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人》没讲的那部分故事Why me? (为什么这会发生在我头上)片中的受害者塞西莉亚,痛苦地追问自己,想破了脑袋也想不通:为什么这个要啥有啥的霸道总裁艾德里安,“死”也不放过我这个村姑(suburban girl)?
塞西莉亚把艾德里安称为反社会的自恋狂(narcissist-sociopath),但这两个词不足以解释他为何花这么大功夫死磕一个关系。
其实,艾德里安就是所谓的寄居蟹人格:寄居蟹的本体柔软,易被捕食,只能杀死海螺等宿主,把弱不禁风的下半身藏进壳里,把张牙舞爪的螯肢露在外面,才活得下去;
大型寄居蟹而寄居蟹人格就是一种极端的控制型人格:从控制你吃什么、穿什么,到控制你说什么,最后控制你想什么。
这种人格是外强中干的,只能靠绞杀亲近之人——也就是“海螺”——的灵魂,把对方的绝对服从、依赖和崇拜作为自己的盔甲、转移自己骨子里的深层不安全感。
来源 | 公号“没药花园”有人会问,为什么当危险的红灯频频亮起,塞西莉亚不早点拔腿就跑?
其实,片名的“隐身”(invisible)之处正在于此。
寄居蟹的卖相一般都不错,自信满满,尽管是虚张声势。
可这个“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剧本,没一个配角是演不了的。
而寄居蟹能一眼认出“完美受害人”:温和、善良、害羞、内向、软弱、不引人注意、不固执己见。
当他们在派对上初见时,她只是一个“很傻很天真”的加州理工州立大学(简称 Cal Poly)建筑专业的学生,而作为如今全球光学界的“领导者”,当年的他很可能是最耀眼的学霸。
时隔多年结婚后,她还是穿一件朴素的大学套头衫,显示了她不讲究外表、安于自我,而且职业上建树不多,气质仍停留在学生时代,要靠学校装门面,因为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人更依赖大学体系,指望这个机构培养人们的势利观念,建立社会等级机制。
(保罗・福塞尔《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所以美国片里老有人穿个哈佛斯坦福的出来装逼。
可以想见,当聚光灯下的他走向那个角落里的她时,她一下就被吸引了。
似乎是一直到婚后,塞西莉亚才发现不对劲。
这是因为寄居蟹知道,一开始就凶光毕露,会吓跑猎物,而只能耐心诱惑猎物上钩;而一旦海螺把自己托付给寄居蟹——比如同居、结婚,寄居蟹突然就“变”了。
隐身的,还在于寄居蟹往往不是用家暴,一下就把你“打醒”了;而是进行令人窒息却颇为隐蔽的情感虐待,像沼泽,一朝涉足,就越陷越深。
1塞西莉亚离家出走前,没人知道她婚后长期被迫害。
显然,她很久没和亲友沟通了。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要操控一个人,首先要切断其社会关系,孤立之。
否则别人的爱甚至信息,都会增强海螺的主见。
可怎么能把一个大活人从社会中抽离出来,囚禁在信息和感情的“真空”中呢?
2这就是寄居蟹称得上情绪操控的大师之处。
它洞悉人的弱点,会给你量身定做一套奖惩机制。
先是连发一串糖衣炮弹:当塞西莉亚搬入艾德里安的海景豪宅时,虽然离群索居,应该也是不无雀跃的;
当她放弃工作,而选择当家庭主妇时,也许有过挣扎,但为了这个家,也接受了——要知道,加州理工州立大学的建筑专业是全美最好的之一,从她鼓励小女孩考最好的帕森斯设计学院也看得出,她追求目标不无坚定;还有难以拒绝的厚礼——当她妥协而签了他的遗产赠予协议,就会尝到一点甜头;片尾“鸿门宴”上体贴入微的暖男形象,也很容易让人心软。
只要她按寄居蟹的套路玩,一回来,就是 wine and dine——“饿不饿?
呐,我点意面披萨寿司牛排全家桶给你吃啊!
”事实上,极少有海螺在经济上占到寄居蟹什么便宜:遗产赠予只是捕鼠夹子上的奶酪,等她一掉入“刑事犯罪”的陷阱,协议就无效了;而把外卖菜单全点了,也就是多花几个钱,点她吃不了的菜。
可要是她不听话,惩罚就会层层加码:先是一系列恶作剧——制造火灾、搞砸面试;然后殴打她和小女孩,甚至杀死姐姐、嫁祸于她;最后,“真正的惩罚”是要杀死无辜的女孩。
这些惩罚,一是要瘫痪塞西莉亚的社会关系——离间血亲、让她找不到工作,甚至败坏她的名誉,因为寄居蟹高傲的自我忍不了海螺离开后变得更自信、强大;
更可怕的是,这是煤气灯效应(gaslighting)式的操控——也就是认知否定,指长期给受害者灌输虚假、片面或欺骗性的话语,来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实。
这就是“隐身衣”的寓意。
结果就是,每个人都觉得塞西莉亚是神经病,而她有苦说不出,逐渐开始自我怀疑。
这样一番打压之后,寄居蟹出面收拾她支离破碎的自我,倒像是在做善事:惊不惊喜?
(SURPRISE)
而海螺也是久旱逢甘露,滋味分外“甜”。
但惩罚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寄居蟹乐此不疲,从摧毁海螺的意志中满足了弗洛伊德说的死欲,就像猫玩弄老鼠;
弗洛伊德的生欲和死欲理论而且,这种变态的情绪奖励是会玩上瘾的。
所以寄居蟹只会越来越暴戾,变本加厉地折磨海螺。
日本北九州一家监禁杀人事件里,主犯的胡萝卜加大棒,更是玩得出神入化,用禁食和电击等酷刑作为惩罚,竟然团灭了一家名门望族。
3寄居蟹还是说谎成精的表演型人格。
艾德里安连出苦肉计——装死、监禁,没什么戏码能考倒他。
塞西莉亚也心知肚明,即使告上法庭,艾德里安的演技骗骗媒体和陪审团,跟玩似的。
装死,是终极的演出。
而在北九州事件里,主犯也玩过这个桥段,让受害者从此死了逃走的心,成为行尸走肉,害死了自己一家。
4然而,寄居蟹最常用、最有欺骗性的一招还是:抢占道德高地,扮受害者,激起海螺的愧疚和母性,来情感绑架。
比如艾德里安示弱道:看到没,我手抖了!
只有你能看到我这么脆弱的一面哦!
人要有动力奋而逃离一个习以为常的处境,必须感受到危险——当情绪信号,譬如恐惧、愤怒、震惊、厌恶,让肾上腺素飙升、肌肉紧张。
可寄居蟹总是“我是为你好”,以爱之名蒙蔽海螺,强调自己的付出、索取感恩:只有我才能帮你。
于是,海螺即便被否定、羞辱,往往也只是感觉越来越压抑、困惑、内向、卑微、喘不过气来……而且,虐待也是一点点升级的。
只要海螺不忍离开,等待她的只有更残酷的手段。
要是你露出了想逃的苗头,寄居蟹会不择手段地增加解散的难度和成本。
用黑格尔的主奴关系的说法,表面上是寄居蟹要奴役海螺,其实寄居蟹是自己的缺陷的奴隶,没了海螺这个躯壳,就会惊慌失措、活不下去。
寄居蟹的控制欲不会因人而异,而要操控任何亲密关系。
一卯定海螺,就不会轻易放手:艾德里安练手的对象,是成长过程中最亲近的弟弟;然后他不断寻找新的海螺——他的狗、妻子...这部惊悚片最恐怖的段落,其实没拍——就是他让你生个娃,不但控制塞西莉亚,还要控制下一代一辈子,甚至在他死后可能仍会让子女战战兢兢。
所以塞西莉亚说:有了孩子,就再也走不了了。
这虽是出于保护骨肉,但也是压抑痛苦的自欺:我不能离开,我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这才是最大的人格解体:你彻底投降,拱手交出感知、欲望的能力,成了一具为孩子操劳的空壳。
遇上一只寄居蟹,我该怎么办?
在线等。
寄居蟹人格是一种自恋性人格障碍。
他们的变态行为通过社会化,已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所以,试图在关系中改变寄居蟹,毫无意义。
塞西莉亚要是敢转发本文给阿德里安,他很可能会暴怒:什么狗屁文章!
以后不许上豆瓣!
要避免、逃离这种关系,我们能从塞西莉亚那里学到什么呢?
看透。
只有过来人塞西莉亚知道,这精心布置的烛光晚餐,只是一场秀;寄居蟹口中的爱,不过是凶器;
两者都要她付出一个代价——交出你的全部来,一滴不剩。
寄居蟹怎么会向猎物哀求呢?
每一次放低姿态讨好,不过是为了得到那张空壳,要受点委屈罢了;一得手就会加倍夺回权力。
所以当艾德里安夸塞西莉亚看起来棒极了时,塞西莉亚却一脸冷漠:外表是骗人的。
果不其然,当艾德里安自以为自己的剧本写这么完美了,都给你当面悔过了,你塞西莉亚不感恩戴德,还追问来追问去的,他的脸庞就开始抽搐,要发作了。
寄居蟹再善于伪装情绪,但一被戳到痛处,不得不面对逃避的自己——那个不完美、邪恶的的自己时,就会变脸暴怒。
不顾一切夺门而出。
但还有个老问题:“娜拉”走后怎样?
要经济独立,像塞西莉亚的女演员莫斯在《广告狂人》中的角色一样,从男人堆的包围里杀出血路?
《广告狂人》第 1 季走出一段变态的婚姻,再走进一段不那么变态的婚姻?
还是回到这个哲学家斯蒂格勒所说的超控制社会(societies of hyper-control),被无孔不入的微型惩戒(micro-penalty,福柯语)宰制,有一天可能比莫斯主演的《使女的故事》更甚?
《使女的故事》第 1 季剧照这就是塞西莉亚说的社会可悲的一点:有了钱,就可以得到许多东西,包括女人。
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
只能借个人苦难走向总体、放眼社会,来关怀得更有力。
当没有人相信塞西莉亚受害时,她没有哭哭啼啼、把自己当祥林嫂这样的模范受害者,而只是坚强把受害当症状。
最终,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事实上,拉鲁埃勒(Laruelle)在《广义受害论》(General Theory of Victims)中说,根据量子物理,我们同时处于基本粒子和波的状态,谁是加害者、谁是受害者,难以定位;而按生物学,人的代谢、进化中,细胞不停分化、克隆,使得我们不停成为新人。
所以受害者不会永远是受害者,或者说,人人都是受害者,也可以是加害者。
(第 16 页)对于受害者,斗争,是作品。
人被迫害的能力,与 ta 起义的力量一样大。
(第 87 页)而塞西莉亚这样的弱势方通过法外的方式——“隐身衣”来起义,恰恰证明了:正义不在共同体、这个秩序里,而在每个人身上。
(第 17 页)
前面刚开始看的懵懵懂懂,后面就开始离谱起来,一堆硬伤加逻辑不通。
精神病院那场打斗把我笑死了,头顶那几十个摄像头跟摆设似的,出来的警察一点点都没察觉异常,还有一堆没死的警察,也没有一个人报告有隐形人存在,强行制造孤军奋战,而且这是隐身衣?
这是钢铁侠的战衣吧?
战力杠杠的,力大无穷,速度赶超闪电侠,而且被捅了几十下一点点都没坏,然后被防狼喷雾喷一下就需要闪避,战术小队拿着枪就去反派家里了,对,你没看错,没拿油漆罐,没拿灭火器,没戴红外夜视仪,面对可能存在的其他隐形人没任何反制措施,而且没查清楚就把人放了,一点都不贪图隐形技术,更何况你咋知道他不是伪装成被囚禁?
女主角穿着被打了几十个窟窿的隐形衣杀了反派,这质量,已经是魔幻了,而就因为最后女主动手了,所以一堆女权表自动高 潮了,高呼着这是女表的伟大胜利打着高分,啧啧
二月底在美国上映的这部恐怖惊悚电影,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夸张地拿下20倍制作成本的票房成绩,而且还是在疫情冲击的情况之下,一时间诸如‘大概率是年度最佳恐怖片’‘以小搏大的创意电影’这些标签被贴到这部电影之上,伴随着票房上的成功,这部电影到底担不担得起目前比较一边倒的口碑呢?
我觉得大家可以在跟我一起从两个角度回顾下电影后,重新在心里给它打个分第一个角度是从本片的强设定来说纵观近两年受关注度比较高的几部恐怖/惊悚片——例如<逃出绝命镇>、<寂静之地>和<海市蜃楼>,这几部电影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特殊的初始设定——在<逃出绝命镇>中是白人通过大脑手术可以嫁接思维,寄宿并控制黑人的身体;在<寂静之地>中是一家人生活在异形生物统治下的末世,要尽可能地不发出声音存活下去;在<海市蜃楼>里则是超自然现象触发了不同时空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引发的蝴蝶效应使男女主能够穿越到不同命运的平行时空里。
这些设定在大多数的恐怖/惊悚片或者是科幻片里都很常见而且也很必要,因为这些设定其实就是各部电影的噱头或者可以说是‘钩子’,很多观众就是冲着这个点被吸引去看看这个设定下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那么本片也不例外,导演通过给男主一个‘光学领域领头科学家’的身份,设定了人物通过穿他研发的这么一件高科技外衣,就可以隐形。
从电影里,我们也能看到这个‘隐形衣’的功能是近乎完美的,不过虽然我个人觉得这个设定较强,但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不存在来和大家讨论为什么被破坏、被水泼了还能完好无损,而我想说的是撇开这一点,导演还在Cecilia和Adrian的人物关系间做了另外一个默认的设定——也就是在Adrian的眼中,要控制和折磨的对象非Cecilia不可,而且只要他想,他就可以洞察身边人的想法以及可以随时随地找到他们如果按寻常的逻辑来看‘顶尖的科学家身份’和‘秘密研发出了隐形衣’这两点:前者意味着地位和财富唾手可得;后者意味着能够游走到法律边界之外的超能力,在已经具备如此能力的人物设定下,他会抓着一个情感对象去针对其实是不太合理的,所以导演为了使这一点成立,便给了Adrian一个‘心理变态’的特征来默认他后续一系列行为的合理性从这两个地方来看,就不难发现本片的设定不仅仅是一件‘隐形衣’而已,也就是说影片的剧情是在多个前提下展开的,这样的强设定,好处显而易见——Cecilia和隐形人在能力上的反差会让哪怕原本比较简单的剧情也能凸显出很强的冲突和张力,观众会很容易被带入Cecilia的一个受害者情绪空间里,对她如何逃脱产生兴趣但从这个角度而言,我是不是就反对影片采用这样的强设定呢?
并不是要带动剧情往下走或者说撑起整个电影靠的是围绕这个噱头或者说戏剧性的设定去建立剧本概念,既然导演依托了这样一个初始设定开始讲故事,理应像<逃出绝命镇>或者是<海市蜃楼>一样去构建出严密而且富有创意的故事情节,但是本片导演雷·沃纳尔是选择怎么做的?
让我从第二个角度,也就是电影的整体叙事来说一下整部电影导演所选择的叙述的方式是把镜头聚焦在Cecilia身上,将观众锁定在她的情绪空间里,但是隐形人作为她的压力来源,关于他的一切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通通被导演回避了,导演通过Cecilia和Adrian的哥哥之口暗示了Adrian的控制、暴力行为,却没有具体交代Adrian的什么手段让Cecilia已经没有办法通过亲友的帮助和法律来摆脱他,而不得不偷偷逃离躲起来,也就是说Cecilia看似陷入近乎绝望的境地实则是通过她自己陈述的, 而由此所营造的Cecilia视角中的恐惧感也就完全没有事实指向,她能够获取家里监视器的权限逃跑,却没有Adrian各种行为的证据,她口中Adrian的‘家暴’行径也似乎没有在她身上留下任何痕迹所以说影片在前半部分通过对于Cecilia情绪的渲染把原本是令人困惑的一个情境塑造成了一个十分紧张、恐惧的情境,通过什么呢?
通过的是伊丽莎白·莫斯(Cecilia饰演者)的表演和初始的两个默认设定:一是Adrian能隐形,二是无论Cecilia躲到哪都有可能被Adrian找到;有具体Cecilia从生活到精神、哪怕是躲起来,行踪也被控制、掌握的细节和实质内容么?
答案是没有的如果说Adrian的人物性格和具体行为是导演回避的第一个关键问题的话,导演在影片中后程回避的第二大关键问题就是剧情的逻辑和严密性,这一部分我通过几个问题来说明1. 为了制造悬疑点和结局的反转,有了第二件隐形衣的存在,但如果还是从Adrian的视角看,他秘密研究出隐形衣好让Cecilia逃脱不了自己的控制,却把第二件就挂在了Cecilia有可能猜出密码的房间里,合理么?
2. 影片里前后出现的密闭空间,Cecilia都可以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堵住门口,用粉尘或者液体揪出隐形人或者说在排除隐形人在场的可能性下,交代自己的处境和握有的证据,从全片来看我觉得Cecilia的智商水平不可能说连这点都想不到,既然在家里就开始知道泼水、铺沙子,怎么到了医院就不知道了呢?
3. 如果继着第二点来看,Cecilia藏起第二件隐形衣不是为了掌握证据,而是为了计划用隐形衣谋杀Adrian的话,那这个意图又和她特意联系她姐想证明自己掌握了证据这一段是不是又产生了冲突了么?
4. 最后再从Adrian的视角来看第二件隐形衣被藏起来和结尾他嫁祸给他哥哥尝试掩饰过去这两回事,不管说当天跟踪Cecilia回家的是Adrian还是已经是他哥哥,Adrian在和Cecilia解释的时候肯定能够知道第二件隐形衣不见了,那么在只有可能是Cecilia藏起了第二件隐形衣的情况下,情节上又产生的一个悖论就是:Adrian想要重新控制Cecilia回到他身边就不得不需要向Cecilia问出隐形衣被藏在了哪,不然别说是控制Cecilia,连他自己的性命都很危险,而一旦他问出口,就说明是他计划了让他哥跟踪Cecilia到了家或者那时候的隐形人就是他,所以当时对Adrian来说第二件隐形衣应该是最为迫切的问题,导演不仅回避了这一点,还把这一点作为Cecilia结局反杀的筹码,这样的反转合理且经得起推敲么?
关于种种这些问题,有些观众可能会提出说另一个逻辑——有没有可能导演特意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可能Adrian才是那个真正的受害者,隐形人一直都是他的哥哥?
我想说如果以这样的角度去看只会发现更多情节上的不合理以及需要对更多留白的地方去进行解释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歧义性或者说从哪个逻辑来说都解释不通的情况呢?
原因就在导演既给影片加入了犯罪、悬疑和反转一系列的元素元素,却在剧情的编排上背后没有完整自洽的一个逻辑,不仅回避了Adrian这一主要人物的视角,连Adrian和他哥哥的关系也没有明确的交代,开始是对Adrian如何伪造自己的死亡作了留白,结尾又是对Adrian如何被绑在家里以及他如何在警方那嫁祸给他哥一系列事件留了白。
导演当然可以选择把观众的视线锁定在有限的女主主观视角,让观众沉浸在Cecilia的情绪空间里强化紧张感和恐惧感,但前提是背后的情节内容必须是坚实和合理、而且一定得有一条逻辑完整的情节线的正如同为恐怖惊悚片的<逃出绝命镇>和<海市蜃楼>,虽然有各自设定的引起观众兴趣的噱头,但是在围绕这些设定去展开剧情内容的过程中,这两部影片又对人物的冲突和剧情的逻辑做了严密、合理的创意设计,最后完成整个剧情概念:以<逃出绝命镇>来说的话,影片在中间揭示了白人通过手术嫁接思维这个设定之后,后半程其实针对的是黑人男主如何通过手段逃脱以及逐个击杀女主一家,情节内容和主题虽然依托了设定,但同时兼具了完成度和合理性再以<海市蜃楼>为例,导演奥里奥尔·保罗对多个相同的人物在不同时空下的视角和可能发生的故事都做了合理的编排设计,最后根据女主圆满的结局去回头看整部影片,悬疑的效果才一气呵成的但相比之下,在这部<隐形人>里,导演选择了一个聪明的或者说是投机取巧的叙述方式,借助这个噱头和伊丽莎白·莫斯(Cecilia饰演者)出彩的表演,导演的确成功营造了很强的紧张感并且牢牢抓住了观众的视线,但是在观众走出影院或者是在脑海里回顾本片的时候,其实不难发现——影片里大量的剧情内容和逻辑都需要观众用影片中不存在的信息,结合自己的假想来让它合理化,最致命的结果是从各个角度其实都找不到一条符合逻辑的完整剧情,所以影片背后乍看的神秘感和解读空间,其实不过是导演雷·沃纳尔在这部影片中用的‘障眼法’而已最后,再说点关于本片延伸去的话题,个人觉得雷·沃纳尔在这部电影里不仅用了一个投机的叙述方式,更是借用了这样一个‘隐形’概念和女主的设定去指涉现实环境里一些关于女性受到精神控制或者是暴力对待的事件,触发的是一些女性观众潜意识里的自危情绪,撇开讨论好坏,这其实还是在借助电影的噱头来达到的,可能对于其他一些B级片导演来说,还是会经常依托一个噱头在讲故事并且在片子里大量用Jump scare来惊吓观众,但我觉得这些创作方式对于已经和‘好基友’温子仁合作了<死寂>、<电锯惊魂>系列等作品的雷·沃纳尔来说,还是显得有点粗糙并且没什么创意所以,不管是从上面提到的两个角度去看还是拿它和近几年同类型有质量的片子去横向比较,都很难说这是一部能称得上及格的小成本惊悚片,必须得说是多亏了伊丽莎白·莫斯的出色发挥掩住了影片上的很多问题,如果说现在再让已经过了那个情绪点的你,再去回顾一下这个片子重新打个分,你能给它打到几分呢?
其实一开始在看着一部电影的时候,我以为就是一部普通的恐怖片,利用隐身人的那些常用套路,但是以恐怖片的形式来惊吓观众。
至少,对于我来说,这部隐身人的恐怖点有三个。
1. 隐身人的恐怖 那种你看不到他,但是他永远能够看到你,这种他在暗而你在明的恐惧感。
这一点在电影中也有很好的展现,比方说,把你的火力开大,踩在那个被单上,突然间在你的旁边哈气,等。
以及,到了影片的后期,为了能够展现女主和隐身人的打斗,隐身人那套衣服损坏时一闪一闪的感觉也设计的挺棒的,至少不同于其他电影中,往他身上泼东西之类的感觉吧。
因为,这样一闪一闪,一是能够暴露他的位置,他的存在,二是又能够保证他的不可见性,有时候,那件衣服还在正常运行着嘛…2. 对于自身怀疑的恐怖 为什么说这种情况会有点恐怖呢?
因为,在影片的开始,还没有实际证据去证明说Adrian还活着,而且还是以隐身人的姿态活在世上的时候,确实,从女主那种因为受到Adrian家暴的后遗症,我有那么一会儿认为,这一切都可能是女主的受迫害妄想症,同时,我还一直在找补着看看能不能通过这是女主自己精神分裂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
但是,后来,我放弃了,毕竟,这一步电影叫做隐身人。
而且,后面也给出实锤了。
3. 家暴的恐怖 在这之前,当我看到网络上,电视上的那些家暴新闻的时候,不只是那些被家暴的人,甚至连我都在想,为什么当时不早点跳出来呢?
你和他对线呐,你才是合理的那一方啊,收集到了足够的证据,你分分钟可以将他告上法庭的啊!
而且,当事人也在后悔,她们觉得,其实还是可以继续走下去的,没必要闹这么大。
但是,在b站看了亿些罗翔老师的法考视频之后,我知道我应该用一般人思维来考虑这一件事。
而,我在这一部隐身人中,很意外地看到了家暴的元素,并且,带入女主地,通过一般人思维,深切地感受到了家暴的恐怖!
怎么说呢?
就是,在接受了女主一开始说她接受到了来自Adrian的家暴之后,我的反应和她一样,是深恶痛绝的,恨不得将Adrian千刀万剐,然后离开他,有多远跑多远那种。
特别是,当女主在离开了Adrian之后,那种受到家暴的后遗症“发作”的时候,我这种想法愈加刻印在了脑海里。
但是,到后来,当我发现,无论我逃到哪里,Adrian总有方法找到我,并且继续对我施暴时,我是崩溃的,我想找一种方式结束这一切,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种。
接着,(通过你的“合伙人”tom),我又得知,“结束”这一切的方式,其实不用那么极端。
你之所以想要缠着我,只是因为我怀了你的孩子,而你想要的也只是孩子。
尽管,可能在把孩子生下来之后,我不可能离开我的骨肉,但是,至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或者停止你对我的家暴,从而“结束”这一切。
(尽管我知道,这种结束,并不是真的结束,因为,主动权依然在Adrian手上)。
不过,在我通过用孩子来向你威胁之后,我的这种想法得到了印证。
但是,这个威胁,的作用有点和预想中的不太一样,你反倒变本加厉,对我也越来越暴力,而且,还不惜伤害那些和我相关的人。
(尽管有部分是tom做的,但是,我在那看电影的时候并不知道嘛,要是我知道的话,也许,在家暴这一事上,我就不会有后面的想法了。
) 所以,后来,(你将隐身人的那一切给嫁祸到了tom身上,并且令自己变成了局外人,甚至是受害人),我开始害怕了,因为你的法力无边,我似乎无论如何也逃不出你的五指山了,要不然我就妥协一下?
我就按照你说的去做?
这样至少我还能“活着”。
而且,当我接受他晚餐的邀约之后,他表现出来的那些体态,是如此地优雅,他对我是多么地绅士,就像是我一开始爱上的那个人。
在这个时候,我甚至要蒙骗我自己,相信Adrian说的那一番话,他之前的暴行都是受到了tom的操控,实际上,我和Adrian可以继续过下去的!
PS:以上都是我自己在看电影时的想法,并不是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女主到后来,特别令人爽快地将Adrian解决掉了,(但是,我还是觉得,有点过了,实际正义自然爽快,但是,你要走程序正义,Adrian的罪行才能被社会所认可啊,只是实际正义的话,不太有“公信力”) 为什么我会觉得恐怖呢?
是因为,我发现,跟着电影剧情走,我是从一开始很强硬想要反抗的想法,而转成了妥协。
为什么,因为他的法力无边,因为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成功地收集到证据,因为我怕当我不能成功反抗的时候,我会受到更加残酷的对待,甚至说,我会死!
因为他之后某一次对我的温柔,让我觉得,之前的只是一场噩梦,实际上,他并没有那么坏,实际上,日子可以接着过!
(当然,电影中,要不是因为后来tom顶替Adrian作为隐身人时,那些暴露身份的操作,我觉得,Adrian可以一直将自己隐身人的存在很完美地隐藏下去,他不用跟我大开大合地打架,他只需要时不时惊吓我一下,告知我他的存在,然后,我就会一直处于受惊状态,然后我自己的精神状况就会越来越差) 这是通过隐身人的观影,而获得的关于家暴的一般人想法,当然,这是不完全的,但是,这也令我浑身发毛,因为,似乎当这一切发生在我身上时,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作为局外人,找律师,报警,当然是最正确的,但是,万一我拿不出证据,万一他的法力无边导致我得不到平反,万一我…但是,还是试试看再说吧!
这就是我在隐身人整部电影下来的观影感想了,也许这在一惊一乍上,没有那么高超的技巧,甚至都没有一惊一乍的配乐,但是,这三个恐怖点,尤其是家暴这一点,让我在观影过后,都背后发凉!
而且,在结尾的时候,一开始,我以为,真的是tom控制了Adrian,然后通过杀了tom来保证自己不会被暴露,而且还能法律死亡。
但是,哈,原来是女主干掉了Adrian嘛… 写在最后: 哈哈,在卫斯理里面也有个隐身人,里面的说法是,隐身人没穿衣服,而且眼睛视网膜一定不可能隐身,否则的话,会因为视网膜无法反射光而导致失明。
但是,这部电影中给了一个方向。
就是说,隐身是通过特殊的材质制作成的盔甲来实现的,这个盔甲不单是全身覆盖的,还有摄像头,能够反映外部世界,也就是说,你可以将这部电影中的隐身人给理解为钢铁侠,但是穿上了能够隐身的钢铁战甲,光可以直接通过钢铁战甲达到隐身的效果,而摄像头可以在头盔内部生成影像来实现隐身的同时能够“看”到外面。
简介: 想不想隐形,是他们说了算的事情,可愿不愿意成为受害者,却不是你我说了能算的。
一如既往先跑个题,女主的扮演者(Elizabeth Moss)总令我认脸过度而频频出戏,或者提前代入了女主肯定是后期会觉醒的女权主义者,以至于对后来的反杀是一点也不意外,甚至因为是意料之中而失去了惊喜和乐趣。
当然,这也是在我心中继《致命女人》以后,第二部“致命”的爽片。
《隐形人》是通过以暴制暴和杀戮来结束暴力胁迫,可电影却实打实地,向观众提出了一个科幻式的假设——如果施暴者能够隐形,到底能有多可怕?
对于我这类型的惊悚片不耐受观众而言,惊悚的点甚至不在于其血腥、暴力和各种令人不寒而栗的镜头设置与电影氛围,惊悚的点在于电影是在认真地,告诉每一位观众(女性观众的观感可能还会更直接一些)一个简单又恐怖的真相——当你受到的迫害,是在普遍的认知范畴以外,甚或是在阴影当中,你将会有多么的危险。
我确实对这种隐形的工艺感到惊异,这不是哈利波特式的,神秘却粗糙的隐身斗篷(魔法放置在现实场景中,就是一种粗糙的想象),这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隐身衣,闪烁着科技的光辉。
令我细思极恐的内容,跟科技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可在近年来看到的新闻和报导中,我却惊讶地发现,实际上,原来越来越多人掌握了,或正在学习如何使用这项令人恐惧的技术。
想不想隐形,是他们说了算的事情,可愿不愿意成为受害者,却不是你我说了能算的。
一、隐形的施暴者Cecilia在逃离Adrian的大宅时,有一点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小心翼翼并且极其恐惧的同时,她的身上并没有明显的受伤痕迹,加上Adrian的外型(极其熟睡时无害的模样),以及住处所在的环境。
这种“美好得过分”的安排(没有显著的暴力侵害、没有面目狰狞的施暴者、没有极其恶劣的人身限制场所),反而会令我产生出特别矛盾的警惕。
对此,我不得不假设,只要有足够的美化,便可以令恶行的发生变得不那么可信。
美化本身就在说明一个问题,当施暴者本身带着光环的。
包括其外型、学历、阶层、资产情况、工作背景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会令暴力本身变得不那么可信。
The fact is the world is not just, and every day, people with friends and loved ones and jobs and kids and fine reputations commit violence against people who don’t deserve it. The fact is no one deserves it.【1】(《Asking For It》)If you must be raped, you should try to be an upper-class white woman attacked by a poor person of color, because that’s your best chance of being perceived as credible.【2】(《Asking For It》)好比之前渣男渣女的问题,我们总是错误地花费过多的精力,去巩固社会现有的刻板印象,包括影视作品里有关“坏角色”的塑造,都带着某种固化了的成见。
将“坏品质”固定在某个阶层、某一类人群、某一种品质,这种自以为高效快捷的筛选和辨别,会使得人们误以为罪恶距离自己很远,并且试图转而从受害者身上寻找不够完美的特质,最终预留了足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供罪恶繁衍。
“He seemed so nice, and I'd always thought I was a pretty good judge of character. After that, I felt like I couldn't really trust my own instincts”【3】(《Big Little Lies》)我们误以为已经排除和清理了潜在的施暴者,却最终让施暴者及暴力更加不容易被发现。
暴力并不会因为所处的是上层阶级而有所递减,相反,暴力会在备受优待的阶层中变得愈发危险。
Adrian用行动亲自说明了这个道理,他甚至连如何规避社会性死亡的办法都提前想好了。
在Cecilia出逃以后,他并没有立即暴露其施暴者的模样,而是透过假性的肉体死亡,以直接免除或极大地降低了其社会性死亡的风险。
死无对证再加上深受虐待的“有问题”的受害者的表现,他以假性死亡争取到的“隐形时间”,令其可以在被受害者单方面弃逃的情景中,持续维持伤害的行为。
但凡是普通人认知范畴以外的事实,都容易使他们产生怀疑,这也是Cecilia反复对周边的人宣称Adrian还没死,却依旧得到的消极回应的原因。
相比不那么高科技的现实,施暴者只要有足够的权力逃过层层监管,或者是能够提前识别,并持续游走在各种灰色地带中,实际上他们就是在隐形。
Adrian在电影里基本上是一种压倒性的强者姿态,想想一个孔武有力的男性成年个体(体格上要远优于女主),我一开始总觉得这种强者姿态的急转直下,是从他对Cecilia的姐姐下毒手,并栽赃于Cecilia开始。
但观影结束接近一周后,我才意识到这形势急转直下的节点还要再往后挪。
Adrian后期已开始有恃无恐地在执法部门的看管机构内施暴(但这是被诱使的),在暴力行为败露后,被冲昏头脑的Adrian,甚至直接将施暴的目标延伸至执法部门的人员。
到了这一步,他被“制裁”,才有了真正的“合法性”。
所以,Cecilia的姐姐死了,并没有奠定制裁的合法性,最终还得等到施暴者和主动提供或被动促成的保护伞进行直接割席,才完成了这一过渡。
二、隐形的暴力值得留意的是,我们对于暴力本身也有刻板印象,尤其是在家暴问题上,很多人总是因为对焦错了重点,而令暴力逐渐演化成更危险的形式。
前几年令我印象极其深刻的便是董珊珊的家暴案例,其中对于董珊珊所受到的暴力细节之描述,甚至令我产生PTSD。
蒋劲夫的之流给了我们新的视角,蒋劲夫首次施加暴力的时候,他还有外在的“人设”光环。
加上媒体对受害者的偏见、揭露其黑材料、以及兄弟会式的挽尊等,都在试图令暴力本身变得隐形。
可最终蒋劲夫还是执意用又一次的行动,证明了一个观点——施暴的原因不在于受害者如何,而在于施暴者本身。
在蒋劲夫第二次施暴的事实中,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便很值得关注。
施暴者甚至会在肢体上的暴力行为上加以“隐形”的屏障,深谙“打人不打脸”、“肢体暴力附以精神暴力”等的行为指引,以令其暴力因“不显著”而变得“隐形”。
He rarely hit her face. She'd never broken a limb or needed stitches. Her bruises could always be kept secrect with a turtleneck or sleeves or long pants.【3】(《Big Little Lies》)当暴力藏于幽暗之处,会加大受害者分辨暴力的难度,有很多暴力经过施暴者的狡辩或言语上的美化,甚至是暴力结束后的“弥补”,而容易令暴力和伤害在受害者眼中变得模糊直至隐形。
不少施暴者甚至会将受害者拉进共犯的角色中,并表示暴力的触发者正是受害者本人——“都是因为你,我才这样的”。
把暴力的原因推卸至受害者的身上,通常会令受害者辨别暴力时,过度自省而令暴力合理化至隐形。
除了各种针对肢体的暴力,我们还应该杀人于无形的精神暴力。
这是冷酷的言语暴力,充满鄙视、隐藏的敌意以及高傲、伤人的侮辱。
破坏效应来自看似无害且持续的攻击,一次又一次,受虐者明白那是永无止境的。
每一次受虐都令人想起过去的羞辱,想忘都忘不了;受害者只想忘记,施虐者却不允许。
【4】(《冷暴力》)“On average, most victims will try to leave an abusive situation six or seven times before they finally leave permanently”【5】(《Big Little Lies》)如果能够有一部女性家暴受害持续记录,那么紧随其后的,施暴者有较为相近的人设背景的,恐怕会是牟某某的,精神控制致女友自杀的恶性事件了。
相较于容易留下证据的肢体暴力,令人防不胜防的和更难以收集证据的,恐怕便是精神上的虐待。
施虐者隐匿暴力的手法常常十分高明,他们甚至会被当成善良的人。
【6】(《冷暴力》)受虐者很少懂得利用法律自救,施虐者却靠直觉就能部署必要的操控计划。
【7】(《冷暴力》)我们越是刻板印象化暴力的形式,越是认同受害者必须毫无个人瑕疵的观念,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这种暴力的形式将会愈发隐秘,也因其足够隐秘,而致使伤害本身愈发地严重和不可修复。
但我已经在另一篇影评中提到过关于PUA和精神控制的个人看法,不再累述。
三、隐形的受害者(不完美的受害者)实际上,相比不可预测的施暴者,在我看来,受害者相反都有比较趋同的品质:不完美的,或者有明显个人瑕疵(个体本身和成长背景),但也是极其普通和寻常的个体。
Cecilia坐在庇护人家的房间里,在黑暗中对隐形的Adrian的发问,着实令我印象深刻——为什么是我?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为什么要选中我?
让受害者隐形,算是隐形技术最初阶的水平。
而令受害者隐形的方式很值得一提的理由是,如果我们能够辨别这种动机,可以提高规避这种恶性伤害的几率。
相比被广泛关注的未成年(但仍不代表未成年人完全处于安全区间当中),成年人在家庭暴力及性暴力的处境中里,因其“应当”有自主选择能力,而更容易被人忽略。
But if she wasn’t a virgin? Wasn’t religious? Didn’t plan on saving herself? If she wasn’t “brutalized andraped, sodomized as bad as you can possibly make it”? (I shudder to think what that even means.) Well, then, I guess one can only conclude she was asking for it.【8】(《Asking For It》)污名化是其中一种手段,主要体现在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动态过程。
它是将群体的负面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特征,即“贴标签”,这种行为在强奸事件上尤其常见,其中包括针对没有抵死反抗,和出现性高潮等生理性的反应的指责。
“It is wrong for any person to ever judge someone in any situation saying, ‘Well,why didn’t you try to run? Why didn’t you scream? Why didn’t you try to do something?’ That is so wrong and, frankly, offensive to even ask that question.”【9】(《Asking For It》)根据斯德哥尔摩强奸救助中心的调查显示,70%的强奸受害人在受性侵的当时,身体会无法动弹,无法表示拒绝,陷入一种解离状态,英文称“Tonic Immobility”(紧张性强直静止)。
如果把这个词直译,就是“假死”。
也就是说,动物在觉察危险的时候,会呈现一种仿佛死去的状态。
【10】(《黑箱》)
越是倾向于在关系内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越是希望关系能够继续维持下去的,不对外求救,或因为求救信号与其实际行为有偏差(抱怨却还是选择原谅),通常都会令求救失效。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没有也不应该有性同意权的年纪的女性,成年女性成为性暴力的被害人更容易变成「隐形」,尤其是她们在拥有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却没有与成年个体相匹配的性教育知识,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甚至没有达到足够的心智成熟的水平,在各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些看似“能够自主决定命运”的人们,却默许施暴者的种种行为的情况其实很多。
But each time she didn't leave, she gave him tacit permission to do it again. She knew this. She was an educated woman with choices, places to go, family and friends who would gather around, lawyers who would represent her. She could go back to work and support herself. 【11】(《Big Little Lies》)被预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行为能力,困境本身可能会被误读为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更容易被忽视和遗忘。
相比电影里有形(有实物依托)的隐形,无形的隐形,放在现实的场景中,应被理解为问题和处境被选择性地忽视与遗忘。
污名化的实际目的是消声,像是强行在某个群体的嘴上贴了一层胶布,令其无法自我表达,或无法说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完成事实的扭曲呈现。
污名化与孤立都是要预先完成一系列的动作的,我们都应该知道的一点,是被精神控制和被虐待的人,都不会在一开始就体验了全部的暴力行为,他们更像是在温水里煮着的青蛙一样,直至来不及逃脱而死亡。
对外的切割,主要是通过污名化受害者本人,以抹杀其行为能力和攻击其精神状况,达到使其发声不被接受和重视。
具体如“他/她最近的精神状况不太好”、“他/她这人习惯说谎”、“他/她之前也伤害过XXX”、“我怀疑他/她是不是产生了幻觉”。
切割完成以后,受害者才真正变成一个孤立而无助的个体,继续受困于一段有毒的关系(toxic relationship)当中,成为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孤岛。
此后的每一次呼救,都只会加剧其受困的程度。
当然还有直接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来加强上述的“隐形”措施。
控制狂恐怖的原因就在于控制狂会直接抹杀了一个个体的独立性,单方面认为所给予的都是最好的,单方面认为所作出的规限都是必要的,单方面认为被抹杀的个体的主体意识是不必要的。
通过将受害者“隐形”,完美呈现“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场景”,使得施暴者的行为因合情合理而不再受限制,最终甚至可以令其达到无需承担施暴风险的目的。
四、会隐形的求助渠道(救助机制的失灵)求助渠道有个体和制度上的差异,个体自然会有其施救的偏好(通常是亲朋好友作为个体性的求助渠道的提供者),由个体提供的求助渠道,其优势在于施救个体的偏好性,亲友更有可能提供无条件信任和支持。
但是由个体提供的求助渠道,容易受施救者的个体的局限性,而从一开始就有着极大的漏洞和缺陷。
施暴者可以通过污名化施救者与被救者的关系、污名化施救者的社会地位和个人信誉,或者直接通过社会层级直接进行打压和强制。
因为攻击一个单独的个体,攻击一个普通人,永远要比攻击一套经过发展和完善的制度来得容易。
迫害的第一步是贬低受害者,并让所属团体确认这一点。
等贬低成为事实后,即可理直气壮地残酷对待受害者,其他成员也会认为对方罪有应得。
【12】(《冷暴力》)
因此,非制度化的求助渠道时常会失效,失效的结果会加深求助者的习得性无助,降低其进一步求助的倾向。
你真的和水穗很要好吗?
当检察官这么询问有美枝时,被律师抗议这问题不适当,法官却没有判定不准问。
有美枝回答:‘也许我们不算非常要好吧。
但我觉得水穗那时只有我这个朋友可以依靠,虽然我无法为她做什么,但我想回应她的求助,我觉得我们有这份交情’【13】(《坡道途中的家》)即使受害者姑且能够勉强分辨暴力行为本身,也需要花费很多心力和技巧,才能完整地披露困境和表达无助。
令人感到绝望的是,哪怕受害者能够拥有这种难得的分辨力和勇气,仍有可能需要与外界的各种与刻板印象交织的常态化思维进行抗衡。
受害者如未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足够坚定的支持,将极有可能退回或重新陷入到更为严峻的受虐关系中。
因其求助无效,而进一步加剧其受虐的困境。
我原以为,好容易报了警,总算站在了起跑线上,这句话对我来说实在太残酷了。
听说强奸报警竟然“太常见了”,我不由得毛骨悚然,同时也大感错愕,这里报警通常处理得如此潦草吗?
【14】(《黑箱》)制度化的求助机制一旦失灵,能够很有效地降低报案的宗数。
但看不见的罪恶,是否等于没有罪恶,伊藤给出的日本强奸报案宗数和隐秘如N号房的事实,均已经给出了令人震惊的答案。
剧情去到这里,其惊悚的轮廓已经完全显现,执法部门无法判断报案者供词的真实性,Adrian的恐怖还在于其通过制造“肉体死亡”的假象,令一切积极的应对措施都无助于遏制暴力,也因为“隐身技术”之荒诞,而令普通执法机构倾向于採信“更合理的推断/说法”。
Adrian是通过虚假的“肉体死亡”的假象来免除其真实的“社会性死亡”的风险,但其中不合逻辑,也是令人觉得惊悚的点是,肉体死亡应当是“真实确凿”的。
非要我来猜测的话,我必定相信这其中需要具有话语权的机构的介入,让假死成真,我甚至不敢继续去想到底是哪个版块,通过哪一种途径作了恶。
Adrian通过肉体的假死,避开制止暴力以及社会性死亡,从而他才能借机复活,继续他的暴力行为。
如果施暴者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而是懂得如何在有限的范围里发挥其暴虐的专长,并且有强大的自控能力(能够看着Cecilia用钢笔自残),就可以达到持续和有效的“隐形”效果。
所以,恐怖的不是科技,而应该是这种熟悉这种监管制度逻辑的人。
五、会隐形的公共关注公共领域的关注,通常不会在一开始就隐形,而根据近年来的所看到的新闻报道的发展轨迹来看,其隐形速度的快慢,以及使其隐形的具体方式,也总是有迹可循的(但我不继续提供任何理据不充分的猜测)。
值得关注的是,一开始用以获取广泛关注的渠道和途径,并不是绝对稳固而可靠的。
后续鲍某某事件便是很好的参考案例,最终我们看到关注度逐渐褪去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再次说明了媒体不可能绝对中立,也不可能只为弱者服务的事实。
如果涉及到性别议题,我们甚至还仍旧需要时刻警惕各种带有厌女倾向的陈述。
What matters is that the attacker deliberately ignored another person’s basic human right to determine what she does with her own body. It’s not about sex; it’s about power.【11】(《Asking For It》)厌女症是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
当女性受到男性歧视,女人会产生“当女人真倒霉”的想法,进而延伸为自我厌恶,也就是女性的厌女症。
女性克服厌女症的方式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认同男性社会的价值,让男性认为她拥有男性的优点,视她为特例,不属于低劣愚笨的女性。
这种行为策略是女人与男人“分而治之”的机制共谋,藉由向男性靠拢交心,持续强化女性整体地位的低落。
【12】(《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但我们依旧有必要,在各种有问题的报导中,找到更符合受害者利益的取态和角度,并且透过市场化的供需关系,努力为受害者谋求更多的必要权利。
令财新撤下有问题的报导,其实值得每一个曾为之努力的人自豪的。
深谙权力、法律、舆论等规则的成年人,在对付过早失学的未成年人时所使用到的伎俩,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和警惕的。
网络的记忆是永久的,也是转瞬易逝的,这取决于我们对事件本身的态度和看法。
在一个忘性太大的社会,连死亡都可以被遗忘。
施暴者是否能够社会性死亡,悲观如我,其实觉得意义不大。
当罪恶和威胁只是看似隐形,无论是在事前还是在事后,这些隐形人和能令事件变为隐形的人们,徘徊在我们的周围,而我们却无法通过积极的识别、自主选择,以躲过成为受害者的可能。
近一段时间所看到的新闻,都让我明白了,其实我们身边一直有这样的隐形施暴者。
首先,他们在他人目光下一切正常,甚至是一个成功人士,有着较高的名誉和地位,他的社会地位是他的隐形外衣,能够起到隐形而杀人于无形的效果。
其次,是他们能令事件本身变成不再被关注的内容。
暴力和罪恶是否可以隐形,说到底还是要看我们对暴力和罪恶的记忆,能否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以及,我们是否会认为这种记忆是可信的,或者是有价值的。
当施暴者掌握了替换关注热点的方法,主动撤下对其具有负面效应的热点新闻,用新的热点覆盖未真正结案的热点。
从此,他们将无需再多费心力,思考如何妥善地解决问题,甚或是修补肆意妄为所造成的伤害。
只消将热点转移,看热闹的人们自然会逐渐忘却他们原本不该忘记的事情。
毕竟,永远会有更值得围观的热闹在等着上榜。
结语写影评的时候,我也曾考虑过,这种类型的影评是否有意义。
在某个与朋友聊天的夜里,朋友认为,如果时事跟电影联想到了一块,电影会一直流传,多年以后同一部电影的观众看到这借题发挥的影评,无法跟这个或许已经被淡忘和抹去的事件联想在一起,他们可能会觉得无趣,也可能会觉得我在胡说八道(自然有很多细节我都只能承认,的确会存在认知不足、理据不够充分的胡说八道)。
继而我就在想,到底是有形的隐形可怕,还是无形的隐形,即终究会人为消失这一事实更可怕?
在构思影评的时候,我也曾思考是否应该从成因、预防措施和互助方法等的方面进行探究。
可是电影显然倾向于给我们派发了一个,最贴近社会现实的解决方案。
而这解决的方案,却令人意识到,受害者实际上是在一个令旁人感到惊悚的处境当中。
我们无法选择是否要成为受害者,一旦不幸被选中成为受害者,能够摆脱被持续迫害的处境,恐怕就只有某种同归于尽之觉悟下的以暴易暴。
而且无论结局如何,几乎没有一个受害者,能够全身而退。
不要凝视深渊,确实如此,但一个必须要以暴易暴,必须要用黑暗手段拨乱反正的社会,也是足够令人提心吊胆的。
欣赏这种以强制手段摆脱暴力,甚或是直接进行复仇的表达时,我们除了高呼畅快,是否也应该思考,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够令这种糟糕的情况,不要再继续糟糕下去。
反杀的剧情,最能令代入感强的观众觉得爽,不过是因为,也许除了反杀,已无其他反转的可能。
我甚至还有一个恐怖的解读,Cecilia姐姐被杀死的情节,分明就是在针对“姐姐来了”的口号。
它用极为血腥的方式说明“姐姐来了”兴许能救你一次,可能第二次“姐姐”们也会被干掉,不仅仅会被抹黑、被失语,还可能还会悬赏取其性命。
需要我们时刻记住的是,不管是何种意义的暴力伤害,不管是否涉及性别议题,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始终是某种命运共同体,没有一个人能够长久地置身事外。
保护好每一个受害者,也是我们自保的方式。
参考文献/延伸阅读:1. 黑箱【日】伊藤诗织,译者匡匡 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4月第一版 ISBN 978-7-5217-0222-42. 坡道途中的家【日】角田光代,杨明绮,春天出版国际 2018年10月 ISBN 978-957-9609-82-13. 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日】上野千鹤子,译者杨士提,联合文学 2015年7月 ISBN 978-986-323-119-64. The Handmaid’s Tale by Margaret Atwood,Published by Vintage, 2017, ISBN 978-1-7848-7318-95. 冷暴力 【法】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译者顾淑馨,后浪|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年7月 ISBN 978-7-210-09088-56. Big Little Lies by Liane Moriarty, Published by Penguin Random House, 2014, ISBN 978-0-399-16706-57. Asking for It by Kate Harding, Published by Da Capo Lifelong Books, 2015, ISBN 978-0-7382-1702-4 8. 微信:鲍毓明案所谓“反转”,是社会对性侵案认知的狭隘(看理想)9. 微信:记者暗访网络送养:中介建群牵线,已出生孩子10万起价(法制周末报)10. 豆瓣:当代女性的处境,变得更好了吗?
|2019性别观察11. 微信:最可悲的,是让罪犯教给孩子性知识(南风窗)12. 豆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小千Angela)13. 微信:财新的鲍案“报道”为何不可接受?
(DIANLIN 典林)14. 豆瓣:这条司法规定很可能成为“性侵养女案”的转机(南风窗)15. 微信:如何区分Sugar Daddy和对少女的性暴力(选凝)16. 微信:专访李星星代理律师:案情比已披露的更复杂,但改变不了她是受害者的事实(红星新闻)17. 微信:你自杀三年后,世界更冷漠了(反裤衩阵地)18. 微信:财新又不是你们的小甜甜了?
(西坡/西坡读史)延伸观影:1.《房间》 (爱尔兰/加拿大/英国/美国)2. 新闻专题片:《「虐待后」的生存 无法治愈的心灵创伤》(NHK)3. 《蚯蚓》(韩国)4. 《日本之耻》(英国)5. 《坡道途中的家》(日剧)6. 新闻专题片:《如何面对儿童性暴力直击真实儿童福利院》(NHK)
惊悚感觉一直在线,源自人对于剥夺隐私的恐惧。
无形的控制、无形的监控给人带来自我控制的恐惧感,产生的后果极其严重,让人细思极恐。
最现实的例子有,比如偷看日记、偷看手机、监控手机、监控微信聊天、监听电话、监控电脑活动,以及未来有一天监控大脑思想等等。
导致的后果是,到某天,就算监控撤去了,你也不会放下,你也不会相信自己不被监视,你再也放不开。
这就好像为什么一根小小的绳子可以牵住一头大象,因为大象小时候一直被绳子牵住,它挣脱不开,到了它有力量挣脱的时候,它从不相信也没想过自己有挣脱的能力。
如果你觉得隐私是不重要的,隐私权是可以放弃的,那么这个电影一点不适合你看。
缺点是不免让人感觉俗套。
虽然电影出了个隐形衣的新奇概念,但是剧情的发展和走向一点都不陌生,屡见不鲜。
很大的一个优点是相当克制,没有胡乱使用 jump scare,惊悚渲染得还 OK。
一开始气氛营造的很好,一直到隐形人发邮件给女主姐姐挑拨关系来孤立女主。
大量空镜头也看得我有点害怕,心想这下完蛋了,有一个智力水平很高,控制欲极强,不为别的,就是要整你玩弄你,人家有钱有权有高科技,这还怎么玩,放弃游戏等死得了。
可是接下来,隐形人在餐厅杀死女主姐姐,律师弟弟告诉女主,隐形人希望怀孕的她回到自己身边,心中一万个草泥马奔腾而过,感情隐形人是一个心理扭曲的家暴丈夫形象,所有的施暴和捉弄都是为了让女主回到身边为他生个孩子。
这些高智商的家伙真是让人想不懂。
再接下来,更是让我下巴掉了下来,在一个警方医院的地方,女主通过自残逼迫隐形人现身,然后隐身衣故障之后开始凶残地袭击警察,可是又留下大量活口,被击毙后发现这个隐形人是律师弟弟,WTF? 闹这么大动静,律师弟弟是图啥啊。
好了,结果女主男朋友被发现捆绑在自己家,也就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隐形人一直律师弟弟,可是他到底图啥啊,怎么想都不对劲,另一种解释,是女主男朋友设局害死弟弟,可是这是怎样的计谋呢?
先串通弟弟装死,再害死弟弟装被绑架,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赢回女主和她腹中孩子,而且连女主都已经像看傻逼一样看他了,就这样的也能叫非常了解女主的控制狂?
好吧,我暂且相信他被“爱情”和控制欲冲昏了头脑,而且女主的机智也出乎他的意料,可是隐身衣这个大众都不知道的宝贝到底有多少件啊,为什么连藏起来一件都不会被发现。
而且那么多人都看到了隐身人,案发现场已经发现隐身衣的存在,女主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杀人不被大众怀疑?
如果女主回到别墅是为了杀人而不是套口供,为什么还要带上黑人警察。
至于其他细节就更不能细想,总之电影后半段看得我满头问号。
他,英俊潇洒家财万贯又智力超绝,是科技公司的老总,光学领域的明日之子。
她,虽然单纯善良又勇敢,但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的平凡女孩。
那年那个派对上,他和她相遇了。
他只是觉得,眼前这个女孩好单纯好不做作,和过去那些随便就能弄到手的妖艳贱货不一样。
女人,您成功引起了我的兴趣。
他想着。。。。
“等下!
不要走!
”虽然极力挽留,却没留住夺门而出的她。
女人,你逃不出我的手掌心。
看着她离去的背影,他恶狠狠地想。
打开衣柜,里边是他凭借超凡智慧打造出的隐形衣。
他本可以用这件发明改变世界。
但对他来说,她就是他的世界。
所以他穿上隐身衣,既没有去抢劫银行也没有去偷窥女澡堂,而是在她身边默默守着她,顺便掀掀被子藏藏文件搞搞恶作剧。
躲在阁楼的日子并不轻松。
一直以来霸道总裁都过着锦衣玉食衣来伸手的生活,现在他却要每天等到一家人都出门后,从两米多高的天花板上蹦下来(谁能告诉我他怎么上去的)才可以拉屎,顺便给手机充电。
万一赶上休息天有人没出门,他甚至连shi都没地方拉。
可对他来说,这种生活比住豪宅开跑车游艇玩模特都要快乐一万倍。
没办法,有钱人的快乐就是这么的简单纯粹,且枯燥。。。。
看着她握着的菜刀,西园寺世界的身影在他脑中一闪而过。
虽然他在健身房练就了十二块腹肌,单手就能轻松提起女主角(卧推95kg的我同样姿势只能举起10公斤)。
但得知女主角要用刀杀他的时候,他却像一个柔弱的婴儿一样引颈就戮。
“你为什么不反抗!”她哭了。
但他知道,她不再爱他的那一瞬间,他的世界已经消失了。
此刻能死在她手里,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泪,流了下来。
前面给看成同名的《透明人》,不过这类题材都挺不错。
神经兮兮的,但代入她真的超级阴森,特别中间那段浇油漆,这个设定知乎过瘾,先是有预感贴脸杀,完了真贴这么近,一时半会儿分不清到底谁杀谁哈哈哈,太刺激了,这个设定爱了爱了。
她把透明衣藏起来没被男主发现倒挺奇怪,结局女主反杀也很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对明年布伦屋的《狼人》充满期待,希望快点定档。
原先写的删了本来是反驳某人写的吐槽不合理之处的真的是好好说话结果不由分说就被拉黑删评禁言于是气的专门写了影评逐条反驳结果……
我语气冲了点也不能这么骂吧?
像我受到这样素质三连待遇的也有不少人但是后来那人删评了所以也就不重要了现修改如下:欢迎提问讨论1.男主吃了安眠药还能醒来?
话不多说 还有人说男主自杀根本就是大bug,那么有名的专家,死亡都能上新闻,怎么伪造死亡的?
法医干啥吃的?
一开始就不成立!
当年战争狂魔希特勒的自杀还轰动了世界呢,多少人惦念他的脑袋啊。
“尸体”还差点骗过盟军,骗过斯大林,怎么说?
后来尸体被发现破绽之处,再对比牙印确认只是个替身,希特勒死亡遂成历史谜团。
如果不是那处破绽(袜子破了)让人生疑,真有可能就蒙混过去了。
虽然说现在医学检测手段不可能被糊弄,但你知道什么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吧?
(额,虽然好像说反了)说真的,现实世界中的魔幻事件还少吗?
不是没有可能,只是你身边遇到的骚操作太少了,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我也想知道美国总统大选是怎么做到死人投票的?
谁来跟我曝光全过程和内幕,坐等。
我说的也只是在合理推测,不代表否认是bug,只是希望大家多一些思考,而不是一遇到超出自己小脑瓜认知的东西就直接否定。
2.女主为啥不穿上隐身衣?
女主才刚解锁隐身衣就会用吗?
万一穿上没隐身怎么办?
被追过来的男主抓现形?
然后被暴打?
别说是从没见过的高科技产品,就是苹果机换华为机也得花一会儿功夫适应吧?
拿到手就会用说不过去吧?
又没使用说明书。
所以你指望女主怎么做?
拿走证据然后从正门逃离?
隐形人从正门杀过来了你的狗子汪汪两声暴露了你的位置了,你这就想走?
门都没有!
实际上女主的做法相当聪明,先逃到没有监控的更衣室,把隐形衣藏在之前自己藏包的地方。
利用更衣室的地毯判断隐形人的准确身位,原本是敌在暗处我在明处,女主的躲藏巧妙转换了明暗关系,出奇不意撞倒男主夺路而逃。
不然你指望一个弱女子跟一个力量与速度远高于自己的成年男性来一场追逐战?
至于质疑我男主怎么不马上爬起来追上女主的人看来你是没有体会过400米接力比赛中途狠狠摔一跤的绝望。
等男主爬起来追赶,也只能跟在后面吃女主的凉屁了。
毕竟这么摔一下够狠的了而且更衣室没有监控哦影片开头,临走前女主关了监控,没有一个是更衣室的监控画面,不然他藏的那个包早就暴露了,也就没有开始的逃跑了。
3. 女主为啥自残?
挥挥手都能摸到隐形人好吗?
女主那是铁了心要和隐形人来场白刃战,就是要把他捅出原型!
来啊 假如你姐姐被杀,这锅还扣在自己头上,面临谋杀指控,被囚禁在牢笼般的病房,一切都是那个看不见的隐形人干的,你见过隐形衣的真面目,无非是一件高科技产品。
你要摆脱困境,你打算怎么做?
你以为隐形人没看见女主从包里偷了根钢笔吗?
能没有戒备吗?
所以,问题是: 如果你是女主,你如何在隐形人知道你有危险物品的情况下出奇不意捅他一下,破坏他的隐身衣?
捅死你个忘八端不用我多说女主为啥割腕了吧?
这是苦肉计啊!
4.为啥女主不买热成像仪器?
(文科生也能看懂)
剧终?
高中物理其实有讲我简单解释下:热成像是通过收集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探测物体温度并成像的红外辐射是不可见光。
而我们人眼所看见的光都属于可见光
波长不一样而已如上图,人眼可见的波长在380nm780nm之间男主是能制造隐身衣的光学专家……评论里有人提出质疑:只要有温度就能热成像。
隐形衣靠无数个微摄像头发光,模拟出被穿戴者遮挡的画面,造成隐身的假象,怎么可能躲过红外探测?
我觉得他问的非常好。
在回答这个质疑之前,我有必要先来解释这几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影片当中隐身衣的设定是啥?
凭啥影片当中的隐身衣就是你说的设定?
好像你是穿越回来一样!
你是强行洗吧?
其实并不是。
千百年来人的想像力是推动科学发展重要因素,许多发明是人先进行想像,然后发明的。
但是任何想像都不可能远远超越人所处的时代,这是我们想像力的局限性。
就好像古代人可以想象出某种飞行工具让人飞起来,因为他们看到鸟有翅膀,但是他们绝对想不到任何和电子产品有关的发明和画面吧?
绝不可能。
同理,任何科幻片都有超越现实世界的科幻元素。
但是任何科幻元素都是以现实中尚不完善、不成熟、暂时无法实现的科技成果或自然现象为蓝本进行想像和合理化创作的。
所以,我们现有的隐身衣技术就是影片中隐身衣的设定依据。
对影片当中隐身衣的种种问题都能在我们现实中已有的隐身衣技术中找到依据。
那么,我们是如何看得见物体呢?
是靠物体反射或发出的可见光到我们眼睛👀当中。
比如你能看见手机屏幕,是因为屏幕发出了可见光。
你能看见你的手,是因为它反射了太阳光。
(否则就伸手看不见五指了)百度一下
好了,上面我们解决了隐身衣和隐身原理和防止雷达等依靠能发出特殊波段的波来探测物体的两个问题。
(就是X光什么的也不顶用)用人话说就是你好像一个黑洞,把所有光都吸收了,光无法跑出来到别人的眼睛或仪器中,就好像你不存在一样。
你就好像被抠图一样,从周围环境中抠走了然后
是的,用无数个微摄像头和微放映机,从各个角度收集和放映周围环境的画面,把抠掉的图像补全,别人就看不见你了。
然而,可恶的是任何有温度的物体都会向外辐射,也就是发光。
是的!
科学的讲,每个人在任何时刻都在不停地闪闪发光!
这里的光包含不可见光,比如红外波段。
由于被测者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而红外线热像仪就是那个追光者!
收集到你的光它就能够成像(有别于雷达,雷达是主动发出特定波到物体再反弹回来,并收集,从而判断物体的位置的,是不是很像我们的眼睛?
)如果说雷达是千里眼,红外探测就是照妖镜由于周围环境温度没你体温高,成像也就没有那么明显。
所以你看起来像雪地里的圣诞老人一样格外闪耀!
但是如果我用一种特殊涂层涂在隐身衣表面,把所有自身发出的红外光波过滤掉,热像仪也就看不见我了。
当然也包括隐身衣自身温度产生的红外辐射。
说白了,光就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而你切断了这层媒介,你就实现了隐身。
我不但能吸收来自外界的光不反射到人眼中去,还能过滤掉自己的光不发射出去,无敌!
欧耶耶耶耶耶!
雷达红外X光通通闪开!
ahhhhhhh哈,dance还有质疑为啥油漆一洗就掉的,我只能说这种材料有可能实现吧。
聚四氟乙烯和纳米材料就能做到不沾水不沾漆不沾尘,隐身衣表面完全可以用上这种黑科技。
有个视频大家可以随便看看,虽然不是我上面提到的材料。
https://m.tv.sohu.com/v/dXMvMzA5MzA4NDQzLzg2MzI0NTEzLnNodG1s.html?src=pl&landingrefer=https%3A%2F%2Fm.baidu.com%2F还有那质疑隐形人走路没声,呼吸没声的。
隐身衣里面完全可以垫一层吸汗多孔的柔软材质保证穿着者的舒适,也能最大程度消音。
我们高中班主任走路踏马从来就没声好吗?
5.女主一封一看就不正常的邮件就能让亲姐距之门外?
强行拉低人物智商?
真不是人家智商低,是你不懂换位思考。
你妹妹的老公死了还留下一笔巨额遗产,一夜暴富。
你眼红不眼红?
多少有点羡慕吧?
这还没完结果亲妹妹一封邮件各种咬牙切齿痛恨谩骂你,你怎么想?
还找你解释说:是我那死掉的老公挑拨我们关系,真不是我发的邮件!
这下越洗越黑啊!
你能信?
你难道心平气和的问一句“妹儿啊,邮箱被盗了吧?
” 假设跟你特别要好的隔壁邻居一家中了彩票500万美元,第二天就跟你道别说要搬家换别墅住你什么感受?
昨天还跟你儿子双排上王者的隔壁家小孩瞬间成了地主家的傻儿子,拿着新买的iPhone 999 Pro Max冲着你笑这还没完人家临走还略带挖苦的说一句“终于不用住这破小区了,单元门都是坏的”扭头就喊“儿子不用收拾了,把作业拿上就行,剩下的都不要了”“好歹做了这么多年邻居,常联系啊,记得来我新家做客”然后喜气洋洋开着新买的宝马车走了
不送 你是想想好不容易还完那么多年的房贷和依旧拮据的家境然后站在一旁尴尬笑笑呢,还是……还是个屁啊!
还能怎样?
😂况且人家也不是老死不相往来。
后来不是被约到餐馆心平气和听妹妹解释吗?
气生完了,今天给老娘说清楚人难道就不能有情绪?
就永远保持理性?
永远逻辑在线?
显然说不通。
太多人看电影有个毛病:就是爱开上帝视角替人物想出合理的决定。
6.又一个开上帝视角嘲讽剧情的……
唉:-(啥叫换位思考啊 你刚搞到证据,证明那份邮件不是你发的,你终于可以洗白了,终于不用背锅了。
于是在你最信任的人面前说出这个天大的秘密,因为你以为在这种公共场合就暂时安全了。
结果呢?
你亲姐在你面前被折磨控制你的混蛋一刀捅死,血流遍地,惨不忍睹,上一个锅还没甩掉人家顺手把刀往你手里一塞,天大的锅突然又扣你头上。
行,等着吃牢饭吧。
你气的发抖,周围的人尖叫着远离你,大脑一片空白,两眼发黑,眼泪都还没来的及流出来。
猝不及防的你没想到这个忘八端居然如此狠辣大胆!
然后第一时间闪过你脑中的居然是:我还有救,我要澄清自己,监控肯定拍到了,这下我肯定能洗白了!
哦⊙∀⊙!
对了,刀还在我手上呢我丢… 7.百万美元富翁,坐拥豪华海景房,光学领域专家,在研发出隐身衣后竟做出这种事…… 很多人不理解男主的动机,觉得一个坐拥豪宅的有钱大佬,发明隐身衣就为了和这么丑女主相爱相杀?
做糖爹不好吗?
嗯,熟悉的味道,好像霸道总裁爱上我的辣鸡网文 这个确实逻辑上对观众很不友好,但不是禁不起推敲。
建议去学习控制欲有关的专业心理学知识,会对你理解男主的人格和行为有帮助。
可能这也解释女主自残的行为,女主就是吃准了男主的变态心理。
爱她,对她死缠烂打,还要监禁她,还要剥夺她身边依赖的一切东西。
保护欲混合着控制欲和占有欲,我不要你觉得过得好,我要我觉得你过得好。
估计已婚人士能体会到这种来自伴侣的窒息感,而且这是不是像极了一些家长:“我这是为你好!
”,“以后不要和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的玩!
”。
包括还有在班里装高清监控,老师时刻洞察班内学生一举一动的新闻。
怪不得现在孩子得抑郁的一大堆,还要自残,我跟你说狗看了都摇头。
连赌狗听说下辈子自己要投胎当人都害怕,想了想人类的贫富差距,考虑着如果自己当了人,搞不好拥有人类特有的丰富情感,来体会当人的痛苦,算了还是保底当条狗吧。
至于当人当然要等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了再说。
扯远了。
总之不能啥也不懂就先去否定吧你觉得不合理,想不通,那是因为你正以一个正常人的三观去考量变态男主的行为,当然想不通。
8.餐厅就没有监控吗?
我强烈建议哪位在美国的大佬帮忙去电影取景处--玉兰餐厅看看监控我不相信剧组能蠢到:看不见这家餐厅有监控然后拍如此明显有硬伤的剧情。
去调监控就能就证明女主清白?
更新一下,还是有人觉得我这算不上合理的解释。
我就直说了,我要是导演,我就选没有室内监控的餐厅拍戏,就这么简单。
所以别问了,问就是自己去美国看!
 ̄  ̄)σ9.小孩被打冤枉成女主干的太假了吧?
说真的,你没这样调戏你的同学吗?
你和同学肩并肩走在人来人往的楼道里然后你悄悄伸手拍拍他另一个肩膀,然后赶紧收手。
他肯定把头扭向那一侧,发现没人又转头看见你在那儿笑……可以试试😏 10.还有说 “ 隐身衣就跟钢铁侠战衣一样穿上各种暴打保安和黑人兄弟这不合理!
”的人去看看拳击赛,你就知道身体要害挨上一记重拳,人有多快丧失抵抗力了。
尤其是下巴,喉咙,鼻子,眼睛
要不你现在蒙上眼睛咱俩打一架看看?
(你总不能装作我隐身吧?
)我保证打不死你😏
别怕我再补充一条,男主约女主共进晚餐时有个细节,就是男主有手抖的症状。
我查了查也没有什么有帮助的解释,我也不是医学专业的学生。
可能就是男主的疾病导致手不得劲,被女主利用了这一弱点,然后任女主宰割,无力反抗。
女主太丑??
不少人觉得女主的脸太让人出戏,看不下去。
对于这种人,我觉得蛮可怜的,真的。
咱就站在大众审美的角度,女主长相确实一般,但你说丑到出戏,那绝对是你的问题了,问题在哪呢?
不少人审美被扭曲了,现在网红脸整容脸满大街,网上更是数不胜数。
绝色美女再也不是:有那么一个就十里八乡有所耳闻了,而是在网上就能把所有美女一览无余,还能拿来比较。
我们对颜值的要求不断拔高,喝多了糖精,就品不出苏打水的滋味。
感觉我们这些观众就好像是生产线上的饲料鸡,喂的都是精加工的优质饲料。
我们的口味决定了市场,影响了社会风气,导致了许多矛盾。
多少国内外的女演员哀叹自己年老色衰,职业道路变窄,很难再接到戏份。
是我们导致了职场歧视。
现在的流水线古装剧不少都是开了超级美颜,看着就别扭。
影视作品从艺术品彻底沦为消费品,还是快消品。
多少女生愿意在自己脸上动刀?
其中不乏本来就天生丽质的女生审美被扭曲被洗脑还浑然不觉,以至于体味不到优秀的美,成熟的美,这是一种损失,也是一种悲剧。
但是无论如何惊人的容颜,终究抵不住时间。
当你老了,你又会如何审视自己?
你打算如何审视自己?
你会觉得自己丑陋吗?
如果你是演员,你会也觉得自己丑的让人出戏吗?
你会甘愿把戏份让给靠颜值捧上去的小花旦?
就此埋没打磨了半辈子的演技,甘愿退出演艺圈?
接受市场、观众和导演在选择演员上的不公平与歧视?
我们真的该好好想想,当我们恣意对美丑做出判断时,究竟是谁决定了我们的标准和对女主脸的预期?
快进看完,慢悠悠的讲故事,实在不如二十年前的那部。
剧情毫无逻辑,漏洞多到让人抓狂
惊悚的氛围感很浓,音乐一颤一颤震得我心脏也跟着难受,剧本不算出彩,但是节奏把握的很好,女主全程无实物表演完成度极高。最后,黑人闺蜜太帅了,远景一拉,宽肩长腿,我和同去的闺蜜同时发出赞叹
三星半,比期待的好很多 隐形人是我小学一年级看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深深的童年阴影 这个改变完全脱出了原著的情节 Elisabeth Moss又一个饱受虐待却勇敢坚强有办法的角色 一枪枪活脱脱像打在男权身上非常爽。 白男富豪反派,中产女性和黑人男性的同盟。平移空镜营造的气氛很厉害 除了剧情有很难圆过去的地方 其他都不错
强忍着看完了,永远一副又丧又蠢表情的女主,您都这身价了能不能先买个红外成像仪?还有跟 USS Callister 一样让人困惑的技术宅,有这种神器干点啥不好,非纠缠一个满脸苦大仇深的丑女
使女离开极权国家gilead后改名换姓在聚会上认识男友后被监视控制并再次成功推翻的故事
……非常一般,又是一部看预告片足以的电影。人物行事逻辑和动机极其敷衍,人物所处的世界塑造得并不可信,可以花样百出的梗开发度很低,全片给我的惊吓度从开头之后飞速降低,因为基本就是惊悚片的三板斧重复抡,所以不到一半开始感到疲劳。(薅alist羊毛+眼花看预告把反派看成jake所以来看了,看完就是i want my two hours life back)
呼气油漆暴雨夜,控制逼疯PUA,隐形杀戮百人斩,一套光学战衣之继承……Leigh Whannell这么有前途的R级片导演千万别被漫威收编了才好
3.5,从内容上讲,在这个时代讲这个故事当然是有意义的,高科技PUA比单纯鬼故事更吓人,毕竟这样的故事时时刻刻发生在身边;但是实行上来说,是不是有点太常规了。
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主重复着没人相信的荒谬疯话算是一种剧情套路,可通常真相大白时观众总会获得一个符合科学现实的合理解答。而隐形人偏偏属于科学幻想!截至目前幻想比例远大于科学。你把这样一个超现实虚构概念硬塞在以绝对真实为叙事基础的女性抗暴心理惊悚剧,并彻底删除与之固定搭配的喜剧成分,演绎起来一本正经煞有介事?!个人非常不认同这种题材变奏与视角转换!两星半
很多评论的点在于“女主【本来】可以做更好”,不过实际放你进去可能更加玩不过男主。这也很像好多新闻底下的评论:“受害者你【本来】可以避免被害”。咋不讨论讨论怎么让加害者多蹲几年?
A- 今年少有的高概念科幻惊悚片,看两遍才算过足瘾。伊丽莎白·莫斯还没演完《使女》,《隐形人》让她再火一把。18年看过导演的《升级》,不仅是剧本强大,拍摄手法也是相当不俗。同样,这部新作秉承一贯作风,科幻惊悚少不了,契合女性、种族主义,不能再真实了。有几场戏拍的很惊悚:1.开头女主拼命逃出房子,空镜头令人背脊一凉。2.女主在好友家阁楼找到手机和作品,与隐形人对峙的危机。3.雨夜女主追击隐形人,大环境下那种步步紧逼的压迫感。莫斯演技非常不错,无实物表演、很多细微表情都能拿捏自如,几乎是她的showtime 但,如果片长能控制在100分钟左右,剧情会更加紧凑,观影过程也会大有改观。
隐形衣也不是大力丸吧,就算是看不见也还是有实体,总觉得隐形人的战斗力有点太夸张了
不看简介,一度猜测隐形人当真是心魔作祟,虽说有些地方不能细想,但博弈之中的几次起伏,还是很过瘾。主要是氛围很好,而这很大程度归功于女主。让一个方方面面处于相对弱势的女性冲出被控与被坑的大困局,不仅是老掉牙的平权呐喊,而且是对监视与控制滥权的痛快反击。弱鸡如我总是反复被套路,哪怕明知往下看一定会冒出一个头,但就是会被吓到。豪宅好美,虽然送我也不敢住。大帅比橘衫男子已经认不出了。三星半。
很多逻辑硬伤靠结局能够自圆其说,但作为隐形人的设定,想象力还是不够,而且绝大部分精彩段落在预告中已经看过了。
难得,比想象的好看,不是那种特别俗套的惊悚片,气氛铺垫的还是挺抓人的,结局也挺喜欢的。
与保罗范霍文的《透明人》相比,本片充分发挥小成本的优势,在上半场把隐形人题中应有之义的惊悚恐怖做出来了,但是在下半场缺乏足够的视觉快乐,也自然会辜负观众的期待。对这种科幻型反派的理解,导演与范霍文或卡梅隆的相比,其资源也好格局也好品味也好都差一截。狗、药、雾气、梯子、墙漆,每一个关键道具都物尽其用的好作风,也变成了提前剧透的坏铺垫。柯南的黑衣人与竖锯涂鸦让人笑出戏。
【B】确实有不少亮点,首先是文本上的,编剧将“暴力倾向且强控制欲的男性”与“隐形人”结合,称得上绝妙,因为两者激发恐怖情绪的作用机理是完全相同的,即无法预知的危险行为,和一方占据绝对优势的力量差(男人/女人,隐形人/普通人),这让“隐形人”摆脱了传统B级片式怪物的工具属性,拥有了更强的惊悚与威慑效果。其次是视听,以空旷+庞大的室内空间取景,以广角+浅焦镜头拍摄,将近的音效放大(说话声,喘息声,布料摩挲声),将远的环境音模糊甚至干脆剔除,这些手法都进一步的加强了主角的孤独感,虽处人群之中却无人相救的绝望。不这片不能当恐怖片看,越往后越不吓人,尤其后半段隐形人身份暴露后,直接秒变X战警。
故事情节先行,逻辑合理性滞后,不过电影的惊悚恐怖氛围倒是制造得蛮不错,个人整体观感也挺好。雷·沃纳尔继《升级》后再次用自己自编自导的《隐形人》证明自己的作品保持不错的水准,他的导演功力也逐渐可以向好哥们温子仁慢慢看齐了。P.S.:海报/剧照中的玻璃手印一幕没有出现在电影正片中有些可惜。
女主Moss的大银幕呈现真实得罕有表演痕迹 但剧本实在太不精巧以至于几个反转都可以轻易被猜中 另外要着重吐槽一下音效 一切生硬和违和在杜比影厅里被无限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