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确有些深奥、晦涩,但却不妨碍我的用心理解Tim的好些电影都透露出这样一个主题:孤寂在这部电影中,这种孤独感的体会也是很难磨灭的他在毕生研究着语言学经历了那次雷击之后,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将他带入了一个用意志、精神维系 掌控的世界他在坚持着什么,他在探索着什么冥冥中遇见了似曾相识的爱情,那女子的遭遇也是类似一种“灵魂转世”的玄妙当她和他在一起时,也渐渐坠入了一种不可知的玄幻境界她迷惘痛楚的在时光隧道中追寻,代入那些已经遗失消亡很久的语言 文明他在深夜及时的记录下她呢喃的古老语言呓语又心疼着她在这时迷失自我的痛苦渐渐的,年轻美貌的女子因为和他在一起而变得苍老,生命转瞬即逝他放弃了即将可以完成的著作,离开了她这种爱情亦是种无疾而终的伤感和孤独仿若是回到了那片广袤无垠的大海,在海上的船上,他也曾和一个自己倾心的女子相遇但因为已深入骨髓的孤寂,他对她止步了这次亦是同样深刻动人的感情,最后还是消散在那不可触摸的精神阻碍上看Tim Roth的几部电影都会感觉处在孤独和寂寞中,找不到出口,望不到边际..
如果仅仅从电影技巧或叙事方式来说,应该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可惜导演野心太大,希冀用短短两个小时展现关于人类或者关于某种价值观的宏大景观。
对于电影而言,宏大叙事,往往会导致失败。
关于时间,科学,语言,起源,神秘学,符号学……等等等等,让我很容易想到浮士德还有一部黑白电影(很抱歉我忘记了名字,是一个人和他的影子的故事)。
看起来很深奥,就像皇帝的新衣,每个人都觉得自已应该懂,不懂便是才识浅薄。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皇帝的新衣,但我愿意做那个无知无畏的孩子。
这是一部单薄的电影。
导演尝试讲述一些自己也没有完全理解的东西。
比如说,东方文化。
庄周梦蝶不是转世轮回,道教与佛教也是两码事。
Coppola不是完全不懂,而是把两者混淆了,从而让这一部也许有无限可能性的电影变成了当代流行的穿越小说晦涩版,而且是结构封闭的晦涩版。
围城里“你我他”小姐的父亲说常常用中国古典瓷器招待外国朋友,把他们都得乐呵呵的。
可惜如果中国人列席在这样的盛宴中,未免会感到一种无可奈何的滑稽。
《没有青春的青春》就是这样一个精美的中国瓷器,里面装着土司和黄油。
也许很漂亮,但全不是那么回事。
中国人不承认加了奶的红茶能代表中国茶文化——我的意思是,也许很美味,我们也很喜欢喝,但你硬要用奶茶来阐释中国茶文化,我们就那么乐意了。
将心比心,我想印度人同样如是。
如果一部电影只能从浅层阐释各种异文化,就需要导演对此有充分的自觉和高超的处理技巧。
我相信Copppla有这样的技巧,可惜他没有这样的自觉。
因此这部电影因为承载了太多的东西而终于没有办法成功的表达什么东西,却因为它无处不在的异国元素和貌似高深的哲学和科学因素而让所有人不得不小心翼翼。
这部电影不厚重,单薄得让人以为导演要剑走偏锋,然而究竟又没有那样的锋利。
P.S..电影里有一个醒目的意象:玫瑰。
我完全相信这是全片的线索所在,可惜不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兴许这个线索的开启可以完全推翻我的这篇评论。
(准备看)等待了9个月 终于在p2p上下到这个电影 关于一个70多岁的语言学家被雷劈后还童的经历 他研究语言起源和人类认知(和圣经中提到的有关)该片重视对东方文化宗教语言的研究 显然对轮回很感兴趣 但是最终可能还是回归到西方宗教体系中去 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信仰没什么差别 8过老美在这方面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现在看到一半)感受到一个学者首先要有足够的寿命和状态 能活90多应该差不多 男主人公多米尼克被电击后就从70岁还童到35岁 其次 要有过人的阅读能力 多米尼克因电击获得了超人的阅读力晋升为智人 再次 要有第一手的资料 多米尼克研究语言起源遇到了另一个被电击的人维多妮卡 她不仅有多米尼克年轻时情人的面庞还因电击轮回了古老的佛教徒鲁皮尼的灵魂 时不时给托米尼克还魂些埃及语、梵语、巴比伦语的第一手资料(1:45:33一半多一点)维多妮卡在不断的还魂中为多米尼克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资料 但是她在越来越接近人类“母语”的过程中飞速老去 而研究者多米尼克仍旧保持着灵魂的兴奋(我觉得用这个来鼓励研究人员很好) 逐渐两个主人公靠近了“Youth Without Youth”的主题 Youth已经不是能够看得见的东西(ending) 学者总归是孤独的 所以编剧自然加载了双重人格的部分来填补孤独时的空白 表现为无穷尽的自我对话内省 这种情结在美国十分畅销 当人格中的某一个获得绝对胜利的时候学者就获得了解脱 死掉了这个结尾让我很无语 太高深的东西难收场是可以理解的
你们又走近了,飘摇无定的形影,就像当初,在我迷茫的眼前现形。
这一回啊,我将努力把你们抓住?
那大胆妄想,我对它仍一片痴情?
好,随你们争先恐后,你推我拥;随你们窜出雾霭,围绕着我汹涌!
随着你们的到来,空中弥漫灵氛,青春的热血啊,又令我心胸激动。
你们带来了欢乐时日的欢乐情景,一些可爱的身影也随之冉冉上升;恰似一个渐渐淡忘的古老的传说,浮士德式的猜想--主题旋律“善与恶都失去本意,而在绝对极端中,存在和虚无重叠在了一起。
” ---多米尼克上面那一段是《浮士德》的献词,献给此片倒也不足为过,动手写《没有青春的青春》这部影片的影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如导演科波拉所说,这是一部参杂了哲学,宗教,语言,神学历史等等很多方面的私人电影。
如同一盘大杂烩,神秘,纷乱却又意味深长。
从剧情整体上来看,似乎是部变体的《浮士德》,虽然有人不赞同这个观点。
可我依然认为,还是有很多蛛丝马迹可以寻觅和牵连的。
传说,在复活节死去的人可以进入天堂。
片中的多米尼克一生投注于对人类语言的研究,为了自己的兴趣和坚持。
他失去了一生中的至爱,直至他到七十岁暮年依然没有任何伟大的成就,就如同于一辈子坐在书斋中碌碌无为的浮士德一样绝望和烦闷,回顾过去,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生活几乎毫无意义。
于是多尼米克为自己准备了大量的马钱子碱,而浮士德则把毒酒送到了嘴边。
令他们都想不到的是,就在复活节这一天,他们的命运从此发生的巨大的转变。
多米尼克被雷电击中,不但没死还意外的重返青春,并且获得了神奇的力量,这股神奇的力量使他过目不忘,预知未来。
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继续他的研究和学习,而在《浮士德》中浮士德则遇见了恶魔靡非斯特做他的仆人,可以为他解愁除闷,获得一切需要。
可实际上,这幸运的力量都让他们纷纷危机四伏。
掌握了多种语言的多米尼克被受到纳粹奴役的罗马尼亚极端主义分子的追踪和迫害,他不得不逃亡中立国瑞士,学着各种伪装身份的技巧。
浮士德则与靡非斯特签下了出卖灵魂的‘魔鬼契约’。
恶魔靡非斯特曾告诉浮士德,他是“否定的精神”,“恶”就是他的本质。
也就是,他其实是浮士德人另一个人格。
而多米尼克也发觉了另一个自我,无论是在梦里,在水中,在镜子里展现出的影像。
他们也都遇见了同样的《浮士德》难题,面对人生真正的价值意义,面对事业与爱情,面对有些无法做以的抉择的难题。
他们一正一邪,一追求爱情,一追求知识。
一形而上,一形而下。
他们经常会做着一些似有似无的争辩和斗争,平衡却矛盾着。
另一个多米尼克更像一个理智的旁观者,在适时的时候出现,左右着多米尼克的思想,交织呼应。
就像最后多米尼克喃喃自语的那句话‘善与恶都失去本意,而在绝对极端中,存在和虚无重叠在了一起。
’多米尼克放弃了研究而离开了女友,他不忍心剥夺爱人的青春,不忍心看着至爱一天天的老去,时间给了他另一次可以成功的机会而他选择了放弃。
回到旅店的他望着女友重获青春的照片不禁潸然泪下,听着另一个多米尼克冷漠嘲讽的话语,他砸碎了镜子中的另一个多米尼克,恢复了本我,最后在一个清晨倒在雪地上离开人世。
天使带着浮士德的灵魂上了天堂,最后的第三朵玫瑰出现在多米尼克冰冷尸体的手中。
有人说多米尼克的结局带着一点哀伤,就像1900选择独自一人在船上死去,无比苍凉而遗憾。
可我却为此感到庆幸,因为他们在临终前都做出了自认为对的选择,都圆了自己最后一个梦。
庄周梦蝶式的隐喻---哲学思考“我很清楚,我只是在做梦罢了,几分钟之后,我就会醒来。
”---多米尼克片头的“人生如梦…惟有…道”和片尾多米尼克口中的庄周梦蝶这些埋线,都或多或少的提升了本片的主旨。
在《十空六首·如梦》“秘驾良难辨,司梦并成虚。
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
”一诗中曾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来表达一切皆空、人生如梦的思想。
庄周梦蝶告诉大家只要梦足够真实,人是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的。
但凡人们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物极必反,人们在追求某样东西的时候总会在当中破坏或失去另一种东西。
片中多米尼克两次出于全裸的状态与另一人格对话,想必是为了革除一切障碍回到人类最原始的状态,如同意识一般。
人类最初的语言也出于意识,在这一场梦中,多米尼克意识经常会受到另一人格的左右,再用意识力是法西斯极端分子自杀后,他对自己说“我别无选择。
”多米尼克有时候分不清梦或现实,他记不得与他交欢的女特务,对梦中见过的车辆若有所思,他意识到这些可能只是一个梦,可那感觉缺又如此真实,他的确是的确清醒的,他知道该去做什么该去说什么,他知道另一个多米尼克的存在,他说“我的另一种人格是我的守护天使,可又同时把我监禁。
”影片中双重的象征主题很多,年轻与年迈的多米尼克,与劳拉长相一样的维罗妮卡,潜藏在维罗妮卡体内的印度湿婆,形似意象,如梦如幻,彼此重叠纠结着,没人知道哪个到底是真,哪个到底是假,就像不知道到底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的庄周,是悲是喜无从得知。
笛卡尔在《形而上学的沉思》曾经讲过物质实物的纯在以及人的灵魂和形体的差别,在这部片子里,导演就这些双重人格或明或暗的对“物我”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多米尼克的另一人格曾问过:“你想叫我把玫瑰放在哪里?
”多米尼克回答说:“一支放在我手上,另一支放在我膝盖上。
”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上为精神,下为物质,一抽象,一具体。
代表两个多米尼克,一唯心,而另一唯物。
多米尼克最终打破了物我的境界了吗?
答案是否定又是肯定的,恢复青春的他,获得了神奇了力量,上天给了他再一次的机会完成他的追求和梦想,他在梦里如饥似渴的汲取着知识,预示着未来,他渴望挽救人类文明,于是他用自己发明的语言记录下未来将要发生的核战,他曾接连不断给维罗妮卡暗示性的语言来唤醒在她体内里的湿婆,用来追溯探索人类语言的起源,完成著作。
可发觉这样会促进维罗妮卡加剧衰老时,多米尼克面对理智与情感,面对知识与爱情,他最终选择了爱情,而放弃了对知识的追求。
打破镜中另一个多米尼克的时候,也就是他将那个物质的多米尼克抛弃。
美好的爱情打垮了即将成就的事业,多米尼克‘唯我’的自私了一回。
他打碎镜子那一刻,像极了《搏击俱乐部》诺顿朝自己开枪那一幕。
玻璃的碎片与纷纷坠毁的大楼,纯粹物质的摧毁和纯粹精神的塌陷,最终都要回归本身的现实。
当多米尼克再次回到抉择咖啡馆,时光的转瞬,他对好友说:“我很清楚,我只是在做梦罢了,几分钟之后,我就会醒来。
”回过头,多米尼克又变回七旬老人,梦醒了,多米尼克的再一次青春也就此结束,他用心做的这场梦重新给了他选择的机会,虽然多米尼克他依然失去了最爱的人,可他却留住了往日青春的那份爱情。
庄周醒了,梦里悠然自得如蝴蝶般的他,僵卧在床边。
多米尼克也醒了,在梦里重覆青春的他,冻死在路边,手中握着第三支玫瑰。
普鲁斯特式的追忆拍摄意识“如果我把真实经验与春梦混淆了,那我的人生可比我想像得要有趣。
” ---多米尼克普鲁斯特认为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摧毁一切,但通过回忆可以使储存在梦中和下意识中的往昔的自我复活。
在意识流的纵使下,往往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随意的梦幻,想象,交叉再现和复苏逝去的岁月,就像用潜意识编织一个缤纷的梦。
导演科波拉这次在此片中狠狠的玩了一把意识流,从片头的滴滴答答的钟表声开始,伴随着零碎纷乱的影像,时而抽象,旋转,变焦,隐现,像漩涡一般把我们引入了多米尼克的意识范围,“流逝的时间,语言文字、和那丢失的爱情。
”‘时间·轮回’在这部片子里是一个关键性的词语,从多米尼克意外的恢复青春,意外的再次遇见恋人,从1938年到1956年,从70岁到40岁,到最后年迈的多米尼克倒在雪地中死去,我们才明白这是一场意识回忆的春宵大梦。
影片中经常会出现倒置旋转的画面,在多米尼克的梦中,在他的潜意识里。
多米尼克时而喃喃自语的独白,时而与另一个意识中的自己对话,凭空出现的玫瑰,一晃而过的或圆或缺的皎月,多次吞烟吐雾的镜头,包括再次遇见与劳拉一样面貌的维罗妮卡。
大量的倒置交叠穿插的画面和镜面影像,加强了时光倒错和转换的奇幻感觉。
这样很意识流的拍摄手法给人带来了非常戏剧性的自然感觉,仿佛如普鲁斯特那些绵长渐远却又乍现的回忆一般。
那些朦胧的片段,不断重复和暗示的影像画面,还有那些下意识的独白都使这部影片回味深长。
科波拉式的回归---玫瑰意义“ 我在你生命中消失的那一刻,你的青春和美貌都会回来。
”多米尼克科波拉十年后的回归,送给我们一部名叫《没有青春的青春》的片子。
多米尼克重返青春,送给了自己三支玫瑰。
玫瑰最终的意义,只有科波拉自己清楚,也只有他自己可以诠释。
从片中来看,第一支玫瑰形而上,送给爱情。
第二支玫瑰形而下,送给知识,第三只玫瑰则回归了多米尼克的本体,送给了自己,送给了这个创造和追求爱情和知识的人。
如果让我说,我更想认为,第三支玫瑰献给那些已经逝去的,美好的青春与爱情。
仍然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三支玫瑰,而你,又会选择把它们放在哪里?
由于经济原因,大多数涉及宗教题材的电影都是以基督教为背景,其实佛教和其它东方宗教可发掘的东西远比基督教要多。
本作女主角维罗妮卡意识错位,得到了宝生空行母的记忆和思想(或者说被附体),片中又提到了月称菩萨和湿婆,杂合印度教与佛教的元素,赚足了人们的好奇心。
可惜维罗妮卡逃脱不掉成为主人公写书素材的命运,又神奇地进入更原始的语言状态。
如果在女主人公身上找出男主角被雷击之后神起变化的更深层原因和意义就更好了。
(2011.12.07) 不论是一心只求学术、理性地求知求学求问的多米尼克,还是愿意为深爱的女人放弃一生成就、感性至上的多米尼克,他们都注定不能完成那部语言学巨著,都注定与爱人分离,然而后者多了心爱女人为自己诞下的灵童,让她们过着美好、充满希望的生活。
第一朵玫瑰落在手中,那是已然的事实,第二朵玫瑰掉落在腿上,那是一个如无底洞般的梦境,第三朵玫瑰紧攥手中,那是多米尼克又回到了自己的现实,并通往第三个世界继续求知的通行证。
因为爱,早已催化了时间,可以返你青春,也可以牺牲青春的容颜。
多米尼克最后打碎了镜子,回归了真我。
一切如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人生成就一个二十年积淀的梦,也终究惟有道。
科波拉告诉我们,没有青春的青春这个悖论,是如何穿透了多米尼克的一生,或者只是那一晚短浅的梦。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弗兰克的电影世界 说到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系列可以说是他闻名世界的代表作,但是却鲜少有人知道,其实除了教父三部曲之外,科波拉还拍过其他风格迥异于教父系列的作品,今天聊的这部电影,就是科波拉导演2007年的“没有青春的青春”.这部电影的故事与大卫·芬奇的那部“本杰明巴顿奇事”有相似的地方.讲述了年过七十的语言学教授多米尼克被雷电击中后返老还童,从而经历了一场时空交错的爱情.而科波拉用一种极富诗意的影视语言和优雅流畅的镜头将这部电影呈现得非常美.
电影开始第一个镜头之前是滴滴答答的钟表声音,之后是一系列的钟表器械镜头特写,变形的时钟和骷髅头.伴随着女人的喘息,那是一种生命正在挣扎或者行将就木的残喘.这一系列意味深长的镜头让我想起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那幅名画“记忆的永恒”.达利父亲在他5岁的时候,把他拎到哥哥的墓前,告诉达利:你是哥哥的转世。
短短一句话改变了达利的世界观,也开启他不走寻常路的一生。
达利的画以及背后的故事,跟这部电影的内核是何其相似.电影中主角多米尼克返老还童后也分裂出了另一个自己.钟表的质料特性往往表现为金属,它们坚硬、精确、冷漠甚至是残酷的展现着,自身最根本的功能――记录时间。
达利的画和科波拉的镜头语言都传达了时间“瘫软”“流动”“凝固”的特征.深入到文化情境中,我们能感受到导演同达利一样的对于时间与生命的极端复杂的体验,一方面,时间的确如日常经验中感受到的那样残酷,它不停的流逝、不可逆转,表现出在当时生活压迫下个人世界面临奔溃的感觉;另一方面,它的流逝如同弱水一样,在漫不经心中逝去,它温婉地流动着让人感受不到它尖锐的残酷;在人们突然发现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时间却又能温柔地通过记忆的聚集,召唤过去的事件、情绪和人们的认识与智慧。
一系列钟表,女人的面容,以及古老文明的文字重合的镜头之后,我们的主角多米尼克出场了.此时他是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科波拉用的是他偏爱的伦勃朗布光.多米尼克在暗黑的布景中,只有一半脸呈现在昏黄的光线中.他看起来孤独而神秘.这种人物出场方式跟科波拉之前在教父中的人物出场方式处理是如此相似.我本人也很喜欢伦勃朗,这位荷兰黄金时代最知名的画家之一,他不仅善于画肖像,还画了不少历史画和风俗画,他的肖像画用光的明暗强烈对比手法,突出形象的主要部分,伦勃朗对光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伦勃朗为‘夜光虫’,还有人说他用黑暗绘就光明。
他这种魔术般的明暗处理构成了他的画风中强烈的戏剧性色彩.而科波拉电影中的伦勃朗布光也给电影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神秘感和戏剧张力.
这一系列镜头之后才开始出字幕,背景是一朵鲜红的玫瑰花,花朵还在不停抖动,就像是在水中一样,水中花,镜中月.我想科波拉应该对中国的古典文化和哲学是有所研究的吧!(幕后花絮说由于剧情需要,男主角蒂姆·罗斯特别学习了中文).之后报纸特写告诉我们正值复活节.而主角多米尼克正是在复活节这天被闪电击中后返老还童.身边还伴随着路过妇人的耳语,"they say whoever dies in easter,goes straight to heaven."(传说复活节死的人会直接升入天堂).也为影片蒙上了一层宗教色彩.
科波拉在这部电影中使用了一些非常规的镜头,或倒置或翻转的人物和世界.其中有弗洛伊德的梦境,也有科波拉试图用一些符号化的语言阐释的他对宇宙,世界,人生的理解.还有一些政治化的隐喻,信息量很大.好的导演,好的电影就是这样,通过他的作品,你可以轻易进入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并且徜徉其中,思考人生宇宙哲学的意义.这就是艺术家的魅力,能量和价值.他可以左右一个人的意志和思想,即使这种操控和左右是暂时的.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这是另外一种层面的“Fascism”.不同的是,这种能量能把我们引向一种更积极和正向的思考.
我很喜欢影片中对蓝色光的运用,非常有层次感,营造了一种清冷又疏离的氛围.同时这种清冷光线所代表的世界和伦勃朗式光线所代表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这种光线营造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是一种现实与梦境的分离感,庄生晓梦迷蝴蝶,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这样的电影在我看来,是无法被解读的,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哲学的存在,它是导演作为艺术家的哲学思想表达.而电影只是一种介质.这部电影,忧伤,怀旧,错乱,神经质.正如人生的悲剧性是无法被理解和解读的.
虽然被雷劈这个戏码无论是小说还是各种电视剧都用到雷的不行的剧情。
但是呢,这个转折的很好,只能说,太棒了这部电影,是周末早上9点多开始观看,然后连续2小时看完的结局嘛,我觉得很可惜,但,更多的是感动吧,男主有跟自己有关的生命的孩子延续下去了而劳拉,恢复了自己的青春。
恩恩,对了,青春,为什么这部影片的名称是叫做 没有青春的 青春。
现在写着写着就想到,原来,男主都那么大年纪了,就算是恢复了年轻的身体外貌,但,他的心理年龄依旧是那么大的年纪,并且,他一辈子的执着因为这年轻的身体和外貌,发挥的更加极致,两个人格,也依旧是第一个他创造出来的,所以我自己觉得,他在录劳拉讲越来越古老的语言的时候,其实一个人格在兴奋,一个人格在犹豫的,虽然那个犹豫,都比不上两个人格的执着和其中一个的诱惑。
哈哈影片中的信息含量超多的,轮回、前世、返老还童、基因、骨骼、量子、人格.....好咩,我还想说,女主演的也超赞好咩!!!!!!
在讲那些语言的时候,肢体动作超赞,拍他们两个站在海岸的大石头边的时候,那一刻,觉得,他们会一直走下去,当然,这是我的期待,不过,或许他们在另一个平行世界幸福的在一起呢 o(* ̄▽ ̄*)o。
假如可以,我也愿意过一次,当然,其实我现在正在过从老年的状态,越活越年轻,越活会越回到小时候的初始状态,然后,再慢慢的成长,变年轻,变年老.....
记得这片子刚出来时,在连篇累牍的“烂片”声中,好像是木卫二的文里说了一句:上天给了他才华,但又收了回去。
这话太厚道了。
因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烂片。
如果是的话,十分钟之后完全可以一边骂娘一边关掉播放器,用不到半小时,世界就清净了。
而《没有青春的青春》还能让人看下去,用稳重的镜头、精致的光影诱着人绞尽脑汁地看下去,拼命想看懂,但就是看不懂。
——算你狠。
因为字太小,我没能看完豆瓣上关于此片的若干长篇评论,包括浮士德主题、哲学、存在主义等等。
只能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理解:全片的主要内涵是一个“人——时间——记忆”的三段论。
人的自我存在由记忆构成,而记忆的主要元素是时间和语言。
因此影片中途出现的纳粹博士的话是“题眼”:人如何处理时间?
这意味着对记忆的安排和对自身存在的理解。
接下来,科波拉把这个理论落实到活人身上:男人多米尼克的经历是肉体逆时间而行,变得年轻,而精神随时间前进,见识更广阔的(主要是二战和战后的)历史;但由于他有一部分记忆留存在“返老还童”之前,即关于劳拉和著作的这两件刻骨铭心之物,因此在“新生”和“延续”之间发生了分裂。
另一方面,女人维罗妮卡的经历与之相反,她是肉体顺时间而行,加速衰老,精神却逆时间而上,回归到远古的先知时代。
和多米尼克相比,维罗妮卡不存在面对逆流开始前的记忆之问题,反而面临着如何处置未来:老死或逃脱。
这两条从根本上完全互逆的人生轨迹使得他们注定无法共存,爱情只是这两条方向不同的时间轨道上擦出的火花,碰一下就灭了。
如果能把这点事拍明白,科波拉就很霍金了。
但他还想维特根斯坦一下,于是又把语言加进来。
走向未来的多米尼克发明了新语言,走向古代的维罗妮卡则逐渐回归语言的源头。
文明的两个端点开始撕扯多米尼克:他同时向往创生者和回顾者的身份,然而合一的代价会危及维罗妮卡。
这个失败如果能被设置成逆行结束的契机,那么影片还可以更清晰一些。
但科波拉貌似太喜爱梦幻,搞了一次庄周梦蝶的套路,结果水又被搅浑,彻底让观众断了破解密码的指望。
由于看不到原著小说,没法知道如此晦涩的罪魁是作者还是导演。
罗马尼亚,神学家,听上去够德古拉的了。
有一阵子,巴尔干地区的神秘学、宗教学研究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兴盛一时,可能是拜占庭传统的影响。
如果用更玄一点的“庸俗象征学”来看,多米尼克的“青春”是每一个文明都曾经和正在的经历:平地一声雷劈出来的“新生”与每每在历史书上出现的“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走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并无不同,看似朝气蓬勃的“开国立业”,实际上却并非一夜之间就能变回白纸一般的婴儿。
更大的历史循环早已套牢每一次“新生”“重新开始”的妄想。
在文明的巨大链条上,没有什么“开端”是混沌的开天辟地,不用背负一点传统和记忆的旧债,因为假如否定了记忆,也就是否定了由记忆构成的自身。
从这个意义上讲,确实没有青春可以是青春。
PS:前日听说科氏的又一实验室作品《泰特罗》也已出炉,也许应当给标题中的“烂片”后面加个“1号”。。。
但得等看了才能知道。
不论是从看电影的机遇,还是电影里的任何SIGN。
这部片子都是讲的我。
首先,我也是1月8日;其次,影片多米尼克的第一个年龄出现在26岁,而我25岁,26岁时我将正在读研;然后,影片中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也我的一模一样;并且,在多米尼克与女人在海边时,我当时的预感是“这个女人是他梦境创造的一个整理与学习的工具”,而当女人衰老时,我的进一步感知"当女人死去,男人即完成他的过程,他也会死"PS:我是不可知论者;最后,阐述几点:1、多重人格的统一的使得人走向完美的过程;2、当人看透时对未来有可预见性;3、人的尽头即是完成生命的意义
有些故弄玄虚,前半部分感觉真不错,后半部分略弱。
雷劈物语
这儿部还真的是一般,看过一遍了,连名儿都没记住,又荡了一遍,看着看着,才慢慢想起来,好像看过,一般一般。看着儿遍,才知是科波拉老爹的作品,失敬失敬...
晦涩难懂。。各种扯淡的情节。。
讲什么呢!!
庄生晓梦迷蝴蝶,只是当时已惘然...
玄学电影。哲学碎片。
Without the book, I'll be nothing.
衰老的青春。
极难寻觅资源,最后在人人才有下载,百度却搜不到这一资讯。许是期望值高,看了感觉很一般,创意不错雷击后返青,可故事讲得太差,平流死水又没巴顿那样隽永,时间分层不清,还夹揉双重人格,终归流于神神叨叨:遇到另一个雷击女孩,黏黏糊糊后无疾而终。给二星半吧。没看过就可惜,看了就知并不足惜。
不是搬搬月稱菩薩,宗教這塊,就能做數的啊..莊子老人家的影響也太大了...
虽然只看懂部分,却已是惊叹连连,喜欢这种博大的感觉。大气。。。
感觉小说可能更好,虽然还没有看过小说。。
很混乱
庄生梦蝶,再也难现教父的辉煌。。
略嫌牵强的庄周梦蝶。
当女主角越来越满嘴鸟语时,就越来越顶不顺科波拉了
这是一个看似像浮士德式的故事。科波拉好像通过人类语言、神学、爱情等元素探讨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永久矛盾命题,还伴有东方佛学,甚至是道家的庄周梦蝶。这些元素我都不了解。有些片子,你看不太懂,但是也觉得神奇,因为它吸引着你一直看下去,引你思考,这就是它的意义。
不是太看的懂,似乎装的太多了
我应该把玫瑰放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