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911二十周年看了这部片子,又搜集了一些当时的资料,心中感慨万千,不仅是当时造成的伤害,20年后这件事遗留的问题还有很多。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向前走,尽量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重演。
😭😭😭😭😭😭😭😭😭😭😭😭😭😭😭😭😭😭😭😭😭😭😭😭😭😭😭😭😭😭😭😭😭😭😭😭😭😭😭😭😭😭😭😭😭😭😭😭😭😭😭😭😭😭😭😭😭😭😭😭😭😭😭😭😭😭😭😭😭😭
9.11的背景下,5天,19个动物,7000多位无家可归的人在一个叫做石头岛上,与当地居民的故事。
20年前的那天,这场人为的灾难让世人震惊与悲痛,20年前的那天,又因为同样的原因在遥远的某个地方发生着令人感动的故事。
先说一下感觉不足的地方。
前半段个别部分,感觉完整性会有些不足,但后半段越来越好。
并且融入的元素有些过多,太多想表达的内容,但个人感觉,有些内容跟故事主线和背景相关,例如关于种族和宗教,感觉是可以,但有些其实并不必要,例如性别,同性恋和女性平权的元素,虽然可能都来自真实和采访、调查得知的信息,但需要有所取舍。
全部容纳在一部一个多小时的音乐剧中,会显得有些满,有喧宾夺主之嫌。
另外,音乐方面,除了女机长solo的那段,以及“im an islander”,其他部分的音乐不是太有记忆点,相比经典剧目的创作来说还存在一些差距。
但上述提到的缺点都不是很大的问题,只是如果可以完善会更完美。
但作为一部小成本的音乐剧,编排很巧妙,每位演员都很有实力,身兼多个角色,场景转换通过简单的道具位置和灯光变换体现的很流畅。
国内也真的是应该学学,动辄就是大制作,几百万上千万的投资,但实际成品后演不了几场,导致高昂的票价。
而国外其实除了众所皆知的那几部经典大制作,现在大多数都转型为小成本,精制作。
一旦上演不会造成大家看不起的票价,并且一演就是几百场,好多年。
即便不从艺术角度,从经济角度来说。
这才是正确的运行轨道。
作为9.11题材的作品,视角比较独特,没有把悲伤和痛苦作为重点,而是温情与快乐。
告诉人们伤痛的背后,总有那些也许你从未谋面的陌生人愿意伸出援手带来温暖。
算是一部上乘音乐剧作品。
结尾很棒,又拉回了主题,并且最后的乐队营造的欢乐气氛放佛是在告诉人们,没有永远的悲痛,让我们记住它,但依旧充满希望并乐观的走向未来。
致9.11离去的人们,被铭记的就未曾远去。
《来自远方》是一部关于缺席的音乐剧。
它讲述了大批乘客因为“9·11”恐袭而被迫降落到加拿大纽芬兰的一个名叫甘德的小镇的故事,展示了当时面对如此紧急事件时的众生相:怀疑、惶恐、迷茫、愤怒、悲伤……各种负面情绪一下子全都涌入到这个加拿大偏远小镇中,然后在那里疗愈、放松。
小镇人民用自己的热情与温馨接纳着同样始料未及的挑战。
《来自远方》的多线叙事是极为复杂的。
每一位都分饰多个角色;一些角色有明显的的人物曲线,而有许多没有姓名但是典型的人,他们都有所表达,可是他们的话语马上就淹没在了整个故事的大叙事之中。
他们的呐喊看似无足轻重,似乎只是整个剧的“气氛组”,但这模拟了当时的小镇一下子迎来如此多外来人口的混乱。
(你能想象吗?
整出戏仅仅只有12名演员!
)突如其来的访客,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旅行动机,有不同的目的地,甚至说着不同的语言,但同时也都偏偏被运送到偏远小镇这里。
计划被打乱了,每人此刻的个人诉求与对于恐袭事件的求知欲杂糅在一起,他们无所适从,只能在纷乱无序中努力去保存自我,去寻找出口。
他们的呼喊似乎被听到了,但又无人回应。
这种时候,耽搁的一场极为重要的商务谈判又算得了什么呢?
太多声音都同等重要,所以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意义反而是通胀的状态,原本的价值体系在此时此刻处于崩坏边缘。
同时这出戏的舞台调度又是一流的,全剧刻画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英姿飒爽的女机长、纽约消防员的母亲、自省的男同性情侣、紧张兮兮的黑人小哥……编剧凝练出这些极具代表性的角色,突出了这群乘客的矛盾与挣扎。
他们先是被困在敝塞的机舱,然后又被安置于陌生的临时居所。
大概他们是世界上最后得知在2001年9月11日发生了什么的人吧。
在滞留期间,他们的情绪发展是由脆弱驱使的。
后怕、担心、焦急……女机长热爱飞行,不过此刻她痛失熟悉尊敬的同事,她一生信任依赖的飞行器却成为炸弹;她曾经创造历史,但是在甘德,以往的成就感不再,她需要对乘客们负责到底,同时自己也一样无援无助。
还有人因此相识,互生情愫,但恐袭这个特殊的情况却令他们隐隐自责。
有道是911改变了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
这出戏倒是像是灾难的另一面,它捕捉一些隐性的、缺席的事物。
即便是万众一心,每个人的小情绪也必然拧巴。
幸好,小镇人的热情与慷慨把整出音乐剧的光谱向低频区进行安抚,这种底色成为整个这段佳话成立的必需之物。
即便绝望与悲恸迸发在曼哈顿的现场,而心痛的感受却暗涌于整个世界。
来自远方的噩耗,有如突然需要一张床铺休息的疲惫之人,需要沉淀,需要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关怀,最重要的,需要找到一个出口、一条回家的路。
在事件发生20周年之际,Apple+《来自远方》的官摄是旧日伤痕的一道回响。
它独辟蹊径,用远方的远方去弱化掉灾难本身的震撼与悲伤,选择去审视灾难的余波。
它把远方变成了现场,把彼时换作现时,它激发了没有经历灾难的幸运儿们一些“缺席”又身受的回忆,911的辐射有多深远,究竟自己何以至此?
每个人都会有所感慨。
我跟朋友一同观看《来自远方》的剧院录像的时候,他不断感叹的便是:“这出戏太适合疫情之后观看了!
”的确,虽然没有去过抗疫一线,甚至身边都没有病例,我们每个人却真真切切被这大流行病所影响了。
我想看完这出音乐剧,我们会想起之前已经模糊掉的新闻,有温暖、有气愤、有荒诞、有焦灼,如此复杂的情绪都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空间。
如果更宽泛地讲,大事件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波及到我们每个人的。
平凡的我们身处在太多关键事件的远方,而远方发生的灾祸仍旧不得不让我们切肤经受,我们要以一种小镇人的态度去接纳它们,但愿能有好的结局。
全片最爱的一段就是女机场的独唱,翻来覆去听了好多遍,就在网上搜了下相关资料贴在下面。
《来自远方》官网:https://comefromaway.com/index.php《贝弗利·巴斯于 9 月 11 日飞往美国航空公司,她的故事变成了音乐剧》:https://www.mamamia.com.au/beverley-bass-come-from-away/以下是对报道的翻译:没有多少人可以说他们坐在观众席上,在短短4分19秒内观看了他们在舞台上记录的整个人生。
但贝弗利·巴斯(Beverly Bass)可以,她一共观看了“她自己”的《我和天空/Me And The Sky》 158次。
她对音乐剧《离家出走》的每一个字都了如指掌,这部电影设定在9月11日袭击事件发生后的一周,讲述了当38架飞机被迫意外降落在加拿大甘德小镇时发生的事情的真实故事。
贝弗利是这些飞行员之一,她回顾2001年在甘德的那五天,怀旧和悲伤交织在一起。
基地组织劫持使用的两架飞机是他们的——所属美国航空公司。
“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被挟持的)人是我们两架飞机之一的机组人员,袭击五角大楼的机长 -他和我住在同一栋公寓楼当我们在纽约受雇时,”贝弗利告诉记者。
但他们要到30小时后才知道同事的命运。
当时他们发现自己在一个人口不足10000的小镇的停机坪上被限制在飞机上28小时。
“我们在9月11日上午10点降落,工作人员们到飞机上说“你要到明天才能下飞机”。
我们节省了晚餐的送餐服务,分发了毯子和枕头,并放上电影。
当时天气很好,我们很高兴能够打开飞机舱门,我们会邀请他们 [乘客] 回到驾驶舱轮流过来参观,”贝弗利说。
第二天早上7点30分,当贝弗利、她的机组人员和他们的156名乘客终于被送进航站楼时,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候机楼的每一面墙上都摆满了桌子,每张桌子上都摆满了你甚至无法想象的食物。
但我们早上下飞机,[我意识到]他们一定都吃饱了“晚上准备食物。
这是我第一个念头,我们不是在一个普通的地方,”贝弗利告诉记者。
对于来到甘德小镇的6700名陌生人来说,他们对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的经历充满了善意。
这就是为什么它能以音乐的形式而永垂不朽——而贝弗利是主角之一。
但这并不是贝弗利一生中唯一的非凡经历。
1976年,贝弗利成为美国航空公司的第三位女飞行员。
1986年,她成为美国航空公司第一位商业飞机的女机长。
那年晚些时候,她担任了商用喷气式飞机历史上第一位全女性机组人员的机长。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她必须应对一个尚未准备好让女性进入驾驶舱的行业。
当她刚开始找工作时,有人告诉她,“我们不能让一个女人带着我们的高管到处飞,他们的妻子会怎么想?
”“我甚至不认识另一个女飞行员。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
所以我在机场是个怪人,”她告诉记者。
因此,当一位防腐师向她提供了一份工作时- 运送死者尸体,她无法拒绝。
“我白天上大学,下午和晚上我会飞运尸体,”贝弗利说。
“我会坐那架单引擎飞机,里面装不下棺材。
尸体会放在担架上,上面盖着一张床单,货物抽屉很小,所以你必须把担架倾斜到把它放在飞机上,然后床单会掉下来,头会在我的右边,”她说。
“我不得不翻过他们的脸才能坐到我的座位上,所以他们在旅途中就在我身边。
我很高兴能拿到飞行报酬,我不在乎他们在里面放了什么。
”为美国航空公司飞行32年是贝弗利一生中最大的荣誉之一,在 9/11之后的七年里,当她还在为美国航空公司飞行时,她经常从机组人员那里听到她来自甘德的一名乘客在船上,所以她会上前聊天,共同回忆那段经历。
自2001年的那五天以来,她已经六次回到甘德,如果COVID-19允许她在2021年到达那里,那么在袭击发生20周年之际,她在同一家酒店(假日酒店)预订了14间客房。
至于关于她的经历的音乐剧,贝弗利坚持你应该去舞台上看“她”。
2018年十月,《来自远方》在百老汇成为全世界登台历史最长的加拿大音乐剧,赢得了50多个奖项。
贝弗利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收到年轻女孩的电子邮件和信息,她们通常穿着自己的飞行员制服,演唱她们自己演绎的《Me And The Sky》。
从她开始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的那一刻起,她的同事就告诉她,她是一个“开拓者”,但即使在50年后,她也很难将自己视为那样。
“也许50年后我将能够说‘是的,我曾经是’。
但我只是一个梦想驾驶飞机的孩子,我要实现这一目标。
幸运的是,它对我有利,”她说。
“我的生活如此美好。
我是一个老妇人,三月份我将69岁,我仍然在驾驶喷气式飞机,”她补充道。
对于那些可能认为关于911的音乐剧“太悲伤”而无法在夜间欣赏的人来说,贝弗利有这个故事要分享:“我在DC的时候请了一个年轻人去看这个节目。
他是我们美国航空公司的年轻飞行员之一,他是撞上北塔的副驾驶的儿子。
他父亲去世时他15岁. 我们在航空业有我们所说的“失去的十年”,因为在911之后我们有10年没有雇佣一个飞行员。
他是9/11之后雇佣的第一个飞行员。
他是在 2011 年被雇佣的。
“所以如果他能看到这个节目并且绝对喜欢它,我不知道人们怎样才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当玛格南摄影师按下快门的刹那,当百老汇演员唱响第一个音符,关于911的历史叙事便分裂成两个平行宇宙:一个定格在双子塔坍塌瞬间的视觉震颤里,一个流动在纽芬兰岛38小时的人性交响中。
灾难的艺术再现由此呈现出独特的双面性——玛格南摄影集以每秒1/500的曝光速度切割历史断面,而音乐剧《来自远方》则凭借戏剧特有的时间延展性,编织灾难的涟漪效应,让事件的回响在时间的深处久久不散。
在玛格南摄影师冷峻的镜头里,罗兰·巴特所谓的“刺点”化作钢筋丛林中的尘埃云团,消防员头盔上凝结的血迹,以及悬停半空的公文纸页。
这些凝固的瞬间以零度叙事的方式将灾难转化为集体记忆的标本。
而在《来自远方》的剧场中,当女机长贝弗利·巴斯唱响《Me and the Sky》,她的生命轨迹在灾难的背景下与一架钢铁巨鸟的坠落交汇,形成一种命运的复调。
飞机不再只是袭击的象征,更是女性突破职业天花板的隐喻,使这场灾难获得超越时空的寓言质地。
两种艺术在时空中形成了奇特的复调。
玛格南摄影师们遵循“见证伦理”捕捉的创伤现场,执行“旁观他人之痛”的职能。
而音乐剧把镜头转向灾难的边缘:大西洋上空38架盘旋的客机,纽芬兰岛民翻遍厨房凑出的9000个面包,犹太老妇用教堂烛台为穆斯林青年点亮祈祷角。
这些叙事褶皱里的微光,意外构成了“奥斯维辛之后”的诗意可能。
在甘德小镇的临时剧场里,华尔街股票经纪人和非洲移民厨师分享同一瓶威士忌的桥段,与摄影集里那张著名的人群逃生照片形成镜像。
前者在戏剧柔光下模糊了身份边界,后者则通过广角镜头凝固了集体创伤。
两种艺术媒介在空间维度上搭建起了“创伤中心”与“治愈边缘”的对话场域。
谢幕时演员们手拉手跳起纽芬兰传统舞步,这个共同体重构仪式瞬间,与玛格南照片里幸存者手挽手穿越瓦砾的画面,最终交汇成同一个意象。
纪实摄影以锋利的棱角保存记忆,而戏剧则提供柔性的抚慰,使苦难得以被讲述、被分享、被理解。
在记忆与遗忘之间,我们既需要凝视伤口的锐利目光,也需要在共鸣中找寻重建的可能。
最近刚好看了这部还有马格南摄影集,以上内容感悟+AI 润笔
一场灾难,来自远方,一场温暖,来自远方 在这至暗时刻降临的时候,人们进入到了纽芬兰,他们遇见的是温暖与善良。
在轻柔的音乐中流进群众中,流进故事中。
孤舟与孤舟,成就了孤舟不孤,甘德人民的善良与热情,如同暖阳般照射在人们身上,无关与种族,无关于性取向,无关于信仰,更无关于性别,有的只是人们心中的善。
孤舟不孤,改变的是人与人的,成了灯火中的星星点点,点明了黑幕。
二十年的黑暗渐渐,二十年的时光,如同响指般消失,当时的快乐如同虚幻美梦般相伴一生,永不忘怀,直至进入那最深的孤岛。
上一次看这样放在网络平台上的百老汇音乐剧还是汉密尔顿。
当时看的沉迷其中无法自拔,OST反复在手机里听,每次听到那种激昂的情绪还是会浮现。
带着很大的期望看了这一部,虽然与汉密尔顿形式不同,但一样的精彩绝伦。
可能少了一些恢宏场面,是以小人物的视角来讲述那样一个不平凡而又平凡的故事,感人肺腑。
911的当下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初中生,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意味着什么。
而哪怕到了如今,也都不知道当时居然还发生过这部音乐剧里讲述的故事。
那么多飞机被迫降落,而陆地上的民众却不知道飞机上有没有同样的xx分子。
可是啊,他们拿出了自己humanity的那一面。
他们care,他们在意飞机上乘客的衣食住行,在意他们心理上能否接受,在意他们精神上的打击和重创,在意他们是否需要一些特殊的生活用品,甚至还在意那些和人类一样的生命。
而人性的闪现恰恰落在这样的细节之处。
在那样巨大的创伤下,这些闪烁着的光辉点显得尤其可贵。
我最爱女机长的那段成长史的唱词。
太好听,百转千回慷慨激昂。
我们不屈,我们不怕。
每次看到911的话题,总有人在下面评论上升到国与国的高度以此来对这次巨大的灾难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
可是啊,看看那些纪录片,这些受伤的,遇害的民众。
他们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都做错了什么呢?
他们与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说句粗鄙的话,我们只是“碰巧”没有出生在USA,没有遇到这样的灾难罢了。
如果遇到了,难道还要对自己说一声活该吗?
这个世上有国家,有民族。
可总有些事情是超越了这些的。
我们之所以能够活着,人之所以可以称之为人,我们身上那些发光的地方,无他,也只有humanity罢了。
比起《汉密尔顿》,《来自远方》的海报低调到差点让人错过,但是份量比《汉密尔顿》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是2021年9月百老汇的演出官摄。
音乐剧开场,伴随艺术家们的演绎,你知道了地理位置:纽芬兰岛的小镇甘德。
这个当时人口不足一万的小镇,也不是什么旅游胜地。
这里有什么故事可说?
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遇恐怖袭击。
当时美国马上关闭了领空,要求一切飞往美国本土的飞机要么返航,要么就近迫降。
而甘德小镇的这个马上面临拆除的国际机场忽然间要担负起一场impossible mission——接纳近40架国际航班,其中有很多是欧洲飞来的大型客机。
这意味着,加上机组人员,有近万人要从天而降!
《来自远方》采访了当时参与援助的镇民,为我们讲述了那三天发生在这里的一切。
这部舞台剧层次非常丰富,大到人道主义,小到个人友情、爱情;从种族问题讲到女性、LGBT群体的社会接纳;有生离死别,也有相遇重逢。
正如剧中所唱,一些东西失去了,另一些被建立起来了。
整部剧的基调是自由主义式的,或许这才是正确对抗恐怖主义的途径。
用融合代替隔离,用积极代替阴郁,用好好生活代替暴力反应。
这部剧是在支离破碎中开出的鲜花,远比美军践踏阿富汗这20年取得的成绩都大。
今天要聊的这部作品《Come From Away》,中文译名《来自远方》,是同名话剧的官摄版本。
根据真实历史改变,讲述了在911灾难发生时,近7000名旅客被迫滞留在纽芬兰一个名叫Gander的小镇的故事。
上映时间是21年的9月11日,这个节点有两重意味,一是纪念911事件20周年,另一个是在那个时间,因疫情所关闭的百老汇终于重新开放。
在影片的开头,还特意增加了一段观众入场的画面。
今天,我重温了这部作品,并且打算聊聊它。
关于CFA有很多溢美之词,在那些把它称为百老汇新经典的文章里,你可以看到很多对于其音乐,结构的分析,在这里就不一一复述了。
只列举我感触较深的一个点:它的结构设计和舞台调度真的很炫!
这里并不是指的其舞台布景有多么华丽,恰恰相反,全剧用到的素材只有一个背景板,几颗树干,几把桌子和椅子。
这些道具在10位演员的手里,通过的简单的变化呈现出了机舱,酒吧,运动场等诸多场景。
每个演员都进行了多角色扮演,10个人共计塑造了30多个角色。
全剧节奏紧凑,不仅没有中场的休息落幕,甚至连留给观众鼓掌的间隙都没有。
舞台调度和技法令人折服。
但这都不是我选择在当下重温它的理由。
重看CFA,是因为它回答了一个问题:在灾难发生的时候,究竟是什么在触动我们。
它同时也在回答另一个问题:为什么CFA会是一个难得的好故事。
当下的人们对于CFA的背景设定并不感到陌生:因为突发的灾难,近7000人临时被通知无法按照原定计划进行跨国流动,而是被迫被隔离在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镇上。
所遇到的困难也很容易想到:没有住所,小镇居民需要临时改建运动场和学校来容纳这部分旅客;没有物资,7000个人为期5天的吃饭问题亟需解决;以及最主要的——恐惧情绪的蔓延——谁也无法确定,滞留在甘德机场的38架飞机里面还有没有炸弹,谁也无法确定,在你身边的穆斯林会不会是另一个恐怖分子。
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
一、关于偏见和歧视CFA几乎囊括了所有能产生偏见和对立的要素:性别歧视,少数族裔,LGBT,但你稍稍了解下背景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强行添加的人物设置,舞台上所有的人物均有对应的人物原型(影片结尾处放出了各角色与其人物原型的合影)。
这么多人汇聚在一个小地方,不仅不是本地人,甚至大部分人都不说本地语言。
恐慌的情绪在灾难前一定会蔓延,尤其是在信息不通畅的情况下。
在未被告知外界情况,封闭在机舱28个小时之后,机内人员已经开始高呼“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而当他们听到布什的宣言之后,另一种情绪也悄然滋长。
比如对于穆斯林乘客反复排查,层层设卡。
直到他们发现,他们可以共享同一种语言。
“Suddenly we speak the same language [the Bible].”这中间有一段不同语言、不同声调、不同习惯的祷告交织在一起的演唱,非常震撼。
而我一直认为,这里的Bible更像是对于Humanity的一种指代。
因为人类的同理心,才会出现凯文说“感觉全世界的Gay都在这个酒吧里”;才会让穆斯林大厨被邀请进厨房一起准备应急食物,也才会有女机长贡献的那首全剧最著名的《Me and Sky》。
面对7000个陌生人,这里没有本地人对于外地人的嫌隙,更没有外地人对于本地人的推搡。
如果个体之间无法互相理解,那反复被宣扬的同一种语言和同一种信仰是否也就没有了意义?
二、关于无差别的爱在滞留甘德小镇的旅客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19只动物。
BONNIE在机舱发现这些猫猫狗狗的时候也是有些慌张的,何况里面还有一只纽芬兰从来没有过的倭黑猩猩。
他们是否健康?
是否有传染病?
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下是否还有人力能来照顾他们?
没有人能够回答。
那么要怎么处置他们呢?
不要让他们下飞机?
找个房间把他们统一关起来?
还是索性来上两铁锹?
对于把动物称作自己“other kids”的BONNIE来说,她要选择救助他们。
在这5天里,她甚至帮助那只倭黑猩猩进行了接生。
越是在危难的时候,越要扩大对于生命的定义,越需要呼唤无差别的爱。
如果历史倒回,今天可以在“危机关头”对于另一个物种下手的人,或许也会在“非常环境”下对另一个人种下手。
那谁又知道,你们是否有一天会因为讲的是不同语种而被针对呢?
三、关于理解与回馈一个几百人的小镇要如何接纳7000人呢,他们的答案是去找这些人所需要的一切,并无偿的提供给他们。
或许是事情发生的过于突然,他们还没有悟出在家做一个肉饼就能卖100美元的商机。
对应的,尽管在送别这些世界旅客时,岛民们一再表示什么都不需要,但在他们离开之后,岛民们清点小镇的留言箱,发现里面塞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货币。
10年后,那个曾经担心邀请他留宿的房东偷他钱包的小伙子,带回来了他为镇上学校筹集的100万的奖学金。
纽芬兰也成为了除美国之外,唯一一个获赠世贸中心钢铁骨架的地方。
我们看了很多关于众志成城的宏大叙事,在这样的叙事里,我们称颂的对象被凝结成一种职业,一种形象,甚至是一种抽象的中心化的存在,唯独没有人。
你很难想象,如果CFA的这场救助,是由加拿大政府定调,纽芬兰指导,甘德小镇村委会统一调控的,那这个故事会干瘪到什么样的程度。
施救者可以和被施救者一起在酒吧欢歌饮酒,亲吻鳕鱼。
但如果面对的是一场“慰问世界人民”的小镇汇演,不知道他们还能否裹着毯子笑着接受。
在豆瓣,在云村,很多人都在诉说自己为何被CFA感动。
但所有理由的核心,都是看见人,看见生命。
你面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而不是某地居民,某个职业或者“某位不听管教的人”。
在灾难面前,最能打动人心的,绝不是“众志成城”的呼喊,而是“守望相助”情谊。
看见人,看见生命,“守望相助”永远比“众志成城”更可贵。
Welcome to the Rock!
百老汇音乐剧《来自远方》(Come from Away)是一部彰显人性之光很有魅力的音乐剧,曾获得托尼奖。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音乐剧《来自远方》的音乐和歌本由Irene Sankoff和David Hein创作,讲述了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发生之后,38架飞机被迫在加拿大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的小镇甘德降落后发生的故事。
近7000名乘客滞留机场,小镇人口瞬间翻了一倍。
在尚未接到明确迫降原因及疏散方法的情况下,小镇居民迅速自发组织起来,毫无保留地接待了这些陌生人,不论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性取向,为他们提供住房、食物、衣物。
在了解到迫降的真实原因后,乘客们经历了恐慌、绝望,极力想与亲人们取得联系,为所爱的人们祈祷,而小镇居民们则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乘客们与居民们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陌生异乡人之间的尴尬,到逐渐放下防备,最后彼此支撑。
音乐剧以十年后机组人员、乘客与小镇居民的重聚结尾,点题这些“来自远方”曾一度滞留的人们。
正如剧中甘德镇镇长所表达的,“今夜,我们向失去的一切致敬,但同时,我们也纪念我们所找回的一切。
”这部音乐剧被多家媒体誉为年度暖心剧,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
“9·11”事件是一个沉重的题材,尤其是对于亲历者来说,这依然是一道不能触碰的伤疤,这部剧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种“净化”悲伤的效果。
戏剧的“净化”(catharsis)功能由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旨在形容观众在观看悲剧的过程中,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悲伤也得以释放,从而获得灵魂的平静。
这也是为什么,当《来自远方》在美国巡演时,无数观众携家人一同走进剧场,在这部剧中流下了泪水,收获了温暖,他们将它称之为“9·12音乐剧”,因为它关于明天,关于治愈,关于重建。
音乐剧中的《me and the sky》歌曲非常动听,女机长在听到 911 噩耗之后,用这首歌描述了自己从小梦想当飞行员以来的人生历程,以及对此事的无比痛心。
聆听此曲,都会被女机长的认真与热情所感动,人生就应该克服环境的险阻坚持自己的梦想。
不喜欢
作为音乐剧倒是没有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歌曲(机长姐姐的Me and the sky好听!),剧情也比较一般,主要是当年的真实事件很令人感动。在灾难面前,人们确实没办法忍受一直看新闻,而是会想在自己有资源的时候互相帮助,这是不分种族性向甚至动物权益的(穆斯林在那之后确实备受影响)。
歌好听 女性力量 布景简陋演员很厉害 但是政治正确观念输出令人反感
“如果一位陌生人被命运送来”
就个人而言,这部音乐剧给我的感触不是很深,可能某些剧情会有所触动,里面的音乐也没能让我记忆犹深。
女机长每场戏都好棒啊!
人文关怀满分!就是旋律不太抓耳,欠那么点儿意思。
包餃子劇
额。没有一个特定的点触动到我了。和朋友看的,没想到感受是都快睡着了,无法做到这种大爱式的共情。唯一能共情的就是凌晨看的,有一种倒时差之感。
耐听性包括舞台观赏性差了点。女机长solo女性力量依旧最强。
情节凑合 唱功不错 意识形态稍硬
20年后的今日,当别有用心之人还在将彼时的悲剧用作思想灌输的素材和立场观点的划分时,Broadway的一场演出将"We're all islanders"歌颂。二十年不长,阴影仍旧笼罩;二十年却又弹指一挥间,彼时的欢声笑语恍若南柯一梦般虚幻。Something has changed, something has remained, something we lost, something we gained, while something we've never truly learned… Peace&love或许可笑,但它存在过,也将一直存在。
看了女机长线下,真的很惊艳,但整个剧情有点不和胃口
太主旋律了……
看完之后又去回顾了下911事件 窒息和难受
说的太多,唱的太少……
看过最差的音乐剧没有之一,剧情平铺直叙毫无波澜,歌只有第一首能听,真的烂。
没法共情
后半段很棒。所有演员的功底都超扎实。喜欢机长的Solo
911二十周年,纽芬兰小岛上来自远方的人们,没什么记忆点的歌,女机长的solo曲最好听,剧情也就是传统鸡汤风格不太能打动内心,官摄拍得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