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下大家的评论,大多数都是说不好。
我不知道大家是什么年龄,我并没有经历电影中梦乐队的时间,我现在正处于青春这段时期。
我和一个朋友突然聊到电影,他说:“好电影就像《摇滚英雄》一样”。
当然我能理解他,摇滚就是一种叛逆,而青春也是一种叛逆,所以叛逆理解了叛逆。
而剧中喝酒、打架、做爱、撕逼、作死、唱歌没有人说它就是摇滚,这只不过是为了让电影情节较丰满些。
那些说摇滚就只是到处约炮 酗酒滋事 坐穿牢子 兄弟反目 背叛爱人的,我只能说你不懂摇滚。
虽说是不世出的天才窦唯与三个女人姜昕王菲高原的模板,从电影角度,年轻的武为颜值确实不忍直视…,剧情仓促混乱,可能很多知道那个年代中国摇滚故事的,都会有种以窦唯代入感来看待这部电影。
但毕竟是电影,也别太认真,看看就好…,总比拍不出来,审不过去,比没有强 !
才子最注重的是精神世界的共鸣,他们和人间俗物毫无瓜葛,也绝不可能向世俗妥协。
对于这样天才来说,婚姻不一定是爱情的坟墓,但一定是他的坟墓!
诞生于摇滚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但她们大都以失败告终,成为了悲剧…!
https://view.inews.qq.com/k/20220803A06AQ800?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
有人把《摇滚英雄》归位为中国首部摇滚青春片巨制,这种说法显然受到了当下滚滚青春洪流的裹挟。
自打80年代摇滚全线侵袭,有关摇滚的中国电影并不少见,涌现过《北京乐与路》《混在北京》《头发乱了》《再见乌托邦》《摇滚多多》和《北京杂种》等一大波摇滚电影。
这批电影皆以北京流行乐坛为背景,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看似浪漫缤纷,同时被中国传统文化牵引着的大都会,而在这个文化交媾的都市版图上,一群出由不一,性格各异、但满怀希望与憧憬的年轻人,各自为了心中遥远的梦想,倾尽所有,努力付出,不论结果怎样,这群活在社会边缘的青年人,为着爱情、事业和理想,无悔地燃烧着生命的斑斓与灿烂。
这批电影都不可谓不青春,只不过大多处于地下或半地下的状态。
就算在主流影坛,1988年也曾有过一部田壮壮执导的《摇滚青年》。
故事讲诉了一个接受了霹雳舞意识和技巧洗礼的青年,自觉不溶于所在单位,即一家舞蹈团,于是离职走上社会。
起初他与一家时装公司合作,将现代舞与时装表演合二为一,并大获成功,但是他的精神依旧茫然无措,于是又脱离了时装公司。
期间,他经历了女朋友的抛弃,女经理的示好,女广告人甚至以身相许等爱情的风景,然而在纷繁的社会裂变中,他需要什么,他能得到什么?
主人公无从知晓,导演也无从知晓,乃至当时一整个八十年代都无从知晓——整个社会和摇滚青年一样,都在裂变中迷茫承受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一切。
与田壮壮《摇滚青年》的时代映照完全不同,以1994年至2014年为年代背景的《摇滚英雄》更注重个人表达,故事和影像也更加碎片化。
《摇滚青年》以一位摇滚天才与影坛天后的爱情为基液,并以热血与疯狂的动态镜像,调制出一杯横跨二十年的青春爱情与摇滚乐鸡尾史。
影片主打90年代摇滚青年的青春、激昂、颓废与迷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爱与背叛,导演对故事的时代背景并没有刻意的谄媚或诘问,而是专注聚焦故事中人的状态,在线性的叙事中追求非线性的故事呈现。
影片并没有当下媚俗青春片那般的满满台词,也没有大逆光和小清新的画片效果,新锐导演谭华在某种摇滚状态的互动镜像下追求故事的残缺与完整,摇滚的梦幻与神秘,青春的流失以及生命的不可抗逆。
所谓《摇滚英雄》,其实影片中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顶多有英雄的壮烈与牺牲。
之所以叫《摇滚英雄》,所指应该是摇滚青年内心的图腾。
纯粹的追求虽然遭遇了社会的边缘化,但纯粹的东西因曾经的存在而无限美好。
当然,纯粹的东西在裂变的时代中也是留不住的,梦想永远是梦想,转瞬即逝如烟散去,给人留下淡淡的、美好而哀伤的记忆。
秦昊饰演的天才摇滚青年,不问来处,不讲去踪,曾经激昂而单纯地摇滚着、爱着,当一切逝去,覆水难收,他的中年暴躁中,但见一池清水。
当刘雅瑟饰演的女儿二十年后如一颗陌生石子投入,推动涟漪满满抵达彼岸,然后一切归复了恬淡的平静。
而整个影片所谓的摇滚,也像巨石沉湖,激荡之后终归平静。
摇滚是情绪的音乐表达,英雄是性格的精神展现。
当摇滚上了英雄的身,注定的是桀骜不驯,那就是曾经放荡不羁的青春。
近年来青春怀旧的电影颇多,但大多是卿卿我我的清新范,以及故作姿态的酸爽范,其实,一如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在国内风靡的摇滚一样,太多的男男女女们,却都是在另一种热血沸腾的重金属声中,放肆了自己的青春,“人潮人海中”也好,“梦里回到唐朝”也好,对于观众而言,《摇滚英雄》至少可以让大家重回到那个“姑娘漂亮”的重金属声轰鸣之中,也可以让如今的小青年们感受一下那个”听说过,没见过”的激浪年代。
很明显,《摇滚英雄》是一部中国现代摇滚乐的浓缩史,秦昊在片中扮演的武为,和内地摇滚大咖窦唯,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李梦扮演的李爱,简直就是王菲的前身,而作为主角的梦乐队,又基本上是黑豹、唐朝乐队的综合体,其他的角色,也都可以找到具体的原型,或者有代表性的群体们,但因为所牵涉的大部分原型如今都悠然在世,就无法拍成一部纪实作品了,说少了不过瘾,说多了又都怕惹麻烦,毕竟摇滚的路上那么多荒唐乱事,谁也不想都揽自己身上。
但无论如何,青春还是需要摇滚的,摇滚也是离不开青春的,只是本片选择了另一个角度,用当下的小鲜肉来激活一个颓废摇滚老炮的暗淡血管,由秦昊和刘亚瑟担当的这一对“忘年交”,缓缓展开了故事。
秦昊,落寞且落魄的曾经男神,刘亚瑟,一个新时代的摇滚歌迷,两个人的相遇,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上天注定的一段缘,秦昊扮演的中年武为,已然是暮气沉沉的夕阳,而刘亚瑟扮演的春晓,一入这个名字,处处充满着生机的盎然,近年异军突起的她,以清秀靓丽的偏中性形象示人,绝对是当下小鲜肉军团最鲜的一品。
武为与春晓的名字,可以解读为一个“无为”的男人遇到的又一个春天,而两人的关系,更可以解读为,一股新鲜血液,对一个摇滚老炮的救赎,一段虐恋感情,对一个曾经的文艺青年的敲打,春晓又启动了武为一场场梦境般的回忆,尽管一次次再回到曾经的青春,但在这残酷的现实中,过往早已经虚幻为长发飘飘皮衣摇摇的纵情高歌,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不真实。
春晓,无疑人如其名,用清新向上的新时代力量,展开了对那个摇滚年代的救赎,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骚情勃发的年代,尽管影片没有给我们展现太多泡妞、堕胎、吸粉、溜冰等更负面更黑暗的曾经,还有担得起“放浪”的喝酒撸串把妹子,装酷发骚吃软饭,当然,影像中的《摇滚英雄》,应该比现实更诗意一些,毕竟镜头对准的是一个主流的乐队,对准的是一段青春奋起,他们是具有探索精神和首发意义的先行者,在懵懂中开创了中国摇滚新势力的大门。
只是那些狂躁的劈腿与无情的散伙,至今看来都是寒心的决绝。
时光飞逝,二三十年的光阴,仿佛一挥而过,到了现代,却必须要每个人都仰望天空,脚踏实地,因为曲终梦醒,摇滚的时代也早已翻篇。
就如当下的武为,要试着学会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接受阳光的照射,就如春晓,成为一代又一代对摇滚精神的继承者,当影片结尾处看到迷笛草莓等等音乐节的火爆现场,当联想到如今的杭盖、痛仰、后海大鲨鱼等等一大批新的乐队继往开来,成为新一代的摇旗呐喊者,我们知道,曾经的摇滚精神并未远去,曾经的摇滚英雄并未隐没,而是在代有人才出的当下,永远屹立不倒。
整部影片几乎没有什么亮点,虽然做到了现实与过往相互交叉,但整体叙事还是很平淡,而且感觉负能量值爆棚,不能给观众积极的观影体验。
年轻时的武为和乐队内的其他成员一样,披着一头长发,看着觉得略有些非主流,但还是非常有文艺气息的。
武为年轻时在玩摇滚之余,常做的事就是撩妹泡妹子,他勾搭过好几个女生,把男主人设直接设立为了负面形象。
长大后一位女孩去找武为,其实就是武为的亲生女儿,两人彼此之间间的相处也看着挺尴尬的。
拍好一部以摇滚为关键词的商业片,又要保证够“摇滚”,又要保证有钱赚,绝非易事。
可以看出《摇滚英雄》在努力向两个方向上靠,但最终都没上岸,既无力迎战同档期对手,又不是一部有诚意的小众片。
最后所呈现出的,不过是碎片化片面化负面化的摇滚符号拼贴出的青春片,一次失败的文化+商业合谋。
走出影院,尽量梳理好复杂的感情,从“摇滚”和“青春”两条线出发,和大家讨论下这部伪摇版本的《匆匆那年》是怎样拍成的。
【第一条线 | 摇滚:假致敬,真利用】借选秀节目复兴春风,“摇滚”在主流文化舞台上亮相的机会越来越多,背后的商业价值若隐若现。
而《摇滚英雄》的观众群体无非两类,一是摇滚乐迷,一是好奇观望摇滚究竟是什么的圈外人。
前者而言,只要没对国内电影绝望,听说有这样一部电影多少会有兴趣主动进影院;后者来说,要不要进影院,要和同档期影片对比一下,看这部片有没有足够特别的卖点。
前者是人气再低可以保证争取到的基础观众,然而,想要票房成绩,就要想办法迎合更多的人。
小众话题进入主流语境难免会有妥协,但真实反映那代人身上的故事也并不难。
怕就怕在呈现是还是以媚俗猎奇的视角,夸张放大最有话题也最容易被误读的部分,甚至干脆沿着误读的思路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部电影也未能幸免。
《摇滚英雄》对摇滚元素的用料看似很硬,很足。
宣传中主打“王菲和窦唯”的往事,邀请到了当红的乐队客串,主演秦昊的气场非常合适,片中梦乐队的青春时代由四个音乐学校的学生出演,甚至导演本人也自带音乐人属性。
然而,上镜≠致敬大量关于摇滚的内容逃脱不了以下几种命运:片面粗糙的复制,放大最吸引眼球的部分,空有表面符号不具备实际内涵。
就个人经验,列举出一下几处:-- 1. 窦唯、王菲及其他 --影射“王菲和窦唯”是《摇滚英雄》的最大卖点之一。
窦唯是八九十年代大陆摇滚乐的领军人物,王菲是长盛不衰的流行天后,他们的往事也是摇滚圈内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不过从影片的呈现来看,已经不能说是影射,简直就是复刻,而且很多地方不太厚道。
当然,复制八卦往事的做法本身就不怎么厚道,这又不是传记片,简直就是抄剧本。
电影与现实对比如下:☆ 男主武为,组建梦乐队,四个大长发少年,1994年通过“中国摇滚新势力”演出震惊乐坛。
★ 男主影射窦唯,窦唯曾在1991年组建“做梦乐队”,不过片中的梦乐队和现实中的黑豹乐队(窦唯曾任主唱)、唐朝乐队更为接近。
唐朝乐队的四人组大长发形象更为深入人心,而片中武为的形象也纳入了唐朝乐队主唱丁武的一部分(武为=丁武+窦唯)。
1994年,唐朝乐队和魔岩三杰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办“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被誉为大陆摇滚的巅峰。
☆ 回忆中的两个女友:女主李爱,从跑龙套演员到大腕,深爱武为,后感情破裂。
第二任姜茜,大学肄业,梦乐队吉他手的女朋友,乐队摄影师,与武为分开后生下女儿。
★ 女主影射王菲,虽然身份从歌手变成了演员,但特立独行的性格和对男主的感情如出一辙。
女二影射窦唯第二任妻子高原,也是摄影师。
王菲如日中天时,由于种种现实矛盾,和窦唯的感情也走到了尽头,高原则取代了王菲的位置,一时流言蜂起。
窦唯和高原后来也分开,高原带走了女儿。
而姜茜的名字显然在影射姜昕(窦唯的初恋女友,摇滚圈音乐人),她大学肄业和窦唯渡过了成名前的几多时光,后来写了《长发飞扬的日子》一书对回忆那段岁月,可以说女主身上也有不少姜昕的影子,相信编剧也没少参考这些资料,姜昕也出现在片尾致谢中,但片中的处理怎么看也不够厚道。
☆ 武为一个人、而不是整个乐队和唱片公司签约。
吉他手(姜茜男友)出车祸,乐队彻底散伙。
★ 窦唯最初成名是在黑豹乐队时期,后来因为音乐理念单飞。
但这次事件和王菲也脱不开关系,因为王菲原是乐队另一成员的女朋友,和窦唯在一起后,窦唯的处境多少有些尴尬。
吉他手出车祸则是影射唐朝乐队的衰落。
1995年唐朝乐队贝斯手张炬,号称当时中国最牛的贝斯手,因车祸离世,唐朝乐队、甚至整个摇滚界也告别了辉煌时期。
说句题外话,一个人签约唱片这类事最广为人知的案例还是汪峰。
★ 细节:被狗仔拍到在胡同里买油条,四合院里的合影等等都有出处。
以上是“抄袭”的部分,下面是抹黑的部分。
片中男主不仅颓废、酗酒、乱性、歌不怎么样颜值也不高。
现实中窦唯不但有音乐天分,也是完全可以靠脸吃饭的人物。
当然,这一点可能是选角问题,但电影中完全呈现出迎合大众认知中的摇滚乐手负面形象,且对于做音乐的细节没有多少笔墨,大多是随便玩玩乐器唱唱流行腔。
而女主的设定完全是在包养男主的状态,男主也完全被塑造成了渣男,劈腿的缘由没说清楚,又随便甩了第二任女友,人到中年还和外国友人随意乱性,理解成抹黑窦唯、抹黑“摇滚”也不为过。
另外看到春晓这个名字,不知道彭坦会怎么想。
另外片中北冰洋的频繁出现可以理解,但油条是给谁打的广告?
单纯强调这里是首都?
-- 2. 歌词 --音乐的欣赏上大家各有所爱,在这样一部电影里,虽然主打“摇滚”旗号,毕竟是商业片,编曲上流行风一点也可以接受。
但就歌词的内容而言,也完全是小清新的套路,看不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怀疑、反抗和质问,反倒是积极向上、没有迷茫、充满希望,或者用主流话语体系来概括:青春正能量。
令人无语的是,这种感觉也是嫁接在对经典曲目的改编上,以导演作词少年演员编曲的两首歌为例:☆ 《梦》:“我,飞向梦里的路,飞向了太阳”★ 改自唐朝乐队两首经典作品《飞翔鸟》和《太阳》。
“永远没有梦的尽头,永远没有不灭幻想”和“太阳,我在这里”是非常经典的老歌词,带有时代的迷茫和追寻。
但片中的《梦》“选择了方向,就别回头望”完全是青春励志流行作品,请类比传唱更广的“青春有太多,未知的猜测,成长的烦恼算什么”。
☆ 《明天》:“我遇见你,在一辆开往春天的火车,火车往前开,没有为什么”★ 改自二手玫瑰乐队《火车快开》,原句是“我们的青春就要开,往哪儿开”的一系列戏谑排比,和前一条一样,电影中还是表达青春正能量的主体思想,最后歌词里又加一句“在梦里飞翔”,无力吐槽。
看得出来电影在对摇滚现场的表现上是下了心思的,虽然莫名的甩头和曲风实在不搭。
另外有不少在音乐节现场的采风,然而像剧中客串的摇滚乐队一样,终究只是皮毛。
-- 3. 圈里 --在一篇对导演的专访里,用了“崔健力挺”的字眼,其实细读下去,只不过是电影中用了崔健的歌,而崔健没有要版权费。
同样,片中还号称有逃跑计划、旅行团、瘦人乐队客串,但看下,只有走摇滚风的谭维维算客串了一个和摇滚无关的角色,而其他乐队不过是录了下他们的表演现场而已,靠这样来堆砌更多摇滚元素,装作自己是“圈里人”,不过是增加了电影的MV质感。
另外,《夜空中最亮的星》肯定掏了腰包。
-- 4. 电影名 --最后说到电影名上面。
相信大部分人看完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摇滚英雄》,哪儿英雄了?
谁英雄了?
我也反复捉摸这个字眼好几遍,突然脑海一亮,想起10年在工体看了一场号称要重现94年红磡盛况的演唱会,请了一水的摇滚老炮,就差窦唯没到场,艺术总监是宁浩,可能是近几年老一辈摇滚圈的最大集会。
集会的名字就叫:怒放摇滚英雄演唱会。
脑海又一亮,想起去年水木年华的卢庚戌导了一部《怒放之青春再见》的片子,顿时明白了,所谓“摇滚英雄”,就是因为“怒放摇滚英雄演唱会”的“怒放”两个字已经被用过,只好用“摇滚英雄”了。
那么,我预言明年上线一部摇滚青春巨作——《演唱会》。
不是脑洞大,《怒放》和《摇滚英雄》两部片子有很深刻的联系:首先,女主的名字都叫李爱——不明白是什么鬼;其次,导演都自带音乐人属性;然后,阵容都有秦昊;最后,都是所谓摇滚青春片。
——还真是彻头彻尾缺乏创意,海报上“国内首部摇滚青春片”的名号是怎么打出来的?
完全符合的,只是宏大命题,情怀绑架,和不着边际。
另外,《摇滚英雄》海报中“摇滚”的字体和香港2012年一部《起势摇滚》海报的字体重合度非常高,请大家自行判断。
最可惜的点在于,《摇滚英雄》不仅真的不是首部、没有摇滚、只是青春片,甚至连青春片的路子也是从青春片巨制《匆匆那年》搬来的。
进入下一部分:【第二条线 | 青春:不致敬,直接用】作为一部没有任何先锋意识和思辨能力的电影,里面被污名化的不只是“摇滚”。
秦昊卖肉出演可以理解,毕竟老婆是制片人。
但有一个情节却不怎么让人舒服:女孩子春晓在中年男主洗澡时聊天,开口时随意掀开洗澡的帘子,男主像惊慌失措斥责她之后,说了几句又掀了一次。
掀帘子这一桥段,我总觉得在哪里看过:一个背负“90后”标签的非主流外形女孩子,和陌生老男人共处一室时,随意而自然地掀开全裸老男人的遮羞布。
(这部电影里被污名化的不只是“摇滚”,不只是“青春”。
)追溯看过的所有烂片,终于在青春片里找到了答案。
对,是《匆匆那年》。
《匆匆那年》里隐瞒身份的男主初恋的妹妹对卖肉的男主做了同样的事情,只不过掀开的是浴巾。
细思极恐,我突然发现,就连人物设定上,不止春晓,每一个人都能从《匆匆那年》里对上号,双线回切的叙事手法也一模一样。
或者说,去掉所有本来就没什么联系的摇滚符号,这就是一部《匆匆那年》的致敬之作。
对比如下:☆ 《匆匆那年》的双线·回忆线:青春少年时,男主和女主好上,一段得意时光,几年后男主莫名劈腿女二,女主心碎默默离去,男主心碎甩女二。
女主特别好,男主渣。
女主有打胎戏。
·现实线:男主进入颓废中年,突然有天遇到莫名闯入生活的非主流短发少女,少女在身边逗留几日,帮他回忆起许多往事。
最后摊牌,少女是女主的妹妹(设定为男主并不认识)。
最后莫名happy ending★ 《摇滚英雄》的双线·回忆线:青春少年时,男主和女主好上,一段得意时光,几年后男主莫名劈腿女二,女主心碎默默离去,男主心碎甩女二。
女主特别好,男主渣。
女二有意外怀孕戏但没打胎,可能因为女主女二没有妹妹,需要新角色帮男主回忆。
·现实线:男主进入颓废中年,突然有天遇到莫名闯入生活的非主流短发少女,少女在身边逗留几日,帮他回忆起许多往事。
最后摊牌,少女是女二的女儿(设定为男主并不认识)。
最后莫名happy ending好了,补一刀,《匆匆那年》的女主妹妹和《摇滚英雄》的女二女儿都是刘雅瑟演的。
看到这条线索水落石出,我终于明白,之前堆砌的摇滚元素,不止是供赏玩的猎奇符号,更是障眼法,一场巧妙的化妆舞会,每个少年带上“摇滚英雄”的面罩。
相比匆匆那年的好学生,《摇滚英雄》里更像是不好好上学的坏学生,在思想觉悟上已经低了一个档次。
摇滚的粉饰也没有到位时,就只剩下一部残妆的青春片。
行文至此,这部分也不必再谈太多。
-- --其实,摇滚和青春的碰撞在大陆商业电影中远不是第一次。
有第一代大陆摇滚兴盛时期,田壮壮的《摇滚青年》(1988,虽然和摇滚乐的关系不大),张元的《北京杂种》(1993,崔健主力出镜,大量老炮出没)以及青春片兴起时期,张内咸的《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2013,马頔、宋冬野主演,小清新路线,中二病结尾),卢庚戌的《怒放之青春再见》(2014,校园民谣风回忆录)等,但口碑都是不上不下,更没有票房的成功,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子。
而崔健的《蓝色骨头》(2014,风格突出,但制作粗粝)也没有绽放出更耀眼的花来。
再相比其他由音乐人故事改编的非传记作品,《天鹅绒金矿》(1998,影射David Bowie)和《最后的日子》(2005,影射Kurt Cobain)都是成功且有深度的作品,窦唯在中国摇滚乐史上也是有足够的分量和代表性,如果是有诚意的作品,不可能一点深度都拍不出来,却成为青春的无病呻吟。
总之,把摇滚嫁接到青春片上并不是个坏主意,那些叛逆、激情、爱恨正是两者最为交融的部分。
但要驾驭好真正的摇滚口味,拍一部破除类型片定式的青春片,难上加难。
话说回来,无论怎么宣扬小成本制作,宣扬有文化有情怀,《摇滚英雄》毕竟是一部商业片,无法揣测导演的真实动机是什么:是想为摇滚发声,结果在实际运作中遇到种种困难,最后想法和票房两边都难保全?
还是只为了题材出新和在导演资历上留下一笔?
我个人希望是前一种,但谁又能说清道明。
作为一个看到摇滚话题就马上贡献票房的少年,也知道想要有成功的商业片必须有所妥协,但确实很期待一部像样的作品出现,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摇滚英雄》并不是。
-- --(图文完整版请移步微信公号:rocktheold)
这部电影最美的就是男女主刚见面的时候,火车驶过,对视,交谈,走在铁轨上弹唱崔健的花房姑娘。。。
太浪漫了。。。
李爱为男主付出了很多,但我还是喜欢姜茜一些,虽然她是个小三。。。
不过也怪男主花心啊。。。
最后春晓的出现算是对他的一种救赎吧。。。
经历三个女人,不是摇滚乐救了他,而是女人们。。。
北电场先一步看了《摇滚英雄》,华语青年影像展的展映作品,一部打破传统充满新意的影片。
双线叙事的结构并不新鲜,细想有其用意。
1990年正值中国摇滚黄金时代,2010年至今应算中国摇滚逐渐复苏的时代,两代武为的故事也分别暗和时代气质。
年轻版武为的理想主义极端浪漫,中国摇滚蓬勃气势和戛然而止,中年版武为在草莓迷笛上的找寻似乎暗合当代摇滚大众化下的摇滚精神回归。
个人命运与时代特征的高度契合。
对于影片来说,难处理的是两个时空讲的是同一个人(由不同的演员表演),两个时代的武为处于完全不同的环境与心境中,但20年的时间跨度下又潜伏着难以言说的情感的放纵、延续与回归,影片的处理手法相当娴熟,无论是剧情安排还是美术设计时代感都很强,注重细节的真实,带着观者在两个时空来回穿梭,感叹青春与时间的流逝,感受爱与梦想的伟大。
在声音方面的处理非常惊艳,这也是一个音乐题材的影片应有的气质,可以看出导演和录音在声音方面细腻的设计,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电影的录音难度很大,声音的层次感非常强,很重视非语言类声音的叙事,充分调动了影片各种声音元素来完成抽象表意,帮助观众更好的获悉影片情绪上的变化,在叙事上合理地做出暗示。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有时候我有意识地接受到了声音的刺激(比如梦乐团表演的段落),同时也有我不会特别注意到,但是影响着我潜意识的声音(比如四合院段落出现的声音)。
至于说电影里面出现的众多歌曲,不管是经典的(如老崔《花房姑娘》),或者正流行的(如逃跑计划《夜空中最亮的星》),使用的非常好,光这一点对于热爱音乐的人来说就很过瘾了。
放映现场听导演说如何拿到这些音乐版权的故事,非常感动,抱着一颗热爱电影热爱音乐的真诚的善良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导演既是电影人也是音乐人,有自己的执着与坚持,这也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剪辑节奏与影像风格,表现出一种强劲的生命力。
片里也有很多桥段让人回味,电影既是艺术,是表达,也是商品,是工业,对于一个小成本影片来说,在个人表达与商业元素之间保持精致的平衡尤其难得。
这种傻逼电影我根本不想写长评,然而最近手很痒。
语言粗俗,大家将就看。
一、你是想讲故事呢,还是想写传记呢?
最讨厌这种含沙射影唧唧歪歪的东西,又想借鉴经典又想制造话题、又想吸引眼球还想自己意淫。
要么尊重现实,要么你就自己编故事,爱咋发挥咋发挥。
拍全家福的时候衣服都穿得一模一样,拍照姿势都不变,这是闹哪样啊?
女主成名了,回到男主身边,俩人在车上聊天,背景音乐蓦地放出菲姐的《执迷不悔》,我一口老血......真尼玛应景啊,导演会玩。
“我在四合院买油条的样子被拍到了”,也算给面子,毕竟原版故事更惨一些。
说到这我想起来《天鹅绒金矿》,基本上也是一部导演意淫别人生活的傻逼电影,可是人家起码拍得有声有色,当成一故事看看也挺好的。
而这什么摇滚英雄,我就呵呵了。
里面的人全部智商不高情商低下,天天就知道跟傻逼一样叫来喊去,不在fuck就在fight,不在fight就在fuck,每个人说话的语气都跟精分了似的。
这个世界哪来这么多神经病啊!
为什么所有摇滚乐手都是傻逼啊?
我真想问问导演你觉得这样有意思吗。
二、这电影剧情也是硬伤,脑洞不开到一定程度根本弄不明白它怎么想的。
比如说男主带春晓退学之后,春晓说“我爸死了”,男主愣了愣说,丫头,你等等。
我简直以为他跑去买求婚戒指了,起码也得是什么瞬间融化心灵的伟大举动。
结果镜头一切,男主提着两瓶北冰洋,在慢镜头下笑容满溢地朝我,哦不朝她奔来。
嗯...然后在两人幸福的对视下,我只能长叹一声,年轻人的世界我不懂。
以及,他女儿为什么要这么费尽心思地勾引他?
这不是赤裸裸的恋父情节吗?
幸好男主意志坚强,兔子不吃窝边草,最终躲过命中一劫。
想想万一不小心勾引成功了...我都替他心碎...三、我要单独吐槽年轻时男主的选角。
男主的原版人物,好歹是万千摇滚狗心目中的真男神,年轻时候帅到能靠脸吃饭的那种,更别说他的气质,沉默而灵性,又阳光又幽暗,天才两个字随处流露。
对不起也许上文我个人感情色彩太重,可是电影里也挫得太不忍直视了,身材样貌气质表情说话语气,哪样能有??
姑娘们还一个二个往他身上贴?
你们都瞎嘛都瞎嘛都瞎嘛?
气死我了。
四、这是部烂片的主要原因还是,它什么都没讲,什么都没表现出来。
在电影里我们没有看到乐手们对音乐的认真和热爱,只看到他们喝酒打架偷东西泡妞劈腿,为了钱各种惨。
观众都不是青春期啦,看到这种反叛的东西就肾上腺素分泌。
你天天折腾些有的没的,上台就知道甩头发,最后那首歌有多难听知道吗?
从头到尾梦乐队的人都没什么出息,靠女人养活还乐呵得不行。
都上滚石了,居然还没唱片公司签他们?!!
发个专辑相互撕逼到你死我活。
怪不得大家都对玩摇滚的人有种约定俗成的流氓印象,要是涉世未深的我看到这种电影,绝壁认定摇滚这种东西只有傻逼才玩。
爱情就更扯淡了,唯一觉得让我觉得有爱的一对儿发展到最后竟然成了父女。
人生啊。
最后一句,所有贴上“摇滚”标签,而不讲音乐的电影,都是骗钱。
文/满囤儿虽然形式上是故事片,但《摇滚英雄》的精神内核其实是一部纪录片。
我们可以把本片看作是主创们“穿越”回了中国摇滚的起源年代,组建了一只叫“梦乐团”的正统摇滚乐队,然后这个乐队随着中国的摇滚乐历程相应地成长、辉煌、挫折、崩塌。
镜头对“梦乐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二十年的经历和整个摇滚年代都进行了忠实的记录,然后得以成就此片。
于是,本片可以归类为伪纪录片,一种以穿越为手段的伪纪录片。
虽然本片的编剧&导演谭华有文艺片《夏至》和商业片《大人物》这么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品,但是他在电影圈里的这个名字,在知名度和影响力上,还是赶不上他在音乐圈里的另外一个名字左小岸。
他的第一张个人创作专辑《左小岸的冬春夏秋》,囊括了中国金唱片奖、中国音乐流行榜等多项音乐大奖。
可以说,和高晓松、卢庚戌类似,他也是一个有着音乐梦想和才华的电影人。
他拍摄以摇滚为题材的电影,必然会带着一些切身的感触,必然会带着对摇滚年代的个人记忆如果当年组一个乐队,其后的发展一定会是这个这个样子吧。
相信大部分观众跟我一样,虽然经历过摇滚年代,但是关于摇滚圈的那些逸闻,基本上还得靠听别人讲。
如何把连张北、迷笛、草莓都不去的观众,转变为本片的观众呢?
导演用了两个手法,一个是如上所说的纪录片形式,让每个观众都随着“梦乐团”亲历那个摇滚年代。
另一个是做了一条以爱情为扣的悬疑线。
刘雅瑟饰演的少女闯入了成年武为(秦昊 饰)的生活中,牵出了圈外人最喜欢八卦的摇滚圈爱之谜团。
写爱情,为的是吸引一些摇滚圈外的人来贡献票房;写经历,才是为了个人的表达。
本片在第9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上荣获年度新锐导演、女演员、录音师三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
可见圈内人对本片的真挚动人、准确深刻,颇为认可。
的确,本片中不能主人公“梦乐团”是真正的摇滚乐手饰演,连其中偶尔出现的其他乐手也都是逃跑计划、瘦人乐队等音乐圈内的人来客串。
并且,当影片中出现演出段落的时候,导演就会把影视拍摄手法转变为舞台拍摄手法,将电影效果,转换成了现场直播。
一首首澎湃的歌曲,震撼的现场效果,让观众有当年看MJ的纪录片《就是这样》的那种“在现场”感。
《摇滚英雄》特别珍贵的一点,在于其是迄今为止,对内地摇滚年代相较而言最完整的记录,并且是以第一视角来进行的记录,达到了客观可信。
武为最后的衰落,是整个内地摇滚圈的一个伤疤。
本片算是少有的鼓足勇气揭开伤疤的作品。
联想到现在汪峰抢头条、窦唯坐地铁的现状,真是让人不胜唏嘘。
内地摇滚,的确经历了英雄辈出的年代,也正在经历英雄迟暮的尴尬。
但是后一辈摇滚人已经做好准备,在记录前辈的同时,摆明了自己不灭的摇滚火焰。
每个跟摇滚擦点边的东西一出来,都一堆人骂,他不懂摇滚!也不知道谁懂
冲这音乐制作阵容!多打了两星半。
之前看的粗剪版,效果很差,后来看了最终成片,对比一下比最初的好很多,故事线索更清晰,但还是有问题,色调不行,另外好多越轴拍摄不知道是故意还是没拍好,窦唯王菲的故事,还是没脱离青春的桎梏,音乐不得不说是亮点,梦乐队那首歌太赞,秦昊演的太好
槽点很密集,故事很意淫,狗血的爱情套了一个狗血的父女相认。基本就是窦唯王菲姜昕高原的故事照搬,导演最后还此地无银三百两地标明纯属虚构,以及,第一次知道还可以吃油条喝北冰洋的。
高度的还原了很乱的贵圈里的很多著名事件。
妈的!浪费了我宝贵的青春————我说的是这部电影。
导演水平不高,CUT勉强能看,原型据说是窦唯,但把人家刻画得太愤青了,以为来的是迷妹,谁知是亲闺女,妹子也是蛮可爱的,戏里的秦昊又酷又丧,特写各种帅之余还有肉体,虽说电影不咋样但却很合适粉丝食用
原型真的不会有意见么
还可以。正好是我当前需要了解的。
瞎看
喜欢一些画面和插曲 拉拉分
我被刘雅瑟所饰演的女主角春晓这个角色的魅力打动了……前两年我看她在赵薇导演的电影《致青春》里演朱小北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女孩一定是个好演员,期待她更多的好作品!👍👍👍
男主角比我还丑
片中的这个乐队确有?
烂,真的烂!导演为何要青年男主表现的一脸猥琐啊?还以为这是九十年代拍的呢,看完了一瞅,2015年的片子,导演可真复古。另外编剧导演和窦唯多大仇啊,这电影就是消费那些年那些事儿呢。
不羁的青春,现在最最后悔的就是没有把自己的青春过的更加热血。顺带吐槽一下,这里边点演员能在丑点吗????????尤其是年轻时候的男主角。。。。
秦昊你别糟蹋自己啊 不就是跟伊能静结婚了吗
五分给两个昊哥的演技,只有他俩有演技可言。
剧情乏味 摄影剪辑秦昊给一星
Jesus, 我怎么能没标记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