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命地中海》将故事设置在1962年的地中海,致敬希区柯克,从中年中产阶级男子与金发女郎的婚姻危机切入,以“第三者”(第三个人)存活结束全片。
貌似平淡无奇,实则暗流汹涌,尤其影片中的年代感营造、历史背景只言片语的拼凑以及两代人(血统和精神上的父子张力)的情感纠葛、明争暗斗,都剑指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中两代人的紧张、尴尬、迷惘和无感的关系。
影片伊始,奥斯卡·伊萨克则饰演的导游莱达尔收到美国新泽西州家乡父亲去世的信件,继而看到了维果·莫特森饰演的切斯特,并向迷恋他的女孩称,“这个人长得像我的父亲”。
据莱达尔介绍,他是耶鲁大学经济系毕业的,而父亲是哈佛大学考古系的教授,而切斯特就此质疑一个美国顶尖大学经济系毕业的大学生来到希腊做导游,而且他伙同当地商贩骗取游客钱财,也着实可疑。
如果我们留心字幕“1962年”的提示,或许恍然大悟。
从莱达尔的年龄看,应该是美国二战后婴儿潮前后生人(更可能是二战开始前出生)。
之所以提及二战,是因为切斯特与刺杀他的私家侦探都一再表明自己军人的身份,而且在诺曼底、巴黎等地的经历。
由此看来,二人确实属于两代人。
婴儿潮一代人从物质上来说遇到了美国历史最幸福的时刻,然而也成了后来被指责的“垮掉的一代”,他们学披头士乐队留着长发,念着金斯堡的诗句,读着凯鲁亚克的小说,滥交朋友,吸食着大麻叶或者服用LSD迷幻药,嘴里还哼唱着鲍勃·迪伦的歌曲——“妈妈,我不知道为啥生活”。
这样,我们或许能理解,这样的美国年轻人这样的作为。
从某种程度上讲,八十年代末期的那场风波也是中国的“二战”,从此之后中国人告别了理想主义彻底拥抱金钱和欲望,中国90后虽然从人口占比上讲不如美国婴儿潮,然而从物质享受和精神向度来看,还是有着几分相似,不过最大的问题是中国90后是被标签而不如垮掉的一代是主动献身。
生于危地马拉的奥斯卡·伊萨克,虽然出道甚久,但直到2014年由科恩兄弟指导的电影《醉乡民谣》才让他在电影界声名大噪,其内敛的表演、颓丧的气质,完全诠释出了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精神特质。
影片中切斯特与妻子科莱特(克斯汀·邓斯特饰演)看似光鲜亮丽的一对夫妇,周游欧洲,挥金如土,然则背后的不堪的历史,和不光彩的过往。
诈骗、背叛、不义之财,与地中海原始的、古典的、唯美的景色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对夫妇来自美国,而此时的美国大地上正发生着什么呢?
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展示了人类借助宇宙飞船进行的环地球飞行的航天壮举,预言人类将在21世纪向火星迈进,进而征服整个外太空,会徽图形是一个被称为“太空之针”的阳性象征物,内置地球图形与“21世纪”的字样,何等的意气风发。
然而,与此同时,古巴导弹危机、种族学生运动闹得人心惶惶,而且同年2月8日,美国在西贡设立了由保罗·哈金斯将军指挥的军事司令部,标志着美国开始直接介入越南战争,“一路一带”也可以看做是中国通过经济方式开始实质性接入全球事务。
切斯特夫妇即是1960年代美国的象征,当然是二战一代美国人的代表,中国也有无数的既得利益者,其中有正在台上的也有无数失势的。
切斯特帮助帮派投资、洗钱正是当时国家动荡、经济乱象的指涉。
由“垮掉的一代”的儿子莱达尔一点点揭开父亲一代的丑恶、伤疤与罪恶,并最终亲手埋葬了“父亲”。
在机场,他向警察解释他与切斯特二人是父子关系,二人影片中亦敌亦友、惺惺相惜、若即若离、宛若父子的复杂关系萦绕不清。
老骗子对小骗子说“我让你失望了”,辜负的是时代,小骗子也觉得自己让父亲失望了。
再次说回到影片伊始的信件,莱达尔没能参加父亲的葬礼,有一些感伤。
而在影片最后莱达尔把切斯特当做一位父亲对待,其实弥补了缺席葬礼的遗憾。
《亡命地中海》并不是一部烧脑的、惊悚的、恐怖的悬疑片,然而却是一部用心的、有意的、迷人的社会世相片。
谁能相信这是导演霍辛·阿米尼的处女作呢?
亡命地中海 (2014)6.02014 / 英国 法国 美国 / 惊悚 / 侯赛因·阿米尼 / 维果·莫腾森 克尔斯滕·邓斯特【话外·盖茨比与彻斯特人物相似性探析】盖茨比和彻斯特这两个人物何其相似 他们起伏的一生和最终共同指向的注定般的必然的悲剧性惊人地相同。
他们都出身底层 都曾怀揣梦想而苦于无力实现 为实现阶层跨越 向上攀爬 只好选择一条冒险虚浮的如泡沫般易碎的极具欺骗性的"成功"大道 他们的所谓成功实则只是精心包裹在糖衣之下的一则骗局 蒙骗他人 也欺骗自己 一切都是自我美化的幻影。
他们的成功总是那样摇摇欲坠 因此也始终不能真正甩开骨子里的极度自卑 这让他们敏感 怀疑一切 唯恐失去。
在世俗成功的皮囊下 内里人格实际软弱不堪 而世上事却往往越患得患失越会引致失去。
盖茨比跟他毕生追逐的女孩 彻斯特跟他唯恐失去的妻子 那是他们在虚幻泡影中试图抓住的唯一一点真实 期盼的唯一一点能够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那些仅存的强烈渴望 或许那本身都已变得不再重要 他们只是要去追逐着什么 确保自己有抓住着什么 以证明自己的确实存在。
于彻斯特而言 很难说他真的有多爱自己的妻子(显然比起柯莱特 他更爱自己)不如说她只是他的某种心理寄托和安慰 但也正因为他对柯莱特并非全然没有感情(暂不论他失手杀死妻子后的那份愧疚是否过于短暂 或许更多的是惊惶 但在那个瞬间起码能看出他确有真实的心痛)使他不至沦为全然的恶 也让人无法对他全然的恨吧。
彻斯特犯下累累罪行固然可憎可恨 然亦有可怜之处啊。
【关于彻斯特】彻斯特无疑是阴鸷敏感而多疑的 他越是恨自己无能改变现状 也就愈加妒憎身边的一切 他的心理在周遭事物渐次脱离他的掌控中日益扭曲失衡 视点已然偏颇 也再难冷静思考 更无法以平常心看待所有 他对妻子那些所谓的爱也就沦为了一种自我感动自我欺骗式的肤浅的爱 他对于妻子的一切都极度敏感只是因为害怕在自己的世界接二连三崩塌后 连最后一点可控的部分都失去。
他要确认占有。
他以为他很爱柯莱特 实际他爱的是自己 在意的是金钱(最明显就是他从头到尾不离手的那只装着钱的棕色皮箱 也由此可见在他误杀妻子拿到新身份准备潜逃时手里原本的两个皮箱变为一个就已经为后面他起意陷害吕达尔悄悄埋下了伏笔)而他自己在这一系列接踵而至的意外带来的混乱恐慌癫狂中也早已失控 一步步坠入深渊。
对于彻斯特 我并不同情 只是试图去剖析他为什么会成为这样。
没有完全无故的恶 一切总有缘由。
彻斯特最后落得如斯惨淡结局虽然是他应得 只是依然不免令人唏嘘。
【关于吕达尔】吕达尔出于对彻斯特的某种恋父情结(这点从作为小偷小骗老手的吕达尔自认识彻斯特伊始告诉他的关于自己的事居然全部是真实的就可见一斑 只是可惜彻斯特出于自身骗子天性并不相信)一次次帮助彻斯特做了逾越底线的事 哪怕在他犯下这么多罪行 一次次刷新人性的底线之后 吕达尔对彻斯特还是依旧保有一丝丝善的期待 只是彻斯特给了吕达尔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彻斯特不仅对失手错杀了无辜的妻子毫无半点良心上的不安与自责 反而还要将罪责栽赃陷害给自己 这让吕达尔彻底失去了对彻斯特人性的最后一点期待 也开始反思后悔过往自己出于各种私心或单纯善意而帮他做的一切 终于决定从这无休止的下坠中彻底抽离出来 检举彻斯特这一自私胆小懦弱彻头彻尾的人渣。
然而最后彻斯特死前的坦白和对他的撇清 又让他无法全然的恨他 所以一切结束后吕达尔在他的墓前埋葬了那个金蛇镯子 作为对意外闯入自己生活的这个陌生人悲剧人生的一点注脚吧(那个镯子是他对柯莱特暗生情愫的起点 是他们三人正式产生交集的起点 也是他被卷进这系列事件的引子和由端 以此作结 再合适不过 或许也是象征着他可能的新开始吧)。
总归 他还是没办法在想到彻斯特时把他跟父亲的脸全然分开 也因此对他始终有着最后一点叹息和怜悯。
事实上 埋葬金镯这一行为已然很微妙 他也没有理由为彻斯特再做更多 只是大概他也不知道自己当时在将死的彻斯特身前为何会止不住落下泪来吧 他甚至没有任何理由和立场为他的死悲伤 唯余叹息吧。
【关于柯莱特】全片最可怜的其实是柯莱特 没有人真正爱她 她想逃离泥潭般的现状却苦于无法自立 也只能寄希望依附于另一个男人 况且 她无法真正抛下她的丈夫 但并非是她有多爱彻斯特 与其说她爱他 不如说对她而言找不到比彻斯特更好的选择 虽然跟他在一起像在泥潭深渊 时刻感到提心吊胆惴惴不安 但同时她也无法舍弃彻斯特凭借从事非法活动所得的巨大财富给她带来的优渥生活 所以这提心吊胆也就成了她甘愿忍受的代价和必须接受的现实。
而她对吕达尔的动心 更接近于吊桥效应 他就像是她紧张不安没有出口的生活中突然透进的一缕久违的新鲜空气 激起了她对于外面世界的渴望 无论这个时刻出现的人是谁 她只是不切实际地期盼着只要能带她逃出这一切就好 可没想到她等到的不是解脱 而是猝然而至的死亡。
而吕达尔对她的那份好感究竟有多么坚定 那份爱慕究竟有多么深刻 其实也并没有。
仅凭他发现她死后虽然震惊心痛却也只是拿走自己的外套慌不迭逃走就可以看出那爱的脆弱。
或许有好感 或许为她不值 可也仅限于此了 柯莱特的死亡导致他对彻斯特产生更深的失望反倒是对他而言更大的情感打击。
【伪·"父子"纠结考】吕达尔将他对父亲的愧疚投射在彻斯特身上 试图通过为与父亲形容相似的彻斯特提供帮助以一定程度上疏解缓和自己的愧疚 寻求良心的安宁;而彻斯特弥留之际的悔悟 认罪那一霎的良心发现 撇清吕达尔 也像极了他再无机会进行的来得太迟的自我救赎 这个时刻或许他恍然想起了曾经拥有却早已忘却的诚实 正视了自己一生的谎言与溃败 突然强烈希望面前这个把自己部分当成父亲的年轻人趁还有机会回头时能够重新开始 拥有全新的可能 不要像自己一样走错一生的路。
彻斯特不是什么好人 几乎等同于是个人渣 但吕达尔大概此生都难以忘记这个人不带任何身份立场的记得。
p.s.机场那段关于父子关系的对话还是蛮有意思的 一来一回 那些双关和隐喻啊 彻斯特死前最后一句"Sorry I disappointed you." 也和那段对话遥相呼应(…they disappoint you a little more every day.)【尾声】这个故事中 所有人都事与愿违 终究都未能得偿所愿 随着意外堆叠 罪行累积 事态扩大 事情渐渐发展到他们未曾期待的方向… 并且无法抑制地一路狂飙突进 驶向彻底的失控 无序与疯狂 谁也得不到内心的安宁。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说 正因为他们每个人本质上爱的都是自己 对于所经历的种种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甘愿深陷泥沼自困藩篱而不愿抽身 在尚且能够回头时选择了继续屈从臣服于欲望 义无反顾地坚定错下去… 从而也亲手铺就了他们各自的悲剧结局。
年轻受欢迎的英俊导游Rydal,表面上有文化教养,其实是个地痞无赖,赚差价,拿回扣,钓美眉,暗中帮人搞假护照赚外快,以导游为生流浪世界,尽情享受年轻。
在希腊雅典卫城,他正巧遇到一个跟自己父亲很像的富翁Chester,旁边还陪伴着一个貌美的少妇Colette,在富翁的邀请下当他们的导游,陪他们逛逛街了解一下当地风土人情 ,一起吃饭聊天一下,然后愉快的分别。
在他回酒店返还Colette的手镯时候,Rydal在帮Chester 拖那个私家侦探回他房间的时候,在房间看到了一些照片,以他的智商,应该可以猜得出私家侦探已经死了,特别是慌慌张张逃离酒店,甚至连护照都没有拿。
按理应该报警才对,为什么没有,反而陪他们走上不归路?
悬疑故事的发展总是有“欲“牵引发展的,一边看一边猜测为什么Rydal趟一趟浑水。
这部戏最大的误导是 Rydal对父亲的情怀,让人甚至怀疑Chester是Rydal的父亲。
一个恶贯盈满,以毁坏成千上万人的生活过上好生活的银行家Chester ,更愿意用对金钱和美貌的贪婪来解释Ryal的行为,在轮船上他对Rydal 说“如果不是你流着贪婪的血液就不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中“在电影中,我们看到小鲜肉Rydal在接近这对老少夫妇时候,除了欺骗他们赚点零花钱,还不忘记吃貌美的colette的豆腐。
这是他的本性,终究让他和父亲不是同一路人,但是他又爱父亲。
他对Chester说“你不明白我是怎么想“ 这是为什么在Chester后死,他会去他坟墓看他,那是补齐没有参加父亲葬礼的遗憾。
总的来说,这部戏悬疑中不算离奇。
电影拍得不错,够文艺,演员颜值也高。
自作孽不可活,一步错步步错。
Chester因为诈骗客户的钱而遭追杀,而后在酒店失手杀了私家侦探,因为妒忌Rydal吸引自己的老婆Colette而对其下手,并因此引发与老婆的争执造成Colette掉下台阶摔死,在机场又设计陷害Rydal被捕,“你不该陷害我是杀害她的凶手”,Rydal给Chester的电话里已经提醒了Chester自己犯的错误,最终Chester命丧土耳其。
看完影片思考了几个问题:Rydal为什么一直注意和帮助Chester MacFarland夫妇,是Rydal 自己说的看Chester像自己的父亲,还是因为迷恋上了Chester的老婆Colette,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Rydal为骗共处的女大学生,不好讲自己喜欢Colette,所以说自己注意Chester MacFarland夫妇是因为看Chester像自己的父亲,事后却显示出Rydal对Colette非常在意,最终迷恋上了Colette;但是也不能排除Rydal说的有可能是事实,一是Chester本人首先注意到Rydal一直在注意他,二是Rydal的信件和照片显示他确实在意自己的父亲,而且父亲的照片与Chester有一些相像。
Rydal和Colette睡过没有?
Chester一直猜疑自己的老婆Colette和Rydal睡过,但是Colette在Chester酒后闹事后没有承认,Colette是三人中最诚实最不会说谎的人,Rydal最后在咖啡店和Chester的对话里说自己睡了Colette应该是为了激怒Chester承认自己的罪行,但是也很难完全断定。
Colette的真名是什么?
Rydal在土耳其的咖啡店问Chester要Colette的照片,问Colette是不是她的真名,Chester没有回答。
根据推断Colette应该她的真名,因为Chester在死之前声明自己的本名就是Chester,被追杀的也是Chester,所以Colette没有必要在失去护照前被迫改名。
Chester死之前为什么帮Rydal开罪?
这个问题值得思索,是两个骗子最后惜惜相惜?
在同类面前不必伪装也伪装不了,反而彼此之间可能还有一丝真诚。
还是因为他们都真实的爱上了一个女人?
Chester虽然忌恨Rydal,但是最终被他的爱感动。
抑或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还有Chester死之前那句“让你失望了”是什么意思?
没有虚伪行骗到底还是没有尽到一个假父亲的职责?
影片的最后Rydal应该已将Chester作为一位父亲对待,弥补了缺席父亲葬礼的遗憾,也将至爱Colette还给了Chester。
文/公元1874比起《亡命地中海》,我更喜欢这部电影的英文名《The Two Faces of January》。
之前的译名叫《一月迷情》,很有诗意,也很有逼格;亡命之后,让我立刻想到的就是《亡命天涯》。
但其实这部电影不是那种走爆裂路线的动作大片,浓郁的欧洲文艺气质,让这部电影的“亡命”,其实带着浪漫而忧郁的调调。
电影根据美国著名小说家派翠西亚·海史密斯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讲述一对艺术家夫妇前往希腊旅游,在一个小混混导游的带领下游历希腊风光,但随着酒店一具尸体的出现,夫妇的真面目也逐渐暴露……我所写的这个剧情简介本身没有什么错,但观众如果看了电影,观感可能截然不同。
这也是影片有趣的地方:Two Faces真的是两面,两种角度看电影的故事,更是两种角度去看电影里的几位主角。
影片聚焦在上世纪60年代,维果·莫腾森与克斯汀·邓斯特饰演这对艺术家夫妇。
维果·莫腾森那种忧郁而迷人的气质想必看过其作品的观众都会明白,饰演这个角色真是再合适不过。
故事本身没什么太难猜测的,而且作为一部悬疑电影,剧透真相和结局显得不那么道德,因此我要说的,则是这个角色本身的意义。
60年代的中产阶级应该是什么样子?
可能就像电影里的维果·莫腾森那样。
穿着米色的名牌西装,提着皮质箱子,抽着卷烟,举手投足优雅迷人,就连箱子里也一直带着海明威的书,教养良好,谈吐不凡。
最重要的是,似乎这样的男人永远不缺钱,他能拿到自己想拿到的一切东西,掌控自己想掌控的一切事情。
但是,这样的人却是“Two Face”,他有着两面性,表面看到的这一切,只是精心伪装后的产物;而真实的一面却令人发指——他伪造了一个油田的开发项目,欺骗了许多人来出钱,而后卷钱跑路,令很多人倾家荡产。
有受害者雇佣私家侦探来找他,他竟然还把对方给杀掉了,沾血之后,他也就变得愈发的疯狂,那层精心营造起来的中产阶级模样,也就开始渐渐分崩离析,直至彻底从Two Face变成 One Face。
最后一幕,他终于诚恳地面对了自己,不过一切都已经晚了。
《亡命地中海》里的感情线索是比较复杂的。
维果·莫腾森与克斯汀·邓斯特的确是有感情的,所以她才愿意和他一起背井离乡;克斯汀·邓斯特与小导游之间也有着一种暧昧情愫,不会是爱情,但却是一种她内心想脱离这种担惊受怕的现状的投射,而小导游则是给了她改变目前糟糕生活处境的一条路。
而影片后半段着重体现的,则是维果·莫腾森和小导游之间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是基情,更像是一种父子关系,这种包含着强烈反叛、不合作的父子情绪,在安检那一场戏体现得尤为明显。
小导游对着这位中产阶级的中年男人有一种“父亲”式的仰望,他优雅而精致的生活是他所向往的,那也是“儿子”对父亲的一种崇拜;但这种崇拜却很快随着他对其的了解而烟消云散,这也是“儿子”成长过程里对父亲的去神化过程。
至于最后那遗憾的结局,更像是人对于自己人生里所有缺失无法重来的一种愧疚与悔恨。
他们在互相欺骗,彼此隐瞒,彼此伤害,这三个人最终有的失去了生命,有的失去了挚爱,而有的则失去了对“父亲”的幻想。
虽然未必主创团队想得有那么多,但我真的会把这部电影,看成是对于父权的消解。
这是一部围绕爱开展的电影,剧情并没有特别惊悚悬疑的画面和情节,反而是比较简单,能够让人一目了然(还好不用死那么多的脑细胞)。
整部电影的基调有点偏向于慢节奏,虽然这种慢节奏会让看的人有点着急,但是却还挺有那种值得慢慢去品味和思考的感觉,整体看来还是可以的,最起码能做到不会让人觉得乏味。
对于剧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有的很好理解而有的却很难明白,像切斯特对她的妻子科莱特就是爱的很深,难以容忍别人对自己妻子的好感;而切斯特和吕达尔之间的关系就让我觉得莫名其妙,特别是结局的时候,一开始可以理解切斯特因怨恨吕达尔是因为他接近自己的妻子而想要去杀他,但结局切斯特快死的时候竟说出真相,这是为什么呢?
还是为什么呢?
这转变也太快了吧,我只能说会变脸的男人真可怕!
这次环球旅行的欧洲第一站,是克里特岛。
在这个希腊的最大岛屿,其上最大的城市,伊拉克利翁,我去看了克诺所斯城的遗址,想像了一下久远的米诺斯文明。
过程里觉得巧合的是,想起来就是在旅行启程不久,看了《亡命地中海or蜜月杀机》这个电影,于是这一站就相当于电影地图了。
然后,在街上逛的时候,有点诧异,觉得这个海岛上的城,怎么会那么脏,落满灰尘泥点。
后来得知,每年春天,这里也会有沙尘暴,来自隔海对面的撒哈拉。
如果有兴趣,欢迎看看我拍的这则小短片《几千年和这两天的尘沙》。
嗯,我的游记短片,像漂流瓶一样,投在了不同地方: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MzMTU2OTQ0.htmlhttp://www.iqiyi.com/w_19rs5efbj9.html#vfrm=8-8-0-1http://v.qq.com/page/m/r/u/m0152bewgru.html
因为一直信得过邓斯特选片的判断力,她参与的电影,哪怕不是一部纯粹的好片,也至少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商业片。
而且《亡命地中海》整个故事发生在希腊意大利这一代,异域背景,处处都让人觉得神秘紧张。
后来得知这部电影是向希区柯克致敬。
说来惭愧,一直很喜欢希区柯克,但是对于希区柯克的片子,我真的没有研究得很透彻。
一说到希区柯克,不外乎佛洛依德精神上的惊悚,紧张,危险和不安。
当然,还有他爱在自己电影里露出大胖身躯的传统,以及开创的好几个拍摄方式的先驱(这个可以看我之前写的他的电影的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9424700101e1l3.html)但是抛开这些,希区柯克的片子还有一些什么因素呢?
看完《亡命地中海》这部影片,我回家想了一下,我觉得这是这部影片向他致敬的几个地方:电影章鱼烧:输入moviezys 关注1 短时间内人物的相识在希区柯克的故事里,故事的发生不外乎就是人的构成。
而希区柯克的电影里人物都是在片头才相识,然后就再也分不开了 ,不然就不会有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情。
我们总是会觉得每个人看起来都不像出场时的身份那么简单,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谜,一直要等到故事发生之后才慢慢的抽丝剥茧的让每个人隐藏的真相浮出水面。
这些也是制造故事性的关键之一,因为没有什么故事会离开人发展,而我们最关心的还是人的心态和行为在事故发生时的变化。
2 冲突性不断这类电影的紧张气氛就是停不来下的节奏。
冲突因为人的心理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生。
其实希区柯克的很多电影表现的都是人类在遇到特殊紧急情况下展露出来的本性,没有明确的善恶之分,只有人性丑恶自私却又善良怯弱的矛盾本位。
3 完满的结局希区柯克的电影有一个本事就是紧张也让你紧张了,但是结局大多数是大快人心的。
比如此片里,邓斯特的死是一个意外,但是其实想想也不意外。
因为她并不是一个看上去那样的稳重善良大方。
她爱钱,明知道丈夫的钱是赃物,是“盗窃”而来,她依然享受挥霍购物的乐趣。
所以她意外的死在丈夫手下想来也是一种因果报应。
而这位丈夫不仅骗钱,还为了守钱而误杀人,接下来的逃亡路他的神经已经逐渐走向崩溃,不相信任何人,苟且偷生,他的死其实对他是一种成全。
而这位因迷恋美色想趁机捞钱的导游被无辜卷入这起案件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是最后丈夫在死之前临终语里澄清了导游的清白,也算是有一点良心。
本来导游并没有做了任何伤天害理的事儿,如果最后还被冤大头的整到监狱里就确实有点憋屈,还好此片没有装这个怪。
总的来说,此片还是按照常规出牌,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正如此文一样,都是为了给希区柯克致敬而已。
男主(年轻小伙子)视 男二(年长者)为某种意义上的父亲,而男二没能成为男主的榜样,在临死前说出了那句“不好意思”。
15年年初智焕从澳洲回来,而我次日就要赴日本北九州,仅仅一天时间,我们短暂重聚,就去了电影院看了这部的电影,后面我在飞机上一直想着电影的剧情,整个人陷入一种晕机般的痛苦。
而等我回来时,那家电影院也关门停业了。
这部电影因此成为某段时间的印记吧。
3.5,看到一半的时候觉得可以给到4的推荐值,但最后结局的演绎实在是比较失望。
如果想看(伪)青春男大学生Oscar激情演绎重度Daddy issue,强烈推荐来品一品。
《水中刀》的即视感从头贯穿到尾,再次证明复杂的剧情未必能造就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电影,而这正是场景单一、剧情简单而结构极其精妙的《水中刀》得以令人印象深刻之处。
这一点在《亡命地中海》中致敬的意味更浓:从第一男主必然是RYDAL开始,他横在夫妻之间的那把“刀”就是他身在异国他乡的语言优势;年龄与阶层的反向差异使双男主之间的关系更为紧绷,故事最后他们在伊斯坦布尔关于女主角的对话,则几乎完全点明了这段典型的波兰斯基式三角关系——你我这样的男人在本质上几乎是共同体(只不过年龄与经验的差距造成了某种暂时性的差异表象)。
可惜的是,女主角的设置远不如《水中刀》中的女主在表现夫妻关系上的作用突出和精彩,在《亡命地中海》中有一大半的重心用于展现Rydal严重的Daddy issue,使得三角结构中的一环严重失衡,两名男人之间因这一环的最终缺失而激发了更为复杂而暧昧的对峙。
不过其实电影原文标题也算是对此有所表态了。
设置在雅典的故事背景则多少又增添了一些古希腊神话的暗示和隐喻。
前三分之二的部分节奏非常不错,然而作为一部观众普遍会对整体结构和高潮设置有所要求的商业片,结局泄气得过于严重,短短十几分钟几乎彻底毁掉了前面好不容易塑造起来的紧张悬疑感。
不过话又说回来,居然看到有评论说这部电影太闷,实在好奇这种观众到底看啥不觉得闷啊……
Sorry I disappointed you. 最后的confession 让故事少了些许回味。其实看片时我一直想到的是马达的《天才雷普利》,然后发现果然是改编自同一位作家的小说。。。只是这部在悬疑气氛的营造以及故事推进上明显差了一截。不过那迷人的六十年代vintage 风依然在,Dunst 还没看够就挂了啊摔!
剧情没有想象的那么惊悚,却绝对好看,每一分钟都和邓小姐一样充满吸引力。最重要的是,看完还值得回味一二:人的堕落是从哪一步开始的,自赎之路又在何方……
电影本身就非常好看(居然是这个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太厉害了)……看完电影还看到了Viggo本人我简直想打十颗星_(:з」∠)_
还行啊,怎么评分这么低
这种智商与情节只能设定在科技还不发达的60年度,否则都死好几回了。女一这花瓶烂的亮了。
两个男主有演技有魅力,过程结局都无可挑剔,唯独两个人开始搭话的源头缺乏说服力,按这思路不是应该搞基的吗?结果却因为一个女人?!
无张力无剧情节奏散,好无趣。
完全没有意识到男二就是醉乡民谣里的Oscar Issac。。
一星给地中海无敌风光,一星给滕斯特vintage look,剧情弱智角色设定混乱不如拍成国家地理纪录片
目的何在啊?
前一半片子都瞌睡过去了。。弱弱的编导真是浪费了这么好的cast。。
故事发展太蹊跷了,二号男主喜欢上了女主,有对一号男主有父子情节。这个怎么闹!悬疑片吧。
挺好,不明白这个分数,导演是想拍出《天才雷普利》那种这风景名胜犯罪片的感觉
逻辑有点莫名其妙,但是各种阿V啊啊啊啊啊啊啊黑白西装领结侧脸眼镜老头背心啊啊啊啊啊啊【伸出了舌头【。
很好看啊,为啥这么多人给三星?剧情很有张力。
张力还是有的~可是故事太普通了!取景色调什么的我都喜欢~只是角色没啥鲜明特点!
到结局我才看出来这是一对父子的投射
风景好看色调赞,配乐明显听得出来希腊和土耳其元素。角色之间的感情关系都好奇怪…… Viggo ❤❤❤
我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的睡着
通过演员和导演的共同努力,展示了从人物性格、关系处理、剧情陈述、到演员对手戏等方面的全方位的最差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