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科学校巴顿学院的老师保罗(保罗·吉亚玛提 饰)不太受欢迎,不管是学生、老师还是校长,都不太喜欢他,他们觉得他浮夸又僵化。
在1970年的圣诞假期,保罗留在了学校监督无法回家的学生。
安格斯·塔利(多米尼克·塞萨饰)原本高调的宣布要出去度假,结果母亲因为重组家庭去度蜜月失约,他无奈只能留校。
学校留了五个学生,塔利,舒茨(公认坏蛋头子),史密斯(打橄榄球的),奥勒曼(小孩),朴(小孩,韩裔)。
留校的还有一个女教务玛丽(黑人胖子,儿子刚在战争中去世,伤心)。
塔利和舒茨发生了一次冲突,舒茨对玛丽不尊重被老师教训了一通。
时间来到第四天(12.20),史密斯父亲开直升机来接他去滑雪,其他孩子都跟着去了,只有塔利父母联系不上被留下。
塔利留下后极度郁闷,和保罗发生争执,执意跑到体育馆跳马结果胳膊脱臼,保罗送他去医院,如果被学校知道老师也会受处罚,塔利撒谎帮老师在医院搪塞过去,塔利说老师欠他个人情,两人关系拉近。
老师请塔利吃汉堡,遇到同事同龄克莱尔,塔利看出来老师和她有情况。
塔利在饭店和一个越战被炸掉手的混混发生冲突,老师请其喝酒解决掉麻烦。
第二天,圣诞夜,克莱尔请他们去家里参加派对,三人参加,塔利与其侄女遇见,侄女亲了他一口。
老师也和克莱尔畅谈,结果发现她有心上人,失落。
另一边,玛丽守着唱片机放她过世儿子喜欢的歌,并引发伤感,三人离开。
离开时塔利表达想和侄女多待一会,老师和他争吵,说他不懂事,并说没人想和他待在一起过节,塔利说了自己没父亲,母亲改嫁的事情,玛丽指责老师的做法并不正确。
圣诞节当天,老师找来圣诞树和礼物,老师说可以为塔利做任何事,塔利提出自己要去波士顿,在玛丽怂恿下只能去。
先把玛丽送到妹妹处,玛丽仍然伤心。
老师带塔利去博物馆,讲解细致,去滑冰,去打保龄球,对彼此都更加改观。
在晚上逛街时遇到老师哈佛的同学,同学显摆自己在哈佛的教职,老师欺骗同学自己在国外私人大学教书,塔利帮助老师撒谎,说他在写专著,帮助老师度过难关。
塔利问他从哈佛退学理由,原来老师被同学抄袭论文并反过来咬老师一口,并发动家里关系预告他,老师无奈驾车把同学撞了所以退学。
只能在巴顿中学当兼职教师。
塔利知道了老师秘密。
第二天带老师去看父亲,老师以为他父亲已经去世,结果才知道他父亲是精神病在精神病院中。
同意塔利去看父亲。
两人互相信任。
回到学校,假期结束,学生们返校。
一天,塔利母亲和继父来到学校,控诉塔利私自去看精神病父亲,且给了他一个雪花盒,精神病父亲想回家用雪花盒打伤了护工。
塔利母亲想让塔利退学,转到军事学院就读。
老师在接受询问时把罪责全揽到自己身上,承认是自己让塔利去看父亲。
结果就是塔利没事,老师被开除。
老师收拾东西时,玛丽和塔利先后来送他,老师心态很好,让塔利抬起胸膛。
开车离开学校,用酒朝学校方向吐了一口,开车扬长而去。
(完)
老派、温情、也很美的片子,原声碟可以期待起来。
还蛮巧的就是在男主身上发生的,也是每次回家过年老爸会碎碎念的故事,当时老爸已经被美院录取,临门一脚,他画下的署名直接被涂改,换成了某高层儿子的,从此与绘画无缘。
所以也难怪,看完此片马上就想到了董宇辉和薛兆丰的对话,董不同意薛所说的穷人不配住有厕所的房子,薛回应他,本来就不配住,如果房子有独立厕所和厨房,资本市场就会嗅到,怎么都会想办法把它变成新楼盘新商铺什么的,卖出好价钱。
稍微有点价值的东西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稍微有点价值的人也不过是被剥削的,然后发展成相互利用的关系。
那些在资本市场转不动的“无用废物”怎么活呢?
大概就只能像男主这样活了。
他们当中有的被榨干了没用了,有的不喜欢被榨不参与游戏,有的能量不足,本来就榨不出什么油水。
但也很难说“无用废物”就真的是废物,电影小说不是都经常为“无用废物”正名的吗,“无用废物”才是真强者,不再为资本服务,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劳动才是有真实的劳动。
被资本追在身后,鞭打快牛的生活不是正真的生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内心安稳平静才是真的幸福。
不太想这样说,“无用废物”才是真智者,看清资本实质,回归了人性,这样说励志是励志,但过于美化,有点虚伪。
也不太想这样说,“无用废物”也要活得有尊严,要留有体面,被欺辱淘汰的人,尊严和体面真有那么重要吗?
想怎么活就怎么活吧,反正以后的日子都可以只活给自己看了。
说实话,不是每个“无用废物”都是心甘情愿放弃游戏的,变成“loser”与其说是勇气所致,不如说是无可奈何。
不过阴错阳差的,内心倒真的简单,安稳了,也挺好。
《留校联盟》是一部温情而复古的好电影,关键是它非常好看。
影片聚焦的问题类似《早餐俱乐部》和《放牛班的春天》,是关于问题学生的教育是否可能的问题,并最终叩问社会到底何为教育。
故事发生在一所贵族高中,圣诞节假期,一个尖酸刻薄的历史老师保罗,一位儿子刚刚战死疆场的校工母亲玛丽和一个不受家人待见富二代学生安格斯三人留在了学校,他们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家庭在一起过了一个温暖的圣诞节。
安格斯的父亲有精神疾病,母亲再婚,他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少年,由于他的顽劣已经被几所学校开除,巴顿学院是他最后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保罗填补了失位的父亲角色,最后用自己的职业生涯保住了安格斯不被开除。
孤独的灵魂相互抚慰,受伤的心灵得到疗愈,迷途的少年得到了应有的指引,这样的故事总是让人感到温暖,使人觉得世界充满希望。
但 同样是有问题的孩子,最近发生在邯郸的悲剧,又把我拉回了地狱一般的现实。
现实是在我们这里大部份有问题的孩子,直到他真的出问题时才会得到关注,不幸的是这也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被关注,无论是对施害者还是受害者都是如此。
我看到网上大部份言论都是在发泄愤怒,扬言如果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自己会以牙还牙。
如果是那个死去孩子的父母,她们说什么做什么,我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你们这些旁观者,你们怎么就那么确定你的孩子不会是杀人的那一个呢?
也许你会说我的孩子是好孩子,不会做出这样的事,但是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情况叫裹挟,如果有两个坏孩子叫你家的好孩子去打架,他敢不去吗?
去了之后载混战中打死了人,你再跟警察和大众解释你家的孩子不是自愿,你觉得会有人听你解释吗?
关于孩子的事情是最能引起社会共鸣的,因为大家都有孩子,都号称可以为自己的孩子付出所有。
可如今事情发生了,危险摆在我们的孩子面前,我们这些做父母的除了在网上发泄愤怒之外,又做了什么呢?
难道把那三个顽劣的孩子送进监狱甚至置于死地,我们的孩子就安全了?
这就是你们所谓的付出所有?
我们城市化的进程已经近二十年,广大的县城和农村有多少有人生没人养的孩子?
他们的父母在大城市打拼半生,但是由于户口和经济问题,子女只能放在老家自生自灭。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四个孩子,包括被害的这个,他们十几年的人生如何渡过的?
他们出生时都是萌萌的小baby,十几年后他们是如何成长为面目可憎的杀人犯的?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有人思考和关心过吗?
除了这些还有广大农村弱肉强食的生存环境,有时在农村儿子就是一个家庭争夺生存资源的战斗力,有几个恶狠狠的儿子,就是可以有效保障自家的利益,甚至可以横行一方。
我记得老家农村的一个亲戚说,他家三个儿子,他打算把其中一个培养成恶霸,即使坐牢也不怕,甚至更好,这样别人光是听说他家有个坐牢的儿子就没人敢惹他。
如果为人父母的我们真的想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就请收起你廉价的愤怒,让这件事件保持讨论,并把讨论的方向引向社会的深处,最终促使整个社会教育和法律环境的改善,让那些在街头野蛮生长的留守儿童可以得到应有的关爱和教育。
1985年有一部电视剧叫《少年犯》,大家看一找来看看,四十年前人们是如何讨论少年犯罪的。
一部非常老派的教育题材的电影,影像画面很有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质感,叙事方式也很复古,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真的在看一部1970年的电影。
当留在学校的学生只剩下安格斯之后,本片才开始进入正轨,问题少年安格斯、历史老师保罗、食堂经理玛丽组成了一个奇怪的圣诞家庭,安格斯曾被三所学校开除过,保罗当年因为开车撞了抄袭他的论文还反咬一口的富家公子哥而被哈佛大学开除,而玛丽的原本在退伍之后就可以回国上大学的儿子在越南战争中牺牲了,他们三个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失败者,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三个人都是孤独的人,这三个孤独的人在被迫的相互陪伴之中逐渐深入了解对方,理解彼此的人生处境。
本片的结局很感人,但也略显悲伤,令人深感无奈和难过。
保罗用自己的被解雇换来了安格斯的不被开除,然而,保罗未来的人生会怎么样,我们并不知道,安格斯未来的人生又会怎么样,我们也不知道。
亚历山大·佩恩通过本片向观众们分享了许多他对教育的感悟,一方面告诉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出品格优良的年轻人,另一方面又让我们知道,很多人的人生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这不是因为他们受到的教育,而是因为他们的出身,因为他们的家庭背景。
我个人非常喜欢保罗·吉亚玛提塑造的这个眼睛斜视、散发着鱼腥味的历史老师角色,他脾气古怪,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愤世嫉俗,却又对社会现状无能为力。
保罗老师明知道同事和学生都很讨厌他,却依然热衷于教育事业,他虽然对待学生比较严苛,经常给学生很低的成绩,表面上显得很不近人情,但是内心里其实非常关心学生,正因为如此,他与安格斯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形同父子,才会在影片结尾当着校长的面批评安格斯的母亲和继父,最后又为了安格斯的前途而牺牲了自己。
与此同时,保罗老师也看不惯教育界中的不公平的现象,他可以顶着压力坚持给参议员的儿子挂科,让他暂时无法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以此来坚守他心目中的公平正义,这是保罗老师作为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倔强。
保罗老师显然是一位理想主义者,然而,理想主义者往往会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正如保罗老师所说的,“生活就像是鸡舍的梯子,又臭又矮”,因此,即使是理想主义者,也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永远坚守自己的信仰,有些时候,他们也不得不向现实生活妥协。
当保罗老师说出“integrity is a punch line(诚实正直不过是[童话故事中的]一句妙语)”这句话时,我们真的是深感无奈却又不得不认可啊,毕竟,就连保罗老师自己也做不到永远诚实正直。
不过,保罗老师仍然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教育界需要更多的像保罗老师这样的人,在我看来,保罗老师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却比许多成功者活得更像人。
把《留校联盟》放在奥斯卡最佳影片行列,或者其他各种评奖行列,是有那么一点格格不入。
不是说质量不够格,抑或是演员不会演,而是说它很素淡,很「本分」,几乎看不到斗心——它的同侪多有斗心啊,精致繁复的,磅礴恢弘的,别有洞天的,总之就是来势汹汹,冲票房,冲奖项,冲影史留名。
于是《留校联盟》的「不对劲」就在于观感太过云淡风轻,观战多于参战。
在很多人眼里,它甚至是一部「圣诞电影」,是在特定时期用来宽慰特定人心的。
虽说这个判定有在为它争取经典化的资格,但一定程度上,自然也容易削弱它本来所能实现的表达。
当然,之所以有这些善意大于恶意的提法,并非没有道理。
这部电影的时间背景本来就是1970年的圣诞新年假期,不受待见的老师保罗被「选中」照顾那些需要留校的学生,而当学生缩减到只剩一个安格斯的时候,他们二人跟厨师长玛丽形成了不得不相互陪伴却也无形中生出感情的团体。
不打不相识,冤家成至交,这类梗概,每次抛出都会给人一种相当套路的感觉,但这套路又不同于《音乐大师》那一类纪录片,只要有了起起落落,甚或只要有了低潮颓势,有了化妆造型助推的年代沧桑,就至少可以冲击表演类奖项。
《音乐大师》它的套路偏向于疗愈系,是励志的,感化的,最终是一定要让观众得到抚慰的,尤其是从感恩节跨到圣诞节再到新年这样一个寒冷时段,需要有这样的热量,但家常至此的热量,往往就不是那么容易被奉送到挑剔的宴席上。
话不是绝对,可是话一旦不绝对,就容易形成挑衅。
前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颁给《健听女孩》,除却听障人士关顾、苹果公关加成,它依然像是正餐流程后的精美甜点,负责提供并且能够妥当提供最后的情绪价值,但越过《驾驶我的车》《犬之力》《沙丘》等硬菜被评为头牌,很多人就还是会觉得「颇有意思」。
《健听女孩》才隔两年,《留校联盟》作为「后甜品」阶段的又一道甜品,糖分减少一些的那种,又被摆到虎视眈眈的席间,确实叫人多了些饶有兴味的打探。
虽说复制辉煌的概率不高,毕竟奥斯卡再靠这类爆冷赢得关注有些黔驴技穷,但真要再度走运,就只能说明这样的电影在这样的时代再被喜爱、被需索,是更值得关注的现象。
或者这样说,它能够被提名,已经说明了在大众喜爱与市场偏好之外,还有它并不示弱的内核。
内核的一部分是导演亚历山大·佩恩。
凭借《关于施密特》《杯酒人生》《后裔》等电影拿了各种编剧大奖、提名各种导演奖项之后,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兑换比重很大的入场资格。
《杯酒人生》在口碑失利的《缩小人生》六年后,他带着这部电影回归,是个很闪亮的讯号。
影迷很习惯期待他在颓唐人生里拆解人世伦常,获得那些半新不旧却总能适时燃亮的道理。
而我们会发现佩恩明面上极尽收敛,暗地里才有锋芒在涌动。
「收敛」就是刚才说的,这电影淡得看似找不到机心。
师生在彼此嫌厌之间,突然找到了相互理解的关键命门,说白了,跟所有冤家类电影的模式相仿,关键任务是找到那个杠杆,把之前斗气累积的反差,在情感层面给加倍撬上去,甚至跳到升华阶段。
也就是说,它很大的心力要花在内里的寻找上,有时候就不那么着意关注外界的需索和反馈。
这时候要提及人物设置。
电影里头,每个人都算是低到尘埃的弃儿。
老师保罗的顶头校长是自己曾经的学生,与其他人一样瞧不起他,并且认定他是个哪怕反驳也不改软柿子本质的人物,因此把假期留校这种破事,随便丢他身上。
而当下不过是过往人生的缩影与反射,他不乏厌憎的逆来顺受,只是因为曾经多次激烈反抗,然而在坚硬的不公现实面前,天赋、努力与常青藤学子身份都只是鸡蛋,他斗不过被排挤、被利用与被背刺的底层宿命,他成了现实规则的公开祭品,任谁都可以鄙薄,不怪他渐渐把与他人保持距离当成纸片般的护盾。
至于学生安格斯,父母离异后各有各的所谓私人苦衷,他也就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皮球,踢来踢去,落到了学校这个更没温度的角落。
他从嘴里不断吐出尖刺与酸液,像一条外强中干的蛇,见谁咬谁,自损三千。
两个人都是带刺的个体,不相信外界与外人,又在内心深处渴望有能值得相信的人出现,这方面,安格斯比保罗要更渴望。
他们的对照是厨师长玛丽,一个单纯奉命留下,连询问都不会有的后勤人员,一个黑人,一个女性,一个穷人,她的丈夫死去了,儿子为了上大学,曲线救国地选择参军,可还没熬到退伍,就已身亡。
她当然是处境最糟糕,理应得到最多照拂的那一位,但很显然,在七十年代的美国,一如这部电影的处理那样,她依然是悲苦大戏里的配角。
而更有意思的是,化解硬质男人心结的,往往是女人。
玛丽本身的宽宏与强压悲恸的达观,让她成为两位白人男性的灯塔与港湾,更何况,在最底下却也最必要的物质层面,她还提供了一日三餐。
在这趟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的疗愈进程里,她成了「顺带」被宽解的一位,比如她被带去见姐妹,获取家人的、女性的光热,比如白人男性最终的硬气在她面前展演出一种跟命运的抗衡,以此形成新的内在力量。
这里当然有温情、昂然的意味,但也有不意的讽刺。
再说,提及女人,自然少不了莉迪亚,她也点亮过保罗内在幽深的壁炉,哪怕最后不过镜花水月,但已经足以凝结成一个世俗简单幸福的象征,甚至几乎成了某种图腾。
图腾不容更改,只会定格在眼下,不再参与各种事端对它的改造,而在供人比对、调整自我的过程中,可以成为保罗的向往甚或目标,成为另一种更持久的提振药剂。
经历过事情,参照过际遇,保罗与安格斯两个内外都有破损的人物,踏实且专注地走向和解与理解,慢慢挤出观众一开始就在等待的甘甜甚或回甘,形成戏里戏外不断回环的情感共振,那种小规模的体己经历。
而我们要从中看到,能让「宿敌」化干戈为玉帛,很多时候关键在于彼此都是同一类人,甚至是同一个人。
保罗与安格斯实质上体现了某种历史纵深感,互为过去与未来。
电影的最后,老师牺牲自己,拯救学生,固然有一种伟大与爱在,但也有改写自己过往的欢喜,重置未来、重获自由的快慰在。
这是某种意义上的回到过去,跳转未来,在更大的共同敌人面前拯救现在的自己。
共同敌人是校长,是周遭不怀好意、固守己见的人,也是譬喻时代的闭塞学校,还是延绵至今的时代症候。
也就是说,《留校联盟》开解的是剧中人,但开解的也是,更是,必须是戏外的他们与我们,即这电影必然是要用来浇心中块垒的,创作者得到宽慰,而投契的、有缘的、愿意共情的观众,也可以得到变形但更契合的宽慰。
命门就在那症候上,电影的指涉则随着对外在作出的绝望和恼恨浮现出来。
甚至转向七十年代也可以说藏了许多刻意为之的寄寓,毕竟不只是背景如此,电影音画的复古也构成了老电影的错觉,甚至「圣诞电影」的定位,都有些醉翁之意。
到这份上,自然不好再说电影「淡泊名利」,它只是太像保罗,束手就擒,可是一碰一摸,都会顺着那些被人惦记的金句武装起来。
正如男主保罗是个历史教师,电影借他,佩恩借电影,奥斯卡也可以借佩恩,去七十年代贯通一些历史的体验,表达一些当下的看法。
因此《留校联盟》的「联盟」,其实不小,而整部电影,就更是说小不小,至少,没有它本身的老套、工整所传递的那样小。
管它是不是拿得下奥斯卡。
比如,「我知道希腊人会觉得,不管怎样去躲避命运,每一步都只会通向那里,可是这不过是文学概念而已,在现实生活里,你的过去并不会决定你的命数……」又比如,「每一代人都认为,那些苦痛的、反叛的放纵是由自己开创的,但是人类每一种冲动、欲望,从龌龊的到高尚的,无时无刻不在身边展演。
所以在你因为无聊或事不关己而要高高挂起之前,记住,如果你想要真正理解现在,理解自己,你必须从历史着手。
你看,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往的研究,还是对现下的解释。
」「历史」作为题眼,反复出现,多次进击。
正如男主保罗是个历史教师,电影借他,佩恩借电影,奥斯卡也可以借佩恩,去七十年代贯通一些历史的体验,表达一些当下的看法。
因此《留校联盟》的「联盟」,其实不小,而整部电影,就更是说小不小,至少,没有它本身的老套、工整所传递的那样小。
管它是不是拿得下奥斯卡。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留校联盟》是亚历山大.佩兰于2023年执导的一部关于圣诞的电影,电影聚焦于圣诞假期留校的三位失意者,正如电影名称中的“holdovers”,他们在两周的圣诞假期中分享自己的生活,产生一种微妙的关系。
三位失意兼留守者分别是预科学校(类似于国内高中)的老师保罗,性格怪异的学生安格斯,学校厨师长玛丽,她是一位美国非裔妇女。
他们因为各自的原因留在了学校,保罗是一位不被人理解的历史老师,他教课手法老套,语言无聊,思维古板僵化,上课如同国内许多的“老”老师,简直是自说自话的状态,为许多学生讨厌。
除了教学方面,保罗的生活也是一败涂地,至今孓然一身。
因此,今年留校管理学生的担子自然而然地交到了保罗的身上。
安格斯是一名性格怪异的“坏”学生,性格孤僻,常常与身边的同学产生矛盾。
而他留校的原因并不是一般所想的成绩糟糕或是违反纪律,而是简单的“无家可归”。
学校厨师长玛丽留校的原因似乎很单纯,就是照料留校者的饮食。
三位留守者在短暂的两周假期里生活在一起,假期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很快感受到了无聊。
在美国的传统文化里,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日子,这一天许多家庭都会团聚在一起表达彼此的想念与关怀。
在1970年的圣诞假期里,他们亦真亦假地组成了一个短暂“家庭”,渐渐地,他们开始理解彼此,温暖彼此,同时也发现了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安格斯企求保罗在假期里带他前往波士顿,保罗同意了。
安格斯名义上是旅行,实际上是为了探望自己关在精神病院里的父亲。
在波士顿大雪纷飞的街头上,保罗和安格斯遇见了保罗就读哈佛大学时的好友,昔日的大学同学已经是剑桥大学的教授。
好友带着美貌的妻子向保罗侃侃而谈自己的不凡成就,安格斯站了出来,他们一起编织了一个谎言,说保罗已经是一所大学的历史教授了,并且最近准备出书。
安格斯的帮助缓解了保罗的尴尬,他们的关系无疑更走近了一步。
事后,安格斯才从保罗的口中得知,保罗本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因室友抄袭论文而大打出手,最终被开除出校。
保罗只得回到了自己当初就读的预科学校当一名历史老师,从此,他的人生一蹶不振,职业生涯也十分失败,预科学校的现任校长是保罗多年前教过的学生。
安格斯从未想过面前这位既定印象中怪异古板的老师竟然有如此丰富的过去。
安格斯同样隐藏了自己的过去,原本他的家庭是幸福美满的,可是父亲在几年前的某一日突然开始喃喃自语疑神疑鬼,母亲不堪压力与其离婚,与安格斯关系要好的父亲被诊断为精神失常送进了疗养院。
母亲改嫁之后,安格斯便丧失了来自于家庭的爱,这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保罗同意安格斯去见他的父亲,在疗养院里,安格斯与父亲交谈拥抱,可是父亲的病情没有任何的好转…… 玛丽的人生同样悲惨,1970年正值越战时期,许多美国年轻人的生命牺牲在万里之外的越南。
玛丽的儿子也不例外,玛丽的丈夫也走了。
经历了丧夫丧子之痛的玛丽依旧坚韧地活着,她从来不会向他人谈及这一切,只是会在人群涌动的圣诞派对上点一首忧伤的老歌。
《留校联盟》的结局并不圆满,安格斯的父母因安格斯私自前往波士顿找上了学校,安格斯的母亲有意让安格斯转学,校长找保罗谈话,为了保全安格斯,保罗独身承担下了这一切,最终离开了学校。
他也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解脱,可以脱离旧有的躯壳去认真体验这个陌生的的世界了。
留守者们的故事因保罗的离开落下帷幕。
《留校联盟》有同于也有别于传统的圣诞电影,它传递与表达了圣诞精神——爱与互助,描绘了众生百相,讲述了圣诞中一群人故事,然而故事并没是合家欢般的美满,但足够感动人心。
亚历山大佩兰一如既往将自己的人文关怀放在边缘人物的身上,留守者在象征团圆的圣诞节假期里留守学校,开始彼此的拯救之旅,再加上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代佐料,为我们制作了一份适合圣诞节品尝的“回忆”盛宴。
电影虽小,却在传递着每一刻值得记录的感动瞬间,《留校联盟》或许老套乏味,却是献给这个浮躁纷乱世界的一剂良药,冷静下来,看一看周围的人和世界,拥抱现在与不堪的过去。
《留校联盟》的海报,和保罗本尊一样“其貌不扬”,但后劲巨大,网上甚至有很多人拿来和《死亡诗社》相提并论,这算是对保罗最大的肯定。
故事里头的保罗,看起来是个受人尊重的老师,但随着故事深入,生活的洋葱皮一层层的剥开,没有人能在生活中幸免。
故事里头的少年,当然是青春期的张牙舞爪。
贵族学校的宿舍生活,也是相当精彩的,宫斗程度一点也不比清宫戏逊色。
此时的保罗,被校长召见,快到圣诞节了,老外的盛大节日,但是校长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贵族学校有学生回不了家,必须有一个老师“牺牲节假日”来陪着孩子们,这帮小子,可是金贵过“砂糖橘殿下”的宝贝,万一有个闪失,可是了不得。
不出意外,古怪的保罗,是“唯一人选”。
但这一切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校长桌上放的这瓶“好酒”,人学生家长随随便便送的,校长也是随随便便收的。
校长虽然是校长,但毕竟是保罗曾经的学生,古怪的保罗,向来不把这些放在眼里,该挂科就挂科,不会因为学生的老爸给学校捐了一个体育馆就放弃原则。
好吧,大概也知道那些所谓的名校生的光环从何而来了吧。
清北里头,有没有类似的情况,还真是不好说。
就保罗这个尿性,在大天朝活不过一个学期。
然而,在老外这里,哪怕是校长,也没权利随便修改分数,即便是“求”,也得“求”任课老师的“首肯”。
这种诡异的现象,让人相当的不解。
虽然,校长最后非常诚恳的请求保罗“做个人吧”,但保罗对这样的“做人”不屑一顾。
但是,保罗还是给了校长一个面子的,既然挂科了,给一次补考的机会已经格外开恩了。
但是,刺头的少年当场表达了不满,咱都是要放假的人了,还想开新课,门都没有。
保罗也是个“杠精”啊,此生唯一不怕的就是开杠。
这场“开杠”并没有持续很久,因为很快少年就被打脸了,这个圣诞节,老妈决定和再婚的老公一起过,你就别回来添乱了。
少年一下子懵逼了。
当初,他嘲笑一帮“留守青年”时,那个酣畅啊,现在轮到自己了。
最大的打击还在后头,很快,“留守青年”的老爸开着直升机来了,不仅接走了留守青年,还把留守青年的一帮好友全部接走。
少年,成为那个唯一的“留守”。
偌大的校园,就剩下三个人,保罗、少年和厨娘。
少年心中多少是有点不满的,但是,在保罗这里,没什么情面可讲,当晚,保罗就在饭桌上开了火。
你们这帮小子,有什么资格发牢骚,比你们生活更悲惨的大有人在,轮三轮四,轮不到你们这帮人在这里“哀怨”。
厨娘的孩子,为了能争取到学校上学的机会,选择了参军。
这大概是“穷人家的孩子”唯一的途径。
可惜的是,厨娘的孩子再也没能回来。
他们的悲痛,是痛入骨髓的痛,和少年的矫情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当下的少年,一边享受着优渥的生活,一边矫情的怼天怼地,大概都是因为没有尝过生活的苦楚。
故事里头的少年,比起普通的“独生子女”又更进了一个阶层,他们即便是在学校里头混吃等死,将来也能进常青藤。
人生的“成功”,不需要他们拼尽全力就能唾手可得。
而这一切,可能是普通家庭穷其一生,甚至倾尽几代人的全力而不可得。
保罗其实不是“好为人师”的给少年教导,而是自身的切肤之痛。
他曾经也拼尽全力,“杀”进了常青藤。
然而,在“常青藤”中,因为自身先天性的缺陷,和“后天”的阶层,在常青藤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其实这种“被排挤”实在太过平常。
但是在保罗身上的悲惨并不仅限于此,最后毕业时,保罗的论文被明目张胆的剽窃,但校方最后的决定竟然是将保罗开除了事儿。
这冰冷的现实,让人瞠目结舌。
然而,再仔细想想,或许是“普世价值”给大众造成的假象吧。
我们被灌输了“努力就能成功”的鸡汤,但是这种“成功”其实是被阶层严格控制的“成功”,想要“鱼跃成龙”,努力只是相当少的一部分。
你可能需要出卖自己的自尊,也可能需要出卖自己的人格,甚至可能需要出卖自己的灵魂,然后才有可能跻身所谓的“阶层”,然后,你发现,你不再想打破这曾经自己厌恶的“阶层”了,开始控制那些“想跻身”的人。
如此循环往复。
说得太清楚,大概会被封号吧,马爸爸都缴械投降。
这样的循环往复,保罗大概是看透了。
那些苦难和放纵,大概是一对相互“映射”的混合体,想要放纵,就必然有人承受苦难,问题是,人人都想着放纵,不想承受苦难。
承受苦难的唯一“希望”,就是哪一天能够“放纵”。
这是不断往上推的命运之石,能做的只是在无奈中挣扎。
保罗的牢骚其实对生活于事无补,这种被“禁锢”的规则,有着其强大的生命力,甚至超越了人类的智慧。
保罗,至少还可以在这个学校里头“苟安”,太多的人,在生活中颠簸,拿更低的工资做更多的事儿,甚至连牢骚都不能有一个。
摩擦,摩擦,反复摩擦。
真的这种怀旧感觉的电影好像很久没看到了,倒不是说布景和画面的怀旧,而是从故事到message到整体氛围上一种难以名状的触及心里最安稳的部分的感觉。
这种中规中矩以点到为止的片子真的很难拍好,比起技术型,文本性和演员的诠释更重要,甚至可以看成是一种类似戏剧的形式,很容易拍的无聊或者preachy或者过度煽情,难怪现在很少人拍这种电影了,但一看到是Alexander Payne,又立刻觉得make sense了。
虽然设定在圣诞,但其实片子并没有那些圣诞节片子的阖家欢乐的特性,反而是比较冷色调和暗色的。
三个角色带着各自的伤,随着剧情慢慢unfold,chemistry也在变化,虽然character arch并不是那么令人意外的部分,但观众们会如此关心这些角色,以至于无法走开,我几乎想不到什么人会讨厌这样一部电影,即便不会把它作为最爱的电影之一。
看一个Ethane Hawke和Paul Giamatti的映后座谈就更喜欢这部电影里,真的是可以称为艺术品了。
一部意料之中的圣诞温情家庭片。
只不过此家庭非彼家庭。
又是谁说,家人之间非得有血缘关系呢。
正是因为见证过他人的黑暗,才知道了自己和彼此的可贵。
攀附权势的校长以及教职工,大言不惭毫无同理心的富二代学生们,自私自利丝毫不顾孩子的父母……留下了他们几个,满身伤痕,却又嘴硬着逞强。
终于在慢慢地相处中交换了真心。
最后两个小小的反转,一个揭露了为何一个虽顽固但才华横溢的小老头会屈居在这样一个中学里执教;另一个揭露了聪明又顽固的Angus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创伤。
伤害他人的人,是不会反省也不会道歉的。
校长假惺惺地说,你这可是自作自受。
那对令人不齿的夫妇振振有词是儿子冥顽不化不堪教导。
那就算了吧,和这些bullshit是时候做个切割了。
并不认为Paul的辞职是遗憾的。
正相反,可能他正是在此时才放下了心结,愉快自由地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征程。
而Angus经此一遭,也一定能找寻到自己的方向。
Mary也有了自己的新目标,得到了安慰。
没有比这更加HE的了。
如若是在这样一个欢聚的节日里感到孤独,希望也会有这样几个人能够报团取暖,给予安慰。
在圣诞节当天开始看,却因为期末季复习计划连看完一部电影的闲暇都丧失,稍稍减轻重担后才想起这部被遗忘的仅看了三分之一的电影,拿出来又是分两部分看完,寂静的深夜里心里满是凛然。
我想这不能说是一部适合圣诞的电影吧。
仅仅是顶着圣诞的主题。
而旋律却出人意料得那么忧伤,从头到尾,短暂的温情散去背后都是冰天雪地的孤独。
关于留校,留在一个冰冷的雪岛上,在圣诞这样一个被赋予太多意义的时刻,这种“留”扩写大概是“留守”,再解读就是“遗弃”了,被动的遗弃。
三个主人公,年轻的Tully,负责的老师Hunham以及厨师Mary。
Tully被母亲以及她的新家庭,Mary被已去世的儿子柯蒂斯,Hunham呢,被谁遗弃而留守,可以说世界吗?
三个孤单的人在冰天雪地里用尖锐相互试探,最后却彼此融化,露出了微笑,有了牵手与拥抱。
在信任与人心之相拥中规则是不值一提的藩篱,Hunham先生带着他们去了波士顿,Mary 短暂与妹妹相聚,Tully与父亲短暂相聚,一触即离的脆弱而真挚的相聚。
反复出现而未出现的柯蒂斯。
我一直以为这种反复会是一个伏笔,一个黑人男孩,上进优秀,却因穷苦和肤色被这个世界残酷对待,但电影似乎真的只把这个名字当作一个悲伤命运的符号,没有铺展开来给他一段插叙详写,但侧面地,我们看到一个母亲反复无常的自我伤感,有时如同Tully讥刺的那样,有些令人反感的频繁地展露一副等待同情的姿态,但她在那首儿子最爱的old-school 音乐中,节日的欢庆气氛中,那样痛哭。
那种具象的痛苦出现了,又好像一切是应该被体谅的。
在电影前半段,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Hunham 先生对这群漂亮的白人男孩说的,大意是他们是社会中的幸运儿,尽管活得很乐色也依然将进入不错的大学。
社会等级是存在的,如同电影里借Hunham先生告诫的要了解自身就要回顾历史一样,社会分层是历史性的留存,而阶级的分层至少还有流动作为希望,肤色,种族,这种上帝给予的,几乎是命运的烙印,放在如今仍然是那么叫人难过,因绝望而难过。
资本主义下出生的大多数如天使般的白人小孩,拥有的命运的高度与质量往往是被仰望的。
而这种不同温的幸福,被无知地呈现出来,往往又是那么残忍,可这残忍的不平等能被抹平吗,美国冠冕堂皇做了那么多努力,但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人人都戴着有色眼镜看的黑白分明,还有至今仍拉着黄包车的黄种人。
但至少某种幸运应该被当事人获知,这种意识虽是徒劳但又那么重要,并非仅仅是让这群幸运的混蛋感到知足,也是一种对旁观的不幸者的温柔吧,我想。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无知比洞察要宽容。
但上述这种幸福的比较是可取的吗?
Tully的痛苦能够因为Mary的更加痛苦就消解吗?
能够吗?
当我们用这种比较来自我安慰或道德捆绑时,是不是有做到不带立场地对所有的痛苦保持尊重。
冰封的外表拂去积雪,滚烫的内心却是残缺的。
Tully先说父亲去世却在圣诞记挂着去疗养院,末了圣诞节缺席的母亲与继父却因为他间接导致的罹患精神病的父亲申请回家而气愤地杀到学校,希望将他送到更严格更不必令他们操心的军校,而遗忘他的孤独,失望,有可能的人生。
而事实上Tully在亲生父亲那里获得了什么呢,他送去一个美丽的圣诞水晶球,谈论起自己积极向上的近况,良久,等来的回复是,“我怀疑他们在给我的饭下毒。
”对牛弹琴般荒唐,像扔出石子期待波纹却等来一场大雨,神志清醒的在度蜜月无暇多顾,神志不清的又能怎样怪罪。
反正没有爱,殊途同归,爱的落脚点都不在这个少年身上。
也无从考证爱的出发。
好喜欢Augus的颜。
抱抱Hunham在这个身旁都是是失意人的节日里承担起了输送爱的责任,他频繁地陪伴Mary为她送上安慰,明明针锋相对却还是一次次为Tully打破校规。
到头来在波士顿遇见准备幸灾乐祸的大学同窗,谎言是另一种弃甲曳兵的脆弱武装,社会的潜规则太霸道但最后他到底夺回三根肋骨的尊严,然后是一生的寄居,另一形式的流浪。
最后他在保住安格斯后收拾行李离开时,朝这个地方吐了一口酒,然后镜头固定,他开着车慢慢驶远了,目的地远在结局之外。
这一场景我在荧幕外看得很难过,想起花园中的巨人,或是街头实验时唯一肯借钱给小男孩的乞丐,一些人他们古板,顽固,不朝世界展示和颜悦色,其实是被命运伤害,却不愿摆出弱者的姿态,反而比另一些人拥有多一份的在锋芒下的温柔,要让渡自己少有的安稳,是因为已经没有什么真正值得惋惜还是就是因为这份不入世的坚持才使他们来到这一步。
因果逻辑前后不明,但“善良是善良者的墓志铭”。
还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是,相比死亡诗社或是心灵捕手等同类型电影,个人认为这部说教之味没有那么浓,或者说,这位老师也并不完美。
没有任何一个角色是完美的,从头到尾,都展露着大部分的自我和偶然流露出的对旁人的爱和对爱的渴望,从头到尾,最多不过是成长了一点点,不足以改变太多但想必还是改变了一点什么。
记得Hunham在电影里说“世界在衰退,只有感知才是永恒的。
”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
” 经验主义的极端也有那么一点荒谬的浪漫。
每个人都是一个寂寞的小星球,各自运行各自的孤单。
偶尔相撞时发出的信号是一句“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
附一段台词There‘s nothing new in human experience,Mr.Tully.Each generation thinks it invented debauchery or suffering or rebellion,but man’s every impulse and appetite from the disgusting to the sublime is on display right here all round you.So,before you dismiss something as boring or irrelevant,remember,if you truly want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or yourself,you must begin in the past.You see,history is not simply the study of past.It is an explanation of the present.人类历史的进程没有什么新鲜事,每一代人都觉得那些反叛,苦难以及放纵,是属于自己的时代的。
但人类的每一种欲望和冲动,从下流到高尚,时刻在我们身边上演。
所以,当你因为一件事情跟自己无关或觉得无聊就决定要放弃时,请记住,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你自己或者当下的局势,你必须要从过去开始。
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研究,同时也对现在发生的事情做出了解释。
挺温馨复古的,可惜我对两个抑郁的男的不感兴趣
复古的温情小品,又笑又哭的。如果能和朋友偏安一隅,与世界和解看起来毫无必要。想了想不喜欢结尾的安排,可也许我才是那个愿意接受现状温吞水的死鱼眼。还是要有踩油门离开的勇气(但也快停下内疚吧)。在这个糟糕的世代,愿我们还能有并肩的机会,为尊严和底线好好站着。
缺乏独立的精神-11/11/23 at AMC Garden State Plaza 16
边缘人的互相了解
Crying never did nobody no good no howLaughing sometimes does somebody some good somehow
不太感兴趣,精心设计的复古风治愈之旅。配乐很不错。
陈旧无聊跟春晚小品一样
“World is decay.Life is perception.”日光之下无新鲜事,打保龄球那段还挺逗的。电影里的歌都很好听,可惜已经不太吃这种温情“疗愈”的片段了。
平庸 不痛不痒的New England/Boston忧愁故事 我真是受够了哈哈哈哈
听到这里面的插曲莫名其妙跟着唱了半首中文,然后发现这不是张韶涵的《寓言》吗,原来是翻唱的圣诞歌啊
原来是佩恩导演,难怪一股杯酒人生的味儿。他总是会把生活中一些悲伤矛盾转成理解和动力,用喜剧方式把几条线整合成一杯好酒;导演手法非常老道,男孩与老师间的互相斗嘴与帮助 太自然了,优秀的公路片感;因为男孩一路的帮助、喜欢女性心有所属、自我逃避的反思等等,老师结尾的抉择很自然;黑人女性npc的戏份恰到好处的点缀,不抢戏。缺点是前戏太长,核心分散,厚度不够,有些事避重就轻,互相理解没有这么容易的,杯酒人生里用那么长时间才解了一个小心结,这部虽然细节很好,但简化方式也值得商榷
假装单纯,假装怀旧。还有些笨拙
一切都按照70年代的方式来,包括影像里的电流音,抖动的片头字幕,画幅、以及色彩,只有表演和调度是21世纪的,所以,可不可以说这样玩票性质的做旧,属于画虎不成反类犬,属于不伦不类?而且这样老套陈腐的叙事结构及文本,放在70年代都会被淹没在茫茫多的类型片里。不过,情感还算真挚。
电影返璞归真,多好。
拜托,这是2023年,不是1993年。
每年都有即成经典的圣诞新歌,但能重温的电影就那么老几部,这次终于有了新的节日传统。导演睽违六年的高水准回归,稳稳的节奏,淡淡的柔情,浓浓的怀旧,发生在最不讨人喜欢的一对忘年交之间(懒眼症这个梗妙啊)。Giamatti和American Fiction的Wright是今年心中的影帝。top 2023
适合节日里观看,人和人之间交汇的暖流,心里也留下一个洞。郁郁的成人期撞上乖僻的青春期,两个主角留校的圣诞节,变得诚恳的“早餐俱乐部”。一开始只是发现这个陌生人也有失意,不被理解不想被理解的一面,到至诚的善意、尊重。Paul Giamatti非常好,Angus的演员也充满惊喜
本来可以以老派风格博取一点气质沉静的印象分,却偏偏把剧本写成苦情狗血的肥皂剧?从前一小时后的每一分钟都在走向“又臭又长”的糟糕作品。
属于白人的长眠美国想象借尸还魂,运镜剪辑风格惟妙惟肖摹仿往昔制式,数码设备实景拍摄再经后期「做旧」打上各种标志70年代影像时代印刻的戳记以假乱真昨日胶片穿越经年出土曝光。精工复古的一丝不苟之余,此种如同片中老古董一般沉湎过去的历史老师外壳到内芯全都保守得死气沉沉的影片,有何制作必要的疑窦自始至终没有消除。依然是阶级身份大相径庭个体「天涯沦落」式老套温情喜剧,对结构不公造成的种族和文化隔阂乃至后越战时代伤痕反思在颇具讽刺的精英男校古典教学背景音下落脚轻描淡写,本可搭建与现世裂痕的共鸣桥梁也渐行渐远。咄咄逼人周旋在孤芳自赏的高知男性不卖弄知识就无所适从的寄宿教育后遗症,普世口吻被拒之门外。无疑是主演们举重若轻托起了电影的滞重凝冻,本片难以如愿跻身圣诞经典队列,却是老带新式表演课最标准的范本之一。
质感简直不像2023年的电影,虽然类型化和模式如此老套,但像极了最初看电影的时候期待的故事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