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橡胶轮胎要杀人?
没理由。
为什么要在沙漠里看电影?
没理由。
天空为什么是蓝的?
没理由。
Quentin Dupieux的"rubber"(橡胶轮胎杀手)就是一部告诉你万事都没理由的电影。
一群观众在沙漠里看一部关于轮胎杀人的电影,就是这么回事儿,就别追求为什么了。
说玄一点,存在大于本质,纠结因果才违背混沌世界的规则。
橡胶轮胎杀手是一部奇妙的电影,它有着美国70、80年代的B级片儿的元素,那随便拿个番茄就能拍袭击灾难片,随便造个雪人就是连环杀手的B片儿黄金年代。
然而随着时境变迁,追求这种尽全力做无聊事的可贵精神越见衰退,进入21世纪后更是少之又少,橡皮轮胎杀手的出现足以让B片儿粉丝眼前一亮。
电影的主角:一个轮胎,堂而皇之,英姿飒爽的出现,不得不让B片儿粉给导演Quentin Dupieux的"无聊"创意喝个采。
然而把橡皮轮胎杀手看作一部21世纪的B级片却又仅仅是一种片面的概括。
除了让人怀念的B片儿精神之外,它奇妙的与超现实主义融合在了一起。
无理由是它的根基,不断的丢弃常识才能推动橡胶轮胎杀手的剧情。
它甚至还有着形而上学的元素,沙漠中围观轮胎杀人的观众即是电影的一部分,也可以穿越戏剧的墙壁干扰轮胎杀手的世界。
整部电影就像是自己对自己的挑战,到底一个以轮胎为主角的故事可以持续到哪里?
简直就是导演给自己开的最大的玩笑,还是一个秉着超现实主义者前提的挑战。
主角轮胎,由一开始拥有独自行动能力卖个萌踩个玻璃瓶,到突如其来的超能力隔空爆头,随着电影的继续,都在不停的让人跌眼镜。
认真严肃的把一个看似无聊的点子扩展到最大,尤其在拍摄手法和悬疑的张力上,都是动真格的,甚至不乏经典惊悚片的风貌,让人一瞬间以为轮胎杀手可与开膛杰克媲美。
被抛弃进游泳池的轮胎悲怆的身影,隔着水底向上望去的视线,就像日落大道的开场一般隆重。
偷窥心宜美女入浴的惊魂记轮胎,被卡车辗过也有不死之躯的异形橡胶,都是一个垂名影史的怪物所有的基本素质。
至于剧情编不下去只好对观众下手的会计,色诱轮胎的模特人偶什么的,则都是不可追求理由的感性了。
终究最后,复活变异的三轮车还是会奔向好莱坞的怀抱的,纠结格局,还不如今朝有片今朝看。
导演Quentin Dupieux其实有个更广为人知一点的名字,Mr.Oizo,一个法国实验性电子音乐人,整个电影的有些叛逆的电音配乐,节奏性鲜明且给整部片子加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独特质感,也让Dupieux电影树立出个人的风格,视+听的融合性很高。
对B级电影的致敬与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手法奇妙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电影,虽然这个挑战极限的"橡胶杀手"课题过程中也有不完美的回答,但是谁又在乎呢,反正一切都是没理由的。
一只调皮的小轮胎,从沉睡中醒来。
它挣扎着从沙坑里站起来,抖掉满身的沙土。
它尝试着往前滚,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来。
一只塑料瓶挡住了它的去路,它慢慢的尝试,啪,瓶子被压扁了。
墙面爬过来一只蝎子,啪,又被压扁了。
有一只啤酒瓶,玻璃的,它使了使劲,压过去了,可是瓶子完好无损。
小轮胎停住了,思考了一会儿,“小样,我治不了你。
”小轮胎发怒了,哇呀呀,它晃动着身子,嗙,瓶子炸了。
天黑了,小轮胎的初次探险也累了……天亮了,小轮胎醒了。
它愉快的迎接新的一天。
哦,前面有个水坑,探出身子试了试,还是不要冒险吧。
嗯,有只兔子盯着它看,哇呀呀,嗙,兔子炸了。
哈哈,小轮胎好开心。
前面是一条公路,有位美女开车经过。
哇呀呀,美女的车开不动了,哈哈,小轮胎过来了。
怎么回事,后面突然冒出个讨厌的大叔,把小轮胎撞倒了。
美女也跑了,哇呀呀,旁边有只倒霉的乌鸦,爆了它,给爷出出气。
哈哈,小轮胎终于在加油站追上了大叔。
哇呀呀,大叔的头爆掉了。
小轮胎继续上路,一辆警车擦肩而过。
前面有间汽车旅馆,美女的车停在外面。
一扇门虚掩着,小轮胎凑过去,果然是那位美女。
她在干什么,她把靴子脱了,哦,衣服也脱了。
不会吧,美女洗澡,门也不关。
小轮胎在门口看得很过瘾。
洗完澡的美女发现了没关好的门,啪,门关上了。
天色渐暗,小轮胎在隔壁开了个房间。
电视节目还不错,有个美女在做踏板操,还有草裙舞,小轮胎坐在床上看得很高兴。
天又亮了。
打扫房间的女服务员进来了,把正在洗澡的小轮胎扔了出去。
小轮胎怒了,人家刚洗得又黑又亮,又被弄脏了。
女服务员被爆掉了,小轮胎回到床上继续看电视。
美女从窗前经过,小轮胎跟了过去。
美女游玩泳,从小轮胎身边走过,根本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小轮胎盯着一汪池水,滚了进去。
完了,它沉了下去。
旅馆老板的儿子发现了小轮胎的秘密。
警察来了,小轮胎被从泳池里捞出来。
但是没有人相信小男孩。
在警察队长的面前,小轮胎爆掉了旅馆老板的头。
警察开始追捕小轮胎。
爆掉一个警察的头后,小轮胎摆脱了追捕。
它来到一处垃圾场,那里火光冲天,人们在焚烧一大推旧轮胎。
小轮胎盯着这一切,眼睛湿了(如果它有眼睛的话)。
三天后,到处是被小轮胎爆掉头的尸体。
警察发现了躲在一间屋子里看赛车节目的小轮胎。
警察找来美女,企图色诱逮捕小轮胎,没有成功。
愤怒的警察队长冲进房间,崩掉了小轮胎。
但是此时的小轮胎已经托身到一辆儿童三轮车上。
现在它应该叫小三轮了。
小三轮不再眷恋美女,它继续上路,路边被废弃的轮胎先后跟上。
一帮轮胎浩浩荡荡,最终来到了好莱坞,它们停了下来……这只是部分情节哦。
No Reason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观众参与是影片的亮点。
小轮胎则是片中最可爱的成分。
所以最后的演员表上,也有它的名字,它叫Robert。
原文出自:《电影手册》661期-2010年11月刊原文标题:Roue libre原文作者:Jean-Sébastien Chauvin译文首发:公众号“远洋孤岛”
译文如下:《非电影》《牛排》以及最新的《橡皮轮胎杀手》。
昆汀·杜皮约的三部电影(以及他执导的音乐录影带)构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世界【univers déroutant】,与法国电影所能创造的任何东西都不同:一种远离国土以及法语的方法(在《牛排》中是加拿大以及滑稽的新语言,而在《橡皮轮胎杀手》中是加利福尼亚沙漠以及英语),这可能源于他作为音乐家的经验(杜皮约以Mr. Oizo的名义因扭曲电子乐【musique électro-déglinguée】而闻名),更倾向于摆脱国土问题。
和导演另外两部电影一样,《橡皮轮胎杀手》像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外来物,这和通常试图将自己融入明确电影风格的作者导演不同。
在电影序幕中,一辆车缓慢向我们驶来并撞倒摆在路上的椅子,停下后一名警察从车厢里拿出一杯水,对我们列出一系列荒谬的问题(例如“为什么E.T.是棕色的?
”),然后无论什么问题他的回答都是“没有理由(No reason)”。
就像生活一样,在电影中有些事是没有理由的。
这个奇怪而滑稽的开场场景也不例外,在如今的法国,电影制作充满了对理由的需求(心理、现实、社会等方面),《橡皮轮胎杀手》这般敢于踏足纯粹诗意的领域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这个简短的序幕从开始就说明了电影的运作方式:在你即将看到的一个半小时里,不要寻找任何外在因素【nécessité extérieure】,唯一重要的是它自己的内在逻辑,这也是创作者的唯一意愿。
这种叛逆的自由毫不犹豫地颠覆了观众的习惯,这也是影片同名主角的特点:一只形状相当朴素的黑色橡皮轮胎,一个抽象的角色——一个圆形、沉默和深不可测的没嘴巴没眼睛的存在。
杜皮约用纯粹而原始的本能来拍摄了轮胎杀手的逃窜(它心情不好会炸掉所有移动之物)。
与精确测量的化学产物或是文明象征(车轮)完全相反,这个令人不安的角色更像来自史前时代深处的爬行动物。
这种原始的动物性和绝对粗犷的特质无疑构成为电影最美妙的旅程,电影赋予了这个抽象角色一种物质性,这回应了荣格所说人类无法完全摆脱的蜥蜴尾巴,我们看到橡皮轮胎(片名“Rubber”,即法语中的“罗伯特(Robert)”)从尘土中诞生,通过抓挠地面来转动自己,我们立刻明白杜皮约是一位电影导演而不是一位有离奇想法的小商贩(像嘲笑《牛排》的那些人所暗示的那样)。
如何拍摄一个角色在空间中的进化和行动方式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杜皮约用关注细节的方式拍摄“罗伯特”,表现出对他创造之物几乎感情般的依恋,他乐于让它沐浴在柔和的黄昏或灿烂的晨光中,就像拍摄一位演员时希望捕捉光线在皮肤上产生的效果一样。
昆汀·杜皮约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冒着浪费原初创意的风险让罗伯特经历了一段旅程,引导他去体验生活、体验自己在世界上的存在。
《橡皮轮胎杀手》中最美的片段也许是这一角色学习滚动、跌倒又重新站起来、稍微晃动后找到平衡的时刻。
其中蕴含着同时让人想起孩子的第一步以及他在无辅助轮的情况下学骑车的紧张时刻。
对自身能力的发现、对外界的抵抗以及内心的涌现(有一个令人惊艳的场景:罗伯特在镜子前回忆以前还附在车轴上的生活),直到最终的蜕变(可能有些滑稽):一切都将这个角色指向一条生命之路,使其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铭刻着一种离奇而另类的宇宙进化论。
奇幻成为探讨存在的工具。
这个角色远离一切可塑的拟人化,它是一种纯粹的形态,只有胎刺的轮廓和每次行凶前的轻微颤抖表现出其个性。
然而,它的经历并不让我们感到陌生。
有时会出现一种矛盾的拟人化,例如当人们与轮胎对话时它会转动身体。
还有什么比这种既没前面也没后面的圆形形态更荒谬的呢?
它缓慢旋转以直视敌人的眼睛?
然而,正是这些许背离一切逻辑的情节,使角色拥有了一种粗糙的人性。
因此,罗伯特既是一面举到观众面前的镜子,又是一个拒绝任何交流的他者。
这也许正是《橡皮轮胎杀手》的局限所在,它从不愿意摆脱这种略带自闭的态度,假想对那些可能刺穿或改变它的人和物进行绝对的抵抗,也因此为故事的内核带来了某种辩证性。
因为这里可以看到两部电影,一部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另一部则是关于人类的。
拿着望远镜的观众实际在看一部以罗伯特为主角的电影,而演员们(其中有些人不知道自己在为别人表演,例如警察们、一个年轻女孩和一个青少年)负责推动情节和追捕轮胎杀手。
就像罗伯特被本能逻辑驱动那般毫无理性与道德,《橡皮轮胎杀手》中的人类行为也完全不合乎逻辑。
他们的行为荒诞可笑,他们的决定难以理解,他们困在一个边界模糊的现实中,从而导向了一个相当巧妙的摇摆时刻,虚构和现实突然陷入同一时空纬度(顺便一说,有点像《非电影》)。
这种将本能的野蛮和理性的愚蠢对立起来的奇怪区分,甚至是冒着某种令人反感的风险。
《橡皮轮胎杀手》不是一部让人喜欢的电影,它从未试图吸引观众。
搞笑和严肃、插科打诨和恐怖之间的边界是如此微妙,让观众时刻会有不安感。
在这点上,杜皮约纳入了他声称唯一的参考布努埃尔,他们共享了某种恶意或者说某种幽默感的恶意(尽管布努埃尔更为诙谐)。
因此两种人类形态形成对立,一种是前文明的形态(罗伯特),另一种似乎是我们文明退化的荒谬形态——加利福尼亚沙漠似乎是这种后人类形态的适宜居所,一个迷失在虚无中的后末日世界。
在这两者间有一个缺失的环节,这一缺失有助于电影的诗意逻辑(两个世界的碰撞),但也构成了一个有限的视野(拒绝两条叙事线任何融合的辩证)。
这种小男孩般的意志,在前进途中否认各种形式的优良品格而去摧毁一切——并不妨碍这部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电影在视觉上的出色表现——尽管如此,它仍有一种令人振奋的少许朋克特质。
特别要归功于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其中尤其是斯蒂芬·斯皮内拉(出演理论派警官),他们对杜皮约创造世界的坚定信念使电影立马远离了任何讽刺意味【second degré】。
此外,我们可以清楚感受到导演精心挑选了演员,每个人物都带着自己独特的世界登上银幕,并滋生着远离任何群体效应的自我意识和独特诗意。
电影似乎与任何传统流派都无关。
虽然《橡皮轮胎杀手》玩弄着比法国更具美国特色的想象力(至少影像上呈现出好莱坞类型片),但其故意的漫游和孩子般的前进方式使它不属于任何一类流派。
它更像是一种无国籍的电影,虽然故事所在地并非纯粹虚构而是与现实紧密相关的。
《橡皮轮胎杀手》情节中某些内容确实非常真实,几乎巴赞式的捕捉光线的方式不断将其角色带回现实原则(罗伯特必须具体克服的障碍),或者是仅仅使用机械特效。
这无疑是电影最后的终极美感之一。
有一天一个科学家把基因转到轮胎里,再点击,结果造出了会活动的轮胎。
没想到携带这种基因的病毒扩散了,于是传染了更多的轮胎。
这个基因的连锁基因之一就是好色,所以轮胎就跟着美女跑啊跑!
有一个商人看到了诱人商机,纷纷雇来美女车模,来引诱轮胎来义务成为他的一家公司生产的汽车的轮胎配件。
车展的时候,美女摆几个pose,轮胎跟着美女跑,相映成趣。
这是个超现实主义的讽刺片,片子一开头,一段独白就框定了此部电影的主题必与当代的电影产业有关。
片中更有无数线索反复暗示着片子里各元素的象征意义。
看客手里都有一个望远镜,这个望远镜似乎是万能的,轮胎离开了垃圾场,望远镜依然能够清楚的看清轮胎的每个行为,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看客和望远镜都是在象征着什么。
片子中轮胎杀死女服务生后,警察长(其实是整场闹剧的导演)即刻展开了调查,但他听到手表的报时声后,立刻如释重负的想要停止调查,就如同刚刚演完一场戏。
这个情节更是理解本片内涵的突破口。
导演在演戏,看客在看戏。
导演所导的戏诡异,血腥,色情(女主洗澡)而荒诞,看客们消极,冷漠,猥亵而自私,猎奇心旺盛。
于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猎奇心理,导演不得不将他的诡异血腥荒诞的戏继续拍下去……如此种种,恰是当代电影产业的现状。
片子最后出现在远山上的好莱坞标牌,不仅是对好莱坞,而且是对以好莱坞马首是瞻的整个当代电影业的绝妙讽刺。
本片不仅讽刺当代众导演,亦讽刺了那些为了满足自己猥琐的猎奇心理而一味追逐新鲜刺激的观众。
有一个镜头让我思考了很久,就是那个油头粉面的小跟班拼了命想要阻止最后的看客继续看下去,看客却饶有兴致的端着望远镜边看边说"I like that."我们有时候不就是这样么?
正因为我们喜欢,电影才会越拍越残忍,越拍越没有底线,越拍越荒诞狗血。
是观众毁了导演,还是导演毁了观众,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杀人轮胎其实是个比喻,杀人者,非刀也,在乎用刀之人;杀人者,非轮胎也,在于其使用者也。
而且影片也把轮胎本身拟人,生于泥土,初初蹒跚,几经血染,杀人陷于癫狂。
导演实验性地把电影观看者放于电影本身之中,一群人在沙漠里模拟电影院观影的状态去看一场现场导演的电影,影片内容与形式上的抽象性可见一斑。
而且影片中不断利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不断提醒观众(包括电影中的观众):我们在看一部假的电影。
正如警长所说:一切都是假的。
只是未曾想到的是,弄假成真,最后轮胎(某演员)失控,杀死了另外的演员,假戏真做,最后还因为不听从导演的摆布而杀死导演。
就如同影片开头时所说的:电影中一切都是毫无理由的。
这本身讽刺了电影业的虚假性,包括编剧、导演、演员一系列人的无条理、无逻辑。
电影中对观众群体的批评也是不乏犀利,导演的那句:animal。
以及父子之间的冷漠,盗版猖獗现象等等,一切都没有逻辑,超乎常理。
表现了观众喜好不同,难以取悦的欣赏心理。
所谓CULT片,就好比一坨屎,就算是一坨屎,也有异食癖的,喜欢吃的人. 同理,再垃圾的片子,总会有人好评,然后这种片子就cult了...
It gives away a lot. You don’t know it’s doing so, it just looks like a bunch of really weird images edited together, but if any of those images stick in your head, they could hypothetically taint your enjoyment of this absolutely original, you-don’t-know-where-it’s-going film. Still, a lot of you don’t care about that sort of thing and if you don’t, you’re gonna love this trailer. Check it out after the jump.
最开始以为是独立制片,看完了,只有一个感觉,浪费时间。
能用一个轮胎撑出一部电影,不得不佩服导演的想象能力我不觉得片难看,只是不忍心看到爆头的血腥场面⋯⋯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各种看客、警察、被爆头的各种瓶子、动物们及好莱坞的结局,影片是深刻的,不幸的是我没看明白⋯⋯轮胎叫罗伯特?
我怎么没看出来涅⋯⋯
中间那一段真的是煎熬 但是熬过来了就是回味无穷了 一个轮胎栽附的是一种思想或者一个意识体 继而表达了传递了导演的思想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片尾的HOLLYWOOD 浮想联翩啊 戏中人生 人生外又是一番戏剧
NO FUCKING REASON...... 它在嘲讽好莱坞.
仿若置身于一场荒诞的闹剧当中,一个个血肉模糊的场景冲击着观众的视线,一次次绝地重生的叛逆中宣誓出未知的意念,在扑朔迷离的真相面前被一层层捅破的脆弱面纱,揭露出超乎意料的神秘事实,那些看不清的尸体身上写满了讽刺的话语。橡皮轮胎一种反抗的意识,望远镜即旁观者的懦弱姿态,有毒的食物隐藏在现实里的无形诱惑,假扮的警察象征着生活里的骗局,真实的死亡是不可阻挡的命运齿轮,愚蠢的观众映射了银幕前的无知者。结尾出现的好莱坞一景是又一次的嘲讽,也再次提醒着我们,无理由便是最好的理由。
看了20分钟,我真的看不下去= =
看了45min。欣赏不了如此荒诞的片子。虽然主题被说的那么讽刺。
巨有创意的,但是拍的别这么boring好不好。建议重拍
what a slap in the face
我是当喜剧看的
越看越想越无聊
隐喻暗讽好多好棒
蓝光看爆头就是爽。。。
多少让我想起宋飞S4乔治推销剧集那段经典对白:"It's about nothing" "then why will anybody watch this?" "because it's on TV"
第一印象往往是不准确的……一切事情都可以这样解释……话说妹子真心不错。
No Reason
2星,荒诞讽刺片。 反正这些年,娃娃成精杀人,宠物杀人的题材都有了,所以轮胎杀人你就当很正常就是了。哈哈哈。
没理由爆头!
流于表面的好莱坞结构性讽刺。但还算有比较有思想性的一部作品。
愤怒的轮胎……
很特别。
莫名奇妙的no reason ,最后一幕才让你知道这到底讲了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