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风格其实贯穿于《战马》全片。
在影片开头,乔伊刚刚出生,小男孩从远处渐渐靠近马厩,影片用了一组平行蒙太奇,一边表现小马的状态,一边表现小男孩的靠近。
吊诡的是,当小男孩走近小马时,在剪辑的作用下,小马已经变成一匹高头大马。
这种刻意制造的不协调给观众造成一种“小马突然长大”的错觉。
而我们清楚能够“突然长大”的生物只能是神奇生物,譬如电影《独角兽尼克》中的那只独角兽。
而在乔伊被德军抓去用来拉军用装备时,乔伊甚至自告奋勇,代替一匹老弱的战马拉重型武器。
此时的乔伊俨然成为一名类型片中的典型的英雄,与它之前在两位主人面前的“露怯”判若两人(应该说“判若两马”才对)。
导演显然是用塑造英雄人物的手法来塑造乔伊的形象。
毕竟,乔伊是与众不同的,它生非庸类,被老农慧眼识中,以高价买回。
历尽炮火却终究死里逃生。
还有额上天生的一块特殊“标记”,这成为它在混乱年代的一道身份证明。
正如希区柯克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签名”——他在自己的每一部作品中都露一下自己的脸,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也有鲜明的“标记”,不过这标记用得不是非常频繁,而且非常隐晦,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制造效果的方法。
这种“标记”我称之为“突然涌现的危险”。
在《拯救大兵瑞恩》当中,寻找瑞恩的美军小分队停靠在一堵墙面前休息,大家说着话,开着玩笑,没有什么异常。
然而,当这堵墙突然轰然倒塌,他们却惊讶地发现在墙的隔壁有另一支德军的小分队也在休息聊天。
同样的场景发生在《太阳帝国》当中,小男孩吉姆寻找飞出安全区的玩具飞机,他跃上一道看似平常的土丘,却发现在土丘的另一侧有一群日本士兵在休息。
在《辛德勒名单》中,这种“标签”是以相反的形式呈现的,我们没有看到犹太人突然遇见一群德军的场景,而是在德国士兵夜晚的搜查中,无意中用手电捕捉到了一群躲在一起的犹太人。
斯洛文尼亚学者齐泽克解读拉康理论的专著《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中详细介绍过拉康主体结构理论在电影和生活中的体现。
他以抽水马桶为例,我们方便结束后,用抽水马桶将肮脏之物冲到下水道中,没有什么不协调。
而当某一天马桶坏掉,赃物非但没有冲走反而大量溢出的时候,就会在我们心理上产生不真实感,我们会感到一丝恐慌,污物正是这是来自拉康意义上“实在界”的警告信号。
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这种“突然涌现的危险”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白了这点,我们在《战马》中看到类似的手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小女孩收养了乔伊和另外一匹黑马,然后骑马在草地上奔驰,爷爷在山坡的一端微笑着看着他们,一切是那么和煦悠然。
然而过了一会儿,小女孩翻过山坡后迟迟不见踪影,爷爷急忙策马赶将过去,结果发现在山坡的另一端有一大群德国人在捉拿女孩和她的马。
山坡这端的安静和煦与另一端大群由德国兵所造成的危险景象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种潜伏在身边的危险一刹那间大量涌出所产生的震撼效果,正如坏掉的马桶翻涌出的污物带给我们的恐慌感一样,让我们不知所措。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一部人和马,战争与和平,波澜壮阔史诗般电影的时候,结果是一部更适合在悠闲的时候,不慌不忙品味的心灵电影;当我以为我将看到穷苦的醉农夫只是路过马匹拍卖场打酱油的路人甲,结果真的让他用30金币拍到了马匹。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傲慢的地主带着人大打出手逼农夫交租的时候,结果我看到地主盛气凌人但还是彬彬有礼。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农夫的太太会逼迫农夫把马送给地主以抵租金时,结果我看到她选择了尊严。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带着美女的富二代跑车超过骑着骏马的青年扬尘而去的时候,结果是美女对骑着马儿的青年背景致意。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军官利用武力蛮横低价抢购下骏马时,结果是农夫讨价还价让他的20金币加码到30金币,还承诺要好好对它。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英俊的骏马爱上一匹母马的时候,结果是它和另一匹公马通过竞争成为好战友。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被俘的战马将遭受敌军的毒打虐待时,结果是士兵依然把马当成自己的好朋友。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哥哥带着弟弟逃跑,带着战马开始另一段故事时,结果是做了逃兵的兄弟被无情的枪毙。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可爱的小姑娘把马藏在寝室,自己躺在床上,大兵即将闯入时,结果是大兵拿走自己要的粮食,没有把农庄翻到底朝天。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小姑娘的马被强迫征走时抓住马不放,被拖行在地惨痛万分时,结果是爷爷和士官之间一句意味深长的对话,你是个明白人。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战马宁死也不愿意做拉着大炮的烈马时,结果是为了照顾自己的朋友,战马主动钻进了马套。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溃败的逃兵为了避免敌人得到马而枪毙它时,结果是跑,快跑,士兵为马选择了一条前途莫测的生路。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英勇的英军让敌人害怕做了逃兵的时候,结果是战争让英军里面的一些人也做了逃兵。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被命令就地枪杀逃兵的士兵即将开枪的时候,结果是他选择了让自己冲上前线,也不愿意枪杀懦弱的队友。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无人区两个士兵救完马后为争夺马打成一团时,结果他们选择了让投硬币让运气决定。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医生被救马的义举感动,主动为战马疗伤时,结果他们选择了枪毙这匹受伤的战马。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战争结束,战马物归原主时,结果他们选择了自由拍卖。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士兵们出于友情,帮助队友击败有钱人拍得战马时,结果他们选择让小女孩的爷爷拍得战马。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小女孩的爷爷牵走用高价拍得的战马时,结果他选择慷慨的将马送给了士兵。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凯旋的特写将落在英俊的战士脸庞的时候,结果我看到雕塑般油画感的父亲和母亲的凝视,然后是夕阳下剪影式的握手。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一场煽泪的苦情戏,结果我看到了在生命的尊严前,人类还是能找到普世的价值。
《战马》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一匹马之间非同寻常的友谊,他们被分离的命运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又重新交织在一起...马的名字叫Joey,在集市上,它被频繁叫价,最终被Albert的父亲Ted Narracott用30基尼的天价收入囊中,跛脚的他也因此得罪了地主。
Albert与Joey尽情嬉戏,与朋友分享。
然而,好景不长,地主登门拜访,称如果Joey不能犁地将立刻将其带走,Ted只好赌上了全部家当。
于是,Albert在逼迫之下,为Joey套上了鞍蹬,强迫它犁地,甚至还使用了皮鞭,最终灵性的Joey真的领会了Albert的苦衷并将一片遍地石块的荒地翻耕了出来,第一次表现出其出人意料的潜力。
为了还债,Ted辛苦耕作,功夫不负有心人,辛苦换来了收成,但是一场大雨毁了一切。
德军来袭,父亲被迫将马变卖给骑兵军,换了30基尼。
Albert虽然难以割舍也只能含泪送别Joey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战场。
参军了的Joey因为体格强健,温顺听话,很快就成为了上尉的座骑。
然而战争惨烈,Joey开始不得不的更换主人。
从英国上尉,法国老农与孙女,到德国骑兵,它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见识了他们的人生起伏,悲欢离合,更看尽了人间冷暖与战争带来的苦痛创伤。
而对Joey难以忘怀的Albert,参军后也来寻找它。
尽管身处在这凄凉的战壕,Joey的勇气感动了它身边的士兵和人们,它能够寻找到温暖和希望,但是它的内心却惦记着它的小主人Albert,最终他们相逢..影片一个亮点是为了救助战马,两个相对阵营里的士兵合作,交谈并握手了,这是人性的侧面反映,战争是强加过来的,但人性不会泯灭。
另外,很喜欢影片结尾的色调,黄昏,好温暖的感觉!
《战马》无题观后感我不是专业影评人,更不是电影圈内人,我不可能玩转着那些专业名词冷静分析一部电影的各个方面,电影电视书籍是我生活的一个后门,带我走向世界,走进历史,告诉我我何以成为我自身,以及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绝大多数时候我只是跟着感觉走。
奥斯卡告诉我它觉得《雨果》和《艺术家》挺不错,也许吧,我得承认它们确实挺有深度(尽管《雨果》是斯科塞斯拍给她女儿的),只是就目前而言,我尚浅薄,对不起啊,是真的欣赏不来。
专业人士告诉我,《战马》上映后反响平平,算不得斯皮尔伯格的上乘佳作,我看了,感动了。
我知道为什么大家觉得这部电影不怎么有意思,战争片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尚未打开电影,就已经能猜到结局,这点倒和爱情电影有几分相像。
纵使是猜不透准确的结局,一切人和事碰撞上战争,无非剩下两个字:生,死。
既然如此,战争片往往是一个简单朴素的框架里盛着无比沉重的内容和一片断臂残骸。
从这个角度看,《战马》虽然也有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但在“直面惨淡人生”这方面,却似乎有些太美好了。
我对《战马》的故事并不陌生,高中英语的信息匹配不止一次出现过《战马》和它的简介,它总是作为舞台儿童剧被介绍,所以我大概能够理解它为什么在战争片中有些另类,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它甚至不应该被称作战争片,它倚靠着对安宁的希冀,面向着纯真的光明,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勇气和信任的故事,加之一战时的武器装备水平远不及二战(人类在自我毁灭方面的效率高得惊人),战争是它的背景,不是它的主旨。
我们习惯了横飞的血肉,习惯了无尽的黑暗,习惯了让冰冷的绝望压在我们心头,美好的事物太虚幻,大团圆的结局太幼稚,硝烟中的真情太没有深度,那就这一次,放下我们的身段,不要那么多痛苦的思考,以爱为名,再相信一次奇迹。
斯皮尔伯格避开了血腥和惨死,通过含蓄的摄影方式叙事,用近乎于温柔的笔触描摹着枪林弹雨中脆弱的生命。
上校率领的部队遭遇埋伏,镜头在机枪前和机枪后快速切换,枪前是驰骋的战马和马上神色惊讶、茫然、悲怆的军人,枪后只剩下受惊后横冲直撞的马匹。
两个临阵脱逃的德国少年,一个14岁,另一个显然也没大多少,面对着处决他们的枪口,不疾不徐的风车遮掩了他们倒下的瞬间,如同神父温暖的手合上屈死者死不瞑目的双眼。
这样的镜头不胜枚举。
在《战马》中,敌人也不全是冷漠残暴的,交战双方也能够因为拯救一匹马而握手道别,你可以说,这太理想化,纯粹是一厢情愿,盖伊·萨杰在《被遗忘的士兵》中说:“其他人或许某一天会明白,人有可能爱上冲突双方身上的相同品质,而痛苦也是没有国别之分的。
”你可以说,这么多人,围着一匹马转,太狗血,《拯救大兵瑞恩》里牺牲八个救一个,又值不值得?
生命本无价,又如何衡量?
在生命如流水般逝去的战场上,这些看似缺乏直面勇气的镜头,用微弱的温存给予了生命最后一点点的尊严。
我们说《战马》不太等同于一般的战争片,不是说它是一部轻松的电影。
看完后躺在床上回味,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部需要看两遍的电影,第一遍就是一般意义上从头到尾看一遍,第二遍在心里倒着放映一遍。
结尾处Albert身着军装与父母在夕阳的余晖中相拥,Joey立在金色的光芒里,目光深邃沉静,剪影式的处理抹去了他们个体化的特征,Albert不再只是Albert,是战争洗礼中成长的一代人,活着的,死去的,他是所有的Devon Boys,是那些有名无名的年轻军人,是Nicholls上尉,是Stewart上校,甚至也是两个倒在风车边的德国少年;Joey也不再只是Joey,它是Tompthorn,是横尸在机枪前的所有战马,也是德国军营里一匹匹活活累死的同伴。
时光掠过中间所有的苦难与考验,回到影片开始不久征兵时的场面,大家聚集在道路两旁,欢天喜地地送走即将上战场的年轻人们,父母送走儿子,妻子送走丈夫,姐妹送走兄弟,儿女送走父亲,人人脸上挂着笑容,却没人知道他们还能不能见到他们的儿子、丈夫、兄弟、父亲。
那一幕的热闹和结尾处祥和的剪影重叠,魂兮归来,普通人的生命也有了厚重的力量。
死去的人是为了让更多人活着而死去,而活着的人绝不该为了让更多人死去而活着,我们总看不懂这个道理。
1918年,一战结束。
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
一代又一代,我们走过那么多腥风血雨,经历了那么多苦痛悲伤,历史需要缅怀,但仇恨与狡辩都不是缅怀的好办法,出自灵魂的爱的火焰才是亡灵们安息的墓穴。
谨以博尔赫斯诗中的一节作结:我给你我已死去的祖辈,后人们用大理石祭奠的先魂:我父亲的父亲,阵亡于步宜诺斯艾利斯的边境,两颗子弹射穿了他的胸膛,死的时候蓄着胡子,尸体被士兵们用牛皮裹起;我母亲的祖父——那年才二十四岁——在秘鲁率领三百人冲锋,如今都成了,消失的马背上的亡魂。
(1、博尔赫斯的这首《我用么才能留住你》主题跟《战马》的主题基本没啥关系,当然了这首诗的主题一贯众说纷纭,我就借了一节来用一下······2、最后我就不正经这么一小下,这身军装真心还挺好看的······)
一匹受伤的马犹如戴着荆棘冠的耶稣,站在笼罩着烟尘的战场中,而在这一刻,英德各有一名士兵冒着生命危险走出战壕,帮它脱困,一边聊着对方战壕里的情况,一边帮助那匹战马剪断缠绕在身上的铁丝,多么不可思议又戏谑的一幕,这是斯皮尔伯格在国内新上映的电影《战马》中的一幕,尖刻地说表达手段并无太多新意,但是很奏效,真的很美,一部电影从画面.镜头的角度上来说可以做到几乎每一秒都很漂亮,就已经很足够了。
尤其最后一幕,像《马背上的Godiva夫人》一样安静唯美,青年士兵在马上缓缓回家,旁边是夕阳,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幕,既不刺眼又不造作,镜头的精致光影的配合,不得不让人感叹斯导的严谨。
正如影片结构,非常的工整,开头的拍卖会,结尾的拍卖会,哪怕是中间段落也让人从技术层面上无可挑剔以战争为题材,而且最后结局大圆满,算得上一出喜剧,当然这里的喜剧不是扎克和小罗伯特唐尼的《预产期》或者憨豆先生什么的,关于喜剧的定义,忘记是谁说的了“喜剧就是悲剧加上时间”。
时间段和角度不同都会使看法转变。
但事实并没有变,毕竟时间会冲淡一切,就像很多电视剧一样,你也许刚开始并能很投入这部电视剧,但是,伴随着人物在几十集里经历空间转换,时代变革,我们的观看时间可能只能用分钟计算,但是我们的心似乎已经伴随人物沧海桑田,而在这过程中产生的感情和被动的情绪,将决定着对我们对影片的观感。
作为一部引进片,难免要与国产片做对比,例如影片后面,老人让马的一段,突然让人想到了张艺谋。
那种刻意营造的场景和戏剧化的氛围,同样对光线和色彩的迷恋,但是两者之间似乎还差着些什么……想起某个朋友抱怨过的,说现在的某些年轻观众群对于某些影片的评价,只要片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男人的友情戏,稍为默契点儿的,稍为形影不离点儿的,就是“搅基”,要么“群P”,若是描写人与动物的情感与依恋,就是“人兽”,于是乎这部《战马》理所当然就成了“人兽纯爱基情大片”。
好吧,我out了,时代是你们的,最终、且永远是你们的。
也许正是在如此腐女腐男基友横行的世界里越是有斯皮尔伯格,马丁西格赛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等等这帮老头子们在这里维护着传统学院派的大旗,有他们在,学院派风格似乎就不会被时代所遗忘。
相对于《奔腾年代》《恋马狂》等同以马为题材的电影,《战马》似乎更注重于这匹马本身,而不是以人为主角,马为道具,影片中多处对马的特写镜头,也可以看出斯皮尔伯格对马的喜爱,而作为犹太裔的美国人,斯导的电影里似乎永远离不开“战争”这个字眼,于是这两个最爱,再次融为一体,气贯长虹。
忽略你所知道的资料和信息,单纯的看这个电影,你会怀疑这是否是一部2011年的电影,厚重深沉,扎实的镜头,让人怀疑自己的眼睛,怀疑这是否是一部80年代的片子,然而在这个年代这种厚重而扎实的影片太难能可贵了,正如今年奥斯卡大打怀旧牌一样,马丁西克塞斯的《雨果》,还有来自与法国的《艺术家》,浓浓的思旧情怀。
是的,如此传统的一部电影,可能并不会满足所有人兴趣和需求,而且可能并不会有多少人相信真的有一匹马经历了如此的辗转,最终回到了主人的怀抱,这正如童话故事一般,重点只在于你是否相信,而相信会让你的心里永远保存着那么一块美好纯净的世界。
“马生来就是要奔跑,逃离一切危险。
”“逃离了所有它拥有的……我们教了它们相反的事。
跑到破败的战场”“战马”自从马被征服之后,它就成为了一种生命力的象征物。
电影里马作为一条以生命贯穿生命的线索:像一个孩子一样。
它因为一个男人的冲动来到我们之间,经历我们人生必然的痛苦。
即使你能抵御贫困家庭的生存压力、也无法逃离国家带给个人的动荡。
父亲弃之不要的战旗是对现实的讽刺,它在前半部分引导者被现实玩弄的角色们——是的,你可以用魅力来让自己强大。
英国军官们风度翩翩,气度和责任感、骑士一般的魅力游荡在他们之间。
然而这些品格和外在最终也无法抵挡自己暴露在那些匹夫枪口下的恐惧。
失败洗面而来。
你可以是一个重感情的家人,在残酷的规则下你却愿意违背它实现你对情感的承诺,然而现实却不会放过你。
然后爷爷是我觉得演技最到位的一个角色,他的口中也说出了重要的台词。
信鸽从前线飞回来,要越过痛苦和残忍的战场,然而你不能停下,因为你要回家。
你只能一直飞。
这,才是勇气。
在之后 joey和黑马被德军用来拉火炮,其间joey主动代替受伤的黑马。
我认为正是母亲口中父亲在南非战场经历过的事“他可能救了一些人,还有别的,他不告诉我……”即使joey代替黑马,它还是死了。
现实生活再怎么残酷,但人类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人陪我们度过,而这不会是永远的。
象征冷冰冰现实的坦克从远处开来,joey无路可退,完成了人生第一个跳跃。
就像我们在困难的底线上挣扎出来一样,他奔跑着,要逃离这些事,突破一个又一个障碍,生命的力量竟然和战场融为了一副美景。
但最后还是被别人铺设在战场上的铁网生生裹住。
只能等死。
如果把以上的情节看做一种对冲击现实的寓言。
那么之后的情节就是阅读哲学的人们大脑里产生的反应——不被“战争规则”所束缚的人类本性的善良。
战马和主角就像爷爷口中的信鸽,他们只能前进,因为要回家。
对于其他士兵来说,这感觉和听到爷爷故事的少女一样。
他能平息怯懦和愤怒这种短暂的情绪,把目光放到希望上。
真正的勇敢上。
爷爷花天价在拍卖会上买马,他说战争夺取了一切,这是孙女唯一剩下的东西了。
因为希望是无比珍贵的。
战争片塑造战争英雄,他们看起来能突破一些屁事解决所有问题,其实英雄就像开始的军官一样可能出战就死去。
那些活下来的人本身并不是奇迹,但他们对于其他人来说,是奇迹。
是勇气。
就像这个电影索要表达的内容对观众来说一样。
然后的然后,我们回家了。
还是这些人,还是一切开始的地方。
经历的所有爸爸不愿意告诉你的事。
一身战伤。
PS:福尔摩斯先生在这里面实在比花卷头有型多了啊……德国人说英语全无口音,反倒是两个口音稍重的角色,爷爷和少女。
一个表演动人一个萌软软……
【战马】在艺术性和观赏性上太成功了。
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约翰威廉姆斯的配乐,摄影与音乐都太美太美,不在大银幕上看绝对是损失!
还有这匹战马的好运,人类角色倒是变得次要了,最后夕阳那场景的构图宛如乱世佳人再现。
虽然有点琼瑶,但还是很感人的。
Joey像极了Beautygirl,走到哪被爱到哪,不过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骑着Joey和想骑着Joey的男人,都是好男人。
也许你看这部电影淡如白水也许你看这部电影情节老套架构松散也许你看这部电影战争场面不三不四也许你看这部电影什么基情四射也许你看这部电影大导演有失水准也许你是一个古今中外电影如数家珍的,不管什么意识派、镜头派、技术派、情节派、噱头派、商业派、做作派你都品玩得很溜的那种看客,还是善于深挖什么电影内涵、时代意义、深远影响、社会效应的大师,我奉劝您放过这部电影真的求求你了至少我看的入神了,欣赏整个影片的时候,我开始还是另外那种眼光来审视这部电影,甚至没有报多大希望,可是我错了我变成了一个仿佛从来没看过电影的小孩,找到了那一份纯真,那一份幻想、那一份对真情的信心这就够了
我喜欢这部电影。
因为我看到不一样的视角和表达方式。
有人觉得故事也许太过松散,然而以马为线索,电影完美地串联了在战争中各个不同的人命运和战争带给他们的伤害。
没有民族主义,没有敌我之分,没有政治说教,也没有英雄鼓吹。
甚至没有仇恨。
但与此同时,它又完美地表现了什么是勇敢、什么是珍贵,什么是生命。
为什么这匹马是神奇之马,因为它就像一个聪明的小朋友,懂得绕过那些不愿意做的事情,懂得体谅他人,懂得保护同伴,它的勇敢并不是建立在那些在战争中很容易被鼓动起来的盲目的奉献精神,恰恰相反,它的勇敢是因为它的畏惧,对战争和死亡的畏惧。
在颠肺流离之中,无论如何回到故乡。
求生的信念让它勇敢。
所以当它从军队里逃出来,穿越两军之间的无人区时,所用的音乐如此激昂——这匹马一直都那么温驯,努力做到其他人想要它做的事,这是它唯一一次失控,剧烈地失控——它想要回到它的那一边去,它的家所在的那一边。
然后出现了影片中最精彩的一段,这匹马在两军之间的无人区被倒刺勾住,两边的士兵都对它心生恻隐,这时候,对于马的同情战胜了战胜了战争、战胜了隔阂、甚至战胜了这也许只是一个陷阱的恐惧,一位英国士兵从战壕里走出来,不害怕也许自己会被射杀,为了把这匹马从这种被倒刺缠身的痛苦中就出来。
然后,他得到了另一位德国士兵的帮助。
没错,他们在打战,但是他们一边小心地解救这匹马,害怕自己的判断错误弄疼了它,一边愉快地聊天,聊聊彼此阵营的情况,聊聊姑娘,交换了彼此的名字,最后互相祝福。
这才是人。
温柔、善良,对苦难同情、对同伴关怀。
而不是被贴上标签的战争机器。
每一个生命得以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种福泽。
没有一种生命应该为另一种生命而牺牲。
只因为它不如另一种生命强大。
进化论的观念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这也许是现在的一种事实,但我认为之所以现在的人类这么认为,只是因为人还没有完全进化好。
真正完整的进化论应该是这样的:当你变得足够强大的时候,你懂得去尊重每一个比你弱小的人,你的强大并不是用来欺凌和掠夺,而是用来保护。
这才是进化。
《战马》我喜欢。
有点长,两个半小时。
不喜欢的观众,会说它老套,不现实,缓慢,但是不知为什么,这部片打动了我,虽然我承认它的老套不现实和缓慢。
在所有圆熟的技巧,唯美的画面,程式化的人物塑造之上,我可以感受到创作者仍然有激情,片子对战争的谴责和生命的赞美仍然真诚。
高潮处战马Joey逃离战场,越过战壕,最后铁丝网缠身那段,让人心情激动。
当然老John Williams的音乐起了作用。
John你难道从来不失手么?
这个片的阵容非常华丽,如果不喜欢剧情,就去看卡士吧。
BC跑了一回龙套,怎么看怎么像福尔摩斯化妆破案,追到军营里假扮军官。
看着他一直想笑,他是miscast了。
Tom Hiddleston其实也是个龙套,而且也很有穿越感,但是他太漂亮了,那双绿眼睛瞄过来,顿时让你把所有的违和感抛到九霄云外,事实上,所有的判断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卢平老师DavidThewlis这回演个坏乡绅,可是我还是很喜欢他(其实不算太坏啦)。
主角起用的是不出名的年轻演员Jeremy Irvine,容貌演技都不是耀眼万丈那种新人,然而够好,表现不错。
其他还有很多眼熟的演员,知道看过他们的戏,我的记忆日渐模糊,叫不出那些作品了。
回来查一查,果然都是有实力的老演员或正在升起的新星。
还有那些马,当然都很漂亮。
这片里对马的塑造介于现实和梦幻之间,灵性的表现恰到好处。
马也是叙事的主线。
马儿一旦易手,前任主人就淡出,故事推进,一直到战壕深处,是经典舒服的叙事手法。
片子虽然长,却适合孩子观看,很难得。
温情而不滥觞,残酷但不血腥。
打分:8/10
死跑龙套的太多了!!!!!!!!!!!全剧都不觉得有高潮!很平的就结尾了!战马完全不及小时候看的黑骏马!
是的,我越来越恨你,但对你的爱却不曾因恨而少一分一毫。
太沥沥拉拉了……而且Benedict的戏份有点儿短……
真是感觉一般
還能再假大虛空點嗎?
没用的,对战争片还是无感。
这儿童文学读物一样的剧情和人性伟大光芒偏执狂导演的作品,三星全部给音乐和摄影。
哭疯了。。。
“故事太过松散拖沓,除去开场那只搞笑小鹅,从两军协同救马才算渐入佳境”
结构还属创意,但情节老套,煽情造作,脸谱化走过场实在无聊
若不是BC和抖森做噱头,西方人爱马这个事实,这个电影没什么亮点。本身剧本就是儿童文学,没有什么深度,话剧之所以经典都是靠木偶马。
虽然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真的有好几次不想看下去了
这是一部基情乱伦片~
男孩演得好作啊
还以为那只鹅会跟神马发生点什么。。。
The war has taken everything from everyone!
虽说知道马是通人性,但是这么拍法我还是觉得有点奇怪,,,
人马齐煽赚泪点,可惜我喜那只鹅。
为了煽情而煽情,结构也是典型好莱坞结构,尤其那个所谓贯穿的旗帜。
没想像中的好哟,一片子我就只喜欢英德军从救马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