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关键的情节没有交待清楚,让人感觉有很多疑问,不知这是否也是导演的本意,总体来说比较困惑。
女主角确实可以叫做票房毒药了,演技确实让人不敢恭维。
本来以为是个温情的爱情片。。
结果从托马斯被溺死就注定一切不是温情牌作家怀着内疚的心来到无人的小岛上疗伤到最后从神秘女口中忘记他的死,所带来的疼痛,保留美好回忆中释怀。
安格斯的出现消失再出现一切显得无比风暴欣赏黛米在里面的装术每套衣服都好喜欢一切杀戮者无例外的由最好的朋友和丈夫扮演借鬼神灵魂的方式演绎让人感觉到心痛不过我还是坚信因果报应不会对周遭的一切失望不相信鬼神论一切是由人缔造出来的
1.Demi的儿子是意外死亡吗2.Angus7年前死了,新出现的Angus是另一个人和Sharon她们串通好假扮的吗?3.如果和Demi上床的人是假扮的Angus,他在灯塔1层准备假装杀死Sharon的时候,Demi在天台上看到和Angus一模一样的人又是谁?
周末看的电影,很推荐《half light》(黄昏),“希区柯克式”惊悚片。
著名作家在隔世创作的过程中遭遇的惊悚诡异事件。
以假象乱人思路,梦中梦,计中计,还有无法相信任何人的恐怖心理。
但是片中没有任何恐怖的鬼影,它结合了孤岛上七年前凶杀案的传说,从另外一个背叛的故事作为巨大背景,背叛还是背叛,到头来结局悲惨。
这些预谋不是女作家笔下的故事,布莱恩说“这不是你笔下的故事,不会有好结局”,最终自己还是死在不忠者的利器下。
不洁者的头部撞在墙上,和七年前背着丈夫偷情的女子死法一样。
女作家的儿子只是过场,小镇上能见到鬼魂的姑娘只是旁衬,揭露事实真相的是爱人的心。
“Half Light”,DVDRIP名字叫“黄昏”,国内引进的译名叫“神秘小岛”,两个都译得很烂。
我一直认为译者没看过全片是不会理解外文名字真正的含义的。
Half Light,接下来应该隐含了半句就是Half Dark,其实翻译这东西有时候只能意会,就像中文的一些隐喻无法译成英文一样,英文也不是都能译成中文的,有时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正如对片名的分析一样,先说说Half Dark的一条线,说白了就是阴谋。
其实,本片作为一部惊悚片来讲,没有吓到我,作为悬疑片,凶手也早在意料,毕竟出场人物没几个,随便拍也拍出来了,而且剧情也是老套路。
不过,本片的独特之处是将虚实结合,将灵异的内容也加了进去,让人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幻,颇有点寂静岭的神韵。
可惜凶手出现太早,终不及“The Sixth Sense”那么绝妙的悬念。
Half Light,就是一个“情”字。
爱情,其实很不可靠。
一个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马上投入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的怀抱,而一个只认钱的人居然对他欺骗的对象发生了感情,这种情节也只有小说家能想出来了。
我宁愿相信是最后是守塔人的灵魂爱上了女主角。
友情呢?
我认为小岛上的人没有一个真正帮助了女主角,通灵者,退休警察,牧师,都只是扮演了制造悬念的角色。
而女主角求助的密友恰恰是阴谋的发起者。
最后拯救女主角的是亲情,爱子的灵魂帮助了她。
所以,这个世界上,只有亲情是最可靠的。
其实这部电影也算是不错了,尤其是场景音乐,将导演想要营造的气氛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影片的悬念部分做的不是特别到位,很多情节都是可以预知的,这对于一部惊悚片来说是个大硬伤。
没有想到LOST里的DES也出现了,虽然他塑造的角色与LOST大相径庭,但也算是一点点惊喜吧。
Half Light 的市场企划找出了两个卖点,一个是“希区科克风格的惊悚片”,另一个则是“黛米.摩尔再一次人鬼情未了”。
看完影片你就会觉得,这两个卖点都很不靠谱。
后一个暂且不表,而前一个,不是谁都可以做希区科克。
好的惊悚片,最重要的是剧本。
一定要出人意表又值得仔细推敲,否则不是失于沉闷就是一个糟糕的结尾把整部片子都变成了无聊的故弄玄虚。
Half Light把这两个缺点都占全了,也可算难得。
有了上次看Flight Plan的经验,对这种所谓的“三人成虎”的一类惊悚片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Half Light做得更加彻底,连半部好片都算不上。
看了开头就能看出谁不是好人,看到一半,大概的情节就能猜出来。
想得到结尾,再去看潜在罪犯的表演,在没有其他人的地方也用那么诚挚的表情和女主通着电话,俺只想大喊:俺都知道你不是好人了,别装的那么累了。
最后的结尾有够烂,如果那个是人,为何幡然转变如此之快?
如果是鬼,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有的鬼能被看见有的不能,而且,鬼还能死了又死?
也许导演的目的是想更深入细腻地揭示人性,宣扬爱终究能战胜背叛,但总体感觉是顾此失彼,两头不靠。
整部片子可给最高分的就是音乐了,其次是苏格兰的风景。
其他的,乏善可陈。
雷切尔是一名喜爱神秘题材的小说家。
她在缀有红叶的白屋子里写书。
午前的阳光照在开花的园中和园外安静的河上。
打字机奏出干净的声响。
5岁的儿子托马斯打开了铁栏。
独自在河边玩。
雷切尔做完午饭。
发现儿子溺死在河里。
一年后。
雷切尔来到海边的小镇。
在筑于山岩上的一座空屋里住下。
她梦见儿子在望景的栈道尽头抱着自己坠入海中。
冰箱上无序的字母拼出了托马斯来过的字句。
海风撩开窗帘。
她看见了闪现红光的灯塔。
她在灯塔下流连于古老的景色。
那些颓败的砖堤和木桩依然保持暖色。
蓝天下有嬉戏的马匹飘摇的植物和发亮的珍珠母。
这时她遇见了英俊的灯塔守门人。
他们一起骑马和拍照。
他们沿着螺旋形的阶梯站到了塔顶。
在风雨之夜他们听着久远的音乐做爱。
忘记了悲伤。
某一天。
雷切尔去镇上参加一个聚会。
酒吧里坐满了朴实的当地人。
他们一遍遍的告诉她。
她正在等着的灯塔守门人在7年前就死了。
这是黛米·摩尔的电影《黄昏》的上半部。
昨天夜里。
我沉醉于苏格兰迷人的海景和温暖舒缓的配乐。
那一头乱发被海风吹起露出的苍白的面庞让我心动。
之所以不把故事说完是因为下半部是一个漏洞百出的连环谋杀。
不值得复述。
电影是别人拍的我们的遗憾无可挽救。
我想到了去年冬天看过的茱迪·福斯特的《空中危机》。
也是一个漂亮的开头和遗憾的结局。
她带着5岁的女儿坐飞机把丈夫的遗体从柏林运回纽约。
途中她睡着了。
醒来时发现女儿不在身边。
她找遍了整个机舱。
地面控制室传来的核对报告认为她女儿根本没有上飞机。
我知道每一部电影都是用来娱乐的。
我们不能要求它舍弃娱乐性而把宝贵的灵感贯穿始终。
好在。
我们遇到了黛米·摩尔和茱迪·福斯特。
在她们的脸上写着岁月的语言和对生命的理解。
她们忠实于孤独有力的内心她们的美丽如此坚决不顾一切。
对生命中已经逝去的人,难道不正是如此吗?
因为只有生命才值得回味,而死亡只不过是其中最短暂的一个瞬间,虽然这个瞬间改变了很多东西,但无法更改以前存在过生命。
如果有那么一个群岛,那么一个灯塔,那么宜人的小镇生活,这就是很多人理想中养老的生活。
孤独是一种美,当你习惯了孤独以后就会喜欢上孤独。
一个作家总会遇到自己的创作困惑,因为某种变故,也因为想象丰富,总产生很多奇怪的幻觉。
过多的金钱总会引发罪恶,一个已经没有情感的丈夫合乎情理地为了霸占妻子的财产,而策划了一个阴谋,甚至也利用上了妻子的困惑。
当在如此神秘的小岛遇上如此一个人,如此这样的风景,如此的意境,最后的爱情只是水到渠成。
海风、沙滩、骏马、爱情,那样生活注定是短暂的,因为那样的幸福太美了。
虽然最后扮演情人的男子死了,可他到底是不是灯塔的原本的守护者,谁都不知道,而阴谋者如同7年前一样死了。
汤姆斯说:请忘记他的死亡,记住他的生命。
我们只需要这样就可以,以此来缅怀已经逝去的那些人!!
half light翻译成神秘群岛显得虚弱无力。
另一种译法是直译成黄昏。
可是怎么会是黄昏呢?
明明是灯塔穿透迷雾的光亮,只是那闪烁充满了不确定,所以给它一个half, 不是光明,但是又好过完全的黑夜--我如此孤独,只有你的注视才能给我温暖--所以我认为应该翻译成明暗之间,即便傻不啦叽的直译为半点光也好。
前几天看的,是老公和女主圈的闺蜜。联合起来想害死他,骗他的财产的故事嗯,节奏太慢了,也没什么意思。
一点都想不起来剧情了,明明看过的。大概太平淡了。
以为是恐怖片,原来是谋杀片
好文艺。。。
该死的海报害我以为昏黑晦暗心情沉郁的鬼片,下载后年余未看。孰料风景如画阳光明朗,阴怖片段不长,拍摄用心,镜头唯美;尤其音乐超棒,让我这种闻乐无感之人亦欣然倾听。初看以为鬼片,复看惊悚阴谋,末了还是温馨的鬼片。结局完满,恶棍得惩,前后两场事故呼应,很妙。从宽给个超优标签吧。
凑凑合合吧....
这是讲一个大妈倒霉到连鬼都看不过眼的故事
爆米花
开篇即利用氛围来营造期望式悬念,引导观众移情小男孩并迅速入戏,之后女主的际遇,秀丽的风光,以及悠扬的配乐,综合而言值得推荐一把。遗憾谜底揭开过早,感觉提前泄了气一般,真没必要处处借鉴希老爷子。
在电影院看的少数的电影之一~不咋地
有些许悬疑,但没有恐怖,剧情俗套,还是为财设计杀人,最后穿插鬼魂的存在。
给音乐一星,给画面一星,虽然早就猜到真相,不过如此抒情的惊悚片很难得
对不住了摩尔阿姨、真的太难看了、最后男主那个贝壳递给你的时候我都喷饭了
唯一一部在电影院看的恐怖片
在大陆曾以《人鬼情未了2》的假名上映……那时候批片宣传不是很有章法。片子太次,没看完就走了。狄菲菲做的配音导演。
剛看完,很不錯的片子,Like
竟然以劳务工的身份看了场免费电影,天啊
女主演技不行一点也不想丧子的妈妈
欧美惊悚片中难得一见的~
这是美国版的消失的她吧?小时候好像看过。长发年轻的黛米摩尔好漂亮啊。有点脸盲,看到末尾才看出来坏人是她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