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放牛班的春天》。
网上诸多好评。
而,或许正因如此,直到看完,期待中的感动却仍并未到来。
关机。
却忽然觉得了一点好。
救赎。
他终是无名无利的。
一生,就那样默默地过去。
没有家庭,没有孩子,没有……成就?
孩子们的合唱团并没有成为奇迹。
他并没有从此功成名就。
虽被冤枉但确实暴力的蒙丹或许依然会有晦暗的一生。
那些留下来的孩子们也仍是那般无力,那些飞舞的纸飞机和一双双在窗口摇动的小手,更多的,或许也只是煽情的安慰罢……一如《凡高传》中前来慰藉凡高的虚拟女子。
而那追随他而去的孩子,又能有着甚么样的辉煌呢?
都只是普通人罢了。
都只是普通一生罢了。
而,真正的救赎,或许便在此了。
不是奇迹。
歌唱并不会带来奇迹。
即使他们被人夸赞。
即使赞助人对他们印象良好。
他们仍然继续过那样的生活。
仍然是叛逆的孩子,然后慢慢长大,衰老。
如果是为了奇迹,那便不用做甚么了。
因为奇迹是不存在的。
而歌唱,只是歌唱本身,仿佛黑夜中的星光,虽不能照彻黑暗,却使生命增添了一丝光亮。
就在歌唱中行走罢。
倘能一路唱来,此生,也非完全虚度了……03-08-2005
还记得那是初中的时候吧 音乐老师专门空出一节课 来给我们看这部《放牛班的春天》 一开始 大家也都不甚在意 和同桌聊天 趴在桌上休息的比比皆是 一时间 好像没人在看这部电影 可是 渐渐的 渐渐的 聊天的声音小了 趴在桌上的人也少了 许许多多晶亮的眼神专心的看着电影 有趣的地方一起哈哈大笑 心情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起伏 记忆最深刻的 就是马修老师 他真的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用音乐把那有些顽劣的孩子们感化 而学校的孩子们也渐渐被新来的学监兼音乐老师马修吸引 爱上了音乐和合唱 可能时间真的很久远了吧 剧情也记得模模糊糊 可我记得最清楚的 就是影片中孩子们美好的歌声 宛如天籁 现在回想起来 仍能想出当时有多么的享受 好吧 我是该抽个时间 把这部经典的《放牛班的春天》再看一遍了
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
马修,一个落魄的音乐家,失业的代课老师,却感动了无数人。
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
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
伯乐不是每个人都遇得到的,老师也不是每一个都是伟大的。
因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
马修式的教育,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看完电影后,感觉心里异常的宁静,听不到周围的一切除了那犹如来自天籁的童音合唱,还有一股莫名的悸动。
音乐的力量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人类的纯真本性与美妙的音乐自然的融合,即使在灰暗和困苦的日子里,仍然让人生充满阳光和希望,犹如置身于温暖和煦、生机勃勃的春天。
那抑扬顿挫的歌声里洋溢着马修老师对孩子深沉的爱和自己对音乐的执着,更有着对生命的歌颂和礼赞。
这样的老师真好
学校里不同课的老师都给我们放过。
这部片子在自己眼中可以定义为一部诚意之作,声色具备,它不采用特别浮夸华丽的演员,也不炫耀自己的摄影技巧,简单的音乐加上简单的背景故事,这就是这一部简单的故事,特别喜欢这部片子里面孩子漂亮的嗓音,自然地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歌唱中孩子们地纯净眼神很难地不被吸引,这就是一部简单、理解、有爱的电影,让人感动,写这段文字时,我还是会一直放着电影音乐,一段简单的快乐,迷醉了自己。
力荐!
马修用音乐拯救了一群问题少年。
我相信音乐有这种力量。
我和女儿一起欣赏了这部碟。
女儿偏巧是学合唱的,所以我们在欣赏情节之外,也花了点时间点评小男生们的演唱技巧。
比如,当马修将这个那个分到了女低音、女中音部时,我俩都呵呵笑出了声。
哈哈,好玩的很。
一般赖皮大王乖乖地被歌声俘虏了灵魂。
当初送孩子去学唱歌的时候,我想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才替她做出了选择。
她学歌的地方是一座英国爵士留下的建筑,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当第一次在这座辉煌的建筑、明亮的大厅里听着孩子们唱着轻盈美妙的歌声,我感觉心都融化在了歌声里,感受到每一寸肌肤都受到了阳光的亲吻。
这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多次与我相遇,所以我相信歌声的魔力。
在这部电影里,我再次体会到了这种幸福的感觉。
尤其是当马修离开“池塘之底”,在天使般的歌声中,孩子们从窗口扔出一个个亲自签名的纸飞机为他送行,马修一步步回头,一双双波浪般的小手在窗口挥舞,看到这里,我的眼眶充盈了泪水。
如果你喜欢孩子们的歌声,你喜欢孩子,或者你碰巧是位父亲或者母亲,那我都隆重向你推荐这部电影!
而我在看完借来的片子后,准备立刻买来作为收藏。
BTW,又听说这部电影中的歌曲都是小演员们亲自演绎的,真是令人惊叹!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还是在课上,老师放给我们看,当时没觉得什么,就随便看看,没想到这个电影狠狠地震撼了我。
开篇其实很普通,一位新入职的音乐老师,来到了一个"差生"的班里,这些孩子自由,不服管,很多故事的标准开头。
后面,故事走向变得不一样了,音乐,就像一根绳索,牢牢的将整个电影串联起来,而马修一个小小的想法,改变了这个放牛班,也改变了这些孩子的一生。
韩国有个电影叫和声,其实我觉得和这个故事的大致想法是差不多的,都是靠音乐安慰这些受伤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看前面你可能会觉得平淡,可能会觉得虽然有温暖却没有什么让人提起劲儿的地方,请你一定要耐心看完,最后一幕的最后一句话,我回味过来的时候已经泪流满面。
(也可能是因为我之前没猜到?
)人的一生,多么有幸,才能遇到马修这样的老师,有想法,民主,全心全意地投入一件事情,并且能够把它做好。
我知道,这个放牛班合唱队的"寿命"不长,却足以改变他们的一生,而他们的故事,也足以感动我们这么久这么久。
我的脑海里仿佛又回响起了那美妙的歌声。
其实我很喜欢看电影,但是总有些把电影当《故事会》看的感觉,或笑或哭,或感动,或郁闷的跟着镜头进入别人的生活个把钟头后,关机,继续自己无聊的日子。
并没有想过去写下那些电影带给我的思考。
最近突然有了冲动,想细细的品味一下那些美丽的画面后留给自己的感动。
不为什么,或许为了让自己重新尝试有大脑的生活。
《放牛班的春天》,法国电影,充满天籁童声,充满温情,让你静静流泪的电影。
但是我却在眼泪落下后,变的羞愧,因为整部片子,其实都是一个自私孩子的美梦。
让我们来看一下影片中的那些人物。
马修老师:一个其貌不扬,内心善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在多年颠沛流离仍然无法在音乐上取得成就后,来到“池底学校”当老师,面对一群无法无天的问题儿童,选择了用音乐来感化他们,在音乐的感召下,孩子们内心中阳光的一面慢慢呈现,但他最后却被无能而残暴的校长赶走。
其实马修老师就是一个臆想中的理想父亲形象,他对我们很好,允许我们犯错,从不用粗暴的手法来对待我们的胡闹,善于发现我们的优点与潜力,并且鼓励我们,指导我们。
但是他却不是一个成功人士,只是芸芸众生中极平凡,极普通的那一个。
这样的父亲,一方面会让我们的童年充满温情,另一方面却又不会带给我们压力,我们不用担心处于他的阴影之下,多年以后,已经功成名就的指挥皮埃尔回乡后初见同样两鬓斑白的佩皮诺时,已经忘记了那个谢顶老头的名字。
这说明自私的我们把他的那些春风化雨都视做理所当然,无需报答,那些其实改变我们生活的重要时刻,在成功后已经被渐渐遗忘,我们记得有那个人,但是我们却已忘记他所做的一切,这样我们才能骄傲的告诉自己,我所取得的所有荣誉,都是靠我自己,我不欠任何人。
这样我们就不再需要感恩。
校长:一个混在校长职位上只知道作威作福的混蛋。
他其实就是黑杰克在《摇滚学校》中说的“当家”的化身。
他时时刻刻都在将自己的权力运用到极致,在他的天地中,你只能选择服从,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
马修老师刚到学校时,见面几句话,就将他的性格暴露无遗,比如回话时候要加上校长大人。
校工受伤时,他毫不动情,甚至怀疑流血的老头是在装可怜。
在他的世界,无所谓善,无所谓美,只有利害关系,对我有利的,就是好的,对我有威胁的,那就是坏的,是绝对不允许的。
他代表了我们对主流社会的恐惧和蔑视。
我们小心翼翼的生活着,防备他的“犯错,处罚”原则,但是私下里我们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他,偷他的钱,烧他的房,不屈的与其斗争。
虽然这斗争是破坏,但是只要能让他焦头烂额,大发雷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皮埃尔的妈妈:美丽优雅的单身母亲,让可怜的马修老师爱过痛过,最后尴尬的坐在街头的咖啡桌边目送她搭上那机械师的汽车远去。
这也是我们潜意识中的母亲形象,美丽,并且永远美丽,无条件的爱我们,为我们含辛茹苦,我们认为母亲只是属于我们自己,所以,在片中,其貌不扬的老好人马修老师只能单相思。
因为平凡普通的马修只能像父亲一样的对我们,但是不能真的成为我们的父亲,他的相貌,他的职业都不配真的成为我们的父亲。
因为,他实在太平凡了,自命不凡的我们拒绝这样的人,但是我们不拒绝他像父亲一样的爱护我们。
其实没有人可以做我们的父亲,最后母亲为了我,把自己喜欢的机械师也放弃了,一生孤独终老。
捍卫了我们心目中圣母般的贞洁形象,可是我们呢?
直到母亲去世才回到故里,这之前,我们真的还记得妈妈吗?
我们是否体会到她为了我们放弃了太多的幸福,这样是否公平呢?
皮埃尔:电影的中心人物(首先他引出整个故事,另外,请注意合影的时候他在照片中的位置,正中央),“天使面孔,毒蛇心肠”,那位离开的老师这个评语前半句真实,后半句就有些恶毒了。
他只不过是个敏感,自尊,些许自闭的孩子,就如我们一样。
既然得不到“当家”的赞扬,那就成为同类的偶像,将创造力化为破坏力,蔑视一切主流价值观,包括真的,善的,美的,为了反抗而反抗。
固执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他和我们一样,因为害怕被拒绝,不会主动的去要求什么,但是我们会为自己喜欢的事务偷偷努力,如果被人赞赏,则会更专心的去学习,因为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我有能力会做到最好。
他和人的相处都是平等的,包括马修老师,并不会因为他是改变自己的伯乐而过多接触,他永远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方面因为他的清高,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敏感多疑,他认为“他人即地狱”,甚至对自己的母亲也不是完全信任,影片中当坏孩子孟丹造谣侮辱他的母亲时,他毫不畏惧的迎上去和比他高大许多的孟丹厮打起来,但是,接着他就跑出了学校,在母亲工作的餐馆外冒雨凝视,为什么他不走进去呢?
因为他想做一个观察者来偷偷确认他母亲没有做那些伤风败俗的事情,他做出这样的举动也是值得原谅的,毕竟他是一个私生子,在他的成长历程中,各种风言恶语,造谣中伤一定没有停止过,这是他一生都没有解开的结,甚至功成名就之后,因为对别人的不信任感,他选择了独身(参加母亲葬礼时孤单一人)。
当他发现马修老师爱慕他的母亲时,他从楼下扔出了墨水瓶,警告马修老师不要再接近。
是的,他不希望任何人接近他的母亲,这会伤害到他的自尊。
影片结束时,马修孤单的走出校门,皮埃尔只是和其他孩子们一起扔下纸飞机,并没有更多的表示,因为他是皮埃尔,因为他是我们。
佩皮诺:他代表了我们的童年印象,傻乎乎的小孩子,但是还喜欢耍点小聪明,考试的时候,故作老套的跟邻桌套近乎,却得到一个5+3=53的答案。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童年,被人欺负不知道如何解决,只有等待长辈的救助,自己认定的希望就会永远等待。
在照片里,他位于第一排的正中间,正好在皮埃尔的下方,暗示着那是一个过去的皮埃尔。
让过去的皮埃尔跟随马修老师离开学校,正好能满足我们亏欠马修老师的地方,毕竟有一个孩子跟你走了,把你当作父亲,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其实我们也需要一个父亲,但是我们不敢或者不愿承认,只有懵懵懂懂,不通世故时,我们才会安享最朴实无华也是最真的世间大爱。
体育老师:一个哥哥,虽然有时候会修理我们,但是关键时刻他会站出来保卫我们,比如面对孟丹,他会说:“不服气来找我!
”。
发现三个孩子和马修老师在厕所的时候也会严厉警告马修老师。
没有柴火洗澡时,他帮我们偷校长的,当马修老师被赶出学校的时候,也是他去揭露校长的丑行。
总之这是一个替我们出头的不爱说话的大哥。
校工:一个被我们欺负的老好人,可以让他出丑缓解我们的压力。
看完这些,你是否和我一样,发现整部影片都是一个自私孩子的梦呢?
因为所有的情节,所有的人物设定都是以皮埃尔来设定的,只有他的幸福与自由,别人的生活全部都是他的陪衬,所以我得出这个结论,如果你们要说那句马修老师对体育老师的话:“你怎么只看到肮脏黑暗的一面?
“我也要用体育老师的那句话说:“在这?
是的!
”
《放牛班的春天》看完第三遍了。
其实这一次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不是马修,也不是莫翰奇,而是蒙丹。
一直以来,我都对蒙丹这个孩子的存在意义感到奇怪,第一第二次看的时候,留给我的影响大概就是反面教材的坏孩子吧?
甚至第一遍我没看仔细,直到最后还以为是蒙丹偷了院长的钱。
直到第二遍,我知道了院长的钱不是他偷的,才在第三遍看的时候重新审视了这个人。
刚出场的时候,他就被送他来的人认定为“变态”,或者心理障碍。
之后做的拉帮结派,包括和莫翰奇之间的小冲突也显示他的确是个有着黑社会倾向的坏孩子。
不过,他对莫翰奇说的那句“你母亲一定是妓女”,或是在课堂上说“我不想见家里那老家伙”,都让我们基本猜到了他是怎样的一家庭情况。
自从他脱离了课堂后,我们可以看见他不断地遭受被院长关禁闭,或者是殴打的待遇。
所以,他逃离了这个辅育所。
结果由于院长的钱被另一个孩子偷了,他被抓了回来,遭到更加变本加厉的虐待。
让我了解到蒙丹内心的,是当他被院长送回管训中心时,回头对马修老师笑了一下。
我不禁开始思考,那个最后的笑容的意味。
在最后,蒙丹把辅育所一把火烧掉了,但是为什么会正好在马修老师带孩子们出去的时候才烧呢?
我可以大胆地推测,蒙丹想要向院长报复,但是他并不想伤害马修老师和孩子们,所以才一直等待到那一刻才放火。
所以,即使只有一点点,我还是看到了蒙丹的良心。
也许他真的被马修老师部分感化了也说不定,那个笑容,也许还是带着祝福的意味在里面吧……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底教养院”。
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
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马修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昂克,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调皮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但却是一厢情愿。
最后因为失火事件被校长解雇,临走前带走了佩皮诺(Pépinot adulte)。
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引人深思熊孩子并不天生就是熊孩子,熊孩子是可以经过引导走向正轨,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
音乐,真的是心灵的窗户。
莫翰奇每一次独唱我都热泪盈眶.
关于教育、学校和老师,我们只有这两种想象,看得我绝望。
不知道哪里把我感动了 你又要发展第二春 又要成为孩子的精神导师 还要和恶势力斗争 一共才90mins 不知道经典在哪儿
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没人生本向恶,只是无情的手把人推向了无尽的深渊。Morhange每一次天使般的独唱,总让我感动的浑身直起鸡皮疙瘩,特别是那纸飞机从窗口飞出,“感谢、再见”的小手一挥,那份感动,不言而喻。而最重要的,看这部电影不仅是好“看”,天籁的童声更是听觉的享受。★★★★☆
虽然一脸不良教育里的神父受相,but,很ok的嗓子
那漫天飘扬的纸飞机,是我的敬意
诶,也就结局比死亡诗社好那么一点。
太多毛病了。学生们怎么唱上歌就不调皮捣蛋了?男主征服孩子们的瞬间没有、感化没有,包括那个小痞子,怎么就和解了?感觉一切该讲的都没讲,唱唱就完事了。世事哪有这么简单?校长为什么要塑造成反派?本来就是问题孩子送到这的,怎么就完全变成他体罚孩子罪责一背就完事了?这样的话:最后一检举他,粗暴解决问题;还设置校长踢球丢飞机两场戏就都说不通。丢钱事件引发的禁止合唱团也没了下文。佩皮诺既然一直跟随男主又怎么使这帮人再无联系,又在影片开始去找皮埃尔的?即使他现在是有名的音乐家但触发事件是他母亲去世啊,又不是学监去世。明明很多可以讨论的有思想深度的话题,可惜导演什么都没碰
建议各位去看修女也疯狂第二部
剧情非常老套,可以说融合了这一题材电影的所有因素:叛逆的孩子,凶残的老师,错误的教育方式,初来乍到的菜鸟,孩子的美丽母亲或帅气父亲,还有音乐以及最后正义的伸张。<音乐之声>已经足够了。这部电影最值得人去看的是好听的法语歌曲和可爱的孩子。
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实用但精神可嘉,值得学习。
大年三十在CCTV6电影频道和家里人一起看,更加脉脉温情和心头涌动。
看这部电影,就像淋了一场温柔的雨。没有惊天动地的大起大落,只有音乐与师爱静静流淌
剧情老套,剧情转折不太自然
这种媚俗的片子,我下次清理碟柜时会扔掉的。这类题材,直接看《死亡诗社》吧,那才是大道。
无感,我喜欢剧情片不喜欢歌舞剧
看完后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虽然总有聚散时,但不变的那份师生情、同伴情却如春天般的那样永远盎然生机。
还是很套路的温情电影嘛
青春没有寒冬,音乐把耳朵叫醒。最后那漫天的纸飞机是与你告别最崇高的敬意。剧情还是没有太过于吸引我,不过音乐治愈的功效对我还是生效了。
一位老师教了一堆淘气鬼唱歌,以此感化各种问题学生,最后被校长赶走,孩子们依依不舍但不愿当面于是从窗口扔出自己叠的纸飞机给他送别…故事讲完了,好看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