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有一面神奇的魔镜。
从来没有见过父母的哈利在镜中看到父母微笑的站在自己身边,而笼罩在其他兄长光环下的罗恩看到自己成为了佼佼者。
“这镜子能看到将来吗?
”罗恩兴奋地问哈利。
“当然不,我父母都已经死了。
”哈利黯然地说。
这是一面厄里斯魔镜(THE MIRROR OF ERISED),在它面前看到的只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It shows us nothing more or less than the deepest,most desperate desire of our hearts.)。
哈利为这面镜子着迷了,常常违规来到镜子前面,享受与父母共渡的美好时光。
因为只有在这里,他才能见到朝思暮想的父母,才能体会被父母关爱的幸福——尽管那种爱只是表现在镜中的父母对镜中的他的抚爱和微笑。
刚开始时,哈利会不时的回过头来,看看父母是否真站在身后,而后来便只是席地坐在镜子跟前,呆呆的看着。
他明明知道镜中的那个哈利并不是自己,但是他却无法不为之沉醉。
这时,阿不思邓不利多教授出现了。
他告诫哈利:“这面镜子既不告诉我们真相,又不增长我们的知识。
人们在它的面前变得很脆弱,沉迷于他们所见到的,甚至变疯了,但不知他们所看见的是真还是假。
”只有世上最快乐的人,才能在镜中看到真实的自己。
然而每个人都有欲望。
我们向往快乐,但却会为了各种事情而不快乐。
在真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欲望就希望在虚拟世界中得以满足,在自己身上没有达成的目标就寄托在子女身上,利用常规手段难以企及的财富就投注于彩票上。
因为这样,有的人会网络成瘾,有的人会恨铁不成钢,有的人会嗜赌如命。
然而,不论是通过虚拟世界,还是子女,或是妄想实现欲望的那个“我”,都不是真实的我。
要让自己幸福,我们所要依赖的只能是镜子外的那个自己。
故事完整流畅,构建的魔法世界初步成型,三位小主演也是演技十足。
哈利的人物设定自带使命属性,或许更适合小孩子看,成人看了就知道结局,意思差了点。
幕后大boss现身比较意外,挺好。
最喜欢的第一集哈利波特,丹尼尔这时候养眼啊,罗恩滑稽啊,艾玛聪明伶俐啊。
3个小朋友第一次的合作就初期的好。
哥伦布导演果然是小鬼当家拍多了,各种逗趣和儿童惊悚桥段。
布景;色调;服装;道具;特技;镜头运用都超赞。
节奏也恰到好处,果然是魔法世界的开篇。
悬念,紧张,离奇,喜剧充实着整部片子。
今天没有出门,在家消停一天。
即便是消停的一天,其实我也没有消停,重新看了一遍《哈利伯特和魔法石》的DVD,其实只是为了几个礼拜前在央视6套看到的关于这个系列影片的剖析还有那个那些演员们的一口标准的英国口音,倒不是我崇洋媚外,我就是喜欢研究这些东西,说我学语言学到走火入魔也罢,我就是深深迷恋这些东西。
看完以后,还是很享受的,但是真的觉得看电影,特别是好看的电影很伤神,一天一片就够了。
好在哪里呢,首先赞一句,魔法特技很棒,画面效果很好。
片子据说是J.K.Rowling亲自把关的,难怪跟书给人的感觉很一致,相当了不起,虽然书是很早以前看的,电影这么短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就像画画一样,拍电影只求神似就可以了,这方面我给打100分。
说到符合原著,英国人好像特别擅长把小说改编成电影。
回想当初,我对《哈利伯特》系列也是不大认同的,不过我倒是没有关上自己的耳朵,去讽刺那些哈迷们,我有时也发愁,是不是我丧失了童心呢,今天一看,发现它还在呢,那我就放心多了。
其次,我还喜欢里面的小演员,看他们如此入戏,一个个把这个魔法故事像模像样地演绎着,我真是佩服得很啊,抛开男主角小哈利,其实我最喜欢的是缺点明显的罗恩和赫敏,也许因为他们比较像正常的孩子,身上也没有家世的光环,全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认可,不像哈利,一出生就是个名人,就得到特别的关注。
央6的评论里面说,罗恩家是魔法师里面的工薪阶层,真是说得太恰当了。
我还注意到了,央六评论里面说到的对等级制度的嘲讽,我觉得电影在这一点上对观众有很深的教育寓意,上帝的宠儿,并不见得是那些成绩优秀智商高的人,这是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骄傲,把成就归功到自己身上。
这部电影其实在情节上,除了题材新颖,想象力丰富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从头到尾,都弥漫着爱,不管是小哈利重入魔法世界受到的欢迎也好,罗恩的家庭也好,海格,邓布利多和麦格教授的慈爱,格林芬顿学院的同学们之间的友爱也好,都是让人觉得温暖的,就算是哈利死去的父母的形象得偶尔闪动,也是如此具有感人的力量,这些东西虽然是很普通,也算不上什么桥段,但是却是人世间最为美好的东西。
我想,其实好的片子就是这么简单,不需要像李安那样出其不意的桥段,也能博取大家的青睐。
我们是否太沉浸在承认世界里面的忧愁和烦恼当中,忘记了最初的美好的东西呢?
罗琳的哈系列,固然是越发展越可以让人嗅出很强的商业气息,但是她的开端确实非常美的,it promises many things to go, and that means hope, which is fabulous.其实,创造出这么一个体系庞大的有机的魔法世界,真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觉得,就书而言,深入地看,哈系列已经快追得上《指环王》三部曲了,只要后者的翻译再好些,中国的观众就能领略到它的真正魅力。
当然,要欣赏指环王还有一个时代感的障碍,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追求美当然要付出一点代价啦,只是要耐着性子而已嘛。
昨天晚上,又在电视上看了一遍《Harry Potter》。
是第一部,还是很久以前的东西了吧。
那时候还在读小学,和几个朋友一起手拉手进电影院的。
我们几个尚未发育完全的小姑娘,捧着大包的话梅薯片,坐在前排的位置里,肆无忌惮地说着学校里的事儿。
那时的电影院还是很差的环境,上场结束后残余的垃圾,还留在脚下。
可即使这样,我们依然很有兴致地观看着早已熟烂于心的内容。
看到他们去禁林的时候依然会抓住彼此的手,心砰砰地跳得厉害。
看到伏地魔消失依然会很高兴地欢呼万岁。
散场的时候橘黄色的灯光找在对方的眼睛里,有亮闪闪的色泽。
脸上还残存着浅浅的泪痕。
“到底是小姑娘啊。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检票处那个胖胖的阿姨说。
我们狠狠地瞪了她一眼。
那些大人,真是一点都不懂小孩子的心吶。
他们不懂得我们为正义战胜邪恶而激动的心情。
呸呸。
那时候我们几个小姑娘都很要好的,甚至连上厕所,也是六七人结伴而行。
我们曾经一起去新华书店买《Harry Potter》,相互交换着看那些精彩的故事。
一起在学校里开魔法大会,念着那些繁琐的大长串的咒语,我们甚至还在班级中主持过关于哈利波特的主题班会。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依然很清晰地显现出那天的场景。
有一半以上的从家里搬来了厚厚四本的《Harry Potter》系列。
大家的眼中都带有些好玩的期盼,一个上午的时间,似乎一下子变得冗长而无奈。
待班队活动课开始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激动状态。
有拍桌子的,还有不停喊着一些书里的词句。
我们几个策划的人在一旁笑嘻嘻地看着这些,亦是十分甜蜜。
后来有一次,在周记里,我很认真地写自己对Harry Potter的思念。
我用蓝色的原珠笔在本子上写道:假如给我一根魔棒,我要和Harry Potter一起飞翔。
我很用力地用笔划着纸张,侧着头写了好多好多。
在作业反馈课上,老师读了我的作文。
我们那些伙伴们都很激动地朝我竖手指。
她们传纸条过来,写着好看的字。
我坐在位置上,对着那些隔着好远传递过来的纸,咧开了嘴。
记得小学的时候我和小夏最要好。
小夏是个温存的好姑娘。
和我一样喜欢着Daniel。
我们总是一同走在校园里,倾诉着一些小小的隐秘的思念。
在第一部里的Daniel还完全是个小男孩的模样。
有着白昔的皮肤和胖呼呼的脸。
我说他可爱得象个刚出身的天使。
小夏在一旁强烈地附和着说:是啊是啊。
我们在体育课上热切地讨论这关于Daniel的一切之一切,说着比如说明天飞去见Daniel之类不着边际的话。
《Harry Potter 5》的英文版出来的时候,正是我们忙着毕业考试的时候。
198块的天价让我和我的伙伴们哀叹了好长一段时间。
我们开玩笑地说着去抢劫银行这类傻话,并不断地从网络上寻找一些相关资料。
偶尔的一次从钱江都市上看到了编辑翻译的一些段落,很兴奋地拿去学校互相传阅。
我们就是如此迷恋着这些,甚至连电脑毕业考上,我和小夏做的网页亦是关于Harry Potter的。
我们的电脑老师是个刚毕业的学生,十分宽容地给了我们优加。
后来,我们毕业了。
写同学录的时候,有些女生哭了。
我们在五颜六色的纸上写那些伤感的句子。
每个人都在本子上留下了早已练习过千遍万遍的签名。
小夏来找我交换写,我说:你要记得我。
我说:我们在一起。
小夏侧过头来看了看我的那些句子,轻轻地抱着我。
她给我写的是:你要好。
我们都一样。
在最喜欢的演员一栏目上,Daniel的名字耀武扬威。
我冲她笑了笑,又紧紧地握了一下她纤细的手。
现在想来,那些日子的快乐,确是很珍贵而鲜美的。
那些如同刚摘下来的水果一样,散发着芬芳,有着鲜亮的光泽。
关于Harry Potter的情缘,似乎也停留在此。
Harry Potter 5出了。
55块,很厚的一本,是小夏最喜欢的蓝色封面。
可是小夏却去了上海。
Harry Potter 的电影已经拍到第三部了。
可是我们却未曾一起去看过。
Daniel很愉快地度过了他的青春期,长得有棱有角,有着青涩的胡须,完全是一个年青的小伙子了。
中央台似乎曾放过他小时候主演的〈大卫·科波菲尔〉,那时的他似乎更像个小天使。
我想打电话让她们看看天使的模样,却发现记不起伙伴们的电话了。
我们有多久没有联系了呢?
只是知道对方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里。
我们有多久没有像一起一样摧残马路了呢?
只是在天晴的时候时候想起那些日子。
我们有多久没有想起彼此了呢?
只是自欺欺人似地告诉自己,那份牵挂依然存在。
记得不记得,喜欢不喜欢,往事终化成沧海桑田。
我想和你们一起去走那条街,不在乎下雨还是雪。
我想和你们一起去买那本书,不在乎有钱还是没。
只是,那些事情,就这样散了吧。
那些记忆,就这样逃了吧。
阳光下,那些糖果般鲜艳的友情慢慢溶化,变色一滩无色的水。
谁也不会记得它昔日的灿烂。
亲爱的们,什么时候,我们再出来,去看部电影吧。
2005.3
欢迎来到霍格沃兹学院,欢迎来到魔法的世界!
作为《哈利波特》系列开山之作,《魔法石》无论从剧情的起承转合、节奏的丝滑把控、特效的精巧震撼都无愧于观众,看似闲碎的镜头都在为后续的闯关埋下伏笔,骑上扫把当找球手、下巫师棋当骑士、读万卷书活学活用,一条揪出内鬼守护魔法石的暗线在哈利探索校园的过程中逐渐显明,直至结局反转迈向高潮。
还必须怒赞系列选角,究竟是什么天才能选到丹尼尔和艾玛两位演员,盛世容颜在大银幕上看简直是给眼睛吃一顿米其林大餐,而且各演员演得不尬且灵动,从选角上系列影视化就已经成功大半了。
虽说电影时长受限些许细节不足导致部分情节存在漏洞,但不影响观感,毕竟这是魔法的世界。
罗琳写下的这篇魔幻故事流传二十余年仍不过时,看完心底泛起阵阵暖意,爱是焚恶除邪的魔法石,哈利早已把它放进口袋。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2001)9.22001 / 美国 英国 / 奇幻 冒险 / 克里斯·哥伦布 /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艾玛·沃森
曾经在初中的时候读了小说,当时和同宿舍一个女生一起把几部都读完了,然后就疯狂的迷上了这个魔法世界。
可是长大也许也是一件忧伤的事,因为很多东西会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了,你的世界里开始逐渐有其他的东西来填充。
直到这个周末,电影还是第一次看。
先是被正太萝莉迷的七荤八素,同时也随着中间人物恐惧开心,时隔将近十年,彼时书中的具体内容也已经被我遗忘的所剩无几,但是看到现今已成为大牌明星的当初幼稚天真的面孔,还是大大感慨了一番岁月无情。
似乎也看到了当初那个还在上初中的自己,记得当时最喜欢的角色就是赫敏,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和赫敏是何曾相似!
而当时最大的渴望也是可以像赫敏一样聪明,一样骄傲。
不知道人逐渐长大是否就会越怀念从前,这似乎根植于我的本性,总是不断的回想起从前儿时的时光,也不知道是那时真的那么美好还是人总习惯美化记忆,所以回想起来的日子总是无比幸福快乐的。
曾经看到过网上流传哈利波特里的一句话,“决定我们成为什么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当时还不知道影片哪里有这句话,于是觉得好似“心有戚戚焉”,但却不曾真正理解。
知道今天看到了这句话的出处,邓布利多对哈利说道,当伏地魔给他留下闪电型伤疤的同时也把一部分能力赐予了哈利,当然这不是他真正想要的,却无意中成全了哈利。
于是,哈利会蛇语,会听到其他人听不到的声音,于是分院帽觉得他在斯莱特林学院必定会大有作为!
但是哈利自己不想去斯莱特林,不想成为伏地魔那样的黑巫师,分院帽也因此而尊重了他的选择,把他分到了葛莱芬多。
而且只有真正的葛莱芬多的传人才可以从帽子中拿出宝剑,尽管从天赋上来看,哈利也许更适合斯莱特林,但是,他自己选择的路是成为一个葛莱芬多!
而他也的确成为了一个优秀的葛莱芬多。
所以,无论你的能力如何,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永远是童年最好的回忆,我永远相信我也收到过霍格沃茨入学通知书,只是猫头鹰迷路了没找着我家- -最最最喜欢的还是赫敏,依旧是我女神啊,在里面简直不能更萌一开始高举着手非得回答问题,后来拿了一本特别厚的书说是借来消遣,魔法会的也是很不少,简直学霸之魂熊熊燃烧还有说一些罗恩不懂的问题时那明显的来自学霸的蔑视,萌化了好么!
要爱死这个小姐姐了
还记得十多年前,在书店里捧起这本书的情形:主调为黑紫色的封面,略带神秘~翻开书一读就停不下来,咬咬牙买下了在当时并不便宜的这本少儿读物……一页页读着,好玩的东西层出不穷……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猫咪变成了麦格教授,会跳的巧克力蛙,对角巷的魔杖店,霍格沃茨大厅的星空穹顶,会说话的分院帽,骑着扫把满天飞……太多太多新奇的东西出现在脑海,肆意想象着~直到电影上映……电影上映时,爸爸妈妈带着我一起去了影院,好像是唯一一部全家人一起去电影院看的电影~
随着电影的一幕幕展开,那些魔法世界的种种变得更加具象生动了,是滴~电影对小说忠实并且高度还原,非常感激导演的还原,给了孩提时代的我一个美好且充满幻想的魔法世界。
不仅是三位主演哈利、罗恩、赫敏,其他的大小配角和场景就像是从小说的文字直接转换出来的那样~最后我还要说,演员们的英式发音好好听~又让魔法师们赋予了英伦风的贵族气息~
这几天又重温一遍,哈利波特系列,感觉还是很刺激很有新鲜感,又一次被剧情带着走很有神秘感,以前看的时候就很吃力,对于一个脑袋反应不灵光的人来说,必须时不时的暂停后,脑袋里先理清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可能是英语太快的节奏。
先说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直觉得哈利的姨夫和阿姨是最丑陋的人,所以才有哈利这样的人收拾她们,但是呢与其搭理他们,倒不如离开那个让人厌恶的家庭,因为他们不值得我们再和他们待一起,那样只会降低格调。
影片的神秘感,特效太棒了,很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管是动的画中人,还是走廊飞舞的人,值得信赖的大个子海格,让人尊敬爱戴的校长邓布利多,变形术教授兼学校副校长和格兰芬多学院院长的麦格,当然还有三个个性鲜明的主角哈利,罗恩,赫敏。
女孩的聪慧可爱,男孩的勇敢睿智好斗,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淋尽致。
第一部,讲述魔法石,说说比较喜欢的几个片段吧,1分院帽 ,这是款很好玩的很神奇的帽子,起初我猜想到的剧情是到哈利时,他会没有那么快反应,而是要思考很久或者很难下结论会出现其他人不一样的场景。
结果是分院帽很快做出来决定,我想这就是不同于一般思维的处理方式,为后面做铺垫,可以顺其自然解释清楚。
很喜欢这种充满神秘感和期待后续发展的处理方式3.魔药课老师 ,那段课上斯内普的一大段台词太棒了,一口气说完,配合犀利的眼神和摆着一张让人恐惧的脸,真是一绝。
他的出场总是让人神经处于紧张状态.不过这段好像正片有删减奥 4.挪威脊背龙——诺伯 ,它的死有点让人觉得魔法世界触犯法律,真的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5.禁林,比较恐怖,让人不寒而栗,“那个人正在吸食独角兽的血是银色的,他的靠着血来存活,但是同样要付出代价就是无法正常生活必须呆在黑暗里。
禁林的守护者马身加人的上半身,貌似这就是怪兽世界的动物。
它驱退了“那个人”。
6.双面人,那段有点恶心可以说,让我想起了口香糖被拉扯的画面,共用一个头让人看了起鸡皮疙瘩7.从9又4分之3站台开始的旅程,就是当哈利等人从那道墙准备穿过时,看着旁边有很多来往的人,疑惑的是他们都没有看到哈利一行人在干啥,都当没看见?
这里我一直不是很理解为啥要这样处理,可能我的理解有限吧!
8.厄里斯魔镜, 哈利在镜子里看到了朝思暮想的父母,于是每天都去那里坐着等候再次相遇。
可是邓布利多教授却告诉他,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才能在镜子里看到真实的自己,它可以反映出内心最渴望的事。
但是镜子不能提供我们真正的知识或者真相。
人类总是在镜子中虚度光阴,甚至因此而发疯。
人不能活在梦里,不要依赖梦想而放弃生活的美好。
这面镜子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很有创意。
刚刚重温了一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很喜欢魔镜那一段。
哈利在无意中发现了厄里斯魔镜,并在镜中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父母,于是每天都独坐在魔镜前等候,希望能再次与父母相遇。
这时,阿不思邓不利多教授却告诉他:世上最快乐的人,才能在镜中看到真实的自己,镜子反映出的,正是我们心中最渴望的事。
但镜子不能提供我们真正的知识或者真相,人类总是在镜子中虚度光阴,甚至因此而发疯。
人不能活在梦里,不要依赖梦想而放弃生活。
有时候会想,如果厄里斯魔镜真的存在,我们会不会忍不住去寻找它呢?
我想我会的,因为我好想看看自己内心深处最最渴望的东西,甚至是连自己都不太清楚的那种渴望。。。
7。9又3/4站台与霍格沃茨特快确实会有元电影的意味,魔法世界就是电影本身的象征,电影也是那辆运动的、穿越空间的火车。捉弄看不起魔法的人类:少数群体的反抗,其实罗琳的魔法世界一开始就有LGBT群体的表义。还原书中的魔法世界看似是这一部最关键的任务,因而声画展示必然大于人物塑造和故事深度,而后者也要放到整个系列来看才公平。第一部开始的时候还是非常童话故事的设定,可是最初展示魔法是为了捉弄怪亲戚让小孩儿哈哈大笑。结尾表彰大会开小灶的老师各种放水,巧立名目给格院加分捧上神坛(英国教育真实的样子也是看重出身的精英主义),罗琳真是在儿童书里教坏小朋友的恶趣味怪阿姨。2020.8重看,汉街万达杜比。
很厉害的营造了一个魔法世界。不过几部的导演水准参差不齐,而且角色性格也微妙有些变化。
只看过这一部 其实对哈利波特 没有太多感受
小时候并不算哈迷,没有看全过小说和电影,但再看到他们三个的初次相遇却很难不动容,看到他们就好像又回到了过去,也看到了童年的自己,熟悉的画面,配乐,我竟然感受到了童年也没有的初遇魔法世界的感动,怀念那时,怀念的是这部电影仅仅是那段十年魔法梦的刚刚开始,我们都还小,他们还要陪我们很久我们才会长大....第一部出现的所有敬爱的老师,邓布利多,斯内普,麦格,海格,演员已全部去世,麦格更是刚刚走的,谁想再见时都已永远隔着胶片了。
给小朋友们看非常合适。选角很ok,小时候的三人组都很可爱,配角们也各有特色。但是叙事上无疑很糟糕,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刻意还原原著的原因。魁地奇那段很棒,但是又太短。总体上并不能说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那时候的赫敏和罗恩还有小小的哈利如此可爱,纵然是一个勇斗恶魔的故事也如此美好光明,或许这才是成长不得不割舍的最美好的回忆吧——因为那是只要有朋友有自信,无论何时都没好。。。/疫情后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的就是哈1重制,虽然特效等等不如当年那般惊艳且剧情依旧烂熟于心,但还是在好多地方忍俊不禁会心而笑。再看觉得当年Ron的演技竟然最好,好多微表情都非常生动,反而Harry略逊一筹,并忍不住想起小雀斑关于“韦斯莱家这么多红头发竟然我一个也没摊上”的吐槽~
当我没有童年滤镜,没有原著滤镜,似乎对这个电影的感触也没有那么深刻,反而觉得剧情的推动没有那么严谨。
可爱的小演员,对不长篇幅小说地改编,做得不错。小演员虽然演技生硬,不过重在还原了脑海中的人物想象。从现在纬度往回看,这几个人竟然反客为主,所有周边产品的哪怕是手绘形象用的都是电影的,还联合“封杀”了原作者,真是有颗感恩的心。
记得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好像才一年级
刻板印象的“养父母”,正反对立的二元结构,天赋重任的主人公,身边两个好友(普罗普谓之“助手”),再设置一个敌手,一个终极大反派。主题元素设置是传统的友谊,奉献,爱。就这还怕不够明显,借赫敏之口直接说了出来,倒不如让观众去做阅读理解。一切都那么模式化,套路化,适合12岁以下儿童阅读观看
第一次看是有点失望的,限于篇幅书里面的内容很多都没有展现出来,非常遗憾
开启了我的魔法世界 让我从此迷上哈利波特 成为一名哈迷 美好的回忆 美好的电影 关于友情 成长 勇敢 最美好的寒暑假记忆!!!
02年太原影都看的,留下美好印象。2024杜比影院重刷,还是好看。最感动的点是最后邓布利多奖励加分,没有让哈利的加分直接赢了蛇院,而是把这个关键的10分给了一直被霸凌的纳威。
真心觉得一般,可能看过书再看感觉会好点
2020/08/15重映,所谓的4K修复没感觉出来。最喜欢的动物园大蛇段落3D效果蛮好。重看发现几个小演员的演技还是有待提高的。而且某些情节也太不合理了。比如在三楼房间下棋时,罗恩准备牺牲生命来帮助哈利继续找魔法石什么的。不过赫敏可真可爱啊,哈哈哈~(马尔福也太像Trump了)。摄影、特效、音乐,赞。以及作为大热畅销书的影视改编第一集,美术指导是非常重要的。///2006/01/13 初评
很神奇的剧情,满足了孩子们内心神奇魔幻的愿望!
记得第一次看哈利波特的时候,好羡慕他的魔法,也喜欢女主角的性格,很符合我们那个时候童真的想法!所以我很喜欢看!是我童年的经典!
雖說電影永遠比不上原著吧,但英國人做事總是靠譜的。
【B-】重看第三遍,在滤镜尽失之后,我们就能够清楚地发现,奇观的吸引力是有保鲜时效的。假如奇观不在结构中有着清楚的推进作用和互动关系,那么它对情绪调度的影响也会沦为一次性的道具。这种“放置性”的奇观堆砌满了整部影片,也填充了其实不够丰满的骨架,当奇观在复读的过程当中变得暗淡,我们发现这部故事的刻板与其味如嚼蜡。本身子供的导向就让角色对话,行为逻辑和立场树立等部分变得十分简单(甚至有点固化和潦草),角色之间的对话引导感太强,面向观众的部分过多,导致整体结构显得拖沓又啰嗦(特别是赫敏,简直就像个引导触发支线的NPC),冲突再如今看来也是草草了事,再配上早已不新鲜的视听作为佐餐,实在体验不佳。
唯一几部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之一,虽然对我来说很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