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是我家小朋友观影后发表的一句话影评。
我家小朋友在忍着没睡着,没中途离场,只是扭来扭去加左歪右歪后仍坚持看完《呼吸正常》后发表的一句话影评。
其实这个片子并不适合10岁的小朋友,但为了挺他舅舅老K,还是强烈要求为他众筹张票来八卦一下。
他为电影打了7分,是为了他舅舅以及多次出现的姥姥家熟悉的场景。
上面是小朋友的影评,我的又是什么呢?
可能有这些吧:1、导演是个吃货,对广州的各种美食都极为惦记,整个片子从头吃到尾,哈哈,还不觉怪异,在此处需大😄三声!
另外,老广本地吃货热爱的食物与云舅有所不同,对食材更挑剔,做法上较崇尚轻淡原味。
云舅的食物类型具有比较明显的受到广州美食诱惑的新广州人的痕迹,不知老广们观影可也有此感?
2、本片是男性视角影片,导演和创作班底对女性的描述太过概念化,臆想化,流于表面,是个遗憾。
男演员们虽说是业余演员,但在演好自己这点上还是做的不错,生动,鲜活。
女性角色的鲜活度欠缺,时不时让人有从现实生活突然转入二次元的荒诞感。
3、要说呢,我家老K的表演略生硬,有用力过猛之感,是演了导演塑造的老K而非自己。
我个人自然会觉得真实的老K更好玩~并且物理对于他而言,是常识,也根本不会整日挂在嘴边。
生活中的他,会和你谈谈哲学,艺术,音乐,当然还有物理及摄影,且更多地是把这一切都视为世界的本质的各种表象而嵌入到各种主题。
当然,从表演的角度而言,他很好地诠释了片中的老k,配合了整个片子的气氛。
但是,从个体而言,老K是一直呼吸蛮正常的。
拍摄的那段时间是他已明确知道自己想且要走上电影之路,并且一直在践行之时,参与拍摄即是他的行动之一。
所以相对其他三位男主角,他彼时已走出迷茫而非陷于迷茫之中~4、其他三位男主角均很鲜活,见红尤其出彩。
导演选角蛮有眼光,要👍5、广州真的拍得很美👍 配乐尤其恰当👍6、其实刚看完,只打了三颗星,隔了两天写影评,上升为四颗星,是为难得有如此不励志不上进而真实反映青春的迷茫的影片点👍绝不后悔花100元去观影!
加油,云舅!
加油,老K!
中国电影不能只有钱的味道
《呼吸正常》对我而言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只是从硬盘里挑了一部电影来打发周六干燥烦闷的上午。
这部电影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情节不波不澜,甚至你可以说它沉闷。
人物也没有给观众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每个人都像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我看不到任何活力在里面,充满暮气。
这样平凡又普通的生活,像是我们每个人真实的生活,一点也不特别。
电影的叙事像是邻居的老太太砸着嘴,摇着扇子,把年轻时候的故事讲给你听时一样。
从二八芳龄到初为人妇,从记忆里抽出几个片段,小心揣着轻微的得意,又端着像不让人看出来,平平淡淡地讲给你听。
其实故事本来就平平淡淡。
没什么冲突、起伏,像是流水账。
从开头到结尾,几个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改变。
只不过是世上又多了几个人,了解到他们的烦恼,又想起了自己的烦恼。
平凡又普通的人,平凡又普通的电影。
人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生活就是这样,不精彩,不狗血,像冬日的地平线,苍白地在远处延伸着。
107分钟过后,我在想,这部电影想告诉我们什么。
开头的人物出场,背景交迭。
中段人物对话纷呈,画面频切。
结尾无言,留白绵长。
是对于梦想的执着?
家人的期盼?
爱情的向往?
还是只是对年轻人的一次群嘲罢了。
观影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闪现一句话。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
剧中,小张正式在2015年,迎来了自己“双失青年”的身份,无女友,无工作。
孤独的写作,仿佛想给之前逃离多份工作的现实,找一份借口——老子不是找不到工作,老子只是目标远大,想将人类兴亡写出。
阿洪与阿浩,一起看球一起打机(地板上的那种)。
他们对于生活,看似潇洒自在,实则无力得很。
想反击,却不知从何说起。
头头是道的外表下,是阿洪对工作的迷茫,对于劈腿的纠结,是阿浩闲闷时找好友的无聊,也是他看不起自家工厂时的心虚。
老K的生活,其实是孤独的最高境界,无人理解。
倘若有一个女孩能出现在他面前,说一句“量子力学”好酷哦!
那么相信老K会重新投入科研怀抱,奋斗至死。
Mr.Chicken Soup,承担了许多笑点的人物。
生活中我们真见得不少,这类人活在自己的世界。
他们告诉你要积极,要向上,要为了成功不怕失败跌倒跌死,也不要怕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因为他们的世界只有虚无缥缈的光,没有触手可及的黑。
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无论是历史,音乐,图画,文字。
无可辩驳的是,他们都仅仅是一家之言。
我们找不出一个人的思想,可以代表全部人的思想。
如果有,那也只是《1984》里面的老大哥恐怖社会。
正是因为思想是模糊的,所以倒不如将他们剖开来给大家看看。
“喏,我就抓几个年轻人出来,让你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过的”云舅太想让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所以他可以不在乎,机位切换是不是足够多样。
后期调色是不是足够夸张。
演员台词是不是足够做作。
真实的事,永远是不完美的。
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如果说《呼吸正常》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团队太想讲电影讲好,以至于不确定观众们有没有“接受的能力”。
诚然,有好几个镜头,是打动到我们的。
我们中的很多人经历过“毕业即分手,各奔前程”,经历过与甲方谈合作,对方电话不停我们东张西望的尴尬,经历过自己做的事业(报纸),自己都不想看时的窘迫。
看到自己的影子,并能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独的人,也许就是这部电影想告诉我们的。
不过………也许伴随时代变迁的我们,停不下来。
房子不得不买,加班不得不加。
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但是,我们还是要呼吸。
如果我们不能睁眼去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有多真实。
那么我们也只能在日渐重复的生活上,做一条没有想法的咸鱼。
倘若有机会撕开一道口子,你会不会去尝试着,大口呼吸一点?
林小虾米 2016.10.23
云舅说他拍的是广州,毒sir说这是今年最争议的中国电影,影评人说这是轻盈超脱。
可是我看到的依然是老套的,屌丝缺女人的戏码。
设置成没有一个成功者的电影,除了广州的风土人情,你想和全国50个城市众筹的观众感叹啥?
well段子、对话也能笑笑,反正打发时间也就这么过去了。
但是还是忍不住来这里吐槽下。
伪散文的剧情设计让我很是尴尬,如果不是广东话版本的,更本忍不下去。
不知道云舅以后再写影评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呼吸正常的剧情硬伤。
毕竟这是大家众筹得大电影,不是你一个人的散文游戏。
和小花拍的商业大骗异曲同工,上海大雨天,来回打车120元,有种蛋蛋的忧伤算了,强功底的说故事导演不会蹭一下就出现在你面前。
毫无疑问呼吸是部小众电影。
成本低,路人演员,无宣传,无跌宕起伏的故事。
没有毒舌电影的推荐,它只不过是今年一部拿了奖,不能上映的文艺电影。
(上映也不过是众筹获得的极少量的场次。
)文艺电影就等于好电影?
答案肯定是No,只不过大量大家熟知的电影都太出色了。
(重庆森林,春光乍泄,东邪西毒,她,刺客聂隐娘等,真的画面,剪辑,配乐,故事都没得说,虽然仍有瑕疵,但瑕不遮瑜。
)文艺电影也总给人逼格高的感觉,而且得奖的影片,基本以文艺片为主。
呼吸以广州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普通青年的生活。
故事穿插有几条线。
1、故事一开头就被分手的男a,频繁换工作,空有想法,执行力低,盲目抱有希望。
2、一直在追寻着shushu的二世祖男b,害羞,执着,不希望被家族产业束缚,渴望自由。
3、工作屡屡受挫,有着被娇宠长大的女朋友同时,又喜欢上记者的眼镜男c。
4、研究天文,又辞职专心于艺术,喜欢上痴迷漫画,并且外表男性化的女生的理工男d。
5、鸡汤男chicken soup e。
导演太过希望展现出各类广州青年的生活常态,而使故事趋于碎片化。
取台词作为小标题,有想法但切断了故事的连续性,并且显得很生硬幼稚。
小成本电影导致配乐只有一段,且在电影中重复使用。
配乐不差,且在开头部分的运用使故事给人一种灵动俏皮轻快之感,但后面就是胡乱添加。
画面和剪辑也是几乎无亮点,可以说粗糙。
(作为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导演,也可以理解。
)导演想拍一部贴近生活的电影,但部分情节做作又无趣,甚至不知所以,人物性格不仅重叠,又太过矫情,故事冲突太大。
呼吸在国际上绝对说不上好,但在国内打个及格以上的分,轻轻松松。
演员选择路人,长相普通,演技质朴,使影片更贴近生活。
特别是a见前女友那一段,尴尬感可以溢出屏幕。
故事线中,理工男的故事是最大亮点。
一个满嘴物理知识,量子力学的理工男,可以为了艺术放弃天文台工作,自己做视屏,做配乐,做录音,拿着摄影机满广州跑,用薛定谔的猫的理论向女生告白,(这个真的太funny了。
)d算是近年来我看过最可爱的人物之一。
影片中广州的美食穿插不断,(给好评)特别是特写也多[em]e100[/em]。
广州的著名景点也作为故事背景,相互串联。
呼吸取出部分片段可以作为广州的宣传片。
鸡汤男也是一个新颖的人物,但是没塑造到位,而且为了搞笑太过刻意的出现。
看完电影,在群里和其他人争论了很久呼吸的评分,不太好但也不差,,作为非专业出身的导演的处女作,完成度还是不错,有想法但是实施力不够。
并且此片不适合我列表里的大部分人观看。
「 看完电影饿了去喝咖啡睡不着的我,完成了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影评。
」
观后感的开头,很感谢Amy的赠票,让我的这次观影得以成行。
另外,基于我是毒sir的粉,我可能很难做到不带一些感情色彩,但我会尽可能地客观。
最后哆嗦一句,我只是非常非常业余的影迷,以下纯粹是个人观感而已。
————————————————分割线—————————————————————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呼吸正常”,英文名是“Something in blue"。
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有独立电影的味道:我不是商业片,但文青肯定一眼看穿。
我想就这个名字,说说我的理解。
而理解这个名字,就必须从电影里的故事讲起。
片中有多位人物设定:信用卡推销员A、工厂富二代B、小说男C、励志哥D、女记者E、物理学宅男F和其相亲对象G。
A银行打工仔,拿普通工资,有任性女朋友,经常被抱怨工资低,终日游走在失意的工作和感情生活中。
偶然的机会下,认识了E,擦出火花却不敢建立新的关系。
B是一名富二代,过着被家里安排好的生活,连选择床单的权利都没有。
电影中,他不想接受家里安排的工作,终日无所事事。
在偶然机会下认识并痴迷女生树树,经常想在树树可能出现的地方碰到她,多次未果。
C是双失青年:工作失意、情场失意。
一直在找工作,也一直在换工作,想成为小说家。
D应该是所谓的梦想讲师,正能量溢出。
F是物理怪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沉迷艺术,据说要寻找所谓的可能性。
G与其相亲,并有所交往。
但G最终没有接受F。
故事发展下来,几位年轻人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迷茫。
但还是俗语可以神总结这些“迷茫”:男人烦,要不为了钱,要不为了女人。
但失落、彷徨和厌烦,无不是个人的情绪。
广州,是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一个人要哭,不会影响一个城市的毫厘。
导演也用了大量的城市景象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一觉醒来,大家该干嘛就干嘛,广州呼吸正常。
而英文名Something in blue,原来是爵士歌曲的名字。
但私以为,blue也可作年轻人的小情绪。
说说优点。
这部片,拍出了广州的市井气。
不了解广州的人,可能认为珠江新城、广州塔这些物才是广州。
但老广却觉得,情才是广州的真义。
百花甜品店的一碗糖水、城区老巷、奔袭在马路上的运输货车、年轻人上山时下山的那群老人等等,这些才应该是让老广心安的影像。
导演花了大量的功夫表现一个老的广州,值得点赞。
导演也常有神来之笔。
例如,天桥上,A与女朋友互相抱怨时,背后的路灯亮了。
晚上,A与岳父岳母晚饭后,来到江边通完电话后,很累,背后的海珠桥灯饰灭了。
通通这些,都显示城市对个人情感近乎冷漠的态度,细节中不断印证电影名字:呼吸正常。
另外,语言方面,也很本(cu)土(kou)。
粤语的大智大慧,有一部分是体现在日常惯性的粗口使用上。
如果街坊或者兄弟之间的一段话也没有夹杂一两个广式粗口,恐怕是丢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质感。
能在大屏幕上听到广式粗口,实在是爽,有种主场作战的快感。
说说缺点。
可能受限于场地或设备,镜头语言略显单调和平实,未能用镜头去引导剧本。
大量的聊天场景,例如在咖啡店、图书馆、甚至在白云山的亭子上,镜头都是对称的。
镜头让我觉得这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而不是电影。
大概记得白云山亭子的那一幕,A自己说喜欢了另外一个女生,此时广州城区上空的云朵飘开,镜头拉远,依然是对称,C君念了一段话剧,结束。
本以为云朵飘开,镜头由局促,最后变得开朗,都预示着A君要勇敢建立新关系。
谁知道,最终的行动只是至于雨中的碎碎念,有点失望。
另外,整个电影下来,电影过于碎片化,而且故事也无趣。
整个电影下来,我看到年轻人身上尽是迷茫、无聊和没意思,但然后呢?
每个年轻人都会迷茫,但选取一个故事摆上银幕,是否需要让我们在看到迷茫之余,得到点什么呢?
启示不必须是伟光正和心灵鸡汤,但总该让我们得到什么吧。
很多纪录生活的电影,都是如此的平淡,但一点都不平凡,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诸如“知足常乐”“平淡是福”等启示。
很可惜,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这一代人的迷茫,却就止步于此了。
总体而言,瑕多于瑜。
评分3星,我希望这是作为云舅在独立电影路上的一种鼓励。
加油!
一部电影,一个城市。
他是关于广州的影像记录,记录着四位生活在广州的青年(广漂、白领、富二代、天文物理研究者)各自或相交或平行的情感生活状态,同时记录着广州这个城市。
是大城市打拼的青年现实写照,或忧伤或励志,或迷茫或逗比,时不时还蹦出一两句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
私以为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负能量太多,只是迷茫。
电影本身对广州的刻画让我这个异乡人一定程度上对广州有个大概感知,却总感觉如此刻画描绘少了一份城市本身的灵气,城市的灵魂恐怕只通过年轻人很难全面表现出来。
另外,台词设置我觉得略显做作,不是“正常的呼吸”节奏。
作为非专业演员,表演已然很好,但毕竟还是非专业。
整部片子的节奏把握是我最不满足的部分,总之还是很支持云中导演的,期待导演作品愈来愈好。
参加毒舌电影众筹看的这片,看完好生失望。
这是一部完全没有故事情节的电影,素得象白水。
整部片子完全是平的,没有任何波折,说实话半截我看睡着了。
每个片断都用一句话开头,没想到这一招从头用到尾,也是醉了。
号称是表现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可是90后都这么颓这么弱鸡么?
真不敢苟同。
难怪说大夫不能给自己和家人看病,毒sir评其他电影都很到位,评云舅这部电影可是太过誉了!
偶尔的机会看了电影《呼吸正常》。
似曾相识的场景。
猛然间发现电影的场景竟然就是在广州。
就是这个调调。
已经看了好几遍了。
看这个电影有感觉,需要几个条件吧。
首先,熟悉广州,起码是两广福建吧;第二,就是曾经有过学校中的青葱岁月和年少时的轻狂和迷茫;第三,在这个已经被铜臭扭曲了是非道德不知最终要走向何方的当下中国环境中仍然在内心深处抱有几分纯真。
这就是熟悉的广州,散散淡淡,常绿常青,多水多潮,务实而又好吃,雨天滴滴沥沥,晴天阳光明媚。
突然间觉得广州粤语好好听。
反正我觉得影片中的这就是广州,真实的广州,这就是当下的真真实实的年轻人。
简单轻松的都市小品,竟然还挺喜欢。地下Rapper/天文物理学者相亲那条线最有意思。演员的表现意外的自然放松,看得挺享受的。字幕卡+爵士乐的配合蛮有想法,甚至让我有了一点点伍迪艾伦的感觉。云舅的导演技巧也许不成熟但有自己风格更重要。
真的太尴尬了…看了半小时看不下去,演技和台词实在是让人出戏。
三星半 城市青年状态的描绘非常到位 有点欧洲导演的城市小清新 也有些地方太像纪录片从豆瓣走出来 反过来吐槽豆瓣 可以 这很豆瓣
三星半。爵士乐般的广州青年日常。博尔赫斯书店、百花甜品店、沙面、珠江、广州电影院等让人感觉亲切,如果你熟悉广州。李会演得特别好,励志哥的角色也有意思。作为处女作,非职业演员的生涩演技、某些剪辑(比如空镜头过多)或画面构图方面的缺憾当然有,但那种处女作特有的质地更可贵。
自以为是的可怕 浪费时间
云中大神的处女作。低调小品,生活的片断,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但又五味杂陈。
这些享受着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们。本子有点儿厉害,后来听导演说是即兴创作,没有本子,一脸懵逼。摄影和美术严重减分,但演员不错,非职业演员也可以很自然。吐槽下20161015早十点的新衡山场五排四座的女观众,全程说话拍照玩手机,严重影响观影环境。说很喜欢本片,但不尊重电影谈何喜欢。
原来云中老师叫李云波。//搞到一张云中老师的签名,追星任务达成。真是其实很好看的,非常喜欢这种风格,感觉可以用到以后自己拍的片子里面。故事有点没头没尾,我给四星鼓励。
所谓的“让演员做自己”,并不是让演员的“自己”表现会使观众看着难受。还有转场小标题的突兀感,最让我想起的是《逐梦演艺圈》,可别扯什么大师了,不够格。#之前参加某电影的放映活动,云中在现场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你有自己的作品哪怕是短片,也会让自己改变阶级。”他用的是“阶级”一词,这个词构成了他角色由“影评人”向“导演”的“跳跃”,但是又能让人明确感受到,他内心中是不屑于当那个下一“阶级”的人。可现实里还有很多比他“低一阶级”的人抱团给好评,噫……吁……嚱……
有时舒服,有时尴尬,呼吸正常。
大叔同年轻人讲道理
很舒服,呈现的还是文本上的东西,电影的存在弱了,也无可厚非,胖子拿起摄影机是亮点。不错的小众片
想到加里内维尔执教瓦伦的惨痛经历,果然开嘴炮跟打真枪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我就像一台残破的收音机,能时不时收到她的消息,就很幸福。” 影评人云中的处女作,带着偏见去看,居然一点也不装,也不故作高冷或深沉或无病呻吟。完全轻松的生活小品,随性又有情趣,广州或远或近就贴近了……“豆瓣”有台词硬植!
好鬼无聊,你们就自己骗着自己玩儿吧。
?????真的…非常爛…
去死吧真无聊
垃圾 浪费时间 我还推荐给朋友看 好丢人 以后连影评我也不会看了
屌丝版伍迪艾伦,豆瓣召集主演、半纪实半即兴的创作过程很符合网生代潮流,影评人零成本长时间5D3拍摄也很有行动意义,描绘出当下90后普通人群精神上的空虚迷惘、广州独特城市气质。小标题,散淡结构,金句段子,粤语,画外音,爵士乐,戏谑众生相。唱K一场开始打乱叙事节奏,再构置下起承转合会更好
现在有些媒体人真是非常的不要脸 呼吸正常-杨德昌 黑处有什么-奉俊昊 心迷宫-黑泽明 毕赣-塔可夫斯基 不怕导演夜里托梦吗 请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