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

En guerre,打工仔革命(港),全面开战(台),另一个世界,权益战争,At War,Un Autre Monde

主演:文森特·林顿,梅兰妮·罗弗,雅克·博尔德里,戴维·雷伊,奥利维尔·斯勒梅尔,伊莎贝尔·鲁芬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8

《开战》剧照

开战 剧照 NO.1开战 剧照 NO.2开战 剧照 NO.3开战 剧照 NO.4开战 剧照 NO.5开战 剧照 NO.6开战 剧照 NO.13开战 剧照 NO.14开战 剧照 NO.15开战 剧照 NO.16开战 剧照 NO.17开战 剧照 NO.18开战 剧照 NO.19开战 剧照 NO.20

《开战》长篇影评

 1 ) 法国式的悲剧

客观,真实,导演的操作让整个过程呈现得引人入胜。

看完先是很同情法国企业,一面是民族大义,一面是激烈的国际竞争。

电影中充满了精彩的对话博弈,每一方都是教科书水平的发挥。

工人们在拉高自身成本,降低竞争力这条路上一去不返,并不是他们可以选择的,体制如此,逼着他们走向绝路。

这就是法国式悲剧。

 2 ) 声势浩大,孤掌难鸣

“看”这电影有好几个层面的体验,首先,片中摄像机频频模仿真·围观群众的个体视角,镜头边缘经常是虚化的其他围观者的脖子或头发,观众跟着蹲在现场一角“看”工人们如何车轱辘地辩论、冗长地争吵、负气地攻击、艰难地说服;然后是整个罢工流程的全景跟拍,如PPT一般的清晰架构:谈判—谈崩—闹(集会、游行、抗议、冲突)—新进人物的谈判—暂且谈和—发现没有新进展—新的升级的闹……间插政客作态、资本博弈、舆情发酵,套用下娱乐节目片名,就像是快速撸完一整季《这!

就是罢工》《这!

就是工运》;最后是作为画外观众,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社会主义郭嘉的光荣一员,观摩下老牌资本主义郭嘉中的罢工为何物,虽不能学习取经,亦可求共同进步。

看完可鼓个掌,写个评:人家一流的郭嘉,一流的权利保障制度下,才可能有一流的工运,进而有一流的工运电影。

然而结尾猪脚的勇敢决绝如历史长河中无数得道却寡助的英雄,让人不忍轻佻地直视。

或许可以深思的是,再“一流”的工运,其述求无非如奥威尔在八十多年前《通往维根码头之路》所感叹的命题:在普遍失业的危机下,工人们早已不在乎被剥削,唯愿求得一个被剥削得不那么狠的工作机会。

再一流的郭嘉,再先进的权利制度保障,只要保障的是私有制,强化的是等级制,人性所期望的自立自行,自主劳动,就仍然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3 ) 工会的凋亡

影片镜头逻辑十分明确,用深焦镜头和前景人物构成的动态景框造成观众处于事件当中,而视角则倾向于后排工会成员(工会内会议)、面谈参与者(与公司的协商会)。

而新闻和手机拍摄则作为另一个主体,来呈现媒体和舆论在整个罢工事件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民运动和工会在法国是公民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手段,今年初,即有“黄背心”运动,以抵制石油价格上涨。

而在《戏梦巴黎》中,人民运动更是左右三位主角命运的最直接的因素。

如此一个重要的运动和组织,在本片中却成了一个必然失败的、毫无裨益的。

反对党的存在是民主国家实行民主的重要手段,当执政党不合民意的时候,票选反对党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目的。

而电影中,跨国公司是一种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存在,利用法律获利的同时,又可以依据财务报表分析来决定工厂去留,国家却忌惮强制措施所传递的信息(国外资本流入减少),而束手无策。

在此刻,跨国公司则是一个“专政制度”,工人运动和工会在此刻失去了话语权,也失去了法律赋予的权利,这也是工会调亡的最核心原因。

电影的意识形态很明确,两次游行在影片中有强烈的煽动性。

高密度鼓点和高频弦乐的使用让游行更加惨烈和振奋人心。

阶级差异带来的愤怒,也是加速工会坍塌的一个原因。

在第一次协商会上,工厂代表试图说服工会代表们,他们在同一条船上,而代表们(包括罗宏)则愤怒地指出阶级不同的他们根本不在同一战线。

而在多次协商失败后,一部分工会决定争取更高的优离金,而非让工厂重启,并质疑经济条件优于他人的罗宏的举动只是为了出风头,此时罗宏也用了工厂代表类似的话“我们是一伙的,只是意见不同”。

这两句类似的话都象征着面对阶级差异,缺少决定权一方的词穷和式微。

媒体和社交网站所带来的舆论,也左右了运动的走向。

整部影片的故事线发展,都以新闻的形式交代。

工人运动、占领工厂都是为了吸引社会关注度,只有手握关注和话语权,才能在斗争中占有优势,这也正是罗宏在镜头前慷慨陈词的根本目的。

而最后的一场围攻德国总裁的戏,更是完全用新闻的形式呈现,在之后一次会议上,罗宏对于成员围攻总裁汽车的行为表示懊恼,媒体滚动播出的暴力画面让他们失去了主动权,因为观众和舆论都走向了不利于他们的一方。

当德国资方决定蔑视合同和法律条款,无视工人和工作岗位的时候,资本的机械性和庞大碾压了人性。

人被抽象成产能、效率、分析和决策,而不是其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泯灭人性的模式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工会这样一种人权模式凋亡的必然结果。

将思辨能力和反叛性以温柔甜美的方式剥离,让我们在996的工作模式中变得麻木而疲倦,并用糖衣炮弹在工作之余充斥我们的大脑。

限制书号,大企业家公然违反《劳动法》宣传“996”。

最终的人,将是《1984》中的党员,也是《华氏451》中的市民,一个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好青年。

 4 ) 电影给了惨烈的结局,那现实中有没有更好的出路

关于罢工的电影,看完心情现在很沉重,一方面同情员工要面临失业,无法维持接下来生活的困窘;一方面又觉得作为“理性人”,生存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利益最大化,当这个工厂的利益达不到所期盼的目标,那么在另一个区域开办无可厚非。

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他们签了协议,说的是5年内保证正常工作,员工们完成了自己做的,那么企业老板为什么违反契约呢?

为了弥补违约,他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觉得是电影所没有显示的。

所以从企业层面来看,关闭工厂是必然的;从员工层面来看,他们只是想通过抗议获得工作,那么这两者的冲突是否应该由政府介入解决呢?

整场电影里显示的是总统无为而治,只表达了支持的态度,政府更多的是作协调员的工作。

那么针对这场纠纷究竟如何解决?

还是得针对不同地方的情况。

从中国来看,我们更多的人是在居住地无工作岗位时外出务工,也就是电影里的一个人说:那就去住在有工作的地方,从生活方式来说,中国人觉得没什么,但对于法国人来说,他们很生气,觉得被冒犯了,所以这个提议并不会被接受。

然后政府提出了一个方案,即让阿让工厂的竞争对手收购这个工厂,但是阿让的总裁不愿意卖,从法律意义讲,他的做法可以。

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说,公司的股票提高35%,却不愿意承担相匹配的责任,只关注自身利益,电影也是暗含了对这类人的批评。

最后以一人死亡作为双方谈判的“筹码”,也是对双方敲醒了深深的警钟。

作为文明社会人,暴力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同时作为文明人,我们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5 ) 开战

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

 6 ) 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

文 | 申子超在法国,罢工现象十分普遍,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法国百姓生活,乃至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罢工文化的形成与法国的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18世纪的启蒙知识分子就强调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精神。

伏尔泰更是说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法国人正是利用罢工这一方式,践行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据统计,2016年共发生801场罢工,平均一天超过两场。

其中,有110场全国性的罢工,平均三天一场。

2009年12月,由于担心DHL法国快递因亏损而被出售,该公司包裹业务部门的数千名员工在全国范围内至少68个地点举行了为期24小时的罢工。

电影开战En guerre聚焦于由工人代表劳伦·阿米地奥Laurent Amédéo带领下的一次罢工。

罢工的原因与刚刚提到的DHL法国快递罢工类似:尽管工人做出了巨大的财务牺牲,但Perrin工厂的管理层仍以赢利不足为由决定关闭工厂。

工人和公司签订的协议被蔑视,承诺未得到尊重,因此1100名工人拒绝这一残酷决定,并通过罢工努力挽救他们的工作。

从影片开头Celui qui combat peut perdre, mais celui qui ne combat pas a déjàperdu. (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出现的那一刻开始,就名副其实的“开战”了,也定下了整部电影的基调,抗争!

导演也在此表明了立场,只要有我们不同意的事,我们就应该发声。

公司作为违背承诺的一方激起了工人们的愤怒。

而工人内部也出现了对立和斗争。

但其实并电影没有区分好工人和坏工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自己的理由、自己的逻辑。

导演做的只是成功的呈现出这些不同视角之间的紧张态势,以及这种对抗往往会引出的悲剧后果。

但其实在剧情的不断推进过程中,不同观众的观感可能会和片中工人与公司的对立关系一样,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

到底孰对孰错就由观众自己去评判了。

电影的另一大看点就是真实感,用富有戏剧力的形式来谈论现实。

摄像机镜头就像一位旁观者一样,如实记录下罢工勾人心弦的经过。

尤其是语言上的激烈冲突,各种争吵、辩论,高语速、高语调,没有一刻喘息的机会,给观者一种“这是在即兴演出”的感觉。

但其实每个演员都有非常详尽的剧本,都需要记住为他们规定好的台词。

本片也起用了许多非职业演员,其中许多人过去曾在电影故事的发生地菲梅勒市Fumel工作过,曾有和本片情节相似的经历。

这些非职业演员们将他们生活的真相注入到了台词里。

语言上营造的紧迫感和压抑感让观者只能在劳伦女儿出现时,才能得到些许缓解。

此外电影还使用了大量媒体影像,就好像平日里我们无时无刻都被各种新闻所环绕着,更增加了代入感和记录性。

媒体们以一种碎片化的、削减过的笔墨,不厌其烦地记录着这部电影的主题:冲突与矛盾。

这是导演史蒂芬·布塞Stéphane Brizé和演员文森特·林顿Vincent Lindon合作的第四电影,前三部分别为尚蓬小姐Mademoiselle Chambon、弥留之春Quelques heures de printemps和市场法律La Loi du marché。

其中的市场法律在第68届戛纳电影节获得了金棕榈奖提名,文森特·林顿拿下了最佳男演员。

从市场法律开始,布塞被冠以“政治电影导演”的名号,他也开始反思世界和公司机构对个体的影响。

这对黄金组合相互之间的信任正是通过这一部接一部的电影而建立起来的。

布塞在谈到他和林顿的关系时说道,我们之间的关系其实不需要很多话,我们能够捕捉对方的情绪,知道对方想要的东西,这是一种很宜人的关系,就像情侣,能够一起前进。

正是在这种信任的基础上,这部开战中的林顿抛弃了以往沉默寡言的角色,塑造了一位具有领导力的愤怒的工人罢工代表。

而且全片仅在23天内就拍摄完成,导演想要让拍摄时的这股劲儿呼应片中工人斗争的力量,也就是和时间赛跑,和时间作战。

电影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一上映就取得了极高的评价,林顿的影帝呼声也非常高。

在放映结束后,媒体集体起立鼓掌十分钟更是可以看出对电影有多么的肯定。

虽然最后金棕榈惜败给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但金棕榈提名加布塞林顿的黄金组合,依然保证了开战的上乘质量。

 7 ) 为什么开战?

得了戛纳特别奖的法国电影《开战》,如纪录片一般的真实,看着劳资双方各执己见,罢工、谈判、冲突、自焚,让人跟着透不过气来……资本家追求最大利益错了吗?

一家开在法国小镇的德资企业,在仍然营利情况下,股东与董事会决定关闭工厂并迁址罗马尼亚(用工成本低),1100名当地工人将依法得到一笔劳动合同补偿(3、4万欧元),并且劳资纠纷经历了法国的诉讼程序,法院书已判决资方胜诉。

工人维护自己工作的权利错了吗?

即使得到合理的赔偿金,但面临的是失业与小镇的更加萧条。

工人坚持企业仍然是营利的,是黑心资本家太贪婪了!

那个工人们誓言要保卫的、看起来已经破败的工厂,到底是属于谁的?

法国当地政府协助的谈判没能达成任何结果。

我在想,换作是在这里,政府面临失业恐慌的稳定压力,大概会为了保住工厂,进行税收补贴,抑或由本地企业资产重组?

但是就这样意味着,在市场中缺乏营利能力的企业负担,将转由全体纳税人承担,优胜劣汰的自由竞争难道不是市场的最佳机制?

小镇已在持续萧条中,愿意接受安置补偿的工人也难以另找工作养家糊口,影片中德方代表对此的回应是“你们为什么不离开这里?

” 但换来的是工人更大的愤怒,因为这里是自己祖祖辈辈的家乡啊。

但是转念想,为什么不可以离开?

你的祖辈当年也可能是迁徙到此地,这里今天才成了你“最爱的家乡”,你怎么就知道,这世上碰巧是这片土地,才更值得你爱?

一部分工人决定放弃抗争,冲突却升级到德方老板被人身伤害,罢工眼看就要被瓦解,连一部分赔偿金都可能要落空。

然而就在此时,作为工会领袖的主人公最后一博,这个公司门口自焚的“义举”大概会被当地人用来树碑立传的。

可是真的是义举吗?

他年逾六十,独身一人,女儿刚刚分娩了可爱的外孙,他真的是“了无牵挂”了,他不是不珍惜他生命的价值,而是自焚才是他实现生命价值的辉煌一瞬。

这个“义举”一下子将博弈扳回,因为太惨烈了,契约、法治、市场规则都显得失去了“道德的底气”。

我只想说,这有点“无赖”。

那么,还要不要抗争?

到底为什么开战?

请打开合同,逐字逐句,字字句句中去争取工人最合理的安置补偿。

因为除非工人合力赎买,企业的所有权是属于资本家属于股东的,不要说贪婪,一个赚不到钱的企业不值得存在。

富士康在依法依合同补偿好工人的前提下,它愿意关闭,它要迁到越南老挝柬埔寨,你拦得住吗?

 8 ) 我们缺乏的愤怒与理性

愤怒中的理性:面对由工会代表和带领的1100名员工因工厂被迫关闭而失去工作的抗争,分厂厂长马前卒和传话筒的角色确凿无疑;市政府乃至总统的道德援助苍白无力,他们选择牺牲1100人的工作而拥抱外国资本(民族国家,财团可以进出而社会事务画地为牢);法律的裁决结果显得冰冷无情而无视公序良俗道德契约;那些资本家和企业家号称以人为本的伪善面孔被撕下。

当地工会为代表的工人群体、高管代表的企业集团、市政社会事务部代表的政府、工会内部的决裂分歧、国家机器的介入、阿让蒙梭工会的联合罢工向集团公司的施压,这些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力量在工人运动中的博弈尽显无疑。

此外,脱离群体的斗争,洛朗的个人生活场景又展示了工人的生活切面,丰富了工人的形象。

新闻报道提纲挈领的把握了运动的阶段性标志事件,却在国家机器使用暴力时缺席。

愤怒的工人最终压过了理性,采取了暴力行动造成抗争运动的失败,但这失败却如一颗火种。

洛朗最终选择在德国集团总部大楼自焚来显示抗争决心,引发社会舆论。

最终逼迫德国集团撤销对涉事员工的辞退并重启与贝翰工会代表团的谈判。

谈判结果未知。

 9 ) 我斗争过,我输过

在观看这部电影的前5天,我辞掉了我的第一份工作。

不同于《开战》里工人的被动失业,我是主动失业。

此情此景之下,心情总是相同的。

电影其实讲了一个很简单的一个故事——一场失业工人举行的罢工运动。

这些工人里面,年轻力壮的工人是少数,更多的是已过天命之年的工人。

因为并没有达到股东们预想的目标,大财团决定关闭工人们所在的佩兰工厂。

可令人寒心的是,就在大财团决定关闭佩兰工厂的2年前,工人们为了在5年后享受到集团盈利而带来的工资和福利,已经协议放弃加班工资了。

但是集团还是单方面决定撕毁协议。

用大白话说,这群工人抗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多的赔偿金,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

他们更想要的,是依靠自己双手去劳动,为的是老有所依,而不是眼巴巴地等着领取失业救济金。

就在我20出头的时候,是体会不到失业以及将要失业的焦虑的。

但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我和这群工人都是资本家眼皮底下的蝼蚁。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个跨国集团下面小得不能再小的螺丝钉。

看吧,其实我和这群失业工人也没有差别,都是流水线上作业的一个机器。

工人们遭遇过的事情我也遭遇过:项目成绩明明排名行业第一,销售额也比上一年翻了20%多,集团却以“没有达到目标水平”为由,拒绝发放奖金。

熬了那么多个夜晚,你的汗水、泪水、辛勤劳动,在资本家眼里,不过只是区区数字。

而且这是一个在财报上面很不好看的数字,让投资者和股东面面相觑。

这群工人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们站出来了,他们敢于对抗这一群手握资本的大财团。

工人领袖劳伦即使失业,也可以卖掉自己的房子拿着钱去乡下钓鱼,更何况他刚刚当了外公。

享受天伦之乐不好吗?

为何要苦苦与这一群有权有势的资本家对着干?

因为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唯一还在乎的就是大家的利益。

反观我自己呢,一样有着对现实深深的无力感和无奈感,我还是决定从现有环境里逃掉。

我也曾经试过,去叫醒那些被压迫的人。

被压迫的人被压迫得久了,也已经麻木。

资本家的一些蝇头小利,就能让他们趋之若鹜。

这也是佩兰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内部分歧。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

资本家作为一群时刻将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人,自然懂得沉没成本这个概念。

于是,为了更大的利益,他们会挥刀砍断那些阻碍他们利益动车运转的部分,那些在流水线上的工人和螺丝钉,就成为了牺牲者。

如何让这些资本家想要为所欲为的时候有所顾忌呢?

底层人们就应该联合起来,一起反抗。

孤军作战不能成事,有勇无谋也不能成事。

我又想到了很久以后的我,如果还是一如既往地沉默,终究会落得一个孤苦伶仃、流落街头的下场。

所以,站起来吧!

 10 ) 现实主义电影

现实且震撼,虽有人说全程在吵架,但对我还是挺大冲击的。

一群被侮辱与被侵害的工人,为养家糊口的一个饭碗,联合起来罢工抗议公司裁员。

中间有像皮球一样在各部门间推来推去,有内鬼想谈个高价拿补偿走人,有虚伪的官员或高管说着一些每个字都懂连起来却是根本不懂也不关心民众疾苦的屁话,有民众愤怒不可抑制最后由一场抗议演变成了暴力事件,有人在高高低低中不同嘴脸,超现实,超压抑,超沮丧,没想到最后的翻盘都要让一个被推翻的运动领袖的自我牺牲,很像宝玉那句我就挖出这颗真心给你看,他真的这么做了。

这样的牺牲值不值得?

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但我懂得他的选择,他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了,他选择做的一切也只是为了争取大家的权益。

但,真要这么大的牺牲才能保全吗?

可惜对于虚伪嘴脸能否看懂这个电影,我持悲观观念。

懂了又能怎样?

真是心酸啊

《开战》短评

与120击相似的剧情结构,但影像更冷峻,内核更坚硬。全片大篇幅展现工人的激情抗争穿插以高密度辩论谈判对话,仅用几张照片和一场探望寥寥勾勒男主人公的个体情感命运,结尾猝不及防,真·暴裂无声。男主演技已臻无形,在有限的私人镜头中,一个温柔凝望婴儿的眼神就具有摧枯拉朽的情感攻势。

6分钟前
  • 白堕春醪
  • 还行

代入感太强了

11分钟前
  • 珊瑚礁
  • 还行

纪录片的拍摄视角。

15分钟前
  • 米开朗基罗
  • 还行

3.5

17分钟前
  • 西南北
  • 还行

非常棒!第一次看到如此真实的罢工,每一次谈判每个细节都让人感同身受,文森特林顿表演炸天,应该再拿一次影帝。结尾赚爆眼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电影,希望拿大奖!

2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看了前30分钟,几乎都是在跟资方和衙门磨嘴皮,这种“小媳妇”的腔调没意思。忒国企业来发国开工厂,想必已经忍了很久。光是嘴皮子,越来越像茶杯里的风波。没看出当年大胡子老马提出的先进性在哪里。看了60分钟就关了。[zxzj]

26分钟前
  • 且狂
  • 较差

形式服务剧情。事件题材的电影,一大众演员与特定的摄影形式营造出了真实的记录效果,参与感很强。通篇拉锯谈判下,有战争就有牺牲的结局给的很猛,甚至有些不可理解。主要原因是这种叙事形式,必然会损失人物形象塑造的篇幅,该如何取舍?这应该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27分钟前
  • 看电影逃避现实
  • 推荐

在调度上能如此接近纪录片很厉害,也把本来就无对错的矛盾两方清晰地剖析了出来。但剧本的套路过于明显,每一步情节设置在意料之内

29分钟前
  • 玲玖
  • 推荐

现场感营造得很好,无论是手持镜头,还是演员的表演,都表现得很“真实”,几场谈判戏和暴乱戏也拍出了工人和资方的对峙关系,最后以个体悲剧收尾提升了戏剧张力,比较可惜的还是导演过于想让一切看上去真实,这使得观众像看了一出新闻报道,而在情感上除了男主有所交代外其余均无共鸣。

30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目光来自两处,隐藏在人群中以及媒体。冲突成为了主角,工人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进阶。脱离生活的写实失去了意义,要像肯·洛奇关注人情冷暖。一是,目光的懦弱;二是,始终未能看清为何而战。

32分钟前
  • 幸福的奶黄包
  • 很差

工人阶级没那么团结,也没有政党的领导,所以在资本家面前完全败下阵来。

37分钟前
  • terrywu
  • 还行

真实宛如纪录片,有着天然以小见大的特质。一场罢工事件的背后,阵营之间的对垒与阵营内部的博弈,都有足够可供挖掘的空间。结局是惨烈的,让唏嘘走向了悲叹,发出了强有力的质问:对立的根源何在?错误的把柄由谁执掌?正确的解决方案落在哪方?

41分钟前
  • 洛伦兹不变换
  • 推荐

7,结尾那段手机摄影有点厉害,不过再之后的煽情有点弱了气势。手持摄影写实风的罢工电影,努力营造的是临场感。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开战》是今年绝佳的政治片,但绝不是一部容易观看的影片,它以几近真实的状态反应工人斗争中「资本家团结一致保护自己的钱,工人却四分五裂各有各的利益」,它以斗争至死的故事阐述「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

48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长达两个小时的吵架片,看了半小时脑子轰轰作响

53分钟前
  • Mo7
  • 很差

看这人物就觉得非常奥特

55分钟前
  • 劉嶽飛
  • 较差

既不够情感真实,也不够技术真实。120击也有类似问题。一个比较好的范例是米尔克,Gus van Sant和Sean Penn牢牢地把世界钉在人物周围。

56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较差

他们法国工人不替国家想,让他下岗不下岗!

58分钟前
  • 枚五
  • 还行

8/10。布塞对社会运行机制的观察,超越了左派理念主导的口号式电影,从占厂罢工、政府介入、法律规定资本最优制、资本家利诱工友内讧到拒绝收购提议,除了频繁撞墙的申诉程序,工人们的争辩、失望、沮丧、奋起和企业代表打官腔的推辞躲闪,都在由狭小办公室里侧面取景的对话游刃有余地展现,充满了情感迸发的高光时刻。洛朗是一个魅力绝佳的主角,叙事聚焦于一轮轮的谈判,描述其私生活的镜头凤毛麟角,正是如此专注于人物才拍到了工人自觉意识的觉醒:接受支票/复工等于背叛他人,而冲击工厂大门的防暴警察、推翻总裁汽车的暴行,每一次局势的无法控制都令他身处不利甚至不被理解,却没有赢得实质性的结果,努力挽回人心的表现不过度又壮烈,无法后退的状态是这个主角乃至全片的核心,结尾看完外孙的洛朗自焚前走过车间画面有煽情俗套之嫌但并不突兀。

59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如果能把主角的私人生活以及配乐都完全删掉做得更加极端一点,可能会更好?

6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