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秋 首看,当时觉得是神作2020/12/5 ②观,当然现在看来要减分了新哥斯拉应该是部比较精致的特摄电影,大片算不上,但特效突出,与哥斯拉2不同,这是有政治元素的怪兽灾难片。
通过科学分析的方式了解哥斯拉,并且战胜它,哥斯拉且具有八种形态同时展示了政治中低效的方面,所以我想说∶我们怎么样才能让效率变高?
电影给出的答案是,当领导全挂了的时候但哥斯拉在此片中并不活灵活现,颜值为负而且死鱼眼,它毫无征兆,毫无原由就上岸进行迷惑行为这显然不合理。
这只哥斯拉上岸后没有急着攻击人类,是在人类进攻后才开始反击的,生活在海里好好的,被辐射变异,又被围殴,这样看来我还是很同情它的结尾哥斯拉尾巴上的人形怪兽,很可能就是哥斯拉从身体上分离下来的,即将长成新怪物的幼年期,毕竟这几个人形怪兽不是随便长的。
哥斯拉在海里的时候,曾吞掉过八个人类,所以这八个人类的基因被哥斯拉吸收,进化到第五形态的时候,哥斯拉尾巴上出现的几个带着白色液体的人形怪物,很可能是之前哥斯拉吞掉的人类被哥斯拉吸收后,体现在尾巴上。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chest(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021777/本片观赏需要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它是一部借喻于大型怪兽入侵时日本政坛各方面反映来讽刺现实的政治讽刺剧,带有大量的暗喻,隐喻,并不是单纯的怪兽电影,而是被评为社会派电影、政治幻想剧。
本作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暗喻,包括3.11大地震和危机管理。
了解安全保障、日美关系、核、核电站问题等。
该片在日本播出时一度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我知道庵野版哥斯拉好看,不过没想到是超过我想象的好看。
哥斯拉是一个娱乐片,无论它的内容多么成人化,多么引发讨论,其实都是一部娱乐片,但是一部娱乐片好莱坞可以生产一百部,像庵野哥斯拉的话,大概日本要几十年才会有这么一部。
这个片子实际上也是宅的真骨顶,宅的真骨顶可以是用造大炮的技术来绣花,可以是用哲学泡妞,当然也可以是用对真实世界的理解来打怪兽,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不容易,我想大概是因为有手冢治虫这个医学博士开了漫画这个不好的头有关(笑)。
总之,庵野哥斯拉是一部虚构与真实绝妙融合的作品,但是又绝不枯燥,如果有人觉得枯燥,那可能需要的是补课。
由于信息量太大需要二刷,这里就随便写一下我有兴趣的细节。
1.四段变形本作哥斯拉有四个变形,也对应了故事的四个阶段,这种完全打破模式化的剧情安排一开始就让人眼睛一亮。
最开始海中出现到哥斯拉上岸卖萌,伪纪实手摇镜头,nico生弹幕围观,民众举起手机拍视频等等,都表现了完全民间级别的气氛,中段商量对策时无能内阁有能次长属于常态政治,完全是肉眼可见级别的“要坏事”,在第一次决定要不要攻击时的那个犹豫简直就是让我脑海里清楚的听到一个声音在说“这错误是致命的”。
接下来集齐各部门调皮捣蛋分子商量对策这种剧情我见一次爱一次,什么特车二课,公安九课,重案组之类的(笑)。
高桥一生在房间里跳来跳去我是笑了的www。
故事进行到到这时还挺轻松时不时有人笑一下吐槽一下,但是到自卫队被踹翻,美国爸爸扔穿透弹哥斯拉变镭射光模式时整个剧场里都安静了。
这个被剧情所表达的绝望所震撼的效果一直持续到了故事最后,到终于打完怪兽的时候我自己捏了好久的手才松开,一看旁边的人也是类似的表情。
然后最后那个尾巴上密密麻麻小怪兽镜头其实我的感想是,如果扔核弹,恐怕事情会变成不可收拾吧。
2.主旋律这片子其实很日本主旋律,到底什么是日本主旋律的话,首先故事表现的大部分都是一些日本知识分子共识性的东西,无论是被谈的很多的政治方面,还是其他方面。
这片子涉及的方面太多而且基本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张,真要较真吵起来的话,放国内同样的情况是会打破头的,但是这是在日本,所以尽管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走向却是符合大家理解的。
说起来日本真是有把小事办成大砸,然后稀里糊涂的靠骨子里的团结牺牲精神把烂摊子解决掉的传统。
然后故事中几个内阁成员真是近五年主要内阁成员都中枪,小池百合子最近已经东京都知事上任,都民看了本片不知作何感想。
3.国际影响这一部分完全是fantasy是专门让人吐槽的吧(笑)武器肯定是美国爸爸先进不用说了,最后无人机诱导作战肯定也是美国爸爸上。
牧教授投奔了美国所以"godzilla"的初始情报也都是人给的,石原里美这个美国特使一个人可以打日本一个内阁(我乱讲对不起)。
在决定要不要核爆东京的问题上,天朝和露西亚当然必须保持统一的“爆”的立场上。
法国紧急关头卖了日本一个人情,德国帮忙计算了一下哥斯拉的能量情况。
其实超级计算器运行的场面还挺带感的。
4.音乐鹭巢诗郎+老版原声,不抢题又点题,不买亏大了,然而断货。
5.外来词石原妹子演的美国特使给长谷川的主角解释了半天Godzilla语源结果日本人音译片假名(还有对应的中文字),最后连石原都很嫌弃的跟着按照日式发音来,这个对外国人的我来说是笑点www不过我后来一想,这个也算是申明哥斯拉是“made in japan”的意思吧,这种弯弯绕绕的表达方式真是。。。
6.凌波一笑?
市川石日子那个环境省得女官员啊,长得不漂亮,说话像机关枪,面无表情一本正经一点都不给上司面子,一开始文部省大臣说冬她偏说西,文部省大臣投来仇恨的眼神,后面还吐槽主角太久没洗澡臭了,但是她真心很刷好感,故事最后把哥斯拉冻上她终于笑了一下,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啊她笑了,这种内心开花效果绝对堪称写实版凌波一笑。
7.电车无人在来线!
打怪兽一定要向对方投掷新干线,实在不行电车也可以。
说起来大怪兽虐电车是老梗了吧,就算是我这个非哥斯拉饭都有印象。。。
8.折纸没想到打怪兽的秘密藏在折纸里,这个设定很有趣,而且折纸理论本来也很有趣。
不过这个应该跟三浦模型没什么关系。
9.野村万斋二刷的理由之一,因为虽然知道哥斯拉是他,看的时候却完全没空注意。
倒是难民前田敦子和自卫队斋藤工一眼就认出来了。
二刷感想1.还是有台词没抓住,不过这回看到了很多细节也发现了更多演员,再次确认本剧最爱的角色是高桥一生的安田和市川石日子的尾头(这一点似乎和我同感的人很多)。
2.长谷川游民的名字叫矢口兰堂,其实一开始我对这个有点中二的奇怪名字是拒绝的,不过后来才知道原来包括竹野内的角色以及好几个角色的名字来自安野梦洋子的漫画角色,难怪字幕说安野梦洋子的协力我一直没找到到底协力在哪里。
3.这不是部拍给女性观众看的片子,但是这片子里仅有的三个女性角色塑造的都很好,职场这一战场上战斗着的女性形象,如果是家庭主妇大概是不会明白的。
4.主角是个政二代,某种意义上,他是长大了的碇真嗣,但是这回并没有什么功夫去纠结自己的内心,因为光是要对抗未知的恐惧就已经拼不过来了,其实有时候对抗烦恼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绝望,面对足以压倒自己的绝望时,谁还有空没事烦恼一些有的没有的东西(笑)。
今夏日本上映的两部最热门的两部电影是庵野秀明导演的哥斯拉和新海诚导演的你的名字,这很有意思,第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在于1954年夏天上映的最热门的电影名字,也叫哥斯拉和你的名字,这种轮回一般的巧合简直让人觉得像是宿命了。
第二个有意思的地方是两部作品里对东京描写的截然不同。
在哥斯拉里,东京市被哥斯拉给毁了个稀烂,那些熟悉的街道和建筑变成了火海和废墟,而在你的名字里,东京则美得不可思议,甚至令生活在东京的人感叹明明是熟悉的景色,也可以是这么的美。
庵野秀明和新海诚都是比起人更善于描写物的导演,但是两人所描写的东京所展现的差别,就像是两个城市一样。
也许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庵野秀明是60年代的人,新海诚是70年代的人。
庵野秀明出生的1960年,越战正激烈,日美安保合约生效,法国成功的爆破了原子弹成为第四个核武国家。
而在不久以后,东京的大学校园里学生们举着燃烧弹与警察对峙。
这个时代的东京,在暗默无声中凝视着火焰与赤旗的颜色。
新海诚出生的前一年1972年,中日重新建交。
这以后越战很快就会结束,朝韩展开了第一次板门店会谈。
西新宿开发计划正式实施,超高层建筑将要鳞次节比的矗立起来,不久之后东京就会成为后来的人们所熟悉的流光溢彩的超级都市的模样。
庵野和新海其实就是代表了两代人,前者都明了,却无从回应,唯有寄托于物,而后者则一开始就不明了了。
在这个夏天,我想东宝大概想要交给所有观众的是两个时代的东京模样。
7.5/10 相比于美国版哥斯拉,庵野秀明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日本真实感与理性。
实际上是一部“人类应对哥斯拉手册”与“哥斯拉进化大全”,庵野秀明的政治乐趣与政治控诉已经再明显不过,以至于变成一部规规矩矩的框架,舍弃了人物的建立与发展。
三段武戏位置不错,只可惜受到了无趣的政治影响使得节奏的缺失,导致中间一大段的昏昏欲睡。
其实细细看来,庵野秀明在里面隐藏着的想表达的有点多了,例如“法律拖沓”,“美国作风”,“官僚主义”,以及最后镜头的“广岛哭诉”。
哥斯拉其实就是日本,在核爆后重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又被各国“联合绞杀”。
庵野秀明对日本的同情,对主旋律的表达,似乎有点不讲道理。
但也正如哥斯拉一样,“出头就会挨打”,打的那个就是美国,假设没有最后日本的救赎,说不定再一次核爆就发生了。
目前的评分和部分短评对这个片太不友好了,它其实不适合非昭和特摄片爱好者和好莱坞商业大片爱好者观看,反而比较适合文艺片爱好者。
我个人是特摄片和庵野导演双厨,反复看了好几遍,才想起来写影评。
以哥斯拉奥特曼为代表的日系特摄片来源于战后的战争片禁令,而战后日本带着对战争行为的反思,拍摄了大量反战电影。
这一部在我看来是结合了日本既有的二种电影题材,又适用于当下时代背景的灾后反思电影,结合了对震灾、核能、人类、城市与自然的反思,既有对特摄片元素的致敬和再解构,又有独特的庵野美学,是一部可以反复看的片。
它不能用短评中所谓的主旋律来简单粗暴地概括,也不适合只想看游乐园式电影特效和脑子里只有宣传口号的狭隘民族主义的拥趸看。
我喜欢的几个场景如下:1. 开头哥斯拉不断进化,反复踩爆首都圈,而内阁还在不断走流程,专家学者们模棱两可的意见。
这些都是对现实的如实表达,哥斯拉踩踏时一个妈妈还在急急忙忙收拾行李,最后连着大楼一起消失,我认为这是导演对内阁的讽刺。
2. 哥斯拉的原子吐息初次登场,物理消灭旧首相在内的老内阁。
这一段既有对圆谷公司皮套时期的致敬,审美又是完全的庵野秀明,双厨狂喜。
3. 用新干线和jr爆破哥斯拉,又让某国从大洋彼岸发射导弹爆破大楼压制哥斯拉。
我感觉是用城市里常见的东西来表达人反抗灾害的决心,非常日式的脑洞,很特摄片。
我感觉这个片子对于民z社会也是一种反思,因为人要达成意见上的一致是很难的,流程永远赶不上紧急事件,这时候就需要有人牺牲自己的前途乃至生命,来给出解决方案,而这些人即便幸存也注定要为灾难负责了。
我很喜欢男主最后对十元说的:zz家负责的形式就是自我牺牲,非常有献身精神,但这是公仆们的基本素质。
另外作为化工行业的人,看到工厂里常搞的指差称呼法啦,行业里那些to b的大手企业露出还是很激动的。
大众流行文化和文艺作品是一个地区民族性和思想的表达,庵野给的这个开放式结局我也特别喜欢。
哥斯拉的尾巴上那些挣扎的形象和避难所的那些人其实已经做出了总结,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好在人是顽强的,他们可以暂时与问题共处,但不会被它征服。
通常“怪兽电影”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但这部怪兽电影获得了:日本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导演。
蓝丝带最佳电影。
每日电影大奖、电影旬报第二、亚洲电影大奖最佳视觉效果。
打着哥斯拉的名字,却是一部政治片。
正如《罗马》这标题让人以为是大型古装战争片,却是一部叫罗马社区的生活片。
又如《降临》打着外星人入侵的名字,却给人上了一堂语言学的课。
第一遍看味同嚼蜡,如坐针毡,第二遍看如获至宝。
个人十年来看过遍数最多的电影。
特效场面的运镜和调度非常优秀,人类方面的剧情也好过05版《金刚》。
整部电影的文本量非常巨大,但每一句文本都契合着本片的主题。
人物群像的塑造非常成功,每一个人的行为都符合逻辑但又暗藏冲突。
电影在模拟和讽刺政府应急行动的同时,又巧妙地使用科幻元素来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将虚构融入现实,既反映当下,又预言未来。
今年疫情中某省政府的行为和变动,也与电影中的日本政府有着极为相似之处。
日影奖项大满贯名至实归。
标题按会川升的超人幻想风格写的,因为我觉得哥斯拉与超人幻想其实很相似。
我不清楚的是这片究竟是CG水准太菜了,还是刻意拿以前特摄手法拍摄致敬。
东宝这个排场,玩的真的大,仿佛能理解庵野秀明觉得自己山穷水尽的感觉了.....很多镜头其实点不太习惯(比如坦克车后侧面与履带跟踪特写),毕竟老美的特效爽片看惯了。
部分镜头不知道庵野老贼想表达什么(比如中间哥斯拉尾巴上一个什么东西往下滑了一下,以及最后哥斯拉尾部的人形骨骼),回头看看分析。
此外还有一些感觉不像电影的手法,嘛毕竟是拍动画出来的嘛。
按着虚渊玄给的导语,这部片子没有主角也不需要主角,重要的不是人类角色也不是哥斯拉,而是“被哥斯拉所破坏的东西。
”这是真正继承了初代哥斯拉意志的东西,是对于核与战争的恐惧的具象化,死亡的不止是生命,毁坏的也不只是建筑,它是深深刻在这个国家更加深处的某个地方的东西。
综上所述,我给这个片子的打分是,要么2/5要么5/5,选不出来评哪个,不能选,不想选。
7/29号日本上映,8/1号去的电影院,但是周一的下午三点几乎满场的状况让我有点吃惊。
可见得,哥斯拉对于日本民众而言,有相当的招牌特性。
2个小时的电影,如果要我先给这部电影定一个性质的话,那我会说这是一部「政治色彩」的灾难片。
而且这个「政治色彩」是「正向」的。
1、开头的官僚作风--国会没错,这里讽刺了日本老派的官僚作风,和「严谨」的责任划分制度。
或许电影里面搞笑,但是这是政治正确的。
因为现今日本的政治家有年轻化的倾向。
比如说,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的儿子,小泉进次郎,今年只有35岁,但是在前几日的议院选举中,随着现在首相安培一同出现在了电视上,两人完成了自民党的选举介绍。
再比方说,电影里面有个桥段,写道,日本市长(知事)说:「尽管上面政府什么都没做,但是我们还是要做点什么」。
给人一种雷厉风行的感觉。
而这个市长的原型很像是最近因为「政治资金问题」落马的舛添要一,其在任前在东京有很大影响力,也确实为民众做了很多好事。
新哥斯拉剧本定好的时候还是明星官员,可惜了。
日本现在的问题,不是电影里面所讽刺的「年长为尊,论辈份排大小」,而是「无人可用」。
没有出色的政治家是日本现在最大的问题。
又或者,日本现在问题,已经很难给出答案了。
2、说说特摄哥斯拉刚上岸的时候,吃了一惊,为何2016年了,日本的特摄还用模型摄影(非专业人士,非专业词汇)。
上岸以后的哥斯拉简直就是一个有着硕大的塑料眼睛的塑料玩具。
(听说是致敬第一部),而第二次上岸以后,已经改善了很多。
所以我觉得不是用什么手法的问题,而是「接受不接受」的问题。
整片中我最最最喜欢的就是哥斯拉第一次开始暴走的场景,配合神圣感十足的BGM,一瞬间就被感动的流下眼泪。
试想,如果让好莱坞来拍的话,哥斯拉会很灵活,很耀眼,很真实。
但是,在整个日本断电的时候,又如何拍出那种绝望的感觉?
或许,特摄的问题,只是日本人用了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解决了而已。
3、进入正题一。
日本的「安保法案」影片中,首相有两个作用。
一个是,「因为有人」而「暂停攻击」。
二是,「批准所以武器可以使用」。
其中定义了一个问题,到底「自卫队」的作用是什么?
作品给的答案就是,维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在当下是非常正确的一个回答。
因为反「安保法案」的很大理由就是,自卫队究竟是为国而生,还是为民而生。
别笑,这种矛盾基本就是这个影片构成的基石。
既然是为民而生,美国军队到底有没有用?
第一次攻击起效的导弹--美军。
送来哥斯拉研究资料的--美军。
联合国决议射核弹的--美军。
最后冻结哥斯拉里面提供火力支援的--美军。
美国军队有没有用?
影片定义了这个问题。
回答是,有,而且很有用。
为什么要定义这个问题?
因为美军在日本近年受到很大排挤,比方说冲绳的「反美军基地」的行动造成很大的问题。
影片中的敌人是哥斯拉,现实呢?
如果你看到影片最最后面的话,你会发现长长的列表出现了自卫队海陆空三军的名字和其所属部队。
没错,如果现实的敌人打过来了,影片里能给你用的坦克直升机飞机已经是最高配置了。
结果就是不痛不痒。
换句话说,这是在给国民提醒,不给自卫队发展空间的话,后果会是如何。
当然,和平年代发展军队本质并不是为了打仗对吧。
但不妨碍用这部「政治正确」的影片来引导国民。
4、核问题日本的核问题分为两个。
重启核电站和核武器。
一,虽然电影提到了哥斯拉是吃废弃核物质长大的(影片还说是世界各国投放的),但是没有明确反对核电站的使用,更没有让哥斯拉往核电站跑。
诚然,这也有「东日本大地震」的影响。
只不过,只字不提核电站只会更让我觉得这是一部矛盾的作品。
另外让我确认这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的表现是,冻结哥斯拉后,有说核弹投放延迟了一个小时是因为「法国」压下来的。
这就有点添油加醋的味道了。
要知道法国自体80%以上是核电供应,为什么最后法国出头帮忙?
难道不值得玩味吗二,核武器。
日本肯定是很反对核武器落到自己头上的。
而这部电影里面关于核武器的,句句都值得玩味。
(1)「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纽约,他们(联合国/美国)一样会这么做」。
这句话为「核武器」投放行为正色。
也就是说,其表达的意思是核武器不是万恶,如果该用还是得用。
这个解释我们理解很容易,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就有点痛苦了。
其实这句话,套在日本自卫队上也是一样。
(2)飞机上,看不见的美国官员「日本的外交,也开始变得狡猾了」。
这句话其实说的是,日本战后几十年来的外交失败。
最后这次日本选择在核弹投放的两周内采取自己的行动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而这个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行为,可惜是多年没有在日本国家里面看到的。
就想到那么多了,打字累。
最后说一句,石原说自己想在40岁当美国大总统何尝不是在讽刺美国政治?
牛啊牛啊,不喜欢就是审美能力不足。
看个B电影还能看出优越感了,厉害的。
什么垃圾政治讽刺,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上来就说,我将来要当日本总理;一个日裔女人说自己四十了就当美国总统。。。
你TM跟我搞笑呢?
精英主义也TM不是这么精英主义的吧,人人说话都装逼的不行,好像唯我独尊似的。
就这些青少年YY出来的玩意儿你说这是政治?
不过我倒是承认前面各种开会之类的剧情确实有那么写真实的讽刺在里面,不过总体看下来,觉得可夸赞的地方实在不多。
故事方面更是无聊至极,可以说是平铺直叙了,我看完毫无波澜。
一切都像是走过场,走过场的美国爹,走过场的联合国要投核弹,走过场的脱亚入欧找法国求助,走过场的冷冻计划。
无聊,无聊透顶!
在国航飞迪拜的飞机上看了这部片子,有一种荒谬的冲突感。
几个看点:1.开会占据了影片的很大部分,在哥斯拉上岸开始疯狂破坏之后任何动用自卫队的行为,都要进行逐级汇报然后总理决定。
动用军力之后还跟感慨的说,这是二战后第一次出动自卫队。
一方面讽刺冗余低效的行政体系,一方面对战后体系的不难,对日本动用军队的困难和复杂的不满,可以看做是右翼势力对于恢复正常国家而对普通民众的一次启蒙运动。
一次虚假的哥斯拉登陆,唤起民众对于国家军权的需求,为以后废除和平铺平道路。
2.对美国的看法。
在自卫队第一次攻击失效后,美国的钻地弹登场,重创了哥斯拉,但是没能消灭哥斯拉,哥斯拉还是恢复了战斗力,在安理会决定使用氢弹的最终倒计时来临前,通过凝血剂最终杀死了哥斯拉。
暗示日美安保协定是靠不住的,最终的安全还是需要靠日本自己。
特别是最后美国同意联合国使用氢弹,但没有能够给足够的撤离时间,影片表达说,难道日本要第三次遭受核武器攻击吗,表达自己也是二战受害者。
3.动用核弹之前的倒计时里,没能准备足够的凝血剂,通过联系法国推迟了攻击时间,而中国俄罗斯不同意。
点明了,中国俄罗斯是日本的敌人,而欧洲大陆的国家,法国是日本的朋友。
一部日本的爱国教育片。
65/100 等了整场的哥斯拉大战怪兽的情节也没等到,果然还是我太naive了?作为一个内心阴暗的人,电影在我看来又是日本民族觉醒那一套,普及增强自卫队的重要性,甚至意淫日裔竞选美国总统来摆脱政治上受人操控的位置,我是越来越觉得哥斯拉就是大和民族了。
政治博弈+特摄魂,秒杀所有美版,痞子几乎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哥斯拉真可怜,被淹没在一堆穿西服的男子们制造的肥皂泡沫之中……抛开情怀啥都没有。
影片开篇节奏明快,非常抓人。可惜往后一路下坡……
披着怪兽的外衣,其实是在讲政治。PS:找电影里这样,金刚和哥斯拉战斗,不占啥优势啊。
一句话概括《新哥斯拉》剧情:开会→吓尿→再开会→再吓尿→叒开会→叒吓尿→叕开会→叕吓尿……
很一般的感觉,哥斯拉基本不动,一眼假
渾身顫抖給五星。假如天皇真在九月退位、這片必然會得到它將得的評價:平成27年來最好的一部哥吉拉。
强打精神坚持看完的。很后悔看的完整版,剪辑版按我理解观影效果会更好些,好看是不可能了,但起码无聊无趣的时间会缩短些。
冲着庵野疯子去看的、yahoo上评分4.2、到处看得见EVA的影子😪😪😪 采用的cast算得上群星荟萃。但主旨依然没变:打怪兽、还靠美国爸爸!怪兽出现、分析分析、打怪兽、开会、开会、打怪兽、十元妹子为了说好一口流利的英语看来没少下功夫、是去AEON练习了吗
这个比之前看的日版的好一点,但只是好一点,仍不推荐观看!!!!!
视角不统一导致 热血的研发部分 和 政治博弈部分 进度不一致。问题在于男主又负责研发又负责和石原里美谈判,而决定权又不在他。史诗全视角很难写,不过这种形式从结构上就不如美版,好在特摄式视效还不错,视觉选材和剪辑基本就是EVA翻版
如此萌蠢的哥斯拉…
无法代入。
哥斯拉大战公务员
这是最严肃也是最贴近现实的一部哥斯拉,这部片不是特摄片而是政治片,抛开所谓隐喻,本片内容就是官僚政府如何应对突发灾难,如何开会,如何信息公开,如何可防可控被打脸,如何处理受害群众,如何处理外交关系,如何立法,如何执行,如何重建等等,此片当时可能不被理解,但结合现在发生的新冠肺炎来看,你就会发现一切是这么的似曾相识,这部电影和《传染病》一样属于只因我们不够了解现实社会而被低估的电影矢口:不管结果如何,太多人牺牲了,为之负责就是政治家的工作。政治家负责的形式就是自我献身。
披着怪兽片外衣的政治题材。不过哥斯拉刚出来那会儿的长相真是。。首长们你们怎么做到不笑场的?
废话连篇,整整耗了两个小时,全靠看已叔和十元的颜的来凑,如果要靠一部商业怪兽片来赚核辐警示真的太拉低智商
哥斯拉是god incarnate,是场政府危机,活蹦乱跳的官僚是影片主体,轮番上演的会议是战场所在,庵野秀明的意图不胜有趣
这造型是在逗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