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者

Anonymous,无名风云(港),无名氏(台),莎士比亚的秘密(台),佚名,匿名文豪

主演:瑞斯·伊凡斯,瓦妮莎·雷德格雷夫,大卫·休里斯,乔莉·理查德森,拉菲·斯波,杰米·坎贝尔·鲍尔,泽维尔·塞缪尔,爱德华·霍格,塞巴斯蒂安·阿梅斯托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德国,美国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古希腊语年份:2011

《匿名者》剧照

匿名者 剧照 NO.1匿名者 剧照 NO.2匿名者 剧照 NO.3匿名者 剧照 NO.4匿名者 剧照 NO.5匿名者 剧照 NO.6匿名者 剧照 NO.13匿名者 剧照 NO.14匿名者 剧照 NO.15匿名者 剧照 NO.16匿名者 剧照 NO.17匿名者 剧照 NO.18匿名者 剧照 NO.19匿名者 剧照 NO.20

《匿名者》剧情介绍

匿名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英格兰的时代里,政治风云变幻。都铎王朝的成员和一些贵族都在预谋着反叛计划。影片的主角是爱德华·德维尔,他就是著名的牛津伯爵,影片从他的视角展开了叙述。实际上,爱德华·德维尔不仅仅是伊丽莎白女王的乱伦情人,他更是所有莎士比亚作品的执笔人。在影片的讲述中,莎士比亚,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肥田喜事铁人料理:传奇争霸战青春辞典之毕业季三角窗外是黑夜偏爱靠近你蓝色巨人吸血鬼猎人巴菲第七季逃脱索妮龙泉路237号青春轶事空之境界第七章杀人考察(后)野人伦敦杀戮第一季极乐空间惊梦奇缘之心爱寻侠英雄传之阴阳爪魔术士欧菲流浪之旅第一季爱与冰激凌新婚之夜大运动会ReSTART!继承之战第一季暮光之城3:月食好孕当头查莉成长日记第一季窃贼、妻子及皮划艇哈纳莱伊湾厨神下凡狼厅:镜与光深夜酒吧双螺旋第一季

《匿名者》长篇影评

 1 ) 古装悬疑片

2011年的英国电影《匿名者》。

你可以把这部电影看做历史片,也可以把它看做虚构片。

因为此片把讲述一个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个贵族,同时也是一个文艺青年,如何写下不朽诗篇,同时和女王之间的爱恨情仇。

最后,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伟大著作都被署名在了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名下,这个家伙叫莎士比亚。

因此,此片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人们的正史观。

但是,影片在场景,布局,故事的讲述上相当严谨。

因此,看完此片,还真的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莎士比亚本人写出了那些名著呢。

 2 ) 有什么好看不懂的呢

女王虽然终身未婚生活却十分淫乱。

她二十五岁登上王位,却十六岁就私生了Edward(与谁没讲,但显然不是William Cecil)。

William Cecil作为一个精明的政客,瞅准了她当上女王的可能,百般出力。

Edward被William Cecil安排给了Earl of Oxford做儿子。

女王在Edward小时候扮演精灵的时候遇到了他,大加赞赏,还开玩笑说将来会代替William Cecil的位置,但并不知道是自己的儿子。

后来Edward父亲去世,他继承爵位被William Cecil收到自己家里,倒是好好来培养的,不过William是想Edward做将来国王的爹,另外也是贪图他的钱,还被当时的小驼背Robert Cecil讨厌。

后来Edward不小心杀了William Cecil的仆人,就被要挟着娶了William唯一的女儿,也就是Robert Cecil的姐姐。

后来Edward被支出宫又返回的时候,跟女王表白说曾经见过太阳就不会喜欢月亮了,发生关系。

女王怀孕说想要嫁给Edward,不过被William Cecil阻拦说会危及王位,她也就照例服从安排生下了Henry,小孩被William Cecil安排做了Earl of Southampton,并不再见Edward。

Edward以为被抛弃了很生气就跟女王身边的宫女Bessie搞上了使之怀了孕,并且从Bessie那里听说女王生了他的小孩的事。

中间Edward的老婆也就是William Cecil的女儿带着他们的女儿撞见了怀孕的Bessie。

William Cecil则趁机调拨Edward跟女王的关系,女王暴怒下令此后Edward不得参政。

William Cecil要Edward跟女儿好好过日子,作为代价他告诉了Edward那个私生子的身份,于是Edward就找到了他儿子Henry,并一直保护着。

后来女王更老了,王位继承问题更加激烈。

William Cecil私通外国想要苏格兰王James做继承者,毕竟算来算去他也算名正言顺了,而女王因为曾经杀了James的娘,也就是她的表姐,心里却是打定主意怎么都不会让James继承王位的。

另一方面Earl of Essex是女王的情人并且被传是女王的私生子,是很热的候选人。

William Cecil就支开他去平反爱尔兰造反,还跟女王推荐了自己的儿子Robert Cecil进入内阁。

这里Earl of Essex名字也叫Robert(他们的名字好混乱啊,还得我好不容易不弄混),拉了好友Henry一起去战场。

作为父亲,Edward并不想儿子Henry为Essex拼命的,不过Henry觉得Essex将来是王的话他作为子民就得为王效力呀。

这里要说一下,按照另外的影片《伊丽莎白一世》来讲,Essex是上一位Earl of Essex也是Leicester的继子,不过也有人说其实根本就是Leicester的儿子。

而Leicester则是女王的老情人,相当能征善战,他去世之后女王才迷上了比自己小三四十岁的Essex的。

在那部影片里这个小Essex是个有勇无谋的家伙,仗着与女王的私情觊觎王位,结果搞砸了被女王砍了头,跟这片子里的形象倒是吻合了。

Edward被儿子Henry拉去看Ben Johnson的喜剧,觉得很有煽动力可以利用。

当时William Shakespeare不过是那剧中的演员,且完全丑角角色,跟他现实生活中的形象相当吻合。

该剧被Ben的同僚Kit告密说不和谐,于是导致编剧Ben也被抓了。

Edward利用岳父的名义释放了Ben,作为交换,要用Ben的名字来公布他写的那些剧本。

本来是大好事啊,结果文人Ben却觉得不能发自己的东西很不甘,跟William Shakespeare发牢骚,却不想被后者一步蹬先抢了名头,从此Edward也就只好属William Shakespeare的名字了。

期间Ben的同僚Kit对他威逼利诱,Ben都没有说出事情,又去勒索William却直接被William干掉了,果然还是流氓厉害些。

William后来跟踪Ben发觉是Edward幕后主笔,勒索要了一大笔钱并盖起了自己的剧院。

Ben羡慕嫉妒恨之余也学Kit向当局告密,揭发了Edward要借住剧本煽动造乱的事情。

Edward的本意是借理查三世这个剧本讽刺Richard Cecil,激发民众对Richard Cecil的不满,要女王按照民意罢免Richard。

他同时写了一本书借宫女之手传到女王手里,掀起了女王对往事的怀念,并含情脉脉无别雀跃的要准备跟他重新见面。

Edward是想接机为Essex说情的,因为Essex从战场上回来后直接冲到女王宫里惹怒了女王。

不幸这一切因为Ben的告密而被Richard Cecil所知并利用,说Essex跟Henry煽动暴乱要篡权。

女王看到就相信了Richard Cecil的话砍掉了Essex的头。

Edward去跟女王求情,说出了Henry是两人儿子的事情,于是女王终于赦免了Henry,却要求Edward永远不得以自己的名字发表任何东西。

Edward去世之前把Ben叫来,要把所有的手稿都托付给他。

Ben非常羞愧的说,我曾经背叛了你。

Edward说:I have made it my life's work to know the character of men. I know you. You may have betrayed me, but you will never betray my words. 这里真是值得拍案呀。

他也终于没看错人。

Edward对于自己的剧本为William Shakespeare这样的垃圾所占领也很无奈,却对Ben说我知道你很讨厌他,谁又不讨厌他呢,但他不是你的问题,是我的,并把李尔王连同其他剧本一起交给了Ben。

Ben发誓不会说出William Shakespeare剧本后的真相,并且果然不辱使命,在Robert Cecil的严刑拷打下机智的说服了Robert,从而保住了所有手稿。

Robert Cecil在James为王期间实权在握,可没想到James也是个戏迷,所以戏剧就越来越流行。

William后来没的东西再发,就离开伦敦回家做了商人。

Ben则发奋图强成为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后来还为以William Shakespeare的名字发表的作品集写了献词。

The End。

 3 ) 无成有终

以前看过,再看的时候反而更感动一些。

向来体会不到莎剧的美,可能是故事比较隔阂,这部片里面反而能感到美感了。

剧中的剧,回忆中的回忆,梦中之梦。

被戏剧牵动心情的观众,就像记忆中浑然不知的自己。

智慧可以成帝王,道德可以成圣人,但兼具二者却只能是孽子。

上古的先王,今世的贱民,肩负世上所有的才华和罪,一事无成才能保全自己。

所以男主角是幸运的,他放弃了姓名,半生生活在悲哀中,却也保持了清醒,得以“无成有终”。

 4 ) 身与名俱灭,唯有words不朽

【为了威廉·莎士比亚,多给一星】本片开场用的是莎剧时代的老把戏:让一位“报幕人”告诉你,这是戏。

以此赦免了所有狗血的安排。

回望大神莎翁本人,当年编得又怎么样呢?

阴谋、爱情、邪恶、巧合、错误的喜剧、绝望的悲剧,无非如此。

现代社会的优势,是可以给伊丽莎白一世的葬礼补一个航拍镜头。

那时除了上帝,谁也看不到这个。

关于莎剧的作者,学术界也一直小有异议。

原因一是以莎翁的乡村小学学历,能否写出经常引经据典、题材涉及古典学养甚多的剧本;二是不但这些剧作并无手稿传世,就连莎翁手书的私人信件也不见于史,难免要让人怀疑其中的缘由。

然而无凭无据之下,想证明剧本不是他写的,并不比证明是他写的更容易(请勿联想某官司)。

本片只不过想象力发作得更怪咖一点,抛出了极端的“文盲说”。

顿时让正统的莎评家们怒火爆档。

俄狄浦斯之类艳俗奇闻,倒在其次了。

其实这个牛津伯爵的故事,与其说是黑化了莎士比亚,不如说是戳死了普天下的文学青年——没错,大家都知道他们是一群与众不同的生物,为了他们的创作,可以吃糠咽菜,不在乎倾家荡产,父母的反对永远无效,辱没家门的威胁不值一提,仕途经济的忠告统统退散,老婆的抱怨充耳不闻。

为了写出一部《哈姆雷特》,被包养被潜规则又算得了什么?

即使在世时默默无闻,但《红与黑》的初版不是也只印了500本?

而现在本片告诉大家:就算你忍受了所有这一切,也写出了《哈姆雷特》,最后名垂青史的仍然有可能不是你,而是一个文盲。

这是比乱伦还要终极的幻灭。

即便不算那些更惨烈的情节——这并非为了生活所迫而做的代笔,而且反要自己花钱请这个文盲做“代言”——也仍然没人能肯定,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个“无名氏”,也许还不是伯爵,除了这些伟大的剧作之外,什么都没有留下。

观众的欢呼、掌声,后世的赞美都和他无关。

尽管他的经历可能没有这么跌宕起伏,只是一出更平庸的喜剧。

可把《哈姆雷特》作者的名衔拱手让人,难道不已是一个真正的天才最残酷的结局?

显然,编剧相信文学是一种诅咒。

要写出那种流芳百世之作,就得付出最大的代价:不但与现世的功名利禄甚至是王位擦肩而过,还得把身后留名的指望都一并牺牲。

这想法冷酷多于荒谬。

以致为了不丧失对命运的信心,人们宁可相信,世上没有这种悲剧。

像威尔那样,由手套匠人的儿子变成名利双收的伟大剧作家,才是人世的法则。

我也愿意相信这法则。

可惜这法则一到其他的人身上,就变了脸:这是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第几个死亡版本?

《莎翁情史》里他稀里糊涂地做了威尔的替死鬼,这次干脆是被威尔疑似性地干掉了。

为了让这种干掉理直气壮,还拿他的“密探”身份好做了一番文章。

本片之所以抽中本·琼生作为正面男二,唯一的依据也就是他为对开本文集写的那篇序。

也许他确实为人要厚道一点,但用他的“好人好报”来顶替马洛的成就,比“纯属虚构”的剧情本身更“反文学”。

实际像这种仿野史真戏说的货色,还不如编到马洛的身上更靠谱。

以他那29岁便死因至今不明的一生,最适合做一个惊悚阴谋故事的主角。

遗憾在于,那不会有拿莎翁做文章的这种“话题效应”,从而也就难让制片人动心。

南安普顿勋爵的美丽长发造型无误,却注定为那些著名的十四行诗又当一次炮灰,似乎父子关系的解读就比同性恋体面点?

不过在所有的“胡编乱造”中,最让人惊喜的还是这个酒徒、色鬼、文盲三位一体的威尔。

当他自己是一个编剧的时候,曾把圣女贞德写成荡妇和女巫,就为了满足英国观众的爱国主义要求;那么想来他也不会在意后辈为了招揽观众,把自己编成一个文盲。

说到版权这件事,他早已写过了:即使玫瑰不叫玫瑰,也仍然甜蜜芳香。

同理,无论牛津伯爵还是莎士比亚,都无谓于这些words,唯有它们才拥有不朽的力量。

 5 ) 【其实也算不上黑】名字也许是假的,但文字是真的不能再真了!

五星给结尾。

电影的结构好啊,但被结尾那几句对白一比就是浮云了呀。

好吧,我就是喜欢煽情,但煽情不是矫情。

当牛津伯爵说出:"I know you,you may have betrayed me,but you will never betray my words."时,我就豁然开朗了。

《红楼梦》是不是曹雪芹写的也有不少人怀疑,但那并不妨碍它成为一个时代甚至是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代表。

老塞西尔和他家那挫小子再怎么折腾,也无法抹去它为世人留下的痕迹;再怎样算计,也无法阻止它的征服世界的魅力。

任谁也无法否认那些文字就是那个时代的灵魂。

文字的魔力,语言的崇拜,咒语就是这么来的。

(亲,我在说什么,你去看看《doctor who》和《harry potter》就知道了。

)其实这片子要说黑,真不是黑莎士比亚的,历史人物一个挨一个黑了个遍啊。

幸亏姐对伊丽莎白女王一世那点儿事儿知道的多点儿,不然还真给丫绕进去了。

英国人再搞也搞得含蓄,那些个伯爵啊,大人啊,也只是女王的情儿,还是柏拉图那种的。

美国人就直接多了,都是私生子,要不就是私生子的私生子。

卢爸你脱去秋裤,剪短了棉花糖头发再画上小烟熏比JCB不知美了多少倍啊

 6 ) 剧本中的国王

成为国王要付出多少?

是泯灭天赋,扼杀爱情,还是眼睁睁在别人的剧本里亦步亦趋扮演一个命中注定的傀儡?

关于莎士比亚的故事有很多,这一个,我信了。

一个爱上母亲的儿子,一个失去爱子的父亲,一个明明炽爱如火却被迫堙入冰雪的男人,一个说自己“从来没有智慧”的写作者,以他百转千回、纠葛纷争、肝肠寸断的经历写入文字,莎士比亚,他当得起。

从未真正自由,所以他的笔触肆意驰聘,稍纵即逝的快乐化入荒诞欢闹的喜剧,久难平复的悲伤写成颠沛一生的悲剧,既然这一世人生已经无力驾驭,那何妨就此放手,在笔墨交错间创造不存在的世界,用短短一场戏剧的时间给自己全心沉浸的自由,自由地爱,自由地恨,自由地做他自己。

无论文学还是戏剧,莎士比亚是神一般存在的人物,但我认同这部影片的视角,神一般的存在,只因承受过魔一般的诅咒,物不平则鸣,若不是坎坷至极,又如何懂生命跌宕起伏的辉煌?

这是一个没有当上国王的国王,though our story is finished, our poet's is not. For his monument is ever-living......made not of stone, but of verse. And it shall be remembered......as long as words are made of breath......and breath of lif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hys Ifans的演技是真的很好,不是因为帅或者不帅,而是那种“不存在感”,很少有演员可以做到在角色中没有自己,但是看他的片,几乎不会感觉到演员本身的存在。

无论真实的他气质有多诡异或摇滚,在他的角色中,只有那个角色存在。

没有个人风格的演员才是好演员,无论他会不会红,一个“好”字当之无愧。

 7 ) 你喝彩时我已退场

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到黑格尔的《美学》,戏剧从一诞生就被声明是诗歌的一个类别。

戏剧兼有诗歌的优美形式,文学的丰富内涵以及舞台表演的生动、真实和互动性,可称为这一艺术分支中的最高体裁。

本片可说是向莎士比亚或者说,向西方古典戏剧致敬的精妙之作。

整部电影的结构使用了嵌套和多层叙事的手法,由现代剧场开始,向剧场中的观众声明,“我们将要讲一个更黑暗的故事,关于手中之笔,掌中之剑,戏剧的胜利和王位的遗失...” 而故事的开始则从著名的“环球剧院”烧毁开始倒叙,由本杰明约翰逊的受拷打镜头,剪入观众的哄笑场面,顺利过渡至威廉莎士比亚作为一个喜剧演员的出场。

在这一场景中,英国民众对戏剧的痴迷,上流社会对戏剧的鄙夷、厌恶和压制,作为戏剧作者的本杰明约翰逊、作为演员的威廉莎士比亚,即将作为主角的爱德华德维尔纷纷出场;而且在轻巧转接之后,转向安内普顿和艾塞克斯关于宫廷斗争的讨论,由此故事的画卷已缓缓展开。

在故事中,伊丽莎白女王的青春时期对诗歌的爱好,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的成长,两人的私情故事,都是在各自的章节以相似的镜头叠化回忆展现,故事始终保持着轻盈的速度和广度,充满丰满的情节和感情。

到威廉莎士比亚冒认作者并且敲诈伯爵,伯爵自己的身世揭穿,以及伯爵戏剧性的“阴谋”被更老谋深算的塞西尔所挫败,故事的跌宕起伏程度越来越剧烈,直至生命最终,本杰明约翰逊抱走他的所有作品并且声称他为“时代的灵魂”,这一故事随着主人公的去世拉上帷幕,归于平静。

最终,在开始的剧场里,讲故事者结束了自己的故事,剧终字幕的背景是一个大家纷纷起身离场的固定漫长镜头;镜头外,真实世界的观众也在纷纷起身离场,这个镜头对现实生活的折射可谓意味深长。

这部电影的情节同样可以说充满了莎士比亚式风格:宫廷里跨越世代的野心,利益通婚的苦果,阴谋陷害年轻权臣的女王顾问和竭力保护私生子的女王情人之间的对峙,以及震撼苦涩的女王乱伦秘密。

就这个重口味的情节设定而言,真可说是继承了莎士比亚哗众取宠、将上流社会生活野史化的恶趣味,以及拿女王开涮的英国传统。

与此同时,故事中穿插着青春懵懂的爱情故事,对诗歌和美的向往,悲壮而未遂的民众暴动和兵谏,幽默犀利的对时人的评价和嘲弄,以及一幕幕脍炙人口的莎士比亚戏剧的精彩片段,纷至沓来,目不暇接,淋漓尽致的再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精髓:以戏剧性的情节和语言,展现了如同万花筒般丰富多彩的时代众生的面目,讲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

本片中的几位英国演员几乎都接受过戏剧的训练,一举一动都宛如都铎王朝重现,充满张力而不过分夸张,值得欣赏。

摄像和灯光不过不失,并未在重现戏剧时过分戏剧化而对镜头位置和取景方式束手束脚自我约束,还算不错。

片中的牛津伯爵是当时的时尚人物,游历颇广而以时尚达人而闻名庭闱,在片中的黑眼影造型和华贵雅致的服装确实和才华纵横的伯爵本人的气质相得益彰。

整部电影虽然故事十分大胆,但并非无中生有。

长期以来,学界对莎士比亚多有质疑:作为一个家道中落的杂货商之子,并未受过高等教育,如何能熟练掌握精妙的诗歌的奥秘,以华丽错落的音韵、音步、抑扬,织就爱恨情仇的戏剧篇章?

而同时代的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被认为是最佳的捉笔人候选,原因之一是他作为皇家戏剧团的资助人和组织者,才华过人,时有剧作发表,而且他发表作品的时期和莎士比亚正好错开。

至于真相如何,正反双方都有论文著作,让历史学家头疼去吧。

关于女王也是如此。

作为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伊丽莎白终身未嫁,所以也有“童贞女王(the virgin queen)”之称号,并且以此称号命名了殖民地某处。

对,就是如今的弗吉尼亚州,亚美利加。

不过,一直都有传说她男朋友甚多,电影中的南汉普顿跟埃克赛斯都是传说中的人选。

电影中的爱德华德维尔,第十七牛津伯爵和塞西尔家族的父子的身份、角色都和历史人物颇为吻合。

至于莎士比亚本人后期非常富有并且自建剧院也都是确有其事;惟其最终未遂的兵谏,是剧作家的想象发挥而来,不过也颇为可信。

总的说来,这是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戏剧化这个词,几乎可以用来形容整片的方方面面。

片中的爱德华德维尔自小诗情澎湃,却囿于身份而无法展露,唯一赏识这才华并因此爱慕他的女王却无法结合,寻找一个傀儡却被莎士比亚所敲诈;为了艺术创作而疏于经营,不得志于宫廷,家产破败,最终也无法被世人所知,无法得到应有的光荣和认可。

唯有他的作品,历经世代而最终被广而传颂,被誉为那个世代的灵魂。

从这个角度讲,谁是真正的作者都已不重要,这些署名莎士比亚的剧作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戏剧和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至今脍炙人口,感人至深,那就已经很好了,is it not?

 8 ) 时代的灵魂——莎士比亚与匿名者

这部电影内容讲述的是野史,请一定要记住。

同时不可忘记的是莎士比亚的文字,以及凝结成文字的那些个时代的灵魂。

先简单回顾一下电影的情节:整部电影在描绘英国皇室权力斗争的同时,插叙了年轻时伊丽莎白和牛津伯爵爱德华的乱伦往事。

抛开乱伦不说,年轻的爱德华真可谓是极品才俊,不仅帅气而且相当具有文学才华,也因此俘获了伊丽莎白女王的芳心,成了伊丽莎白的情人。

这还不止,他俩还生了一个儿子——南安普敦公爵。

为了稳固年轻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遮盖这个丑闻,时任首辅大臣威廉姆斯·塞西尔Williams Cecil(大卫·休里斯 哈利波特迷应该很熟悉这个演员)就建议女王离开年轻的爱德华并保守他俩儿子的这个秘密。

但无论权力再怎么任性,都无法掩埋牛津伯爵爱德华那高尚的灵魂。

影片中年轻的女王与其到了暮年不同,是一个非常体察民情的领导(这里也说明了脱离群众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只会让当政者被蒙蔽在奸臣之中),经常会出现在草根群众当中观看舞台剧。

舞台剧不乏揭露现实黑暗,嘲讽当权者的情节。

而女王是这么说的:“假如舞台剧真的罪孽重大,那我祈望自己直到生命的末期才找到救赎。

” 是啊,年轻的爱德华也是那么一个犀利、对社会充满热情和爱心的人,他和女王能走到一起也是因为他俩都一颗真诚热烈的心,不似首辅塞西尔Cecil世家那么心狠手辣。

老年的爱德华,把皇室里的斗争、百姓的疾苦都算是看透了。

他写了许许多多的舞台剧本,却都一直找不到机会发表。

他心中的热情,他所认为的社会上那些个好事坏事,都一直被压抑着。

直到偶然的一次演出的成功,使得他重新振奋起来,在幕后支持一个叫本琼森的菜鸟剧作家不断地对自己的剧本进行商演。

慢慢的,爱德华的剧本就变成了莎士比亚的剧本,爱德华试图借助文字的力量重新唤醒伊丽莎白女王年轻时的那种明察秋毫。

这有点类似通过发动宣传战鼓动民心向女王进谏,但这时,本·琼森出于心里不平衡又或者是喝醉了,傻乎乎地去告密,被塞西尔Cecil设计陷害了那些忠心之将臣。

最后,爱德华原谅了背叛他们的本·琼森,因为他知道本这个人的灵魂还是干净的,哪怕一时糊涂做了错事害死了那么多人,可还是值得信赖的。

于是在临走前,把所有剧本,包括新作的《李尔王》都交给了本·琼森。

看着爱德华那么高尚的灵魂都活的那么苟且,我感到真的很心痛。

就如同一句话——人间正道是沧桑。

要坚持一件对的事情真的太不容易了。

其实不管这段历史究竟如何,莎士比亚的剧作也都反应了那个时代的种种。

只要我们的记忆中仍有莎士比亚的文字,那么,我们就永远记住了那个时代最高尚的灵魂。

 9 ) 那如英雄一般的牛津爵士

1. “ ‘英雄’是生活在万物的内在范围中的人,是生活在‘真实’、‘神圣’、‘永恒’中的人,这些大多数看不见的东西存在于‘暂时的’和‘平庸的’东西的下面:他的‘实质’是在那里;他以行动或语言向外披露自己时,也就把它公诸于外了。

……他的生命是‘自然’本身的永存不朽的心灵的一部分;所有人的生命都是, ——但多数的弱者不知道这个事实,他们时常是不忠于这个事实的;少数的强者是坚强的,英勇的,永久的,这事实不可能瞒过他们。

‘文人’,也像每个‘英雄’ 一样,以他所能利用的方法把这事实宣示出来。

实际上,这种任务也就是从前的人称为‘先知’、‘神明’、‘教士’的人所执行的任务;这正是各形各色的‘英雄’被遣派到这个世界上来,以言语或以行动执行的任务。

” ——摘自杨照《三十年没有读完的书》http://book.inewsweek.cn/book_review/book_review-184.html2. Johnson说:将来,所有的人,包括女王,都将以能与他同处一个时代而感到荣幸。

十七世纪时,教皇乌尔班八世曾为雕塑家贝尼尼扶镜子,帮助雕塑家完成作品,并感慨地说:“别人都以为贝尼尼能有我为他扶镜子,他应该为与我同处一个时代感到荣幸;实际上,应该是我能有机会为他扶镜子、与他同处一个时代而感到荣幸。

 10 ) 野史的高端玩法——《匿名者》中的史实梗

“莎剧其实不是莎士比亚写的,作者另有其人——此人乃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才华横溢的他碍于门第出身不便公开创作戏剧,只好假托莎士比亚之名发表作品,并利用戏剧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

他是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情人,与她育有一子也就是南安普敦伯爵,更离奇的是他本人其实也是女王早年留下的私生子……”噱头可谓惊世骇俗,创作态度却也严谨细密,非但不雷还做到了和正史的无缝衔接,各种典故信手拈来而又不着痕迹地化入惊天狗血的主线——本片堪称野史高端玩法的范例。

一时兴起将剧中出现的史实梗总结一下,欢迎补充:1、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爱德华·德·维尔生于1550年,伊丽莎白一世生于1533年,影片末尾借罗伯特·塞西尔之口揭示出他实为女王16岁时留下的私生子,这一点确与二人的年龄差相符。

爱德华·德·维尔在其父死后作为女王的被监护人被送至塞西尔府上接受教育、后娶威廉·塞西尔之女为妻,影片中则设置为知晓其身世的威廉·塞西尔为赋予后代王室血统而有意布局。

影片中女王在生下爱德华·德·维尔的私生子后因名誉上的顾虑对其避而不见,后者为报复女王的薄情勾引了她的女侍,因此短暂地入狱并就此失宠、被逐出宫廷也确有其事,这位被引诱的女侍名为Anne Vavasour,只是爱德华·德·维尔的动机就是编剧的发挥了。

爱德华·德·维尔颇负才名,身为诗人、剧作家,亦是文学戏剧的慷慨资助者,称其为莎士比亚作品的实际作者的理论早在19世纪即已出现,最初是作为一个作者团体中的一员被提到,之后亦被一些学者指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唯一作者。

就这一点而言,影片选择他作为主角也算是其来有自。

2、本·琼森本·琼森在影片中起着线索人物和见证者的作用,实际他也是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诗人和剧作家,以长于喜剧著称。

影片前半他因在所作喜剧中讽刺权贵而入狱、幸得爱德华·德·维尔的庇护获释,从而引出了本片的主角——这部喜剧正是他的名作之一《人各有癖》(Every Man in His Humour),莎士比亚作为此剧演员之一在影片中首次登场亦与史实相符。

3、莎士比亚既然剧本基于爱德华·德·维尔是莎剧真正作者的理论,莎士比亚就只好扮演一个不光彩的丑角了。

影片中他曾以揭发剧作者的真实身份相要挟向爱德华·德·维尔敲诈金钱,声称要用这笔钱建自己的剧场,这个剧场正是著名的环球剧场。

与影片中一样,此剧场曾被焚毁,不过此事发生于1613年,而非如影片中显示那样的发生于爱德华·德·维尔逝世的1604年左右。

另一处有趣的情节是,本·琼森因不满莎士比亚的小人得志,当众令其提笔写字,心知此举会暴露莎士比亚身为文盲的事实。

而质疑莎士比亚作者身份的理论,其论据之一便是莎士比亚出身低微、受教育情况无从查考、字迹丑陋。

4、克里斯托弗·马洛另一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诗人、剧作家,与莎士比亚存在竞争关系。

同样在剧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向官方告发了莎剧《哈姆雷特》中波洛涅斯被刺一幕喻指对威廉·塞西尔死亡的期盼,又猜出莎剧作者另有其人,借此向莎士比亚敲诈,后被发现倒毙街头,剧中暗示可能是被莎士比亚灭口。

史实上马洛的确是被人刺杀而死于非命,凶手的动机则众说纷纭。

5、埃塞克斯伯爵埃塞克斯伯爵是伊丽莎白一世统治后期的主要宠臣,通常认为他是女王的情人,而影片中选择女王与爱德华·德·维尔的爱情加以重点刻画,可能是为了避免冲突而将埃塞克斯也设置为女王的私生子、以此解释他所获的恩宠。

影片中提到了他和南安普敦伯爵一同前往爱尔兰平叛的事件,莎剧《亨利五世》便是借亨利五世与法军作战的典故来称颂他与爱尔兰叛军作战的功业,电影中亦有表现,而他返回英格兰后擅闯女王寝宫与未戴假发、未施脂粉、只着睡袍的女王面面相觑的一幕也是真实发生过的。

和影片中一样,埃塞克斯谋逆时其党羽曾前往环球剧院要求上演一出莎剧为其造势,只是此剧并非影片中所称借驼背的剧名主角喻指同为驼背的罗伯特·塞西尔的《理查三世》,而是描述君主因昏庸而被罢黜的《理查二世》,其喻指的对象显然是伊丽莎白本人。

6、《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十四行诗》、南安普敦伯爵影片中爱德华·德·维尔为争取女王赞同他及埃塞克斯一派的政治观点,献诗于女王以唤起女王对他们昔日恋情的回忆,此诗便是《维纳斯与阿多尼斯》。

诗的主题是女神维纳斯对美少年阿多尼斯的求爱,维纳斯相较于阿多尼斯自然被塑造为年长强势的女性形象,影片以此作为女王与爱德华·德·维尔之间关系的写照倒也说得过去。

实际上此诗是题献给南安普敦伯爵的,有趣的是,亦有流传广泛的猜测认为莎士比亚另一首具有强烈同性恋意味的诗作《十四行诗》也是题献给他——此诗的题词注明献给某位W.H先生,恰是南安普敦伯爵之名Henry Wriothesley的倒写。

影片中将南安普敦伯爵设定为主角的私生子,片尾爱德华·德·维尔将作品集交托于本·琼森时,亦附有一封致南安普敦的短函称“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不免让人想起《十四行诗》的题词,倒似将此诗中的同性情结圆成了父子情。

南安普敦卷入埃塞克斯反乱,被判处死刑后改为终身监禁,于詹姆士一世继位后获释,影片中亦改为经爱德华·德·维尔向女王求情而获释。

7、众生百态尽管着墨不多,影片对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的剧场艺术、网球运动、贵族教育、街市景观所做的十分写实的还原以及伊丽莎白、塞西尔父子、埃塞克斯、南安普敦、詹姆士一世等角色与其本尊肖像酷似的造型亦是看点之一。

《匿名者》短评

不了解历史,实在觉得无聊,看了20分钟,不想看了

7分钟前
  • Briliant
  • 较差

人物设置太混乱,虚构的故事太扯淡。★★☆

8分钟前
  • Hinkly
  • 较差

其实这情节YY得真不错啊,从质疑莎士比亚的真实身份到发展成为一段悲剧的伦理事故,再加上传统的政治斗争,这片看头很足,两个小时表示不觉得闷场,那些著名的剧本再现的情景真给力啊!!!莎士比亚或者是真的或者是欺世盗名的,但不变的是那永远令人着迷的语言,还是带着谦卑的心去欣赏他的作品吧

9分钟前
  • 派翠克
  • 推荐

莎士比亚这棵树太大,招风也很正常,你大可以不在乎这个故事几分真几分假,但这绝对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好故事,一个莎士比亚式的乱伦悲剧。阴谋论的故事,一场人性的暗斗,除了优秀的剧本,影片在技术上同样优秀,特别是特效制作出来的伦敦外景和泥泞的街道。故事真假无所谓,导演还拍过2012呢!★★★☆

1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画面好看,衣服好看,就是不知道在说什么,莎士比亚是个欺世盗名的骗子?

18分钟前
  • 徐小Q™
  • 还行

敢黑我大莎士比亚?胡编乱造!

23分钟前
  • NeoCobra
  • 很差

严肃的电影会误导一批人,在不确定事实的情况下某些猜测不该叙述得如真实发生过一样。看了这样一部电影貌似让一部分人把对莎士比亚的崇拜转嫁到这位爱德华伯爵身上,是否公正有待考证。

27分钟前
  • 瑶瑶
  • 还行

这剧情都快乱成一锅粥了……

29分钟前
  • Merov Mugatu!
  • 还行

真假见仁见智,不过是个典型的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故事。

31分钟前
  • 木偶
  • 推荐

不喜欢这个篡改

32分钟前
  • 特立独行的猪
  • 较差

莎士比亚是真是假,电影主角是谁配角是谁我分不清

37分钟前
  • 二月雪
  • 还行

对结尾感到非常失望说到底还是商业片

41分钟前
  • 拉帅傅
  • 较差

其本身也如诗歌的叙事。

42分钟前
  • 猛猪卧荒丘
  • 力荐

。。。Tudor王朝确实乱的够呛,不管真的假的,野史总是来得劲爆一些。

47分钟前
  • 熊猫日本豆
  • 还行

最后20分钟一直在飙泪 然后惊讶的发现自己一点不恨驼子了

52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当同人剧本看就算了,很多基本史实都不和诶,而且还糟蹋了马娄……主要问题是,故意制造出来的sensations只有一般同人小说的yy水准

53分钟前
  • fro🌈t
  • 还行

最近整个Phillip Mania 看任何电影都木有耐心 哎

56分钟前
  • 日落可以慢半拍
  • 还行

还真不赖

58分钟前
  • DirtyCAT
  • 推荐

可能是审美疲倦了。我只觉得这片子妆容服装很出色。女王的表演让我非常不得要领。。。感情戏 这个剧情也未有荡气回肠的气魄。。。

1小时前
  • 还行

形式还是做得挺足的

1小时前
  • Nightwing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