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恶

凶悪,The Devil's Path

主演:山田孝之,泷正则,中川雅也,池胁千鹤,小林且弥,松冈依都美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3

《凶恶》剧照

凶恶 剧照 NO.1凶恶 剧照 NO.2凶恶 剧照 NO.3凶恶 剧照 NO.4凶恶 剧照 NO.5凶恶 剧照 NO.6凶恶 剧照 NO.13凶恶 剧照 NO.14凶恶 剧照 NO.15凶恶 剧照 NO.16凶恶 剧照 NO.17凶恶 剧照 NO.18凶恶 剧照 NO.19凶恶 剧照 NO.20

《凶恶》剧情介绍

凶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供职于明潮杂志社的记者藤井修一(山田孝之 饰)被主编安排前往东京监狱,会见不久前向杂志社寄来要求会面信件的死刑犯——穷凶恶极并且血债累累的黑帮头目须藤纯次(皮埃尔泷 饰)。须藤开门见山讲明原由,入狱前他曾受被人称作“老师”的房地产经纪木村孝雄(Lily Franky 饰)之托,采用各种巧取豪夺的方式骗取土地所有权和保险金,甚至不惜为此杀人。现如今须藤锒铛入狱,等待死刑的到来,而“老师”则逍遥法外,快活如初。须藤无法原谅“老师”对自己的利用和欺骗,发誓要将其一同带入地狱。为了博得藤井的信任,须藤讲述了三桩从未向警方供述的命案。藤井在毫无援手的情况下展开调查,终于发现一个个最为丑陋邪恶的人性实例…… 本片基于真实事件改编,并获2013年日本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三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恐怖小说家一年级生你是我的春天新封神之二郎神广告公司男子宿舍的料理日常导演万岁!空巢二龙湖水怪致命女人第二季夏日里的春天地层下陷顽皮鬼3白银帝国毒牙又见六月印度夜幕耶路撒冷的房子最终幻想15:王者之剑帝国三只小猪3正义大联萌暗物质第二季妙女神探第七季同居牢友你第五季威尔和格蕾丝第七季王者清风黑暗中的吟唱墨菲定律警探维斯廷第一季终究,与你相恋。

《凶恶》长篇影评

 1 ) 恶的形状

1.电影的后三分之一才是真正的亮点和主题。

造成记者藤井内心崩溃和家庭关系彻底破碎的其实是平常人内心的“凶恶”。

当你触摸黑暗,黑暗也会触摸你。

藤井是个普通人,勤奋工作,照顾家庭,承担义务,但他拒绝将患有阿兹海默综合征的母亲送往医院,看似是亲情和孝道,但实际上这个行为充满残酷。

对妻子是残忍的,对自己也是残忍的,对母亲同样是一种残忍。

这种残忍被包裹在一层温柔的家庭观念和孝道的外壳下,最终内部腐烂,然后从内而外地崩坏。

2.藤井的妻子温柔、体贴,近乎逆来顺受,但最终她对藤井说,“我早就开始打你妈妈了。

”这是另一种凶恶的形状。

当忍耐被逼迫到极限,人内心被压抑的恶就会释放,这是本能的自我救赎,但它毕竟是恶的一种,最终仍会伤人。

3.最后这三分之一终于把对于恶的阐释转入内心层面。

之前的部分,渲染着各种暴力犯罪的过程,显得过于漫画化。

日本的“颜艺”真是一种奇怪的表现方式,太过夸张的表情和动作,破坏了一切可能的冰冷和残忍,变得无比滑稽。

从这个意义上说,前半部分是失败的。

4.山田孝之演得并不好,或者说,导演白石和弥调教得有问题。

他一直摆着一副典型的抑郁症表情,混沌、无望、如同行尸走肉。

然后基本上毫无起承转合地变得歇斯底里,一个成熟的记者在回溯了几件暴力犯罪之后,突然失控,这并不合常理。

当然,导演的意思是,他的家庭关系,母亲的病都已经严重侵蚀了藤井的内心,案件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

但这一点并没有被交代清楚。

5.罪犯须藤在杀人后会燃一根香,最终他在监狱中皈依了上帝。

对于前一个举动,那是发自内心的恐惧感所造成的,那不是信仰,是一种实用主义式的寄托;后一种举动却充满反讽意味。

“经过牧师的反复推荐”才选择了上帝,然后面临死刑,他说“要活着赎罪”。

生与死哪一个才是惩罚,在此处变得模糊,却很有意思。

那首学着写的短歌,充满残忍的恶趣味。

6.“老师”这个角色设置得比较肤浅。

他是大脑,须藤是手脚。

“老师”负责策划,须藤进行实施。

用“老师”自己的话说,他们“是一对互补的车轮”。

“老师”利用须藤鲁莽无脑的性格特点完成了很多事情,但控制须藤的方式只是金钱,洗脑的部分没有被交代,其实那才是应该被着重明确的内容。

对于须藤来说,“老师”是个催化剂,进一步为他注入了恶的物质。

其实,须藤只是残忍,凶狠,恶却是个内心和精神概念,须藤这样的武夫其实至死都不太明白,什么叫恶。

7.整个电影中最为罪大恶极的人其实是放弃那个老人的一家三口。

他们老实本分,谨小慎微,但他们发现那个老头欠着重债,身患重病,他们就集体用沉默和纵容完成了一次死刑宣判。

他们清醒地进行利益算计,亲情和人伦似乎并不存在。

然后,他们还能平静地继续生活下去,如同什么都没发生,这才是真正的冰冷。

这样的人就在我们周围,或许他们还没有做出真正的死刑宣判,但那些锋利、寒冷的恶意我们时常能感受得到。

相比于“老师”和须藤,以及那些打家劫舍的小混混,这一家人最深刻也最完备地阐述了恶的核心。

(文/杨时旸)

 2 ) 消逝的质感

这次放弃用习惯的调侃来评价这部“凶恶”,因为它想表达的意思不能配之以嬉笑的表情。

片子到三分之一时以为是要偷偷把视点放在弱势老年人这个话题上,想到日本是个高度老龄化的国家,这个内涵也不算肤浅,只是觉得有点索然,日本变态片里常用的切入点不过是再用一次罢了。

剧情到一半之时怀疑导演的思路凌乱散落,那些肆虐场面和表达恶徒人性的篇幅对主题没有帮助,真的只是冒着让片子变成“四不像”风险增加娱乐性吗?

可是我却放下手机来了些劲,多了点莫名其妙的期待。

直到看到须藤在法庭上嘬嚅地说着:我会用余下的生命弥补我的受害者,我欣然发笑,可爱的须藤啊,死亡的爱抚到底也带给了你颤栗。

山田孝之的一句“不要贪恋活着的真实感”(原话有出入,大致意思)直接让我振动声带嗤嗤笑出了声。

会错意后的幡然醒悟把我的观影体验推到了高潮。

虐杀的美妙与感受自己死亡的对比像热水澡里的冰块撕裂着入浴人的感受,杀还是被杀都触动着心弦,杀过你体验这快感,被杀你感受到恐惧。

原来杀人者最能感受生命的存在,不愿放手这美丽的质感。

只有活着的人才能体验其他生命熄没湮灭时的兴奋。

我们的帅记者啊,真是个天赋秉异的家伙,即使不曾拥有虐杀的实践也感受到捻灭生命能给他沉闷生命带来的欢欣,只是他要做食物链的更高点,他要扑杀那体验过快感的高级猎食者。

我当然无法嬉笑,因为我简直在放声大笑了,扬起的嘴角边上是不可名状之物的涌动。

 3 ) 犯罪和娱乐

犯罪作为最佳娱乐材料作者:佐藤忠男编译:独孤求大衣警察活跃其中的犯罪题材如今已在电影、小说、尤其是电视剧中层出不穷,原因恐怕得归结于我们已经在无意识中将犯罪当成了娱乐生活的最好材料而乐在其中。

尽管现实中我们对犯罪抱着忌讳的态度,唯恐避之不及,不过当它一旦出现在虚构的娱乐作品中时,即便罪犯,也往往容易被写成具有值得同情之处的可怜人士,即便暴力,也散发着痛快的潇洒感。

白石和弥导演的《凶恶》是一部断然拒绝融入上述大流的异色作品。

犯罪也好暴力也罢,《凶恶》中的对二者处理直奔直奔可憎和不快而去,丝毫没有暧昧。

所以无法把它归结到供人享乐的电影类别中。

但此片同时又是有趣的,它的有趣在于触及到了真实深处的一面,在这一点上,《凶恶》可谓一部杰作。

这种与真实同在的趣味首先体现在它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某日,《新潮45》杂志社的编辑宫本太一收到了一封从监狱服刑犯人那里寄来的信件。

犯人在信中控诉道:“我虽因杀人罪被判了死刑,但绝不能容许那个指使我去杀人的男人逍遥法外,幸福度日。

”接着这名犯人详细叙述了神秘男如何制定好一个个杀人计划让自己去执行的种种情况,并希望宫本将此事调查清楚后发表在杂志上。

宫本去见了这名犯人后,为了证明后者的话是否属实,展开了一场跨越相当长时期的绵密调查,将警察没有识破的几起杀人事件告知警察,同时发表在杂志上,轰动一时。

警察根据宫本的调查展开行动逮捕了一名被称为“老师”的男人,以“老师”所牵涉的一部分案件为证据立案,最终判处了这名男子无期徒刑。

此事的经过在《新潮45》编辑部篇《凶恶——一个死刑犯的告发》(新潮文库刊)中有详细描述。

这本书首先使人震惊于现实生活中竟然真能如此简单地瞒天过海,在警察不知觉的前提下展开连环杀人事件,而两个主要犯案者的杀人方式又再次令人咋舌,与我们见惯不怪的电影和电视剧全然不同。

添加何物,为何添加电影《凶恶》的有趣自然有一部分来自于它忠实地将原著中的纪实性电影化了。

但假如完全忠实原著,难免只能留下空洞与绝望。

为了越过这道坎,影片赋予了记者的行动以新的意义。

添加了什么,为什么要添加,让我们试着比较一下:对于告发者和“老师”,电影和原著都将他们描写成了恶徒,丝毫没有可怜或者酷的成分。

尤其在电影中,皮埃尔泷饰演的死刑犯告发者和利利弗兰克饰演的“老师”具象化了二者的那种令人憎恶,没有同情余地的烦腻。

我们有时候虽然会情不自禁地对电影中的恶党进行喝彩,但一想到他们在现实中也许真是这样的人,就变得忧虑不安。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情,是因为被他们所残害的受害者都是些无知者和失去判断力的老弱妇孺,只不过拥有部分土地房屋等财产,就被两个恶人所欺,直至杀害。

观众心里会觉得这个世界多么黑暗。

对如此黑暗的现实进行描写的作品还能成为娱乐商品吗?

只有一条道路,强调受告发者委托,不惜暴露身份,对“老师”不为人知的杀人案件展开调查的原著作者的英雄性。

影片的剧本由高桥泉与白石和弥导演共同创作,他们将这个纪实文学记者逼上了束手无策的境地,肩负告发真实恶人的正义感坚持调查,无暇顾及家庭而走到离婚的边缘,在杂志社里还必须用正义的主张去说服因证据不足而动摇调查立场的上司。

这些将记者英雄化并使他走上与杀人犯做最后对决之路的情节都是改编阶段的创作。

原著作者因为觉得这次调查是记者领域的大功劳,所以不太好意思强调个中辛苦滋味。

改编者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扔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记者像被杀人犯们魅惑了一般卷入调查之中。

当调查成了一个挖掘恶之无底洞的过程时,记者或许已经卷入其中无法自拔。

改编者们以这种追问作为构建戏剧性的最终设定,将一篇残酷犯罪的纪实报道提升到拷问人的业的深度这一层面。

而这,也是丢给我们这些没有休止地观看影视剧中犯罪题材的观众们的一个拷问吧。

原载于《电影世界》2014第一期

 4 ) 查了一下真实案件解释片子一些疑问

看电影时有三点不解:1.“先生”看上去很弱逼的样子,何德何能叫江湖好汉后藤心服口服听他摆布?

2.既然后藤这么想报复先生,都不介意多背两桩杀人案了,那入狱数年内为什么迟迟不向警方或者其他媒体告发?

3.后藤与记者多次会面谈凶案细节,狱警都有陪同记录但直到杂志社差不多要刊发了才牵动警方行动,那之前几个月的对话都不引起官方注意、说了跟没说一样吗?

查了一下真实案件,疑点1、2得到解释。

3大概要看书才行了……该案通称“茨城上申書殺人事件”,搜这个关键词就行。

下页总结全面,有凶犯照片附时间表(后藤本尊长得比较像西田敏行):http://subaru39.tripod.com/home/sagi/misizu.htmlhttp://blog.goo.ne.jp/kanayame_47/e/d88da680e4ac0abe190e6c55fe3f933b先生本名三上静男,流氓本名后藤良次。

告发的整个事件在电影中得到重现。

两人的交情比电影中给出的感觉要短浅得多,从相识到屡屡帮凶也就短短一年。

1999年秋,后藤与先生经人介绍结识,穷黑帮后藤在先生照顾下有了钱,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因而感恩戴德(还就是这么简单的原因啊……),当年11月就发生了告发的前两起案件,2000年年中是第三起的保险金杀人案。

现实中后藤被捕是因为两个案件:2000年7月30日“水户杀人事件”(茨城县警管辖),伙同小弟小野寺把另一个流氓丢到河里淹死。

2000年8月22日“宇都宫公寓死伤事件”(栎木县警管辖),伙同包括小野寺在内的三人注射毒品杀害女子一名、重伤其男友及另一女子、致另一男子轻伤,随后放火离开。

轻伤男子自行灭火。

同电影呈现的略有不同。

2000年8月30日,栎木县警逮捕后藤四人。

等保险金案发后才知道当时后藤正要去问先生拿此前保险金杀人的报酬3000万。

报酬就此没有给付。

后藤入狱后先生只探过一次监。

违约不给钱是后藤反水原因之一。

真正的导火索是先生没有按照入狱前的约定照顾好后藤的小弟藤田幸夫,藤田于2004年10月自杀,次月消息传进狱中,后藤大怒,写信给先生说“跟约好的不一样”。

2005年2-3月,后藤在狱中写申诉书踢爆未曾立案的三起杀人案,同时通过一名同新潮社记者有交情的狱友提出联系要求,3月转交信件到记者手中。

电影中被先生挑拨枪杀小弟的事件是虚构的。

理由确实差不多,但就解释不了告发延后数年的原因了。

2005年3月16日,后藤在狱中初次会见记者宫本太一(1966年、和歌山县出身)。

记者进行一系列调查,10月上旬将调查报告全部提交给茨城县警组织犯罪对策课。

2005年10月17日,后藤的律师将揭发三凶案的申诉书交给茨城县警,同日受理。

2005年10月18日,杂志《新潮45》11月号刊出报道《无人知晓的三起杀人——主谋逍遥法外!

“凶恶杀人犯”的惊愕告发》。

2007年,后藤又揭发了两件先生犯下的案子,但最终立案的还是只有保险金杀人一件。

 5 ) 这个世界的【丑恶】,再纯白的心灵也没办法遮盖

电影从一起纵火杀人案件的凶手须藤纯次开始叙事,把【凶恶】从戏剧性的杀人事件狠狠摔入观众的视线,表面的血迹褪去之后,让人看到了活生生的世界,那才是真正的【凶恶】。

须藤纯次须藤纯次,黑社会头目,杀人如麻最好形容不过。

对于须藤的性格刻画,最佳莫过于圣诞节那场戏。

须藤和木村孝雄把勒死的老头扔进了焚化炉,镜头便转化到圣诞节的烤肉晚餐“温馨”场景。

木村孝雄为了表示视须藤为己出,还为他的女儿买了圣诞礼物。

孝雄从礼物“书包”里拿出四叠钱给了须藤以表心意,须藤退让几次之后拿了两叠放入自己口袋,另外两叠转交给了妻子。

的确,须藤就是一个粗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视兄弟为手足,视老婆当然远远贵于“衣服”。

他被突然涌入生命的巨额生意冲上云端,洋洋得意,最后错杀了弟兄,被木村孝雄利用完之后,面临死刑审判。

木村孝雄木村孝雄,一起起杀人案件的幕后操手。

老人+土地+死亡保险金,三合一变成了他的生财之道。

世间的一切不过是他可以换取金钱的工具,任何友情,亲情都被他在股掌之间玩弄,甚至最终走向互相残杀。

他的存在如同撒旦,不需要舞刀弄枪,却把人性搅得天翻地覆。

他杀人时的变态可以说是丧失人性,但他仿佛又甚至人性丑恶,总能引出别人心中的恶魔。

藤井修一我们正义的主角登场 藤井修一 ,记者,因须藤的爆料而开始调查多起杀人事件,逐步走入案件中心,揭发【丑恶】幕后操手的幕后“英雄”。

但是,对于深陷案件真相的修一来说,这远非杂志上或新闻上的一片报道便可以匆匆收场。

那是八点档肥皂剧的happy ending。

对于修一而言,受害人的“死相”仿佛永远刻在了自己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透过监狱的玻璃窗,犯人的脸在他看来永远不值得被原谅。

当须藤写信告诉他自己被上帝感召,开始有了生存的实感,对他而言却是最大的讽刺。

为什么受害人无辜地死去,施害人还能有写首诗告诉记者,上帝让他活着赎罪?

为什么幕后操手木村孝雄可以一劳永逸地毁尸灭迹,逃过死刑,面对自己做过的一切却丝毫没有悔意?

修一为了查找真相,寻求正义,置老年痴呆的老母和神经衰弱的妻子于不顾,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

这一整场正义的巡礼,难道只是一场“巡礼”,修一该如何释怀。

继续挖掘真相,然后让恬不知耻的杀人犯面临死刑?

如果我们还看不清楚,那么试着换一个线头寻找。

修一的妻子曾说过,修一为了避免有罪恶感,一直不同意把老母送入养老院居住,但却把重担扔给了自己的妻子。

如果避免【罪恶感】的方式就是把头扭开扔给别人的话,那么这换来的精神洁癖也仿佛毫无意义可言。

也许面对自己的【罪恶感】也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如同这个世界的【丑恶】,再纯白的心灵也没办法遮盖。

修一无论怎样挖掘真相,受害者的死相与施害人的嘴脸都没办法抹去。

我们的“善”有几分是“伪善”,我们的“恶”又有多少的“妥协”,这是我们永远要直面的苦痛,没有办法逃离。

 6 ) 救我们脱离凶恶

令人窒息的压抑从头至尾充斥着整部影片,随着剧情的发展,沉闷不安的情绪并无法得到宣泄,影片不禁引人深思,凶恶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又该如何脱离凶恶?

影片的主线围绕报社记者对三件凶杀案的调查展开,最终通过记者的曝光,凶手被送上法院;支线情节则讲述记者本人的家庭矛盾。

主线剧情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通过近距离的视角,观众直观的体验了凶手在图财害命时的残忍和贪婪,其中有大量对受害者虐待的镜头,更是对观众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

相应的,报社记者本人的家庭矛盾也随着主线剧情的深入逐渐激化。

有人认为主线与支线所讲述的是两种不同凶恶,但我并不认同。

主线中,所表现出的凶恶的本质,是对弱者的残害,以及自私的人性。

而支线中,男主角对妻子以及母亲所做出的冷暴力,其实也是一种残害,一种在精神上的残害。

当妻子哭坐在地上说“我受不了”、当看着母亲走进养老院的背影,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凶恶——对弱者痛苦的冷漠,以及对自私的妥协。

我不禁感叹导演高明的手法,将两个互不相关的剧情穿插在一起,让观众在痛恨巧取豪夺的恶行时,不由得陷入反思——我们自己难道就不凶恶吗?

冷漠发展到了极端,就是残忍,我们与罪犯之间,除了恶的程度不同,又还有什么区别?

报社领导对销量的追求远大于对受害者的同情、警察局对凶案的放任不管、老人家属面无表情的让罪犯多灌点酒。。。

影片真正让我们感到压抑的原因,除了暴力的镜头外,更多的是揭露了人性的冷漠。

而这种冷漠,这种不易被察觉的凶恶,不仅发生在影片中,更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影片中这些外在的凶恶与内在的凶恶不停地在折磨着主角,以至于他的脸上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哀伤和麻木。

这种凶恶让他的生活变得无比压抑,又无处发泄,他只能在片尾的法庭上向凶手宣泄愤怒,只能在片尾喝着啤酒反问自己是否是“记者?

”。

我们该如何脱离凶恶?

到了影片的结尾,导演借用凶手之言给出了他的观点,活着赎罪。

或许导演也认为,柔和的心才能能免去大过。

 7 ) 看得见的凶,看不透的恶

山田孝之主演的又一黑暗作,虽然剧本是以真实案例为基础改编而成,片中能看到许多发散主题,但纪实手法穿插犯罪过程演绎,显得零散不自然,所以我认为整体效果欠佳。

日本电影对于“恶”的展开可谓情有独钟,例如这部《凶恶》涉及了作恶与制裁、法律与道德、家庭关系与养老制度等都是些偏沉重的问题,要拍得好确实挺高难度的。

在观影后,留下印象的就是山田君主演的藤井修一角色变化。

影片中显见的两大凶恶人物:须藤纯次,嗜血、强欲、狡诈,以残暴轻易夺取他人性命;木村孝雄,冷血、剥削、金钱至上,被称为把死亡换成金钱的炼金术师。

当以上行为都是人们共识的恶,那么有人会疑问?

藤井修一的行为该不该纳入“恶”的范畴?

首先,藤井修一是专事深挖和报道各种爆炸性内幕的杂志记者。

开场交代他在跟进一宗跟踪狂杀害风俗女的报道,本想以受害者角度唤起读者反思,因时效缺乏吸引焦点而不得不服从主编放弃跟进,一方面长期接触凶案真相的藤井略显颓废,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他的正义与懦弱并存。

当他收到任务要前往拘留所与羁押在里面的死刑犯须藤会面,起初有点犹豫与抗拒。

面对一个血债累累的杀人犯,他不抱期望与同情,但对方却以三宗未对外界公布的命案引起他关注。

藤井冷静地盘问到须藤为何要曝光案件?

须藤表示不愿独自受惩罚,无法接受任由道貌岸然的策划者逍遥法外。

由此,藤井之所以接受,不是出于功利,更多在于判断木村此人之恶不比须藤低,他的正义之魂冉冉雄起。

然后,藤井一步步按照须藤提供的线索细心展开调查,影片在木村登场之前,凝聚了一种神秘气氛,当真相越来越逼近,观众们还可能压抑着猜测木村这个人认为到底有多恶?

那种扑朔迷离的铺垫处理得还算可以。

在各种证据相继得到印证,藤井心中的天平也渐渐向须藤倾斜,同时加深对木村的痛恨。

此时的藤井已逐渐陷入制裁的漩涡中,为何他要如此执着致恶人于死地,是对践踏道德底线的愤怒,也是对警察无能与法律无力的回馈;长期壮志未酬压抑的怨念,从黑暗中见到一丝曙光,难得真正意义上让媒体成为一把利器,掌握了这把利器之后他已心中观点确立了自己的正义尺度,有必须铲除社会毒瘤的觉悟。

他是在享受追查真相的快感?

还是享受警恶惩奸的正义感?

其实这只是一场关于“私刑”的裁决。

再是,冷漠、无情到底能不能称为一种“恶”?

木村视人命为金钱,是一种冷漠;藤井视家庭为负担,回家只顾工作,漠视妻子的重度压力,又侧面反映他对“把老年痴呆的母亲送入养老院是不孝”同样视为“恶行”。

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家庭一方受伤害为止。

妻子哭着要离婚的诉苦:“我一直都自己骗自己坚持到现在,但我受不了,你不想把妈妈送到养老院,是因为不想有罪恶感?

只因这个原因就把我的人生毁了,你心里过得去吗?

”“死掉的人的灵魂关我什么事,你要照顾死去的人,还是关注还活着的人?

把你妈丢给我一个人,说什么漂亮的话,我是一个活着的人,我只想和你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到最后虽然藤井妥协了,但对家庭的伤害应该破镜难圆。

人的劣根性很难用“恶”这个词来概括,比喻冷漠无情;正如影片结尾镜头把藤井投影在羁押窗框内,被深深困着的人是过度追求理想,冷漠对待现实的藤井,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看透的。

 8 ) 發散性思維對比推薦

看完本片,我發散思維立刻連帶到另外的兩部片子。

同樣是以「死刑量刑」為中心的:柏原崇、山本耕史、柄本明「死刑基準」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6810841/寺尾聰、竹野內豐、東野圭吾電影化的「彷徨之刃」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670229/三片對比,立意最鮮明的是「死刑基準」。

如果還沒看「凶惡」、推薦可以先看一下「死刑基準」。

這樣大概能比較突出【為何都糾結在是否死刑判罪】這個點。

「死刑廃止論」這個問題,原本就是個雙刃劍。

在突出這個問題糾結的方面,「凶惡」看起來是更傾倒向執行死刑的一邊。

直到最後修一都執著于要讓後藤良次和老師以死償還罪惡。

以記者的身份,個人認為是狹義代表日本國內民間組織對於法律對死刑量刑慎之又慎的抗議。

「死刑廃止論」,原則是圍繞著人權問題。

老師在末尾指著修一說:「想讓我死的不是任何人,而是...(你)。

」給很多人非常深刻的印象。

相對比這個立意,在「死刑基準」中有一句:「讓犯人真正的去面對罪行、這樣的贖罪才有意義。

」并,「彷徨之刃」的復仇父親最後的告白是:「對於他們所犯的罪,其實絕對不是死了才能償還的。

」則後面兩方都存在著傾向著善良寬容。

((或是理解為是不與國家司法對抗、看似真正領悟又泛著淡淡理解意味的諂媚感??之所以把這三片一起推薦,其實是一個闡述角度的想法。

我覺得各有特色、各有角度,這個是非常大的看點。

一個案件到尾,所牽扯的無非就是法庭、警察、犯人、媒體。

「死刑基準」的角度是從法庭出發。

「彷徨之刃」的角度是警察與犯人。

再提一部劇集「逃亡律師」,是從犯人的角度出發。

而「凶惡」是從媒體的角度出發了。

但,我自己覺得,「凶惡」的這個點,真的不鮮明。

看了之後只能說是把這件事還原成了法制節目的案發重現。

和「死刑基準」里那個咄咄逼人的女記者相比、修一只是在作為一個記者的職業道德。

把所有的真相公佈於眾。

「死刑基準」的女記者、每一句話都是敲打內心弱點的繡花針。

一針見血。

我很喜歡山田孝之。

但是這部裏面他的肥臉滿滿的鬍茬子真是...。

但、也發自內心說是演技派。

演出非常好。

可是我至始至終沒理解爲什麽他一直不肯把母親送去養老院。

我猜他是AB型血。。

「凶惡」的真實事件是【茨城上申書事件】。

電影中的姓名也沒有杜撰,是案件真實犯人原名。

案件最終審判時間2012年。

真實事件的審判、並沒有如修一的意。

後藤良次最終判決20年有期徒刑。

三上静男(老師)最終判決無期徒刑。

((基本後藤是滿意了吧....

 9 ) 透过恶的外衣,看到了内在的悲凉

无论这个影片展现给观众的剧情支线有几条,主题内容都是什么,其内在本质的思索与探讨的点始终是在于无所依靠的老龄化问题。

男主算是片中的正的力量,然而在面对自己家里患有痴呆的母亲和日渐崩溃的妻子,他并没有正面处理,而是选择逃避,最终讲母亲送进了老人院。

比起老师那些纯粹的恶人来说,他的生活更让人觉得有种无可奈何极度压抑的感觉。

有时候,甚至还不如纯粹的做个恶人来的痛快。

 10 ) 别让生活的无助伤害到至亲的人

在泡沫时代,老龄化严重的现代日本,经济的凋弊与生活的窘迫往往会让人性的丑恶如水流般静静流淌,就像片中近乎白描的杀人过程,枯燥,乏味,有时又极具娱乐性(灌酒)。

当然,让我震惊的不是须藤一众变态的杀人过程,也不是藤井近乎神经质的对于真相的执着以及对家人的冷漠;真正令人震惊的,是老女人对”老师“说:”再多灌点“(让她老伴死)。

当然,最后坏人都被绳之以法,然而藤井仍然意犹未尽,证人的离奇车祸,证据的零散不足,无法立案,凶手没有得到对应的惩罚,”老师“最后隔着厚厚玻璃板对藤井的指手画脚,便是对于”正义战胜邪恶“这个伪命题的最大讽刺。

全片其实没有一个好人。

好好生活,珍惜眼前人。

《凶恶》短评

喜欢山田孝之永远皱着眉头的演技。不戴大圆眼镜儿,不蓄络腮胡有点儿不习惯。对无人性者的无人性,终究堕入魔道

6分钟前
  • 昆德拉密度美学
  • 推荐

题材当然是很好,社会意义,人性恶挖也够深,但显然表层做的不够,中间一大段不作为闪回的情景重现和一头一尾脱节,让记者的调查和事件本身的关系没有很近,他们只是各自进行而已。整体来讲也拖沓了些,长镜头是比较多的。

9分钟前
  • 韩梦想
  • 还行

真的就山田比较好看,不过黑道大哥也很凶呢

11分钟前
  • 风林火山
  • 还行

日本人玩起恶来,真是恶心人

14分钟前
  • 吴松张
  • 推荐

不过不失

18分钟前
  • MONSTER
  • 还行

为了男神,五星!

21分钟前
  • Joeen.
  • 力荐

恶质的人,永远不能转回来

23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真實事件像是噱頭,導演並沒有很好的消化這個社會案件,並將它轉換為自己想講的故事,導致這部片子成為了不倫不類的重口味電影,也讓觀眾體驗了不明不白的兩個小時.

28分钟前
  • JXOutsider
  • 较差

★★★☆如此赤裸裸的展现犯罪场面让人觉得反感,看得出导演想拍出讽刺的感觉,但是这刺得还不如一只蚊子,苦了panda走心的表演很累吧~

32分钟前
  • tamashi
  • 还行

这电影最后木村说完:“最想杀死我的不是被害人,恐怕也不是须藤…”然后指着记者。让我想起来美国恐怖故事第二季修女对香蕉姐说的那句话:Just remmember...if you look in the face of evil,evil's going to look right back at you.

36分钟前
  • Ying_0111
  • 还行

纯粹的恶,竟然是基于事实改编

39分钟前
  • 喵叔
  • 推荐

剧本将人性恶的一面暴露得体无完肤,两个主演“恶人“的演员,非常到位的阐释了两种恶的方方面面,记者虽然富有正义感,但只是人类渴望中的乌托邦角色,妻子咬牙切齿对记者说恨不得患有健忘症的婆婆死去那一场戏,令人不寒而栗。

44分钟前
  • 荆棘鸟
  • 力荐

有些凶恶是无法预料的,有些是预谋已久的,呐,其实这么说来,只有钱才是纯真无暇的... 山田孝之从头到尾的扑克加死鱼眼是肿么肥事!!!微微发胖的脸上除了唏嘘的胡渣已经不带任何演技了.

49分钟前
  • 卤肉饭
  • 还行

其中一案件震惊了我,一老头还不起债,老头家人同意并委托黑社会灌酒灌死老头,以获取保险金。最后的晚餐时,老头嚎哭着要回家,说不想死,黑社会说就是你家人委托我们弄死你拉,然后给老头家人电话问怎么办,儿子把电话给老太太,黑社会:还灌不灌,你们拿主意。老太太:请多灌他些,拜托了。

50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人心中的恶难以消弭,并鲜活的存在于每个看似软弱的普通人心中,等着膨胀等着爆发。不同于故事里面两位大反派让人不寒而栗的恶人形象,让我感到凉意的反而是看似懦弱的受害者家人,坚定的和恶魔进行着交易,轻巧的谈论着葬送亲人性命的勾当。而当男主老婆说出自己对母亲的麻木时,恶意漫溢。人,性本恶

53分钟前
  • Chiwaha
  • 还行

神要人活着赎罪。电影揭了老龄化社会的一个伤口,不管承认与否,现实就是no country for old man。叙事失焦,配乐加分

54分钟前
  • Rhodesia
  • 还行

开头就是5分钟压抑的心理冲击,可是越往后越叙事平缓,节奏稍有问题,使案件调查和倒叙部分的前半有些拖沓沉闷。基于真实事件的故事使罪恶震撼度加倍,记者心理变化的再创作也是妙笔,不过后段内容过满,主题分散且都力度不够,所以结尾反思深度减少,到头来印象最深的还是最直接的暴力刺激。

57分钟前
  • 24city
  • 还行

最后一幕真是神,杀意直指观众。皮埃尔泷真是鬼神辟易,莉莉弗兰克也是老变态

1小时前
  • 小Q
  • 推荐

先平衡分数,5星!遗憾:开头和结尾处理力道不足,很对不起“凶恶”这个主题!中间部分,大赞,非常精彩,凶恶程度5颗星,残酷到令人发指!总之,电影还是非常棒的!值得一看!

1小时前
  • PER.
  • 力荐

人的心,海底针...

1小时前
  • 空中飞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