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末期的1975年有一部电影叫做《决裂》,讲的是解放已经九年了,“放牛娃出身”的延安“抗大”毕业生龙国正按照上级意思创办“抗大”式劳动大学当大学校长,把“资产阶级老爷把持的大学改造过来”。
我们龙校长上任之后的一些经典的操作有:取消入学资格,所有人想上就上,不识字也行;不允许淘汰差生;取消教学计划,否定教材系统性,全部临时临场(Ad Hoc)教学;排挤甚至打倒办学、教学更有经验但是成分不好的老校长和老教师,等等等等……这些经典操作也伴随着一些经典情节,比如:老师上课讲马的生理构造,上到一半,有个老农牵了一头病牛一定要让老师看病,不看就死活不走;老师继续讲马,学生自说自话站起来提意见,讲我们又不骑马,你讲的我听不懂,所以不要讲马,要讲猪和牛。
最后还是不服气,被老师轰出去后就写了大字报,基本就把老师干掉了。
我估计,上面随便哪点,有点脑子的人看完都已经被气出脑淤血了。
前三十年后三十年,拆学校的正气凛然,身后是历史洪流浩浩荡荡,办学校的灰头土脸,都是老谋深算的阶级敌人。
所以我一直认为,《决裂》是一个手把手教你怎么捣毁一个地方的教育团伙的指南,可谓瓦房店版的《威尼斯商人》。
这或许需要一些解释。
《威尼斯商人》是一个光荣伟大的基督徒们一起把卑鄙无耻的犹太人打倒的胜利故事,但是后来,大家越来越发现,shit!
原来犹太“奸商”Shylock惨兮兮,似乎更像一个悲剧的主角。
女儿跟人私奔,家产被瓜分,连自己的信仰都被剥夺,各位打了土豪、分了家产,在Shylock一无所有的身体上开趴体,再逼他说好好好!
打得好!
“I am content.” (IV, i). 留下了什么呢?
留下了一段“我们难道不流血”的阶级敌人的狡辩,振聋发聩。
铺垫至此,还是要讲《英文系主任》。
白男是《英文系主任》的Shylock么?
不是,因为你放心,或许是怕写出一个很多年以后发现原来斗错人的角色,编剧们已经极尽所能把第一男主,一名白人男教授,塑造成一个极不讨喜的中年混账巨婴,就算最后来一段对文学诗歌热爱的演说也于事无补。
我们再来看看剧中想要讨伐的老白男是什么形象:当众放屁(字面意义上的放屁),不修边幅;不更新课表三十年,打印机都用不来还敢居功自傲的老顽固;以及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听都不听系主任三番五次给黑人女性教职的决策的Dean;学校里没人批判了,还有校外的明星,一个三十年没写完博士毕业论文的男演员,竟然想着回来教书?
岂有此理。
最后,所有人竟然联合起来搞变法,把我们第一个亚裔英文系主任给革职了!
真是令人发指的被白人老爷把持的英语系啊!
聚在一起喝个香槟都是白人至上主义的密谋集会。
唯一的黑人女教授义正严辞地说在座的各位都是不会唱rap不会发推特不会讨好学生不会教书的垃圾,竟然还拿不到教职委身去耶鲁。
这些塑造无疑是充满恶意的。
不会用打印机的刻板印象或许并非没有事实依据,但是在剧中虚构的Pembroke大学,一所小常春藤(Minor Ivy)中,没有一个品行端正又会教书的白人男性教授简直是对常识的侮辱。
再看一些具体情节,万恶的白男老教授在台上讲《白鲸》文本,台下学生举手说梅尔维尔是家暴男,老教授辩解了两句不再展开,而伟光正的黑人女教授则立刻声援,说到时候我来讲家暴的部分。
我不禁哑然失笑。
不仅是这个情节把我带回了《决裂》。
我们就假设一个在讲台上身经百战三十年的老教授的确手足无措。
好的,谢谢你的补充,现在我们知道了他的人格污点,属于劣迹艺人了。
即使我善意地认为不是要因为梅尔维尔家暴所以把《白鲸》从美国文学史上记忆抹除,那能讲什么呢请问?
这是一个文学意义上可以深入讨论的知识点么?
反过来,此剧在道德批判白人至上问题上,高举旗帜,反倒是对把美国文学课的标题取成Sex and the Novel这种走投无路又想吸引眼球的把戏不置可否。
当然《决裂》和《英文系主任》还是有层次的区别,不能滑坡式地划等号。
政治的抽象符号不需要过人过的日子,而《英文系主任》还要被包装成融入有可有可无的家庭元素的生活工作平衡轻喜剧。
Sandra Oh教授背后也并没有一个大救星指东打西,神机妙算让他的虾兵蟹将地把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给大卸八块再斩草除根。
是,你们是哥大,达特茅斯和威斯利安的毕业生,似乎挣得了自省的权力。
只是好莱坞创作者和他们的受众在炮制这部和下一部自以为聪明的娱乐檄文时,逐渐忘了艺术并非只能做讨伐的刀口,我们读莎士比亚并不因为他的站对(或站错!
)了立场。
Shylock或许并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恶人了,也可以是如今万恶的白人男权至上的西方大学体制。
Why are you a doctor?
Because I want to read novels and poems as long as I could. To be an English teacher.You have to fall in love with stories,literature. When you are doing that,you are always trying to see things from someone else’s view. You try to occupy a different space.When you are in the middle of the story, you are in a state of possibilities .No matter what depressness in real life,the text is kind of living thing.It’s a dance, and you’re going to have a conversation with it. Sometimes, you love a poem so much. Every time you read it, you learnq something new and you feel transformed by it.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What are we doing here?Firing him isn’t going to change the culture here. When is your last time come to the classroom or have a personal interaction with student? Those are our students. Our job is not trick them or manage them or make them fall in line. Our job is to offer refugees from bullshit to level with them. Why should they trust us? The world is burning, and we’re sitting up here or worry about our own indornent(没听明白)阴差阳错进入中文系,从小便被大大小小的应试考试折磨缠身,看见各不相同的词语缠绕在一起,早已被确定的答案,讨论还有什么意义?
可能在这种环境之下,英语学科或者缩小一下范围,尚未被大刀阔斧地大卸八块的英美文学,成了一片可供灵魂栖息的地方。
在文学的世界里,你可以抱怨,你可以发牢骚,你可以不完美,因为他们接受完整的你,无论你是什么模样。
这点我近来读中国古典诗歌时,感想尤盛。
文学,可以就是讲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在当时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细节,但经过放大艺术化的处理,它就变成了美。
不是太卷,也不是躺平,是一种介乎于两者之间的平衡状态。
可以平静地听作者讲一个故事,看他微笑,抑或在心中替他默默酸楚。
当记忆不再是为了留住转瞬即逝的想法、感觉,而是变成一个又一个量化的分数,没有再剩下一片阴凉,可倚靠休息的地方,文学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这大概是我一直保有的问题。
或者说,作为一个自认为喜爱读书的人,我希望这个剧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读文学?
这是我最初对这部剧的假想。
可是,剧情似乎没有给出答案,仅仅留有一种不算happy ending的结局来让我们每个人自行体会,这点从各个风评迥然的剧评可以轻松看出。
首先,是种族,是白人,或者说是白男,白左。
一方面剧中是那个年迈赢弱、被时代“抛弃”的老头,一方面是看起来有思想可爱却总是词不达意办错事情的男主。
前者代表着无论是男人还是白人,所代表的无可忽视的权利;而后者则是过分政治正确所牺牲的产物。
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一方面是固执的保守、另一方面是愿意尝试新事物的可爱。
而两者的相同是傲慢。
无论是作为年长者的傲慢,还是作为“文人清高”的傲慢,正是这种傲慢带来了不理解与抗议。
最玩味的是结局,学生们抗议的结果是什么呢?
是虽然词语可能不当的Bill敢于打破传统的男主bill被迫重新找工作,而我们本应该反抗的那位老头,却可以顺利的挤掉女主。
从这点来看,“什么是讽刺呢”,这就是啊。
第二,是性别。
女主虽然获得了升职,却因为工作的事情忙的焦头烂额。
与此同时,被人指点为什么不结婚,错过家庭活动,错过陪伴孩子。
Joan虽然同样在名单上,但是作为相对而言选课人数比较多的一位,却被赶到了地下室,而另一位老头却可以在躺椅上睡觉。
但是,如果按照之前讨论的来讲,白男问题结局可能是失败的,而编剧对女性还是抱有了希望,毕竟最后joan接替了女主,也算是给予了希望。
总之,这是一部给了很多思考,却没有明确给出答案的剧。
国内进来的网络环境,过于反白左,可于此同时,从最近的高校事件中的学生发声渠道的缺席等事件中,如果让我给出答案,我只能说,言论自由真的很重要。
“大学是讨论的地方,我为抗议的学生而骄傲。
”
看这部片也是纪念曾经的似水年华,只悔当初没能沉下心来多读几本好书,只是徘徊在文学门口的门外汉,只感慨文学大厦的巍然壮观,却未能欣赏内部的精妙。
剧情很有张力,有有色人种与白人的冲突、女性职场困境、老教授与年轻教师教学理念的冲突,领养家庭状况,夹杂办公室恋情,演员演技也在线。
吴珊卓最初因为网上戏称林永健的妹妹而认识,去年看了她的killing eve让人印象深刻;Divid本人经历和此剧天衣无缝,普林斯顿本科文学,耶鲁大学攻读博士,最后一年放弃。
曾经声明显赫的老教授们,如今已到风烛残年,老套的授课方式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old-timers,课堂上寥寥无几的听课人数与曾经的一座难求形成了鲜明对比,几十年不更新教学内容,年轻人只觉得上课是toture,是反高潮,加上学生们不再喜欢读长篇,超过300页甚至没办法读下去,他们被落在了时代的后面,只看见历史的马车匆匆而去,扬起了一阵灰尘。
年轻人不再读chaucer的古英文,才不管什么love is blind是他的金句,当人人都在抖音的时代,如何恢复文学经典当年的荣光,如何重新焕发文学当年的光彩,利用新方式传承文脉,就像如何在当代发挥京剧豫剧黄梅戏的魅力一样,值得探究。
生态批评、性别研究等文学批评理论纷至沓来,老人不能停滞不前,年轻人也不能数典忘祖,正所谓继承中发扬。
而剧中的黑人女教师探索了其中的一条道路,通过戏剧、热点话题课堂上气氛热烈,燃起了经典阅读的热情。
可惜没有遇过这样的老师,moby dick这样的课堂演绎让人难忘。
Ji-yoon是首任女系主任,同时还是亚裔。
看看faculty中只有3个女教师,一直以来的招生简章中也是将她作为diversity的宣传,可见男女gender balance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女性要冲破天花板的障碍,也要付出诸多努力,Yaz优秀闪光得像钻石,但还是免不了遭到老教授的睥睨,被当成助教,不愿意授予tenure。
同为老教师,joan只能搬进地下室办公。
最后一集听Ji yoon读起Dickinson的hope时,仿佛神谕般在教室回响,忍不住泪流满面,自己读的时候却从来没有这样被打动过。
随后的文本分析,也是以前老师们惯常的操作流程,读书时不以为然,认为破坏了文章的美感,现在渐渐明白,只有深入分析才能更加深刻明白名家高明之处,更何况以写作者的视角看书时常常在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要是我该怎么写?
这首诗也为全篇结局打下了upeat tone,虽然Ji yoon不再当chair了,可是找回了教书的快乐,不用再在纷杂的人事、各种关系中奔走,有些人注定是吃教书这碗饭的,就像她小时候抓周抓到粉笔,36岁由于未婚夫去异地,不愿屈尊尾随,渐行渐远,始终不忘自己的坚守。
不畏强权折腰不仅表现在迂回战术劝退金主力荐的unqualified celebrity作为英文学院的教师,力争要给黑人女教师what she deserves;而且在男主Bill被学校开除这件事上,最终也扛住了所有的压力,不赞成校方的方案,她并没有成为dean's puppet.最感人的片段:EP1结尾男主在课堂上引用切萨雷·帕韦泽 Cesare Pavese “The only way to escape the abyss is to look at it, gauge it, sound it out and descend into it.” 伴随这BGM,感觉一切都会好起来。
虽然现在男主精神抑郁寡欢,借酒浇愁,生活看起来不能自理,课堂常常迟到,但是一切都会成为过去,明天会是新的一天。
EP6 BILL听证会上说的一段话EP6 Ji-yoon读诗“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 That perches in the soul - And sings the tune without the words - And never stops - at all - And sweetest - in the Gale - is heard - And sore must be the storm - That could abash the little Bird That kept so many warm - I’ve heard it in the chillest land - And on the strangest Sea - Yet - never - in Extremity, It asked a crumb - of me.
吴珊卓,在热门剧集《实习医生格蕾》中崭露头角,后因《杀死伊芙》中的“伊芙”一角终于大火,并凭借该角色拿下第76届金球奖剧情类剧集最佳女主角。
《杀死伊芙》第四季预计在2022年才会上映,在这之前,吴珊卓暂别小变态杀手维伦内尔,转行去当英文系系主任了,在网飞(Netflix)新剧《英文系系主任》中扮演金智允博士一角,声名显赫的彭布罗克大学的首位女系主任。
在看预告片的时候,我就想着剧情一定会在女性和亚裔以及有色人种的话题上靠,强行政治正确几乎成了美国影视作品的隐形标准,以至于剧情看上去尴尬又难看。
没想到正片的质感比预告片好一百倍,人物形象饱满,笑点的设计都恰到好处,本以为是轻喜剧,但剧情越到后面越扎心,吴珊卓饰演的主人公金智允教授每天就是在个人和工作上的各种麻烦中打转,而这些问题也并非是为了打种族牌或者蹭热度在硬扯热点话题,而是对这些敏感的现实议题进行了实打实地探讨。
1.女性和少数族裔在职场上的困境贯穿了始终。
一众老教授都面临着被提前退休的风险,但唯独他们当中的女教授的办公室被挪到了地下室里,当她们看到和健身房紧挨着时的小表情倒是太搞笑了;女教授入职时和同期的男老师们做着一样的工作,却拿低人一等的工资低,但因为不想被人为视为“那个(难搞的)女教授”选择了沉默;她在年轻的时候总是被喊去做各种活动,因为他人总觉你是女性,做这些服务类的事务你应该也不介意吧,以至于她影响到了她的事业,都没有评上正职称。
格外有话语权的老教授的妻子曾也是校园里的教授并是同届最优秀的,但因为事业上难以更进一步最后还是回归了家庭。
吴珊卓饰演的金教授和男主同事同时入行,但当前辈们看到他们时,永远是拍拍男同事的肩膀邀请对方来自己家中吃饭,而女员工们就被他们当做空气。
新入职的黑人女老师课程设置新颖,备受学生的喜欢,并且也获得了直系领导系主任的支持,就这还是难以拿到终身职位,女性帮助女性(girls help girls)在以白直男掌握主要话语权的情景下还是寸步难行。
或许因为她是女性,是新人,在被当众宣布为优秀教师后还是有可能被玩票的明星取代掉。
2.系主任对待黑人女老师,有好感的男同事和老古董教授的行为真的很有借鉴意义,你无法讨好每一个人,尤其是在职场上,更是不能感情用事。
她为了老古董们不被辞退而要求他们合并课程,查看学生建议,这般用心良苦反而被他们背后捅刀子。
男同事闯了祸,她好言相劝赶紧道歉好息事宁人,同事不听结果越闹越大,还反过来怪金教授不和自己统一战线。
做老好人的下场反而是费力不讨好。
3.电视剧中非常触动我的另一个点就是男同事在课堂上比划了纳粹手势后所引起的风波,这种剧情的设置甚至可以说是“逆政治正确”而行,能感受到编剧并非在投机取巧反而是更加清醒地在讨论现今的语言环境。
男同事从备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一下子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而学生们对他的抵制仅是根据一个纳粹姿势的搞笑动图,背后的情景和语境如何,没人在乎,人们只是开始一窝蜂地站队来讨伐对方的错误。
生活中的雷区越来越多,人们在表达上愈发噤若寒蝉,在我们的中文语境中也是一样,现在网上说个什么都要加个括弧解释没有暗示另一方不好的意思,因为你不知道你会惹怒什么人,招来怎样的非议,只好在每一次表达时都要尽量做到面面俱到。
英文中有一个单词“snowflake”,直译是“雪花”的意思,但在10年代后又有了另一含义,指代容易被冒犯的人,暗含贬义。
"Snowflake" is a 2010s derogatory slang term for a person, implying that he or she has an inflated sense of uniqueness, an unwarranted sense of entitlement, or are overly-emotional, easily offended, and unable to deal with opposing opinions.我记得在推特上看到一个大哥发推说我在2005年还能在推特上教人如何用微波炉制Du,到了2021年我反而不能说一个胖子胖了。
这个搞笑段子当然是个极端例子,但我们的语言环境的确在发生转变,现如今是更开放包容还是收紧窄化了呢?
剧中的热点话题多又密,以真实接地气的笔触说着亚裔家庭对子女成家的压力,领养子女的教育,以及最为主要的:单身大龄女性在生活与职场上的现状。
这部剧很值得一看。
第一集很有趣! Get your shit together 也告诉自己。
前天全部看完了,中间还好,最后一集金智允在听证会上说的真的很让人泪目。
作为学生,我们也一直在期待,有能把教育放在第一、把头衔和评级和学者傲气放在第二的老师。
作为观众,我也第一次从第一主人公的视角看一个冷门学系的浮浮沉沉,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实在难以打捞。
可是难道要坐以待毙吗,至少要一试吧。
也许是外行人摸不着门道,总觉得文学内容的浓度有点小,跟原来期望的不太一样。
但也有几处的引用开人心智。
吴卓珊的演技出色没得说,在G.A.里面最喜欢她的表演。
但从G.A到绝代双姝再到英文系主任,总觉得表现出来是一个人。
风风火火,手忙脚乱,看着不好对付,其实心善得很。
希望能再有其他类型的出彩角色吧。
最后一点是,不知道是不是,总觉得韩裔讲英语er化音比较重。
听吴卓珊说话总会想到一个很喜欢的韩裔YouTuber Yoora哈哈。
不过这种也很好听,听多了真的会不自觉模仿诶。
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美国大学。
充满了书香气息的楼内,幽静而古意的文学部静静地守着它的文化和价值。
主任办公桌上的调侃继任者的桌牌透露着在这古老屋檐下藏着的有趣的灵魂。
而这样的文学之地,正面临着危机。
在权力和制度方面,这所大学名义上有“英文系主任”的职位,但是校长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而kim作为有着女性和亚裔双重标签的新主任,就不得不面对来自校长方面更多的压力和来自下层的不信任。
在教授方面,老教授们的古老的教学方式不能吸引现代的学生,因而被校长盯上,要想尽办法辞退三位老古董。
在学生方面,他们自主意识很强,又极大地被社会上标签化的话语体系所影响。
因而,kim想要提拔有人气的黑人女讲师而振兴文学部的计划收到老教授和校长的阻力(校长甚至想要找一位演员来讲课);老教授们因为得知被划在名单上而计划coup d’etat;一位男教授因为在课堂上比划了纳粹礼而最终遭到革职。
古老的文化也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教授们尽管腹有诗书,他们仍然是常人。
他们会沉溺在失去亲人的悲伤中,会因为女儿而操心,会抱怨办公室的环境,会亲自揪出在网络上辱骂文学和自己的学生讲道理,会因为待遇和tenured而改变决定。
然而他们终究有着文人的傲骨和尊严,在解构化的文化中坚持着什么。
因此老教授们坚持经典的传授,浪漫的bill拒绝违背意愿认错,kim费尽心力地周旋在各方。
从剧情安排和结局来说,这部剧还不够老练。
结局过快地走向解决,很多事件并没来得及展开就已结束。
比如说老教授中的女教授,她一方面不能接受自己将要被踢出英语系的侮辱,一方面对Kim有同情和认可,理应是个有复杂心理过程的角色,却在结尾匆匆当上新主任而没了后话。
女主角过于忙于处理各种涉及多方的事情,以至于缺少女主角的深入的人物刻画(但因为时间很短,而且是喜剧的类型,并不是很影响观看体验)。
从观影体验来讲,有些情节因为展开过快而不及完全理解;幽默和笑点很舒服,但也在另一方面加速了整体的节奏。
不过反正要二刷,亦无妨。
而Bill是一个典型又比较特别的人物。
在生活方式上不拘小节而凌乱,长相帅气,抽烟喝酒听摇滚,沉溺在悲伤中,典型的美国理想中年男人形象,当然会有些老套。
但文学和存在主义又赋予他超脱平凡的气质,加上他与众不同的天真和随性的性格,让人跟随他的镜头进入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抛掷态,体验而接近本质的生活。
他和Kim的女儿的互动也令人会心一笑。
相对于Kim,Bill的人物形象反而更加饱满和有趣。
2021年秋天,我完成了一年通识教育,终于可以选英文系的专业课了。
刚开始以英文系学生自诩,电视剧《英文系主任》(The Chair)就开播了。
这个剧的很多笑点来源于英文系的生活,比如学生闯进老教授的课堂,冒失地问:“这是‘性与小说’课吗?
”听说不是,学生扭头就走,留下老教授凌乱地喊:“这是美国文学概论1850到1918……”我的专业课上也发生了新鲜事: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教授竟然给学生发笔记。
我从未见过如此服务周到的教授。
做笔记难道不是学生的责任吗?
电视剧里提到一个“给教授打分”网站:ratemyprofessor。
这是个真实的存在,不是虚构的。
别小看这个网站,老用户的评价就是新学生的选课指南。
如果学生留言说选某教授的课,你不用亲自做笔记,可想而知这个教授的选课率会增加。
教授给学生发笔记,如履薄冰之心态昭然若揭。
为什么英文系的课越来越没人上呢?
这个剧的核心冲突是比尔的教学事故。
比尔讲到纳粹时,为了活跃气氛模仿了一个纳粹礼。
该场景被发到网上,在脱离了语境的情况下,被认为是向纳粹致敬。
学生们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
比尔解释说:“我不是纳粹同情者。
我是个教授,而纳粹迫害教授,他们是思想的敌人。
当年许多学者、作家逃离第三帝国,他们都是我尊敬的人,比如汤玛斯•曼、汉纳•阿伦特……”学生们轻蔑地打断他:“你最好别提汉纳•阿伦特的名字。
”学生认为比尔不配提汉纳•阿伦特的名字,是因为他们已经认定他是纳粹同情者。
在立场先行的前提下,他们没有耐心去倾听,没有时间去了解事物的全面性,更没有兴趣去辩证思考。
他们只喜欢传播那条不到一分钟的短视频。
谁把美国大学生教成了这样?
答案是教授们自己。
这个虚构的英文系有三类教授,第一类是老白男。
他们连路都走不稳了,却坚信自己正值学术盛年。
第二类是中间层,比如老白女教授乔安。
她是用女性主义视角研究乔叟的第一人,但她当年被男教授们支使干杂活儿,无法专心学术,没能获得正教授职称。
如果世界一成不变,英文系主任的位子原本是中年白男比尔的,但他也没有继承学术正统,而是个以出位的文笔和性格而知名的人。
当学监逼迫他辞职的时候,比尔指着学监的桌子说:“我上本科的时候,曾经光着屁股坐在你那张桌子上抗议南非种族隔离。
” 乔安和比尔的努力成全了中年亚裔女教授金。
金当上了英文系主任。
她的面孔连续五年出现在大学的招生广告上。
她不仅是女性还是亚裔,代表着学校对多元化的追求。
学术界的中坚力量开拓了对文学的政治化解读,于是培养出第三类:年轻的黑人女教授雅茨。
如果你上雅茨的课,你能学到的就是“白鲸”象征着白人至上。
这个戏在美国也有争议。
有人认为戏中的学生太过脸谱化,张口闭口政治正确,一言不和就取消(cancel)教授。
实际情况真有那么糟糕吗?
我可以谈些有限的个人经历。
去年我上过一门文化人类学。
该学科研究的是人类如何在文化的组织下去改变身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那么就需要考察人类文化刚刚萌芽时的行为。
哪儿有活着的刚起步的文化呢?
自然是太平洋岛上或者北极圈里的原住民。
而这,就成了文化人类学的原罪。
每个学生发言前都要先批判一番研究者的西方中心视角以及对原住民的剥削。
批判够了,才进入正题。
在我看来,这个戏对政治正确的讽刺是公正的,因为它写出了生活的复杂性。
雅茨利用推特教学,拥有8000多个粉丝。
老教授艾略特不屑:“基督才12个门徒。
”但艾略特们遭到学生抛弃,并不无辜。
他们的傲慢自大固步自封也有责任。
刚当上英文系主任的金极力在两股力量之间斡旋。
她安排艾略特和雅茨联合授课,用意是把雅茨的学生分给艾略特,再让艾略特给雅茨写一封好的推荐信。
但联席课一开始,艾略特就拿出一迭材料,让雅茨发给学生,分明拿她当助教。
可想而知,当年他也是这样打压乔安的。
那么乔安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乔叟,是不是一种突围策略?
乔叟都研究了几百年了,你不搞点性别议题,种族议题,如何打破老白男们的垄断?
然而,几十年过去,当时的策略变成了现在不容置疑的教条。
当艾略特讲《白鲸》的时候,学生们只关心梅尔维尔是不是打过老婆。
见艾略特张口结舌,雅茨就自信地说:“打老婆的事儿,等会儿到我的课时上就会讲。
”依我看,英文系的生存危机正是来源于此。
表达情感是人类的刚需。
把文学课上成渣男批斗会,则是在扬短避长,削弱了文学的影响力。
剧终前,比尔意识到自己仍然热爱文学。
他拒绝了学校的高额解约赔偿金,准备打官司拿回自己的教职。
他充满诗意地说:“文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理解你没有经历过的生活。
你一遍遍重读自己喜欢的诗,从而获得新生。
” 但愿生活中的文学系教授们都能像比尔这样浪子回头。
该剧以一个轻喜剧的角度剖析了美国现今盛行的cancel culture,以及人文学科在科技大潮下的式微。
该剧塑造的几个形象也值得玩味:男主在中年危机下依然有着垮掉一代那样的玩世不恭和幽默风趣;几个老古董固守陈规,拿着三十年的教学大纲不放;透过女主和她墨西哥裔的养女讨论了一个韩裔在美国多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问题。
这部剧不是一部亚洲女性一屁股坐在了一个被白男多年霸占的位置然后叱咤风云的爽剧,更像是一部关于传统的常青藤名校如何应对一批生活在新浪潮下的学生,一批出没在black lives matter,metoo运动下的学生,一批对传统体制不满的学生,又或许是一批矫枉过正、卷在浪潮里的热血分子。
BLM盛行时,一系列常青藤高校面临巨大压力下扩招非裔学生,将校内大楼以非裔领袖命名。
而不管是年近中年的男主,新任系主任,老态龙钟却握着tenure的教授,传统老派的dean,野心勃勃的非裔老师,都是在这个浪潮下被该剧塑造的活灵活现的角色。
我认为英文系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经典文本的时代阐释。
对文本的阐释如何贴近我们所处的当下(特别是市场化、政治化大环境下的学生)。
我个人也是因为困惑才看了这剧。
Anyway,Bill的发言挺感人的,搞文学这一行,要爱上故事才行,爱上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真好。
剧中一群气急败坏的老教授,一帮只喊口号的学生,还是有点脸谱化了。
另,能够领略文学之中多彩世界的教授,对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吗,应该更有共情能力才是呀(以此自勉)。
通过此片我对cancel culture的理解更进一步。
关于cancel culture,南大但汉松老师的访谈很有意思。
“其实就是不断去区分、分化——最后变成美国大学里黑人研究非裔文学、东亚学生选修东亚研究课、女性上文学与性别的课、做酷儿研究...回到法兰克福学派,其实文化马克思主义是相当深刻复杂的思想资源,我们在这当中看到是人类超越族裔和性别的一些共同联结。
在族裔和性别之外,阶级也很可能是我们当下一个重要的思考路径。
在全球化和晚期资本主义的时代,把莎士比亚肖像画逐出英文系大楼、大学校园里为照顾跨性别者而用‘心理性别’区分男女厕,所有这些校园政治的斗争可能会变成一种收编的手段,让我们陷于这些身份差异的争执,而看不到资本主义更本质的结构性不平等...美国这样的社会里允许多元声音出现,但最后它演变成了一种小圈子游戏,彼此互相不倾听。
身份政治过于强调维护独异的身份,往往会模糊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当学术思考必然伴随着差异性的标签,也就变成了一种站队的游戏。
身份或同一性,其实是一种压迫性的存在。
”其实我个人也越来越觉得,资本、阶级才是更根本的东西,要去留意资本主义更本质的结构性不平等。
再加一点英文系学生如何天天pre,搞不到钱的桥段就好了哈哈哈哈
多展示一些文學的浪漫會更好。
太会写了,就真的很黑色幽默,看完想苦笑
有点无聊
这个剧情真的很无聊 还有我真的很讨厌珠珠
所以把主角设置为亚裔女性的意义是?
无法代入。
看到最后一集我笑了:这不就是我吗。原来我一直看着的是自己啊,最大的快乐就是不要做级长了,做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还可以有空跟学生谈谈诗歌童话。短小精悍的小短剧,得以一瞥当今语言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学习文学的人待在象牙塔里,待在讲台上,生存空间裹挟着这个那些,所以最好结个茧把自己裹起来。珠珠好鬼灵精,编剧好会写小孩子,也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好会演的小女孩。
meishaneirong
短小精练 合理的冲突不断 网飞👍
好无聊好无聊好无聊
90分钟可以说完的事儿拍成3小时。
整個主題很新穎,如果能多來點文學性嵌入就更好了…
平庸,已弃
这是一部演员大过戏的剧集,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很在线,剧情乏味,但细品对话却很精彩。这是一部讽刺大学教授stereotype的剧集,却最终陷入了某种政治正确的stereotype。因为吴珊卓而追,也因她加了1星。
不好看,或者说只有浅浅的好看。什么问题也没解决就这么合家欢了。。(想看乔叟
so so triggering 以至于延缓了我看剧的进度…非常爱吴珊卓。选不出哪一个细节最让人窒息,是Ji-Yoon之前无法spousal hire只能拿到5/4 teaching load的三年contract+异地男友出轨,还是Elliot的太太作为他们当中最出色的当年无法tenure因为要带三个孩子。其实我破防的瞬间是老得每天打盹的Prof. McHale用一卷论文敲了我特别喜欢的老太太Joan的屁股说"You still got a top-notch rear end", 就为什么活到了这个年纪还是会有这种破事啊……喜欢ABK抓周宴会小朋友没抓成钱最后抓了Bill磕的Hydrocodone药瓶那段,效果拉满。
看第三集这个男老师因为nazi手势陷入多大麻烦,结合最近热搜🧐(可能是亚裔配角最多的Netflix剧? 以及,我合理怀疑整部剧一开始是为男老师写的,another same old story about how a middle aged white man fucks up his own life….. 找了个吴珊卓加了些戏份,在海报封面当噱头。。。7分吧
笑了好几次,有些地方也蛮感动的,如此一个巨大的烂摊子,各种各样的有缺点的人,可最后大家对教书、对文学的爱却都是很真挚的。求Holland Tylor多活几年!!!
无聊哎。男教授帅是挺帅的,但是真不着调啊。
真的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