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的时间,在各种心情起伏中看完了这个冗长的电视剧。
看到最后才明白,为什么40岁的男老师看了也会泪流满面。
置身这个时代在其中拼争的人,会理解戏剧性之外的那些残酷和无奈。
从一无所有的奋斗,到渴望财富的抗争,再到最后的千帆过尽回到起点,个人与时代盘根错节在一起,情谊和道德接受从未有过的审视,内心饱受煎熬和震压。
这个时代看似充满机会却陷阱无数,人如深渊般莫测,谁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被它悄悄改变。
说起这种改变,心里着实没底。
生活中总是充满未知的矛盾,不知哪一天在毫无预知的情况下你就被裹挟其中,只身面对复杂的细节,纠结于各种抉择当中,有口难言,心烦意乱。
走出校门就再没有了庇护,原地不动再没了理由,必须直面,也就必须改变。
改变的代价可能是你失去了平静的生活,也可能是放弃一直坚守的爱情。
尽管二者都弥足珍贵,你却只能像个孩子一样,在任性过后学会接受。
时间终会洗涤一切,却残酷地无法回到从前。
没有时光机,没有后悔药,在坚定地痛下决心之前,谁知道天枰的倾斜会将你的未来带向何方。
时间往回走十年,那时我还在接受义务教育,还因为一次数学考试没考哭鼻子而且把桌布撕成一条一条的来释放压力。
我没有预见过我十年后的今天会是现在的模样。
那么十年后我会是什么样呢?
所有的想象和猜测都不管用,谁也无法知道。
还在上学的小雪对我说:只要努力,没什么不可以的。
我说过,她还在上学。
我想,看这部电视剧的人不是因为它情节多么紧凑动人,也不是什么偶像剧、间谍剧,没有多少牛逼闪闪的台词,也不涉及各种主义和国家大义。
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喜欢。
如果喜欢,应该是在这其中,看到了自己。
恋爱了,工作了,毕业了,辞职了,创业了,失败了,重来了,又失败了,怀疑了,固执了,放弃了,改变了,越走越远了。
刚开始特不喜欢家乐,虽然这个名字很喜庆,但一看就是个不着调的主儿。
做什么都做不成,干什么都闲累。
但是就是这个小子,他单纯,他真诚。
他偷家里的东西给哥们买东西吃,他帮哥们的女友拜托变态男,他跟哥们去打仗,他想法儿帮哥们借钱开咖啡馆,而且他不图回报。
太真诚的人,对于别人来说的小伤害可能就是他的颠覆。
可以说这是单纯的代价吗?
袁浩东这个男人似曾相识。
他稳重,他努力,他对女友好,他想改变自己的处境,他想让周围的人因为他而幸福。
他真的曾经想。
但是如果我说这些其实都是他自己的虚荣心都是为了他自己你信吗?
他不要200万他要500万你知道为什么吗?
他很干脆就离了婚不回头望你知道为什么吗?
他以为自己不会后悔,也不让自己后悔。
但是他忘记了:生活给谁都不会太多。
至于洋港,我觉得结婚应该找这样的人,鉴定完毕。
貌似这个角色很不讨好,演的很辛苦,最后也没谁记得他。
像是生活中的每一个自己,每一个小兵。
紫云这个有点琼瑶的名字,让人物性格都那么琼瑶。
这个漂亮的善良的懂事的又不物质的姑娘本该天上有这个姑娘知书达理,温柔洒脱,有大爱,后来也有了大悲。
一个爱情能让一个女人记着一辈子,一辈子的所有事情都和这场爱情脱不了干系,但是男人不同。
所以虽然她等了,但是没用。
起码有5年没看电视剧了,虽然这部制作的真的有点粗糙,台词有点做作,情节设置有的地方真不太像21世纪的电视剧,按照一百分的标准来看也就能打50分。
但如果你沉沉浮浮过,或者你在沉沉浮浮着,就会被他们吸引。
你想看看你的同学张三最后怎么了,你的同事李四最后怎么了,最关键的是最后你自己怎么了。
最近总看到类似这样的话:我们一直以为前方是无限美好的一直往前奔,其实最后发现最好的日子都过去了,都留在后面了。
不管多大,这句话都适用。
不过我想这部电视剧给我们最大的教育就在于:如果你实在家境优越又有能力不为钱女人权利犯愁的话,你可以尽情享受各种娱乐。
但如果你不是,就少看点电视剧(尤其这么长的)。
生活那么现实,看看里面他们哪个人工作没用到人际关系?
所以大家还是该在哪方面努力在哪方面努力,别等到后半辈子说每一句话都用“如果什么什么就好了”开头。
这两天看完了连续剧(我们生活的年代),我想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心是不是就不会像剧中的浩东那么痛苦,备受自心的煎熬和谴责?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够无耻,便可以作了坏事也可以心安理得?
那么,我们要良心干嘛?
先说说良心是什么东西,这得提到康德那句著名的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良心既是道德律,每个人都有,因为它是天赋的,就像头顶的星空。
有些人表现得没有良心或者无耻,那是因为他出毛病了,他的良心被某种欲望或诅咒厚厚的包裹起来,不再发光。
那这有什么问题呢?
不是反而更好吗?
因为不会自谴而获得轻松了。
不是的。
麻风病人可以火中取栗,正常人不可以,因为会感觉灼痛。
人体对疼痛的感知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避免人不知疼痛而遭受更大的伤害,这也是天赋的。
同样,良心是精神上的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做错了事你会后悔会自责,这将使你避免犯更大的错。
如果说一个人作了坏事也可以心安理得,毫无内疚,那么他就离死不远了,因为,如果不依律而行,你不自谴,会遭天谴。
这是一部一个女人帮助三个男人成长,拯救整个世界的故事。
每次看到刘烨歇斯底里叫喊时,就越发觉得苍白无力,外表强者的面具下,是自私自卑自信心不足的本质。
杨依蕾,他们奋斗中的小插曲!
杨依蕾,其实比紫云更适合袁浩东,更懂浩东!
杨依蕾,她的身体注定了他做不了袁浩东生命中的女主角,如果他梦挺得住,他一定能代替紫云得到浩东的爱。
紫云,大家都喜欢她的感情至上,不顾一切,追随浩东。
但她那较真的性格注定她与浩东长不了。
紫云沉重的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他不止一次以看武侠小说来逃避。
而且在浩东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离开了他,只为了自己心里好过,只为了对得住朋友。
杨依蕾就不同,她的爱很轻松,他没有给浩东任何压力。
她也曾因不满浩东的做法提出过辞职,但经过更近一步的了解之后,她明白他苦楚,并用自己的关系帮助浩东。
而紫云却拿堕胎来报复他。
当然,两个人的家庭也起到一定作用。
紫云的父亲在浩东济南辞职之后就反对女儿跟他交往,并用与女儿决裂来做要挟。
杨依蕾的父亲就不同,她尊重依雷的决定,并且在事业上不断帮助浩东。
紫云做不了浩东身后的女人,她太重感情,她重义气。
即使最后浩东与紫云用重新走到了一块,但他们已经不可能回到从前了。
杨依蕾才是最适合浩东的女人,即使她只是在浩东的生命里短暂地划过,但浩东一定会记住她一辈子的。
生活本是一张干净完好的白纸,却在我们轻狂年少之时轻易的被揉做一团,可待近不惑之年再打开看时却发现,好好的一张纸竟皱皱巴巴的。
——书虫本剧讲述了一个在十年的岁月中自由与禁锢、禁欲与放纵、自尊与自卑、虚伪与正直、反抗与妥协、雄心与野心等相互纠葛、相互冲突而又相互转化的道德情感故事来探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与精神危机的沉重话题。
在很多人正在忙着看《城市猎人》的时候我却还在津津有味的看这部老剧,其实我是冲着刘烨的,没想到看完之后竟然发现电视剧本身的魅力已经远远超出刘烨个人的吸引力了。
只是这剧中的内容太沉重了,看完之后竟让我感觉很压抑并且泪流满面。
其实这电视剧很适合我的口味,我不太喜欢那种大俗大雅的片子,比如出身贫寒的女主角被富家公子看中了然后历经磨难结合后,女主角被一堆坏人整治最后坏人得到了惩罚相爱的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在比如二男追一女或二女追一男的那些故事我觉得纯属是因为编剧太空虚了吧;而此剧却不同于其他那些恶俗的电视剧,厄,我只是说风格和内容啊。
之所以很喜欢这片子,很大程度是因为太容易引起共鸣了,我感觉几乎很多人都可以从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他们没钱时可以一起窝在租来的小破屋子里煮方便面,为了难兄难弟一起生存家乐可以去偷他爸爸珍藏多年的茅台酒浩东可以去偷送煤的煤然后仨人还能一起偷吃江奶奶的红烧肉。
曾经年少时我们都这么义气过吧?
为了友情和年轻时的梦想他们可以经历很多生活的考验和磨难,在火车站扛大包,在餐厅端盘子,为了一口气而打架为了一块钱而卖命。
那么苦那么难的时候都能熬过来,却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他们竟然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出卖了这份珍贵的兄弟情,然后在痛失了比自己当时盲目追求的那些金钱利益更珍贵的东西之后他们才渐渐明白,原来,人活着更重要的是情分,亲情,友情,爱情。
如果没有了情分那些东西才真正失去了它所存在的意义,就像生命不能没有灵魂一样。
剧中我不太喜欢但十分能理解的一个人就是男一号袁浩东(刘烨扮演)同志。
他自以为是,固执,冷酷,自私,懦弱,猥劣。
但很多时候还是清醒理智的,还有一点就是他比那俩人会浪漫,会哄女人。
因为他家庭的原因直接导致他一定要让自己强大起来,为了这种他所谓的强大富有他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
直到痛失了自己并不想失去的之后才彻底唤醒了他内心最深处的良知。
他身上唯一能让我喜欢的一点就是执着,只要自己认准了一件事儿不管多少人反对不管这件事儿对还是错有没有意义,只要是自己认定了就一定要做下去并且要做成功。
其实就怕一个人认真,一旦认真起来几乎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尽管事情的结果并非就一定使我们想要的。
当袁浩东破釜沉舟要把收旧货一事做下去的时候我就在weibo上更新了一句话: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没有理由的想要做某件事儿,你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甚至没想好该怎么做,但是,必须要做这件事儿。
这种感觉非常强烈。
剧中人物我最喜欢也跟我很像的是赵家乐同志。
没心没肺,叛逆,重情义,二愣子,勇敢,真实,随性,刀子嘴豆腐心,有一些小聪明。
我很喜欢他在剧中的角色,是个硬生生的汉子,为袁浩东打架坐牢,为兄弟的口粮去偷父亲的东西,为了挣钱甚至要喝掉绿色涂料,他虽然经常顶撞爸爸但打架都知道他是孝顺的孩子,只是错了方式错了时机。
他比袁浩东勇敢、正直。
他比郭洋港爷们儿。
第三位,郭洋港。
沙溢扮演。
书生气很浓,太文了,一说话就带着一股书生的那种穷酸劲儿。
呵呵,不过也蛮喜欢他的,他在剧中很多自身的特点都因为其他两位彰显的太厉害而不被大家所发现。
如果说浩东固执己见不听大家劝而家乐为了他的好而过来奉劝结果不仅不被理解反而遭一顿骂生气大动干戈时,郭洋港绝对就是那个和稀泥的。
我们发现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这种人其实并不少见,但是一旦在剧中上演,怎么感觉那么虚伪别扭啊。
其实我感觉郭洋港有点不食人间烟火,比起下海经商或是人际交往他更喜欢沉迷于自己的那些风花雪夜浪漫唯美的文字里。
否则也不至于在咖啡馆叶玉芬只是给他肩上披了件东西然后在他醒来时看见一个安静的女子捧着书看时很快就被俘获了整个人整个心。
剧中的几位女主人公相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衬托。
林紫云,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眼睁睁看着一幕幕悲剧上演却无能为力只好尽早退出,最后又大施自己的宽容之心来解救袁浩东这只迷失了太久的羔羊。
江小荷,绝对生活的调味品,像个快乐的小精灵,貌似没心没肺却感情细腻否则也不至于能成为第一个发现赵家乐那些秘密的人。
叶玉芬,一个城府很深的漂亮女人,应该是郭洋港的最佳配偶了,可惜却为了赵家乐和袁浩东的争斗做了牺牲。
也因为她生命的结束才唤醒了那些迷茫了很久的人们。
你说这到底值不值。
不知不觉敲了这么多字。
这是一部很值得看的老片子了,如果有时间有情绪的话可以看看啦。
最后以《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方言的一段独白来结尾吧,我总觉得这两部电视剧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
我们敏感,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我们轻易的伤害别人,也轻易的被别人所伤,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我们觉醒其实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前途或许也不再是无限的,其实它又何曾是无限的?
曾经在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
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
在生活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其实我们从未长大,还不懂爱和被爱。
陆陆续续看了几天的电视剧终于看完了,笑过也哭过,但最终留给我的是对生活、对人性的思考。
我不是一个总是喜欢浪费时间看电视剧的人,但这部电视剧确实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
“录音机停了,电影散场了…”三个亲如兄弟的大学生从大学毕业后一起为理想打拼,这期间他们一起开过公司,端过盘子,收过废品,一直到自己当老板经营杂志社,社会的压力和创业的艰难最终让他们其中的一个人做出改变,然后每一个人都开始变化,他们中有人开始被钱迷惑了双眼,有人被仇恨蒙蔽了心智,多年的好朋友不欢而散,然而最后“电影散场了”,他们才发现原来真正的幸福就是跟自己喜欢的人过着简单的生活,有空和好朋友聚聚,然而这也是他们最初没钱时候的生活。
金钱确实让他们每个人的生活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但它永远无法改变发自内心的真情。
电视剧中有一条暗线就是“500万”,从袁浩东突破底线拿了这500万,他们的生活就开始出现了大的转折,但最终家乐因为单纯的报复而进监狱的罚金也刚好是500万,一切就像是冥冥中的安排,这些钱最终也是相当于归还原主。
我一直在推测,如果换了是其他人呢,家乐是绝对不会做对不起朋友的事,而郭洋港则很可能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原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底线,一旦突破这个底线,说不定他们做出来的事情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
看来做哥们还是赵家乐最好,而袁浩东则可能会是我们的好领导。
从刚毕业开公司失败到去火车站扛大包再到饭店端盘子,他们一步步的摸索着自己的成长道路,而袁浩东就是第一个成长起来的人,也就是在朋友眼中第一个有变化的人。
袁浩东从废品收购开始去一步步积累自己的原始资金,也是从那时他开始变得不再理想化,他对生活有了太清醒的认识,他甚至开始执着的以为金钱可以改变一切,这也造就了后来的一系列悲剧。
但我还是个很佩服他,他敢拼敢闯,在监狱里可以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他可以对一大群人说,你们等着吧,这本杂志我们三个人一天就可以完成。
袁浩东最先从青春的稚嫩摆脱出来,他让自己变得更加社会,更加物质,然而他的独断专行往往又让人很受不了。
镜头转到最后,我们看到,时间改变了一切,十几年后的袁浩东再也不是那么风风火火,头发花白,一个人在孤零零的吃着泡面,这是心酸的一幕,也是导演故意安排让他和赵家乐重逢的铺垫,历经喧嚣与争斗,他们都平静了下来,袁浩东也终于勇敢的说出自己心里的秘密,这时我们又看到了仿佛他们十几年前的过命交情又回来了,或许从来就没有消失过,也或许只是被仇恨所蒙蔽。
文中有太多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比如韩中原对真正朋友的解释“真正的朋友就是:当他快掉下山崖的时候,你一把拉住了他,可是再坚持的话你们俩都会掉下去,这个时候朋友说‘放开吧,你还得活!
’”。
这部电视剧也让我对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坚定的友情的基础是信任和宽容。
袁浩东还说过一句话“我就想做一条狼,一条一岁的狼,你给我块骨头试试,我绝不撒手”,这句话也就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才有胆量说来的,也是大学生在社会上面对强大的压力产生的偏激想法,也是这种想法让我们迷失自我,以至于把人生交给了别人掌控。
文学和电影之后筑思\文在《我们生活的时代》中,袁浩东是个事业心和责任心的男人,但是却不让还生活在理想世界里的朋友和妻子理解——朋友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如爱情亦然,但是生活却是交易、异宜和权衡,所以朋友难能成同志,兴趣难以为职业——这样他们矛盾了,最后为了不折磨双方,袁浩东和妻子林紫云离婚,然后娶了爱他的理解他的杨依蕾。
但是故事不能这样结束,不然还爱着他的林紫云怎么办?
这个时候,我已经猜到杨依蕾——“必死无疑”,这是故事文本叙述的必然逻辑。
果然,杨依蕾得病,浩东竭尽所能,没有把她看好,依蕾也满意了他的这份心,但死去。
这个时候有了这样的对话:紫云:浩东,我知道你对依蕾已经尽心了。
浩东:为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你们两个都离开我!
这个时候已经接近电视剧的落幕了,我们也能理所应当的猜测到浩东和紫云,二人和好。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和曹雪芹《红楼梦》对比:林紫云==林黛玉,杨依蕾=薛宝钗。
袁浩东即拥有了理想(林紫云),又得到了现实(杨依蕾),虽然有点遗憾!
但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林紫云的变化,类比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倍蕾的变化,我们便知道,她们都从理想最后变成了现实,从少女变成了拖地的老妇女,无论是曹雪芹、歌德,还是贾宝玉、维特,他们都是悲剧的,依旧活在理想中和文学里。
可当作消遣的快餐即时性的电影或电视剧,就无法那样做,他们给观众无论中间何等的惊心动魄和百转千回,最后都要“大圆满”来安慰大家。
于是必然导致叙述的反常理性,使得逻辑成了矫揉造作,所以失之艺术性!
但又如何?
我们是否需要反思一下这样的叙事?
文学理想了生活,电影篡改了生活,虽说“艺术高于生活”,但是我们不一定需要被欺骗或自己欺骗自己,我们需要活在当下,同时认识人生。
所以或许文学和电影,永远不能承载学术和思考的分量。
——让我们多思考吧!
思考在艺术的生活之后,也是艺术的真正目的和归宿。
但是《我们生活的时代》——这个很好的探讨关于爱情和事业、理想与现实的故事——还是特别值得推荐的,从浩东泄密标底,导致家乐父亲的死和林紫云的离开,到家乐纵容底标钢筋导致三哥们之一的郭洋港的妻子,叶玉芬之死。
如此,故事以浩东一个朋友的父亲死引出矛盾,从另一个朋友的妻子死化解矛盾,这就是悲剧的过程。
故事三十集,看的我哭过三四次,尤其是结尾。
所以我推荐!
但是“两个死”又是作品叙事的不完美,赵家乐的父亲不死,家乐就永远无出头之日,没有表现的机会;玉芬不死,郭洋港就无法平衡自己喜欢开杂志社,而妻子喜欢咖啡馆的矛盾——故事的最后,郭洋港也将咖啡馆的现实主义作为墓志铭的来祭奠,小店只供应咖啡就是这个意思,而他还是回到了杂志社,晚上看看咖啡馆。
三兄弟又都到了一起,共同做中文系毕业的他们的文学梦!
故事走了一圈,回到了原点。
原来是要说:生活啊!
平平淡淡才是真。
2009年5月15日星期五,暮色重庆,苦茶一杯。
袁浩东、赵家乐、郭洋港三个人既是大学同学又是最好的朋友。
毕业后准备一起创业,但碰到了种种阻碍和困难,为了交房租只能到火车站去扛大包,去餐馆端盘子。
能现在看起来没什么,端盘子谁没端过?
可是在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可简直就是天之骄子一般。
其实看这部电视剧,最初,我挺喜欢袁浩东。
因为他是最能认清自我,看清现状的人。
在现实面前能屈能伸,这一点真挺让我佩服的。
尊严、面子这些固然重要,但是在现实面前,这些东西一文不值。
自始至终我都觉得郭洋港太过清高太固执,在现实中他是最应该吃亏的,好在他还有一帮朋友帮他才能让他在以后的工作中顺利一些。
而赵家乐就太孩子气,太冲动,就想剧里说的一样,没有他父亲他根本就一事无成。
说到袁浩东拿的那500万,我看贴吧里大家对这个问题讨论的最激烈。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一边是最好的朋友,一边是奋斗到30岁存款刚到四位数。
换了是我,我也会犹豫,在这么庞大的数字面前,我想我也会妥协。
但从杂志社开始袁浩东的一意孤行真挺让我反感的。
最后再说说紫云,如果换了是我,我想我也会和紫云的做法是一样的。
论坛里大家都批判紫云,可我觉得紫云并没有错,她才是最理智的。
还有小荷、依蕾都是很讨巧的角色。
可惜最后家乐父亲死了,玉芬死了,依蕾死了,家乐进监狱了。
一切都是看似悲伤的结局。
可是三个人又聚到了大杂院里,可是三个人的心却不知能不能像以前一样了。。。
前半部分拍的真的挺不错的,理想、奋斗、艰难、创业,这些都是剧中的亮点。
后半部分就太纠结了,看的闹心。
其实不管是70后还是80后,大家那个时候的想法都一样,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奋斗!
不知道为什么,从看第一集开始我就有些欲罢不能,想要一集一集地往下看。
起初可能是三个人的友情吸引了我,我不知道在我们这群人中间,我们这些80后出生的,总把自己当孩子,却不知不觉地走向三十岁门槛的人中间还有没有这样的友情。
我很羡慕!
还有他们的爱情,虽然历经波折,但却爱得纯粹,没有夹杂着任何物质方面的要求,爱就是爱,即使一起住在小四合院里面也无所谓,大家感情好,不计较为对方付出多少。
即使生活很平淡,也没有任何不幸福。
他们的不幸福是金钱导致的,故事的高潮也由此引出,但最后家乐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令浩东顿时醒悟,他把之前得到的不义之财全都拿了出来,三个人又回到了原来住过的小屋。
这样的场景,怎能教人不感动,不泪流满面?
里面的四个女人我都很喜欢,爱得执著,爱得深刻。
我们的生活里面没有这样的刻骨铭心,那么看看他们的故事也是很有意思的。
或许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
沉重。拒绝的背后,转身的诱惑。《奋斗》中看不到的奋斗史。人这一辈子,图的是什么?
前三分之一热血男儿,后三分之二婆婆妈妈
无法吸引我看下去,看来是真的,我和张导无缘了
无聊的剧情,过时了,而且三位主角也都不出彩。
刚开始奋斗那一段,看得哥特有劲儿。。
大家都是偏執狂
理想在金钱面前都是渺小的
那个年代的友情很厚重,爱情很刻骨。交友应交赵家乐,娶妻当娶杨依蕾。全剧最喜欢的角色居然是家乐的爸爸,有勇有谋有心胸,又不一意孤行,做人不别扭、不较真。叶玉芬和杨依蕾都是不错的女人,聪明能干,不矫情。袁浩东是他们的大家长,操心赚钱,个个不领情,但依然是我心目中的好男人。紫云就不多说了,她的眼神看起来真的很空洞,不知道在看哪里,前半段一直在照顾三个男人的生活起居,更适合做朋友。
这个剧情好像《创世纪》啊,同样的铁三角,同样的出身卑微——浩东,然后为了利益害死好友家人。这个编剧也太狠心了,看得我都快抑郁了。
以后再也不看这种苦逼的电影了
年代剧里还行
没看完
有你的影子
吃饭的时候跟着老爸看了一集,剧情一段一段的,前后都连不上的感觉。场景道具打光都像学生作品。
年轻,有几个知心朋友,有一伙哥们,有个如此的女友,有一腔的热血,有一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有那么浓墨重彩的经历……这些是我向往的。现实和钱,这些庸俗的东西,我们不得不面对,我只能希望这些不会影响到我的友谊,不会将我的现状击碎,允许自己变得世俗,但要有个度。爱刘烨那种霸道的眼神
刘烨在片中依然是那么强势啊。
男主好看
紫云好恋爱脑,好想进去抽她啊啊啊啊啊
唉...
国产剧也有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