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gatar这个小地方充满了各类路渣人,那些横行喧嚣的不是善者;那些凶险阴蛮的人表现得振振有词;正义战胜不了邪恶,因为正义本身有着太多规矩。
正义与邪恶最多算是打了平手。
这里面MOLLY老奶奶,原本是个裁缝,因为婚前与渣男性行为生下女主,而渣男为了钱财搞大另一个女人肚子,生下了小野牛stewart,也就是让女主背上谋杀罪名的同父异母弟弟。
原以为整个故事要围绕女主寻找事实展开,最终得到清白与认可,错矣!
真正的腥风血雨其实是真相大白之后。
女主带着寻找真相回到故乡,可是真相是什么?
真相是自己的老师是污蔑她的恶人;自己以德报怨帮助过的女孩伤害她;自己的父亲是人间极渣;自己爱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离开;真相就是一波接一波将她推向复仇的涛浪。
村里的女人们虽然穿上了华丽的美服,心却仍然是原来的配方,原来的味道。
片子里MOLLY老妈妈半带怒气地对女主说“你认为你给他们做衣服,让他们觉得自己有了格调,可是他们还是讨厌你!
”。
这个村子里的人,即使是穿上时尚界大佬设计的衣服,有了高贵的样子,可是本质却没有变,他们仍然是背叛者。
Gertrude小时候向小野牛Steward告密,却在二十五年后,面无歉意地说“我告密了,抱歉,不过我觉得你挨撞总好过我挨。
”(I told, sorry, Myrtle, but I figured it was better you than me.)可是Gertrude不关心是否因为这个原因Myrtle背负了罪名,她关心的是女主会不会因此而不给她做裙子。
被女主成功改造的Gertrude虽然成功牵手了自己的男神,可是其骨子里仍然是那个一点也不美的小妹子。
Gertrude的美完全是拜女主所赐,更不用说女主后来还帮她化解了婚纱危机,可是到后面,她对女主的背叛,不仅不帮说一句话,还给人扣帽子的行为简直够让人直戳双目了。
然而这是人性,那些被帮助的人不一定都是心怀感激,相反他们在一次次背叛与皈依之间游走自如。
Marigold正如MOLLY所言,是个可怜的女人。
她并不是不知道老公作为渣男的行为,只是她已经被老公折磨得毫无反击之力,正如驼背虐妻狂坐在轮椅上的妻子,其实取其老公的命都是分分钟的事情,只要一次不小心的疏忽。
而她们之所以变成了可怜的女人,是因为大环境使然。
女孩们成长的过程不断被男孩虐待,其奴性早已经根深蒂固。
这也从心理学上证明了,一切选择与行为都是先前的经历所导致。
女孩子怕男孩子,女人怕男人,尽管她们更富有更坚强,她们仍然觉得他们缺男人,这也是人性。
作为一个快要上西天的混身病痛的老奶奶,吃点大麻巧克力或许是活在那么个恶劣环境中唯一美好的事情了,吃了大麻巧克力她居然感觉不到手的疼痛了,境头下她馋嘴的样子像个天真的孩子。
而这件事情,却因为没有拿垫子给老公刹车而被举报,讽刺的是,举报她的人是个那个推了他老公一把的人。
在那个张扬着要举报别人的女人眼中,自己必然是一点错都没有的,一切都错在别人。
这一段荒谬的演出竟让我无言以对。
人们不觉得老公对妻子们的虐待算什么,人们也如此纵容歪理横行,真是让人不自觉地感慨:好人不长命啊!
然而这也是人性,坏人总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净。
好在这个村里并非每个人都坏透了,村警就很让我感动,特别是最后他为女主巧克力事件背黑锅,他对说女主说“看来命运还是逮住我了”,女主说“可是你是无辜的”。
而他却说“25年前,我对你做的事情就是我的罪。
”多么讽刺,善良的人总觉得自己有罪,恶心人却一个个义正言辞,这也是人性。
村警的离开既而加速了复仇的推进。
毕竟村里的好人好像真的已经没几个了。
与复仇同时进行的是另一场复仇:去往表演的大巴士里,大家好一副相互指责,狗咬犬吠;与对手相比捉襟见肘的服装,胜负已定;女主从容地烧掉一切,打包走人。
这场人性之战,没有输赢,重在参与。
(完)
不知道说什么,看完觉得很心痛,同样是复仇的电影,却比《亲切的金子》让人难受,满眼无字幕勉强看了下来,却丝毫没有减退一腔玻璃心受伤。
剧情确实如其他人短评的那样'一波三折',也确实如bilibili的弹幕所说'她失去了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
由其在失去她爱的人的瞬间,一个半分钟固定全景镜头就将所有的不安暴露出来,甚至都如此吝啬近景镜头,只能让你远远的看着悲剧的发生,却无可奈何。
金子的复仇畅快淋漓,她承受着所有的冤屈,隐忍着,在监狱里做牛做马,为了出狱的一切默默准备着,当她手刃仇人的时候,每个观众都爽爆了。
但是缇丽的复仇,呵呵,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
开始她试着去洗刷自己的冤屈,去给村里的婆娘们做红地毯礼服,收拾自己的疯娘,寻找自己被叫做杀人犯的真相。
但是她失败了,但有一个人男人始终站在她身旁,她觉得,输了世界,赢了你,就是值了,当下自己的仇恨,当下自己被驱逐近三十年的委屈,好了,我就找这个男人过了。
结果……收拾自己的疯妈,一步一步处理好母女关系,当她的疯妈已经清醒,却又迎来了另一场悲剧。
自此,这个世界上,一个真心泯灭,所爱的人都已经失去,这个村的存在与我又何干?
心灰意冷,重燃复仇的斗志,到最后,'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也知道,这片大地也再长不出花了。
最后的一走了之固然潇洒,却让人更加寒心,如果说,回来之前,她还是一个冬日早晨的火炉的话,走之后,这个火炉已经冰冷了
文/车厘子1寂静的夜色中,一辆蓝色大巴悄悄驶进一个荒凉的小镇。
车上下来一位脚蹬高跟鞋,衣着考究,烈焰红唇的美艳女子。
女子掏出烟盒,看看左手边的商铺,叼起一根香烟,看看右边商铺,点燃香烟,深吸一口,吐出浓浓的烟雾,目视前方,优雅地说:“老娘回来了,你们这群混蛋!
”影片就这样启幕了。
美艳女子名叫Tilly,幼年因为一桩谋杀案,被迫背井离乡。
之后,她逃到欧洲,跟时尚设计师学服装设计,学成归来,誓要还原当年的真相。
她的目标锁定于当年凶案的目击证人、指控她是杀人凶手的小学老师,说母亲是“荡妇”、她是“小杂种”的药剂师,以及道德败坏的镇长。
她用一种出格而挑逗的方式——身着自己设计并缝制的服装,突显出自己的身材优势,在小镇与邻镇的橄榄球赛上,当众宽衣解带,分散邻镇球员的注意力,令本镇球队成功夺冠,同时也成功地引起了小镇的骚动。
人们开始议论这个当年的“杀人凶手”,“疯婆子”兼“荡妇”Molly的私生女,以及不知羞耻的“暴露狂”。
然而议论的同时,一点也不妨碍她们有求于她。
杂货店老板的女儿Gertrude,为了吸引意中人的注意,特意来找Tilly为她设计服装。
穿上Tilly设计的礼服,令Gertrude在舞会上惊艳众人,大放异彩,成功获得如意郎君的关注且被求婚。
接着,找她设计衣服的人接二连三上门。
小镇上的女人穿上Tilly设计的衣服,从丑小鸭进化成白天鹅,每天像活在电影里一样搔首弄姿,将土路木屋当成T台,每日作秀不止。
Tilly为这些女人带来了美丽和关注,这样她就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接纳,融入他们的生活吗?
事实并非如此。
镇长请来另一名裁缝,与Tilly叫板抢生意。
很快,镇上的女人都窝进镇长家,请新来的裁缝缝制新衣。
新衣试穿失败,女人们再次奔向Tilly家。
你以为经此一役,人们就会对Tilly改观吗?
老师在Gertrude的婚礼上,再次提及Tilly当年杀人的往事。
Tilly拿着老师当年的伪证词,想当着全镇人的面澄清自己,却揭开了比往事更令人不堪的身世。
Tilly觉得自己是“被诅咒”的人。
母亲中风猝死;男友为了证明她未受诅咒,跳进装满的高粱的谷仓,窒息身亡;已经改名为Trudy的Gertrude再次加入了迫害Tilly的行列……2这是一个残酷无情的小镇,然而它反映的却是一个及其现实的世界。
大冰的《乖,摸摸头》中,曾描绘过一只翻垃圾吃还被人踹的松狮狗。
“踹它的也未必是什么恶人,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而已,之所以爱踹它,一来是反正它没靠山没住人,二来反正它又不叫唤又不咬人,三来它凭什么跑来吃我们家的垃圾。
“反正踹了也白踹,踹了也没什么威胁,人们坦然收获着一种高级动物别样的存在感。
”然而,这样的高级行径并非仅仅发生在人与狗之间。
无论你是多么平凡的人,无论你是多大的腕儿,只要被人揪住道德瑕疵,就会变成被众人踹的狗。
反正是你作了恶,我站在道德制高点,是正义的大多数。
我可以在道德的高峰俯视你,踹你,你又没有办法还手,你能拿我怎么办?
Tilly原以为,揭开事实的真相,还她清白,人们就会接纳她了。
那时她还有母亲的庇护,男友的关爱。
当亲情陡逝,爱情的救赎失败,她才清醒地意识到,她的清白与诅咒从来不是人们关心的对象。
他们只关心自己,只在乎他人会不会看到他们美丽光鲜外表包装下的真实的自己。
对于这些人,Trudy最了解,也知道对付他们的杀手锏是“将你们的真面目公之于众”,因为她也是其中一员,知道自己最忌惮什么。
你说这是人性也罢,是道德缺陷也罢,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就活在你的身边。
哪天你一转头,就能看见他们在对你指指点点。
其实他们知道什么呢?
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了解,充其量不过是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却都不好好吃瓜,偏要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以此博得存在感。
最典型的莫过于前段时间引起轰动的柳岩伴娘事件。
好好的一桩喜事,经此一闹,新郎新娘每年的结婚纪念日该怎么过?
当事的明星要以什么样的形象在娱乐圈立足?
义愤填膺的“观众”里,无论是为柳岩出头,抨击一众明星伴郎,还是以柳岩平时塑造的形象大做文章,都跟Trudy那群小镇人和踹狗的老百姓有什么区别?
更有甚者,还根据这一事件,意淫出渉事明星们当时的心理活动和关系的深浅真假,简直成了一个读心术专家。
不由得让人感叹,高手在民间哪!
3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没有战争、瘟疫,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那是因为我们从来都不缺乏毫不相关的莫名的恶意。
只要你出了一点点错,除非错在真空里,不然,必会被人拿来大做文章,紧揪着不放。
只要表示不服,就拿“自己做错了事,还说不得动不得”来堵你的嘴。
更甚者,你没有做错任何事,任何生理特点都可能被人抓来攻击。
例如矮,胖,丑,黑。
大学时有位女同学多和男生交好,几乎没有谈得来的女性友人。
某一寝室的女生在没有话题的时候,总要拿她出来充门面,整个寝室的女生情谊,仿佛是由该名女同学维系的。
女同学谈了男朋友,她们说:“瞧她那两条青蛙腿,居然有人会喜欢她。
”女同学入选院学生会干部,她们说:“还不是因为学生会男生多,都吃她那一套。
”女同学获得奖学金,她们说:“肯定是她利用职务之便,给自己加了很多活动分。
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
”女同学被保送研究生,她们说:“好不容易自己考上研究生,以为可以摆脱她了,没想到还要跟她做三年同学。
”五六个人抱团攻击同一个人,够团结,够有爱,够情深谊长的吧!
然而毕业各奔东西,十年后再相见,打听到各自的近况后,那场面可好看了。
对年过三十依然单身的A,她们说:“都成老处女了,还眼光那么高,想嫁王思聪还得成网红呢!
也不看看自己什么资质!
”对婚姻触礁,正和老公闹离婚的B,她们说:“连自己的男人都抓不住,还在我们面前秀学术,秀出国。
”对婆媳关系不和谐的C,她们说:“多大点破事儿,还拿出来说,谁家没个家长里短!
”你看出来了,她们也会互相攻击的,而且不留情面,直戳痛点。
以为她们的情谊会因此终结,然而女同学的话题又将她们紧紧联系到一起。
“听说没,某某某也离婚了,结婚不到半年就完了,到现在还是孤家寡人”云云。
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无论走到哪儿,你总能碰上三两只。
他们大多无聊至极,闲得蛋疼,一张嘴长在脸上,不是在嚼东西,就是在嚼舌根。
他们存活的意义全集中表现在一张嘴上,尤喜聚众铄金,积毁销骨。
私以为,这一点,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papi酱演绎得更加生动,惟妙惟肖。
诸君不妨一看。
4影片的结尾,真正爱着Tilly的母亲,警察叔叔为悔过替Tilly顶罪了,男友也死了。
母亲对小镇众人说:“他的死是要证明,他对她的爱远远超过了你们的恨。
”可是真爱带不走你的恨,亲情净化不了你的怒,所有的牺牲都在催促着一个复仇女神的诞生。
没有理由再去隐忍、退让。
那些衣着华丽的外表下,根植于骨子里的恶,永远都不可能因为一两个人的牺牲而改变。
于是Tilly帮小镇剧团的对手设计服装,头戴黑帽,身着华服,铺上绸缎将火引向小镇中心,在点燃木屋,走上红绸的那一刻,完成久违的复仇,同时完成个人的升华。
列车上,售票员看到熊熊燃烧的大火,说:“可能是在烧垃圾吧!
估计是烧过头了还不知道。
”售票员离开后,Tilly注视着窗外的滚滚浓烟,说:“你没见识过那些垃圾。
”你可曾见识过?
<图片1>奥斯卡影后“肥温”凯特·温斯莱特出演的澳大利亚电影。
女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鲜肉“捶弟”利亚姆·海姆斯沃斯 、戏骨朱迪·戴维斯和雨果·维文皆来自澳大利亚。
这是一个极具本土特色的电影,电影在本土也是收获票房和荣誉。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小镇唐哥达,童年被送离故乡的裁缝蒂莉从欧洲归来。
而本身具有复古气质又来自英伦的凯特十分契合此角色,她衣着光鲜,气质不凡,“我回来了,混蛋们。
”从一下车的抽烟,到与警探相认举手投足极具御姐气质,她的回归引来了小镇人的议论,这个杀人凶手、衣着暴露、行为方式异于常人的“恶女”引来大家的反感和嫉妒(她身着红裙,打球的男孩都对她目不暇接),她却带来了美丽的服饰和出众的手艺颇受女性的喜爱。
<图片2>可是这样就能得到他们的接纳和欢迎吗?
她没有在小镇真正快乐地生活过,也许她以为带来的手艺能得到众人的认可,她帮助丑女孩变美找到如意郎君,而女孩变美之后却是忘恩负义。
闭塞的小镇,缺乏关怀,缺乏理解。
他们不明真相依靠感觉行事,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电影在趣味性中,慢慢展开一段尘封的往事,从而刻画出那些斤斤计较互相指责的丑恶形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句话有了更不一样的解释,女主角担心的不仅仅是自己母亲的状况,其实小镇的众人何尝不是威胁?
他们视女主角蒂莉为“恶女”,但是小镇的人又何尝不是真正的恶人?
高明的裁缝量体裁衣,为丑陋的人披上华美的服饰,但光鲜亮丽的仅仅是外表,根植于躯体的本性,却永远无法改变。
正如女主母亲所说:“你回来认为是我需要你,其实是你需要我。
而我却更希望你被送走不要归来。
”没有杀人的蒂莉被诬陷尽管老师的证词多么荒唐,被男人抛弃的母亲得不到同情和照顾反而被人厌弃,女主喜爱的男人为了证明她没有被诅咒而意外死亡,丧子的夫人被丈夫欺骗,有异装癖的警卫不敢做自己怕丢失官职,内心奸邪的老年医生……这一切这仿佛都昭示着是“诅咒”的胜利,她回到家乡得到的不是“富贵还乡”的快感,她看透了故乡人的迂腐愚昧,无聊以至于残忍。
<图片3>而小镇每个人的结局都颇具戏剧化,充满隐喻。
善良的母亲莫莉和男友泰迪去世,异装癖的警卫终于展露自我,恶毒的老师被送走,隐瞒妻子的丈夫被杀,奸邪医生溺水,A夫人上瘾毒点心,去表演节目的一行人回到烧焦的乡镇。
男友泰迪生前曾说要和蒂莉结婚带她离开这里,而电影安排的女主角所爱的人(男友和母亲)的死才让她更了无牵挂,层层铺垫。
母亲莫莉对小镇的众人说:“他的死是要证明,他对她的爱远远超过了你们的恨。
"当在遭受所有不幸之后蒂莉终于绝望和看清,她也同样变得更勇敢不臣服于“被诅咒”的命运,她头戴黑帽再着华服,终于不再隐忍和退让,铺上绸缎既让火引向村镇,仿佛走上红毯的主角同时也是个人的升华,用一把火烧毁复仇。
当最后售票员看到一场大火说:“大概他们在烧垃圾,但是他们做的太过了点。
”女主角:“你没见过真正的垃圾。
”这样的故事其实不在少数,高圆圆饰演的《搜索》饱受言论的折磨,西尔莎·罗南饰演的《布鲁克林》店主老太的尖酸刻薄,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受到镇民的排斥,朱丽叶·比诺什的《浓情巧克力》被视为不祥女子,妮可·基德曼饰演的《狗镇》受尽侮辱欺凌。
而本片黑色喜剧,加上时尚、爱情、复仇等因素,凯特·温斯莱特的精彩演绎,配角演员的倾力支持,Kate再次与比自己小15岁的捶弟上演姐弟恋(此前有《朗读者》),络腮胡的捶弟和御姐Kate挺合拍。
本片目前还没有在北美上映,希望上映之后能收获金球奖音喜女主提名(奥斯卡暂时不敢奢望)结合复古的装扮和澳大利亚的风情让人耳目一新。
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你以为荣归故里,其实是回不去的“故乡”正是遍布“杀机”还要容忍还要让步吗?
不,片中最后的复仇才是让人大快人心。
网上看见的小说封面
上一次看凯特·温斯莱特的电影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泰坦尼克号》,经典电影中的经典。
2015年的《裁缝》里的她,依旧令人感到惊艳:金色的长卷发,深邃立体的五官,小巧的脸型,黑色的长大衣包裹着凹凸有致的身躯,脚上蹬着一双“恨天高”,嘴角不时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轻蔑的微笑。
每次看凯特的电影对我来说彷佛就是一场审美观念的洗礼。
按照现在流行的“以瘦为美”的审美标准,凯特若是在中国,可能会因为身材的原因而上热搜吧。
亚洲的女星们几乎清一色的都是瘦削的身材,她们为了维持自己的在镜头前的形象也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身材管理,比如“泡面只吃四口”、“饿了就吃一粒老干妈”、“每道菜只尝一口”等等,女明星们为了瘦可以有多拼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在某次接受采访时,秦岚坦言:“真正上镜的演员,私底下看瘦得都跟鬼一样。
”毫无疑问,这种“以瘦为美”的观念已经在许多亚洲女孩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美真的是如此单调的吗?
欧美的女孩们完全不同,她们环肥燕瘦,也不会因为身材的问题而影响到自己的穿衣选择,她们不会因为觉得自己胳膊粗而不敢穿吊带,不会因为大象腿而拒绝夏天的热裤,不会因为腰上的赘肉而放弃自己喜欢的连衣裙。
她们或许没有天鹅臂A4腰筷子腿,但却很难说,她们就是丑的。
为什么?
因为审美本就应该是多元化的。
在缇丽到来之前,邓歌塔的女人们穿着土气,尤其是水果店家的女儿小葛,身材微胖,皮肤暗淡无光,藏在眼镜后面的双目眼神呆滞,心上人威廉连正眼都没有瞧过她一眼。
可是穿上缇丽为她定制的礼服之后,在舞会上的她闪亮登场,成功获得了威廉的青睐。
改变小葛的难道仅仅是一件礼服吗?
答案是否定的。
真正改变了小葛和众多邓歌塔的女人们的,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你相信自己是美好的,值得拥有美的东西,那么你就是美的。
服装的魅力在于,它就是女人的战袍,予之足够的勇气和力量,从而在人生的战场上,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服装设计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每一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战袍,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绑架人们的审美,是人在穿衣,而不是衣服挑人。
审美自由就是,从“瘦子穿什么都好看”中彻底解放,每个女人站在衣柜前时都可以高傲地想:“老娘穿什么都好看”。
缇莉的到来解放了邓歌塔的审美,然而思想上的蒙昧绝不是几件漂亮衣裙就能解决的。
和绝大多数闭塞的小村镇相类似,在鸡犬相闻的邓歌塔,拥有秘密成为一种奢侈。
在个人隐私不被尊重的地方,每个人都是公众人物,一旦有什么丑闻,不一会儿就能家喻户晓,人们并不关心真相,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情议论纷纷,指指点点,因为这里的生活太单调、太乏味了,他们需要茶余饭后的谈资。
至于谣言会给当事人带来多大的伤害,不在他们的思考能力范围内,人性中的自私在此暴露无遗。
缇莉正是这样一位谣言的受害者,因为童年时警官的一次误判,她从此背上了杀人犯的恶名,承受着邓歌塔的所有恶意,忍受着良心的煎熬,一度认为自己是“被诅咒的”。
不论自己是否为受害者,镇上的人都打着正义的幌子,把自己的恨意发泄到缇莉的身上,除了母亲莫莉和恋人泰迪。
缇莉为了改变众人的看法,洗刷自己的冤屈,做了很多的努力——她为她们每一个人定制华丽的衣裙,可是终究是徒劳一场。
泰迪和莫莉的死亡寓示着凭借个体的力量想要彻底医治深入到集体无意识中的因袭的麻木和偏见,犹如蚍蜉撼大树。
不痛则不悟,唯有毁灭,才能改变这群乌合之众,唤醒沉睡的良知,激发他们独立地进行思考和判断的意识,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缇莉的一把火,其实是邓歌塔的黎明。
影片的最后,在火车上,列车员问缇莉要去哪里,她望向窗外那片烈火中的伤心之地,淡淡地吐出一个词:“巴黎。
”我相信,巴黎不是偶然出现在电影里的一个随便的目的地,它是与邓歌塔相对立的,审美自由与精神解放的理想乡吧。
本来类似于悬疑复仇的题材,我是很感兴趣的,但是可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本片的特点是女主每一次装扮都很漂亮,女主给偏僻的小镇带来一场时尚的洗礼。
如果是一个讲叙女主衣锦还乡,然后在家里引领时尚潮流,走上人生巅峰的戏码,到还说的过去,但是在时尚的外衣下,女主是想弄清楚当年的谋杀案,但是段位太低了,就是询问询问,说好的复仇呢,说好的悬疑推理了,导演皮子扯得太大了,里面的骨架没有画好。
当然很赞同女主角颜值高,男主角身材好。
故事已经从黑色悬疑到了粉色浪漫了,原谅我有点方。
Though something tragic and unfortunate happening in ur life makes u think being cursed, but those people who love u would defend and protect u with their lives to prove it is not true.
一晚上连着看了《美国精神病人》和《裁缝》。
同样是用轻松荒诞的语调讲残酷的故事,前者讲的是大城市的残酷,而后者讲的是小镇的残酷。
大城市的残酷是冷漠,来自于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缺失。
《美国精神病人》里面,每天一起工作的同事却记不住对方的名字;某人失踪多日,他那些所谓的“朋友”却漠不关心,喝酒撩妹一切照常。
这些人看起来高冷自负,实际上内心孤独无处排解。
小镇的残酷则是流言,或者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人情。
与大城市人人疏离相反,小镇人少,人们互为邻里,相互熟识,再加上业务往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复杂得多——你医治的患者有可能是你孩子的老师,你店里的顾客也许是丈夫的老板。
过分密切的联系,也是一种尴尬。
休格兰特主演的电影《蒸发的摩根夫妇》试图描绘一个乌托邦式的小镇形象,其中有一个桥段:遇到麻烦的城市夫妇向一个小镇居民借车,对方的回答是:钥匙就插在车上,你们直接开走就可以。
惊讶的夫妇俩问,你就不怕别人悄悄开走你的车不还给你了?
这个当地人更为惊讶地说,你们会还给我的对吧?
看完这个电影,我一度很向往这种充满信任和温情的小镇生活。
但这终究是一部主旋律喜剧。
在现实生活中,小镇的人际关系并不是那么美好。
特别是在娱乐方式比较匮乏的年代,小镇的人用来打发时间的也就是闲聊了。
很难想象一群大妈坐在老鼠横行的谷仓前讨论哲学、艺术或者引力波,当然,够她们闲聊上一个下午的就只有镇上的八卦了。
试想一下,一群你虽认识却并不真正亲近的人通过各种莫名其妙的渠道对你整个人知根知底,是不是挺吓人的?
流言能杀死人,更何况是谎言。
凯特饰演的计设师因为老师的伪证成为全镇“不明真相的群众”唾骂的murderer。
她的母亲明明是被丈夫抛弃的受害者,却成为众人口中的slut。
如果说大城市的残酷是一种“我没有义务救你”的冷血规则,只体现在危难时刻,大多数人还可以留有一丝侥幸;小镇的残酷则是“不管你愿不愿意,我就是要管你的事。
而且如果我愿意,就可以毁掉你”的恐怖体制。
这种体制面前没有正义可言,正常人的反抗力量都显得不堪一击。
电影中三个非常反传统的情节设定都是为了表现这一点:1.男主之死(爱情的力量失败)2.母亲之死(亲情的感化失败)3.女主帮助变身的自卑少女重新加入迫害女主的行列(自我救赎失败)。
很显然,这样的剧情反转不是用来逗逼的,它们都在为女主最后的烈焰复仇做铺垫——事实证明,正当手段是无法冲破这一体制施加于个人的杀戮的。
虽然影片刻意拍出一种荒诞的喜感,但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比《狗镇》更加残酷。
前者的妮可还有黑手党家庭撑腰,而本片里凯特却在深爱的人一个个离去时渐渐失去了对善良的所有希望。
喜欢这种剧情电影,看完让人回味无穷,让我想到了《荒蛮故事》中的炸药哥。
本以为童年遭遇不公待遇的女主会衣锦还乡,然后以德报怨,得到众人的谅解和接受,最后大家其乐融融,皆大欢喜。
但是最后女主竟给了那些穷山恶水的刁民一记狠狠的耳光,不得不说这要比那种众人眼中的美满结局更让人觉得痛快。
前段时间,网络上风行着这样一段鸡汤段子:凡事感激,感激那些伤害你的人……但是,凭什么呢?
人类有一种恒久的错觉:伤害使人成长,危机让人强大。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观点:自古英雄多磨难,梅花香自苦寒来。
然而,一个人的成功,更多的来自于责任意识,来自于自我尊严的觉醒,与社会伤害或是磨难,没有直接关系。
更多的痛苦者,磨难者,可能会沦为平庸之辈,一生也走不出心理阴影。
韩信年轻的时候穷困潦倒,曾胯下受辱,但这些并不是他最终功成名就的直接原因。
他能取得盖世的功绩靠的是他一身谋略和胆识,换做别人恐怕就没这本事了。
但等他功成名就,回到家乡,把那个污辱他的混混找来,还提拔了他……如果韩信杀了他,名誉损失更大,最终韩信竟无法快意恩仇,报复对方。
因为社会舆论,对他极为不公——既然你有本事,有能力,就得大人大量,心胸宽广,你敢报复就是小鸡肚肠,就是不能容人。
这就是“被伤害了还要感激”版本的鸡汤风行的原因。
这个社会,总有些没有廉耻、没有尊严、跌破底线的人。
一旦你与这类人发生交集,就千万甭琢磨公平的事儿。
你还要尊严,还要未来,还有自己的理想,就为了一个不堪的人,你要付出这所有的一切,试想你值得吗?
这种不公的态势,让许多人纵然是受到心理伤害,也无法还击。
就像有句话说的,走在路上,被疯狗咬了一口,难道你还要咬回去吗?
不能咬回去,只能忍气吞声。
忍气吞声又太痛苦,于是鸡汤以自慰。
说到底,就是个自我安慰而已。
但是伤害就是伤害,没有正面价值。
感激伤害者,认为是这种心灵伤害让你成长,不过是表错了情。
唯一与成功有直接关系的,是当事人自身的努力与强大。
女主最后潇洒地报复,或许不是主流价值观倡导的,但是一定会有不少人在心底暗暗叫好!
你伤害了我,凭什么我还要感激你,做一个强大的人,就是要学会与那些不堪的人周旋。
2015年10月,澳大利亚电影《裁缝》上映,该片被影迷们誉为《穿普拉达的女王》之后、十年来最好的「时尚电影」。
这部电影的戏服设计师是蒂姆·查佩尔,他曾于1995年以《沙漠妖姬》一片荣获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
图中穿黑衣的男士为蒂姆·查佩尔。
本片改编自同名小说,故事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澳大利亚,由查佩尔这位奥斯卡获得者操刀,片中复古风格的服装宜人眼目。
海报设计很亮眼,完美融合了「时尚」与「复仇」两大主题元素。
剧情分割线深夜,一辆巴士客车停靠于陈旧简陋的小镇街边。
昏暗的路灯下,女主角缇莉(由凯特·温斯莱特饰演)提着行李从车上走下来。
走至家门口,缇莉遇到到了多年未见的法瑞特警官(由雨果·维文饰演)。
这是一个有趣的角色。
法瑞特警官年约半百、面容苍老,横看竖看都不像是与时尚沾边的人,但是当他看到缇莉的装束时,一眼就瞧出衣服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迪奥。
缇莉十岁时因被控谋杀同学斯图尔特而被驱逐,二十五年后,她返乡调查当年案件的真相。
缇莉是位巧手裁缝,但她的服装样式简洁大方,颜色多以蓝黑棕等冷色调为主,这十分符合缇莉受害者的身份设定。
我可以很负责地说,《裁缝》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时尚与剧情结合得最紧密、配合得最默契的一部电影。
片中的戏服不仅件件精致,还将色彩本身的作用发挥运用到了极致。
时装与剧情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出现在本镇与临镇的足球比赛场上。
红色是最能引起性趣的颜色。
有人做过测试,在一组身着不同颜色服装的异性照片中,身穿红衣的那一个赢得了绝大多数人的好感。
缇莉的这件红裙要看动态图才能完全领略它的美,衣料上的几何形状花纹是亮点。
当从巴黎归来的时髦女人以一袭红裙现身赛场的时候,犹如在荒芜的小镇投下了一枚原子弹,辐射力可想而知。
优雅性感的缇莉立即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但目光中饱含的深意却有所不同。
女人的目光是嫉妒,男人的目光是流连,这也直接导致本镇球队输掉了上半场比赛。
下半场比赛时,缇莉更换了一件黑色长裙。
黑色不如红色醒目,但却是公认的最具神秘感的颜色,这份神秘感引人遐想与探究。
缇莉的这件长裙颜色固然保守,但是样式却颇为大胆,酥胸美腿令男人们更加眼目流连,引得对手频频失误,最终泰迪带领的本镇球队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以衣成名」之后,时尚便将缇莉的生活同周围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一个因时尚而走近缇莉的人是法瑞特警官。
法瑞特警官对缇莉从巴黎带回来的那些衣料、饰品爱不释手,他对缇莉坦言,二十五年前自己正是被镇长抓住了「异装癖」的把柄,不得不昧着良心将被人诬陷的缇莉驱逐出村。
正义不能当饭吃,当「生存」与「良知」在天平两边左右摇摆的时候,大多数人如同法瑞特警官一般,优先选择了前者。
善良的缇莉不仅原谅了法瑞特警官,还因为相同的时尚爱好与之成为了忘年交。
第二个因时尚而走近缇莉的人是泰迪(由利亚姆·海姆斯沃斯饰演)。
同村的威廉即将结婚邀请泰迪担任伴郎,泰迪来找缇莉定制礼服并借机表明心意,但缇莉认为自己是「受诅咒的人」,不敢接受泰迪的爱情。
凯特与锤弟的真实年龄相差15岁,但他们扮演同龄人却没有什么违和感。
人们常说,拥有幸福童年的人,通常也会拥有美好的人生。
不幸的是,缇莉有个黑暗的童年,她和母亲莫莉提起过的那句「我也曾失去过孩子」,笔墨虽然不多,但却道出了她成年后感情和生活的不如意。
缇莉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她回到这个曾经伤害过她的地方,站到那些曾经伤害过她的人面前,她想要的不仅仅是查明真相,她更渴望得到接纳和认可,借此打开心结和走出阴影,但只能说缇莉太单纯了,低估了人性的复杂程度。
这一点莫莉看得更为透彻,她告诉缇莉,「你把她们变美,她们还是会恨你的」。
《裁缝》是一部出色的时装群戏,每个人不但穿得美,还有自己的特色。
这位姑娘在电影中是个龙套角色,连姓名都没有提及,但是她的几身行头都是中式布料搭配西式剪裁,姑娘的白皙肤色和修长四肢与这种穿衣风格十分搭调。
在缇莉的巧手打点下,小镇上的女人们均由乡野村妇变身为时髦女郎。
这其中受益最大的非格特莫属,这也是剧中第三个因时尚而走近缇莉的人。
初时登场的格特,形象要多糟糕就有多糟糕,她心仪小镇高富帅威廉,但威廉却对她视若无睹。
当格特身着缇莉为她量身定制的礼服现身舞会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
舞会这个片段,我反复观看了三四遍,才敢确定变装前的格特和变装后的格特,是由同一个演员出演的。
格特与之前判若两人,她是当之无愧的舞会皇后,这是时装与剧情的第二次亲密接触。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心悦诚服地相信「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格特赢得了威廉的倾心并与其闪婚,但她并未因此感激缇莉。
当缇莉身陷困境的时候,格特不但没有站出来为缇莉说话,相反她还首当其冲加入到排挤缇莉与其家人的阵营中。
莫莉的话在格特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格特做为配角同时也是反派,戏服在数量上不及女主角,但是款式和花色却超越了缇莉。
格特的服装或多或少辅以红色,这一方面符合她新婚少妇的人物设定;另一方面,服装色调的明快鲜艳正好与人物内心的阴暗丑陋形成鲜明的反差。
漂亮的衣裳或许可以修饰一个人外在的美丑,但却无法改变其内心的善恶,「华服之美难掩人性之恶」在格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时装于本片中既是烘托主题内容的支线,又是引导剧情走向的主线,剧情的每一次起承转合,均与时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四个因时尚而走近缇莉的人是玛丽戈尔德。
玛丽戈尔德是镇长的妻子,也是斯图尔特的母亲,受丈夫愚弄的她一直以为儿子是从树上掉下来摔死的。
玛丽戈尔德找到缇莉定制出席格特婚礼的礼服,正是这次接触促使缇莉从她口中得知,乡村教师比尤拉是当年案件的目击证人。
缇莉的旁敲侧击和步步紧逼迫使心怀鬼胎的比尤拉吐露了实情。
格特与威廉的婚礼既是一场时装的盛宴,亦是一次剧情的高潮。
婚宴上有两个人的服装颜色格外抢眼,缇莉的紫色裙装和玛丽戈尔德的(芥末)黄色礼服本身是对立的色系,颜色的对立暗示着她们二人冲突的身份。
这是本片时装与剧情的第三次亲密接触,也是一次激烈的火花碰撞。
比尤拉口中的「真相」令玛丽戈尔德几近疯狂,她对着缇莉大喊「谋杀犯」。
缇莉百口莫辩,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在这场冲突中,缇莉得知了卑鄙狠毒的镇长居然是自己的父亲。
婚宴上还有另一个人发狂——泰迪的残疾哥哥巴尼。
巴尼不忍缇莉含冤,说出了自己当年目睹的隐情,至此镇长之子的死亡真相被完整拼凑还原了出来。
真相大白但却于事无补,在他人心中,被恋人抛弃的莫莉依旧是荡妇,被诬陷谋杀的缇莉也还是野种和凶手。
对于缇莉而言,唯一的收获便是爱情,然而幸福的潮水还未来得及将她与泰迪淹没,死亡的阴影却已将他们笼罩。
泰迪为了证明缇莉不是「受诅咒的人」,从数米高的谷仓上跳了下去,这本是他和同村青年平时打赌玩乐的游戏,但是这一次却出了意外。
泰迪之死把缇莉推上了风口浪尖,格特家的杂货店成为了滋生流言蜚语的温床。
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
越是闭塞人少的地方,谣言传播得越迅猛。
没有人在意真相是什么,谣言可以随心所欲演绎成各种版本,但最终的结果却只有一种,那就是被卷入谣言的核心人物变成了别人心目中的异类和祸害,并且这种印象一旦形成便很难再予以改变。
《裁缝》的主题是「人性」,切入点是「偏见」,这不免令人想起题材相近的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裁缝》在台湾地区上映时,被译为《恶女订制服》,这个译名贴切又传神。
玛莲娜被侮辱、被损害的时候至少是成年人,而缇莉被人诬陷谋杀的时候仅是年方十岁的孩童。
实际上,《裁缝》所讲述的故事远比前者更为残酷,但时尚元素的存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中和作用,削弱了影片的黑暗气质与压抑氛围,同时也为影片增添了观赏性和趣味性。
如果惨剧只到泰迪死亡戛然而止,最多只是宣告缇莉自我救赎失败,但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情则将缇莉彻底推上了复仇之路。
莫莉中风,小镇上的庸医不但见死不救还出言讥讽。
不久后,庸医意外死亡,其助手不假思索便将罪名栽赃到缇莉头上,良心未泯的法瑞特警官独揽罪名含冤入狱。
法瑞特警官身着斗牛士的服装被捕,这一幕充斥着荒诞的喜感。
亲人、爱人、朋友相继离去,缇莉终于明白了所谓的救赎,人救不如自救。
故事于时装中开始,势必在时装中结束。
全片时装与剧情的双重高潮在夏天诗人乐会中来临,这是时装与剧情的第四次亲密接触。
缇莉为本村人制作了参加比赛的服装,但她还接受了另一组人马的邀请,这招将计就计使得妙。
比赛当日,格特领衔的小镇居民们身着巴洛克风格的戏服现身。
这些戏服精美华丽,但颜色多以灰、蓝、淡绿等暗色为主,服装的颜色暗喻了他们比赛落败的命运。
反观对手们穿着的日式和服明显更胜一筹,特别是领唱的那件金黄色的和服格外引人注目。
黄色在东方人的观念里代表富贵和权威,衣服的颜色预示着胜利的归属。
而在比赛进行的同时,缇莉在小镇点燃了燎原火种,这把复仇之火毁灭了罪恶之源,也宣告了缇莉的涅槃重生。
片尾,缇莉登上了远去的列车。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每个回不去的故乡背后,必然有一段伤心的过往。
无法回头,大步前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卡特演的真好
看三分之一看不下去。。
没什么复仇,只有作茧自缚
之前看的,忘记标注,21年剧荒重温。造型非常非常好看,是每个角色穿着华服出来时我会跟着“哇唔”的程度。故事也很精彩,有悬疑,有黑色幽默,有人性之恶,也有垃圾中一点发着光的善良和救赎,到最后的复仇,快感,解脱,很完整很棒,是偶尔还可以拿出来重温的电影。
这片子最精彩的地方应该就是前两分钟了,迷人的风景画、恢宏带感的配乐、神秘的孩童蒙太奇剪辑,这片头给了我对该片的无限遐想与期待!但是后来剧情有些没劲了,和一群心智低下的人较量有什么意思,开头就一把火直接烧了完事!
澳洲轻喜剧版的《狗镇》,温斯莱特在里面霸气又漂亮!小镇子的恶归根结底是传统和父辈们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人性权势之恶。不把传统一把火烧掉,仅靠一个人的力量试图缓慢改变传统,终归是要失败的。
2/3之后节奏变得太怪了,既不是鸡汤也不是复仇爽文。仿佛女主真的是天煞孤星,注定做个酷女。可能唯一正能量的信息就是:永远不要以为贱人是可以被感化的。前1/3可以给到8.5分,一路下坡到最后只有7.5分了。 对锤弟太恶意了。
接二连三的死亡好荒诞,最后一把火烧了的复仇好弱。
647
魔幻的小镇证明,离开恶才是最好的选择。千万不要在恶面前去证明善。
这么简单的事,故弄玄虚。。
超他妈难看
其实是很可爱的片子。一个复仇故事加了幽默元素果然很好看。看电影会想起很多片子,像《狩猎》和《礼物》因为谎言而引发的悲剧以及之后的疯狂报复,也会想起《布鲁克林》那种大城市住过的人的倨傲与小城市人见识短浅对比。利亚姆的身材和时尚的凯特满足了我对片子所有的幻想。结尾的复仇看得大快人心。
土澳狗镇故事,有趣但冗杂。
看到后面真是对这个剧情满脸问号
警惕一切以民风淳朴为由的所谓故乡,固化僵化的一成不变才是最可怕的恶。
这是一部包含了爱,复仇,高级时装和喜剧色彩元素的时尚戏剧
影片里的死亡和牺牲都没什么意义。
回来干嘛啊到底。。。。
比较暗黑的一部影片,把善恶美丑精炼、具化并聚合到同一个小村子里,让它们彼此针锋相对,互相撕咬。村民各有各的愚蠢和阴暗,这一团污秽等待着一个“被诅咒的女孩”来清理。母女二人的表演也是一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