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类型的音乐电影约翰•卡尼在2006年就拍过,名字叫《Once》,在豆瓣电影排名中,排在250名的第174位。
且不探讨说这个成绩好不好,能够上榜我以为已经是很值得褒奖的了。
如果你对音乐类电影的印象停留在《歌舞青春》系列,什么讲话讲到一半就开始唱歌,这种令看惯常规电影的普通人有些“无语”的硬梗完全没有在这两部电影中出现。
Keira Knightley和Mark Ruffalo是这部电影第一吸引眼球的地方,两位绝好的演员对戏,会是令观众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Keira Knightley几乎是素颜出镜的,简单随性舒适洒脱,活生生的文艺女青年一枚。
而Mark Ruffalo爆炸头不修边幅宿醉的邋遢音乐人造型也反映了他落魄的现状和音乐人特质的结合。
既然是音乐电影,那音乐的好坏就是决胜电影好坏的灵魂。
不得不说这部里面的原声都是值得一听再听收藏的好歌,尤其是请来了Adam Levine,他唱的《Lost Stars》首尾呼应,成为了这部剧的中心歌曲,引导了他和Keira Knightley之间的感情纠葛。
一开始两个默默无闻心灵相伴的音乐伴侣,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共同携手追求走过了五年的历程,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奋斗在音乐的路程中,女方以为彼此是精神和灵魂的双重伴侣,直到男方才华优先被发现后一炮而红,整个人的风格逐渐变化后引发了两个人之间情感的变味。
这首歌曲是他们处于最平凡底层时候女方送的圣诞节礼物,弹着吉他娓娓道来的小清新大深情,带着属于他们彼此的心有灵犀和恋人间的缱绻,每一句都是爱恋。
可是随着男方知名度提升后经历了劈腿,留大胡子,恋人分手,再次相遇收录这首歌时,整个曲调已经变成了格格不入的摇滚风。
男方的理由是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
当原本只属于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暗语变成了通俗大众的机械口水曲后,音乐本身的意义也就丧失了,一切只是为了市场运作和功名利禄。
女方最后还是去了男方演唱会的现场,听他用她编的曲唱这首歌,喃喃细语诉说衷肠,熟悉的感觉仿佛又重新回来,只是现在的他是站在台上的巨星,而她则是台下众多粉丝中随时会被埋没的一个。
从台上到台下的距离,竟然是再也无法抵达的彼岸。
后来女方提前离场,男方在台上流下了眼泪。
这种无奈和心酸,就是我们所说的过去。
所以这首歌中有一句歌词“Turn the page maybe we’ll find a brand new ending.”它和最后女主骑着单车在风中行驶的场景完全符合。
只有坚定地放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然后头也不回地向前奔跑才会从内心的低谷中完全释放出来。
很多人说可惜了Keira Knightley和Mark Ruffalo最终没有在一起,其实我一开始就觉得他们不会在一起,因为他们的感情浓度还没有达到恋人在一起的那种契合度,他们有音乐的默契,有彼此对彼此的欣赏,但是,仅此而已了。
我对你心有好感,但是,我还没有决定用生命来承受爱你的重量。
喜欢和爱之间,年轻的时候觉得可以划等号,或者轻轻一跃牵起你的手就可以陪你闯天涯,无论发生困难都不会阻挠相爱的彼此;可是等上了一些年纪,有了一定的阅历,经历了一些人和事后,你就知道这完全是两码事。
有时候你对一个人有好感,但只是这样而已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你们相会,互相问好,度过愉快的时间,合作了一些事情,然后给彼此一个拥抱,说着珍重的话就告别重新上路,这一别也许就是永远,最后只存在彼此的记忆里回想。
所以我特别推荐去看一下《Once》,看完它后就可以完全明白为何这部电影是这样的结局安排。
这两部电影从本质上说的都是一样的道理,只是前一部更能让人引起共鸣。
有些相遇是你意料之外的,你在遇到这个人的时候甚至都没有想过以后会有怎么样的联结,正如Keira Knightley和Mark Ruffalo的偶遇。
一个发现相爱五年的男友劈腿,一个刚被制作公司认为才华丧尽解聘的失落音乐人,谁又能料到会有后来一拍即合的On the street album。
后来他们彼此的相视一笑充满了理解的含义,我懂你,你也懂我,有些话就不说出来了。
他们一人一个耳机在路上听音乐的场景,听着听着去club热舞的瞬间,她为他解决和女儿之间的纠纷,他成就她的音乐梦想才华,这些的这些,就是最好最饱满的情感表达。
但是听音乐的场景复刻的是18年前和他妻子相爱的曾经,而她心里放不下的前男友也不是简单用新感情就能被救赎的。
所以导演安排了彼此的会心,然后分别。
让男主角重新回归家庭,和妻子和好,做一个好父亲,成全一个家庭。
所以让女主角彻底放下,轻装上阵,通过制作专辑的过程了解了自己,然后重新向前出发去面对未知的未来。
这样的安排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全?
就如《Once》的结尾,女主弹着男主送的钢琴,瞭望向窗外的男主正在闯荡的广阔音乐世界,身边是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和现世的安稳和平淡。
我们有一瞬间发现了彼此的感应,具备了相爱的冲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踌躇着都不敢再往前一步,最终还是向左走向右走。
爱情不是义无反顾地背弃全世界,爱情是即使我们注定要错过,我也会尽全力让回忆变得完美,让我们的相遇变成独一无二。
「曾經,我是業界的龍頭,可是過去七年,我沒有簽過任何一位歌手,就在今天稍早,我丟掉了我的工作,被多年拍擋辭退。
我的妻子和別的男人搞在一起,把我趕離家中,住在一間狗窩不如的狹小房間,我完全不知道,穿着火辣性感的女兒,竟然要看心理治療師,並且毫不客氣地尊稱我是失敗者。
今晚,我在地鐵站,喝了點酒,腳步虛浮地望着列車來來往往,準備把生命結束掉。
然後,我聽到了你的歌,配樂和旋律頓時在腦海浮現⋯⋯」美國近年流行的題材,大致相似:感情失落、工作失意、家庭失落、兒女叛逆⋯⋯《自由》、Silver Linings Playbook,也是同樣的內容,而在最後必然是大團圓結局。
一切從音樂再開始的故事、鏡頭、對白,並沒有比別的戲更突出,也沒有哪個鏡頭能比美Silver Linings Playbook的過肩鏡頭。
演員表演充其量也只能以「自然」稱之,但看過之後,反而較之緒劇,更加溫暖。
劇情雖然俗套,卻因為音樂出色,編排得宜,大城小景配以女主角清新的歌聲,一絲絲地,把都巿人的失落和幻滅的沮喪,以實現夢想的方式重新拼湊。
劇裡最令人發噱的巧思,莫過於「室外錄音」,筆者不懂音樂,未知是否可行,但此一異想天開的安排,令不少著名電影的場景,在戲中重現,達到互文效果。
帝國大廈天台父女合奏錄音那一幕,容易勾起《西雅圖夜未眠》等著名電影的回憶,後者是浪漫相遇,前者卻是歡愉躍動,截然不同的風格,再加上一個在天台怒吼的男人,始令筆者發現,原來帝國大廈也不算很高⋯⋯一套講音樂的電影,配樂和劇情配合得天衣無縫,似乎是必然的事,但能否討好觀眾,產生共鳴,又是另一回事。
有那麼幾首歌,例如Tell Me If You Wanna Go Home / 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單獨聽,Keira的唱腔太過少女,少了點失意後的風霜,然而配合影像,竟又覺得恰如其份,襯托她鬆散悠閒的衣著,更添說服力──不過她的行李才那麼幾件,又何來變出如此多件衣服?
英倫女孩的百寶袋真不可思議。
故事最後理所當然的大團圓結局,以Mark Ruffalo破壞業界規則,再次被開除作結。
後來的事,觀眾已不得而知,Keira就此和男友和好如初?
或是夢成歸國,統統都不重要。
導演只讓我們知道了一件事,溫馨的小事──當人生掉入谷底,只要還懷抱勇氣,夢想終究會開花。
當夢想被大城巿殘酷又無情地撕碎,你還能撿起來,重新拼貼那散落滿地的碎片嗎?
记得五年前初次荧屏邂逅Once,那时的我还是高中生,被父母保护的很好。
生活中只有喜乐,并无伤悲。
音乐对于我,也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平静生活中的佐料,无关痛痒。
就连Once中的If you want me也被我强行用来变成了表白歌曲,只可惜现在他也成了那曾经拥有。
昨晚,坐在AMC的大厅里,等待着荧屏亮起,却并不知道Begin Again将是怎样一部作品。
之前并没有看任何简介和影评,去影院也是个突然的决定。
但是从灯光亮起的一瞬间,我就相信这是我与它无法错过的缘分。
虽然电影大厅里只稀稀拉拉的坐了二三十人,但是Begin Again 101 分钟的故事却饱满到足以让整个空间完完整整,又刚好留出了空隙让你呼吸和思考。
摇摇曳曳的暖色灯光,虚虚实实的长镜头,和娓娓道来的叙事手法,John Carney把如此一个波澜不惊看似俗套的故事讲的恰恰好好,不煽情,不拔高,亦不偏执。
故事看似平庸,中年音乐制作人绿巨人遇到瓶颈,在pub发现被明星男友出轨的Keira, 惊觉这是自己要的美国好声音,于是两个人一起走上了音乐之旅,在音乐中找回了人生,找到了出路。
故事的梗概听起来如此三俗,可是通过John Carney的镜头,我看到了音乐 。
十年前的金牌音乐制作人因为对音乐固执的追求一路变得酗酒、暴戾、偏执,直到被自己的音乐厂牌开除,妻子疏离,女儿厌恶,身无分文,流落街头。
十年前的名头压垮了他一度膨胀的自我,却没有埋没一颗深爱音乐的心。
就在人生的低谷,他在一个乱哄哄的酒吧中,看见了被好友拉来散心的Keira。
Keira细弱的身子背着木吉他站在台上,紫红色的灯光打在她的头发上,染上了一轮轮的小光晕。
台下的酒瓶碰撞、人声喧哗,而她一个人静静的在台上唱着,不可谓不失落。
就这样在两个人在最落拓的时候,音乐却带来了故事的转机 。
他们开始了一场音乐的狂欢,在纽约城市的中央,他们搭起了自己的录音棚,天台、地铁、街头巷尾都成为了他们的演出场,城市的声音也成为了他们乐曲中最天然的伴奏。
他们灌制的不仅是专辑,更是对音乐的初心。
音乐逐渐抹平人心的创伤,最初的不甘慢慢通达,逐渐被更大的快乐所充实。
一个美好的夜晚,Mark带着Keira飞奔在纽约的大街小巷,Keira 的音乐收藏通过Mark的耳机接孔传送到一左一右两幅耳机中,此时的他们的心满满得都是快乐,爱人之背叛、妻女之疏离已在音符得跳跃中慢慢被愈合。
然而如果故事进行到这里,Keira爱上了Mark,他们两个live happily ever after,我一定会失望地质疑John Carney是不是也廉颇老矣。
但是音乐连接的得绝不仅是浅显的男欢女爱,是心灵,所谓 soul mate,即是如此。
在夜的衬托下,Dooley Wilson低沉的嗓音缓缓流淌,Keira和Mark只是深深的望着对方,目光中水波摇曳,仿佛已经道尽了衷肠。
点到为止,才足以致远。
影片中还充满了可爱的细节,Keira的好朋友,那个胖胖的大胡子流浪歌手,从头到尾永远充满激情地对着街上冷漠的行人放声歌唱,从未放弃从未颓废。
也是他毫无保留地收留了Keira,并带她鼓励她为所有人歌唱,即使看起来没有人在听。
音乐,是给予自己力量,与他人无关。
在影片的结尾,Mark抚平了戾气,回归了家庭,回归了生活。
Keira也不再纠结于男友的背叛,独自勇敢地踏上了新的旅程。
在最后摇曳的长镜头中,Keira的身影慢慢走出了被阳光铺满的屏幕,一切充满了新的希望。
整装待发,重新上路。
喜欢Dan在泳池拽Dretta裤腿失败时说她是英国人,她很骄傲。
喜欢Dan跟Dretta分享音乐时说音乐能让乏味的环境变得很美。
喜欢Dan跟Dretta谈论猫那一段,很可爱。
嘻哈黑人歌手懂知遇之恩,泳池里他的话印象深刻:I pay,for him。
Dave,他刮了胡子站在台上深情演绎她版本的迷失的星星,她站在一侧动容的笑。
那一刻他几乎唤回了她的心,仿佛一切回到从前。
下一刻他唱起流行轻佻的调子,迷醉于台下欢呼的人群和台上明亮的闪光灯,再没侧目一眼。
她流下一行泪,变了的就是变了,一如海边长椅处他不会把CD扔入海,很多时候你其实没有你自以为的那么情深,而她突然明白了回到过去是一种妄图。
她骑在单车上释然的笑。
喜欢她的笑,笑的棱角分明。
这世界那么大,遇到懂得的同类,相拥吧。
午夜散场,看到壮观的云。
应该是一类人很爱,一类人不屑的电影吧。
剧情totally cliche,中年危机男遇见文艺失意女,因为对音乐的那份执着产生共鸣,发乎情止乎礼,最后温暖励志大结局。
是你无聊周末不知道干什么时会loop一遍又一遍的鸡汤电影。
可我相信绝对有相当一部分姑娘很有代入感的是不是!!
来来,挥起你们的小手让我统计下人数!
主要有赖于女主角的设定真是太精准了:文青,穿碎花棉布裙子,大都市漂,唱小清新,虽然没多少钱,但是有逼格的。
纯真,不势力眼,没架子,有不成功的感情经历,她虽然年纪一大把了,但是本质上还是个女孩呀!
没错,就是老女孩!
因为是老女孩,才会在热舞的潮男潮女中穿着棉布裙听着老掉牙舞曲自嗨,比起跟上流行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因为是老女孩,才会对小自己一轮的中二少女也能平等对待,对街边卖唱的胖子和住别墅的有钱明星一视同仁,身份地位阻止不了灵魂交流;因为是老女孩,会在有钱前男友浪子回头后选择离开,心灵同步才是她真正的追求。
没错,就是老土、固执又矫情呀!
我天,这不就是豆瓣主要受众群吗,我敢说随便拎出两个资深豆瓣姑娘都能找到以上特质。
只要任何一个男人暂时愿意去倾听她内心世界,就像影片里男主用个分滤器(那东西叫啥来着就是能插两个耳机的),用我朋友的话来说,就是不花钱也能泡到的姑娘!
所以说结局也算理所应当的:纯真的老女孩是不会去做破坏人家庭的挫事的,也不会和心灵已经不一致的前男友复合,更不可能上了资本主义的当所以专辑放网上才卖一块钱。
可是,如果换个人来讲这个故事会怎么样。
比如男主对女主真情告白那段,“两个人维持18年婚姻很难,我老婆爱上了另外一有妇之夫又被玩弄了blabla”,你信不信,如果让不加v木老师分析,她绝对会说:“你肯定平时就沉浸在你那些没人听的音乐里吧,事业不成功,不教育女儿也不顾妻子的心灵世界,所以女儿叛逆妻子出轨,你现在不弥补错误还想靠着悲惨故事骗小女孩,脏!
”,如果换个中国逼格过高的导演来拍,比如李玉,肯定会让女主的北漂梦破碎回老家嫁人结束。
好在导演的野心只是熬一锅美味鸡汤,不是什么大补中药。
女主的歌最终大卖,男主也和老婆重修旧好,美好的结局收尾。
在我看来最棒的不是结局,而是女主短信留言前男友那段。
本以为她会大骂男主f****off之类。
女主只是轻描淡写地唱了一首歌。
是呀,这时导演想表达的主题渐渐清晰起来:爱的时候全情投入,爱消失的时候,也会维持姿态。
这才是真正的老女孩。
顺便诚心建议一下:像这样的老女孩,就应该找那个街边卖唱的胖子那样,无论什么时候都会陪着自己的,真诚地真心地欣赏自己的人!
不知为什么,凯拉·奈特莉这个略显干瘪的女人身上有种让人特别欣赏的气质,那种仙仙的很有灵气的感觉,无论是在《傲慢与偏见》还是这部影片,一口英伦腔的英文让人欲罢不能,最终她饰演的格雷塔没有和男主丹在一起,着实让人对这个结果很舒心。
见过一句话叫,这世界上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奇,难得的是遇见理解。
曾经看见网上有个分析《芈月传》的帖子写道芈月教会我们最不同于其他宫斗剧的一点是:在亲密关系里,学习成长——男女之间好的感情不是占有,更不是控制,而是希望对方成长,得到更多的自由与快乐。
秦王的高识远见让芈月拥有高山空谷的心胸,成为政治家。
电影里有2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1. 当所有格雷塔录制完所有曲目在制作公司谈完生意出来,她对丹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这些串联起来,比如“欧洲系列”,“巴黎磁带”、“巴拉格光碟”、“柏林唱片”那么,丹也支吾了,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心里想要的不再一样了,格雷塔的灵感被激发,她潜藏的小宇宙因为这个男人而释放出来,但是家庭的转机已经是丹有点留恋回到之前的家庭中,他流浪太久了。
最后格雷塔与丹对视的几秒钟,真的有种想要流泪的冲动,这个世界上真正互相懂得又能全心全意欣赏对方的人与时刻有几个,格雷塔头也不回地走了,但是丹看了她背影很久很久,一个是放飞自我要去实现更多梦想的女主,一个是肩负责任又充满才华的男主,这就是对的地点对的人,却相遇在了一个注定会错过的时间; 昨天看《碟中谍6》茱莉亚在亨特梦境中出现时,那一个回眸,即使没有看过前面5部,以及像我这种对前5记忆已经淡薄的人士,马上就能意识到这个女人就是她前妻,那种写满故事的眼神,看一眼变全部懂了。
好的演员就是能把一个眼神都演绎的像整部戏,这就是人性的魅力。
可是相爱的人不一定能在一起,也不一定需要厮守一生,茱莉亚说亨特在她身边的时候她反而担心世界的安全,但是亨特不在她身边的时候她知道她很安全,因为他在保护着这个世界。
这是怎样一种境界的爱。
2. 格雷塔前男友戴夫个人演唱会时邀请格雷塔能上台一起演奏那首他们共同经历很多事情的歌,当然这首歌是格雷塔写给他的(这么有天赋的女友错过了也是他没有福气),但是格雷塔在歌厅的入口处看着戴夫看了很久很久以及台下那些像吃了兴奋剂的迷妹们,泪流满面,最终,最终她选择了离开而不是上台,有些感情再美好再不舍,错过了那段时间那么就让它随风去吧,这个时间段,丹与前妻复合了,坐在广场的长椅上,互相听着彼此手机里的歌单恩爱交加。
格雷塔一个人骑行在夜里,她的眼神那么清澈星星一样闪亮,仿佛整个纽约的夜晚都是属于她一个人的,那晚她做了个大气的决定,把每首歌1美元1人在网上发售。
But are we all lost stars 我们是否都是迷路的星星Trying to light up the dark 依旧试图照亮黑夜……这部电影的OST真的很赞,最喜欢的两首歌推荐是《Lost Stars》、《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有故事背景的音乐才好听,至于这两首的故事大家自己去电影里发现吧。
导演约翰·卡尼非常擅长拍这类题材的作品,《曾经》这部片子也有些这种感觉,男女主角都回去找老相好了,并没有在一起,大概导演也是个怀旧的人。
一生只够爱一人哈哈。
这是一部轻松到午睡后随便打开就看的轻音乐剧,但那么真实不做作,让我们认清自己。
是否爱一个人就一定要长相厮守,我们是否狭义地定义了一些概念,你的梦想是什么?
如果上天给你一些天赋,你会选择为一个人雪藏还是让它闪闪发亮。
Love makes you to be a better man-right. But maybe love,real love,also gives you permission to just be the man you are.爱情让你变得更棒,但也许爱,我说的是真正的爱,同样给你权利去做自己。
“当我们觉得一个作品跟自己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时,应当知道,其实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或许并未想要引起我们的共鸣,他只是想表达自己。
”五年前,我是看《once》和《before sunrise》后会深深中毒的、不怕往自己身上贴“文艺小清新”标签的无知少女。
所以痴迷于“分享一对耳机”“坐你的车听你的歌”“肩并肩暴走的话唠”这样的形式主义,并不断实践一次又一次。
在一个雨大到伞都撑不住的夜里,我的学生们问我,“今天穿这么美,是去约会吗?
”我早早下了课,脸上的表情早已出卖我。
其实也没有穿得很美,不就是格子衬衫,因为我知道我要见的人,穿格子衬衫会很好看。
(然而现在知乎上的热门问题是“格子衬衫为何成了low逼?
”)那天晚上,雨后来渐渐停了,穿着格子衬衫的我们,走过湿漉漉的深秋,你说,“当我们觉得一个作品跟自己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时,应当知道,其实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或许并未想要引起我们的共鸣,他只是想表达自己。
”--日出三部曲的导演,执着于表现时间,所以才会用了十八年拍出了《少年时代》,才会九年又九年地拍一对恋人,大概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他的Celine再也没有出现,所以只能在电影中一遍又一遍地脑补,“如果你还在,我会跟你说些什么”的情节。
而《Begin Again》的导演,大概有太多欲说还休的不彻底的故事,所以不管是《once》和《Begin Again》,他们都在兴奋地说完“我们可以一起去伦敦,我们可以一起做音乐,我们会红”和“我们去英国再来一次,带上小伙伴们,那么多地方可以拍MV录DEMO”之后,默默地看着对方——看到了太多不可能,看到了你还有你的家庭,你的牵挂,看到了那些似乎很难跨过去的阻碍——然后发亮的眼神,慢慢暗淡下来,最后把粘着美好的回忆的钢琴或者分线器还给对方留个纪念,然后抽离。
他们一遍一遍重复着相似的情节,说的都是同一个“得不到”的故事。
“得不到”的故事总是类似的:一拍即合:不论是拉你下火车,还是你的歌刚好感动了我。
继续一拍即合:不论是有的聊的话唠,还是走进一家琴行合作一曲,还是说出一个疯狂的idea得到对方热烈的支持。
心动:摩天轮的吻,孤独的钢琴边,或者一起分享一对耳机走过陌生城市的街道。
回归理性和现实:火车站匆匆分别的恋人,真实的版本是再未相见,卖花女和流浪歌手,英国妞和美国卢瑟,最终都要回到自己原来的生活里去。
虽然大家评论说,如果他们在一起就俗了,就要差评。
他们倒是想在一起啊,可也许现实就是没有在一起,不是为了清新脱俗。
然而他们何其有幸,还能用电影这样的方式,把这样或许很难说出来的故事,表达出来,不管一开始想要诉说的对方还能不能看到。
作为一个普通人,又该如何表达这些难以表达的情感。
--第一遍看《Begin Again》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什么啊,比《Once》精致了流行了以后就没那种诚意了喂,尤其是开头,为了表现他们的相逢多么的命中注定,竟然闪回了三次,说好的文艺青年的矫情和坚持呢!
隔了半年又看,看到那些灵感与火花碰撞的瞬间,他们是如何一呼即应,再看到最后分别时与《Once》类似的“明明很想继续这段旅程却不得不结束”和“连纪念物都还给你”,好像看到了导演与我一样的不甘心,突然好心疼。
五年后,我对“文艺小清新”的标签已经非常不适应,这年头不逗逼不cult点,就不够酷不够洒脱。
“悲伤逆流成河”和“棉布裙”都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听惯了电子乐的我这个下午却忍不住把KK的《Lost Star》拿来单曲循环。
单纯的吉他扫弦和简单的钢琴装饰音,就像那些个单纯的“小清新”“不可得”的故事一样。
我们会讲一个好故事,把好故事变成电影,变成书,变成歌,是因为,没有那个听故事的人在身边。
否则,何必如此大费周章?
遗憾上海电影节未能去看这部片子 未能在电影院一睹其风采 这片的译名绝对和三傻是一个级别的 看了所有的译名觉得都过稀松平常不能真正的提炼这部片子的精华 视听盛宴四个字来形容有点过分了 必须要承认的是视觉的方面稍显薄弱了点 酣畅淋漓最到位 真的真的好喜欢每一首插曲影片主要讲述一个英国女孩为了男朋友的音乐梦想抛弃一切来到纽约 在被三后最落魄的时候遇到赏识的经纪人 开启的一段难忘的音乐之旅的故事电影的前半小时基本是在讲男女主人公的相遇 以男主角的角度 女主角的角度 路人的角度 开场独特 却不显得冗杂 恰如其分的将两人之间的基本故事线勾画出来 意外的喜欢这种拍摄手法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由歌曲构筑起的电影 几首不同风格的歌曲贯穿其中 英文歌听的不多 但这片的每一首感觉都可以收录歌单 每一首插曲开始的时候都是惊喜 结束的时候便是期待 可能音乐人的感情真的是细腻敏感的 门外汉也就听旋律 看歌词 于是乎女主哭的两场戏看下来也是真的废脑筋 第一个镜头是男友从LA回来后放的一首歌《A Higher Place》第一遍没注意歌词 所以女主打脸的时候感觉很莫名 后来看看歌词感觉也可以理解了 去LA不是思念女主 而是take me to another space 引申义可以这么理解吗??
如果第一首歌可以靠歌词来理解 那么第二首我就真的捉急了电影最后结尾的《lost stars》 开始唱歌时二人互动人好 为什么女主突然眼神就变了 接着镜头扫过下面的迷妹 女主含泪离开 想不通啊。。。
是觉得回不去了?
喜欢大叔?
还是真的成全男友去A Higher Place?
Angelika并不是客观的分数,仔细一想故事也只是老调重弹。
但旧瓶装新酒,还是纽约这一杯,不得不柔软起来。
原声没有Once来的喜欢,有点甜腻虚浮,但想想却和纽约搭配的刚刚好。
没有北欧的冷峻,又有那么一点孤独,没有伦敦的傲娇,又有那么一点倔强。
但这里的孤独倔强都是恰到好处。
来去匆匆的New Yorker并不为谁停留,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就是最好的陪伴。
RU刚刚做过展览的Abrons Arts Center,gallery外的台阶变成了片中的学校;Washington Sq Park的白门下,十几分钟前走过时,买的街头音乐家CD还在脚边的纸袋里;晚归时分,午夜空荡荡的车厢,带着耳机看Homeless睡在不远的地方;Union Sq的单车少年,横冲直撞;Central Park的长椅,Lower East Side的少年和窄巷,Brooklyn Bridge望去,叫人错觉一切梦想都触手可及的壮阔天际线...就是这些,都在心上笃笃敲着。
【Like a fucking mind reader】虽然是鸡汤了一些的调子,但人人都喜欢鸡汤,偶尔来一点,暖心暖身。
想见的人就去见,该走的时候就要走。
没有地方比这里,更适合Begin Again。
【Lost Stars】如果星辰不再凝望闪烁,如何能把黑暗照亮? 这是一份怎样的圣诞礼物呢?
Gretta说送不起很贵的东西给自己深爱的男友,就弹唱了这首《Lost Stars》当礼物送给Dave,透过美好的旋律,小清新纯爱的甜蜜满溢其中。
因为那时候她觉得他就是她最珍贵的星辰,为她照亮黑暗。
Keira Knightley 弹唱版比较清新自然,而Maroon 5主唱Adam Levine不愧是专业歌手,假音部分绕梁三日。
【A Higher Place】为何生活如此残酷,梦又在何方?
为何你不笑一笑?
出轨的征兆被Gretta从这首歌里听出端倪,为何要这样伤害自己爱的人?
世界那么大,我对你情有独钟你却不仅仅只爱我一人。
Dave坦诚了一切,Gretta愤然离去。
【Tell Me If You Wanna Go Home】告诉我如果你想回家。
无家可归的感觉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的,在一个陌生城市,和男友分手后的她有些无所适从。
这个姑娘打算就这样离开伤心地回到英国去。
但编剧并没有这样写下去,而是让她去见了朋友,并且去了酒吧陪伴朋友演出,于是才有了两个主人公相遇的情节。
【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既然选择了远行,就要风雨兼程。
Gretta在酒吧里弹唱的一首歌,也是和失意大叔Dan相遇的场景。
一个原本对生活失去希望的音乐人在听到这首歌之后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大叔脑补的画面和Remix效果也是让人醉了,整首歌曲都有了光和暖。
也是这样一个契机,两个失意的人因为音乐而激起斗志。
【Coming Up Roses】成长中的英伦玫瑰。
巷子里的一群熊孩子也被拉过来和音,效果居然还不错。
有了音乐的滋养,人才不会空虚萎靡。
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找到生活里新的乐趣和爱。
因为Dan的慧眼识英,一群热爱音乐的人集聚在一起,大街小巷、高楼屋顶甚至是泛舟湖上都可以玩音乐,好像一切烦恼忧愁都不存在一样。
【Like a Fool】你TMD打破了游戏规则,我却像个傻瓜一样爱你。
我们之间的承诺被你破坏,物是人非之后再听到前女友的歌,Dave百感交集,他约Gretta出来,给她听那首改编过的《Lost Stars》,分手后的男女朋友相处的如此融洽也是不易,而Gretta最后去看Dave的演出,在《Lost Stars》唱到高潮部分,她转身离开,Dave台下那些疯狂的歌迷才是这个时刻Dave最需要的。
【No One Else Like You】我的生活里全都是你的影子,因为没有人像你一样。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亮点,这些时刻就像一颗颗珍珠,穿起了我们的人生。
在那个美好的夜晚,Dan和Gretta用一个分线器两个耳机在大街小巷里分享一首首私人收藏,这段拍的真美好。
虽然两个人感情迅速升温,但却在顶点戛然而止,剧情并没有狗血的去延续这份情感。
这个情节始终是属于十八年前Dan和妻子的美好回忆,而最终Dan也找回了久违的回忆。
结尾,Gretta骑着自行车离开,这个豁达的英国妞还会继续用音乐去改变人生。
整部电影好像有一缕阳光照射下来的感觉,明朗轻快的节奏,温暖治愈的故事,生活需要点调味剂来改变,而音乐就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阳光满满,一切充满了新的希望….
我之所以爱音乐,是因为它让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充满了意义。生活里的很多细节,因为有了音乐而变成闪亮的珍珠。我之所以爱梦想,是因为它是生命之光。
音乐总能给人带来力量,但是这个故事情节让我感觉很一般。
首先这部依旧和音乐有关,一脚踏入好莱坞也变得商业起来,卡司很耀眼,故事包装地也太好莱坞了,和Once相比更喜欢后者。原声都是pop,听着不错听完就没什么印象,不如once;故事调转,也有once一些影子,总之是部更具娱乐性的片子。在纽约各个角落录歌的创意很赞,那段也很好看
因为音乐,人类生活里那些悉数平凡的画面都变成了珍贵的珍珠。这就是音乐存在的意义。好棒,ost要听一万遍!
无聊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474633/
歌很好,足够了。金牛万达9号厅。
音乐实在比不上once,女主角也选错。
火星观后感:从卡拉奈特莉和马克鲁佛罗的选角,到参杂了英式气息的美式独立电影故事,到从第一秒就抓人心灵的音乐,到不俗套的结尾,到brooklyn machine works的自行车,到把淘宝五块钱包邮还五星好评返现的耳机分线器包装成了一个比钻戒还要浪漫的东西……本年首部影院观影五星影片!
2.6 事實就是跟音樂一樣,即使電影本身很難看,稍微潤飾一下就顯得好像還可以。但⋯編曲甚麼的真的好惡俗。交換歌單連接線是全片最好看的一段了。
这电影也就能唬一些没怎么看过电影的傻逼们,彻头彻尾的copycat. 其实本来可以给两星的,但是由于全英国最令人作呕的女演员(演技差到了极!致!)——Keira Kinightley, 这电影只值半星。非常庆幸我喝醉了去看的,否则一定浪费我这41块钱中途离场。
两年siff都没赶上,进院线跟着清洁工大妈大爷一起看到字幕黑屏,夏天汽水的味道
装腔作势
不忘初心,做自己的梦想之事
音乐人的生活简单、真诚,偶尔商业化一小下,赚点糊口钱,再去任性地做音乐,这样生活下去就够了。
男女主角能换掉就好了
世纪大烂片
好喜欢这个很绿茶但一点儿都不婊的故事。
民谣,不代表小清新。小清新,不代表高级。但凡是个女的,假装文艺,假装有品位,都要玩一把小清新,每个女的都觉得这样的自己很小资,很独特,很有水准,实则因为音乐的单薄,简单,平庸,千篇一律,带来了审美疲劳和乏味。就像这部电影,所谓的小清新,掩盖不了思想上的浅薄,叙事上的空洞,制作上的乏善可陈。
我其实不明白它想表达的是什么。几个不如意的人,凑在一起,干一番大事业?经费这些我都不说了,最重要的,歌谁来写?稀里糊涂就大卖了,所以算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