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Memoria

主演:蒂尔达·斯文顿,艾格尼丝·布雷克,丹尼尔·希梅内斯·卡乔,赫罗尼莫·巴伦·林索瓦,胡安·帕布罗·乌雷戈,让娜·巴利巴尔,艾达·莫拉莱斯,康斯坦萨·古铁

类型:电影地区:哥伦比亚,泰国,法国,德国,墨西哥,卡塔尔,英国,中国大陆,瑞士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1

《记忆》剧照

记忆 剧照 NO.1记忆 剧照 NO.2记忆 剧照 NO.3记忆 剧照 NO.4记忆 剧照 NO.5记忆 剧照 NO.6记忆 剧照 NO.13记忆 剧照 NO.14记忆 剧照 NO.15记忆 剧照 NO.16记忆 剧照 NO.17记忆 剧照 NO.18记忆 剧照 NO.19记忆 剧照 NO.20

《记忆》剧情介绍

记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杰西卡·霍兰德(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是旅居哥伦比亚的欧洲人,她来到波哥大看望她生病的姐姐(艾格尼丝·布雷克 Agnes Brekke 饰)。因为总是听到奇怪的巨响,于是她试图去找寻幻听的根源,并由此开始了一场由幻想、偶遇与重逢组成的,与记忆和历史产生回响的旅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仙魔大战旅“奥”一家人智能伊夫私事第一季要做两次吗?睡前故事少林寺传奇仿形魔爱在大饭店南茜医院革命第四季烧酒战争头痛欲裂爱笑种梦室之白蛇传说黑子的篮球第75.5Q:最好的礼物花美男拉面店Oh!珠仁君敌营十八年2哈尔滨一九四四小吸血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坠爱地中海灰色气流死亡之谜希望今天遇见你黑岩射手巴不得爸爸...茶花村选举记超人:毁灭日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记忆》长篇影评

 1 )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可能会是电影界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在国内电影市场不是一个话题性的存在,在资深影迷心中却是一位不可错失的导演,泰国唯一获得金棕榈奖的导演,当代电影大师,魔幻制造者。

他的电影具有神奇魔力,一不小心完成心电感应,就能把人吸进去。

《记忆》是他的电影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上映,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自然是影迷们的狂欢节。

很多人说,阿彼察邦的电影是催眠的,适合给失眠的人做治疗,这带着一点戏谑的口吻,但也不全是毫无道理。

去情节化、非线线性、超验主义、固定长镜头、当代艺术,光看看这些词汇概述,就能劝退一部分观众。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能感应到他散淡冲和、无聊生活背后的神秘事物,就会有一些超乎想象的体验。

《记忆》里那一声声令人惊惧的巨响,突兀,诡谲,看似正常现象,却只有女主角杰西卡能听见,似乎是幻听。

睡在深夜的床上,走在街头,在录音室里,那冷不丁的巨响,会突然冒出来,这是心魔也是心病,没人能了解她的惶惑和心神不宁。

她求助医生,医生不开药,怕她药物上瘾,只发给她一本读本“疗心”。

阿彼察邦说,他的电影不想去讲通俗意义上大众所认识的故事,大家看他的电影,开动感官,自由去感受就好,主观驱动一切,感受到什么就是什么。

在形散与神散之间,他的电影还是有始终如一的母题和表现方式,从《热带疾病》、《祝福》就开始了。

他的角色始终被某种难以言说的神秘事物缠绕,他们沉默,发呆,陷入空茫,焦灼内心,虚实接驳的时空,隐形的东西紧紧锁住了角色,他们要脱身、要放松,就要跟这些东西博弈或者和他们融成一体。

同样是痴迷固定长镜头的导演,这也是阿彼察邦最明显区别于蔡明亮的地方。

而广场舞、挖掘机这些导演喜爱的元素,也让阿邦的电影更生活化。

《祝福》患有皮肤病,越境偷渡不能见光的打工者;《《热带疾病》里身份困惑、互相追逐亲昵的两个男青年,透明发光的树,有人夜行丛林,变成老虎;《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里被亡灵纠缠的活人;恋爱症候群》医院里近乎失语的人们;《幻墓乐园》得了嗜睡症的士兵们;都在和未知事物纠缠。

《记忆》里蒂尔达.斯文顿饰演的杰西卡,从欧洲来到南美看望生病的姐姐,脑海自动出现了一个陌生声音,困扰不已,就此踏上了“寻根之旅”。

在某个偏远小镇,她意外邂逅了在水边杀鱼的埃尔南,这个男人自称记忆超群,拥有过目不忘的能量,深受记忆之苦,多年来不看电视、不听收音机,不看报纸,怕上面的信息让他无法消化。

《记忆》离开了导演熟悉的泰国,离开他喜欢用的演员,来到南美洲哥伦比亚,这里有着故乡一样的热带景观,生活在灵魂与肉身割据的平凡生活中的人们。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没有陌生感,就像回到另一个故乡,拍摄过程异常娴熟流畅。

当我们知道声音的来源,真相也许会让人吃惊(比《热带疾病》的老虎还吃惊吗?

),这种离间出来的魔幻效果,和哥伦比亚大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何其相似,也许这也是导演选择到这片土地拍片的理由之一。

某种意义上,阿彼察邦也许就是影迷心中的马尔克斯,只是他还在创作的黄金期,需要继续去实验新东西,打破已有成绩,继续拍出足够深沉鲜活的作品,让一切顺理成章。

观看《记忆》确实有门槛,不定人人适合。

大众认知的所谓“闷片”,多半来于一动不动的长镜头,长时间凝望,期间却没发生什么事情,一切静穆如斯,观众只能看演员的面貌,眼神,甚至一动不动发呆,瞌睡袭来。

在这里,时间的流速被有意放缓,走得比平时慢,观众容易出神、分心,但这种神定,常常蕴含着看不见的张力,观众和角色一起感知时间流过身体、流过银幕,感知百无来聊背后的虚空和坍塌,然后释然。

城里一场淅淅沥沥的雨,彤云密布的小镇天空,一场溪边的交谈……,当每天机械地刮鱼鳞的男人埃尔南,睁着眼死去一般熟睡草地,女主角静默地坐在水边,某种东西复活了,这些来自自然界的声音,带着密电码,能让身体通电。

身临其境的穿越体验,带你穿过银幕,和角色一起淋雨,听溪水潺潺,昼夜不息流向远方,流向记忆深处。

要知道,很多电影尤其商业片,是没有耐心去让你感受这些冗长而又细腻的逝者如斯夫的场景和声响。

杰西卡和埃尔南在小镇邻溪的房间低语,讲述自己的故事,最后通过双手交换、读取记忆,窗外婆娑的芭蕉叶,战乱离散中人们的声音采样,让时间流逝变得清晰可以感知,万物缄默,浸润无声,记忆实现了通感。

 2 ) 治疗失眠有奇效

冲着Tilda Swinton和92%的RT评分去看了这个电影。

它创下两项纪录:1. 最快令我入睡(第三个镜头我就睡着啦)2. 睡着次数最多(大概断断续续睡着了十几次)通常在电影院里醒来之后,我第一秒的本能反应是,要么羞愧,要么生气。

但是这个片子给了我全新的体验:因为睡得很舒服,我觉得这电影没有对不起我,我也没有对不起它。

有一个很长很长的镜头,大概有五分钟,也许十分钟,镜头里的人也躺在草地上睡觉。

我一觉醒来,他还在草地上睡着。

我定了定神,观察到草叶在微微晃动,才确定电影还在放着,没有卡住。

环顾四周,右边和后面的观众都睡着了。

前排还传来轻微的呼噜声。

简直surreal。

我觉得我应该把这个片子下载下来,失眠的时候就看看,应该有奇效。

南美山区的小村庄风景还是很美的。

我特别喜欢刮鱼鳞那段对话。

Tilda Swinton的西班牙语说的也挺好,有一点口音,但是很动听。

 3 )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记忆》拍摄日志(四)

图片转自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推特 文 / 乔瓦尼·马奇尼·卡米亚(Giovanni Marchini Camia)第二十一日——2019年9月16日,星期一在影片的后半段,杰西卡和阿涅丝来到皮豪,一个位于金迪奥省西部的小镇。

我们将在这里拍摄四个星期。

这是一片古色古香的清净之地,坐落在青山翠谷之间,仿佛是一个时间已经停止的世外桃源。

镇上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旅游业,只有咖啡和大蕉种植还称得上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所有房子都是根据传统的茅屋(baharequ)风格建造而成,但是门和百叶窗却涂上了鲜艳的色彩。

男人们穿着庞乔斗篷和阔边帽,经常骑着马穿街过巷,当他们光顾商店或酒吧的时候会把马拴在门外,就像西部片里的人一样。

中央广场,也是镇上唯一的广场,周围一圈全是咖啡馆,商家把桌椅都摆到了人行道上。

广场上整天都有人坐着喝咖啡,给这个小镇平添了一份悠闲的社交氛围。

我们的出现当然受到了当地人的关注,但却是一种与在波哥大时天差地别的体验。

在波哥大,无论我们什么时候上街拍摄,整个剧组都不得不与无一例外怀有敌意的市民斗智斗勇。

有一回,我们在城区广场隔了一小块区域进行拍摄,但那正是人们下班的高峰期,所以差点引发了一场骚乱。

今天,我们租下了其中一间咖啡馆,然后封锁了咖啡馆门前的主干道,但那群小镇居民从头到尾都只是好奇地守在拍摄场地边上围观。

在拍摄隔街镜头的时候,还有三个小男孩偷偷穿过警戒线,坐到了摄影机的旁边。

如果他们仨没有被赶走,其他人就会有样学样,那么很快阿彼察邦的两边就会有十几个孩子排排坐了。

看到哥伦比亚电视明星埃尔金(Elkin)出场,人群当中有一个人指着他兴奋地喊道:“那不是埃尔金·迪亚兹吗?

”(¿Es Elkin Díaz?

)最兴高采烈的则莫过于那些被征召为群众演员的小镇居民,他们要坐在咖啡馆一张张餐桌旁扮演食客。

阿彼察邦为了理想的构图一遍又一遍要求他们更换座位,看着他们既开心又困惑的表情特别有趣。

当摄影机开动的时候,一对上了年纪的男人真的进入了他们的角色,两个人一边谈笑风生,一边也放开了身体做起大开大合的肢体动作;拍摄到一半的时候,其中一个甚至在另一个的背上重重地拍了一下。

可惜的是,我很确定他们根本不在画面里。

第二十五日——2019年9月20日,星期五皮豪有一个能让外人即刻产生的印象,就是无论在街头还是在巷尾都能碰到闲逛的狗。

虽然大多数都不过是流浪狗,但它们与小镇居民的相处却真的特别和谐,甚至可以在咖啡馆自由的出入。

显然,镇政府每天都有安排给流浪狗喂食,而且每三个月给它们洗一次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它们可以那么干净,会那么友善,也侧面说明了这个小镇有一种强烈的社区意识。

一只金色皮毛的杂种狗每天都会在拍摄地点出没,剧组的人便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微笑”,因为它从来都是一副沉浸在幸福当中的感觉。

今晚,当杰西卡和阿涅丝一起坐在广场上的镜头即将开拍时,它自然而然地踱将过去,躺在了她们的脚边。

阿彼察邦马上决定让它留在画面中,然后才喊了“开拍”。

一小时十分钟之后,它还留在那里。

尽管从来没有给它喂过阿雷帕玉米饼——一种比墨西哥薄馅饼更厚的玉米饼,用不同的淀粉和成,算是哥伦比亚最日常的一种食物——但演员们吃的这种玉米饼很可能就是它天天来这里报到的初衷。

另一方面,蒂尔达却吃了太多玉米饼。

每次拍摄让娜都只是小小地咬一口,而蒂尔达则不管摄影机是否开着都会津津有味地啃她的玉米饼。

每次采访,蒂尔达都坚持不要把她当作一个演员,而正是这种自我定位让她每一次的表演都焕然一新,远离模式化的方法派表演:每拍完一条,她都会从角色中脱身出来,和身边碰到的任何人开个玩笑,她总是在片场里开玩笑,总是能听到她的声音,而且她好像对所有甜蜜的东西都抱持着无限的胃口。

蒂尔达的个性不能和她的表演分割开来,因为她最显著的特征恰恰就是非常敏锐的感知能力,还有就是与一个专业人士应该具备的严肃气质完全相反的孩子般的热情。

“当我和乔(Joe)一起工作的时候,我经常会想到德里克·贾曼(Derek Jarman),”当我提出这个话题时,她便坦白地告诉我。

“德里克·贾曼是我的起点,他是我的学校,他是我的家。

他不是电影科班出身。

我也不把乔当作专业人士,所以这是我的舒适区。

我把‘业余’这个词视为最高的赞美,我也喜欢称自己为业余爱好者,这算是一种自我肯定吧。

”乔瓦尼·马奇尼·卡米亚,常驻柏林的作家,美梦成真出版社的联合创办人。

2020年2月21日发表于《电影评论》(filmcomment)2021年3月16日译于杭州原文地址:https://www.filmcomment.com/blog/set-diary-apichatpong-weerasethakuls-memoria-pt-4/

 4 ) 冥想和超现实之旅

杰西卡(蒂尔达·斯文顿饰)以一个苏格兰女人的身份在哥伦比亚旅行。

当她在公寓睡觉时,半夜里听到一声沉闷的巨响,她被惊醒了。

而这个巨响只有她自己可以听到,还有银幕前的观众。

因此她向一个年轻的音乐工程师寻求帮助,将她听到的巨响以电子音轨的方式追踪下来。

这声巨响“如同来自地壳一般”震撼,并快速地侵入她的生活之中。

工作室里的这些场景节奏很慢却有其自身的魅力。

技术员首先从电影声音库中寻找素材,然后根据蒂尔达的描述在声音上加以完善,此时他好像一个机器人形象一样。

到了后面,如同阿彼察邦在其他电影中经常做的那样,许多场景设置是开放的或暗示的。

有些场景似乎根本没有线索。

最后杰西卡在乡下的一条小河边和赫尔南坐在一起,这个男人对她说他一生中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村庄。

他可以完整地记住所有的事情,却没有进一步体验的能力。

他自己比作一个硬盘,并向杰西卡解释说,她可能是类似于天线的东西,特别容易接受他的记忆,所有的东西。

因为她一次又一次听到的 "砰 "声来自于他的记忆。

影片最后出现了一个典型的、惊喜的阿彼察邦小特效时刻,向观众展示了这个爆炸是如何产生的。

导演这里玩的记忆的游戏不仅包括声音和故事,还包括考古学、图书馆研究和人类学。

Memoria成为一种跨越多种渠道的体验。

一种冥想,一种练习,一种刺激。

电影中出现很多长达数分钟的静止镜头,观众可以闭上眼睛,仔细听现场的风声、树声和水声,这是独属于大银幕的享受,一种沉浸式体验。

电影没有任何配乐,全部使用自然声音,观众的心态很平静,如同冥想打坐,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自己的呼吸声。

影片中还提到:萨尔瓦多·达利是唯一参透世界真相的人,之后转场马上出现了一个折叠放置在柱子上的钟表,暗含达利的名作《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在这里,柔软的时钟和枯死的树枝、蚂蚁、怪物表象中暗含了一种危机,隐喻了人本能的惶恐不安和对时间流逝的畏惧,如同平静如水的的影片中那个不定期响起的巨响,给观众和杰西卡带来紧张的情绪。

杰西卡记忆中已经死去的牙医其实还活着,调音师时而存在,时而不存在,说明记忆是非常模糊暧昧的,或者阿彼察邦就是想塑造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世界,寻找音乐师的事情到底发生了吗?

牙医到底是死是活?

我们无从知晓,但是音乐师与赫尔南一样,都是充当了一个机器人般的存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蒂尔达-斯文顿作为执行制片人外,贾樟柯、北京艺术中心、Arte、柏林-勃兰登堡传媒公司等

 5 ) 长片不是电影的最终归宿:阿彼察邦与短片精神

“不要认为长片使你的最终目的地。

Minute and Apichatpong“长片不是电影的最终目的地”,当听到阿彼察邦如此论及短片与电影之关系时,一个被当下电影工业体系遮蔽的问题再次浮现:什么是电影?

抑或什么是电影精神?

《记忆》是一部后劲很大的电影,虽然它场景相对单一,不依赖剪辑且镜头缓慢冗长,但它却是一部信息量非常巨大充盈的电影,我曾把这部电影视为是一个关于“记忆”的图集。

一方面,它总是用最简洁的画面与缄默的对白,最大浓度地呈现与记忆有关的各种表征;同时,某些对话部分又过于抽象,包含对记忆主题的多重指涉与深刻思考。

电影不以长短论高下,但显然我们对于具有更大时长的电影总是抱有更大的敬意,我们称他们为:史诗巨制、恢弘制作,比如阿贝·尔冈斯1927年拍摄的长达5个半小时的《拿破仑》(333分钟),比如西贝尔伯格在1977年拍摄的442分钟的《希特勒:一部德国的电影》,比如《死灵魂》(496分钟),比如实验电影如香尔特·阿克曼的《让娜·迪尔曼》(201分钟)和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485分钟),当然也有像在美术馆展出的影像艺术那种挑战传统电影观影模式的《钟》和《24小时惊魂记》,这两部作品都是24小时。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电影这一门艺术形式在早期并无具体的影像时长规定。

虽然是囿于电影制作技术的发展,电影诞生时的早期默片只能拍摄一卷照片所记录的最大时长,但是电影长度并不是困扰电影发展的核心问题。

随着后来制作技术的发展,电影制作时长不再受技术所限,但它却向电影院放映制度或者说电影工业妥协。

人们似乎默认了90分钟是人类观影的最佳时段,并最终形成某种电影时长共识:90-120分钟的电影长度。

不能说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是受资本影响/侵蚀最大的,但至少在影像时长上,它作出了巨大的妥协。

与其说90分钟是对人类感知模式的最佳调配,不如说是资本对人类观看模式的规训。

黑色立方体成为资本规训大众审美的典型例证,以至于我们产生一种去电影院看一部180分钟的电影会比看一部90分钟电影更“赚到了”的感觉。

一切都在“精打细算”,而艺术价值则被弃之一边。

如此来看,当下的短片属于一种“抵制美学”,它是对标准电影制式的反叛。

这就是我所谓的“短片精神”,它践行了早期电影的实验传统,短片具有一种自觉意识,不要被工业体系规训,就从影片时长开始。

60分钟以内的短片显然是“自绝于影院”的,可以说没有一个电影院会去放映一部60分钟以内的电影,因为它太不“经济”,对电影院来说,难道要对一部60分钟的电影收一半的票价吗?

而对观众来说也不“经济”,他们整顿妆容走进电影院,还没开始打开爆米花影片就已经放映一半了,这对得起自己对镜梳妆外出社交的花费吗?

一切都被规训以至于问题不再被提出。

再论及电影行业内部,多数从事电影行业的新人都因为拍摄资本限制而选择拍摄短片,从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要求时长更低,到很多导演都从广告行业开始做起而后转型到电影行业,他们都先天的认为拍摄短片是为以后能够指导一部长片做准备,短片更好掌控,适合练习。

也许在操作层面上短片的确比长片更好“掌控”,但在影像内在精神上,在艺术造诣上,显然不会以长短论英雄。

每一个怀揣电影梦的人都立志拍一部长片,在他们眼里,短片称不上是电影。

而阿彼察邦反诉告诉我们:“不要总试图拍摄长片,短片也可以成为探索多种表达的一种方式。

”短片具有比电影院的电影“更电影”的精神。

再次回到《记忆》,我觉得这部电影是用制作短片的精神拍摄的。

一方面,整部电影几乎可以均等的分为前后两部分,对应着女主人公遇到的两个不同的埃尔南,第一部分女主角始终为自己的“异响综合症”所困扰,第二部分则是借助第二位埃尔南解开病症的迷思。

同时,阿比查邦镜头之间松散的连结,每一个独立的镜头段落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其中很多无对话的段落完全可以独立于整部电影之外,缺省这些段落,电影的叙事完整性丝毫不受影响。

更重要的是,整部电影是通过氛围的营造,通过一种气态与气态影像之间的流溢整合在一起的,而这是一种内在的气态连贯性。

电影的表面叙事的不连贯让这部电影变得难以理解,而这也使得这部电影像是由多个短片拼贴而成。

而我却倾向于将之理解为一种电影与短片的共通性,在阿彼察邦眼中,电影不分长短,它们具有共同的影像气氛/气质/流动性。

而只是对于观众来说,长片放大了“用短片精神拍摄的”电影的断裂感和陌异感。

于此,重提电影的短片精神,就是回归早期电影的实验精神,就是从电影工业对电影艺术的规训中逃逸出来,就是让电影回归电影让艺术回归艺术。

长片不是电影的归宿,借着这句话,我们也许能更好的进入《记忆》这部作品。

 6 ) 长评 | 声音的追逐和取消:经由阿彼察邦的《记忆》到其它

文 / 唯唯全文约4700字 阅读需要12分钟 “我觉得自己看到了囚犯” ——《1951年的欧洲》 Ⅰ吉尔·德勒兹在与帕斯卡·博尼泽和让·纳博尼的访谈中谈到,“……我看到工厂,便认为看到囚犯……这不是一种线性的延续,而是一种循环,两种影像围绕着一个真实与想象不可分的点互相不停地追逐着。

可以说,实在的影像与虚幻的影像在结晶。

”(《电影手册》第352期,1983.9.13)这是一个美妙的说法。

我们认为德勒兹经由新现实主义的影像看到了什么?

或许是一种逻辑,一种经验,一场与电影握手言和的姿态。

德勒兹从罗西里尼的杰作《1951年的欧洲》挖掘出了后来被他称作“晶体符号”的教育法(我总是称它为教育法,就像戈达尔的整个影像教育法正在变得可能),他看到的不是“图像-表意”这一粗浅的二元结构,而是“看见”(这一最为本体论的动作)被一个轻巧且全新的系统移植,而后成为从未有过的清晰的主体站在我们面前。

就像德勒兹借由罗伯特-格里耶所说,描绘代替了客体。

现代电影最为鲜明的例子可能来自两部杰作:莫莱蒂的《我的母亲》与卡拉克斯的《神圣车行》。

“请让演员站在角色身旁!

”一个更为隐晦的谜团,莫莱蒂发现了表演的精神,他使精神站立在电影身旁:这或许隐藏着一种和布列松电影的有趣对照?

布列松式的精神确定沉浸在画外空间,而莫莱蒂在图像和言辞的唤起中寻找答案。

然而更为极端的例子恐怕来自德尼·拉旺的身体——他直接成为了场面调度!

我们看到他的身体自如的变化并隐身在多个影像里:疯狂的神经喜剧?

老套的家庭片?

诡异的数字电影?

但德尼·拉旺从不参与选择(事实上影像不需要被选择,他总是停留在那里),卡拉克斯与莫莱蒂一致,他们共享一个纯粹的,剔透的,如晶体般的核心,而我们仿佛看到的仅仅是数个身体与精神的纠缠?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意识到两个,甚至是数个影像在一部电影里的诞生和相拥。

“We should have a see-saw movement.”《何处安放你藏起的笑容?

》里,达尼埃尔·于伊耶在剪辑台前说出这么一句话。

“a see-saw movement”,一个摇摆不定的、往复的动作。

于伊耶和斯特劳布在《西西里岛》寻找那一抹潜藏的笑容,实质上,这不正是最为直接的、创作者对图像的反复思索而达成影像最终形态的过程?

我总是反复强调这一点:图像的本能就放置在那里,它经由作者的提纯和强化,在真实和想象二点之间来回追逐;它总是拒绝被阐释。

阐释是暴力的、不由分说的,阐释永远跟想象力和直觉无关,它需要的是我们意识到,影像的本能来自最通感的逻辑。

“影像从来不是孤立的”,德勒兹强调道。

影像总是与别处发生关系,它随时可能与精神的,虚幻的或反映的影像产生联系。

但在之前谈到的例子里,我们总是忽略了声音。

在德勒兹的那个时代,图像几乎占领了全部的统治地位,然而声音所带给我们的经验也可能是全新的,它总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带领我们去走近来自听觉的领域。

所幸阿彼察邦的电影找到了我们。

《记忆》令我们听到、察觉到了声音的追逐。

Ⅱ机械感。

我们是否会因为有着强烈机械感意图的影像而忽略其图像的存在吗?

这里说的不是布列松电影里的模特表演,事实上,恰如《梦想者四夜》的开头,雅克搭车时大拇指朝后方指的手势已然具备音乐性的强度:手部的运动是吸引我们(同时也是摄影机)的一个点,在近乎机械、重复的步调中,节奏作为具备图像意义的元件诞生。

而后在接下来的一个镜头内——就像我们同时可以在塔蒂的电影找到的——几何且成散点状的城市空间,一个看似僵死(机械总是带给我恐怖感)的空间实则充满音乐性的活力(它甚至非常幽默)。

在阿彼察邦的新片《记忆》里,机械感,一个最为直观的经验总是遍布全片。

这不仅源自蒂尔达·斯文顿近乎僵直、神秘主义的表演(当然,我对神秘主义这一词的确定有待商榷)所带给我们的“表情符号”的作用,同时图像内在元件的拼贴也令我们感到困惑。

一个最自然和带有原始意向的图景却有着机械般的共振,事实上同塞拉电影里所展现的一般,我们对于自然的想象和观测实质呈现的是工业的光泽。

但是,当一个单镜头呈现绝对的凝滞和机械时,声音或许将逃逸出来——它远离了图层,使得其自身重获更具体的身形。

就像德莱叶的杰作《圣女贞德受难记》里的特写,尽管它的活性丰沛、具有明确的感染力,但其精神性(恰如德勒兹所言,第五维的升腾)逃逸了出来,来到直觉的场域。

最恰当的例子可能来自蒂尔达·斯文顿饰演的杰西卡与中年埃尔南在屋里的谈话的镜头,此时杰西卡成为了文本所揭示的“天线”的喻体。

几何视态的构图,极简的表演动作,全景带来的间离效果,这不是贝拉·塔尔电影里出现的“凝滞的时空”(这样的凝滞令我们看清了受难女人的身躯),而是纯粹的机械感:我们看不到身躯,甚至是杰西卡的落泪都很难察觉,而同时声音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如果我们将电影此前关于“声音-记忆”的讨论视作一个谜底(所谓“麦格芬”),那么此时将谜底和盘托出的则是声音的具现。

是声音挟藏着历史,也即民族的记忆,逃逸了出来。

它成为了乍现的那个身形。

在其早期作品里,阿彼察邦对待政治与民族历史的态度置于一个喻体的产生,例如《热带疾病》的虎灵,《幻梦墓园》里阿婆的紧睁不闭的眼睛,喻体的产生虽然在阿彼察邦的影像里有着幽暗的本质,它看上去并不具显,实则也仅是一个二元的构成。

喻体永远是封闭的,它总是拒绝敞开自己。

然而在《记忆》里,声音令我们找到了来自历史深处的谜团。

在哈内克可能唯一的杰作《隐藏摄影机》内,被诬陷的黑人父亲自杀,白人乔治站在跟前,在一个非常清晰的神经网络内,历史站在了我们跟前。

是通过看似与历史无关,实则一直背负历史阴霾的男人的死亡,法国政治不堪的历史的幽魂得以立身。

我们总是批判哈内克暴力的美学策略和狡猾的叙事内容,但事实上,正是其冷漠的书写方式(构图,运镜,所谓克制、冷峻的叙事方式)令历史以一个能够“被看见”的形象在影像内行走。

这不是一点经由彼岸所创作意义,而是以一点一以贯之,是历史窝藏在人类总体记忆的暗角从而被一个事件(注意不是“物件”,物件的历史观念往往是虚假的和造型的,类似安哲的电影)激活、触摸。

《记忆》同样,哥伦比亚的民族历史通过声音的再造被我们察觉。

而同时,在最后一镜的自然音响中,时间的塌缩和聚合令记忆(它同时是过去的,也是未来的,记忆拥有辨证未来的权力)重叠。

声音记载了事件,同时连接了历史,声音携手他们紧紧相连,并追逐起来,纠缠在一处。

这几乎是柏格森在《物质与记忆》里的立场,我们可以处在时间的任何一处,且总是存在一切绵延层面的同在的时间。

“我看到工厂,便认为看到囚犯……”“我听到了打斗和追逐,便认为听到(看到)哥伦比亚的殖民史……”这是知觉。

柏格森在关于知觉的讨论中,“听到”或“看到”实际是纠缠在一起的:我“看到”了却也“听到”,我“听到”了便仿佛我“看到”。

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知觉同样来自一种经验,这种“知觉-经验”的偶对在阿彼察邦电影里总是如影随形。

睡眠,知觉的剥夺与再造。

“我梦到了……”实际是知觉的再造。

而后这只狗被妹妹遗忘,是知觉的缺失造成时间的越步——中年埃尔南短暂的“死亡”,时间的越步;杰西卡被狗追寻,时间借由身躯绵延和漫步。

触碰,人类历史的可读与被读。

不是通过阅读历史文献而获取想象的知识,而是直接去触碰它,通过经验的抵达和传达传递电流般的直觉。

它几乎不再通过德勒兹所说晶体般的大脑得以被描绘,而是直接进入一种循环,历史和未来(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记忆》是一部科幻电影)在不停追逐着。

Ⅲ声音存在……彻底消失吗?

这并非《星际探索》与《地心引力》那种表面的“真空”,一个尝试去营造和塑形宇宙真空环境内声音的完全消除的技术主义处理,而是一次逃逸。

我再一次使用这个词汇,“逃逸”,在我所表明的意味里,逃逸代表着一次彻底的遁藏,但它并没有消失,而是留下需要去察觉到的意义。

班宁的《静态自杀》几乎是一部关于“逃逸”的电影,自然在逃逸,感官在逃逸,历史在逃逸,留下的是死亡的叙事和印象:不是可见的物的腐蚀、消败,而是状态、总体而非整体的离去。

《记忆》里声响的存在感之强烈,导致以下两个镜头的消音和静谧变得“刺耳”。

这是全片第一次失去了声音。

在杰西卡接听了来自埃尔南(也是哥伦比亚的历史)的记忆之后,她拒绝了一切的声响。

或许说,她“取消”了它们。

但是当杰西卡推开窗户后,声音涌入进来,而那声“异响”也在加快自己的“步伐”。

这声“异响”来自真正诡异的悖论,它听上去绝非来自自然深处的充满活力的声响,它听上去是如此的非人,但它却可以被用对自然的改造生成出来。

就像在青年埃尔南帮助杰西卡去合成声音的那场戏,不断的创造、截取、变幻,最后却融入了音乐里,成为旋律的一环——异质被消除了!

这声“异响”是异质的构成,而《记忆》则是消除异质甚至是异质变得更加和谐,与自然平行同调的过程。

这难道不是人类史的过程?

同时也可能是影像史的过程。

那么正是在这“取消”里,在短暂的静谧之中,声音的追逐带来了逃逸的结果,却留下新的意义和系统。

而同时我想提到的,正是阿克曼的《家乡的消息》,一部关于“取消”的杰作。

《家乡的消息》是一部散落主体的电影。

在摄影机的驻足凝望和横移里,城市和声音都是被描绘的事物。

《家乡的消息》不存在一个被彻底讲述的面貌,与《来自东方》一致,真正民主的影像来自拒绝讲述的凝思,而城市(在《来自东方》里是面孔)是一个历史经验和地景风貌的总和。

在《家乡的消息》里,我们听到了两种声音的追逐:城市的唤鸣(这是一个总体的声音,车流、行人的交谈、地铁……)与忧愁的人声(阿克曼诵读母亲寄给她的信),它们不断地追逐,几乎是情感和地景的平行和“叠画”,最终在最后的一个镜头里两者消失了。

取之而来的是第三重声音:自然之声。

海浪、风声、海鸥的鸣叫……之前从未出现过的来自自然的声响涌入,而我们再也无法听到人造的声响,城市,人声通通被阿克曼给“取消”了,就好像在此前自然之声在二者之前的藏匿。

自然之声的涌入带来的是二者的“取消”,而随之我们看到了纽约市的整体面貌——摄影机在远去,声音被“取消”,两者之间仿佛明确揭露了阿克曼对待家庭与犹太人历史的态度:它们总是一个谜。

它们总是被禁止接触。

而《记忆》里声音的“取消”和涌入可能意味着阿彼察邦对待历史的悲观主义的评论。

一个具备强烈政治意味和造型感的画面,没有任何声音,只有观望。

一个有着地层学意味的通讯声段进入,依然是静寂的声效处理,但这绝非慢电影最浅层的风格演习,而是唤起对历史的评论:一个修辞学的路径,我们需要评论历史,但同时历史已然风化,它不可捉摸(但可以接触),它是未知且悲观的。

它甚至不是知识,《记忆》里知识从来没有靠近过这段历史。

结语《托尼·厄德曼》的结尾,桑德拉·惠勒饰演的女儿戴上了父亲的面具,此时我们看到她的面孔发生了明显的异变。

这是一部有着晶莹剔透的核心的至纯的电影,它从不参杂任何的表象。

当女儿成为了一个异质——此前是父亲,父亲带上面具成为了破坏者,他们彼此纠缠、追逐,最终两人消除了异质(父亲在女儿的派对上扮演了一个怪物,而女儿却是裸体的)。

那些真正拥有纯净核心的电影,它们总能在二者(有时候是二者以上)的纠缠和螺旋中寻找如晶体般通透的面貌。

《记忆》与《家乡的消息》同样拥有着那些最通透的核心,因为我们最后发现,它们都消除了自身最表层的写作。

在叙事的神话中,一旦叙事被启动,它总是不可避免的沾染上混乱的喻体符号。

然而消除它,实质是声音的“取消”和符号的擦拭令我们相信它们不再彼此纠缠。

阿彼察邦和阿克曼都为我们带来了基于直觉的写作能力:“我觉得自己看到了囚犯”。

电影仿佛正在通过一种纯粹的光和音响与彼此发挥作用。

或许,声音的共振令我们发掘异质的脱落。

评分表

*四星制评分,最高★★★★,×代表零分。

往期推荐圆桌 | 2023戛纳补课·第7周:北野武《奏鸣曲》评论翻译 | 塔蒂礼赞长评 | 语气的辩证法

 7 ) 《记忆》:关于声音的“知识考古学”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6676.html声音被听见,声音被描述,声音被记录,声音被重复,这是声音具有“可见性”的知识,但是在可见之外是不是还有另一种声音?

它不可听见,它不可描述,它不可重复,它甚至是“无声”的存在。

声音的可见性与不可见性,指向了现实和记忆,但是在认识论意义上,是现实纠正记忆?

还是记忆重写现实?

这也许就是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试图要解决的问题,而他正是用“知识考古学”构建关于声音的两个维度,构建起关于人文科学发展的可能时间轴。

这两个被分开的关于声音的段落以杰西卡走出哥伦比亚麦德林来到偏僻小镇为及分界线。

这个来自英国的植物学家,在异域的麦德林醒来,是因为听到了一声巨响:朦胧之夜,一片寂静,突然巨响传来,床上坐起,是杰西卡的剪影,她呆坐在那里,面对着拉拢的窗帘,然后慢慢起身,镜头从她的剪影移过去,在黑暗中变成了黑屏,接着是微弱的光线,那是在镜子中出现的杰西卡,她走到了泛着银色光线的门旁边,打开门,是另一个房间,那扇窗户没有关闭,也没有遮挡光线的窗帘,窗口是一个鸟笼,笼中鸟没有睡觉,它们保持着有限的活动状态,杰西卡便背对着窗户缓缓坐下。

一个声音打开了黑暗笼罩的夜晚,打开了杰西卡可能的梦境,也打开了她对于声音溯源的历程。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用这样一种方式打开声音,似乎就是为了让声音成为可见的存在,因为杰西卡接下来的寻找就是为了确认声音如图像一样,具有某种可见性,甚至是对他人来说也具有可见性。

她去了姐姐正在住院的医院,听说了姐姐关于一只狗被撞到的梦;她和姐夫胡安一起,听到了他关于微生物秘密的诗歌,他希望她能将其翻译出来。

姐姐的那个梦,胡安的那些诗歌,对于杰西卡来说,都是让自己能进入关于声音的命名之中,因为在杰西卡看来,只有将自己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并找出和梦境、诗歌有关的联结关系,声音才会成为一个并不仅仅属于自己的噩梦。

这便是关于声音“知识考古学”的第一部分,杰西卡的努力,就是为了让声音成为可见的存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她通过寻找声音的相似性存在而命名声音——这便是知识的“同”时代。

杰西卡的努力最关键的一个举动是通过胡安的联系找到了音控工程师埃尔南。

当她去找埃尔南的时候,埃尔南正在操作台上听另外的声音,那是音乐的一部分,等埃尔南完成自己那部分之后,便问杰西卡听见的声音到底是什么?

于是杰西卡开始描述那个声音,而她的描述就在不停地让声音呈现出和其他物的相似性:她先是否定这个声音不是一首歌;然后她说这个声音像是“巨大的混凝土球,落在一处金属坑里”;于是埃尔南调出了一些声音,让杰西卡辨认,杰西卡纠正说,那球要小一点,接着再听,她说要更多一些泥土,然后再听,说似乎来自地心,再听,则还要圆润一点,深沉一点……声音是巨大混凝土球落在金属坑里发出的声音,声音是更小一点的球、再多一点泥土产生的声音,声音还要圆润和深沉一点……杰西卡就是通过不断地描述定义自己的声音,而埃尔南也通过杰西卡的描述修正自己的声音,杰西卡的描述,埃尔南的修正,一个在说一个在听,一个再听一个再说,声音的说和听便建立起了联系,它在两个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共识。

无疑,杰西卡的描述就是通过类比来揭示声音具有的相似性,所以这种声音是建立在“同”这一封闭系统里的,最后埃尔南将声音定格在60-100赫兹之间,并将其保存,尽管他对杰西卡说,声音的低音部分还取决于收听者的设备,但是这个在相似性中建立的声音,这个让两个人以及更多人听见的同一种声音,其实已经不再是那个真正的声音,它逃离了纯私人的感觉系统。

后来杰西卡和埃尔南见面时,埃尔南就给她听了这一段被合成、被制作的声音,它完全是可听可见的,埃尔南甚至说会收在自己的音乐专辑里,并取名为“妄想的深度”,但是会署上杰西卡的名字。

署上杰西卡的名字,仿佛这声音只归属于杰西卡这唯一的作者,但是在可见和可听甚至可传播的意义上,这个声音只是一种仿效意义上的物,它所建立的同一性关系使得声音被封闭在相似性的言说中。

而这种在相似性意义上命名的声音,无疑是脆弱的,甚至是病态的。

杰西卡确认这是可见的声音,所以她认为声音会让所有人听到,但是这无疑是自我的虚构:她以为这声音是从隔壁传来的,而且是装修的声音,但是胡安却告诉他,隔壁根本没有人在装修;在和姐姐、胡安以及孩子一起用餐时,他们讲起了那个叫安德烈的牙医,杰西卡说安德烈不是已经过世了吗?

胡安却告诉他,安德烈还活着;杰西卡再次去音乐工作室找埃尔南,那里的人却告诉她,这里没有这样一个人,杰西卡非常具体地说到了埃尔南的身高和体重,但是他们还是否定了这个人的存在,他们说这里只有保罗或者路易斯……隔壁没有在装修,牙医安德烈没有过世,埃尔南根本不存在,这些和声音有关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这使得杰西卡陷入了某种迷惘,而这也正是声音被相似性命名之后出现的问题:或者根本没有杰西卡听到的声音?

或者这真的是杰西卡在私人意义和病理学上的幻听?

她去找了医生,医生也明确告诉她患了幻听症,但是医生不建议服药,因为药物会形成依赖性,会使得人的意识逐渐麻木。

这是声音被相似性定义带来的后果,它就是一种病,就是对声音本身的丧失,而医生问她睡眠质量如何时,她却说:“我从不睡觉。

”不仅仅是声音本身在病理学上被定义,连杰西卡本人也变得不正常,她的发呆,她的迷失,她的焦虑,甚至她否认自己睡觉的生活,就像在夜晚的街上,面对那条尾随的狗,她变得小心翼翼,最后甚至变成了一种神经质。

这是关于声音的一种可见性的命名,但是当她来到那个偏僻的小镇,遇见了正在杀鱼的埃尔南,声音的知识考古学进入了不可见的维度。

她在溪边行走的时候,仿佛再一次听到了那个声音,于是偏过头仔细地听,这种身体语言变成了不正常的言说,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看见了在溪边剖鱼的埃尔南——这个和混音师一样名字的男人,无疑是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开始另一种声音诗学的显性标志:在城市的混音室里,埃尔南听见了杰西卡对声音的描述,埃尔南从声音素材中找出最相似的声音,埃尔南合成声音之后将其保存并成为可以让更多人听见的专辑一部分,但是那种可见的、可描述的、可传播的声音,只不过是一个无,因为杰西卡根本找不到他;但是在小溪边的埃尔南,却是一个从来没有离开过小镇的男人,是一个遵从“去的地方越多失去得也越多”信念的人,当然也是一个从来不做梦的人——正是从封闭的城市混音室到开放的乡村声音空间,“埃尔南”完成了一次蜕变,在这种蜕变中,声音的“知识考古学”才慢慢趋向于一种人文意义的记忆建构。

在乡村世界里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有拂面而过的微风,有悠闲自在的小鸟,它们组成了纯净的自然之声,而一生从未离开过的埃尔南也成为声音的化身,只不过在他的声音世界里,记忆变成一种包容历史和现实、虚构与真实,前世与今生的存在,它在破除声音相似性的“同”的世界中,建造了一个异域式的不可见的声音空间。

埃尔南说知道杰西卡住在哪里,“那里父亲曾开了电影院,我的哥哥是个侦探……”埃尔南告诉她曾有人抢走了自己的项链,还打了自己;埃尔南说自己能听得懂猴子的语言,世界万物都纳入到那一块卵石之中;埃尔南说自己曾经看到一对情侣,之后自己就出生了……埃尔南的故事是混合的,像所有的现实都变成了幻觉,就像那块卵石,容纳了万物,但是这种幻想又不是一种梦境,这个从来没有做过梦的人,在杰西卡的要求之下睡去时,眼睛是睁着的,杰西卡用手去探他的口,感觉像一个死去的人:他的一只手放在胸前,身体从来没有变化,任风吹过,静止而永恒。

这是进入记忆的一种仪式?

而在埃尔南醒来之后,杰西卡和他一起去了那间小屋,在屋子里杰西卡看到了桌子上的旋转叶片,玻璃下压着的发黄照片,以及那张有着蓝色被单的床,在那一刻和埃尔南有关的一切变成了对杰西卡记忆的唤醒:“是在这里,就是在这里,那晚发生的时候,我和其他人躲在床底下,他们在搜查我们……”这是那晚有关的记忆,这是和“我们”有关的记忆——它无疑超越了在私人意义的幻听,从而进入到了一种与“我们”有关的维度中。

但是埃尔南却对她说:“这不是你的记忆,你读取了我的记忆,我是记忆体……”记忆是可传递的,记忆是可转移的,记忆当然也是共享的,在那一刻,埃尔南不再是埃尔南,杰西卡也不再是杰西卡,他们在“我们”的层面上再次命名了声音:声音是一种语言的返回,是一种对于生命的体悟,是对于历史的发现,是人之所是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结合。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关于声音的“知识考古学”完成了对于人的重构,把人作为对象中,声音具有了一种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的意义:声音传来,是雨水滴落,是微风吹过,是海水翻滚,是孩子奔跑,是男女对话,甚至是打架是吵闹,这是一种不再被描述的存在,它就是自然本身;而对声音的溯源,也不再是那种相似性的存在,它甚至变成了原始森林中宛如外星飞船的存在,一声巨响传来,飞船起飞,越过天际,消失在天与地之间;声音更是指向了不可见的历史深处,马岗火山开始喷发,巨石碎片计划开始实施,考古研究进一步拓展……从现实深入历史,在纵深的世界里,声音就是记忆,而这种记忆直接建立的层级的知识考古学对于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来说,也是一个异的存在,或者正是通过这种对声音的溯源,对可见不可见的记忆的追寻,发现属于全人类的知识编码,从而读取一种集体的人文寓言——公路建设工程中发现的那些遗骸,那块头骨中因为祭祀而留存的洞,以及深埋于地下的木头吸附了水才能长久,这些都是人类记忆的一次整理,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通过杰西卡,将声音变成了记忆,并在对话中展开了对于文明的探寻。

但是这种“知识考古学”是不是在另一个意义上还是一种可见的、被描述的存在?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用电影的方式制造了声音,声音依然是如埃尔南一样是合成的,甚至他必须用电影技法将声音可见化,于是,杰西卡“幻听”意义上的声音变成了让观众都能听见的声音:声音产生,于是小区里所有的车辆都发出了警报声,这完全是真实的,是可见的;在街上,杰西卡听到了类似枪声的声音,这也不是属于杰西卡一个人的幻听,是因为路上有男子卧倒了,然后匆匆起身,旁人也在围观;甚至最后属于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被听见——声音是真实的,声音是正常的,声音在传播,声音被合成,当所有的声音都变成了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制造的声音,那些深埋于历史之中不可见的记忆如何被真正挖掘出来

 8 ) 圆桌 |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记忆》

参与人:出口 橙子 唯唯 铜TT Current89 FF Sum emf Anni日期:2023/6/29全文约7200字 阅读需要18分钟 于戛纳主竞赛首映两年后,《记忆》终于如约登陆内地院线。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我们曾一致认同其为最好的当代电影作者之一,但对于这部在异国他乡拍摄的最新作,共识只剩下一个:这是一部与阿彼察邦前作有着鲜明差异性的作品。

我们的话题也正从此处开始。

Anni在我看来,《记忆》最有别于阿彼察邦前作的,是它竟然成为了一部精致的电影。

这种精致体现为其庄严、沉默、静止的姿态,几乎是典型的欧洲“作者大片”式的,我们再难以看到《热带疾病》中互相舔舐双手的原始而色情的冲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刻意压低的性冷淡气氛;体现为它对影像的严苛的控制和精湛的把握,这种控制和把握使本应从自然中持续涌现的丰沛的物质性(以及随之而来的某种超验的魔力)如今被强力地限定在一个事先锚定的抽象结构中,这显然颠倒了他前作中一以贯之的抽象与具象的辩证地位;更体现在其对某种体系化的电影方法的自知之明——如果所有人都在谈论“声音”,恰恰证明了这已(至少部分地)成为一个概念化之物,甚至某种风格营销。

因此,《记忆》无疑是阿彼察邦的一次转向,或许是因为对大投资和跨国制片的初次涉足,或许是因为他自身的经验的改变:例如,我们难以想象以前的他会拍摄诸如参观艺术展、在高级餐厅用餐的场景。

Memoria (2021) 橙子所以这部比较无感的原因可能就是这种离开了比较熟悉的环境后很难把握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感觉阿彼察邦之前的作品总能迅速的构建起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细腻的情绪关系)。

即使杰西卡被设置成一种外来者的姿态,也有很难发现比较奏效的利用。

FF选择蒂尔达·斯文顿饰演杰西卡可以说是对这种“欧洲”式的精致感最大的加强,即使我们能看到她穿梭于哥伦比亚的市镇、森林当中,她的行动和姿态似乎更适配于那些精致和现代的室内场景,也就是影片的前半部分。

以一个穿梭和探寻的角度出发,杰西卡很好地完成了一次任务,或者说游记。

但可以令观众恍惚,并打通我们内心(记忆)与这部电影的一个自洽而抽象的世界的,往往与杰西卡无关,她是一个糟糕的演员吗?

Memoria (2021) Anni同意,可以说她从相貌到表演方法都是完全异质的。

如果说《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中的鬼魂和红眼猩猩虽然都是完全超验的存在,但却又都是一个完全自洽且可信的“另一个世界”(如斯德潘·德罗姆所说,阿彼察邦的电影不是一次叙述,而是一个世界)中的一些有机元素,那么斯文顿则是一个机械的、陌异的、外星人式的演员,像是《皮囊之下》中的约翰逊和《夜以继日》中的唐田;但至少在《记忆》中,我很难将这些特性用作褒义的形容。

她只能作为一个概念上的视角,但却无法有效分享给我们她的感知。

因此,尽管她在每一个场景中都极尽全力去触摸、去观看、去感受,但最终只是创造出了一连串富有设计感的造型而已。

唯唯蒂尔达·斯文顿的表演或许达到了阿彼察邦想要的那种“机械感”的效果,我认为这也是Anni所说的“精致的电影”的一个论证。

她的表演,或者说她极力想塑形的躯体已经成为一个机器,一个元件,她仿佛本身就在运作《记忆》这庞大的符码系统。

我们曾经看到了大量的关乎于机器人的表演:剪刀手爱德华,《银翼杀手》里的反派,但是他们的表演并不参与符码的运作,而是共享它们。

蒂尔达的表演如此的疏离和“机械化”也是因为她只是一个正在运作的元件,而非一个主体。

emf我没有看过阿彼察邦的其他作品,但我觉得也许正是这种精致和抽象性使这部电影最关键的段落(在我看来)几乎完全失去了任何意义上的说服力。

故事中理应进行的递进成为了格格不入的生硬嫁接。

铜TTJessica(又:我觉得这个名字极好,有种“某个异邦人”之感,不具特征,然而外语和蒂尔达的脸庞已充满特征,如果她没有名字,或叫一个更特殊的名字好像都会没那么合适)见医生一段,医生的话语、行动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很多这样的医生,而Jessica在这一段的表演也符合我们对于“城市精神症”的刻板印象,她对于药物的态度似乎过于明确了。

而与前半段其与狗、与朋友吃饭、独自在建筑和街道上游荡时紧绷却自由、独立的状态有些矛盾,在这一段Jessica不知为何一下子变得单薄、羸弱,响声也似乎失去了其多义性,变成一种简单的困扰。

Memoria (2021) 唯唯《记忆》与阿彼察邦前作的最大差异,可能来自于一个科学的方法论的介入。

此前我们在阿彼察邦电影里寻求文本的意义,会更靠近神话的隐喻系统,但是在《记忆》里第一次出现了科学的介入。

这不仅是类似《恋爱症候群》和《幻梦墓园》里医院作为一个生与死的纠缠的场所,而是科学真正开始指涉了文本。

类似考古学,植物学甚至地层学,它们都在阿彼察邦的影像里经历了某种转译,是对科学的再改造。

Memoria (2021) FF也许并不是一个科学和方法论的引入,如果是这样,我们在观看阿彼察邦之前的影片,是不会出现强烈的真实情感的,而会是更类似于那种蛮横无理的“奇幻片”。

例如《布米叔叔》中,阿彼察邦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需要医疗辅助工具来维生的男子的生活,只不过在记忆中,这些与“科学”相关的过程似乎成为了阿彼察邦着墨过多的非重点,难道阿彼察邦只是为了拍一部科普片?

唯唯是的,但是我们发现科学很难在其中“走出来”。

我之前提到的科学是指一个适合阐释文本的维度,在此前的阿彼察邦电影里,科学极少能够占领先地。

Anni我觉得科学的确在这里介入了,但是不是在文本的意义上;具体是考古学、植物学、地层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科学化的理念,一种机器的理念。

此前在阿彼察邦的作品中,世界是一种杂多丰饶的原始自然,魔幻和日常在其中实为同一血脉的分支,几乎不分彼此。

但《记忆》,正如TWY的长评中所写的,是一部关于机器的电影,一个由不同机器(其中包括斯文顿饰演的杰西卡)所组成的结构。

机器的特点是什么?

也许是它们的运作一定被目的所支配,它们不可能停留为自身,而必须生产出一点什么;并且它们之间没有原生的联系,而必须通过程式和系统互相连接。

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记忆》似乎总是在不断地在某几个核心概念之间打转:记忆、声音、考古学、哥伦比亚历史、死亡、经验的传递、外星生命……每一个概念几乎都在电影中被具体地、甚至经由台词直接抛出(回想《热带疾病》的神话,它是电影的底色并缠绕于文本各处,而当它真正显形时,也表现为老虎这样的原始图腾和互相对视这样具身的动作,而不是一个零件式的概念),并由机器——意义机器/文本机器——经过不断的运算,建立起某种隐喻的关联。

在阿彼察邦的以往作品中,我们可以说,关联从来不是依靠隐喻,而是依靠通感。

สัตว์ประหลาด (2004) emf电影中的“精致”和科学/技术元素确实能够表达独特的事物;最明显的无疑就是片中的声音,包括主角访问一位工程师去重构她听到的异响的场景:技术提供了一个简洁的抽象化平面,使得我们能够实时地——像主角实时聆听各种不同音效那样——经验特殊性,而又不掉出一种平和却有孕育能力的语境。

然而电影的高潮事件,以一种超自然的方式发生在一所乡间的神秘住宅中,尽管似乎意图要在一种解谜中扬弃这种借由技术元素达到的思辨文本,最终结果却更像一种疲弱的倒退,甚至给人前功尽弃的感觉。

Memoria (2021) FF我也看得很迷惑,但杰西卡却似乎大有所悟大为触动,这与前半部分由她的所到之处不断触发观众超验的观感是背道而驰的。

Current89谈及文本,很容易发现记忆和阿彼察邦前作之文本最根本的区辨。

在ta所有的东南亚前作中有种南传佛教背景的平行文本,总是存在一个时而在场进行扰动的因素,这点在《布米叔叔》中也许是强度最高的,体现为失去了时间概念的鬼猴(鬼猴从文本出发,当下是成片的红色幽光,在关于未来的梦中则是一组照片,真正实现了文本的融贯),而当这么一个文本被平行/倾斜或任一种姿态放置,阿彼察邦所做的在地性考察(以及人物作为地形/空间的附属物)不再有任何刻奇的外观了,以便在被可视化处理的多元历史中记忆的无序撷取中展示其中包含的声音幽灵,它原本就是无法被捕捉的,更不必说在这片异土,蒂尔达被陌异化的身体总有失去感应的时刻。

如果对比归乡的鬼猴和步入森林的蒂尔达,我们就能发现《记忆》时间绵延中的缺失之物。

握手的段落是不是发生了同样的“感应失效”?

ลุงบุญมีระลึกชาติ (2010) 唯唯这里说的平行/倾斜的姿态放置或许正是德勒兹评价斯诺的《中间时代》所做出的阐述:一个对垂直特权的严重质疑。

因为银幕是垂直的,但是影像所发生的地方确实平行/倾斜的,这是一个对于运动的考察。

而可读性也正是在此处被生发出来。

我之所以能阅读它是因为它牵扯到一个图解范畴的东西。

而斯诺运用机器挑战了它。

但是在阿彼察邦电影里,文化喻体/物件(还是说身躯)的平行也令我们发现其中的可读?

握手的段落有一个声音的电流反应,像是一个电台正在发生故障,无法接收信号。

这一段非常难绷,但或许可以为蒂尔达作为“机器”这样的一个论述提供确切的证据。

Memoria (2021) Current89其实我想说的是,阿彼察邦的电影是种行星电影,意味着ta的面向——向着广袤宇宙的本质上的开放。

而ta在东南亚所拍摄的诸多前作内,那些来自于南传佛教的文本造就的是从一个宇宙向另一个宇宙之间的过渡,以一种“倒错”的姿态实现秩序的轻移从而实现强度性continuum去融贯不同的实体,并且其中之一就是文本。

我想强调的就是阿彼察邦电影中可视化人类世的综合图景,“是否可读”尚是我的盲区。

唯唯行星电影是一个非常美妙的称呼。

在其中关于面向宇宙的面向,我会联想到马力克的部分电影,它在朝向上方缓步摇移的镜头是否也在揭示这个面向?

但是阿彼察邦电影的另一个面向确实朝向了文本的改造,这跟马力克电影里的方向非常不一样。

铜TT阿彼察邦电影(尤其短片)一向给我的感受是,精确地描摹一种模糊的情境——或许称之“印象”更恰当——来牵引观者联想和回溯个体经验,即,常常感到看阿彼察邦电影时,由模糊走向某种具体的过程是由观众自发完成的。

可能在目光停留在画面边缘的某一株植物的那一刻,可能在回忆起自己听到相同的声音的那一刻。

常常看到自己如同一条小狗,牵引我的绳长到看不见。

然而《记忆》的后三分之一似乎剥夺了这种自由,走向具体的情节叙事,老埃尔南出现后,更强制观众进入Jessica的确切困惑与情感记忆,甚至有一种“问题-解答”框架的隐隐显现。

Jessica与老埃尔南的对话就文本本身也略显薄弱。

除此以外,后1/3中“响声”似乎有些被滥用。

文本与表演走向单一之后,再美丽的固定镜头也显得冗长了。

emf在《记忆》中,我们最终见到异响的来源是一艘外星飞船(从此开始的结尾段落中,电影的叙述离开了主角的视角,尝试宣告一种神秘的普遍性),但讽刺的是,这时那些坠落般的声响反而突然变得浅薄,甚至比当初主角和我们在混音室里听到循环播放的音效文件还更像音效文件……

Memoria (2021) FF音响效果上的那个“砰”应该是别无二致,但正因为此时我们确认了它的来源,它带来的震撼感已完全替换成一种由earthy到达aerial的突兀升华——而非一种私密而又富有冲击力的撞击,对杰西卡而言只有她能听到,而对观众而言这还有对现代城市和政治结构的意外冲击,这种无法把控的能量恰恰是动人、甚至舒适的——而这种效果只能够使用一次,当然也是最后一次,此后我们只得到寂静。

Sum指明异响的来源同样是结构先在的一种表现,而这种对闭合的追求实际上削弱了原先声音所创就的魅力——前半部分之所以好的原因恰恰是在于它让我们意识到了声音的无定形,而原因的锚定让声音在概念系统上有所附着,轮廓的清晰化实际上意味着声音本身被抽象(尽管这只是部分的),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感受质的扁平。

Anni为什么会认为外星飞船的出现是对异响来源的祛魅呢?

对我来说这反而加剧了这个声音的不可解。

事实上,《记忆》从未声称这个声音是飞船的启动声,正如它也从未确认过它是杰西卡的“爆炸头”幻觉,或广播中的火山震动引发的声音一样。

这些不同的解释的叠加让这个声音更加深邃。

Memoria (2021) FF也许是因为此前的解释只存于无可视化的文本中,而在最后声画/谜题谜底合二为一。

Anni的确。

问题可能就出在,原本一直完全独立的声音在这里拥有了发声的实体,这一点让电影变得滑稽。

emf声音的不可解性一直存在。

可能我只是觉得整个高潮和结尾部分在表达上令我失望;这个声音中展现的奇趣,(我觉得)在主角遇见老艾尔南之后就鲜有出现。

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主角在神秘住宅的一块石头中体验到的记忆碎片是关于一个人被抢劫、殴打,其中的音响不能不令人想到她在混音室的电脑上瞥见、工程师顺便给她放过的“拳击腹部”和“撞树”音效文件。

这很可能是在给出一种心理学的解释;当然,这种解释的给出并不实质上影响电影的主题表达,但这一瞬间这给我的感觉完全是喜剧性、有点可笑的。

FF这个感觉有点牵强附合了,用这些微小的线索玩心理学把戏似乎从来不是阿彼察邦的意图。

Anni难道《记忆》不正是一部喜剧电影吗?

回想调音室那一场戏,人性化的机器(蹦蹦跳跳的按钮)和机器化的人(斯文顿)之间的交互,完全是雅克·塔蒂式的。

Memoria (2021) emf确实是这样!

但高潮场景的拍法,似乎并不想要我们如此思考……里维特电影中的超自然部分,比如说,则与此不同,有着某种根本上不妥协、粗糙而生硬的特性,那也是一种喜剧性,正是通过这种喜剧性它们才能确切地变得严肃。

除此之外,高潮部分的通感令我不满意的原因,也是因为那一部分选取的记忆——一段战争的记忆——或许过于符号化(考虑到杰西卡的英国人身份),以至于更像一种主题展览。

当然,因为某种原因被迫在家观看而错失了影院更理想的声学环境,也是一个因素。

Anni大家怎么看老艾尔南睡觉-假死的一段?

我非常喜欢这一段。

Memoria (2021) emf睡觉的一段很有意思。

不知道怎么讲,我觉得我可能没懂……但大致上,感觉这一段和之前以技术和现代性引出的奇趣是类似的,甚至更有力。

这个场景里的众多关系引人遐想。

它不像老艾尔南进行的那些神秘说教,以及高潮场景的通感那样由于单义的强制性而引发事物的剧烈贬值。

铜TT这段我不太喜欢,似乎没有丰富到可以解读的程度。

我认为是典型的发生在生活中要比拍下来更有意义的段落,在这一段中没有感受到影像呈现的必要性。

尤其不喜欢老埃尔南做鱼和睡觉时两次切到近景,在大银幕观看时扑面而来的目的性与段落、场景本身自然的感觉相悖。

Memoria (2021) FF对比《布米叔叔》,两者都具有强烈的凝固感,布米叔叔中也是在大致同等的时长中,进入一个近乎静态的世界——男子在山洞中仰望星空,此时插入了几张静态照片,对我而言,这是一种极其强烈的、被切割和沉思一般的体验。

ลุงบุญมีระลึกชาติ (2010) 出口以往我们分析一部电影会以表演/人物/故事/装置等等作为入口。

而《记忆》这部电影对我来说,镜头的每一次切换都会使观看到达一个我意想不到的位置上。

还有电影的镜头(们)好像不是均质的(而多数的电影都是);近一点的镜头在时间的发酵下会凸显人物的每一次细微的举动——电影迈出的步伐是微小的,电影是由tiny things组成的。

而远一点的镜头,在主体的轮廓之外——那些装置(树木、草地)几乎是静止的,并且占据的画面比例很大。

如果,不以通俗的景别/空间的概念去理解它。

那么首先,它与身体/话语的表达完全相反,后者是互动性的,与观众的眼神/心理作某种连接。

而前者,是被丢置在那里的,如果你有一秒不去注意它,时间就会把它略过……这就是它的特性:藏在树木-草丛(影像)背后的东西。

而长镜头——即时间——会把它揪出来?

Memoria (2021) emf写得很准确……这就是奇趣呀。

但最后部分的场景我感觉完全在违反这些。

出口好像是把背后的“怪物”完全暴露在外?

emf观众觉得这个“怪物”站得住脚的话,就会认同这部电影。

FF提出怪物这一名词是要把抽象的物质实体化吗,就像“名词”和“文本”这些东西的作用一样,但是如果在最后我们反对那一个谜底的话,不正是在说明我们更喜欢的是那些不可知和不可指的吗?

emf也许“知”或“指”容易令人失望。

但像这部电影后来的通感情节,我觉得也正是要把这种“指”转换为某种别的东西,从而达到上升而非坠毁吧。

既实现,又瓦解了“指”。

FF关于出口所说的,我认为专注于某个单一镜头(特指前半部分)的确容易被迷惑。

但只要我们稍稍连接一下其前后的布局,就已经可以简单窥见美丽之处。

例如杰西卡在认识艾尔南之前她会先与他共同倾听一段古典乐,而在一大段电影时间之后,她来到录音室大楼寻人,找不到艾尔南却遇到了一段爵士乐。

人消失了,音乐却出现了,这种超越性的想象极其动人。

Memoria (2021) 唯唯在这一次的观看中,因为是首次在大银幕上重新观看《记忆》,一些细节,或者说一些视觉图像的元件所带来的效果被放大了数倍。

在FF所说的爵士乐的片段,我注意到蒂尔达·斯文顿旁边的一个演员的眨眼,由于他的眨眼过于频繁,使得我不得不被他的眨眼所吸引。

而与之相反的,是除了他其他演员犹如机器人般的表演,他们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呈现一个“天线”的作用,他们仿佛只是在接受音乐。

而眨眼,我记得在波德维尔的论述中,眨眼这一动作令我们摆脱了催眠,同时也摆脱了恐怖。

Memoria (2021) Anni可能出口所说的这种将物体“丢置”在静止中、然后令其在时间流逝中暴露自身动态(即生命力)的方法,就是睡觉那一段的某种谜底。

我们之所以会以为埃尔南是死去了而不是睡着,只不过是因为他呼吸的幅度和速度超越了观众的肉眼观察力的阈值(如果我们用电脑快进播放,那么他的呼吸将会非常明显)。

这种肉眼无法察觉的微小运动是电影——或者说所有影像——最具欺骗性的魔术之一,它无法被观测,只有在其对时间的漫长积分中才会暴露自身的存在,从而反证了时间的存在。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拍摄这样的运动在效果上等同于拍摄时间本身。

Memoria (2021)影史上对此有许多运用实例:《雨月物语》中幽冥和现实之间的平滑过渡,《盖瑞》中一场难以察觉但又无时无刻不再发生的日出,而《寂静之光》中则以这一魔术代替了德莱叶的神迹完成了一次复活。

较之以上,阿彼察邦的用法更为神秘;但我们可以发现它与文本表层的睡眠-死亡二元概念形成了隐喻性的对应:如果说绝对的静止和凝滞是影像的死亡,那么这种无法被观察但的确存在的运动则是影像的睡眠-假死——在这里,影像被剔除了一切而只剩下时间的流逝(声音向我们承诺了这一流逝的实在,失去了声音,我们什么都无法确证了);而那微弱的运动则是影像隐秘的呼吸。

Gerry (2002) 唯唯但事实上,关于死亡,中年埃尔南“假死”的一段,苍蝇的进入或许也带来了喜剧性的层入。

苍蝇的声音几乎是涌入了影像,在那处静谧的时刻,苍蝇的声音是一场声音的游戏。

Memoria (2021) 评分表

*四星制评分,最高★★★★,×代表零分。

往期推荐评论翻译 | 导演的时代长评 | 声音的追逐和取消:经由阿彼察邦的《记忆》到其它圆桌 | 2023戛纳补课·第7周:北野武《奏鸣曲》

 9 ) 《记忆》:一部适合“冥想”的电影

一个建议:观看《记忆》之前,喝点酒。

酒麻痹神经,开放感官,抑制住活跃的思维,这是进入《记忆》的有效方式。

不必去理解电影讲了什么——如此简单,还需要理解吗?

——只需去感受,让影像领你去往奇妙的世界。

那是精神的无限跃升,在静观的基础上达致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合一的状态。

哪还有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区别?

唯有观察。

只有眼中所见与耳中所听,让其他一些都消失。

让影像流击穿你,掏空你,让你变成一片空白。

你将生成为影像本身,这便是真正的电影体验。

是从女主角进入丛林后开始的。

她与男人的对话,被充满野性的自然环境包孕。

他们讲起了一些事情,关于梦与记忆。

然后他躺下,一个无法做梦的人,睡去。

以及她,一个梦境绵绵不绝的人,观察。

两个人发生对换。

不做梦的人睡去,醒不来的人清醒。

意识像连通器那般获得了联通。

她进入他睡眠状态,她便是他清醒的梦。

之前梦境里让她惊醒的声响,正是来自这个男人。

当她回忆自己梦到的情景,其实说的是他清醒时的回忆。

我们有可能进入他人的意识吗?

在自己的梦里。

没有比这更奇妙的了。

不该去理解,只需去感受。

当两人坐在昏暗的屋子里,窗外是绿意森森的野性树影,回忆着梦境或讲述往事,声响(已成为历史)在屋子周围回荡。

所谓时间与空间、世界与意识融为了一体,不再有分别。

这是时间凝滞、自我消失的状态,只有影像流绵延不尽。

“冥想”的极致状态正是如此:在全然的专注中,意识自我遁形,进入“空无”的状态。

无即所有,一切已消失,一切都近在眼前。

这是意识与无意识的临界点,只能被无限靠近。

一部“冥想”的电影。

它之所以需要在电影院体验的根本原因。

在黑暗的环境里,我们更能进入别人的梦境,更能偷走他人的意识。

甚至于,在与电影所创造的观看方式合一的过程中,我们进入“冥想”之镜。

这是一种长时间专注影像、被视听裹挟的自然结果,通过极长时间的固定镜头和氛围营造达致。

飘升了,飞跃了,不用任何超现实的元素达到了超越现实的神秘境界。

如同在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聆听中,就能超越意识的局限,根本不需要借助任何迷幻剂。

这就是所谓的“喝纯水自醉”吧。

 10 ) 找到进入的钥匙,才能看懂《记忆》

这个片子,第一次在电脑上看,只是看懂了,和其他人一样,神秘、时空、战争、暴力……好像什么都看出来点,但完全无法获得看电影之前期待的那种情感的浸染和共鸣。

但第二次在影院看,才感觉自己真正的看懂了,真的从情感上产生了某种融通,经历了一次神秘的观看体验。

《记忆》分三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女主深受噪音困扰,寻求解决,无果。

第二个部分,女主遇到了第二个“河南”,解决问题。

第三个部分,导演的最终解释,以空镜头作为答案。

很多人把重点搞错了,哥伦比亚是不重要的,哥伦比亚只是影片的源头,而不是答案所在,这个片子关注的是更普遍更深刻的东西,对哥伦比亚作考据工作,说明不懂影片在说什么。

第一个部分不是那么重要,而且我在影院睡着了,这部分当纪录片看就行,生活中一些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小情节。

第一个部分讲的无外乎是某种不安定状态下的压力或焦虑,与现代性有关,也与人的身体有关,开头就讲她无法入睡,巨响便有了一个现实的、身体的来源。

第一个“河南”,包括医生等等,都是现代性的疗愈,用电脑找声音、开药等等,这都是无效的。

所以后面才会逐步向古人类学、地理学去探索,往人类记忆的深处追问,第一部分明白这些就够了。

第二个部分涉及到主题,看不懂这部分,就不可能理解影片。

女主来到溪流边,碰到了一个奇怪的大叔,这个大叔其实就是一个禅僧,通过他的引导,女主才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这个大叔有几个特点,从未出过远门,也不看电视,能够读取万物携带的记忆信息,更重要的是睡觉不闭眼,不做梦。

这个大叔为啥睡觉不闭眼睛?

是因为他睡着的时候才相当于醒着,所以无梦,而他醒着的每一刻都在一种梦境之中,用宗教语言来说,就是“得定了”,在这种定境之中,他能够实现与万物同一的状态,摸着石头就能感受到它的心跳,所以自然不必出远门去看什么了,而他刮鱼鳞的这一行为,是非常具体的,刮鱼鳞就是刮鱼鳞,神似禅宗的理论。

这种状态也非常人能够达到,那是一种剥离表象,触碰到事物本质的行为,无比真实,无比具体,丝毫不涉及其他的东西。

他俩相遇的第一个场景是草坪,在这个场景之中,大叔和女主是两个人,女主观看大叔睡觉的行为,清楚地告诉你,他俩是存在主客体关系的,女主无比羡慕这种在现实和定境之间切换的能力。

而进入屋里之后,他俩就逐渐消除了这种主客之间的区别。

转换的钥匙,就是大叔的酒,里面还有某种神秘的草药,女主喝完赞叹:劲真大!

在草坪上,她只喝了一盖子,当时我就想,这点量能尝出味么?

但镜头中她逐渐与大叔之间产生了某种温暖而信任的关系,酒劲开始起效了。

进入屋中,大叔终于给女主满上了。

片刻之后,转变来临。

女主看到了桌上的照片,又短暂拨弄了一下某种兼具致幻功能的机械,开始入定,马上连上了大叔的热点,大叔的回忆汹涌而至。

这个时候,影片中极度静止而缓慢的长镜头逐渐发挥出功力,完美还原出入定之后变得粘滞的时间,在这里你要尤其注意女主的表演节奏,比之前慢了,比观众的节奏又慢了,在这种缓慢中衍生出的,是恍惚和空白,犹如催眠。

在被放慢的时间之中,事物得以逐渐显露出表象底下的真实,风声、雨声、记忆深处的声音纷涌而至,每个细微的响动和变幻都会被观众已经被放大了的感官捕捉到,桌上的苹果,显露出无比具体而沉静的美感。

我一直对影迷们对大银幕的崇拜感到不解,好像电影最核心的魅力就在那块布上,但不得不说,《记忆》的美学确实属于大银幕,重要的是你得给一切可感的细节留足显露自身的机会。

银幕之中,动与不动,动与似动,现实且致幻。

记忆是什么呢?

就是承载着时间的空间,伤痕、感动全都集于一体,事物和身体仿佛密纹唱片,在剐蹭之中留下了凝缩的历史,一经泡发,便给女主留下震颤的泪水。

于是女主就显现出服用迷幻剂的典型症状:容易感动、摆脱代表现代性的理性思维、以情感来全息感知世界,那么在此刻,她与大叔之间,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后壁垒——语言被完全抛弃,在心连心的沟通中,逐步从人类社会的回忆(战争,这还比较具体)向着史前洪荒时代的轰鸣探索着……在这段的后期,短暂的雨成为了一个谜,其他的都那么慢,雨来的就这么短吗?

这是一个时间变速的信号,药效开始过去,现实的时间即将回来。

果然,走到窗边,当女主走近记忆的响动,记忆犹如投射在烟雾上的影像,迅速被驱散了,巨响再次来临,她从定境中出来了。

这一段其实是电影之中常见的由实到虚再到实的拍法,比如陷入幻想、走神什么的都这样,但拍法比较明显,会用主客观声音、视角的转换、升格镜头来告诉你,这段阿彼察邦没用这些,但意思是一样的。

那么第二段就成为了对巨响的想象性解决,在那种如梦似幻的联结之中,女主短暂的忘记了这个问题,依然没有找到病根。

于是第三段,非常短的一段就出来了。

飞碟。

这个飞碟与科幻或地外文明无关,基本是阿彼察邦的一个小游戏,任性地玩了一下。

巨响是不能有现实的具体的解释的,所以离开也不能实了,来无影去无踪,飞走算球,吓你们一跳。

重要的是这个升镜头,牛逼至极,前面的长和慢在这里体现出了力量,电影院里的观众立刻原地飞升——导演与观众的联结实现了,这才是最终的答案。

啊,这就是心连心的故事,天线啥的都多余了。

这种巨响离开了,留下的是如同史前风景般的空镜头,以及迟来的雨。

看完电影没人敢动,我尿急,先跑了。

《记忆》短评

所以怎么有人觉得用一些塞满意象的排比句解构一下阿彼察邦展现的元素就是看懂了影片啊?这些毫无逻辑的影像碎片值得被解读因为他是阿彼察邦?睡晕几次醒来看到丛林里飞起的宇宙飞船我倒真的有被笑到。

4分钟前
  • DeadVolcano
  • 很差

如何用文艺片表现超自然。一场声学实验。杰西卡背负的符号很具象,这个“人”在来去之间都寻不见。还没有习惯,有点逆反。/NYFF的访谈没有加分。

8分钟前
  • 0.0
  • 较差

阿彼察邦电影里声音和影像是精确地异构的,并且声音不只是声音,而是事物的“言说”(戈达尔说的“言说”),这种异构性打通了观看者和片中人物之间的知觉联系,打通了电影里和电影外的空间。在这部电影里又通过情节的虚构,发现了一种新的感知,影像变成抽象的、哑巴的(联系到《放大》),声音成为事物的身体性、存在的证据,言说失去了情境而成为纯粹的言说。

12分钟前
  • 醍醐灌饼
  • 推荐

说出“现在,请入睡”的咒语之后,我便真的入睡了,睡去是一次小小的死去(petite mort),苍蝇竟然也将肉体辨作尸身。一声巨大的回响只留下一圈光晕,如同暧昧的记忆消散在叆叇的云雾中,天光黯淡,在雨里、在轰隆隆的鸣响里,仍有细小破碎的记忆。更值得一提的是,蒂尔达·斯文顿的星光并没有“毁掉”电影,她宇宙间独此一份的超然时间的气质,反而让飞船拥有了更大的能量,整个地球都承载着她的乡愁。

14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哇,神奇,阿彼察邦竟然在地球另一端找到了另一个泰国,而且还是加强版的:这里有雨林和政治,还有泰国没有的海拔高差和历史纵深。声音和画面之间的巨大张力:前者令人想象和恐惧,后者实现揭秘和安宁。阿彼察邦还懂得如何让视听作为一个整体,并赋予它们更高的含义:正如最后的隆隆雷声,既不在让人惧怕,也不再显得庸常,自然缓缓掀动它的表层,化学胶片神迹般转动,印下远远超越我们想象的真容。连通的感受与记忆,回响在泰国和哥伦比亚的整个地球之间。阿彼察邦,仍然是开宗立派的大师。P.S. 真的一秒钟没睡 P.P.S. 2023.06.22 英皇IMAX

16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力荐

对不起,但我真的获得了婴儿般的睡眠。

17分钟前
  • Bonnie&Clyde
  • 还行

阿彼察邦的“后电影”,是对电影回到纯粹的“视”与“听”的捍卫,并且让电影作为一种“景观”,重建我们对电影的感受、体验的结构。“臆动感” 几乎可以概括我对阿彼察邦所有电影的感受 @百丽宫影城

19分钟前
  • Monden_Z
  • 力荐

Tilda不是唐志军但Hernán基本是王一通

24分钟前
  • Qtn
  • 还行

第一次在大荧幕看阿彼察邦的作品,在“视听语言”上对“听”的捕捉与放大,在杜比影院里跟着导演感受一场独特的「声音实验」,最后伴着淅沥的雨声和乍现的雷声渐渐融入黑暗…… 映后放了科长和邦哥的视频对谈,解决了心中的一些困惑。

25分钟前
  • 臻圣
  • 还行

看完李安表情……靠声音撑起的片。人类千年记忆,不过外星飞船起飞的巨响回声。

29分钟前
  • 扬花点点
  • 还行

哥伦比亚宇宙探索编辑部,音效完全取决于隔壁放映厅正在演啥

33分钟前
  • michaelmas
  • 还行

电影中的声音配上电影院里的电动按摩椅,是很好的室内疗养项目,特别适合长期失眠的人。

36分钟前
  • 阿梦
  • 还行

2.5 Hackesche Höfe Kino Berlin. 這電影好壞參半是能理解的,失眠的人誰能拒絕asmr的來襲,一會雲一會雨,置身哥倫比亞大雨林的,聽聽風聲就睡著了。但兩個小時半的asmr,對我來說太漫長了(我對前世今生的執著度最多也就能持續一個小時)。本以為結尾會很灑脫的結束在一張陌生人的床上,結果卻是一段自我反思的對話+ufo出現,大部分觀眾不明所以是一部電影失敗的體現(當然也少不了那些自作聰明的給導演找台階下)。Anyways,實驗電影不等於把觀眾當傻子。另外提一嘴亮點,工作人員表裡面,賈樟柯的名字居然出現了,哈哈哈一樣的莫名其妙。

39分钟前
  • 较差

為了等大螢幕所以直到昨天才在影院看。某種程度上確實是很「暴力」的電影:人或許可以對影像閉上眼睛,卻不能對聲音闔上耳朵,更何況它剝離了介質直接被內化。死亡如同綠草與泥土一般平靜,我們所經歷過的一切歷史的震動和記憶都不會消失,它只是承載在風與叢林——自然的血脈里,甚至早已聯通了未來。除非我們直接去聽見,否則記憶只是studio中一個人工去靠近的製造程。

41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推荐

属于是专门拍给评委看的电影了吧?

44分钟前
  • 大佛16 Pro Max
  • 很差

看了个寂寞

46分钟前
  • 十二辰子
  • 很差

睡着的观影体验远比醒着好。我估计是与这类神神叨叨的“伪”文艺片无缘了

50分钟前
  • #良民#鱼某
  • 较差

脱离了南传佛教哲学母体,想象拉美的听觉神秘主义美学,说得难堪一些不过是“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脑补一切的跳大神玄学。个人觉得这是阿邦哥迄今最空洞的一部影院作品。 2.5

53分钟前
  • LOOK
  • 较差

比想象中尖酸刻薄、愤世嫉俗多了,现代文明不行

55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还行

说实话,整部电影没有IMAX介绍那一分钟精彩

57分钟前
  • 04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