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记忆碎片》差不多,都是一群人失忆然后陷入了危机当中,并在这过程中用主角们每次恢复一部分记忆的闪回方式倒叙,来一点一点解开谜团 怎么说呢,觉得中规中矩吧,气氛是有的,紧张也是有的,但看着还是有点无聊,几乎全部场景都在一个工厂里,成片短节奏慢,没啥商业元素,可看可不看吧 总体评分:3.5/5.0 娱乐指数:2.5/5.0 票房表现:场景基本就一家工厂,道具也只是些椅子、绳子等等,成本能高到哪去,只有370万,这个成本拍的电影应该也没打算大规模公映而直接卖碟,北美首周只在2块银幕上意思意思了一下,探探观众的口风,收获3746美刀,小规模加映到5、6块银幕后效果不佳,连票房大扑街的《粉红豹2》首周场均票房都有1654美刀,可见多么的悲催,最终北美票房只有26403美刀,海外表现比较好,最终全球票房有333万
1.为什么不拨打911,一开始,后来要打的时候为什么有人莫名其妙的拔掉电话线?
后来还有一个可以用的电话,为什么不用这个电话往外打电话?
2.为什么警察只派两个人跟踪拿钱的人?
多派几辆车就不怕他们换车了啊?
3.被吊起来的人也许是没有失忆,因为他离失忆化学品最远。
总的来说真的不错,演技在线,构思也挺好的。
下面有点剧透一开始大多数人会认为主角是好人,但后来又不是。。
然后又是了。。。
然后又不是了。。。。
其实如果晚10年拍摄,这电影应该再多拍1个小时,因为只拍了一半。
最精彩的还没拍就结束了,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打算拍续集而迅速结尾。
假想你吸入一种毒气昏迷过去,等你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一个陌生的房间,想不起来自己是谁。
在欧美的悬疑电影中,频繁会出现失忆的主题,失忆(身体机能无任何损坏)——寻找记忆——找回自我身份。
一般来说有几种媒介:1)照镜子——通过镜子中反射出来的影像,回忆这张脸到底在哪里出现过。
事实上,如果你失忆了而身边没有任何能借助来看到自己的物体,你会既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
这部电影中第一个使用的媒介就是镜子,其中三个主角醒来,首先去的都是洗漱间,通过一面大大的镜子看清自己的长相,然后启发一段短暂的关于这张脸的记忆,不过这种记忆一般都比较短暂。
2)过去见过的人或物——某个时刻你好像觉得这个人似曾相识或者某样物品曾经在过去出现过,由此你的脑海中开始出现关于这个人或物的片段,就像是碎片一样,也是非常短暂。
这种似曾相识,有个专业名词叫作déjà vu。
3)过去发生过的场景——这点大概和上点类似,只不过人和物换成了场景,唯一的区别是,关于这个场景的回忆不再是碎片式的,而是可串联的,连成了一个完整的片段。
4)催眠——催眠其实也是给你预设一个场景,然后通过让你再一次回到这个场景中,来回忆那个场景发生的事情。
5)人——和之前似曾相识的人不同,这个人是可以定义你的人。
当以上所有的媒介都已失效,你依旧无法回忆出自己是谁,这时候就会有一个人跳出来,喊你迈克,从此你就只能是迈克,而不能是其他人。
到这里才是我写影评的真正目的——探讨对身份的认知。
假使你完全失忆,通过各种方式都没法回忆起自己的身份,突然有个人跳出来对你说,迈克,我认识你,你是一名律师。
另一个跳出来说,迈克,你和妻子离异,你没有孩子。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出来定义了你。
或许这一切都是一派胡言,谁知道你是不是个律师,你发现自己没有法律相关的知识,没有关系,那可能是因为丧失了这部分的记忆;你的妻子没有出现,他们解释说她已经有了新的家庭,不想再牵扯进来。
于是你便相信了,你叫迈克,你是一名律师,你曾经有过家庭,但是你现在什么也没有。
你开始恶补法律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匹配律师这个角色;你开始试图寻找新的家庭,因为你坚信你只有个离异的妻子,而她已经有了新的家庭。
你越来越符合别人对你的阐释,你就是律师迈克,你成为了某个女人的丈夫,某个孩子的父亲。
到底有没有另一个自己的存在?
也许是杰克,无业游民,有妻子和孩子,他们因为自己的消失痛不欲生。
也许有这种可能性,可是谁会管。
你现在就是迈克了。
那迈克和杰克之间,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是过去某个时间轴上出现过的影像,还是现在真真实实的身体?
如果说思维起作用,现在迈克的思维方式和杰克还有任何相同吗?
你的身份已经被定义,你有一个全新的名字,全新的家庭,全新的生活方式,全新的思维方式,过去你在纽约贫民区,现在你出现在富人区,你的轨迹和过去没有一点交集,你是迈克可是你和杰克共享同一具身体,那么你到底是谁?
你是迈克还是杰克?
如果你依旧叫杰克,你没有失忆,你只是想要摆脱过去的生活,你奋发努力最后变成一个律师,你离婚后拥有了一个新的家庭,你搬离了贫民区来到富人区,你现在思考不再是过去那个杰克的立场,而是现在杰克的立场,这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是很常见的,但是我们不会有身份之虞,只认为这是种进步,摆脱了过去。
到底是什么在定义你?
单单只是那个名字吗?
你叫杰克和你叫迈克有何不同呢?
当然你的父母在最初取名的时候,这两个名字实在是偶然为之,没有任何意义,而一旦这个名字被赋予了某种意义了,它便慢慢膨胀成了一个人,一个你,一个完整的你,有血有肉的你。
这个膨胀出来的你是各种身份的集合,周边关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等,改变其中一个并不会改变你自己的认知,就好像用不同的衣服搭配同一条裙子依旧是上下身的穿搭,而你用一条连衣裙替换就完全不一样了。
曾经有一个古老的思想实验——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 。
最早出自普鲁塔克的记载。
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
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
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
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
对于哲学家,特修斯之船被用来研究身份的本质。
特别是讨论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于其组成部件之和。
如果我们用一个完整的膨胀出来的身份替换已有的身份,是不是就是一个新的人了呢?
一个问题,请快速回答:“你愿意做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
”恐怕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
为什么?
一,我们认为做好人承担的道德压力小,更容易获得社会尊重。
二,我们或许认为选择做好人或做坏人在获得利益上都具有同样的难易度。
三,我们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把自己假想为一张白纸。
那么换个问题,请思考后作答:“你愿意继续做一个好人或坏人吗?
”恐怕大多数人会觉得难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
一,我们无法简单地以好人或坏人评价现在的自己。
二,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是否会有什么事情导致我们不得不放弃现在持有的道德水准。
三,即使我们想要改变自己,或变得更“好”,或变得更“坏”,我们过去的经历,我们脑中的记忆,是否会允许、放纵我们这么做?
人的出生,意味着无限可能性发散的开端,人的死亡,意味着无限可能性的收敛、固定为一个点。
而这段生命旅途中,我们并不完全自由。
我们的记忆昭示了我们过去所为,我们当下所为、未来所计划,都是根据记忆这一基石来决定的。
那么影片中的男主角,在失去了记忆后的选择如何呢?
完全失忆时,他只想着生存,即从封闭密室中逃出去。
发现打火机上刻着女性名字,又回忆起自己是绑匪时,向Coles发问“How can you be so sure we're gonna like what we have when we get out of this place?”,而对方回答“The choices we make from here on out of this shit hole, that's what's gonna define us”后,他决定作为一个好人逃出去。
回忆起自己作为绑匪Woz在密室中与人质搏斗后,他想着至少能让老大留住人质的性命。
回忆起自己离婚丧女后,他内心又有了破罐破摔的情绪。
在回忆起自己是卧底警察后,他拼了命似地与人质一起同绑匪们搏斗。
在回忆起自己原来是整个绑架事件的策划者、并且与Coles的妻子有着不正当关系的时候,他最终选择了“just do what we have to do”,闭上了眼睛。
是不是很懵逼?
懵逼就对了!
电影中的当事人们也很懵逼。
未知的世界是最恐惧的,一个封闭的空间再加上每个人都失忆,都想逃出去,互相猜忌又不得不团队奋斗。
断断续续的回忆才发现这是一场绑架,可是五个人谁是绑匪?
谁是被绑着?
电影后面在其他绑匪从外面回来后推向高潮,大家的回忆越来越多,原来这不仅仅是场绑架案那么简单。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总是会出乎你的意料…… *原创作者:娜娜小姐。
禁止转载,欢迎关注。
新浪微博:@读书_电影_旅行_摄影_ 豆瓣:娜娜小姐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片名和连姆尼森的作品是一样的名字,题材同样是失忆,但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类似密室解密推理游戏。
情节类似电影九死,同样是一群互不认识(或者因为失忆互不认识)的人因为某种原因聚集在密室,要在一定的时间推理出谁是谁,否则他们中就有人会死。
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就是不到最后,都无法揭晓到底谁是好人,多次反转,你以为的好人,经过密室人员剖析发现可能是坏人,最后同伙回到密室,证实你以为的坏人确实是坏人,但是最后这个坏人却杀了团伙头目,最后证实这个坏人是警察卧底,后来卧底回忆起这场绑架案是他和被绑架人的妻子合伙策划的,只为杀死被绑架者,然后带着绑架诈骗来的钱和被绑架者的妻子远走高飞,最后的最后这名卧底应该是和被绑者相处的这个下午让他对他的计划良心不安,将绑架敲诈的钱如数上交。
故事是个好故事,神反转的点也确实抓人,但是这种密室推理影片缺乏剧情,全是干巴巴的推理对话实在是让人看不下去,缺乏视觉刺激,不是个人喜欢的题材。
《玩命记忆》集合了失忆和密室两大时髦的悬疑元素,主要讲了在一间密闭的仓库里,五个因意外而失忆的男人寻找出路同时也寻找记忆的故事。
这原本只是一次普通的绑架,却因为失忆而变的复杂起来。
因化学品的意外泄露,仓库里的人都昏了过去。
当他们相继醒来,都忘记了自己是谁,混淆了绑匪和被绑架者的身份。
这时,电话响起,绑匪的同伴将在日落之后回来。
于是,在无法确定自己属于哪一方而无法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这群相互猜疑的人又必须联合起来。
说到失忆,就会想起《记忆碎片》来。
不过这里的失忆和《记忆碎片》里的失忆还是很大的不同的,没有那么费劲,要观众和主角一起去完成关于记忆的拼图。
这里的失忆没有那么严重,随着剧情的展开和深入,每个人都相继想起一些片段,当然都不是很完整很具体的,因为真相总要在最后揭晓嘛。
不过你有兴趣的话,已经可以根据回忆片段和各个人物的表现,去猜测每个人的真实身份了。
而关于密室,在其他的电影里展现的可以说够极至了:《立方体》的诡异,《电锯》系列的残酷,以及很多侦探片中的推理。
这里的密室,没有花哨的设置,只是为各色的人物提供了一个展现人的本质或者说本能的特殊舞台。
每个人醒来时的姿势和处境,虽然多少有些象征和模仿的意味,但主要的还是为剧情、为还原真相服务的。
再来说人,因为失忆而丧失了个体的身份,人也就变的更纯粹了。
一方面是原来为了利益而生死对立的,现在也需要合作;而另一方面有信任就会有猜疑,有本能的救生和坚强也有身处险境的脆弱。
任何一丝情况的改变和更新,都会让彼此的关系发生变化。
于是就有了戏剧的冲突和张力。
再说说各个人物,这是影片里最精彩的部分。
先说拿着打火机的帅哥A,这应该是影片中的一号男主角。
一脸的忧郁,看着就不象坏蛋,可根据他的记忆他似乎是属于绑匪一伙。
果然后来其他绑匪回来了,他是他们一伙的。
不过他还是选择站在了“失忆伙伴”一边,同时通过外面追捕绑匪的警察透露,原来他是卧底,果然是个好人(最后的结局也是最后的意外,我也在文章的最后再说吧,呵呵)。
光头男B,论形象应该是最象绑匪的一个,不过他以后的表现渐渐说明他是最值得放心的一个(最后的真相他是原来这出绑架的最大受害者)。
穿蓝体恤的C,是个典型的电影角色,不是恶徒却有些让人讨厌,最后英勇一把却免不了一死。
胖老头D,一出场就是被绑在椅子上,看着象受害者,不过却真正是绑匪的帮凶。
还有那个被手铐吊在上面的E,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色,一直吊没什么表现,且第一个死掉。
不过他却是影片中相当有意味的一个,他是对密闭的仓库里的情况看的、理解的最清楚的一个(我怀疑他也是对真相了解最清楚的一个),不仅仅是因为他高高在上看的清楚、发现了手枪,还因为在别人相互猜疑、争执、甚至绝望的时候,他讲了个故事,让其余的人顿悟似的团结起来了(他是绑匪中的一个,讲完故事就死了,也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吧)。
最后的结局,全部真实浮出水面,呵呵,原来警察帅哥A和光头男B的老婆勾搭在了一起,一起策划了这起绑架,借他卧底的毒贩之手干掉光头男,然后来个人才兼收(光头男是个大富翁,显然太关注生意场,冷落了老婆)。
不知道有没有人觉得这是画蛇添足的一笔,我觉得这是相当精彩的。
A在失忆之后,做了和原本计划完全相反的事,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他呢?
人性的复杂,人性的善恶,意味非常,这正是“Unknown”的精髓所在。
(欢迎关注个人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
)
脸盲怎么这么多,那医生也就是打个照面,和主线剧情根本毫无关系!!!
<图片1>医生是导演客串的啦,平头男是《拯救大兵瑞恩》里的狙击手!!!
这么多人被某篇影评误导,还以讹传讹…………………………………………………………………………………………本片结合了密室和失忆两大惊悚片的典型元素,说实话,这个前提设定很棒:五个人,人质绑匪因为失忆,一团乱麻地困在密室里原本这个故事可以做的十分惊险刺激,但编剧显然功力还不够火候1、外部线索几乎多余,绑匪去拿赎金的动作戏根本不具备任何戏剧作用;电话就可以把外部冲突交代清楚,这些外景戏和我们的几个主角都毫无关系;2、失忆的五个人,一个快要挂了,几乎可以删去(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他死前说了一个团结就是力量的鸡汤故事),四个主要角色(两个人质,一个绑匪,一个卧底),请大家注意,他们的道德倾向全都认为自己是好人!
这也意味着这个密室环境里几乎没有内部冲突!
他们的冲突无非是抢枪(动作),怀疑对方是坏人(迅速妥协、暂时和好),这个内部环境相对是安全的,安全意味着冲突弱,没戏,局势几乎从头到尾都保持平衡。
这很像一局不知道身份的狼人杀,狼人平民傻傻分不清楚,谁先翻看自己的底牌谁就能掌握主动。
结果唤醒记忆的是一个认定自己是好人的绑匪,两个平民,能产生威胁的两个货真价实的绑匪呢?
一个被手铐拷了起来,失去了行动力,也就意味着基本上淘汰出局,连参与投票的资格都没有,类似于狼人自爆了一个。
另一个,也就是戴眼镜的老头,等到一切都快要大白的时候他才被手上的茧子触发了记忆……游戏都快结束了,你作为一头狼居然才知道自己是狼人!!!
傻不傻!
所以这游戏压根没劲。
试想,如果老头早早想起了自己的身份,并且一直伪装,试着除去其他人(人质)、打破平衡的话,那也不至于这么枯燥无聊吧。
这种局势最好玩的是敌我不分,充满了无限可能,一旦BOSS们回来,基本上悬念就over了。。。
别跟我结尾那两个逆转,主角从绑匪→警察→幕后黑手,生硬尴尬,没有任何铺垫,完全是编剧自说自话,这种反转的力度太弱了。
这部电影是搜狼人杀题材的时候被安利的,看介绍还以为会是密室加狼人杀加大逃杀的组合,结果是我想太多了。
电影每一次剧情反转处理得很不错,但无论人设还是逻辑,挺有争议性的。
当好人和坏人同时短暂失忆时,三个匪徒中两个在表现好人身份,如果本质就不坏,何必还要当坏人呢?
特别是第一个挂掉的匪,若没有他的鸡汤良言,剧情应该是另一番走向。
先来说说故事起因,一个废弃的工厂仓库里面困着五个受伤昏迷的男人,其中沃兹、布洛克曼、科尔斯是三个匪徒,寇斯和麦肯是人质。
因为人质脱身时出现混战,导致有毒气体释放,致使五个人都出现了短暂的失忆。
五个人通过电话讯息和报纸信息,相互拼凑出了一个真相,那就是有另一群匪徒正在拿赎金的行动,而且已经得手,日落前回到工厂,两名人质到时肯定会被杀。
所以五个人要在此之前,互证身份,生怕被杀死。
男主沃兹通过记忆片段,想起自己是个匪徒,可他有女儿,怎么看都不像坏人。
比较信任他的年轻人也记得自己是寇斯,也就是好人身份,受伤最重的人临死前说男主救过他的命,所以大家的身份表面上是明牌。
原以为的互杀没有出现,四个人决心不论身份,先一致想办法逃出去,不让匪徒回来杀了人质。
这个协议在失忆时尚能立足,因为大家都怕自己是人质所以不想死,在明牌后还坚持如此,着实有点想不通。
既然都知道对方是匪徒,还因为匪徒的话,相信对方会帮自己逃生,这是多么天真的想法,一个逻辑BUG。
绑匪头目斯特范带人回来,一阵小骚乱之后,还剩下沃兹和两员工活着,斯特范让沃兹杀人质,结果场外信息却曝出他是个卧底,还真是一波三折的记忆。
关键时刻还是寇斯小爆发了一波,杀死了斯特范,救了沃兹一命。
警察赶来时还带来了寇斯的离婚妻子,这时沃兹才想起绑架案是他一手策划的,要和这个女的远走高飞,但因为失忆而做了完全不同的行为,最后更是把赎金交给了警方。
所以沃兹的人设充满了矛盾点,他是警察,失去了妻女后以缺钱为由,成为了一名卧底。
很明显这个卧底身份需要打个问号,能策划绑架谋杀寇斯,到结局的迷途知返,或许是人性本善感念寇斯的救命之恩,但也有可能是将计就计诱骗斯特范行动,为了尽快抓捕犯人而实施的骗局。
很难讲他是否黑化过,但很庆幸在失忆的时候,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不然从黑警逻辑上会有更大的问题。
本该拍得很神奇。一般般吧
三星半
这剧本无语了,悬念感一点没出来,偏偏要装成一副高智商电影的样子。五个人在一个封闭空间苏醒,最后一丝丝的抽丝剥茧推出了令人震惊的真相,这种题材拍得好的是心慌方,拍得不好的就是这部。双线同时进行削减了悬念感,毫无必要
如果在犯罪现场,绑匪与人质一起昏迷失忆该怎么办?设定有趣,以小博大,即使是小成本密闭空间戏,仍具叙事野心,真实身份揭晓一波三折,多重反转抬高故事娱乐性,这一规律在后续十多年中依然奏效,如今俨然成为撬动票房密码。
na/si
剧本杀式电影。仅靠记忆的逐渐恢复来陈述真相,丧失了推理的必要,即使结局一波三折也寡然无味~当记忆归零,回归人之本性,心底的良知被唤醒。吉姆卡维泽亦正亦邪,适合这种不断起落的角色
集合了失忆和密室两大时髦的悬疑元素。如果失忆,你会猜自己是好人么?
3次反转啊!那啥气体太厉害了。。。。
只是单纯的切断之前记忆 而后一点点恢复而已 剪辑还好 镜头还好 开头压太沉 片尾力度不够
开头不错,但是剧情推进单纯依据记忆闪回恢复,没有让封闭小空间内小团体关系足够戏剧化,另外副线比较鸡肋,结局的双重逆转有些为了逆转而逆转的意思。
结局还算不错吧
悬念横生哈~~
一般般的仓库囚禁悬疑片
两部Unknown放一起看,故事的核心是一样的……这部显得更突兀
室内情景剧,除了结尾转折的新意略微提升了电影品质外,其余乏善可陈。
布鲁斯威利的出场很酷
跳着看的
独特记忆造就独特的人,善与恶有时是一线之隔,你有真正了解过自己吗?
你是好人,还是坏人?
本以为是大家来解谜结果却是靠着人物记忆闪回慢慢推进剧情揭开谜底 比较不需要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