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IFF22# 前有臭名昭著的《不可撤销》,其实很难想象之后充满热烈和遗憾情感的《旋涡》同样出自加斯帕·诺之手。
不过,这次虽然没有了爆裂和血腥,但仍旧充满了面对宿命的无力。
母亲作为一个精神病医生在年迈之年不会忘了给她“陌生人”的丈夫开一瓶安定,这样的事情让人好笑又唏嘘;父亲在晚年之际依然想着写一部有关梦和电影的书,“生活就是梦中之梦”。
梦、存在主义、精神病学,种种强烈直白的电影指涉很难不让我们把这看做是加斯帕的自我解剖。
分屏的效果十分奇妙:走过半生,本应无隙,可因为难以抵抗的衰老和伴随而来的疾病逐渐产生难以弥合的裂痕。
许多镜头都将这种无奈直陈在观众眼前:母亲被儿子和父亲挤在中间,犹疑地小声说着“对不起”;在床上安睡的她和因心脏病发作无力取药而倒在地上的他,相同的机位展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母亲把药倒进马桶里,儿子把药吸进身体里,这是谁也摆脱不了的漩涡。
本应共同经历琐碎生活的他们,却在两个世界里越走越远,联系我们身边越来越多老去的人,这不禁让人发问,无力的陪伴能否应对无法回避的湮灭?
原以为同时接受两个画面所传达出的信息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可能也就是这样,但是我仍然为这样的影像形式而赞叹。
凭借导演和剪辑出色的技巧,在安排画面的轻重缓急方面,《旋涡》做到了密而有序。
在创作形式的更新已经日渐式微的当下,《旋涡》面对电影“情感”的传统母题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新颖回答。
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属于一方的影像慢慢变黑,你知道他们已经就此离去,悲伤只会留给活跃在荧幕另一边的人。
好多跳切,越轴…不按常理出牌的剪辑和前半部分极其缓慢的节奏铺垫会让人有点恍范儿,但是回过头一琢磨,这正是表现老年特征的巧思,对带入情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于越往后看越窒息,印象很深的1.最后的一组空镜跳切,颓败荒芜气质浓郁,2.男性老年主人公死后屏幕只剩二分之一,然后老人的儿子突然出现在镜子里,诡异的bgm一轰,我瞬间以为是什么惊悚片!
吓得我一把抓住身边人的胳膊,不愧是邪典导演,有点东西。
3. 老母亲把药片全部倒进马桶和儿子当着孙子的面吸食毒品,画面同频对比令人唏嘘。
4.心脏病发作那段太难受了,想起小时候得肺炎的感觉,演员辛苦了!
这对老夫妻演技nb….分屏的形式感贯穿始终,父子商量要把女主送养老院的那场戏画面分割线正好在女主身上,隐隐的拉扯分裂破碎的感觉但又不做作,挺受用的!
喜欢!!
anyway,衰老确实可怕。
年轻的时候确实应该自由,但也别胡霍大发了,以上,困了,睡觉!
先说形式二分屏与内容匹配得很好,影像时空被割裂成两个。
两个遮罩有时意味着两个人的时空,有时意味着两个视角/认知,有时是同一个时空的割裂,构图和人的割裂。
剪辑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致敬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蓝》中使用的手法,连续时空的同一个镜头,用一段时长极短的黑屏隔开,它可以被理解为眨眼的闪烁,但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对现实的间离”,或者说“放空”,或者说“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断裂瞬间”。
它也非常匹配此片的内容。
整个片子的质感充满了道格玛95的意味,像一种忠实的纪录。
所谓的“电影节坏小子”,或许想在这部片子里摒弃内容上的猎奇,尝试形式上的某种叛逆。
整体来说,形式挺规整,对于阿兹海默症的描述很诚实。
但成片还是略显力量不足,略逊于期待。
还是期待加斯帕诺的下一部片子。
PS.男主心脏病倒地时电视上放的应该是老塔的《飞向太空》的段落。
法国导演加斯帕·诺一向以惊世骇俗的暴力情色题材挑衅观众的承受力,每次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的新片必然引起轰动,影评人和观众在放映中愤而退场或中途晕倒的花边新闻早已成为他引以为傲的丑闻标志,从初次震惊戛纳的《不可撤销》,到全程嗑药体验的《遁入虚无》,再到逼真3D特效的情色片《爱恋》,他的作品评价总是陷于两极分化,从没有中间地带。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去年他的新片《旋涡》在戛纳首映时却没有碰上此等“待遇”,反而让不少观众热泪盈眶。
这部新片也打破了他自己的记录,成为他首部适合所有年龄层观众的影片,难道这个电影坏小子终于改过自身了吗?
看完这部《旋涡》相信会有答案。
影片讲述一对年迈的老夫妇,在巴黎一间公寓里度过生命中最后时光的故事。
这个故事题材恰好与 10 年前戛纳金棕榈作品《爱》如出一辙,同样描写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在晚年遭遇考验的经历,两部作品里都有一位患上失忆症的妻子,丈夫要疲于应对和照顾老伴。
不过,这部新片并没有挑战道德观念的安乐死情节,却以另一种方式令人心有戚戚焉。
▲分屏画面的影像实验如果还记得加斯帕上一部短片《永恒之光》,那么你对他这次继续选择分屏画面的实验不会感到惊讶。
两台摄影机分别对准丈夫和妻子,记录下他们各自的日常行为,要么蜗居在公寓,要么出门在外。
画面有彼此重叠的时刻,也有呈现两人在同一时间做着不同的事情。
影片开头令人印象深刻:丈夫起床后在卧室看书写作,而太太出门购物。
通常的拍摄手法是先拍丈夫在家中的镜头,再切到太太在户外的情景;而分屏的技术实现了捕捉两者行为的共时性,也增强了影片的纪录片性质,给人一种家庭录像带拍下的实时场景。
其次,这种拍摄方式具有强烈的隐喻性。
恩爱有加的两人始终被分隔在画面的两侧,即使在公寓的局限空间里,也难以看到他们亲密依偎的镜头,连在床上睡觉也不例外(除了在餐桌上彼此抓住对方的手的一个画面打破这个黑边框)。
无论如何在画面上,总有一种东西要把他们分开,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就是每个人都无法摆脱、早晚要面对的死亡。
▲打破分屏边框的镜头导演用这种影像实验引出影片的主题。
一对相爱的夫妻在人生最后的时刻难以分享爱意,而陷入到误解与烦忧之中:妻子患病失忆认不出丈夫,将他的剧本丢到马桶里;丈夫心脏病突发倒地,太太却在卧室里安然入睡。
而当丈夫去世后,一侧的画面变成黑幕,却始终维持着分屏画面,直至到妻子最终孤独死去。
死亡看不见摸不着,却像极了他们之间如影随形的分界线,将恩爱的两人渐渐分开。
疾病、衰老、孤独,这些抽象的概念在左右分割的画框里展现得深刻具体,既令人感触,也令人感到恐惧。
这也许是导演前些年遭遇重大疾病徘徊过鬼门关而触发的创作灵感。
然而,相比起金棕榈电影大师哈内克,加斯帕尚算是一位年轻导演。
为了对比刻画老年人面对死亡的心态,他引入了儿子这个角色,作为另一个观察视角,无意中揭示了当下不少的社会问题,比如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老年人不愿入住安老院等等,这些讨论点并不新鲜,在哈内克的《爱》里也有出现过。
▲引入儿子的角色最意外的是,儿子这个角色和导演前作《遁入虚无》的男主角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样与毒品有关。
他曾染上毒瘾,目前在戒毒中,却依然给其他瘾君子派发注射针筒。
而老太太此前是药剂师,退休患病后依然在家自行开处方,家中塞满药物的镜头让人若有所思,究竟丈夫的病发是否与此有关?
这类描写似乎将批判矛头指向了法国政府疏忽药物管制的措施,尽管这并不是影片的重点。
虽说影片一直在探讨严肃的话题,却又不掩饰不住其浪漫柔情的氛围,片头运用Françoise Hardy的法语老歌,公寓房间里的书籍与电影海报透露出迷影心思,女主角的人选更是对法国电影新浪潮的致敬,弗朗索瓦兹·勒布伦在70年代法出演过让·厄斯塔什的《母亲与娼妓》。
而所有的喜剧氛围则源于男主角达里奥·阿基多,这位意大利导演以《阴风阵阵》《夜深血红》等恐怖片奠定邪典大师的美誉,此次出演角色却意外地不再依赖“恐怖大师”的魅力,而是以一口意大利口音的法语对白,给沉郁的故事带来一抹幽默色彩。
▲男女主角的表演出神入化加斯帕·诺以这部严肃的新片颠覆了所有影迷的期待,极其平常、去戏剧化,也没有制造道德难题,却以逼真还原日常生活的纪录风格而令人不寒而栗。
这是看透生死后的思考实录,尽管没有了导演以往那些幻觉、性爱、暴力等极具感官冲击力的画面,却是另一种让人体悟生命极限的影像实验,令人不安的程度甚至更为剧烈,说是加斯帕·诺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毫不为过。
(本文首发于 陀螺电影 公众号)
2021年7月16日的深夜,戛纳,德彪西厅。
在结束了所有的主竞赛电影的放映之后,我们看到了最后面世的这部戛纳首映单元的神秘新片——阿根廷导演加斯帕·诺的新片《旋涡》。
同一天,导演在自己的Instagram上贴出了一张令人震惊的照片:他躺在病床上,佩戴着呼吸机。
下面的配文是:脑出血 – 第11天,生活变得好了些。
加斯帕·诺的Instagram贴文就当全世界都在为这位导演祈福祝祷的时候,导演却悄悄现身在首映场,让所有观众都无比惊喜——原来,这个贴文是他的一个小小的“恶作剧”。
世界各地的影迷无不松了一口气。
但这并不是什么拙劣的作秀,Ins上的照片是真实的,只不过,它是在一年半前拍摄的。
加斯帕·诺的2020年颇有“死里逃生”的意味。
在疫情席卷全世界之前,他从一次突发而致命的脑出血中被抢救了回来。
《旋涡》剧组在戛纳电影节的Photo Call而万幸的是,康复后,他的大脑没有受到任何的实质性损伤,但他仍被医生建议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休息静养。
出院两个月后,疫情让全世界陷入了停滞状态中。
生命和生活的两重无常,让这位曾经以张狂、大胆而激进的影像风格著称的导演界“坏小子”,一时间变得脆弱、柔软又谨慎。
他戒了烟,饭菜里也不再放盐。
六个月的时间里,他安安静静地在家里看了大量的沟口健二的电影。
沟口健二“我本来是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而突然间,我有了第二次机会。
生活中的许多事看起来不那么重要了”,导演在采访中如是说。
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让加斯帕·诺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周遭,他深刻体悟了生命本质上的脆弱。
而这一切思绪,都在新作《旋涡》中有所体现。
看过电影的观众和媒体都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比起他那些惊世骇俗、令人头晕目眩的影像实验,新作竟是如此温和与“平易近人”。
《旋涡》不像他的前作《不可撤销》《爱恋》和《遁入虚无》那样,充满了挑衅的感官冲击和泛滥无节制的性、毒品和暴力元素,加斯帕这次追溯的是人类原始的恐惧:衰老与衰老后的无能为力。
不可撤销 (2002)6.82002 / 法国 / 剧情 惊悚 情色 犯罪 / 加斯帕·诺 / 莫妮卡·贝鲁奇 文森特·卡塞尔在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式上,《旋涡》首次曝光了一段只有几十秒钟的片花。
画面上,一对年迈的夫妻坐在公寓的阳台上平静而安详地享受着静谧的一刻。
这段画面迅速激起了记者们巨大的好奇:它看起来和谐到诡异,甚至就像一部洪尚秀的电影。
而越是看起来如此反常,越能让我们期待,它还会是一个“残酷物语”吗?
他要如何安置他那奇异的创造力?
开幕式上曝光的片花中的画面事实上,《旋涡》依然残酷,它描述了一对步入耄耋之年的夫妻如何对抗衰老和疾病的日常。
弗朗索瓦兹·勒布伦所饰演的老妇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她开始逐渐忘记身边的人和事,把家里搞得一团糟;达里奥·阿基多所扮演的老翁,也饱受心脏病之苦,他被意识混乱的妻子折磨得身心俱疲。
夫妻几十载,两个人相互依偎和扶持,面对人生的最终章……故事层面上,《旋涡》令人想起哈内克摘得金棕榈的大作《爱》:同样是老年题材,同样是妻子罹患重病,同样的聚焦家庭内部的风暴,结局也是一样的哀婉。
爱 (2012)8.62012 / 法国 德国 奥地利 / 剧情 爱情 / 迈克尔·哈内克 / 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埃玛妞·丽娃但在形式上,加斯帕·诺却依然有惊人之笔:《旋涡》从头到尾都是以两分屏的形式呈现的。
整个电影只有序幕部分的画面是完整的。
从某一场夫妻俩早上起床的戏开始,电影悄然间将画面劈成了左右两个部分。
紧接着是一大段长镜头,我们看到了夫妻俩早上的日常,右边是妻子起床、穿衣、上厕所、泡咖啡……左边的丈夫依然在沉睡。
同一个时间内,两架摄影机齐头并进地跟拍两个人物,而坐在银幕前的观众仿佛在看监控画面一样,把他们生活的细节尽收眼底。
而在某些时刻,电影的两半画面又回奇妙地整合在同一个场景内,因此我们得以在同一时刻看到不同机位所捕捉到的画面。
在几场餐桌戏和对话戏中,演员们都如舞台剧一般被安置在摄像机的正对面,而即使在同一个平面内,导演依然固执地将两台摄影机并列摆放、并稍许错开一定的角度,用二分屏的形式来呈现这个场景。
我们因此有了神奇的观感,一幅画面就像碎裂的镜子那样分成左右两半,而它们却不能完全吻合,中间总有一些重叠、错位或缺失的部分。
临近结尾处,二分屏的画面被导演玩出了更多的花样。
有时只有左半边有画面,有时又只有右半边有画面……但电影就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分裂状态,直到最后一刻。
如果说《永恒之光》中的分屏是加斯帕·诺为了刻意营造视觉冲击而使用的“奇技淫巧”的话,那么《旋涡》中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二分屏则更能与文本统一,它的“分裂”有更实际的意义。
永恒之光 (2019)7.22019 / 法国 / 剧情 惊悚 / 加斯帕·诺 / 夏洛特·甘斯布 碧翠斯·黛尔一方面,这种分裂的画面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了漫长的婚姻生活里的真实状态。
当爱情的激情褪去,相恋变成了相濡以沫,婚姻最终不过是一段亲情,两人平行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内,偶有交集,更多的时候是彼此独立。
电影中有太多的时刻给我们这样的感觉。
画面分割了人物之间关系,左右两边虽在同一个屋檐下,却像是生活在两个世界。
一边一人,我们看得到他们的行踪,却无法在这两人间搭起更密切的情感联结。
所以在电影的最后,当其中一人先行离世后,一半的画面就直接消失。
加斯帕从影像上直接印证了这种解读,即左右两边的画面就代表了夫妻里的两个人:它们被并列放在一起,凑出了生活中柴米油盐的全景;它们又各自独立,再不能有交织和融合的那一天。
《旋涡》剧照另一方面,裂解的画面也可以看作是疾病的隐喻。
阿尔兹海默症会造成大脑的器质性病变,其中一点就是脑室的严重扩大。
左右二分的画面也在这个层面上暗合了大脑左右半球的间隙逐渐变大的这一病理事实。
电影中,一些插入的来自电视中的画外音也验证了这一层的解读。
加斯帕用这样极端的方式,希望我们能直观体会这种病态的精神状态:当我们的左眼和右眼看到的画面是无法匹配和统一在一起的,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病人眼中的世界?
比较正常(左)和阿尔茨海默病(右)患者的脑部影片的形式和文本上达成了如此高度的统一,《银幕》杂志评论称,这样的二分屏画面,是导演加斯帕·诺和摄影师Benoît Debie“共同完成的非凡创举”(an extraordinary feat)。
而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旋涡》中感到加斯帕·诺在本片中倾注的拳拳深情,因为这同时是一部非常私人的、絮语般的作品。
加斯帕·诺的母亲和外婆都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
他的母亲照顾了病中的外婆,而他又照顾了病中的母亲,直到她离世。
照顾病母的经历给了他太多的生活的感悟。
在《旋涡》中,老夫妻唯一的儿子是一位失业的电影制片人,他挣扎于自己的毒品问题的同时,又要照顾年幼的儿子和顽疾缠身的父母,电影中也花了大量的篇幅描绘了儿子的无力。
这个角色很明显是导演自身的投射,反映着他曾经的爱与焦虑、得失和担忧。
加斯帕·诺在苏珊·桑塔格写就《疾病的隐喻》43年之后,我们仍未能迎来一个可以完全抛开道德和伦理评价来看待疾病的社会。
加斯帕·诺希望借这部影片,重谈家庭成员患精神疾病后的羞耻感:“人们常常认为这是一个需要自己来背负的十字架,不愿向他人透漏这些消息……而事实是,当你讲述这些故事时,它是一种宣泄。
”
疾病的隐喻8.4[美] 苏珊·桑塔格 (Susan Sontag) / 2014 / 上海译文出版社他说,我要把这部电影献给所有在失去本心(heart)之前失去了思考能力(mind)的人。
渐入佳境的一部影片。
先说说分屏。
绝不是圆或方的形式噱头,而是一种同时段的重点展示,是同时空的生活展示,特别是最后的一半黑屏,残忍又悲凄。
哪怕是在同一场景下,也会通过不同的侧面展示,来体现男主人女主人的细微变化,真实到丝毫毕现,谁的表演更好,自然更能吸睛。
再开始说说故事与感受。
丈夫出轨,儿子吸毒,或许阿兹海默是种解脱?
不!
丈夫儿子即便上天入地,哪怕自己在其中备受痛苦与煎熬,也不值得因为他们种种而觉得阿兹海默是种解脱。
故事里没有太多的爱,只有年迈的搀扶,这就使得故事变得更真实了。
生活才是漩涡,淹没了无助的男主人女主人。
没有记忆的她,没有依赖的他,生活陷入一团乱麻,就像马桶里的污垢一般,一片狼藉。
他和她,或者世上的每个人无一幸免,都成为了药物的奴隶,或多或少而已。
这是一部渐入佳境的影片,也令人有点窒息与脊背发凉,因为足够真实也足够近,似乎这就是生活的考验,让人置身于漩涡中,不知该如何是好。
梦中梦。
遗忘与逝去。
还有一些形而上的哲学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现实与梦境,电影就是一场场做不完的梦。
遗忘与逝去,讨论的是大脑和身体哪一个先消亡,似乎遗忘比逝去更可怕,因为活着的她行将就木,似乎连逝去都变成了一种奢侈,也丧失了一种自由。
春天还有勇气选中的电影,到了夏天就有些踯躅不前,前往影院的路上才定好位子,顺手也把影院的APP注销了一次,在座位上等开演时,看到了早先预定的影片名,才想起来一手造成的取票困境。
为了平衡观影的预期,一改惯常的抗拒姿态,放轻松出场寻求问题的解决,一番调笑演出后,回到位子上看 电 影。
导演或许吝啬或许善意,在影片的开头给了我,未曾期待的浪漫美餐,很快就开始了那个经典的分屏,当我还在分辨黑线是由上而下时,背景声化作抢眼的中文字幕,让我有种错过了一车信息的感觉,就此决定错过它们。
左右分屏,虽然是在整体框架底下,但还是让我有种选错了座位的感觉,希望中间座位的盆友观感更好,否则影片就有故意冗余信息的嫌疑了。
不知是否分屏引发的感觉,夫妻关系并不如就餐时那般美好,贯穿影片如同儿子之后的发问,几乎看不到夫妻日常饮食的场面,ta们的生活真的如同影片中展现的,重要的生活场景集中在独处中吗?
妻子有典型的法式装扮,尽管最初纳闷,她那么不修边幅的出街,但是仍然可以看得出来,头发自始至终保养的很好,服饰更是不容忽视的注重品质。
虽然影片并不展示日常饮食,但意式咖啡壶和冰箱里的食物,一定层面还是在说明生活的秩序,桌面上的果盘也是可供注意的细节。
有影迷画了张房屋布局的平面图,妻子并没有自己的“工作“空间,唯一说得上属于她的,是餐桌上堆满的各种药剂,其实储物柜里还有更多,然后就是她给自己开药方的地方,那里有我没注意到的儿童床柜。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留意到,房间里有几处墙面上有书架,本来是我惯常留意的部分,这次我决定错过它们,但还是留下了到处是书的印象。
妻子出街时进入的两家商店,貌似一家杂货店和一家食品店,虽然并不是她装进包里,抄录药名所指向的药店,但也并不是一家书店,我不明白丈夫是如何思考,并决定如何寻找妻子的。
同样是装满物品的空间,在我眼里也同样是找不到,不知道要找什么的繁乱,不过在这里妻子已经有做整理的动作,所以后来她整理丈夫桌上的手稿,就是再正常不过的本能行为,之所以不被接受,无非就是平常乱惯了,忍耐反而变成了一种所谓的正常。
儿子不经常的到来,看似因为母亲,轮到他带孩子的时候,需要被他照顾的孙子,却一直在试图引起注意,还是母亲利用清醒的时刻,带着孙子维护绿植,才让照护显现了本该有的祥和。
即便母亲迷糊的抱怨,丈夫不规律的作息对自己的干扰,也完全是被忽视的正当表达,何况丈夫对妻子的漠不关心,又何止于日常的没有关爱,所以我也就很不明白,电影海报选取的照片,在我个人看来岂不是一种讽刺。
这也是葬礼照片中我不喜欢的那张, 母亲的照片串起来看,就能看出母亲真的很美了,在这一点上来讲,丈夫倒是并不算瞎,也还好并不需要展现两场葬礼。
而对于照片,成年的儿子躺在母亲怀里那张,观影之前我就没看懂,更准确来说那张截屏,明明更需要安慰的是母亲,母亲糊涂得想亲吻自己的小儿子时,他怎么倒知道自己是个成年人了。
父亲死后,宁愿自己躲起来嗑药,不但未能察觉儿子醒来目睹了这一幕,而且就那么放心母亲一个人,即便后来请了无法熟识的护工,而母亲只是早已习惯了丈夫的干扰,待在住了一辈子的房子里,没有陪伴的陌生去处,对谁来说都可能望而生畏。
最后还有两处印象较深,没有看明白的点,梦中之梦的说法,不是妻子在阳台上小酌时,说出的感慨之词吗?
为什么被一个意大利人,就这么安在一本关于电影的书上了?
片头演唱的歌手,会不会是母亲年轻时的影像,虽然难得,但如果是母亲就太合适了,可见我对外国人的脸盲程度,已经到了不认人的段位,堪比出门旅游不认钱的智商水平,所以失智终究不是所谓智商的问题,是一种认知失调的疾病啊。
加斯帕 诺 《漩涡》 这片应该是给年轻人看的,准确来说应该是给我这种未老先衰的人看的。
内容上没有新的或者更深的内涵,有些俗套,但在视听上有精巧的设计。
最重要的是真实,非常真实!
电影完了亮灯以后,我起身看了看,全场的人,除了我都是老头老太太,我真的在想,他们来看这个片子不会越看越悲吗......真的太悲了,所以我蛮同情这些老人们的(也许他们不屑我的同情,电影院里的)但我知道,他们就是有闲且也想知道更多关于自己的事吧..... 只是我难以想象,如果在我六十岁的时候看这个片子会有什么感觉....我他么看完想死的心都有了(现在都有点),所以我是真心佩服这些法国老头老太太们的勇气。
导演让整部片子的调性都维持在一个黑色沼泽的边缘,在我出电影院以后,看到阳光和路上的行人时,真的觉得,我还活着,活着真好...... 说实话,在法国看了三部电影,三部都会让我想到人生的意义,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是真他么想哭,这片子,导演应该是想告诉人们,珍惜生命,珍惜爱的人,(我想到了木心和纪德),但我看完后除了觉得人生没什么意义,早晚都得死之外,更多的就是意识到了责任,和多挣点钱,如果我父母老了,像他们这样了,我该怎么办呢?
想到这里不禁想哭,最关键的是,我知道,我有一天也会这样,虽然可能还得几十年,但我都不知道我甚至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
我没有子女,没有爸爸妈妈,也没有老婆.....唉, 唉,我总是如此悲观,事实上,现实也很少乐观。
一是死,二也是死,一是痛不欲生,二也是痛不欲生,感觉人生怎么选都不好过。
现在想想还是我们人均一万美元的国家幸福点,大部分人不会思考也没有机会思考死亡与意义,都忙着挣钱。
我真的在想,对我来说,这种片子看个十部不想死他么都想死了,法国是真的无聊的要“死”😭😭😭😭😭 最近总是思考人生的意义啊,他妈卖批的 😭😭😭😭😭
《旋涡》,加斯帕·诺抛弃了光污染和实验后拍出了这样一个故事,爱,隐忍,冷淡的痛苦,以及一种残忍。
很让人共鸣,片中的老先生是真的很让我想到自己的亲属,那种喘息声,带痰的沙哑,同样也有心脏问题。
人物设定上为电影本身凋零衰老的无奈画布染了一笔,妻子认知能力丧失,而职业曾是精神病专家。
拍法上和《永恒之光》一样采用了分屏处理,但意义不尽相同,值得一提的处理手段是在老先生因为心脏病过世的时候,他的分屏部分消失,剩下的3.40分钟只有半块荧幕。
本片虽没有明显的加斯帕以往的脸谱式特征,但最后的旋转镜头和压抑以及配乐都在流露出:“宝贝,这可是加斯帕的杰作”
这是关于一对老年夫妻晚年生活的记录,在妻子迷茫的眼神,丈夫强势又客套的批评中拉开了序幕,于是我们看到了阿尔兹海默症一直在不停的找过去作为药剂师的记忆的妻子,出轨20几年回到家里想创作想要爱情又甩不脱家庭的丈夫,妻子生病孩子年幼无所事事又在违法边缘试探的儿子…然后这对夫妻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
二人的离去电影最被大家关注的一个就是分屏。
方块弧角和分屏会给人纪录片和老照片的感觉,特别是最后几分钟的一些空镜,这种感觉就会更明显。
这种氛围配合老年夫妻的记录题材格外的合适,也会比较抓人眼球。
分屏的两个镜头分别记录两个人,看下来才发现他们有交集的时间那么少,也显得那个跨过屏幕交握的手好像格外的珍贵。
一些重合时刻这不是一个温情的故事,甚至有些残忍。
已经到了晚年彼此难以照顾却又纠缠在这个堆满杂物的家里直到生命的结束。
那些看似平行的镜头里展示的就是这个价的成员之间在感情上的疏离,都在家中,一个说这不是家记不住了,一个惦记着外面的情人,一个说我会常回来的…
一些平行最终那个被几百本书无数的药填满的家还是空了,一切都回到了原点。
大家终于逃离了生活的漩涡的裹挟,但也永远的失去了家。
整个故事的讲述非常慢,平淡,记录感极强,但也真实,有内容,有思考。
静静地皱着眉头看完这最后一段时光的记录的时候,也在感叹情感和家庭并不是简单的情感和关系。
最后的葬礼和回顾就让人真的很感慨,这一生谁也没想到生活会这样混乱的收尾。
一些对比家就是一个混乱又彼此拉扯的地方,时而重要的让你无法割舍,时而混乱的让你想即刻逃离,但真的失去,只有哭泣。
全靠演技撑。但这样的一个故事,哪里需要被演和被拍出来呢?
#BFI #Preview 长评 - 从褪色到黑屏。整部电影的节奏还是非常缓慢的,大量关于家庭、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探讨。开场的影片张力还比较小,每次二人有交集的时候,分屏的位置会互相替换,镜头还会随着人物的走位互相替换拍摄非常有趣。但我觉得最有张力的反而是接近结尾的时候,同样的分屏但另一面却是全黑的,仿佛时刻提醒我们失去了的“事物”,而后女主注视着“漩涡”,“一番操作”后随着第二个屏幕褪色直至全黑影片也完成了导演的表达。
于我而言简直是恐怖片… (泪洒荷兰国家电影资料馆。 )
分屏是要依赖的人?男主死后分别是黑屏、儿子、黑屏、护工、黑屏。男女主应该是互相有恨意的。男主真的早点走吧。不要至死还想实现自我了。推卸责任,儿子都问爸爸做饭吗。担心药弄混了。妈妈也是偷偷告诉儿子,爸爸该吃药hhh儿子本来一直情绪稳定,我还觉得很难得。结果是精神病友,还xd。那就很合理了。哪能有这么难的情况下还能带着孩子独居的男人。
可以说是恐怖片,生活就是恐怖片,人生就是恐怖片。分屏用得丰富又恰当——割裂对立、视角转换、匹配、错位,等等;不论是人物各占半边还是最后一半画面一半黑屏,都是巨大的孤立/孤独感——其实屏还没分裂前,最一开始两个人也是对窗而立,各被框束。
这样直视死亡的无尽恐惧和空虚,足以引发观众的相似焦虑。分屏拍摄很有想法,描绘了死神阴影的降临,逐渐将人分成两个世界。有一幕丈夫穿过画面使劲拉住妻子的手,仿佛要将她拉出深渊,是无力也是最后反抗。不过,影片传达的恐惧,绝望和空虚更多停留于肉身和本能层面,反观他们平日的生活,或生或死,区别仿佛没有那么大。
@BFI
失望了,分屏是这样搞的咩?!
长镜头和演员的表演确实很到位,不时会怀疑是不是纪录片;分屏导致眼花,切镜头时的黑屏也让人不适;看了一个半小时,实在坐不住了,抱歉。
78/100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是,并不希望杜拉斯电影的声、画有在任何时候是“明确同步”的,希望它俩能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对于本片的双屏也是,虽然能理解原因但仍不太喜欢那些同场和互动破屏的时刻,消解掉了一些“分离的神秘魅力”。蒙太奇技法本身的电影魅力,如果以更朴素的剪辑方式实现也许仍会比较喜欢,若观众同时观看也许就消去了一些即时的想象。但仍然,分屏更突出了强烈的孤独感,人与人之间无论如何共处、互动或形成分离时的某种同步,都不能让人类更有令人安心的归宿。这甚至是一种超出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在于生活在电影、文字甚至是爱情围绕的周遭之下生命仍然像是记忆填充的黑洞,人们依靠着药物为生,存在与关系本身具备无法冲走的脆弱性,只有噩梦才是永恒的。
We need more films like this
家是给活着的人准备的。
花哨又平庸
让人体悟生命极限的影像实验
分屏处理得特别好,但真的很催眠。
看不懂,甚至看不下去,我不管拍摄手法怎么新颖或是实验性。的人真有意思哈,好电影给低分,这种文艺到看不懂的能打高分,评论里说着自己都看不懂的字句做点评。得了吧。别整的跟逼呼一般,装的高级跟着虾扯蛋就高分高级?
形式上的小创新并不妨碍被同题材的《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秒杀。
更直观的表达,用分屏的形式,把家人的情感表达出来,这不是对立面,是全局观察。#4.5
年纪大了,看不得一点这种故作深度的逼片子
中老年人恐怖片吧 哭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