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整体下来感觉没怎么懂啊,这个电影的主题是啥。。。
后来看了影评,知道原来是想表达小女孩成长摆脱母亲的控制?
他母亲确实是毒药,但是我觉得很多人把她母亲说的也太那啥了吧。。
她母亲不是一点可取之处都没啊。
首先,她很坚强,虽然这坚强是来自于以前所受的伤害。
只是很遗憾地说,她在受到伤害以后采取的方式比较极端,变成了一颗有毒的夹竹桃来进行自我防卫。
所以最后她毒死了离他而去的情人,锒铛入狱。
她最后对女儿说,巴里想杀她,她是自卫。
其实我们可以想见,巴里并不是想杀她,只是离开她,而那痛苦跟杀了她也差不多吧。
包括她对她女儿的占有与控制,其实都是一种自我防卫,因为人是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的。
其实她也是在传授给她女儿她自己活了半辈子的经验和教训吧,虽然她有些偏激,但是生活中不都是这样吗,我们的父母总是教我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以免走弯路。
也许以后我们为人父母,其实也想这样的。
比如她教她女儿要独立,思考,坚强,不要因为那个人对你好,你就跟着他,你得知道你自己需要什么,我觉得这些就是好事情。
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来说,难道我们不需要吗?
就像她寄宿的那些家庭,斯达怕她抢走了男人而开枪杀她,mac学校的女生打她因为她看了她的男朋友,包括后面的克莱尔,为了一个不爱他的男人选择自杀等等,每一个女人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为了占有这些男人,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如果那个男人走了会怎样?
是的,我们承认我们爱,我们怕失去,我们难过,我们悲伤,但这不是我们占有和依赖的借口,更不会是我们生命的全部。
当一个男人不在家的时候,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当一个男人移情别恋的时候,我们可以悲伤和痛苦,但不要因为占有和嫉妒去伤害那些不该伤害的人,我希望我们可以坚强一点,然后潇洒地去过自己想过却因为这个男人没有实现的生活,去做自己想做却因为这个男人没有做成的事情。
就像电影里的母亲,去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画家,而不是歇斯底里,甚至自杀。
像题目问的那样,你的夹竹桃是为谁开?
这不是一个自私命题,而是一个独立命题。
你没完没了的依赖和占有,对别人而言从来就不是无私的表现。
所以,女人要独立。
其次,我们得知道我们需要什么。
我承认,人是社会群居动物,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安全感。
但也不要盲目接受或者索取。
就像女主,她一直在等待,直到她遇见了克莱尔,知道被爱原来是这么幸福的事情。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女主每在一个家庭,受到别人的影响总是很大,至少从穿着打扮上会有明显的变化,这也许是因为她太小的缘故。
母亲说“知道27种眼泪的叫法并不能让你得到什么”虽然这是有些问题的,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自己得衡量哪些东西对我们是有益的,帮助成长的,哪些事应该摒弃的。
就像女主最后的自甘堕落其实是一种极端。
如果我们接受上一辈的结论,也许少走弯路,但却如傀儡一般,如果想独立,总是要摔几个跟头。
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有些坚持无关乎形式,是来自内心的坚定力量。
而这些东西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女主在成长的最重要时期,经历了四个家庭阶段,应该说,和克莱尔相处的日子对她价值观的影响是最大的。
可以想象,如果母亲没有入狱,那么女孩长大后,会是个了不起的画家,充满了艺术气息的生活,但也一定像极了她的母亲,虽美丽,却危险。
最后,女孩为了摆脱母亲的控制,让母亲放她走,她成功了,她自由了,换来的却是母亲永远的监狱生活。
这个代价大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我想起我同学说的一句话是:一切只是因为我们太愚笨,如果一个人足够聪明,他一定会从中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
什么是女性电影?
这就是女性电影。
用整个片长拍摄一个美丽女孩的混乱迷失、迷恋渴望却是为了另一个少有镜头、少有表情的女人可以大放异彩。
英格丽特对于谋杀完全没有愧疚,她理所当然的把人生看成自己一个人的事,无论是情人或是女儿对她来说都是猎物而已,她在意猎物的举动,甚至会注入热烈的情感,但至始至终从未放下枪。
她是清醒的,有分寸的疯狂着,她是优雅的,有节奏的散发毒性,她是全心全意爱自己和生命的人。
她是类型女人的范本之一。
阿斯特丽德从未能挣脱母亲,她永远都只能活在她的诅咒之下。
那些关于完美的,做自己的,不妥协的诅咒是她的紧箍咒,也是她效忠母亲的宣誓,虽然以她的能力举步维艰,但因为爱,她边流血边仇恨边继续,她对母亲的爱,不是以女儿的角度,而是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投入。
我们永远热爱危险,我们永远都没有我们想象中需要安全。
我们心口不一,能力不足,所以才把一条路走得歪曲。
偏偏那么可惜,到了结尾我们才会知道开始的意义。
白色夹竹桃,美至极致习以毒素护身。
这是自恃独立的生存之道,眼神清冷,下颚微扬。
女孩学习母亲的样子,双目不流露半分悲悯,语气轻蔑的反复练习:“You're not my type!
”那时,她带着单纯的崇敬活在母亲的阴影里。
整个世界,这个女人是她的宗教与信仰。
若没有之后的转折,我想这个小女孩会成服于邪恶无穷尽的魅力中,变成另一株夹竹桃。
但是,在尝遍了伤害与被伤害的是是非非后,她只是收敛了锋芒化作一池平淡的水。
最爱阿斯特丽德的第一个造型。
浅色衣裙,一点媚态现在眼眉间,金色的长发如丝柔软。
影片的最后,她重新留长了头发,结起麻花,日子重恢复平静,但已不是最初。
无法忘记遭受欺负后,她一刀刀剪断自己的长发,拿刀抵住他人下颚,学习如何强大。
无法忘记她眼神受伤的拒绝那个男孩真诚的邀约,她看清一身的毒素,她看清一切罪孽。
无法忘记她化浓妆去见母亲,如同敌人般坐在那个女人面前。
她故意刺激她,这是惩罚。
一只圆,一场循环,皆是一个雷同的骗局。
成长粗暴,令她遍体鳞伤,直到有天伤口愈合结痂脱落,长出新的皮肤,才可获救赎。
影片中的谋杀、阴狠、死亡让人眼花缭乱。
到最后却发现它所传达的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想起江国香织的《神之船》。
同样是相依为命的母女,同样是不同寻常的母亲。
草子随母亲不断的迁徙于各个城市,直到有天,草子选择停留在一处,过她自己的人生。
每一个母亲或许都面临过这样的时刻,孩子在某天突然的长大,大到好像再不需要你。
而英格丽德是自信骄傲的,她一直都坚信阿斯特丽德只会存活于属于她的世界里。
她用自己的毒素滋养小女孩,把她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豢养。
只是变故中太多人的出现,太多事的发生让这个小女孩离她越来越远。
克莱尔的出现教会阿斯特丽德什么是真正的爱,让她明白爱里的暴戾与占有都是扭曲的。
而克莱尔的死则让她剪断了那根捆绑的绳索,远远的逃离了母亲的枷锁。
但不知母亲终于放她走时阿斯特丽德复杂的心情里是否有不舍得。
她只是流泪喃喃:“She let me go.”再无法追随她的脚步去更魅惑的地域了。
母亲选择再一次抛下自己独自前行,如同年幼。
然不论相距多远,她们的根部始终连接在一起,她们始终相爱。
岩井俊二的电影中,唯一无法看完的是《爱的捆绑》。
尝试多遍,却总是放弃在半途。
爱里有焦灼,爱里有贪念,爱里有腐败的自虐,唯有一起堕落才可得最大的满足。
若唯有死才是永生,不如解除绳索让彼此保持清醒,让距离来消减爱的副作用。
喜爱《白色夹竹桃》,或许是因为它的积极,它是一场独立意志的养成志。
最后,阿斯特丽德成为了一朵染尽尘埃但柔软依然的水栀子。
而试着成为夹竹桃的那些日子,仍然萦绕于她的心间。
那朵最美的白色夹竹桃散发的激烈气息,依旧是她最多的爱,最大的留恋 ……
白色夹竹桃,听起来是多么美丽的名字。
我没想到内容是这样的苦涩。
夹竹桃是什么花,以前没有见过,而在影片的最开始,女孩就说风暴来袭其他的植物都死了,只有夹竹桃活了下来。
她母亲很喜欢这种花,一是因为它有毒,二是因为它的坚强,第2点女孩也很认同,而且这种花成为了她母亲在她心中的象征,美丽、危险。
这位妈妈有些自私、有很强的控制欲、她坚持认为女儿离开不会幸福,以至于她也从来不想女儿幸福。
这部影片值得看两遍以上,电影的最开始女孩在制作一些东西,我们不知道那是什么,但她的顺序是从右往左,她是从最后开始,因为她需要很久才能整理出和妈妈复杂的感情。
5个手提箱,是她生活的4个部分。
她与妈妈幸福的生活,但这种幸福是外在的,实际上潜伏着各种不安。
她妈妈是位独立的女性,与其他艺术家一样,她固执、骄傲、偏激。
妈妈因杀人入狱后,女孩被别人收养。
这是第2个手提箱。
俗气的假基督徒,一个女儿,一个儿子,一个领养的黑人孩子,一个帅气的情人。
孤独善良的女孩很快就和家里人融洽起来,她也受洗成为了基督徒。
可她妈妈却认为,这家人不配拥有她,让她一定要保持独立思考,记住自己是谁。
女孩开始勾引那位情人,并且得手。
小弟弟一直和她说,别把事情搞砸了。
而她自己也很抱歉,因此在被枪击后,没有向警察说出是谁开的枪。
第3个手提箱是孤儿院,里面都是些问题少年,因为过分美丽她被别人欺负,剪掉长发的她决定变得冷酷。
一个男孩子打开了她的心,她开始快乐,但母亲再次阻止她享受快乐。
第4个手提箱是富有的演员家。
这对于她来说是个很好的归宿,女主人对她很好,她们很谈得来,当她开始快乐,母亲再次阻挠。
她的一番话间接导致女主人最终自杀。
女孩再次无家可归,当她回到孤儿院时她拒绝了男孩,因为她害怕她会给这个人带来什么不幸。
她没有选择正常的家庭,而选择被一个装扮像妓女的人收养。
这是第5个手提箱,她们去富人街区的垃圾箱捡别人的衣服然后拿去卖,她也变得很朋克,或者说很像廉价的妓女。
一直以来女孩总是画同一个女人,她猜她叫安妮。
当母亲让她去帮忙做伪证时,她的交换条件是要知道真相。
原来,她母亲被父亲抛弃,而她曾经想不负责任的离开,把孩子寄养给了邻居安妮。
这就是她成长的真相,在知道这一切后,她只想母亲放了自己。
而最后,她母亲也做到了。
看到母亲重新做进囚车,她知道自己是爱她的。
这就足够了。
我的影评从没来没有太多对电影的分析,更多的是对自己看电影时某种感觉的记录。
几天前无意中,回看之前在豆瓣上写过的几篇影评,很多电影给我带来的瞬间感觉都已经消失在忙碌的生活中。
所以,我坚持认为影评必须写,但内容可以很随意,只要能够把这部电影带给自己的感受讲出来就行了,一年后或几年后,都能回忆起当时某种情绪就够了。
这个女孩真的很漂亮,她犹豫的眼神是那么迷人,她金色的头发时而半扎着,时而散开,连她妈妈都说她是成年男人的杀手。
她有些像邓斯特,也有些像暮色的女主角,但都远胜于她们。
小时候,我们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长大后,我们被告知“母爱是最伟大的”。
然而,世界之所以复杂,就在于没有绝对。
大部分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有些母亲却并非如此。
影片中的母亲在孩子小的时候只有憎恨、厌烦、抛弃,而孩子长大后也是无穷无尽的控制与伤害。
有些爱不是爱,而是以爱之名在为恶。
新手妈妈的惶恐与慌张是可以理解的。
孩子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但母亲也是第一次当妈妈。
有些人会慢慢适应这个身份的转变,而有些人却不能。
她们始终停留在“女孩”的世界里,无法向前一步。
于是,她们开始憎恨那个突然闯入的“第三者”——自己的孩子,破坏了她们的浪漫爱情;她们厌烦孩子无时无刻的需要,甚至因为沉迷于自由的生活,而将孩子抛之脑后,一年都不归。
影片中的母亲就是如此。
她还没学会承担母亲的责任,就匆匆生下了孩子。
如果她能彻底绝情地抛弃孩子,或许对孩子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
然而,当她再次回来,看到孩子仍在等待她时,她的掌控欲就开始作祟。
她抛下孩子时毫不留情,掌控孩子时也毫不心慈手软。
第一个收养女儿的家庭是信教的。
他们在精神和信仰上给予了女儿充实,但母亲却指责女儿没有自我。
第二个收养女儿的是一个收留所,在那里,女儿遇到了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
然而,母亲却以“女人当自强”为由,强行阻断了他们的感情。
第三个收养女儿的家庭是最适合阿斯特丽德的。
富裕的家庭条件可以供她学习昂贵的画画,善良、耐心的养母克莱尔也能温暖她曾经受过的伤。
但母亲却害怕了,她害怕这个充满爱的家庭会夺走她的女儿。
于是,她用言语教唆善良的养母反抗养父的出轨,最终导致脆弱的养母伤心欲绝,自杀身亡。
第四个家庭是阿斯特丽德自己选择的。
此时的她不再像以前那样被母亲控制。
克莱尔的死让她彻底醒悟:她的悲剧从来不是外界因素,而是源于她的生母。
她选择这个混乱的家庭,就是对母亲的彻底反抗。
母亲告诉她不要依赖男人,但她自己却离不开男人,被父亲抛弃,被男友戏耍;母亲告诉她要有自己的信仰,而不是去信他人的教唆,但她却连自己都控制不住;母亲不让她信任男友,但她面对男友的背叛时,却还在自欺欺人。
一个不独立、不自主的母亲,无法以身作则。
无论她如何洗脑式地灌输,都不可能让儿女成为她想要的样子。
女儿无法抵抗来自母亲的精神控制,这并不难以理解。
小孩子无论多小,对这个世界都有一些理解。
母亲小时候的离开给她造成了精神伤害,她害怕离开母亲,而母亲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控制她与外界的交流:不让她信教、不让她交朋友、不让她和善良美好的人在一起。
她都默默接受,只为了能一直留在母亲身边,让母亲开心。
然而,人总会长大,身体上、精神上都会逐渐独立。
在第一个家庭,养母对她的怀疑与抵触,养父对她不良的两性影响,让她开始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第二次被收留时,她遇到的那个男孩让她明白,人与人之间可以不是对抗,而是惺惺相惜、互相陪伴成长。
第三次的家庭让她感受到了温暖和煦的母爱——母爱不是控制,而是支持、鼓励和保护。
第四次的收养让她经历了一个彻底叛逆的青春期。
在这个混乱的环境里,她依然坚持画画,也许她也意识到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
有些亲人不适合长久陪伴生活。
离开他们需要很大的勇气,也需要很强的自我意识。
但阿斯特丽德做到了。
骨肉相连的人无法抹去血流里的亲情,学会放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管是放弃对他们的保护,还是控制。
母亲最终也做到了。
亲情里,绝不会只有一种情感,幸福、快乐、痛苦、压抑……往往都交织在一起。
彻底放弃不可能,默默忍受也不可能长久。
学会和平相处和宽容,才是人生的一大课题。
公众号:三横兰
这部电影是小说的浓缩,导演表达了他对小说的理解。
妈妈是典型的自恋型心理障碍,她美丽,坚强,高智商,既漠视众生又能强烈地争取他想得到的,无视规则,在她的心里规则是别人的,与她无关,所以在她杀死自己的情人,女儿质疑时,她说,我没有错,仿佛是在说,我的规则就是这样。
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她的心里其实没有女儿,女儿是她自我延展的一个工具,她在顶楼吹风,那个地方有危险,女儿害怕,她一把拉过去,她看不到女儿,也就谈不到照顾,他教导女儿,希望女儿与她紧紧的相连,像一个人,但是在这个相连中,只能是他的情绪,他的意志,女儿并不存在,看似与女儿紧紧相连,是母爱,实则并没有爱的能力,她需要的是来自女儿的认可,照顾,追随,在关系中,她是单向索取者,一旦女儿想摆脱,她宁可毁掉她,所以她妒嫉女儿找到的那个演员妈妈,跟女儿说我宁可你下地狱你也不要和他在一起,她关在监狱里,其实她也不希望女儿快乐,她说,你跟我一样,把我们好的一面隐藏起来,女儿才会用技巧留在他寄养的家庭,去勾引雷,然后女儿被枪击。
女儿跟妈妈说,你教导我不是让我独立思考,是按照你的想法思考,这是第一回合,女儿说,你看不得我好,这是第二回合,女儿说,他们不是我们的敌人,你才是我的敌人,you and me,这是第三回合,女儿说,我让你看看,我跟你在一起的代价是什么,你只想到你自己,你把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丢给邻居,去海滩度假,你杀死你的情人,我十二岁怎么生活你不考虑,你毁了我的寄养人,那个让我感到爱的人,只是因为你觉得我跟她亲密,你妒嫉,你为了我做伪证对我撒谎,你的世界只有你自己的利益。
至于最后,他没有让女儿出庭,也可能高智商的妈妈觉得女儿出庭也可能让他出丑,这个风险她不赌,所以她才是那样看女儿的眼神,而女儿说,她放了我,这个放掉有可能是被动的,妈妈已经没法控制她了。
女儿的形象从温柔,依赖,到独立,坚强,影片的颜色从梦幻般的蔚蓝转到黑色,这其中承受了多少痛苦,恐怕外人不能理解。
女儿的几个寄养家庭,第一个家庭,自己的孩子都会选择离家出走,那个妈妈善良自我幼稚,其实也看不到孩子的存在,演员的家庭,有爱,但她脆弱依赖,第三个家庭,是女儿自己选的,DEAL是这个家庭生存法则,影片的最后,女儿说,我爱我的妈妈,但我一定不能留在他身边,他就是那个白色夹竹桃,美丽,骄傲,聪明,强大,但是他充满侵略性,时时在发起战争,她有毒。
大学毕业时移动硬盘里带走的四部影片之一。
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孩,在母亲入狱后四处漂泊,期间又不断与母亲见面,在母亲的教导中被她的意识所影响,但最终决定坚持自我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女主角的金黄头发蓝眼睛,和精灵一样的脸庞,影片一开始穿着睡衣穿过房间的背影,美得像一个天使,但是十分钟后她就变得无依无靠,母亲突然被送进了监狱,那是一个有点神经质、控制欲强的女艺术家,女孩崇拜着她,看母亲的眼神在说:我知道,我们是彼此的唯一。
于是女主角进入了一个又一个完全陌生的家庭(电影的光影很美,很有怀旧的感觉,当然如果不是因为女主角的颜值,我可能十分钟就关掉了播放器),第一个家庭,她尽量对所有人表现友好,甚至在房东的带领下开始尝试信教,然后她第一次去监狱探望母亲,夹竹桃女士告诉她宗教都是骗人的,人要独立思考,为人自私并没有罪(如果自私也是罪,那所有画家都有罪,这倒是没错),那些信教的人才是艺术家的敌人,女主一边反驳一边默默取下了脖上的十字架,回到寄养的家庭,房东叫来女主,不容分辨地断定她在和自己的男朋友搞暧昧,并扬言要把她送走,她请求房东像上帝一样再给她一次机会,房东吼道可是我不是上帝,看着判若两人的房东,她眼里最后的一点妥协褪去了,剩下的满是坚毅和无情,她决定做一个自私的人,最后发现男朋友出轨的房东朝她开了一枪,当她醒来的时候,房东和她男朋友早已双双离去,女主被送进了孤儿院。
女主刚刚尝试步入社会,刚刚尝试找到自己的归属和信仰,就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她开始变得没有安全感,成为一个在孤儿院里独来独往的人,直到一个和她同样喜欢画画的男孩慢慢卸下她的武装,这时候夹竹桃女士又出现了,教育她要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因为寂寞而去依附一个男人,女主也很理智地反驳了,然后默默打包,离开了孤儿院和漫画男,入住了一个中产家庭,这个时候觉得一脸mb,原来篇幅那么长那么走心的漫画男也是个打酱油的?
中产家庭有个过气女演员和常年不在家的电视男,由于女演员没法生孩子选择了领养(一脸mb,为了培养感情不应该领养五岁以下的孩子吗,算了,也许是因为女主太美了),女演员是个善良无主见的傻傻双鱼座(作者很走心了,上升双鱼的我举手,双鱼就是这样的),给了女主所有她想要的,物质上的生活,精神上的陪伴,不同于母亲的专横和神秘,双鱼尊重她的意见,与她分享自己的一切,女主第一次感受到了慷慨无私的爱,在第三次探监时,虽然女主没有表达出任何的情感,从她的欲言又止和养尊处优的模样中夹竹桃女士感受到了不同于上两次的强烈危机感(女主很聪明,这个时候她已经知道母亲就是不想她和任何人好,只要她表示她和谁走得亲近,她就会想办法破坏,所以不想描述和女演员之间亲密的相处,只是母亲反而看出来她的用意,甚至绕过她亲自写信给女演员,只为有机会面对面“教导”和摧毁她的敌人),没错女演员家庭生活早就一团糟了,她原本是默默忍受丈夫的背叛,在和夹竹桃女士单独面对面谈心后,她决定揭竿而起,和老公开始了走心的谈话,然后演变为激烈的争吵,电视男直接承认自己有外遇了,如果是天蝎座,打包走掉或者离婚,自己还可以活得很好,可惜双鱼座无法忍受,直接选择了自杀。
于是,在女主眼中,这辈子对她最好的一个人被她的母亲谋杀了,她对母亲说,自己再也不会见她了,然后选择了跟着一个朋克女,卖二手衣服、吸烟、刺青,报复式地过上正常叛逆少女的生活。
最后夹竹桃女士重金请来律师邀请她女儿出庭作假证,女主熟练地点燃一支烟,要求母亲回答她人生的三个问题,为什么杀人,小时候女主记忆中的“保姆”是谁,父亲是谁,而母亲的回答又完美呈现了一个自私又不负责任的女艺术家形象,但是就像女主后来说的一样,母亲虽然让人觉得不堪,但至少她真实,不虚伪,夹竹桃一边回答一边祈求她原谅,而她说她只想要她放手。
当女主已经做好了准备出庭时,突然法庭散会了,女主穿过人流找到律师,律师告诉她,母亲决定不让她出庭,她彻底放开了女儿,用终身监禁换女儿一个自由,她回头看到女主,依然是一幅坚强骄傲的样子,母女就这样沉默着告别。
深夜看的这部电影,一直萦绕在心。
感动影片中母亲对于要求女儿拥有独立人格的那份坚持。
为了这个坚持,她竭尽全力。
不惜让女儿痛恨,种种行为看起来残忍并且冷酷,要在以前,我看到的一定是小女孩被母亲控制和摆布的痛苦,而今,却知道,这个母亲做的才是更难做到的,她给了小女孩成长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主线,只有靠自己,没有什么是值得依靠的,软弱和期待的人都是无用的人,只会连自救也不能。
我的母亲也60岁了,有一次问她现在最常想的事情是什么,母亲说,尽我的一切力让你少早弯路和错路,为此我可以什么都不顾,只要我的孩子能够好,现在我能体会到母亲说的话了。
她认为对的也许我并不认为对,但我知道在她的信念里,我是值得她放弃一切的,这就是母亲。
这部影片里,母亲也是如此。
即使小女孩并不理解,甚至痛恨,但母亲仍是要把自己认为对的教给她,并且希望她能很好!
小时候《黑猫警长》里有一集,讲某个小动物挂掉了,找了半天凶手,凶手原来是院子里的夹竹桃,题外话一下,其实以前好多动画片还是蛮科普的。
当时就觉得这花很漂亮,后来慢慢长大,知道玫瑰带刺,花蘑菇往往有毒,就形成了“美丽的东西就会自我保护”这个观念,在豆瓣看到有人说“夹竹桃只所以有毒,是不想给人养。
”我英文不好,反正我看的电影里中文翻译没有这句话,不知道是不是作者自己总结出来的。
这句话挺诗意的,而且容易往脑子里钻,但是我并不太喜欢这句话,因为,太拟人了,也太,怎么说呢,人类思维了,我不是夹竹桃,谁也不是夹竹桃,夹竹桃不会上网,更不会注册豆瓣,大抵也不会有“我不想给人养”这样的想法,就算它真有,也很难告知一位人类朋友。
这些想法都是人为了表述观点和情感时,自己想出来的,就像说狐狸狡猾,熊却笨拙似的。
所以,这样的话说也就说了,要是真觉得意味着什么,就弄错了。
另外,植物就是植物,就像鼠标就是鼠标一样,所谓“万物都有灵性有情感,所以要善待”,其实我很讨厌这说法,人善待万物,就善待万物好了。
难道没灵性没情感的东西就不该被善待么?
难道所有美丽的东西都会自我保护么?
难道不美丽的东西就不用自我保护么?
成年之后我就对女人形容自己是什么蛇蝎啊毒品啊之类的玩意很反感,之所以有人会这么说自己,无非是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容易让人上瘾,有魅力,无法抗拒。
文艺作品中常常创作出这样的角色,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世人又爱又恨的,我以前也喜欢过这样的角色,慢慢地看过了,就觉得不舒服,觉得好像作者是在故意搞坏我的是非观似的,以前有个朋友告诉我,他看《大闹天宫》里印象最深的,就是孙悟空的爱憎分明。
爱憎分明,多棒的一件事,喜欢的就是喜欢的,厌恶的就是厌恶的,别找借口,没有理由,又喜欢又讨厌?
哇,这个情感太成人了,太复杂了。
人长大了,看事情就会看好多角度了,判断起来就困难了,比如电影里女主角的妈妈,她控制欲超强,几乎是在强奸自己闺女的大脑和思维方式,对女儿的养母毫无善意,甚至言语刺激引发她自杀,还因为失去了男友就删了他写的文章,最终弄死他。
以上罪名,足可以让任何人讨厌她。
但是,等等,她很美?
她极有艺术天赋?
她还特别坚强?
我想想我是不是还是会讨厌她呢?
我想好了,她是个艺术家,但她道德上有问题,所以我觉得我还是讨厌她。
我真厌倦透了来评价这种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美丽自以为是用保护自己当借口来破坏他人的所谓的坚强的女性了。
他们太千篇一律了,他们往往不是那种标准意义上的第一眼美女,但是他们拥有着摄人魂魄的气质,或者捉摸不透的神秘,他们都具有某一方面的才能(一般是艺术方面的),性格方面有点儿咄咄逼人,但周围就会有人说:“她没有恶意,她只是心直口快。
”当她们做错了事,其实内心想的是“这帮鼠辈,我才不在乎你们呢,我是个天才。
”但是旁人看到她们的无动于衷就会说:“哦她真坚强,遭遇了这么多事还能微笑的面对。
”废话,死的又不是她。
她凭什么不坚强,如果她是该被同情的,那死者该如何对待?
是不是所有人都该在心中暗暗的说:“虽然他死的很惨,但是没办法啊,谁让他抛弃那个女人呢,她可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女人啊,而且她那么爱他,她不能失去他啊”道德观已经被艺术作品颠覆了。
艺术作品一次又一次把丑的东西,包上美丽的壳,来迷惑世人,使人们对表象的重要性的肯定不断的升高,然后把丑陋本质弱化,使矛盾的天平一点点的平衡,这种早在几十年前根本不是矛盾的矛盾,到了21世纪,却成了不朽的课题。
真可笑啊。
无辜的夹竹桃,无辜的玫瑰,无辜的各种带毒带刺的小家伙们,被艺术家们反复利用,如果有一天真的有人可以和夹竹桃对话。
没准夹竹桃会说:“他妈的,我一直想摆在谁家阳台上当盆栽,我想毒死那个让我带毒的上帝。
”既然打了四星,前边又说了不满,总有些特别喜欢的地方要说说的。
我在十几岁的有段时间,对本我的坚持几乎达到了一种丧心病狂的地步,觉得周围的很多人和事情都是要改变我,同化我,给我洗脑的,我几乎觉得所有人都是敌人,虽然我没有伤害他们,但是我多少拒绝了他们的善意。
那个时期没有维持多久就过去了,因为我终于发现,把刺放在外面,是会被磨光的,人是谁,会成为谁,是要放在心里的东西。
不用说给谁听,也不需要摆出样子,如果抗拒世界,抗拒改变,就会被摧毁,或者被世界磨平。
坚持自己的内心,是一个很长远的计划,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自省,需要接纳和包容,需要走进他人和他人的生活,吸收属于自己的,不属于自己的就放在一边,不用销毁,因为那些都不重要,需要擦净眼睛去看世界,而不是不看。
爱是一个很平易近人的情感,爱本身不伤人,爱人也不会伤人,伤害自己的,只是那些虚荣、仇恨和占有欲。
这是我喜欢那个女孩的原因。
她终于遵从了心灵,她拒绝别人认为,她是一棵夹竹桃。
看了慕名已久的《白色夹竹桃》。
不算很长,1小时39分,但感觉有2个多小时,可见节奏之慢。
不过仍然可以说好看,因为里面4位都是金发的美女。
女主人公是位未成年的少女,母亲因被判一级谋杀入狱35年。
她从此在临养家庭和少年抚养院里度过成年之前的岁月,在此之间监狱里母亲始终没有放弃对她和控制,一直到她成年。
除了少女以外,其他3位母亲都是好莱坞的老戏骨:米雪儿.法伊弗、罗宾.莱特.潘和瑞妮.兹而薇格。
全部都是金发、高挑的美女。
而且,不仅是美貌,智慧也是被承认的。
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女性力量强大的影片。
第一个领养家庭是以枪击为终结,第二个家庭是以养母自杀为终结。
而两次,少女都是当事人,现场目击者。
在抚养院里,她和那个喜欢她的男生对话————“你母亲呢?
”“她在监狱里,因为谋杀男友。
”“你父亲呢?
”“我从没见过他。
”“Cool!
”“是啊,好Cool!
”————这是在看电影的我和表姐的对话。
对我们这样生活平稳的人来说,那是一种不可想象的际遇和生活。
突然,母亲被一群陌生人从家里带走,突然她被判入狱35年,而自己,突然被送到陌生人的家里,和一群素未谋面的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在片中,除了第一夜,少女坐在房檐下无声的哭泣,再也没有看到过她流泪,即使在被养母击中以后!
然后,第二个寄养的家庭,很好的物质环境,很爱她的养母,但是,因为和丈夫的情感破裂,在她身边自杀了。
在这样的生活里,她没有酗酒,没有吸毒也没有滥交。
(电影里故意淡化了她吸毒的生活)她高中毕业,最后和男友去了纽约,和母亲一样(也象她希望的那样)成为一个艺术家。
在结尾处,她把自己的一段段经历用一个个盒子布置出来,我由此推断她是个现代艺术家。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镜头,也许在很多人的心里,也会有这样的盒子。
看完电影,我有感于生命的坚强,虽然有时它也是非常脆弱的,但是,它的坚强总是超乎了我对它的想象。
我一向钦佩女性的力量,就象林语堂说过的,女性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保护者。
中国人说过,至柔者至刚,也是这个意思吧。
有时候,毁灭的力量是那么让人促不及防,但是,始终有另一中力量,尽管可能会及微弱,但是却于山蹦地陷之前,依然矗立,并且永远在生命里存在下去。
但是,生命里还有另一中东西始终存在。
戏里,母亲对女儿说“:孤独是人类的天性,没有人能填补这个空白。
”米雪儿.法伊弗的眼睛是一种淡蓝色,淡到你几乎怀疑她是个盲人。
在片里,她额上青经凸现,呈现出一种岁月的力量,那种坚定的眼神,让人无从抗拒.
说实话,没有感觉到电影的深意。。。没有什么感触。。。
这他吗啥啊!
We are both in prison, you and I, punished for our strength and independence. Don’t forget who you are. The best part of me is well hidden and you have to do the same. Remember it all, every insult and every tear.(电影中的母亲自恋且控制欲占有欲极强)
小说比电影强1000000倍
Love humiliates you. Hatred cradles you.
这个片没有标想看,也不晓得是什么时候下到网盘里,今天晚上也稀里糊涂地看了,无从考究了
不知道如何评价。1.小说改编的 2.故事太沉重 3.有意记录的摄影风格很搭题材 4.令人深思的作品,所以值得推荐。
身世坎坷 成长坎坷
2008.07.19很多时候会想起曹雪芹说的那些,以为那就是女人最悲哀的终点,但如今我想经历过伤痛甚至毁灭的女人,最终还是会独自走出,向着更宽广而去
盛名之下
主角是那位小姑娘,她的母亲则有点儿像童话里会巫术的皇后。电影讨论的主题和最近刚刚看过的《The Tall Man》有点联系——母亲不能承担责任时是选择理性地放手还是遵从动物本能?两个电影都对这个问题表达了明显的倾向,但又都有所保留,毕竟任何一个选择都让人痛苦
美国的社会制度完善到一个现实失去被监护权的孩子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无缝衔接这种程度?
Astrid从小到大就没遇到过一个心智成熟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的大人,能每次这么快适应环境还坚守爱好真是太厉害了。。。
每次看美国的家庭,总觉得有时候比中国更传统,有时候又非常的边缘化。就好像上次看的一部关于美国富二代的冒险和迷失。但不管怎样,允许多种人生的存在,我一直认为是美国家庭文化优于中国家庭文化的一个方面,就好像母狐狸总会在小狐狸成年的时候坚决把他们赶出家门,不走就咬死的感觉。
“放过我吧,妈妈。”
Alison Lohman像是童话里走出来的
没看出个所以然来。
在抚养院中,男孩保尔主动接近阿斯特丽德,他们都喜欢画画
我看Lohman的第一部片,看了四遍左右~~很喜欢那头假发,剪发的那段也很爱~~ashley最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想要的,那么俺呢……
我们说磨难是上天赐予的财富,然而财富并不一定是个褒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