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且温暖 平淡不加评论的叙事 少了一份说教 多了一份现实 可能有些人从片中感到无聊 没有亮点 也没有兴奋点以及视觉盛宴来刺激我们这麻木的脑袋 其实生活中可能我们也是这样 也可能有些人觉得很暖 恭喜你 我们过着一样平淡的生活 而你有颗发现细腻温情的心 最后 我最喜欢一幕:三人舒服放松的坐在屋檐下 没有烧脑的尔虞我诈 没有煽情的痛哭流涕 也没有励志的登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 没有创业 没有鸡汤 没有金钱 也没有任何高深莫测只有无营养且不多的闲聊 嘿 你应该去问图书馆那个小美女!
.....她不带眼镜....买几幅给她,值得一试。
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麻烦 缺点 甚至是疾病 但这一刻 我相信他们是快乐的这也应该是我们与挚友最舒服的状态 不是么?
以上
一个侏儒,一个丧子的母亲,一个父亲病危的厨子,一个意外怀孕被原生家庭抛弃的图书管理员,一个黑胖丑的小女孩。
他们的弱点太明显了,比冠军手里的奖杯还要引人注目,而且还无法改变,连努力都没用。
这些悲情色彩的人会莫名其妙的相互吸引。
也许是出于亲切,也许是共鸣,也许是能得到安慰,看着还有比自己更惨的人,心里舒服些。
他们不用认识,便已经成为朋友。
所以,你的弱点还是一种社交工具,不必为弱点发愁,去找同样悲情的人吧,你们更容易成为朋友,那种很珍贵的朋友。
对正常人来说,示弱才能有朋友。
7月23日,星期六 长跑,散步,静坐,过去的一周我拥有了大把的独处时间,想了很多有趣的话题,比方受到惊吓之后人的状态是不是源于心理暗示,男人和女人在当代的定位差异有哪些,以及所谓的职场格局究竟应该定位于权利还是口碑。
一直以来胡思乱想都是能让我逃避现实的最有效的方法,无论多么烦闷,抛开现实去想些奇怪的东西,想着想着心情就平和了起来,想着想着记忆就像海浪一样聚起来又散开了。
去年看了李政宰(鱿鱼游戏),看了黄政民(当男人恋爱时),本来计划这周看马东锡(犯罪都市2)下周看河正宇(恐怖直播)的,这样韩国影星里我最喜欢的四个人就算攒齐了。
可惜下载的资源出现了一点问题,只能被迫Plan B,选片《心灵驿站》。
这部电影我是从两个方面解读的,一是友情,一是孤独。
当我怀揣着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回过头去看这部电影,我得到了一个高度一致的反馈。
什么是友情?
是坐到一起,不用交流,只管尽情享受美食,不用担心冷场,偶尔抬个头瞅一眼对方嘴角都会不自觉带上笑的那种和谐;是得知你的愿望会尽力帮你的那种爽快;是在担心你的时候可以花很多时间去远远关注你的那种耐心;是不顾形象肆无忌惮的在一起聊一些属于我们的话题然后莫名其妙的笑在一起的默契。
这就是友情,电影里的则是我心里的那种让人心动的友情。
而说起孤独,电影里的孤独是不具有共性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孤独,乔因为父亲的意志而经营着餐车,他的孤独是接触不到人而渴望有人陪伴和交流。
奥利维亚因为离异和丧子搬到这里,她的孤独是个人经历桎梏自己从而将自己封闭在特定环境里不愿意改变。
而芬是个侏儒症小矮人,他的孤独则是不能融入这个社会从而内心产生对这个社会的抗拒。
好的剧情片是能引发人的思考和共情的,这部电影绝对能称得上是一部好的电影。
打分8分吧。
叙事和常规的剧情片一样,节奏缓慢还带着日常生活的琐碎和不连贯的感觉。
而演员呢,彼得丁拉基虽然是作为一个特型演员,但是他的演技早在《权力的游戏》里就展现的淋漓尽致了,本剧里他在酒馆那段癫狂之至的表演以及平时那种淡漠的样子都非常深入人心。
不过我能记住他的名字是因为中文谐音垃圾,好惭愧的说。
至于视听语言,讲真的在我看来导演的声画处理的并不是特别出彩,镜头中规中矩的甚至于推拉摇移都运用的不太多,稳定的固定机位镜头占了绝大多数,剪辑更是有些不连贯的感觉,转场特别生硬。
倒是取景非常好,不论是林间铁路桥,笔直铁路线,非常有年代感的旧车站等等都很有特色。
镜头虽然技巧性差了些,但是有很多细节却能看出导演的细心,首先是开场芬和亨利步行与迎面走过来的父子同框的镜头,用一种很巧妙的镜头语言告诉观众他俩那种亦父亦友的关系。
而亨利摔倒去世前给了一个芬用胳膊不小心碰到人偶的前兆镜头来缓解突兀感。
还有芬步行去车站时顺着铁路的一段混剪,都是在刻意将芬的人物微小化以产生孤立感,氛围爆表。
结尾分享一首这几年我最喜欢的一句诗吧,“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世间哪有那么多孤独,不过心难安而已。
扪心自问,何以心安?
答:不过酒三分,茶半盏,几碟家常菜,一个知心人而已。
美国佬拍了很多好片,也拍了很多的烂片。
相对来说,好看的电影,美国片还是居多的。
近年来,印度片,韩国片,甚至是伊朗片,都有迎头赶上的势头,时不时冒出一二部令人惊喜,让人刮目相看的好片来,比如《瞒天杀机》,《寄生虫》,《我是伊丽》,等等。
反观我们的国产片,那几个曾经出过佳作的所谓知名导演,要么江南才尽,要么不务正业,已经好长时间折腾不出什么好东西来了,而所谓的新生代导演,热衷于歪门邪道,另类精怪的题材,根本没有拍旷世精品大作的情怀和能力。
我们的国产片真的要加油啦!
一部触动心灵的影片,关于孤独,关于情感,关于友情,关于勇气,给人启迪……影片的题材很特别,男主角也很特别,每个角色都很特别,平淡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几个小人物的故事,耐人寻味……从演员到编剧再到导演,处女作中汤姆麦卡锡多少开始展露出了自己的风格,比起施展光影技艺,他更愿意塌下心来讲故事,戏剧性并非刻意为之,起承转合的推动力来自角色的精准定位:一个沉默寡言逃避社交的侏儒、一个承受丧子之痛中年离异的女画家和一个被迫接手父亲的营生,百无聊赖的拉美裔帅小伙,在这部表现友情的电影里,三个人从相识到相知,有分有合,有欢笑有泪水,共同承担生活中那些不太美好的部分,在远离繁华的小镇,克服孤独是治愈伤痛的起点
电影里男主他一只生活在很压抑的空间,一直陪伴他的朋友是与他有着相似的爱好者,火车追逐猎。
男主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很久,知道他的朋友离世,也或许是上帝给他独有的照顾,朋友将他的在火车站的小房子留给了他。
他开始了他人生中新的起点,一切都是新鲜的气息,之前的一切都从新开始。
邻居给了他关心,让他从生活中有了一丝新有了温情,他逐渐从一个“心被冰冻“转换成了有了暖流,甚至有了自己的爱情,当这一切逐渐发生在他的身边的时候,他发现了,他身的朋友都是曾经受过很深的伤害的朋友,家人的心灵上的背叛,朋友的易怒的性格,意外怀孕的图书管理员,这一切的一切,但是这或许是伤害太深,大家开始相互拥抱相互理解,开始和朋友一起喝着“讨厌的啤酒”。
这里是治疗人心底最深的伤害的地方,彼此相拥,走到最后。
以上,是给我感受深的一些感触。
但是我更想说的是,我好想在里面看到我了自己。
出生的地方,工作的地方,交往的朋友,我感受到了很很明显的“女人最多的就是为难女人。
任何事情上,举个例子,马路上我尝试借10块钱做公交,女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没有,冷眼相对,男孩子就会很爽快的借给,然后通过转账的方式还给对方,百试总是会有不一样的反响,但是每次肯定是让你最受伤的。
也或许是我太自卑。
不知道写些什么了,一路走来,我很想放飞自己,让自己放纵成长。
END
电影名为The Station Agent,直译过来就是“车站管理员”,说的就是主角芬。
芬这个角色想必是编剧的心血和结晶,他所代表的不是生活中小众存在的侏儒(残疾人),我想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代表的是许许多多心灵受创、逃避现实的成年人。
就像中年丧子、面临婚姻危机的奥利维亚,也像独自流浪、与父亲关系恶劣的年轻人乔。
这部电影大多数时间是对生活无意义的展示,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甚至算不得一部完整的电影。
但是,直到最后,你仍不觉得这90分钟的漫长,好像给心灵放了个假,真的如译名一样,来到了一个“心灵驿站”。
芬是个火车爱好者,他热衷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去追逐毫无意义的火车,计算列车到站的时间,修补废旧的火车车厢,在铁轨上一个人来来回回地走着,……,多么无意义的生活,可就是这样的生活,却弥补了他残破而冷漠的心灵。
奥利维亚是个神经质的画家,习惯喝咖啡加两勺糖,脾气古怪多变,独居在一个森林小屋中,反反复复地画着同一张奇怪的人脸,……,后来她与芬相遇,一瓶酒、一顿晚餐,换来一个吻和一次拥抱,日子又在无数个无意义中悄然改变着。
乔是个热情开朗、喜欢做饭的多动症患者,他在枯燥的生活中把日子过得自得其乐。
开着一辆咖啡车向零星的路人兜售快乐,和路旁踢球小孩玩得不亦可乎,像个跟屁虫一样黏着芬和奥利维亚,偶尔也会对漂亮女人意淫,……,最重要的是,电影末尾,他坐在医院的长廊里,安静地阅读一本小说,等候看完病的奥利维亚。
这许多的无意义,至少教会了他认真地阅读。
李元胜在《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写道:“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我还要浪费风起的时候坐在走廊发呆,直到你眼中乌云全部被吹到窗外我已经虚度了世界,它经过我疲倦,又像从未被爱过但是明天我还要这样,虚度满目的花草,生活应该像它们一样美好一样无意义,像被虚度的电影那些绝望的爱和赴死为我们带来短暂的沉默我想和你互相浪费一起虚度短的沉默,长的无意义一起消磨精致而苍老的宇宙比如靠在栏杆上,低头看水的镜子直到所有被虚度的事物在我们身后,长出薄薄的翅膀”我想,导演托马斯想表达的,就如同这首诗一样,美好的生活和虚度的电影一样,充满无意义。
好看的人都关注咯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尤其是像芬巴这样天生作为侏儒人,少不了别人歧视和关注的目光,没人能理解他,他也不需要麻烦别人,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不需要任何人来打扰,他只想自己一个人静静。
但是完全不在乎这真的能做到吗?
心里想着是这样,但现实中遇到那个她伤心时候被驱赶,遇到那个她男朋友来找茬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被欺负的无奈,这怎么不能又想起自己,又恨自己是这样的人呢?
一开始也不适应,别人来敲自己的门,但是慢慢到后来一切都在默默地发生改变,原来有朋友的感觉其实也不赖,他们就像星光一样,即使我仍然是一座孤岛,但是只要我抬头,就有星光陪伴,这一个旅程也不算乏味了。
7.8/10有着各自故事且个性鲜明的三主角抱团取暖的温情小品。
前一小时带入感很强,会随着主人公或忧郁或开心,时不时被小情趣触发笑点。
再加上铁轨与周围自然融合的美丽景色,美好得真像个Wonderland。
但可惜,虎头蛇尾,矛盾的出现仅仅附上一层阴霾,而矛盾的解决似乎软弱得令人回忆不清。
火车轨道从一个站通往下一站,抬头坚持走下去,景色会大不同。
芬这个角色,他所代表的不是生活中小众存在的侏儒(残疾人),我想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代表的是许许多多心灵受创、逃避现实的成年人。
就像中年丧子、面临婚姻危机的奥利维亚,也像独自流浪、与父亲关系恶劣的年轻人乔。
这部电影大多数时间是对生活无意义的展示,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甚至算不得一部完整的电影。
但是,直到最后,你仍不觉得这90分钟的漫长,好像给心灵放了个假,真的如译名一样,来到了一个“心灵驿站”。
芬是个火车爱好者,他热衷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去追逐毫无意义的火车,计算列车到站的时间,修补废旧的火车车厢,在铁轨上一个人来来回回地走着,……,多么无意义的生活,可就是这样的生活,却弥补了他残破而冷漠的心灵。
电影从头到尾都洋溢着一种淡淡而平静的暖意,像一杯温开水一样可以温暖人心。孤独的时候有人作伴,也是一种不可求的幸福!没有人能够绝对的忍受孤独,尤其在生活给你开了一个接一个残酷又讽刺的玩笑时。
除了不是侏儒,我觉得我跟主角挺像的
没什么事情发生就是觉得挺温馨
治愈系的宁静电影,互有缺陷的人相遇,相互治愈,伤痛不会消失,但是如果有朋友陪着,那种感觉或许就会像胸口的大象卖出了一只脚。
整体我觉得一般 joe是个people person 人和人的距离需要被这样的朋友拉近 男人真是见色忘友 说的就是fin
寡然无味
美好,温暖,平淡,缓慢。总有一些人跟你合拍,也总有一些人愿意跟你合拍。一起坐着,尬聊,也不觉得尴尬。那一幕只有对家人才能做到
2008-2-14
安静,祥和,温馨,值得一看的影片。
有日子没看过这样简单又温暖的作品了。男主本人自信有魅力演技也不错,所以他的绝大部分角色里身高仅仅是他的一个个人特色。而事实上他这样的人一路走来所遇到的真正遭际(被根本不认识不了解的人嘲笑,不小心吓别人一大跳因为人家以为这里没人,各种意想不到的尴尬)才是我真正想看到的。“看人家跟你有说有笑就认为人家容易上手那是乡下佬的见解!”人家表面上云淡风轻甚至嘻嘻哈哈就认定人家肯定没吃过什么苦那是没见过世面的傻货的看法。
感觉有点东西,但不多
大叔强烈推荐的电影 小镇子 三个人的故事 陪伴
这很有趣,有那么多人看我招待我,但我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的,令人讨厌的人。仔细想想,人际关系其实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啊,毕竟,只有接触到别的人才能体会到友谊的温暖啊,即使有时候这看上去只是在做无用功,就像沿着铁轨旅行,哪也到不了,但我们都很开心。
较为平淡,我不大能融入的娴静,他们倒是自我和解了,但我若在其中,怕是更加郁结难舒了。
平静,另一个译名很好,下一站幸福
说实在话没看太懂。虽然是初中时候就被英语周报推荐的片子。妈妈在刚看到主角的脸时就说大概是个侏儒吧。太文艺太淡。
其实还好
安静,祥和,温馨,值得一看的影片。
前面平淡但是有些趣味,后面半小时比较拉胯掉兴致
还不错,能静下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