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耳闻这部俄罗斯奇幻电影很好看,看完后却觉得虽然好看,但是创意和表演都一般。
从一开始的建立合约和稍显窄小的世界观来看,就能够猜想到这是一部普及版的奇幻电影。
电影里没有故意的渲染奇幻气氛,一切都在现实之中交织发生。
黑暗和光明之间的界限模糊而累赘,于是选择哪一方阵营,基本上只是为了双方的平衡。
对于黑暗阵营来说,他们认为光明阵营才是邪恶的,反之亦然。
对“守夜人”、“守日人”这样的名称感到了好感,主人公矛盾的身世让人觉得僵硬而难受。
在电影的最后,那句画外音表明电影续集将会很快的出现,期待下一部电影能够把故事变得更鲜活和沉重。
end
7分。
光明战士身穿工作服,手拿手电筒,奋战邪恶,守护正义~~为啥我总觉得这幅画面很搞笑呢?
这片算是俄罗斯版本的《康斯坦丁》了吧。
尽管是小成本,但钱的确花在了刀刃上,一些大场面拍得很不错。
故事线略微薄弱了些,特别是遭诅咒的处女这段,和主线没能联系起来。
飞机螺丝那段很精彩。
穿插在现在的过去和未来。
三维以外的黄昏空间。
不是人类的异类。
一种不同于平凡的宽广和深度。
光明和黑暗的划分,善和恶的归属。
模糊了一千年的协议。
大法师。
吸血鬼。
光明战士。
天性里对于奇异和特别的偏好,被宠溺。
这部电影具备了佳片的特征:精心设计的剧本、独特风格的影像,以及很酷人物出场方式(对于2004年)跑车爬楼、把出脊椎之剑、丢汽车等等。
当然,也有人说是土味,因为太糙了,破败的旧楼、和TVB主角一个服化道待遇的安东,看到喝生猪血场景真的是只剩WOC抒情!
看了几篇短评后知道是小说改编,恰好犯了改编最容易掉进的坑里,就是分不清主次,什么是重点?
当然是安东大兄弟!
然而本片的结局,竟然TM的一本正经地用主角衬托扎伏龙和女配角!
大多数观众都是主角视角,代入的是主角,结果你让他各方面(感情、身体、环境)都是被虐状态,这谁看得下去啊?
对比黑客帝国的尼奥,虽然敌人强大到令人绝望,但是自己也是一步步变强,还收获了爱情。
而安东,从头到位都被人打、被人当作棋子,生活颓废,爱情荒芜,友情破碎,唯一的儿子最终拉大鸿沟,本片里还有谁比他更配得上loser标签?
剧情也很迷,两条主线,一条是安东儿子,另一条是女她者,关于女她者费了很大力气铺垫,结果以一句“我恨我自己”轻松下线,主角纯粹就是一打酱油!
唉,真的选错了主角,大家想看命运之子,导演却安排自来也
恩,,我覺得講故事是件比看起來難很多的事情,無論是用語言還是用畫面前者的痛苦,我剛再一次寫小故事失敗時,再一次鮮活的體驗了一把,後者則是大學的時候試著拍小廣告片時的深刻體會恩,之後在輔導學妹時又體會了一把她對我說,我的第一個鏡頭是一個人很焦急的打開門我說,等等,先停一下,,,怎么樣算很焦急的打開門?她說,,那就打開門露出焦急的表情好了我說,那你露一個我看看,,,不是我看不起你們這些人的演技(誰知道你那個表情是焦急還是想大便啊),,,,如果真的想表現焦急,.,加一個這人低頭看錶的鏡頭是不是更清楚些?學妹說,啊,你說的對,好辦法我說,,但你的片子一共才15秒,,,你做的衛生巾廣告吧,真的需要這個鏡頭么,,,不會讓人誤會是手錶廣告么,,,她說,,,那乾脆不要焦急了?我說,,,我怎么知道,,,額,,,上面這些廢話的要點是,,,其實用鏡頭講故事,除了使用畫外音這種無恥的方法以外(這天他很焦急的來到門口),,,還蠻難的大衛麻美在導演功課里說,好的鏡頭語言應該像夢夢是由一系列不連貫的片段組成的,片段本身沒有任何聯繫,卻能在你的腦海裡自稱體系 比如一個鏡頭是2個人在墻上鉆洞,第二個鏡頭立刻切到2個人站在一面有洞的墻的前面,拍著身上的粉塵,,,這樣的鏡頭語言就很漂亮,,恩,至少是我個人的偏好當然并不是所有導演就這么拍片,,,甚至,,文藝片導演好像越牛逼越喜歡長鏡頭,,,所以每當我遇到有相似追求的片子時就會很開心,就會很喜歡,,,就會默默在心里給它加分,,,這部守夜人就是這樣,,,但夢的語言有個問題就是,,,雖然我的夢只有我自己能夢到,但即使別人能夢到,也看不懂吧,因為串聯其中的邏輯和情感是很私人的,,,反正我在看的時候經常在跟身邊的人講解劇情來著,,,PS,,,WANTED開場5分鐘好帥啊,,,強力推薦下
《守夜人》是把《9分队》从俄罗斯票房冠军宝座上赶走的片子,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结果可能是他们拍摄时为自己厘定的目标。
因为片中有非常有趣的一段,安东在两个空间之间穿梭(类似黑客帝国)的时候,是借由两个广告牌来转换,其中一个被撞碎的牌子就是《9分队》的巨幅广告:)票房本身就是个毒药。
能把《9分队》打败的片子,只能是比《9分队》还差的片子,《守夜人》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故事本身是混合了魔法巫术和一点点科幻,原著是谢尔盖·卢科扬涅科(Sergei Lukyanenko)的三部曲(守夜人,守日人,黄昏使者),这套书据说在苏联的地位还是满高的。
由于票房成绩,现在还在接着拍《守日人》。
这类片子,特技之外,其实也要比拼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在这个领域,没有人可以比好莱坞培训出来的导演更强,美国人总是更善于把一个故事讲得很清楚,什么文化程度的人都能看懂,属于白居易级别的。
本片的导演提莫·贝克曼贝托夫Timur Bekmambetov在这方面可以说是非常失败的,排除掉一些因为碟片本身蹩脚的字幕翻译所带来的困扰,导演本身讲故事的能力确实也有严重的先天不足。
首先很明显的毛病是不知从何下手,把一个不复杂的事情给讲复杂了。
另外过多猎奇,模仿和没把握的电影语言也令观众如坠入雾中,苏联观众因为熟悉原著,看起来可能还好些,美国观众不买帐就很能说明电影本身存在的问题了。
剪辑是最差的一环,我把它称为痉挛式剪辑。
节奏完全不在导演的考虑范围之内,通篇充斥着时松时紧的镜头,而且松紧都没有考虑到观者的心理历程,令人经常处在一个很难受的状态。
重点和高潮段落导演只会一味地碎剪,造成视觉上的疲累,却并未唤起精神上的高涨。
这方面希望他学习一下《沉默的羔羊》,那真是惊悚类不世出的伟大电影啊,一段安静的对话就会让你周身发紧,才不用疯子似的调速度呢~~最意外的是特技,虽然和美国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属于能看的水准,起码比《无极》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而且它的特技场面比《无极》多得多,大得多。
要知道《无极》的投资是三亿多人民币,《守夜人》总造价才500万美金啊!
天啊,莫斯科那旮瘩人工咋那便宜呢?
我没看过原著故事,因此只针对本电影而言。
有些失望!
一开始,“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开端虽然俗套,但是还容易接受;而后来女巫做法的场面的确让人惊艳(其实,单独从片段来看,本片的场面特效的确不亚于好莱坞),然而12年之后,电影就开始乱了阵脚。
在本片中,俄罗斯导演似乎犯了和中国大导演同样的错误:拼命塞剧情和角色。
如果安东还算是主角的话,那华丽丽出场的配角加上跨时空的其他角色,让本片拥挤而复杂,堪称“大而无当”,有效减少了剧情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使本片常常并入奇特的无聊之中。
守夜人的剧情堪称混乱,个人感觉,本片更适合拍成美国的电视剧,这样就能为诸多角色安排更好的时间来展现自己的“个性”。
向俄罗斯导演致敬,同时也对编剧表示失望,还是回头看看书再来看电影吧。
书也看了,电影也看了,《守夜人》还凑合能看懂,《守日人》完全没能力看明白了,看来要做个有层次的科幻爱好者还是有些难度的。
电影感觉一般,像黄昏界之类的东西还不如我想象的好,情节也因为太过浓缩会让没看过书的人一头雾水。
不如拍成系列的好!
电影和书不同,一直都觉得电影这玩意儿也就是用来消磨下时间,满足一下视觉感官的。
虽然知道原著好,但是一直没什么时间看,直接看的影片,所以就不能将两者进行比较。
只能稍微胡乱写点看电影时的一些囧然状态了。
不知道导演有什么意图,片子里安东遭遇女巫事件后就一直处于在一个浑噩的喝醉状态,不是说他真的喝醉了,而是整个人一直摇摇晃晃迷迷糊糊就好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也可能是导演想让他在非现实和现实世界的夹缝中虚实不定?
看到他这个样子的时候一直在想,这人这样子没问题吗?
他好像马上就要滚到路边去睡着了啊!完全没有安全感,难道是因为是还处于“英雄”养成期?
超讨厌这种表现手法的。
黏糊不爽利。
加上看的字幕版本又是粤语版简直让我痛不欲生。
(我想看正常国语的啊啊TAT)然后就是安东找隔壁借血喝然后猪血过敏(喂!
)然后在地铁上纠缠小正太……感觉像个变态跟踪狂大叔一样,囧囧有神。
和醉汉说的“咬掉你的耳朵”什么的这种台词这和性骚扰有嘛区别啊啊啊,亏这演员戴墨镜的时候还不错看,言行举止太猥琐了喂!
(话说安东对门的小伙以及作为关键人物的小正太颜也都不错。
)安东逗猫头鹰的时候感觉挺可爱的。
不过……把猫头鹰(女)用保鲜袋包起来塞在橱柜这种事……是原著里就有的吗??
知道小正太是自己儿子的时候那表情也很…妙。
嗯。
整个片子很有种因果报应的宿命论调调。
可能编导是从《魔戒》中借鉴了许多东西,可是,我的眼光绕过《魔戒》,很是手舞足蹈地喜欢着这部俄国电影。
昨天跟老妈讲到主旋律题材的作品,我说,苏联人挺有意思的,主旋律能写成经典,那个青年近卫军真好看。
她说,中国解放战争多么值得一写,现在还没出一部象样的小说,就是因为那时候没人敢动,只要触及这个内容,就一定得把主席先生奉为首位,每个致关重要的指令都必须是他老人家下达的,别人一点功劳也不能有,更何况牵涉很多后来被全面否定的人,在这一点上受到的制约,哪个国家也比不上。
我说是的,在中国,内战是最难写的。
是哪个男生在新街口淘碟的时候,火眼金睛从千万张碟中间挑出那张《第四十一个》送给我,忘记了,在这里再次致谢。
电影不如小说好看,只是当渔家女瞪起眼睛,冲着白军军官硬梆梆地说,你的眼睛真蓝!
我还是看出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忧伤,娜塔莎的眼睛无处不在。
赫本是个天使,从天而降没有忧愁,单纯得不必要翻页,可是娜塔莎不是天使,她是一层一层铺上去的浓浓油彩,釉样的光泽,呈现出流淌的宁静。
家里的书架上,有许多苏联的文学作品,如静静顿河一类的,都是当年革命的老妈收集的,从小就翻看这些,难免对俄国的东西有一种亲切。
适才看博客,在苏小雨的博客上见此段落: “关于俄罗斯大片《守夜人》和《守日人》,我一早就推荐过,财神也推荐过,这里就不多夸了。
在网上看了很多其他人的影评。
发现有个历史知识的小错误普遍存在。
许多人都把《守日人》开场那一段绝对堪称经典的战争场面中的进攻方误认为了蒙古人。
其实,正确答案不是蒙古人而是突厥人。
影片中得到命运粉笔的帖木儿,是突厥化的蒙古人——虽然他宣称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但史实考证他和蒙古帝国的黄金家族毫无关系。
他出生的时候,蒙古帝国早已在欧亚大陆没落。
中国已是明代朱姓皇朝。
但也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跛子帖木儿,统一了突厥各部并率领它们,消灭了中亚残存的蒙古军事势力,打败了印度人,波斯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创建了一个和大明朝帝国版图完全不相上下的帖木儿帝国。
甚至,差一点就让日后铲平东罗马帝国并让欧洲人恐慌数百年的奥斯曼帝国也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 没有看过《守日人》,很遗憾的。
《守夜人》却是真真正正的好看。
淡淡的忧伤,多俗啊,可,就是淡淡的忧伤。
如果不打斗,如果没有血乎啦啦的场面,这是一本伤感又快乐的童话。
去掉魔戒套路的善恶两军对垒争夺世界自主权,这部电影完全是哈利波特式的,一个凡夫俗子化了的完备的魔幻体系,暖洋洋灰扑扑的人间感觉。
2004年俄国的菜市场太象北京南城的牛街了,窄过道两边是卖肉的架子,年轻吸血鬼的行头很IN,跟一般街头混混没两样,吊儿郎当地随手从挂着的大块猪肉上撕一块下来,扔到嘴里,跟吃零食一样,吧唧吧唧。
这样自然的小细节,丰富了情节,毫不突兀。
神不象神妖不似妖,除了有些古怪能力之外,个个都可爱。
典型的俄国幻想小说,都很黑色幽默的很黑幽的,拢紧风衣穿越墙壁的时候会埋怨当今政府还说二千年前的土豆汤更好吃,哦这是另一本科幻小说情节,我很喜欢的《消失的星期天》。
黑白两道互相牵制了千年,守夜人给黑暗派发执照,监督他们工作,双方力量渗透,守夜人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自打有了合作社,还真是挺难弄。
这些对白都会让我乐一下,当然不懂的人会面无表情,因人而异。
老俄国还是不错的,没有把美国学到十足,贵族嘛,没落了也还有架子的。
媚俗媚雅媚金钱,都得拿捏火候,媚得有分寸。
几个场景。
头儿从衣柜里拿了一个纸盒儿出来,里面是一只玩具猫头鹰,头儿说,给你作个伴吧。
随手扔出窗外,那东西就拍拍翅膀飞走了。
头儿的意思很明显,捕获黑暗中的活物,是猫头鹰的专长。
安东回家,因为太孤单,他冲着那只不用引路就自己飞进家门的猫头鹰说,你要是能讲人话就好了。
于是乎,房屋摇晃窗玻璃碎掉,丫一顿怪叫,羽毛乱飞,丫很知趣地变成了一姑娘,裸体上全是粘液,跟鸡蛋器里爬出来的人造人一样。
姑娘说是受了惩罚才变成猫头鹰的,说完就去浴室洗澡去了,当了鹰六十年,不知道怎么用浴液。
姑娘还真是工作上的帮手,名符其实的,本来以为第五元素爱情场景重现,没有。
我理解的俄罗斯风格,除了高贵忧伤这一类常说的东西之外,还有镇定,舒缓,呃听着好象止痛剂,他不急着讨好你,不急着要达到目的,其实就是这个东西,才会让人安静下来。
动不动写大部头,比如老托,是吧,用俩章节去细细描写战争场面,在乱世佳人里面也就用一页纸。
俄式幽默,比较漫不经心的,比如吧,俄国童话里的这个段落: 那条大鱼缠着叶甫谢卡问道: “您说所有的鱼都是哑巴,这话您从哪儿听来的?
” “我爸爸说的。
” “爸爸是什么样呀?
” “没有什么特别的……像我一样,只是比我大一点,还有胡子。
他不生气的时候,非常和蔼……” “他吃鱼吗?
” 叶甫谢卡听了这句话,不由得吓了一跳:如果告诉它爸爸吃鱼,可糟了!
叶甫谢卡抬起眼睛看看上面,透过水层,他看到模模糊糊的绿色天空,还有天上像只大铜盘似的黄灿灿的太阳;孩子想了想,就扯了个谎说: “不吃,他不吃鱼,刺太多了……” “太无知了!
”大鱼见怪地大叫起来,“我们并不是都有很多刺!
就说我这种鱼吧……” “得换个话题。
”叶甫谢卡想到这里,就彬彬有礼地问道: “您到我们上边去过吗?
” “有什么必要去!
”大鱼生气他说,“在那儿没法呼吸……”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0421北影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