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杯子都有自己的频率,都有着自己的价值,可能被人丢弃,也可能价值不菲被展览,正如我们一样。
男主角是兄弟二人,一个自闭症患者的名字叫张文光(剧中称为“光”),另一位是他的弟弟张顺源。
整部剧“泾渭分明”,不论是抽象的兄弟二人的性格,还是具体到两人住所的不同和打光等等,都在表现出哥哥是一位孤独的、没人理解的、冰冷灰暗的自闭症患者,所以使用的也多是蓝色等冷色调,弟弟则多用黄色等暖色调,强调弟弟的性格是积极向上的“正常人”的角色。
同时,郭修篆导演对于景色的布局也是很大胆,常常在一副画面里充斥着不同种颜色和线条,让人看着眼花缭乱却又不失方正。
哥哥真的是哥哥吗?
正如去世的妈妈对弟弟讲的那样“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哥哥了”,弟弟在妈妈去世的那一瞬间就充当起了哥哥的角色,他要照顾自己有缺陷的哥哥,可能也就是因为这一瞬间他角色突然的转变,导致了误解的发生,两个人都是第一次当哥哥。
“光”这个字对于兄弟二人来说,不仅仅代表的是一个名字,更是使兄弟二人误解化开的一个代表。
弟弟不理解哥哥偷杯子、碗等种种奇怪行为,哥哥也不理解为什么弟弟一直要求自己去找工作,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儿。
也正是哥哥的这种行为导致了一次偶然的离家出走,也导致了兄弟二人关系的转变。
这束光经历了种种曲折,从微光到普照,给兄弟俩带来了维系这个家的希望,增添了一份温暖,给哥哥带来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唤醒了弟弟对哥哥更深切的爱。
这束光改变了弟弟的看法,认为这种自己对哥哥的无休止的付出是值得的,这种生活也不是无尽灰暗的,有了这束光能够照亮哥哥的五彩斑斓的世界。
这束光我觉得并没有改变哥哥,因为可能,他就是那束光。
日本的电影一贯剧情比较缓慢,但若仅仅是从片长上来看,绝对算不得冗长,在电影院都有一股让人打瞌睡的迷幻感觉,影片的剧情并不算难懂,但故事主线颇让人有些摸不到头脑,毕竟是主竞赛单元的电影,深刻有深刻的解读,浅显有浅显的解读,电影讲述了亲情、爱情与残障人士的生活,女主在给视障的男主讲授电影的过程之中产生了爱慕的情感,她的讲述功底也随着讲稿一次一次的打磨变得完美无瑕,导演对于镜头的拿捏非常重要,并且对于视障人士采用了面部的特写,甚至是大特写的方式来进行描绘,每一个表情、甚至是每一丝毛孔每一丝肌肉的抽动都淋漓尽致,并且镜头会随着主人公的不同行动方式而进行相同的共振,让人们看到了不为人所知的残障人士们的生活,许多是健全人即使是模拟也无法得到的体会,其中有天主教教会所做的公益资助,所以在欧洲能够拿上提名也有这个的因素。
电影取名《光》这正是视障人群所没有,或者说是梦寐以求的,在电影的好几处山巅与海边都描绘了阳光普照大地的景象,让人感到尤为的温暖。
阿光是电影中哥哥的名字。
他有自闭症,不喜欢见工,找工作碰壁,可耳眼心对音乐和声音频率有高超敏锐力。
不过,没有钱啊,买不起钢琴。
弟弟一直在帮哥哥找工作,练习见工的台词:“我叫文光,今年27岁,我很友善,平易近人,乐于助人。
有时候我看起来可能会有点奇怪,希望你可以理解......”。
弟弟因为要照顾哥哥,没办法给女友一个未来,放弃了与女友的联系。
因为哥哥喜欢收集大小高低玻璃杯具,直到警察找上门来,拿出哥哥偷一个昂贵的玻璃大杯的照片,弟弟情绪爆发了,把哥哥收集一纸箱的玻璃罐罐一下子全部扔到楼下……电影最后哥哥自制了一个自行车架的皮管滴水的玻璃杯版“钢琴”,弹奏他心中五彩阳光鸟儿飞腾的一曲。
最后的最后,哥哥也找到钢琴店调音师的工作。
这个电影有感动到我(ಥ_ಥ):1.是贫穷与梦想。
2.是承担与无奈。
3.是正常与不正常的边界。
就像歌曲配乐《抽象图》,唱道:“你不是怪物,别害怕谁来欺负……”。
如此秋日,来一杯温度电影,留几滴后中年的眼泪,不枉时光。
马来华人的温情世界。
因为导演的哥哥就是一个有音乐天赋的自闭症患者,所以整体情节和节奏把握很真实,哪怕善良如弟弟这样的家人,也会沮丧也会崩溃也会嫌弃,但是他们终究是善良的,最终并没有放弃。
马来的华人其实还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华民族温良谦简让的美德,真好。
饰演光的男主角表演到位,很快就带入到角色之中了,弟弟和粤语兄弟都表演自然,很好情节总体合理流畅,但最后有几场戏显得有点刻意煽情了,其实如果处理得更低调一些,可能更有说服力更能打动人一些。
一、在公交车上,弟弟跟素恩的对话中发现,原来素恩也不是很懂文光在说什么的啊。
在素恩的视角里,她和文光每一次都会聊到什么音频,什么的,她就是这样描述的。
因为之前在大排档她和文光遇到的时候,她发现文光似乎有绝对音感,还帮文光找切玻璃的方法,后来在公交车上文光也跟她说过自己还差两个杯子,是哪个哪个音也跟素恩说了,我都以为素恩有猜到这个人有可能要干嘛了,但是结果人家问起知不知道文光在做什么,收集那些东西做什么的时候,她就直接说不清楚了,只能模糊地说出几个比较常说到的词语。
想来其实也正常,文光说话有时很急,就会让人很难听清。
但是素恩那样子还能和文光聊下去,我都以为她懂了,结果不是,素恩真的只是把文光当作一个普通朋友咯,这边没有期待的感情线可以想象了。
二、结尾兄弟俩下班后在走路,说起素恩,我感觉弟弟是有点喜欢素恩的!
可能跟素恩的职业有关吧,问题儿童的幼儿园老师,她又能和文光沟通,而且挺漂亮哈哈三、帮助自闭症患者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好多的耐心看到弟弟崩溃并且不断骂文光的时候,他说不知道还要怎么做的时候,因为我的上帝视角我知道嘛,所以我在想,还差一点点呀,慢慢问清楚文光嘛,还差一点点就了解到文光的技能点,他就可以去挣钱,慢慢学着平常人那样生活了。
但是弟弟没有这样的全知视角呀,谁能清楚知道进度条都到哪里了呢,全靠坚持,把自己的耐心找回来,继续细心地照料自己的哥哥。
看不到尽头和希望的时候,也太难熬了。
还好文光回来了。
文光回来一开口就问弟弟借水管,我突然感慨到流泪,自闭症也有好处,文光的想法里只有想做的那件事,别的生气啊,别扭啊,一定要谁谁道歉呀,他都没有,就朝着自己的方向走下去。
他不生弟弟的气,他做到了,很快乐。
本文将发表于《上海电视》2020年11月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自闭症没什么有效治疗方案,我们也不知这一群体中在某方面有过人天赋的人占比多少。
某些电影作品制造出一种自闭症天才幻象,比如《雨人》,观众也宁愿相信这些性情善良的残缺孩子——他们至死都是孩子——拥有来自天地的其它馈赠。
天才毕竟少,我们对他们内心世界的窥视,始终是面对面如隔重山大洋。
自闭这种疾病本身,也可能促成极度专注,即便是健康人,也需要靠专注来培养才能,这或许是自闭症出天才的原因之一。
但像《光》里的哥哥文光所拥有的绝对音感,完全是老天爷赏饭的罕见天赋。
他的专注力也强烈到忽视社会环境、法律法规的程度,为收集到能发出特定音的玻璃杯或玻璃碗,他偷餐厅的杯子,抢乞丐的杯子,偷店铺的水晶碗。
弟弟在发现老天爷赏给哥哥的饭是什么之前,是迷茫、担心、甚至有些绝望的,不只成天催弟弟去面试不适合他的临时工,自己也不敢组建家庭,生儿育女。
对哥哥和自己的未来,他都焦虑。
焦虑和脆弱放在台球室上班、性格暴躁的弟弟身上,就产生混不吝的气质,这种混不吝,在他从台球室走下楼,穿过餐厅舞厅,怒斥骂他哥哥偷杯子的女监工的那个长镜头里非常生动,这场戏也暴露导演对斯科塞斯作品或香港电影的爱好。
当然,他也承接了男性电影传统里对女性形象刻画的稀薄无力。
女主角只剩下帮弟弟发现哥哥收集玻璃制品的原因这一剧情工具作用,我本来期待,哥哥失踪之后,她脸上会出现一些“怕麻烦”或真心焦虑的复杂表情,然而什么都没。
满座乘客还允许她到站后聊那么久天,是剧情漏洞,还是马来西亚生活节奏就这么慢?
导演对马来西亚的市井气捕捉得不错,虽然刻意给老鼠一个特写,不如弟弟和热心好友坐着聊天时老鼠从身后飞跑而过那么真实,片末兄弟背影走在大马路上,满地都是垃圾,画面的现实感强而亲和。
相对的,哥哥与他的自制“乐器”相处时,光线中的纯粹美感,则是梦幻、浪漫的,大银幕看来格外炫目,我们不得不被哥哥弹起玻璃制品“水钢琴”那幕高潮感动。
兄弟互动,比如说话不算话就“切掉”的笑话,富有生活气息。
弟弟在寻找失踪哥哥途中,渐渐意识到自己没花心思了解过哥哥,童年情境也暗示弟弟照顾哥哥时不耐烦的粗暴,习自母亲,看到哥哥自己回家,弟弟坐下来抽烟,手发抖,这都是自闭症病人家庭有爱、有义也有怒的真实状态,源自导演郭修篆照顾自闭症哥哥的直接经验。
哥哥最终找到钢琴调音师的工作,世间还有物尽其才的空间,这是最光明的结局。
因为对东南亚电影的好奇而来,却被演技和摄影震撼了。
评论里有言,算是比较成熟的马来西亚电影,看过的马来片不多,但承认,影片在整个东南亚区域里都完全算老手之作了。
(导演却是新人,就很野!
)称赞镜头,剧情,演技的人太多了……却发现好像没有太多人关注到“光”本身,除却电影名字和主角名字对应之外,在观看过程里,有很多次我都在想,为何人物脸上的光影总是一种不真实的光,大多是黄色。
哥哥寻找弟弟的那段里,人物面部的色彩在大多数时间也常是暖色。
上一部这样的关联,还是王的《花样年华》……在王那里,暖色是暧昧;在《光》里,暖色大概就是一种希望。
大概意思就是:我们这鬼日子,烂归烂,我也觉得没人比我惨,但真要我放弃,我还真就不干!
说回主题,关于自闭症人士的电影并不是很多,不是说缺乏关注,好似正是因为题材看似过于主流,大家都趋而避之了……上一部印象深刻的还是李连杰与文章拍摄的《海洋天堂》(不过人家是孤独症),《我是山姆》也有一点这种感觉,不过我属实不爱……可是在真实的生活里,大多数自闭症人士并没有男主这样靠谱的哥哥,大多数的自闭症患者也并不能幸运的像男主一样,找到音乐。
尽管自闭症患者都普遍拥有高准的音感和善良单纯的性格,可稍微偏执,他们就经常被称为“智障”,“怪物”,“傻子”,更别提会有家人鼓励他们走上社会,找到自己能做的工作。
在很多文化不够开明的地区,不说获得社工援助,大多数自闭症患者的一辈子都只是在被欺中度过。
公益的帮助远远不够,普通人又远远不能理解。
光 (2018)7.32018 / 马来西亚 / 剧情 家庭 / 郭修篆 / 庄仲维 张顺源
本片有两条故事线,一条线是兄弟之间的碰撞,一条线是哥哥不断搜集玻璃杯。
影片将搜集玻璃杯设计成一个巨大的悬念,虽然观众能够明白哥哥搜集玻璃杯是对音律的喜爱,但猜不透哥哥的真实目的。
我本以为哥哥是要将杯子凑在一起弹奏旋律,但万没想到最后的真相是那么震撼。
回过头来想,如果导演设计为哥哥敲击杯子出旋律,并不会给观众带来新意,因为现实中可以用不同杯子或杯子装水来演奏音乐的人有很多,并不稀奇,也不新鲜。
电影主要关注点在于自闭小孩文光和他的弟弟,电影首先展示了自闭症患者的症状和身处在社会中所面临的一切,电影情感是真挚的,但电影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为了塑造文光和弟弟之间的冲突,有些生硬,而两人的和解也显得十分儿戏,导演使用一些画面语言,但明显不是很成熟,这带来的后果便是剧情有些让人难以相信作为一个更注重于情感的电影,电影本应该更聚焦在氛围的塑造,而电影为了推进剧情使得氛围没有那么真实,人物也就单薄了很多,作为一个新人导演的作品,还是明显的能看到其中的稚嫩,个人评分:5.7分,四舍五入及格,值得鼓励,但不应该过分吹捧。
电影是一段围绕着两兄弟的故事。
哥哥文光个性敏感,无法专注集中,更不善与人交际。
尽管如此,弟弟一直设法帮助文光找到工作。
然而,文光屡次搞砸面试,闯祸惹麻烦,弟弟气愤又无奈。
直到有一天,弟弟听到哥哥房间传来的音乐声,才意识到哥哥的音乐天赋一直默默闪耀着。
2022-2-25周五晴 两天前的晚上,在家里看完了“光”。
一年前,2020年年底,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本来很想去电影院看,但是各种原因还是错过了,一直保留在豆瓣的片单里面。
“光”的故事,就发生在被太阳遗忘的角落。
影片开始的时候,哥哥在公交车站碰见了漂亮姐姐素恩,这一段自报家门的对白真的很有趣。
“你也有自闭症哦?
”“没有,我是正常的”“我不正常吗?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你很奇特”原来自闭症男生,也会喜欢漂亮姐姐,也会去搭讪,会紧张,会开心。
素恩后来成为了哥哥的朋友,他们在公车上聊天,她帮哥哥想切酒杯的方法,她应该会把哥哥当做很亲近的人,但是,也只是这样。
在妈妈去世之后,弟弟承担起了照顾哥哥的责任。
“你要记得每天早上让哥哥刷牙”“你在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看着哥哥好好吃饭”“从今天起,你就是哥哥了”
哥哥和弟弟之间的日常生活成了这部电影最普通最平凡也最触动人心的地方。
弟弟会照顾哥哥的饮食起居,会给哥哥介绍工作,哥哥发了薪水会让他请客,他们之间也会调皮开玩笑。
一个小出租屋,两个脚踏车,就组成他们兄弟生活的照影。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警察来到他们的出租屋的时刻,哥哥偷拿了商店里柜中的水晶杯,为了组成仅剩下的两个音符。
弟弟崩溃了,他大喊着你还要我怎样,要你正常点有这么难吗?
所有的委屈,难过,倾泻而出。
直到弟弟砸毁了哥哥收集的所有杯子。
哥哥的信念崩塌了,这些杯子是他的世界。
哥哥蹲坐在墙角哭泣。
“妈妈死的时候你都没有哭,现在为了这些东西你哭”
哥哥离家出走了影片的后半部,是弟弟的四处寻找他抱怨哥哥的存在使他注定一事无成,他抱怨哥哥吃他的用他的他做的还不够多吗。
他抱怨着,寻找着,一天又一天。
直到最后,弟弟回家的时候发现哥哥的鞋子在门口。
哥哥回家来跟弟弟借他曾经答应的水管线。
没有想象中的拥抱,没有大哭,就像哥哥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一样,就像弟弟没有竭尽所能四处寻找哥哥一样。
无声,又真实。
没有起伏,却最打动人心。
哥哥回来了,他们又回到了曾经的生活轨迹。
真实的故事可能到此为止,可是影片并没有结束,他送给了我们一个礼物。
哥哥的双手在水杯组成的琴键上跳动,音符此起彼伏。
弟弟在屋外终于掩面哭泣。
因为,在这一刻,他才终于理解了哥哥。
最终,哥哥成为了一名钢琴调音师,弟弟也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迹,两个人谈起素恩开着玩笑,并肩走在路上。
安静,祥和,愉悦。
患有自闭症的哥哥的生活是简单的最心疼的是弟弟,他要理智,他要坚持,因为他要照顾哥哥,他要维系两个人的生活。
他会心疼,也会担心,他会无助地喊,“以后我死了你怎么办?
”很感谢这部电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看见了不一样的世界,那些被太阳所遗忘的阴暗的角落。
自闭症只是少数群体的一部分,希望在每一代人的努力下,我们能给他们更多的包容,更多的关爱,因为他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只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人生才有意义!
以为哥哥是吃水草的飞狐,将自己的人生啃食。却不知哥哥是发出不同频率的鲸鱼,自己竟然毁掉了他的声音。母亲去世那天,弟弟被迫变成哥哥。哥哥离开那天,自己竟然无法庆祝。他不是自己想要的哥哥,却参与自己人生。你是正常不是特别,他是自闭不是白痴,你只知道黄药水不能喝,他却用玻璃杯创造世界。
⒈剧本虽然挺成熟的,但剧情真是一点都不喜欢,弱者仿佛就是有理一般,可以让所有人都无条件原谅他,然后再有一点才华,就能收获很多东西,这我真是不能接受;⒉即使哥哥是自闭症,可因为他有绝对音准,所以可以偷走想要的杯子,可以随意离家出走,可以忽略弟弟的感受,可以当误弟弟的一生,哥哥感觉十分可怜,但弟弟却不更可怜吗?⒊另外本片煽情有点过了,只不过我从始至终都没有感动过,甚至还有点厌烦,另外最后哥哥拿杯子的表演,由于配乐的滥用,导致冲击力也被削弱很多,甚至基本为零!
煽的太厉害了,像个mv一样傻。
把自闭症拍成了假白痴,做作了。
马来西亚华人萌点实在太多
普通而乏味。剧作倒是四平八稳,但也全在意料之中。整个电影风格,则是对台湾小清新的简单复刻,但缺少真正的亮点。同样是表现残障人士,同样的小清新风格,《听说》就比这部《光》强太多。最受不了的是影片对于背景音乐的使用过于泛滥而缺乏节制,严重削弱了最后男主角用杯子演奏音乐本应带来的震撼感,情绪泄得太早。男主角的表演是本片为数不多的亮点,非常自然而可爱,当然为了突出这种可爱,很多细节上并不像一个真正的自闭症患者,但这是剧作上的问题,为了将自闭症浪漫化而有意为之,与演员无关了。我本身是很不喜欢这种将真实的疾病浪漫化的做法。
迷之尴尬,一个群体获得社会的关注与爱,一定要通过一种偏离事实的方式吗?是人类的爱不够多,还是这些人真的不值得被爱?
被影片里的兄弟情深感动,有个兄弟是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一件事儿啊……3.7
把自閉症患者刻畫成天才易,而刻畫成有溫度有感情的人難,而我直到看到結尾依然沒能和哥哥的角色產生情感連結,相反,弟弟的角色雖然也存在著一定的刻板與標籤,但是他的身上還是可以感知到呼吸感。
电影刻意煽情有点过多,主人公和我所接触过的一些病人相差较多,有很大程度的误导。有很大的消费弱势群体的嫌疑。
有很多有趣的小点,画面和构图色调在前期非常唯美。故事主体略平庸,考虑电影是处女作,认为已经不错。说是导演哥哥的真实事件改编,怎么不把他数学天才和跳级的事用上啊…感觉更有戏剧冲突,遗憾。最后文光的行动成果出现的那一刻,有被震撼。
意料之外的好看!让我想起来了奇迹男孩,但是又没有把剧情局限在病情上,我最近在看“虽然是神经病但是没关系”,里面男主角的哥哥因为意外事件导致自闭,男主一生都在帮助和解救哥哥,最后却被哥哥解救,以至于后期哥哥出场我都忍不住老是要哭,“光”这个剧情让我回到了那种感动,哥哥的才华被弟弟发现两人的羁绊和纠葛,到底是谁在拯救谁,每个人看了都有不一样的答案。 年纪越大越容易被兄弟情感动,这种电影还有同题材的吗?求推荐!
剧情是感人的,光影也是不错的。但是啊,总给我一种多少的刻意感。题材的类型是家庭片,可怜的弟弟从小背负了一个有自闭症的哥哥,妈妈死后,做起了哥哥的哥哥。还是觉得拍的有点单薄,以前在平遥看过马来西亚的一部片子叫分贝人生,里面有张艾嘉,同是家庭片,嗯,感觉比这个有力多了,让我印象深刻。
虽然最后弟弟去找哥哥有些打动人,但有些情节有些刻意,总体一般
GTS
就那样吧,有些情节一点做作………
难得又有一部观照自闭症的电影在内地上映,勾画细腻的感情之余,也没有回避生猛的创伤。被日复一日的照料责任捆绑的弟弟,不被理解也没有人想去理解的哥哥,某种程度上,也像极了我们熟悉的父辈与子辈的关系,扑心扑命给予必要的物质,却在情感上无从下手,所以扔掉杯碗的痛,能在太多人心里破开,又所以达到理解的那一刻,有太多柔软叫人心酸。在人人都可能被当做怪物、少数派、边缘人群的世界里,缺的是把所谓“不正常”视为“特殊”的包容,以及不被主流机械审美价值绑架的勇气。很可惜,好些俚俗的粤语和闽南语没有翻译出来,而这其实与略微涉及到性话题的自闭症角色形成了很真实的生态。可见,我们还是有太多不自在的禁区。(谢谢江湖观影团邀请交流)
技术没问题,但是整个剧情的冲突和矛盾都在赶着观众走,反而难以动情。#导演竟然是郭修彧的二哥!
片尾的真实原型哥哥,看上去比主角演的还正常一点。哥哥的动手能力太强了,天才级别的,上帝为你关上的门,打开了一扇透光的大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