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历尽千帆的气势恢宏的史诗级作品,带领我们身临了战争、学习了战争,也凝望了战争、反思了战争。
影片集中呈现了美越两军在德浪河谷交战的惨烈场景,但也不仅限于此,同时呈现了美军奔赴战场前后的各种细节,包括前期准备工作,美军家庭情况,善后工作等,更多通过战争背后的东西来审视战争,与前线的交战相互呼应。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战争的绞肉机器属性,更看到了其中交织的人情冷暖。
不仅看到了前方的需要,更看到了后方的关切。
战争从来不仅仅是战争,它是一个系统性的运作。
难能可贵的是,我们从被习惯性差评的米军中,看到了他们的纪律性,战友情,真实的信仰,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军人家庭的相互协力和取暖。
这些或许都出乎我们传统的认知,而我想说的是,灾难中孕育可贵、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符合事物发展的态势,而无需刻意为之。
有些东西,不是我们未雨绸缪,而是自以为是了。
战争就是战争,有其不可抗拒的政治属性;但,战争也不是战争,它只是人与人之间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
抛开它的政治属性,我们再来看战争,它的面貌会更加清晰。
中校哈尔穆尔给阵亡军人家属芭芭拉,带去了战死越南军人的笔记,让她聆听到了来自敌人的声音。
战争是分胜负的,但伤害却是彼此的。
站在这个层面的反思,振聋发聩,超越疆域的界限。
人类要时时看清战争的真实面目,愿世界永远和平。
附:观影零碎笔记为什么选上我们因为你们长的奇丑但装备精良打仗就是打仗,命令就是命令米国人把什么东西都搞得很酷向米军学打仗家属委员会我如何做好父亲和军人当我看到他们,就像看到我的儿子悄然告别,战争对每个家庭的伤害都是相同的我们今晚赶不到第一天战死,第二天通知家属今天每个人都要战斗,记者尿浇枪管淡定哥断箭炸自己人,惨烈,看哭我在打仗,不能回自贡,我绝不抛弃我的弟兄。
拒绝胜利采访我永远不能原谅我自己告诉美国人这些弟兄做了什么,还有他们是怎么死的。
第一个参战,最后一个离开。
最后的出租车他们不是为国家而战,而是为彼此而战越南战死军人的遗留笔记。
哈尔穆尔
战争的残酷毋庸置疑。
我个人更喜欢电影通过侧面来表达这样的想法。
阵亡通知书的寄送,通过一个出租车司机口表达。
说他最讨厌这样的一份工作。
而那位军人的妻子却毅然决然的接替了这份工作,转而成为阵亡家属有所憎恶的对象。
另外一个是那位记者。
在经历过一番耳濡目染的厮杀,在将伤员送上飞机之后,他丢掉武器,拿起他的相机,重新拍下战场上令人心碎的瞬间。
不知道这部电影会多大程度的促使我买一部上好的相机。
但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一定会买一部上好的相机,记录生命中点滴的精彩。
旋律还是熟悉的旋律,只是里面的汤料较其它的有所不同。
电影里面有几段非常不错的片段,特别是摩尔上校最后面对死去的排长痛哭的一段,军人很少流泪,但他们不是无感情之人,他们也会愧疚,为自己带领自己的兄弟走进地狱却没能带他们回家的愧疚。
时不时穿插的后方的片段也较其它电影有所不同,他们是军人,也是丈夫,也要为自己的家庭负责。
人们可以为刺激的战斗场面大呼过瘾,但是他们不会理解那些家庭在收到阵亡通知书时的痛哭。
这部电影对越军的刻画虽然少,却每一段都值得玩味,无论是戴眼镜的士兵还是年轻的军官,抑或是最初的那个越军指挥官。
士兵不为正义而战,他们只为国而战,哪怕他们的人民并不理解他们。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充满英雄主义的战争片。
交战的双方都以无与伦比的勇气按照自己的方式为国尽忠。
好莱坞一如既往的在片中对美国强大的军事机器大肆宣扬,精良的战斗装备让美军在战场上几乎获得了一边倒的战术优势。
勇敢高尚的军人,忧伤但通晓大义的的家属,面对国内种族歧视的豁达态度,面对胡乱指挥上级的骑士风度的服从,和部下同甘共苦的袍泽情怀~~~~。
略带哀伤的音乐环绕着国旗背景衬映下,家属收到亲人阵亡通知书时一幕幕的表情,在瞬间感动了我,几乎落泪。
于是不再问他们为何而战,为何牺牲,主角主旋律的豪言壮语便成为真理:没有礼仪卫队欢迎他们回家,他们去打仗是因为国家命令他们这么做……。
历史真相是被告,我们是陪审团,媒体宣传是律师,赢得陪审团既获得正义,裁判将倾向于能打动陪审团的那个律师,对此,我们的宣传部门,我们的导演不该想想,应该怎么做么——
美军第一骑兵师第七骑兵团第一营的450名战士,在盲目的指挥下,竟毫不知情、毫无准备地降落在北越军队集结的中心区域。
北越方面在降落地点周围早已部署有2000以上的兵力,第一营的战士不得不面对近5倍于自己的敌人。
尽管他们背后拥有强大的远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毕竟众寡悬殊,一营的官兵不得不展开一场异常惨重的生存保命战。
所幸,北越部队的情报有限,指挥也十分谨慎,没有抓住乘虚而入一举歼灭整个营地的机会。
经过两天伤亡逾百人的战斗之后,第一营终于可以脱离战场,与前来解围的第二营返回基地。
但是,途中由于第二营营长缺乏经验,竟然只为了审讯两名战俘,而命令丛林中已拖至500码长的纵队停止前进。
以火力薄弱面撞上了北越方面的生力军,在激战中一营几乎被一扫而空。
当时的第一营营长、指挥官哈若德·摩尔和记者约瑟芬·盖尔威亲身经历并记录了这场战役。
这也是美军在越南战场第一次重大伤亡,对美军日后对越战态度的改变起了极重大的影响。
不过本片并没有着力突出对越战大环境背景的描写,而是从一名名官兵的眼睛里,透视出美国军人经历战争时表现出来的勇气与精神。
这是导演兼编剧兰道尔·华莱士和主角梅尔·吉布森所擅长表现的英雄主义风格。
直面死神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可歌可泣的军营友情,将成为这部以真实事件改编的越战影片的主题。
战争让人变的残酷?
还是无奈?
或者变得麻木不仁?
或者是让人更加珍惜生命?
战火燃烧的是家园?
是人心?
还是我们的价值观?
无论是什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没有人愿意看见战争的来临。
但是当无情的战争开始,必须投入战争的人,是没有选择的。
唯一剩下的信念只有悍卫家园。
我们是士兵》是描述美军与越共正面交锋的第一场战役,1965年美军派遣第七骑兵队第一营,以空降方式投降至得朗河河谷的敌军阵区。
美军被将近2000名的越共所包围,而美军的第七骑兵队第一营营长穆哈尔(梅尔吉勃逊饰),带领士兵们面对这场充满劣势的战争,在那里,他们以生命中最漫长的一个月坚守阵营。
最后为美国与越共的第一场战役以胜利做句点。
以往,我们所看见的战争片,主述的角度多半来自于士兵,以参战的士兵看待整个战争的情况及心情。
《我们是士兵》是以一位战区指挥官的角度来主述这场战役,也让观众第一次的了解战争中的高阶将领的心态与复杂情绪。
梅尔吉勃逊所饰演的穆哈尔中校,在带领士兵出征前曾经说过一番话;他不能保证让每个人都能活着回来,但是他保证自己将是第一个踏上敌阵,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他们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也为人弟兄,战火线上他们视死如归,他们是一家人,也是同袍手足,他们只有彼此照应才有存活的希望。
片中战地记者前往最前线为战争记实的记者,亲眼目赌战争的残酷无情,与战地兄弟们的袍泽之情,甚至为了自卫也必须拿起枪杆打战,在经历战争洗礼之后,同胞的惨烈牺牲,让他质疑究竟为何而战?
他还是拿起他的相机拍下战争的惨烈镜头,并将所见的情况忠实的记录下来。
他对穆哈尔中校说:我不知该如何写下这段故事!
穆哈尔含泪对他说:我将永远无法谅解自己,因为我的弟兄死亡而我却还活着。
请你一定要把他们的事完整的报导出来,让世人明白他们的英勇。
战地指挥官不想失去弟兄,但在战争中他所能做的只有,在最少的牺牲下为国家获得胜利!
他无奈的心情也在此传递出来。
战役终了,美军抢到了北越的号角、并在枯木上插上了一小面残破的美国国旗,代表赢得胜利。
此片也是首次没有丑化北越军官之片,片尾北越军官以相当人性的口吻说着:你们(指美军)以为获得胜利吗?
其实却将带来更多的屠杀….。
是的,穆哈尔中校达成了承诺,他第一个踏下敌区,也是最后一个离开。
但是他不能阻止战事的蔓延。
许多士兵也是,他们质疑着自己为何而战?
在战场上他们不是为国家,而是为身边的弟兄而战。
战争的无情是我们身于太平盛世的人们所体会不到的。
在那样的时代中,多少人因为国家的安危,必须向自己的家园告别,投入战场,没有人能保证自己能安然无恙的回来。
片中所传递出至人们在战争中的无奈心情,无论是参战的军人或是家属,人们即使对所处的大时代环境感到无奈,没有人能为为什么要战争做出合理的解释?
但撇开战争片的角度看,。
在无力的年代里,坚守自己的岗位,对工作以执着认真的态度面对,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自己唯一能做的正确之事。
这样的一部片子,彷佛让你亲身体会到战火的残忍,却也让人感受到更多的人性与温暖。
片子进行中,我数次无法克制的流下眼泪,这样的情绪只有观影过此片之后才能明白,也在此向片子结束后,递给我一包面纸的观众道谢,篇中传递的是剧情人物塑造出的温情,你给我的却是人间最真实的温暖!
电影《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2002年)以越南战争中的德浪河谷战役(1965年)为背景,真实还原了美军与北越军队的激烈战斗,做为影迷,军事迷,想和大家聊聊影片中出现的各类武器装备,当然有说错的,还请大家见谅
首先是使用做广泛的轻武器,做为美军士兵的主要武器,M16突击步枪承担了向前突击的任务,但早期型号(无辅助推机柄),在潮湿环境中偶现卡壳问题,接着班组还需要火力支援,用到了M60通用机枪,常由机枪手携带,压制敌方阵地。
在影片中,老军士长使用M1911A1手枪杀伤越军,一枪一个,很是威猛。
而M79榴弹发射器用于打击掩体后的越共士兵,主要发射40mm高爆弹。
除此之外,近战中使用雷明顿870霰弹枪,可清理战壕或丛林区域。
M26/M61手榴弹,防御和进攻中频繁使用。
当然,最火爆的还是给到M2火焰喷射器,用于清除越共坑道,真是火光过去,寸草不生。
说完了轻武器,我们来些大家伙。
M2勃朗宁重机枪,安装在直升机或吉普车上提供火力压制;M61“火神”机炮(20mm)装在UH1直升机机头处;M19 60mm迫击炮,美军阵地内的曲射火力支援(由于炮筒过热,没有水,摩尔中校直接喷尿);105mm榴弹炮(牵引式),后方炮兵阵地远程火力覆盖。
只有地面部队,那就不是美军,所以空中装备必不可少。
UH1“休伊”直升机,在越战中一战成名,既可以运输兵员、撤离伤员,又可以改装为“武装直升机”(搭载火箭弹和机枪)。
而F100“超级军刀”战斗轰炸机,执行对地轰炸任务,投掷凝固汽油弹和常规炸弹。
(印象最深刻的是误投入友军阵地,一片火海,士兵吉尔一半皮肤完整,一半烧成焦炭)其他装备,包括AN/PRC25野战电台:通讯兵背负,联络炮兵和空中支援。
阔剑地雷(M18A1):布置在防御阵地外围。
说完美军装备,再来看看北越的武器,那好比乞丐和富翁打架,一个天一个地。
使用最广的,就是大名顶顶的AK47突击步枪,越军主力步枪,可靠性强于早期M16。
(至今仍在服役),接着是RPG7火箭筒,攻击美军直升机及防御工事。
(价格低廉作用大),SKS半自动步枪,部分越军士兵使用,配10发弹匣。
而DP轻机枪(转盘供弹),提供持续火力压制。
对于擅长丛林,山地作战的北越士兵,怎么少的了地雷与陷阱:竹签陷阱、绊发雷等丛林战术武器。
这些武器在影片中也有一些战术配合使用,比如,直升机机降突击,UH1编队突降“X光着陆区”,M60机枪手在舱门提供掩护。
105mm榴弹炮齐射打破越军围攻,展现“钢铁暴雨”战术。
美军士兵使用刺刀、霰弹枪与越共贴身搏斗。
影片虽然火爆,但还是有多个情节和细节隐晦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与批判。
首先,开篇的告别场景:美军士兵出征前与妻子、孩子相拥告别的镜头反复出现,尤其是中校哈尔·摩尔(梅尔·吉布森饰)与五个孩子的温情互动。
这种平静的家庭生活与后续血腥战场形成强烈对比,暗示战争对普通人幸福的摧毁。
接着“遗书写作”仪式:士兵们在出征前集体写下遗书,军官冷静地指导他们如何填写身份牌信息。
这一场景以近乎冰冷的程序化方式,揭示了战争对生命的漠视。
而官僚化的死亡通知,将阵亡电报错误地投递到未亡士兵家中。
这种荒诞情节讽刺了军事体制对个体生命的忽视。
总之,导演并未完全否定士兵的勇气,而是通过展现他们的痛苦与挣扎,质问“为何要让他们承受这一切”。
影片的反战性不在于否定爱国主义,而是揭露战争本质的荒诞与非人道。
正如哈尔·摩尔在战前所说:“不要为祖国而死,要为彼此而活。
”("Don't die for your country. Live for each other.")
非常喜欢这部片子感觉很真实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生命都是如此的脆弱片子感觉很真实死法很多不知道都是怎么处理出来的女人这边拍得也很好给人的感觉很强烈特别是那个黑人的反应同时也不忘给越南那边一些镜头包括几个小细节勾勒出的一个眼镜兵的故事虽然就那么几个镜头却让人忍不住的心酸估计是为了突出惨烈人是不停的死所以也没几个面孔记了下来除了那个不死的W.Wallace以外还有一个美国派里的貌似自始至终没死其他的就分不清了战争是残酷的就算有高科技武器又能怎样可能会说在高科技的帮助下伤亡率比如只有1%可是对他本人呢对他的家庭呢就是100%冲它的真实和警醒意义给五星
2017-2-7个人自用 非影评没有说明越战的原因 主要刻画战争的惨烈法国一对士兵在越南遭遇伏击 全体阵亡美国征兵 派男主带领第七骑兵团 被称作骑兵团 其实应该是伞兵 男主曾经是伞兵 率领的是新兵 首先从训练开始 训练 家庭 演讲 出发 男主有老婆和五个孩子男主跟士兵承诺 第一个踏上战场 最后一个走 做到了男主第一个从直升机踏上战场 直升机循环派兵以及接送伤员刚下飞机的一刻已经被越南人包围了 越南军官躲在山里的洞里指挥首先美军炮火攻击 接着飞机和直升机轰炸 越军丛林战 大约四千人 美军大约三百多人美军一队看到侦察兵 追上去结果陷入包围圈越军采取人海和包围战术 策略都被男主摸清晚上越军缓缓而来 被美军发现 呼叫闪光弹 近距离交战一位记者随军前来 不停拍照 死亡的战士电报发到家中 本是出租车司机负责交给家属 男主老婆主动负责给各个家庭白日战场 异常精彩 近距离贴身枪战 美军m16上刺刀 越军ak47 越军人数众多 美军呼叫战斗机 战斗机轰炸 目标太近 美军也被炸死几人记者协助伤员 结果伤员腿上的肉全掉了 美军有两种穿着 亚洲人的军装有的不一样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军装不一样总部命令男主撤回 男主不同意 采取新的策略男主率领士兵攻山头 越军做好准备 架上机枪 男主刚露面 美军直升机到 对越军扫射 男主带领美军冲上越军军官逃离山洞 美军获胜 从直升机下来一帮记者采访画外音 男主又带第七骑兵营作战200多天男主乘坐出租车 老婆吓坏了 以为送信的男主到美国的越战墙看人名 记者哭着用打印机写稿 越南女人读着男主给她的信
除了爱听响的人,不推荐……基本不推荐美国人后期的越战片。
就是血腥杀戮罢了,片中的越南人,无一例外蓬头垢面,拿着自动武器当冷兵器使。。。。
这样的东西,不看也罢……
梅尔吉布森的英雄主义越战片!比较血腥!
作为一部战争电影,较好的完成了一个横跨战前、战斗、战后的故事。但是!故事讲的再好,战斗场面再真实,结尾再煽情,也丝毫掩盖不了美国作为侵略者的事实!!!
影片的影响在于他在记录了一个真实的事件,但败笔也在于他虚构了一个美国人想要的胜利结尾。
自从大兵瑞恩以后,一大波战争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只是最近看了太多美式主旋律电影,这部几乎从头打到尾的电影让我好麻木。
翻译成 我们曾是战士 更好
没多大意思。如果抛开它所要刻意去表现的东西,就剩下一个所谓“大场面”的空壳了。 现在的美国大片还都要有个千篇一律的鼓舞士气的演说 -_- 独立日、勇敢的心、指环王、(当然前三个都没得说,赞~)角斗士(这个有点假)、天国王朝(这个更假……)等等
这种思考战争的电影很好,所谓的那些高层根本不会考虑到那些牺牲的孩子们,战士往往沦为政治家的工具
现在看到梅尔.吉布森的名字就发怵,看了他的三部片,情感方面都好做作。。为越战看这部片,在看了《现》《野》《全》等后,没多久该片就让我感觉不妙,快进无数次。糟糕的观影经历。
除了音效,什么都没有!
明明是侵略者,却把自己描绘成保家卫国感天动地的英雄,这需要多么厚颜无耻啊
没有一场胜利值得铭记!
最后一段很感人。。it was excellent in anti-war movie field!
看到美军一个个死的死,伤的伤,心里好难过啊,怎么不多死点。跟抗日神片有的比,把美国鬼子刻画的高大尚,把越军刻画的枪都不会开,就知道前冲,你以为是AI吗?你们曾经是屠夫,战士,你们不配!为了利益的跑到别人家肆意杀虐的刽子手!跟法西斯有甚么区别?希望有天有国家打到美国本土!让他们尝尝被
如果摩尔和老铁钳不那么耍帅,结尾不虚构那一场胜利大反攻,这片子很有可能成为BHD那样的不朽经典。可惜了
煽情不如拯救大兵。战略不如兄弟连。剧情不如黑鹰计划。连越战都有勇气拿来拍出个子丑寅卯。下回八国联军也可以拍了。一边是带着所谓正义维持的跨洋入侵。一边是反迫害的人民反抗。活该你败。
这个题目比较吸引人。战争场景貌似很经典,再现了场景,但是我对战争场景不感兴趣……
钢锯岭的预演版。梅尔吉布森拍起主旋律来不仅腻歪煽情过头,还又臭又长。
越战题材里拍得比较一般的一部,只表现战争的残酷,却没想清楚到底为何而战。缺乏清晰的作战目标,混乱无序的战地指挥,除了主角梅尔·吉布森,其他角色都没有深入性格刻画。
以上帝的名义杀人和以撒旦的名义杀人有区别么?
我想说,改编对不起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