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看的是此片令观众不爽的能力——让人从在心中默念“一群装逼货,草泥马”,之后大叫“真他妈不值,草泥马!
”,再到砸桌子怒吼“快打死他啊!!
草泥马!!
”,最后无力地嘟囔“活该吧,草泥马……”至于秩序伦理什么的玩意,拜托,此片还没上升到那个高端好吗?
设置和剧情过于傻逼和混乱,无法自圆其说,冲突点极端不平衡,人物塑造生硬,想表现男主角的忠于职责却活生生演成了一个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不择手段的装逼犯,给人一种“喂,男主角,你才是反派吧”的感觉。
所以整片看似高端但实为荒唐,真是太浮夸……想看好看的,还得移步《战略特勤组》、《彷徨之刃》啊
喜欢三池崇史的观众笼统来分有三种人:追求刺激的人、寻求快感的人和娱乐至上的人。
在三池崇史的电影作品中,很难找到一部或清新、或优雅、或写实的影片,大部分作品充满血色和残暴。
有些观众把三池崇史比作日本的昆汀·塔伦蒂洛不是没有原因的,那四溅的血浆、暴走的行径、疯狂的杀戮呈现在画面中的却有种难以言表的美。
能令影迷疯狂,必定有着难以替代的魅力。
比起昆汀,三池崇史更多了一份叛逆和愤世。
他的血腥之美是黑暗的、阴冷的、深沉的,也是严肃的。
早期为影迷追捧的影片《杀手阿一》、《切肤之爱》、《热血高校》……中无不透着浓浓的怨念,似幻非真的剧情和画面更增添了作品黑暗、阴冷的气质。
但是,极有新意的杀戮方式又给影片增添了相当高分的趣味性和视觉冲击力,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无怪乎得到那么多观众的支持。
但是《一命》之后,三池崇史似有改邪归正、书写正义的苗头。
风格上比过去趋于写实、情节的连续性更强,故事更显得比以往更饱满,但是节奏跟着下降了,全无过去叛逆青年的疯狂。
2013年新作《稻草之盾》更是如此,其深沉内敛的气质更胜,以至于见惯他厮杀风格的观众一下还适应不了比血腥更残暴的是现实这件事。
《稻草之盾》是部有关法律公正和人性自私面的作品,其中反复强调最多的就是残酷的杀人犯在被国家机构审判之前是否值得保护这个问题,且这个问题还有一个前提,土豪出巨额资金买杀人犯的人头。
如果在过去,这样的剧情设置,三池崇史的处理很有可能偏向《大逃杀》的风格,多走残杀路线。
但是,在这部作品中,三池导演一反常态,更注重人物心理的捕捉和环境的表现,尽可能的降低了屠杀的过程。
其实,这样的改变是好事,可以让观众看到更多面的三池崇史,也能领略更多类型的影片。
但是,作为一部主题沉重、思想深沉的影片,徘徊在主流边缘太久的三池崇史的把控能力还是有限。
护送过程中设定的几个高潮点表现得略显平淡,减少血浆量之后的节奏感也变得乏力,冲击力减少了很多。
文戏方面的处理没有太细腻,编剧安排的对白里信息量和深度都不太够,最后给出的答案也没有太强的说服力,使全部的气质支撑不足,仍觉浅薄了点。
其实,这些问题都应该在意料之中。
转变对于三池崇史来讲本来就是实践的起步,缺乏经验导致的始料未及,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观众以此来判断三池崇史的才华是否枯竭或是其他状况,未免会有失偏颇。
好久没有看日本电影了,一直以来,感觉最近以来 日本电影不如韩国电影的势头梦,但是,看了这部电影,感觉眼前一亮,剧情很简单,但是,节奏很紧凑,让人忍不住一口气看完,说真的,我是只知道松岛菜菜子的,好久也不见她了,这次的短发警察形象很是精神,赞一个!
不过,几位主演的演技都还不错!
值得看,推荐一下!
不过,纳闷儿了,为什么豆瓣评分怎么就连7分也没给上呢?
我的评分:6.5影评:一起惨绝人寰的虐杀女童性侵案,凶手警方很长时间也没抓到。
女孩的爷爷悬赏10亿日元来杀死这个凶手,很快这个凶手就被“金钱”扒出来,他的室友想捷足先登杀死他。
这个凶手受伤后去投案自首。
刑警都要杀他,最终日本警察为了荣誉,打算把他送到东京去审判。
一路上千辛万苦死了不少警察,都为了保护这个杀人凶手,而这个小子在路上还企图要强奸小女孩,最后一个不注意,还杀死了他们一个女警,就是这样还是保护他,一直到东京,没有被杀死。
最后仅剩一个警察在交接时,还被他捅了一刀,生死不明。
这个电影就是为了讴歌日本的政府日本警察的正义。
但有人说只是讨论人性的片子,我看这里边一点没有人性人,什么叫人性,人性是利益为上,人性是贪婪的,在能够拿到钱,又不被别人谴责的时候,站里道德制高点的时候,又有哪个人不出手去拿这十亿元?
贪婪才是人之本性。
真的是越回味越喜欢的那种片。
混乱中立的首富,不顾一切就是要为孙女讨回公道,哪怕花掉几十亿日元作为悬赏金;守序善良的警官,不顾一切就是要捍卫公平与正义,哪怕同僚死干净了,自己也被捅了一刀;混乱邪恶的罪犯,不顾一切就是要死前再报复社会一把,哪怕最后挨枪毙;然后以一种新干线大逃杀的形式,看这三个偏执型人格障碍互相杀。
我的道德观是,这三个人我都认可。
我不管他动机是什么,只要是纯粹并且经得起考验的人,我就认可,别的我不关心。
可能是因为民族性格的原因,这种形象在德国电影里很常见:《香水》里的格雷诺耶,哪怕杀再多的少女,也要把最完美的香水炼制出来;《陆上行舟》里的赫尔佐格,就是要把一艘船拖过一座山脉;《帝国的毁灭》里的希特勒婴儿师,哪怕俄国人的钢铁洪流已经挡不住了,也要死守总理府;《尼伯龙根2》里的克里姆希尔德,哪怕让整个世界被燃烧,也要为自己的丈夫西格弗里德复仇;再以格雷诺耶举例子,如果你把最完美的香水炼制出来了,能让这个凡间出现一丝动人的奇迹;终其一生也没做出来,沦为了笑料也无所谓啊,享受过搭配组合各种元素的无穷乐趣,不管怎么说都是幸福的一生啊。
所有的苦难都是对你信念是否坚定的考验,就如同往火里扔进去很多木块一样,你甚至会主动增加自己身上所承受的苦难,以此来让自己的信念更加强大。
一个人的终结并非死亡,而是在其失去信念之时。
你可以把所有红色的东西都销毁,但是你无法销毁红色本身。
如果让雪球在斜坡上保持滚动,势能越来越大,最后必然引发雪崩那种情况,就像尼采/鲁迅/马克思的影响一样,根本就是杀也杀不死,打也打不着,扑也扑不尽,灭也灭不绝。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如果上天被你感动了,派了两个天神来要帮你把山搬走,你要对他们表示感谢说心意我领了,有空你们也可以来玩,但是我自己的山我自己移,不要妨碍我体验过程,对你来说很枯燥,对我来说是享受。
到了黄河不死心。
见了棺材不落泪。
撞了南墙不回头。
如果旁边有缝或者空或者路,就从旁边直接走过去,不走的确是脑残;如果你追求的那个境界,除了你自己谁都给不了,那也不能靠像忠犬八公一样地等,得靠自己整天像钻牛角尖一样地撞墙。
撞一万下不行撞十万下,撞十万下不行撞一百万下;如果牛角很疼被撞出血了,那就换个钢铁钻头继续撞。
撞几个月是缺心眼的二傻子,撞二十年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但是要找准薄弱点去撞,要研究好墙的构造材料再撞,要有规划地去撞,摆出一个坚持的样子给别人看不是目的,把墙撞穿才是目的。
甚至撞累了休息一会也完全没关系啊,现在休息一会是为了随后的时间保持最佳状态去撞。
同时不要咋咋呼呼地撞,咋咋呼呼地撞是哗众取宠的贾宏声;要安安静静地撞,安安静静地撞是用穷举法的爱迪生。
撞,撞,撞。
被撞穿的墙后面有一切的答案。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清丸国秀最后说他很后悔,在反省。
早知道还是判死刑的话,不如再多杀几个人了。
这是一个正常的,对社会极度仇恨或者绝望的人渣的正常反应。
我也不明白,似乎这有点像大逃杀里面出来的人啊。
最后心里就扭曲了,反社会了。
但是还是正常的。
片子里面最不正常的应该是铭苅,其他好像白岩之类的都是打份工而已,他们是正常人。
而铭苅就是扭曲的,非常有自毁倾向的偏执狂。
说句不好听,国秀执着于他的恶,铭苅执着于他的善而且他们都是不顾一切地去执着比如白岩最后给国秀枪杀了,正常的警察在刚接完那个电话后,都会拔枪毙了国秀最后铭苅还是揍了国秀一顿,然后又继续带他上路了我觉得,人,是不能承受这样的痛苦的他是在享受这个过程吧。
纯善,或者纯恶,都是一样可怕啊而其他为钱而来到国民,还有尽忠职守的白岩。
他们,是正常人吧....
这个电影的评分不该这么低吧!
或许影片的节奏确实安排得有硬伤,但人物的形象、故事的主题都是很棒的。
我甚至觉得影片的思想性不是我这种文盲可以随意置喙的!
五个生活迥异的警察为了押送一个心理扭曲的虐杀童女的罪犯而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他们之中有人因意气而丧生、有人因过失杀人而被拘、有人因欲念而背叛、有人因疏忽而被杀、更有人因为职业道德而生死未卜。
影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当道德情感与职业操守发生矛盾的时候该如何选择?
这五个警察都有杀掉罪犯的理由:或见过不忍直视的女童尸体而义愤填膺,或家有幼女而有情感的迁徙,或有妻女被罪犯一样的刑满释放者撞死……总之,如果卸下警徽,他们每个人都会对罪犯深恶痛绝恨不得杀之已平民愤,可是当组织的任务落到他们身上,他们只能违背情感本能而选择职业道德吗?
第二个问题是:个人意志如何对抗全民意志?
读过《乌合之众》的人都知道,当全民情绪被点燃时,那种可怕的理智崩溃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在影片中看到,被虐杀的女童的祖父悬赏高额奖金的举动刺激了全民的欲望,负债者、被裁员者的家人…纷纷拿起刀枪,为了亿元奖金不计生死前赴后继……甚至在他们之中,不少本是善良的民众,可是生活的压力扭曲了理智。
这不由让我再度感慨:陶渊明式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已经离现实社会越来越远了。
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似乎一直把消灭等级、抹杀贫富差距、终生平等作为目标,可事实上,占有永远是人类的本能,物质极大富裕的结果只可能是人性欲望的不断滋长,共产主义只是童话!
第三个问题:人是无法被改造的……吗?
前段时间和一个信佛的朋友瞎扯,她说发达的医学让人类的生存能力和出生率极大增长,导致转世投胎的魂灵“供给不足”,于是很多畜生都转世来投胎做人了,也无怪乎现在社会上畜生不如的人渣越来越多了。
影片中的鬼畜罪犯清丸不就是这样的典型吗?
这种人经历过家庭教育——却把生母逼到自杀,经历过学校教育——却做出令人发指的事情,经历过牢狱教育——有什么用?
出狱后继续犯罪。
这种人,能被称作人吗?
我不觉得他的心灵变态是由于社会问题而造成的,而是一种人性本能的东西。
在他听到母亲自杀的消息时,他流下鳄鱼的眼泪,使旁人对他放松警惕,又伺机杀掉一路上冒死保护他性命的白岩。
而理由仅仅是因为:他觉得“大婶好丑”,在他行刑之前,他说的话是“我很后悔……当初没有多杀一些人”。
现在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家校纠纷,矛头一致指向学校教师,学生学不好,就是教师没教好。
得,以后啊,那些贪官污吏都送学校来教育得了!
我们必须承认,人是很难改造甚至是无法改造的,气质与性灵是与生俱来的。
最后一个问题:清丸真的犯下那些罪行吗?
他是不是被冤枉的?
他谁的那些恶毒的话是出自本意吗?
还是一种自暴自弃的向社会反抗吗?
他逃到一家门口,盯着屋内熟睡的小女孩的下身时真的是想在死前“快活一下”吗?
他听到母亲自杀后流下的眼泪是真的的话……那么这又会说另一个故事了吧!
谁说不会呢?
在一个警察高层会集体受贿的社会是非黑白本就已经不存在了吧!
故事最后,铭苅的上司喊着:救活这个男人,他说国家的尊严!
我只是觉得好笑。
谁也不愿落下个为老不尊的名号,日系邪典教主三池崇史老妖也不例外,当初那个偶尔拍两部主流电影虚掩众生然后再用彻底的反人类姿态虐杀观众观影之传统的地下飙风族如今却在一部又一部的鼓捣儿童片、青春片,而那个过去时常在各种小众科幻奇幻电影节上游荡的前AV导演的身影今日却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戛纳或是威尼斯这样的主流电影节的红毯上与媒体见面厅里,当然,我们依然为《十三刺客》那接近一个小时的搏杀戏而热血沸腾,为《爱与诚》的无下限恶搞而坏笑,更为《恶之教典》的“肉枪邪眼”而目瞪口呆,即使柯南伯格早已在《录像带谋杀案》里玩过了。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看这些电影的市场属性,便会发现三池老妖正在偷偷地改邪归正,上述影片,虽有异色,本质上却是向主流的投诚之作,那个曾经用浅野忠信的裂口巨嘴咬碎大众审美的拳头的叛逆教主终于被主流招安。
《稻草之盾》,华纳发行,片名就让人想起了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那部山姆佩金法的暴力名作《稻草狗》,三池从“黑社会三部曲”开始就在慢慢发酵的“台湾情结”也让本片再次来宝岛取景,以便拍摄影片开场不久的那段公路绝杀戏,这是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稻草之盾》最酷且最具观赏性的桥段,这段动作戏一过,影片立刻陷入了一种消极而故作紧张的姿态,三池的这部具备主流动作片节奏的“全国版《勇闯十六街区》”,因为承载信息量的巨大与自我观点的模糊,反而陷入了一种好看却不明所以的囧境,戛纳的败北想必也与此存在着某种联系。
电影讲述了五名押运人押送一名死有余辜的变态杀人犯前往东京接受审判,而一名大财团持有者同时亦是杀人犯受害者的祖父却在全国媒体上公开悬赏十亿日元呼吁民众干掉杀人犯,于是,五位各自怀有复杂背景的押运人在押运途中同全日本国民展开了一场海陆空维度全开的有关利益与司法公正的血腥纠缠,同时随着故事的发展,每个人隐藏许久而不为人知的人格与情绪也相继显露了出来。
有关故事立足点“全国围剿”这个噱头本身就很难自圆其说,五位押运人因为有内奸而引起的相互猜疑本来可以打造一出好戏,但三池却早早的给了岸谷五朗的手腕一个特写,所以,接下来的数场内讧戏就显得有些多余而乏味了。
永山绚斗本来是押运小组里性格最具表现力的一位,可惜早早的就挂了,临死前连情都没煽起来。
伊武雅刀的角色更是给人不知所措的感觉,出现的草率,因为杀了袭击者而匆匆下台,感觉十分没有存在感,与袭击者交涉那段显得夸张和造作。
发挥最好的是岸谷五朗,可惜三池对这个角色的最终结局交代的遮遮掩掩,五郎在前面苦苦经营的徘徊在私心与司法之间的生动形象瞬间成了空中阁楼。
至于松岛菜菜子,直到其挂掉我也没搞懂御姐到底是在演什么。
说说两位绝对主角藤原龙也和大泽隆夫,大泽在《稻草之盾》的大部分时间里是以一个十分简单的形象存在着的,他对司法公正有着绝对信仰,遇事冷静应对,才能出众,影片后半段有关妻子故事实为谎言的揭露更是瞬间令这个角色立体了起来,但是在影片结尾他同山崎努的交涉完全不知所云,作为最后的高潮戏,其实当他把大泽隆夫从车里拉出来走向众人时高潮就已经结束了。
藤原龙也在本片中塑造了一个十分令人讨厌的恶棍,我的意思是,这个讨厌是发自内心的,希斯莱杰的小丑会让人心生莫名的崇敬,但是这个强奸杀人犯角色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藤原龙也在本片中的形象就十分欠扁,简直是让我恶心,同时,角色的内心转变可谓乱七八糟,一会黑化,一会洗白,最后又用一句台词进一步变态,让人看得很累,说白了,无论是角色还是表演,藤原和角色皆以失败告终。
在《稻草之盾》的结局,恶人几乎没有一丝悔改,不知这是三池老妖一如既往的“不良嗜好”还是因对影片把控失衡而进行的强行补救,总之这个结局对整部电影的破坏是灾难性的,前面的一切全部沦为徒劳,有关主题的诉说更是不了了之。
在这里,并不是说《稻草之盾》不好看,只是,它的里子是混乱无序的,没有了三池老妖过去作品内在里的那种玄妙而清晰的可解读性,即使这种解读是建立在Cult的基础上的。
这其实就是一帮变相为警察的忍者们,去完成一项名为“把嫌疑犯带到目的地去”的R级别的任务。
整个过程中,男主充分表现出了忍者小头领(他自认为)应有的优良品质,其他配角忍者们该牺牲的牺牲,该背叛的背叛,最后,忍者小头领成功完成任务,不免俗地,牺牲了自己的小腹部一下,让大坏蛋捅了——以彰显任务和自己多么得不容易,更要彰显剧情多么得不容易——太TM拖拉!
总是要服从,男人服从上司,女人服从老公,岛国人民的忍者精神真是深入骨髓啊!
怪不得“火X忍者”这么火呢。
最后还想弱弱地问一句:为什么天上有那么多直升机在转,干嘛不直接用直升机把大坏蛋遣送过去?
难道只是因为在电影里重复了许多遍的那句“赌上XXX的尊严,也要OOO”吗?
——这种形式的话,在忍者动画片里也出现过无数次了……
“工作是不是最重要的?
上级的命令应不应该无条件的坚决执行?
”作为典型社会栋梁的男主角给出的答案是——对,工作比一切都重要,服从命令是天职。
所以,面对清丸所代表的“极端的恶”,男主角可以说好听点是收起情感好恶,说难听就是泯灭天良人性的站在“恶”的一边,以“这是工作”为理由,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恶”。
工作比被劫持的女孩重要,比有可能再被伤害的无辜者重要,比自己的丧妻之痛重要,比同事的生命重要,比是非善恶的判断重要……总之,工作是比一切都重要的东西。
跟工作比起来,个人意志是不值一提的东西。
在一个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弹丸之地生存发展,如今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人的民族性——对规则的绝对遵守,对命令的完全服从,强烈的等级和集体观念等等,可以说功不可没。
但是,凡事兴一利必生一弊,这种民族性在二战时也险些将日本引入万劫不复。
二战后期,德国有部分国防军军官拒绝执行希特勒的命令,甚至有“七月阴谋”这种经过独立思考以后做出的“反叛”行为。
而在日本,面对即将到来的战败,日本人计划并部分实施的是一系列“玉碎计划”。
我不想假装只做事实判断不做价值判断,不想一分为二辨证的看待这种国民性,我赞同汉娜阿伦特说的:平庸的恶可以毁掉整个世界。
平庸的恶是指极权主义下的个体放弃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变成了官僚行政体系驱动的一只顺从、麻木、不负责任的齿轮。
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推脱。
所以无论如何,我无法接受男主角的行为。
有人说男主角拼命维护的不是“恶”而是法律的尊严。
并不是。
男主角可从没一句台词提到过法律的尊严,他只是不断说这是工作。
何况法律也是人所写就的,如果是没人性的恶法呢?
是不是也要拼了命去维护它的尊严呢?
还有人说男主角是不愿为钱杀人。
好吧,就算怕落下“为钱杀人”的污名,开始完全可以不接受任务,后来也可以让第一个受害女孩的父亲下手或自己下手不接受那笔钱啊。
是榆木脑袋还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就是失业?
结尾,男主角轻松愉快的继续生活,也许偶尔会想到那些枉死的冤魂,但只要转念一想,这毕竟是工作嘛,有什么办法呢,也就又可以安心睡去了。
又见大爱的三池崇史
所以呢,这片其实很无聊的,讨论的东西也一点不在正确的点上,可能感情用事大于理性的人会比较喜欢,其实压根不存在伦理讨论性的感觉,因为全片没有讨论立法的问题。然后在表现上,基本一脉就是能猜出来下面什么感觉的接承,所以也乏力。只有在场景和暴力场景还行,三池啊。。。
这么好的片子分这么低豆瓣儿们在逗我么。。夜神月演变态演的越来越好了!所有人都是敌人,一路火花带闪电的杀怪啊。。这种暗搓搓又带感的电影最好看了嘿(*-`ω´- )
主题大赞,没想到三池崇史也能拍价值观那么复杂的社会题材,我开始觉得他这些年应该想得很深
三池崇史身手不凡嘛,能把自我的焦虑排成三人组间的矛盾冲突,虽然看到最后种种似成相识的对决……
这是那种典型的好故事拍的人看完之后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的片子,有深度,有冲突,但又好像什么都不好,没有让你感动或激增肾上腺素
很无聊,松岛那脸,不忍直视。
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示了彻底没有人性的两种人是如何走到最后的
无聊
故事很吸引我,但是这个拍的好疲软,估计是时间太长了,再精简点估计会更好
不知道想表达些什么 以德报怨 何以报德 人渣已经杀女警察了 男主还不动手 那人渣要是能打的话 是不是得等他把人杀光 枪里没子弹了 再去抓他 借用刑法罗翔老师的话 法律怎么能保护人渣呢?
很不错,有场面有内容有反思,法律和道德的冲撞
挺喜欢的。编剧挺极端的,比我想象的更极端一点,所以我觉得不错。如果没超出我的想法,那就没意思了。其实反派是变态,男主又何尝不是变态呢?这样,这个故事就很容易理解了。我依然是三池崇史的粉丝。
人肉盾牌如稻草般轻脆。
松岛菜菜子真难看
五个互不相信的倒霉蛋要去保护一亿两千万人的清白,有了这么有趣的开场,却在后半段因为某些形而上的努力而显得如此疲软,这真的是三池老师吗。
如果不是最后那一剑,这部电影就是1星。一个SP特警高大无比的尊严。但是我仍然很不喜欢这部电影,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非得送到东京的路上追杀,到了之后不一样能被人杀掉吗?急什么啊一群群的!
紧张感十足,我和左右两樱花妹都捂着嘴看完的。前半部负责推进紧张感后半联系回忆+挖掘深度,但面对所谓无谓的牺牲总觉有点隔靴搔痒感。惊艳处:前半部分永山小哥的表演,后半部分大泽叔的反转,女出租车司机的台词…以及今后我又无法直视藤原饼饼了= =
卧槽戛纳主竞赛惊呆了
为了讨论什么是正义,即不cult,也完全不切实际而且内容贫乏缺深度,没太大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