉姆塞这样的导演,你会发现导演这个活儿真的可以是拥有无限创造力的艺术家。
这样的电影,可以让人重新认识并思考“电影是什么”,我爱死这样的电影了。
欢迎搜索并关注“亵渎叔推荐”(xiedudianying)
F**K! 看第一个镜头就让我想骂人!
一脸困惑的看完全片,简直莫名其妙,闷的要死。
什么叫作“你从未在此”?
浮肿着脸和身体的Joaquin Phoenix演的这个角色,看起来好像处在精神崩溃和抑郁症的边缘,拿着锤子到处杀人,还尝试自杀未遂。
故事情节支离破碎。
直到后来,看了眼剧情简介,才感觉出点儿意思来。
这个故事换一种方式讲,大概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吧。
在这部视觉效果非常主观的电影里,跳跃的镜头选材其实也拼凑出了故事的大题轮廓,而且,还更直接的传达出了主人公的情绪。
这种意识流的剪辑方式,以前多被文艺片亲睐,这几年是越来越常见了。
传情达意效率很高,更接近我们头脑的运作方式,省去了多余的语言转述,直达思维深处。
在这部片子里,更有意思的地方是声音的主观性展现,噪音、人声和静音的运用,都是配合着人物情绪来的。
非常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影片,手法我喜欢,故事倒是次之。
以及,片名的寓意还是没理解。
俗套乏味的故事,导演也没想好好讲述,而是把精力投掷于电影音效画面的风格化。
确实也有不少精彩之处,比如狂躁暴力的混音效中穿插的那首angle baby,让人内心充盈着无与伦比的柔情。
比如男主枪伤杀手后,喂其一粒止痛片,双双躺在地上跟着黑胶片吟唱,最后在杀手死前用力紧握双手的桥段,让我不禁感叹,原来杀个人也TM能这么浪漫~(此时听到影院中腐女们的轻笑声[捂脸])当然还有男主,最喜欢的演员之一,虽然此片里已胖成了熊,但观影中脑海总还闪现着《一往无前》里那张面目狰狞,有着最阴郁、执拗也最脆弱眼神的菲尼克斯。
总的来说,看完影片就像听了一张重金属唱片,简单粗暴,并对其中那一两首柔情曲调印象深刻,至于歌词,也没那么重要了~
这部电影让我体会到梦里才会有的那种竭力想要看清却总是失焦的无望。
我没有被代入,每当我要开始共情的时候,短促的闪回和迅速的剪辑拉住我说算了吧,你只是个过于热心的旁观者。
和连表情都吝惜的女孩一样,影片的叙事剪辑在拒绝我,拒绝讲一个完整的故事,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从未在此。
他们也像电影的最后一幕表现的那样,好像从未来过。
劇情Joe是一名合約殺手,退役軍人,被童年父親家暴母親及ptsd困擾,時刻想著自殺,但要照顧母親。
Nina是議員的女兒,議員被州長抓住把柄,將Nina送給州長當雛妓供州長享用,後被其母所知自殺,州長面臨中期選舉,議員遂僱用Joe來救女兒,順便鬧大使州長無法連任(依據原著推測)。
Joe就出Nina,州長將議員陷害並將所涉及人員全部殺死,包括Joe母,並搶走Nina。
Joe本準備沉母親尸體于湖中並自沉於湖底,後想就Nina,尾隨州長到宅,卻發現Nina已將州長殺死。
於是Joe見證了另一個自己的誕生,卻無能為力。
刻畫了Joe的內心世界及其外化。
視聽風格化,視聽很棒,電影感十足。
主角很多時候都被擋在了後景。
塑料包頭的窒息感音效和配樂都很有嚼頭。
配樂非常的多,配樂參與敘事。
我以為,湖底重生一場戲,可以理解為:Joe在子宮中重生,那一幕的畫面感也是從陰道裡出生的意思。
其他:片名從出租車司機嘴裡唱出來監控的黑白畫面老是在下的雨是罪惡的代表海報:Joe和Nina重疊,其實就是隱喻他們是同一類的。
最近刚看完《被掩埋的巨人》,沉浸在维斯坦遭遇的过去与现在经历的撕裂式痛苦里,如何面对仇敌的课题正思考无路,碰巧遇见了这部片子,一下子轻松很多:一报还一报,你杀了我母亲,我杀了你,两人却能在死亡之前同声哼唱并握住彼此的手——来自同为人类属性的言和与相互温暖。
其次喜欢杀手对母亲的细腻情感:扔过期食品,跑水善后,睡前依纵陪伴揉捏,下楼梯提醒小心,穿西装潜水送行甚至在口袋里装几块石头多陪伴几秒。
再其次喜欢复仇念头的支撑,母亲被杀不能哭,留待该为此负责的头目尸体前才能纵情。
悲恸情感要克制让位于报仇的目标实现。
再其次喜欢杀手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共情——对杀死的警察和柔弱的小女孩儿,对前者包容,对后者守护。
缓慢的节奏和简单的情节让人随时可以离开,却又自有一种隐隐的吸引力让人愿意坐看下去
如果不看演员表,你永远也无法想象当年饰演《角斗士》中的野心勃勃、英武帅气的古罗马皇帝,现在已经是一个大腹便便又满脸胡渣的中年男人了。
有那么一瞬间,我脑子里映出的是柳三变《鹤冲天》诗词中的两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杀手Joe 强壮、沉默寡言我们总是在期望一部电影能够讲述一个完美的故事,既要情节饱满、人物性格立体丰满、题材鲜明新颖。
但实际上,对这部影片来说,你的这些期望可能都是一种奢望了。
导演刻意地回避了杀手在执行任务时的暴力场面,只用大特写拍杀手的琐碎日常:战场退伍的Joe离群索居,人到中年,生活近乎几点一线。
外表不修边幅,生活老派保守,跟年迈虚弱的母亲住在一起。
其实在他冷峻的外表下,却深藏着一颗善良、天真质朴的赤子之心。
而他的真实职业却是一名合约杀手,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神奇的是,导演以及男主让这个矛盾在杀手Joe身上完美的统一了。
萝莉配大叔,但本片,无关风月影片的最后,被拯救的萝莉女主用一个“摸头杀”唤醒了臆想自己在餐厅饮弹自尽的Joe,并对杀手说:“It‘s a beautiful day.”的确,“It‘s a beautiful day.” 一个关于救赎以及自我救赎的故事。
你从未在此。
《你从未在此》:当记忆杀进现实刘强爱电影我给别人推荐电影,一般要先搞清楚你大概在哪个段位。
这没有瞧不起人的意思,假如我让你给我推荐话剧什么的,我也希望你别一开始就给我推荐那些太“硬”的,慢慢来,有些人抽一辈子烟,还抽不了雪茄呢。
看完《你从未在此》,我可以把它列入我的顶级段位影迷推荐片单,它故事精巧,精巧到简陋,它手法精湛,精湛到陌生,它意义精深,精深到晦涩。
如果没有大量观影经验,尤其是艺术电影观影经验,想从简陋、陌生和晦涩中品出精巧、精湛和精深,怕是很难,完了还要骂我眼光有问题。
再补充一句就是,这部电影非常怕剧透,如果你不想丧失绝佳的观影体验,就请看完这一段后,先去看电影。
《你从未在此》严格说来是政治惊悚片的底子、动作英雄片的面子、心理成长片的里子,但主创用风格化的叙事与影像,弱化了上述所有类型特点:政治人物的腐化堕落,点到为止,救人英雄的暴力手段,浅尝辄止,主角内心的纠结挣扎,几笔即止。
更为大胆的是,敢于不断打破观众的类型期待:复杂莫测的政治阴谋、酣畅淋漓的正邪决斗、一波三折的心路历程,统统没有。
主创这么干的自信来自于本片绕到了上述类型的背面,用高度风格的手法高度写实:英雄不是变形金刚,也是有老妈,也过日子;政治人物的安保也没那么强,否则总统还能挨枪吗;反派小喽罗也不是咣叽就死,对自己这边的人和事也是有看法,还会唱流行歌的;弱女子也不是束手就擒坐以待毙的,有机会动手自己也不会傻等……就是这些相当真实的人物设置与细节元素与十分风格化的手法在这个烂大街英雄救美的故事中不断碰撞,发生化学反应,使影片散发出非常独特与迷人的气质与味道,为“反类型”趟出了一条新路,因此,它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实至名归。
《你从未在此》的结尾特别牛逼,只要你能进入这部电影营造的杀手乔的精神世界,就不会觉得这个结尾有多难懂。
残酷的过往让乔极端痛苦,它们不仅仅只存在于记忆中,会经常跑进乔的现实当下迫害他,对他来说,死亡是一种解脱。
老妈在的时候,乔为了老妈不能死,老妈没了,他为了救妮娜不能死,妮娜救下了,她并未能给乔指出新的人生目标,于是,乔“可以”自杀了……说这个结尾牛逼,因为在这一刻,乔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联通了,我们终于对乔“精神/过往/记忆迫害现实”的痛苦感同身受。
这里可以起立鼓掌!
影片的结局还是光明的,穿着乔外套的妮娜那句“今天是美好的一天”点醒了乔——是啊,管他什么过往,管他什么痛苦,先活好当下的每一天吧!
两个人终于“走”出画面外,把恼人的痛苦留在静静的画面里、电影中,就像他俩“从未在此”。
勿念过往,珍惜当下。
主角按合约杀人时,影片并没刻意渲染杀人的血淋林场面,而是用黑白的监控摄像镜头描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编导暗示此片的重点是在展示男主的不幸悲惨人生…… 纽约的退役军人乔,有着童年饱尝家庭暴力的经历,服役期间又经历了残酷战争的洗礼,心理满负创伤的他,看透了世间丑恶,为人沉默寡言,人到中年仍孤身未婚而与年老的母亲居住一起。
暴力阴影与战争创伤使乔几度欲窒息自杀,这也是片中几次展现乔头罩塑料袋窒息的缘故……于是,置生死于身外的他,就做起了合约杀手的生意…… 干完一票生意后,乔又从中间介绍人约翰·麦克利瑞获得另一桩生意,——参议员艾伯特·沃托的女儿妮娜失踪,怀疑被逼做幼娼卖淫;因议员担心此事会影响其正与威廉姆斯州长竞选新任州长的活动,议员没有报警,而选择雇佣杀手解决此事。
临走,议员告诉乔,所有当事人包括嫖客都不放过…… 拿到生意,乔至商店购买相关用具,包括一直惯用的武器铁锤,——这也是当年残暴父亲殴打其母亲的惯用工具…… 摸到当地幼娼窝点,乔用铁锤毫不留情地一一将歹人砸死,酣畅淋漓地将妮娜救出……
乔带妮娜来到事先和议员约好的旅馆等待议员,然而,令乔意想不到的是,他正步入危险凶恶的政治谋杀漩涡……乔刚从电视新闻得知艾伯特议员意外“跳楼自杀”,接着就迎来两个纽约市警用无声手枪杀入房间。
黑警一枪将旅馆服务员爆头后,就扛走了妮娜;另一黑警欲将乔灭口,被乔反击致死…… 逃过一劫的乔试图联络麦克利瑞,但对方一直留言不接。
无奈,乔冒险来到麦克利瑞住所,发现其早已被杀…… 更痛心的是,乔回到家中,发现睡在床上的年老母亲被爆头暗杀……而此时,乔发现杀手仍在屋中……乔打死一个杀手,另一个中弹倒地挣扎时,乔从其口中获知妮娜在威廉姆斯州长手中,因为她是州长的最爱…… 水葬了母亲后,乔唯一的心理寄托就是救出年幼的萝莉妮娜…… 跟踪尾随州长专车,乔悄悄潜入其豪宅别墅,用铁锤击杀两名保镖……摸进卧室,乔发现州长已经被割喉死亡,而妮娜在厨房两手鲜血淋淋地吃着食物…… 在街道餐馆,妮娜问乔要去哪里,乔很迷茫,回答不知道,妮娜也坦诚不知所去。
但妮娜却微笑地说,今天是美好的一天……
本文已于2023年6月30日首发在【陀螺电影】微信公众号
我们还能回想起琳恩·拉姆塞此前已经用《凯文怎么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2011)证明过自己娴熟的视听技艺。
从形式外观的构型到镜头间的分节方式,包括最终如何在剪辑极赋权,等等这些不但都得以保留和延续,并且在七年之后的《你从未在此》(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2017)中走向了极致。
《你从未在此》虽是一部以杀手为主人公的电影,导演却从未过多的去展示暴力场面,她有意弱化暴力戏码,隐去实施暴力的过程,省略了那些足以博人眼球的杀戮快意。
这与主流审美范畴内观众所保有的类型期待与类型满足是背道而驰的。
可在导演技法上着实让人印象深刻。
技法层面它有着完全脱离类型片创作的艺术电影的视听语言,佐以适当的类型元素调剂,在这种情节容量并不庞大的文本之下,导演才有充足的时间去加工她的创意,来呈现她影片主人公的主观精神世界。
即使是在这最为普通乃至俗套的剧作程式之中,导演依然能让观众感知到她的个人印记,这种影像的力量、风格的注解是超越表面故事的。
拉姆塞正是在形式主义的框架内把一个类型文本拍到了艺术片层级,本质上这部电影与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的《亡命驾驶》(Drive, 2011)是同一种电影,是经由类型外壳包裹的艺术电影。
这两部电影甚至对于序幕戏的处理(包括目的)都是一致的,在与全片叙事主线无关的开场事件中,导演强有力的完成了造势和写人的任务,且让观众清晰体察出导演在视听上的讲究。
这二者的诉求都在于表现,而非再现。
拉姆塞严格控制视觉信息的密度与听觉信息的浓度,她极其沉稳的把控着镜头的次序,机位的角度,影像的速度和剪辑的强度。
她在局部表意的处理上是果决、干脆的,而在若干个涉及局部对象的单场戏中她甚至要让每个镜头都充满惊人的效力。
《你从未在此》由监视器视点组成的暴力镜头序列
《你从未在此》
拉姆塞的长片首作《捕鼠者》(Ratcatcher, 1999)开场第一个镜头由华金·菲尼克斯饰演的 Joe 曾是一位参加过海湾战争的退伍士兵,现如今是一名雇佣杀手。
童年时期来自家庭的糟糕经历以及从战场归来的后遗症让他饱受精神折磨,这也使得他的性情愈发狂躁,易怒,甚至是残暴。
影片有对Joe的日常生活进行展现,如他照顾年迈的母亲,打理家中的卫生,也有几次在死亡边缘试探的危险行为。
这部影片当然不是顺时叙述的,导演在这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蒙太奇去表现主人公的童年阴影和战后创伤,整部电影在剪辑思路上依据的是主角 Joe 的心理节奏,其中“记忆”承担了相当的分量,但导演没有让那些记忆形成具体的段落,而是用碎片化的、短促的闪回镜头搭配异步的画外音,以声画对位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被梦魇般的过往纠缠着,而他根本无法脱身。
一旦主人公追溯记忆便是跳入一个过去时面,他的“情感”应当作为主观性最重要的一个坐标,所以在技法上,它才是有理据的。
这种强调心理维度的剪辑思维在导创层面亦是“时空调度”的材料,通过非线性、非理性的转场(如频繁的跳切)来交替时空,从而完整表述,其建立在一种高度自洽的影像逻辑之上,“触发机制”的装置化引入便是其要素之一,当主人公所忆及的事物与在现时影像中的情状相吻合,或成为一种映射。
这在片中就有所响应,比如主人公Joe在街上被年轻的路人女孩叫住并请求他帮忙拍摄合照,随后女孩们的笑容在Joe的感知中逐渐成为呐喊与嘶叫,而亚裔女孩的面孔使他忆起卡车车箱内堆积成山的尸体;再如桑拿房里的Joe拿下盖在脸上的毛巾,却想起了他没能救下的穆斯林女孩(那个处在后景的、失焦的面孔)。
这些在观众学层面依托的则是观者的心理能动性。
早期苏联形式主义所引入的闪回-装置的概念就是使存在的内容为其装置在运作时更加纯然,更为动态的、合理的将内容的价值转换为形式,这便是形式即内容的目的所在。
无论是闪回镜头还是回忆影像,他们的特点都来自某个具体人物的单一聚焦,来自人物主体的意识活动。
闪回镜头是通向过去时面的中转站,是主人公脑海中闪现的过往记忆(瞬时的),是“一闪而过”和“转瞬即逝”的(如直切式的效果硬剪,用切入切出替代一切光学技巧的转场),又或是缓慢侵入脑海的(如叠化的化入化出)。
在视听层面我们应把闪回镜头归入“插入镜头”的一种,因为很显然它在重新组织创作者讲述“叙事现在”的故事,创造性的剪辑能决定性的更改时间与空间,而插入镜头本身作为独立镜头的一种出现,明显有别于此前衔接的镜头序列。
闪回镜头的正确使用是应该使其被强化出来,然而它不应该被当作一种解释行为去描述,相反它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神秘性与暧昧性,这种即时性的“触发机制”不同于完整的回忆影像可以为主人公留有更多时间余量深陷在一段情绪长度之中(因为“叙事现在”也会相应的处于停滞状态)。
闪回镜头所带来的主观性意义是时间与精神的,由此创造出一个指定距离,且将距离-情感作为一个重要维度支撑起心理结构并形成时间的内在差距,当然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补全或重建人物前史。
在本片中,对于现时的主人公来说,他的这种痛苦是观众肉眼不可见的,我们唯有从现时影像通过主人公记忆的接续来感受过去时态中他的遭遇,而信息量又是极其有限的,这其中存在着大量的留白需要观众自行联想和感受。
在此基础上,绿木的配乐则直接加入到了人物塑造当中,甚至如同一个影子跟随着主角,所制造出的诸多不和谐音色恰恰反映了主角极端的内心波动和情绪起伏,这些声音成为了主角受伤内心的外化显示,是愤怒、聒噪的听觉重音。
Joe将死去的母亲葬于水下,而他沉入湖底的这一动作也意味着重回母体在原本应是影片重场戏的营救段落,导演却做出了反高潮的处理。
当Joe要去救出女孩Nina并为自己母亲报仇时,他发现Nina已经用剃刀将州长割喉,看到这一切的他瘫坐在地上不可抑制的痛哭,因为他没能亲手杀掉州长,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成功拯救Nina,因为Nina只是在成为另一个他,而他从Nina身上再一次看到了自己不幸的童年。
Joe没能保护好母亲,没能救出车厢里的女孩,也没能救下荒漠里的女孩,现在已经等同于过去,他就和曾经一样无力挽救身边的人。
影片结尾Joe在想象中开枪击毙了自己,看似影片要残酷到底,却紧接着发生了一个小逆转。
Nina从洗手间回来后对Joe说道It’s a beautiful day,将他从绝望的危险想法中拉了回来。
不过即使拉姆塞在影片的尾声留有了一抹残存的亮色,也丝毫不会动摇本片反普世价值的基本立场。
不得不说的还有华金·菲尼克斯的杰出表演。
要看清他的表演到底好在哪里其实并不难,我们可以看到通篇华金这个角色都在苦苦挣扎,他是一个被创伤折磨的人,而他又要依靠这些创口来寻找希望。
就如同那个他找寻了很久的绿色糖豆,那是所剩无几的、渺茫的希望,他却也亲手将其捏碎了,我们早已知晓他是一个有着严重自毁倾向的人。
要表演出这种“看不见的苦痛”,是很难的。
而这个主角的身份虽然是一名雇佣杀手,但这终究是一部性格鲜明的作者电影,类型化的表演当然是要杜绝的,如果在演员表演时将其脸谱化呈现,那么导演的表达将失去意义,那将会是严重脱钩和不成系统的。
华金在整部电影中几乎都是在以微表情表演(即微相表演),整个面部动作只不过是一个简略的外部画面,实际它是由面孔上最细微的成分通过难以觉察的表情微运动逐一形成的。
而拉姆塞自然不会浪费她的特写镜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在华金可见的面部之下感受到更多隐藏的心绪,或许是通过一次睫毛的颤抖或一次眼神的闪烁,在必要时还要通过撕裂经验来达成心理一致,这需要大量的心理技术,如借由内心视像来刺激自己的内心体验并帮助建立“客体”(如在前期筹备阶段拉姆塞就会让华金专门去听一些烟火声和枪炮声)。
对于一位方法派演员来说,这似乎是一场表演实验。
华金这位演员所具备的全部能量以及他的表演观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他一次又一次将不同向度、不同程度的痛苦与脆弱呈现给观众,他就好像是傍依痛苦,以痛苦为食的演员。
戛纳的最佳男演员奖受之无愧,颁得太对了。
但是另一边最佳编剧奖的授予就有些问题了,因为本片出众的显然不在剧本,而在导演。
《你从未在此》
《小丑》值得一提的是《你从未在此》与《小丑》(Joker, 2019)也有着一些或多或少的联系。
除去几个醒目的相似性,如都是华金主演,他在前者中增肥,在后者中暴瘦,又或是主角与体弱多病的老母亲一同生活,甚至在《你从未在此》中饰演Joe儿时的小演员还在《小丑》中饰演了年少的布鲁斯·韦恩。
但这两部电影的根本区别在于导演,这是两种不同的创作观,托德·菲利普斯相信现实,而琳恩·拉姆塞则相信影像。
这里当然不含任何褒贬之意。
因为在《小丑》中,菲利普斯坚信只有当巨大的、切实的外部压力接连出现才能迫使主人公负向转变,那将是受伤的底层所怀揣的疼痛与怒火,甚至是边缘人群内在的极大孤独,它承载的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失意的人、不被理解的人的共有情绪。
所以《小丑》势必是写实的、运动的和物质的。
主角Arthur需要不断被外力挤压,而我们都知道这个外力显然不是具体的人,而是环境的、社会的,乃至世界的。
《小丑》而《你从未在此》是形式的、时间的和精神的。
拉姆塞运用出色的心理剪辑为主人公制造现时与过去的压差,从剪辑极策动了一场精神幻痛,以此去分解现实,这是纯影像的胜利。
Joe没有真正的外部敌人,他的敌人更不是社会,所有的困顿与挣扎都来自个体内部,他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你从未在此》与《小丑》这两部作品在这个极速分裂和重度沉陷的当今世界异常悲观的向我们指明了唯二的两条出路:要么杀死自己,要么杀死他人。
所以前者的主人公在影片结尾处无望地爆了自己的头(尽管我们被告知这是Joe的幻想),而后者的主人公在高压之下爆了别人的头。
琳恩·拉姆塞至今只拍过四部长片作品,虽低产,却保证着每部作品的超高品质。
作为当今世界影坛最重要的女性作者之一,毫无疑问她已迈入了准大师之列。
目前,拉姆塞手里正有多个项目同时推进,其中就包括华金·菲尼克斯和鲁妮·玛拉主演的《北极星》(Polaris)以及朱丽安·摩尔与吴珊卓主演的《石头床垫》(Stone Mattress),相信我们定会在日后的戛纳电影节上看到这些影片的身影,让我们拭目以待。
1.不得不承认,构图很讲究,杰昆演技仍旧,调度很有feel,配乐很牛,剪辑很有噱头,剧本很优秀,展现了导演不拘一格的意识流。2.其实没怎么都不懂,甚至有时候觉得很无聊,几处倒序和乱序的手法很凌乱。色调很暗,看得很累。1是超我,2是本我。
音乐太好听了
以类型片之象包裹反类型之核,去故事化的叙述反而迸发出更强大的戏剧力,充盈着强烈风格化的影像外更不能忽视的是沉浸感和参与度十足的音效剪辑,多管齐下,堪称一场彪悍的视听盛宴。
视听好,声音设计好,表演也好
按照奇遇介绍找到胖鸟汁源网盘下载高清投屏内嵌字幕——把一个快刀斩乱麻的救赎的故事讲的那么晦涩还有突如其来的暴力和血腥,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的风格,让这样一个社会问题电影变的异色起来,成了一种艺术片的感觉……配合推文先睹为快之后再看一遍吧,虽然比较跳跃,不连贯。
这样的一个故事,拍成这种另类风格!
Lynne Ramsay 真不像常见的女导演。从配乐到摄影都有点让人联想起 Drive,但有力许多。贾坤的演技没话说!(vegan 也可以很 brutal 的好嘛
I love you I do, angel baby. 戛纳两遍,柏林一遍新版。2017年度最佳。我绿木当代音乐大师。
杰昆还行,剧本给的不是很理解。
Wow wow wow wow wow
9.0/10 大银幕重看,第三遍。2010s最好的电影之一。剪辑太牛逼,这片的心理蒙太奇算得上当代电影中的最佳运用。高级的视听语言,纯影像的胜利,拉姆塞在形式主义的框架下把一个类型文本拍到了艺术片层级,本质上与NWR的Drive是同一种电影。华金的表演和绿木的配乐更是让本片的品格再上一层。(详见长评)2023.2.8号@PCC
what the fuck....
整部電影看完之後才明白片名的意思,一個被自己童年陰影折磨的敏感而暴力的脆弱男性,以為自己在救贖他人,救贖自己,其實不過是自哀自憐,那些被侮辱被侵害的時刻,他從來就不在場。
神神叨叨的杀手,没意思的剧情……
值得表扬的是音效层次分明,酒店扭打那一场戏最明显,配乐、新闻插播声、道具音效相互交织。繁琐累赘的闪回,故弄玄虚的表演是我对其最大的诟病。简约的动作戏有布列松在《钱》的痕迹,但也就那样了。
信息量这么低的一个故事,竟然也拍得如此别致,构图、色彩、光影、配乐、音效,每一样都踩在我的审美点上,导致我在三星与四星间犹豫不决,Ramsay还是稳,多拍点儿吧!
技术上表演上都很完美,就是看不进去,奈何……
6/10。乱叙堆砌下观众要自行构建主角的具体形像:在门外喊母亲快点,把小刀丢到地板前收回脚,帮母亲打扫到处是水的浴室—行为动机难以捉摸、苦修式的生活观;从铁丝网递过巧克力、男孩垂死抽搐的脚—波动的记忆养成用沉默与愤怒同世界对抗的性格;复仇后不可预知的开放性结局,代表自我认识上的矛盾。 @2018-06-25 13:50:49
剪的乱七八糟的。背景搬美国故事也美国了?居然拍出了种学院派的腐臭感。恶心
虽然反派角色的形象不像韦恩斯坦那样鲜明(哈哈哪有自我管理这么良好的pedobear)不过那并不重要。反派方的行动并不拖拉、迅速写实;正方就不说了,凤凰的演技真真是炉火纯青。7.2/10 2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