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剧中没有真正的悲剧,因为中国人本质上是乐观的。
他们并非不相信命运,却是以笑脸看待无常,是谓乐知天命。
生命中一切无疾而至的悲愤都被理智的务实主义所中和,而戏剧这一叙事性的艺术形式,只是不痛不痒地作为奇技淫巧,成为欲望中理想主义的表达。
久而久之,这种乐观成为中国人生命中潜在的悲哀,在那个传统没落的传奇般的年代,这种乐观,成为了中国国民性中真正的悲剧因子。
我试图猜测那个年轻的孩子为什么叫做“耳朵”。
在这个偌大的、被影射为中国的曹家,很多事情都该是眼不见为净的。
面对太太的红杏出墙,老爷闭上了眼睛,眼不见实,于是有了耳朵,耳听为虚,聆听是对真相的拒绝。
然而正是这只耳朵,窥见了曹家太多的真实。
引用柏杨的比喻,中国人性情的积弊汇聚到一起,好似一锅酱汤。
曹家正是这一锅酱汤,时代的更新与自身的没落已然令其积重难返。
中国人表达的残酷犹如他们烘云托月的绘画艺术,残酷的真相隐在堂而皇之的生活仪式背后,所有的线索明明都指向真实,却偏偏不让人看见。
曹老爷在熬着一锅酱汤,其中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实际上,奉若神明的祖制精华只不过是一锅蛇虫鼠蚁。
曹老爷是典型的乐观的中国人,曹家的大家长、酱汤的掌勺者,他世故、圆滑、难得糊涂而自欺欺人,蓝眼睛的曹子春出世后,墙面大的扇子面被他画满眼睛,这是对自己一生圆融处世的无奈的自嘲。
曹老爷除了熬汤,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在屏风上画葡萄。
葡萄象征着多子,表达着曹家隐讳的生殖愿望。
曹家面临着一个宗法制集团最致命的危机——后继无人。
大少爷光满四房妻妾,却仍旧没有一个健全的男丁;二少爷光汉是个无法脱离母体的羸弱偏执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火柴公社和炸药宛如中国社会无法实现的改革理想,他也无法为曹家延续香火,二少奶奶玉楠只能和白人私通,诞下这个象征中西文化撞击下变异而出的蓝眼混血儿。
从曹家老少两代男性甚至三小姐光婷的夫婿,剧集自始至终在展示着这一命题,男性生殖力的日趋衰弱。
曹家的第二代女人均无力养育男丁、而偷人养汉者偏偏生育男孩、或者阉割了丈夫,而男性的生殖力正象征了家国体制的生命,日渐式微。
《中国往事》与《百年孤独》的神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们统统笼罩着一种关乎末世的深深叹息,而《中国往事》又拥有没有经历过文化衰落的西方世界所无法体味的悲哀。
剧集中关于中国的隐喻,正如曹老爷熬烂了的一锅汤,体制与文化的绝对成熟与发达也就意味着衰败的开始。
看了許多評論、以為不到位。
本劇中潜在的中心人物是曹光漢、而不是耳朶。
曹光漢並不是変態。
而是顧不上許多了。
光漢臨死不見光満、就是因為光漢炸死傷的官員里有光満的岳父。
光満是満人大員的女婿、是革命対象。
就像光満的岳父所説、其実光漢是革命党。
光漢回国要作的事就是製造爆炸事件。
即然是革命党就不会是個人行為、当然不能説。
弁火柴公社是為了塙火薬、光漢利用了自己的家族、大哥的関係。
而路卡斯只是個幌子。
光漢不能拒絶結婚、経常逃家的他、這次也不能離開火薬工場。
成婚前夜自殺的演出是百般無耐的表現。
光漢知道自己馬上可能要死了。
也没有時間来打理個人情感。
但是戯必須演下去、只到任務完成。
即使不死、也不可守在家里。
所以当時的結婚対光漢来説只是個感情負担、逃避不了就只能回避。
応個場面罷了。
悲劇就在与没有一個当事人能看破、大家都在考慮自己的生活。
包括玉楠也只一門心思考慮光漢感情問題、当然無人能了解光漢在幹十麼、所以只是対牛弾琴、更談不上理解。
所有這些光漢都知道、只是為了大義、顧不上家了。
其実光漢臨死前誰都不想見。
因為回国時己経把所有自己都抛却了。
回国後発生的一切事、包括玉楠也是炸薬里的一味薬。
随着爆炸都煙消雲散了。
初期革命党所処的環境就是這様。
曹金氏出家的原因就是光漢死了後在家里没了地位与希望。
也為了給耳朶能継続留在曹家作為交換。
因為耳朶的父親是曹家的人。
五鈴児接受納妾因該是很明智的、只有這様她才能継続留在曹家、不離開耳朶。
挟在封権家族和革命党中間的玉楠是時代最大的犠牲者。
要麼只占一頭、要麼都不沾。
両頭、三頭都沾上了、注定了是悲劇。
我在青春期的时候,九十年代,通过图书馆的期刊大量阅读了当时先锋作家的小说。
刘恒的《苍河白日梦》是其一。
青春期情绪和当年先锋小说品质上的压抑和扭曲可谓相得益彰。
至今我仍然觉得,阅读最好集中于青春期。
现在我读他们的小说,毫无感觉。
《走向共和》是宏观的,《中国往事》是微观的。
前者过度的政治抒情可以抚慰忧国忧民之情,后者的风俗、伦理、情感、心理带有严重的文明碎片形象。
它所叙述的“往事”并不完整,不是完整的瓷器,而仅是碎片,甚至还谈不上,是裂纹。
但这东西已经很好了。
裂纹是好的。
我所注意到的是导演的一个意识,他试图挖掘那个时代人的心理真相。
这个东西继承了小说的能指价值。
张国立牛逼,耳朵演得好,胡玉松也好。
玉松之死有如事先预知的命运被悬挂在旗杆之上,虚席以待。
革命只是某些人的生活方式。
对于生活来说,革命永远是次要的。
胡玉松洞悉了自己的命运,然后赶赴而去。
其壮烈在此,而非“大义”。
这一死亡的宿命色彩和神秘气味让人着迷而又恐惧。
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
过街人见街边有一棺,旁有一人看守,却棺盖大开,可见棺中已有一尸,或棺大或尸小,看守念念道:“还可躺一人还可躺一人。
”盖与玉松之死,一也。
《中国往事》,真真丰满,主角、配角,自成体系又相互支撑,架构庞大却条理分明,曹光满的右角院更是精彩,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后面又添了个晚月,勾心斗角不知疲倦。
另外,电视剧中加出来的人物也毫不逊色于书中人,例如曹猛、曹光婷、关德实、二奎、青蔓、珑琇。
整体的剧情发展,《中国往事》也是层层递进,缓缓收尾的,不像张黎的《大明王朝》和《人间正道是沧桑》,好看是好看,可看罢难免有虎头蛇尾之感。
看《中国往事》的时候,有三段情节颇有感触:一,耳朵在牢里问二少爷为何来自首,曹光汉说:我不知道该去哪里。
天下之大,他已无立锥之地,惨!
梦想幻灭,又在现实中遭遇了打击,懦弱的人不求死还能求什么?
可他也有不凡的一面,死之前必要做的轰轰烈烈。
炸弹一声响,总督府里半数以上的朝廷命官命运终结,这单帮的生意,做的值。
其实并不认为他是蓝巾会的成员,像书中写的那样为苍河一带的一个小头目。
就像不认为他最后爱上了郑玉楠一样,无论电视或小说,都有那么一句——他说他想她了,在牢里。
但这种牵挂似乎不足以构成爱情,毕竟他的心,太大,大的已经承载不了一个女人的柔情了。
其实曹光汉、郑玉楠和路卡斯之间的纠缠,电视基本符合原著,可是个人结局,电视又不如原著了。
既然是纠缠,那到死也不会休,路卡斯死后被扔进了苍河,郑玉楠自己跳进了苍河,曹光汉却是被耳朵将全尸救进了苍河。
总会有那么一天的,他们三个人在苍河水底重逢,继续着阳间未完的纠缠。
这样的结局,要比起电视上的三处孤独,来得不那么寂寞,又在热闹中显出了苍凉,原来死亡,并没有解决一切。
二,曹家败,荣梅馨决定离开。
那晚似乎没有月亮,只有晚月。
梅馨嘱咐晚月以后的事情,一件又一件,她舍不得离开。
晚月也劝她留下,殷殷至诚:我是怕你将来后悔了,曹家这扇门不会再为你开了。
只是曹家,大厦倾塌,砖瓦落地,能不砸到宅子里的人么?
女人比男人更需要一份安全感。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谁又能说荣梅馨做错了选择?
一边是她的爹娘,一边是她的夫君,不管怎么选,其实都是错,也都是对。
这女人,是个做正房奶奶的料,临危不乱,也知道何为不该不能却不是不想。
她是理性的,情感在选择中占据不了上风。
荣梅馨,在小说中无名无姓,只是曹府的大少奶奶,出境率自然不高,也是个容易让人遗忘的角色。
唯一的一次,是她生了个死婴,但那一次,她是自己孩子的陪衬。
电视则不同,强势的个性,开篇那一场负荆请罪就抢眼,以至于在去年岁末第一次看《中国往事》时,把她误当了小宋佳,原来竟是白庆琳。
喜欢她演的最后一幕,含泪的决绝。
因此,这荣梅馨,也总是会不自觉地想到了凤辣子,表面风光无量,也总有不为人知的内心悲苦。
三,耳朵将路卡斯带到了翠雨楼,交给青蔓,人命关天的大干系,他一人担待。
青蔓听罢,说:你比二奎强。
青蔓与二奎这一对,是电视加出来的,痴心女子负心汉,自古皆然。
也不认为那是爱情,丫头配奴才,生活的方式。
男欢女爱,在禁忌的大家子里往往越发的诱人,仿佛偷情,有一种刺激。
或许这也是爱情,只是不理解,因为不够浪漫,残酷的仅剩了肉欲。
身体享受之后,才轮到精神,就像那鸦片烟散尽的虚脱,意识不得不清醒地面对世界。
面对了,便更需要烟膏。
麻痹不是办法,可谁不想拥有那短暂的一刻极乐?
尤其是累了一整天,身心疲惫。
也许,耳朵不想,他宁愿时时刻刻都保持着清醒,即使痛苦。
电视中,他成了曹太太的私生子,曹老爷一次次的想除掉他却又一次次的以失败告终,结果,他成了曹家的三少爷,接收了二少爷留下的火柴公社。
未来的人生,是壮阔汪洋。
当然,这样身份的耳朵是不能离开曹家的,他跟五铃儿也无书中的发展。
不过这种安排令故事更为纠结,有汉唐华丽衣衫里的龌龊。
那样的金小珍,居然会跟长工偷情。
所以说,《苍河白日梦》是不如《中国往事》的,前者远没有后者表现的大气恢宏,如史诗画卷,众生芸芸,都在忆着旧时代的往事。
大宅门里的故事,本就该如此压抑荒唐畸形,灰暗的色调,透着一股子死气沉沉。
如果要一波九折,那干脆拍传奇好了,只是传奇,没有那么浓烈的现实感。
这也是为什么耳朵在《中国往事》里没有刘恒塑造的那么重要了,一大家子的框架,靠一个人是无法撑起来的。
电视剧里播的时候,我还窝在电脑上看动画呢,然后走过去一瞅,一个穿个红艳肚兜的女人,跪在妖蛮的要请罪,说我不开化也好,保守也好,我惊得认为,这中国往事还真是不简单,想走,但还是鬼使神差的留下来看了一会,开始还认真看,可看久了就发现这电视有点苗头,还整了些抓人眼球的台词,意境深远啊…………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让不知道这电视剧的人心里透透的程度。
但导演有的地方弄得太意识流了,我看得愣愣的,还思考这是不是拍摄剪辑方式大开放了,中国电视觉醒了啊?
因为电视放在客厅里嘛,吃饭后的电视时间都不是属于我的,和家人同看这么一部个怀鬼胎,心神不宁的好电视剧,我拉不下脸来,于是就继续窝在电脑上,但网上有啊,我就激动得或者平静的点开第一集的开始。
这电视剧啊,不能一口气看完,就像[不能一鼓作气]一样,要慢慢来,慢慢品。
在一众知名大陆电视剧导演中,靠艺术风格起家的并不多,张黎是其中之一。
他工于历史剧,代表作《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等凭着端肃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浓烈的作者印记成为了无数观众心目中的经典。
可即便是在张黎的作品序列中,《中国往事》(2004,导演/张黎,编剧/赵立新,主演/张国立、张志坚、朱雨辰、宋佳等)也显得格外奇异。
剧作改编自作家刘恒1993年发表于《收获》的长篇小说《苍河白日梦》——说是“改编”,其实只是借用了原著的框架,绝大部分情节均为原创——讲述了清朝末年江南一个大户人家的衰败。
脱胎于先锋小说的出身外加遇上一个有艺术追求的主创团队,使得《中国往事》首先远离了固定题材自带的窠臼:说它是历史剧,可它除年代背景外,无一实事;说它是宅门剧,可它意在折射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说它是权谋剧,可它对人情和人性的了然细腻入微;说它是情感剧,可它分明隐喻着一场时代变局中的暗潮汹涌。
没有类型的牵绊,也就没有话语规范的限制,无需按照正义战胜邪恶,好人战胜坏人,光明战胜黑暗的路数讲故事,甚至,压根儿摆脱掉两元对立的二分法,让更复杂而真实的眼光指引叙述。
所以,剧中才会有那么多看似意外的意外,比如玉楠和光汉原本罗曼蒂克的相遇到最后竟误了三个人的终身,比如出身青楼、向往自由的晚月却渐渐磨练成了曹家大房最识大体的媳妇,再比如剧中其他人的去与留,死与生,莫不是重似几千斤重的橄榄,又显得平平常常、轻轻巧巧,骨子里透着一缕义无反顾的决绝。
人艺戏骨何冰老师在不久前的一次访谈里说,一个好的人物形象在观众面前是“不装”的。
按此标准,《中国往事》中的角色都很好。
曹光汉和郑玉松分别是民族资本家和革命党这两枝新生萌芽的代表。
他们有各自“应有”的普泛性特点——爱国的、实干的、有智识的,等等,与此同时,也具备人之为人的足够个性。
光汉固然是一个热血青年,可对母亲有着近乎变态程度依恋的他也是一个没有长大成人的孩子,尚未自觉自知。
当临刑前父亲问他为什么要到官府自首爆炸案时,他的回答是没想到自己会因此而死……而郑玉松立志要做澄清玉宇的英雄,他不计儿女私情,但最终令他崩溃的是嫁入曹府的妹妹与洋人私通,生了一个蓝眼睛的孩子。
在旧时代开始松动之后然新时代还未降临之前,光汉和玉松仿佛各种能量激荡碰撞出的产物,有一点点怪诞。
他们像鲁迅笔下第一个在闷热铁屋里醒来的人,又或者毛泽东笔下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婴儿,躁动不足以掀翻屋顶,却隐现生命的蓬勃。
具有象征意味的不只这两个人物。
曹家大家长曹如器的铁锅和铁锅里熬了十几年的老汤无疑更有指向性。
同样不应忽视的,还有剧中旁白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耳朵。
身为太太与一个下人的私生子,耳朵是老爷的仆从,十几年来没有得到曹家的合法身份,这让他得以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冷眼注视深宅大院内发生的一切。
而在结局,他被允许姓曹,成了“耳朵少爷”,并获准继承了光汉的火柴公社。
至此,原本的血缘伦理秩序被颠覆,公社的起死回生更是将尾声转向了一个可能全新的开始。
尽管象征修辞的分量很重,《中国往事》并非一部象征主义作品,我们似乎时而从中寻见很多熟悉的影子。
它的冷峻之处总有鲁迅的味道,而一个家族的末世史又怎能不让人想起《红楼梦》呢?
(宅院内不少场景对白的遣词造句方式同样如此)在诸多经典文本的滋养下,剧作显现出了杂糅的格调,它不全是西式的,不全是东方的,不全是写实的,也不全是主观的,以尽可能超脱的视角展现了一种不为任何历史观绑架的历史,自然有股邪劲儿。
张黎导演的那种别具狂欢倾向的激越风格在这部剧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扬,简直让人怀疑他在创作其他几部正剧的时候从未这样畅快过。
剧终处,画面上赫然注着“第一部完”。
据说,《中国往事》原本计划拍成横跨整部近(现)代史“三部曲”,现在看来,前四十三集已成绝唱。
曹子春和哑巴路子的故事仍在继续,只是旁人已无从知晓。
人常说,往事如烟。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生活在一座小城,十几岁的我看了一些回顾中国式家族百年历史的电视剧,比如广州许氏家族《千秋家国梦》、上海沈氏家族的《上海沧桑》等等。
那时候,我隐然有了一些乡土意识,我家从爷爷那辈起离开土地,退休后又回到家乡,因此,我得以在寒暑假之时见到那些守在乡土一辈子已经老去的家族成员。
小门小户比不得地方豪族,虽然有相似的家庭结构,但到了我这曾孙一代的孩童脑袋里,满是对过去温情亲缘的想象和怀念。
只有到了稍微大一点,才知道大家族表面光鲜生存的憋屈与树倒猢狲散后的冷漠。
从味道上看,本剧的原著小说《苍河白日梦》似乎更能传达百年中国家族那种陈腐糜烂的情绪,就像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百年孤独》的开场“很多年后,奥雷良诺上校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下午”那样,《中国往事》的开头是桑镇大户曹家家长曹如器发癫的叫喊“曹家出妖孽了!
”全部42集的戏就是曹家上一辈的孽在这个家族身上的不断演化:曹如器靠官小姐曹金氏发家,生下两儿一女:光汉、光满、光婷;曹金氏又和下人私通,生下一子名耳朵,作为下人每日在房顶窥看各房的私密。
雍容华贵的少奶奶偏去沾染最低下肮脏的男人,这样的母题在古今中外都有,比如《天龙八部》里:摆夷族大酋长的女儿刀白凤嫁给大理镇南王段正淳,然而这段政治婚姻没有给她幸福,在天龙寺外,她委身于残废的段延庆,生下段誉。
段誉虽非段正淳所生,风流秉性相同,认识许多好妹妹,竟然都是亲妹妹。
这个段子到了《中国往事》的曹家,就是光婷小姐非要嫁给耳朵。
因为妻子的背叛,曹如器与其分居,壮年起就每天守着一口大锅,里面炖着各种食材:蜘蛛、老鼠甚至媳妇的胎盘。
曹金氏则常年居于家中的佛堂,每日吃斋念佛,看着耳朵不能相认。
这两位家长虽然居于深宫,却对曹家上下随时施加着影响。
看似大儿子光满主事,娶了四房姨太太,却不能像西门庆那样肆意妄为,他的真正角色,不过是曹家的生殖机器。
二儿子光汉,作为家族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反叛者则像宝玉,看似要将整个旧制度摧毁,实际上只是恋母情结太重。
私生子耳朵,作为一个明显的符号,既是这个家族的耻辱,又是串起整部剧的线索。
曹家上一代的孽,在大儿子光满几房妻妾的争斗和二儿子光汉媳妇红杏出墙中延续,到了最后,大儿子分出去住了、二儿子处斩了、二少奶奶不知所踪、情夫被杀、耳朵从奴仆变成了主子。
全剧以苍河县桑镇的曹家和榆镇的郑家故事为主线,浓缩了清末十多年间的中国模型。
曹郑两家的没落看似是外患所至,实际上一直是“自家里乱起来的”,光汉反清要被处斩了,这对曹家是极大的打击,曹家依然可以在同时打死使二少奶奶怀孕的情夫。
曹如器对家族里的男女老少有着真正的生杀大权,在作为被执行人的同时,也作着刽子手。
最后,曹如器在暮年娶了二少奶奶郑玉楠的丫头五铃儿,对这个相差四五十岁的祖孙恋,耳朵的旁白是:五铃儿以后也会有心思,不过那是后面的事了。
延宕地看了快一个月,最后一集字幕打出“第一部完”。
原来这个孽,还要在北洋时代、民国时代和共和国时代造下去啊。
其实正如郑玉松的蓝巾会造不了反、曹光汉的火柴公社变不了天一样,中国式的家庭组织藤蔓也是生生世世,延绵不绝的。
因为投入收入不平衡,这部精致的电影电视没有拍第二部,不过,第二年拍的《人家正道是沧桑》不就是它的续集么?
起初,觉得腐败陈旧的气息里也有属于中国的美,疯癫的老爷有文人的雅,种马大少爷也有些许温情,肃穆的女人毕竟也有红肚兜。
然,看完,闷,失望,压抑。
这腐败土壤里开出的希望之花曹光汉最终也幻灭。
他是病态的。
没有爱的能力。
他是癫狂的,自虐般的飞蛾扑火。
他又是清醒的,清洁的,美好的。
可这有什么意义?
好好一个郑玉楠就为他献祭了。
因为他残存的一点爱,让她失去了出走的勇气。
看到最后,连耳朵也不可爱了。
一起埋在这腐尸堆里吧。
路卡斯亮晶晶炽热的眼睛终究谁的心也没穿透。
不知是郑玉楠还不够反叛,还是她不足够爱,为什么不出走呢?
中国太大了,我们都这么认为。
从古至今,中国都是个内向的民族,没有出走的勇气。
而一直与大海搏斗的维京民族,从来不惧怕异国,敢去闯敢去爱。
谁不喜欢路卡斯呢?
一个异族人,却执着的爱上一个中国女人,睁着一双无辜的麋鹿般的热情的蓝眼睛。
太美好了。
可在一潭死水的曹家,这蓝眼睛啥也照不亮。
最终把自己也埋葬了。
不,还有曹子春。
但这个蓝眼睛的混血儿,在闭塞的中国会有生存空间吗?
郑玉松是完美的,有老式中国人的精明与细腻,有铮铮铁骨,有脉脉温情,有家国情怀,可他太孤独了,与他惺惺相惜的竟是是他的对手和敌人。
这样的人终究太少了。
这样的电视剧,不错。
应该是代表着现在电视剧的较高水平和未来方向了。
剧本好,有生活; 演员好,很入戏; 导演好,有张力; 其他都是小节。
到最后才知道是第一部,嗯,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还会这么精彩么?
恐怕会遇到天花板。
看中国往事,女的被社会被环境逼成了没有人性的宠物狗,但她们也是活生生的人,试图跟男的沟通,可男的也被逼成了另一种怪物,似乎掌握了生杀予夺大权的机器怪物,互相理解不了,宠物狗跟机器人,怎么互相。
所以活生生的男男女女作为人的各种需求,被关上了大门,只能从窗户飘出来,从屋顶冲出来,炸得大家死的死伤的伤,再周而复始。
最后就是一锅粥,没有赢家。
被生产力束缚的人,只剩可怜。
那今天呢?
今天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人成为人了吗,不知道,想不清楚。
五铃儿化妆那里,她转头看见郑玉楠在逗她说她好看,给我看哭了,在那一刻,她们都是活生生的人,郑玉楠执着出嫁的时候,五铃儿决定同意的时候,她们都以为自己的人生从此会越来越好,至少她们拿定了自己的主意,她们其实都是很有决断的人,都是为自己作主的人。
谁说黎叔不会拍女性。
终于看完了,历时两三年吧。。。
信息量太大,质量很高,总觉得一次只能看一两集,多了消化不了,于是断断续续的。
很精彩,老爷跟太太打架那集是全剧最高的部分吧,于是发出了以上感想,之后逐渐开始收尾,郑玉楠的结局我还是很满意的,就是没人能猜得到她要做什么的人,也许真的想不开自杀了,也许远走他乡,像五铃儿说的那样,在外面怎么样都能活。
最震惊我的,这剧居然打算拍三部的,虽然现在啥都没了。
刚开始我很怀疑,什么剧敢起名叫中国往事,你能代表中国?
现在看完了觉得,是能当得起这个名字的,很厉害,多少电影都没这个水平,好多人还瞧不起电视剧,看人的水平罢了。
只是说好的要拍到改革开放呢,看到是刘恒的小说 ,难道又要逼我去看原著吗
记得宋小花演了一个偷情的清末民初女子,真美啊~
看不下去了,太狗血了,曹光汉就是个神经病。
什么破玩意儿这是,乍看还以为挺高级呢,结果里头驴唇不对马嘴
装剧
中国大陆
马,和血色残阳一个类型?
中国最混沌的年代,迂腐的家族,惊心动魄的往事
太压抑太窒息了看不下去。但是对话很有深度 编剧很懂中国人的迎来送往
还是老剧信息量大
宋佳很美
这剧挺无聊,题目太大
很多剧情,看着让我感到震惊。可是,导演是张黎,主演是张国立和宋佳,构图配色配乐等都很讲究。也能强忍着看完整部剧。
喜欢前几集,把封建社会大族压抑的生活表现的很好,结尾有点太查了,另外老二的智商写得太捉急了。。。
挺纠结的一代人
陪妈妈看的,分数给演员的卖力表演和服道化。装神弄鬼的配音让人心烦意乱,各种故作深沉的隐喻拼凑出毫无逻辑的剧情,和新红楼一个风格,实在让人厌烦。
厚重但是剧情不流畅。
乱七八糟
极度晦涩,难懂,知音会引为佳品,但这个时代又有谁会在意这些历史呢
一个背景音乐能盖过人物对话的片子,一个当瑞典语对话时连中文字幕都木有,一个出轨世家的非典型性畸形疯狂BT间歇性爆发,一个院子一天到晚湿漉漉,虚幻飘渺,故弄玄虚导演到底想干嘛,可以负分吗。不及格先
每个人都是火柴,带着火进了曹家,在院子里烧干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