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三部曲
روزی که زن شدم,女人三步曲,The Day I Became a Woman,Roozi ke zan shodam
导演:玛兹嫣·玛克玛尔巴夫
主演:Fatemeh Cherag Akhar,Hassan Nebhan,Shahr Banou Sisizadeh,Ameneh Passand,沙布纳姆·托洛伊,Sirous Kahvarinegad,Mahram Zeinal Zadeh,Norieh Mahigiran,Azizeh Sedighi,Badr Iravani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语言:波斯语年份:2000
简介:本片讲述伊朗三个不同年龄段女性的故事:1)小女孩哈娃(Fatemeh Cherag Akhar 饰)即将迎来9岁的生日,过了生日后,她就必须遮上面纱,不能和男孩们接触了。离生日还有一个小时,她决定和自己的好朋友共度这最后的时光;2)阿和(Shabnam Toloui 饰)逃离施暴的丈夫,和一群女伴参加长途自行车比..详细 >
骑马追自行车一段惊艳极了,惊艳过后是绵延的心痛
当年看的,忘了,好像还可以吧
最喜欢第一个故事,第二个故事形式最好!
很先锋的电影。在这个敏感的国度,三个年龄段的女生,三个阶段,进入束缚,挣脱束缚。自在。很意识形态,看过难以忘怀。
太惊喜了,尤其爱第一段,波斯湾那碧蓝海水和充足日照,映射着小女孩那无可被污染的纯真笑容,朴素却拥有无限的感染力。第二段略微冗长,节奏把握有一定问题,故事被拖的太长,找不到高潮的确切位置。第三段超现实主义,荒诞中又透露出一丝悲伤。简单的结构,完成度却非常之高
三女性,三个人生阶段,木棍影子与棒棒糖、黑色头巾与风帆、在男性驾驭着马的追赶逼迫下,不断的提速试图挣脱的自行车、绑在手指上的布带和漂浮在大海上感觉到达不了彼岸的“家”,种种对应与隐喻,揭示了女性一辈子的困境
夫妻合拍片。也许取材于妻子作为女性的三个噩梦。童年的噩梦是写实的,成年的噩梦是寓言式的,老年的噩梦是神话。值得好好谈谈的是第二段,苦难最深的时候,但我还组织不了语言,不知怎么把痛苦,无望尽可能表达出来。
木棍影子消失的那一刻,哈娃重新披上黑袍,从此与她的发小“文化性永别”;阿和在一条不会穷尽的道路上骑行,被男性不断地阻隔;霍拉和她梦想的家具从此漂浮在海洋之中——从动人的极简主义充满幻想的超现实场景,一切物件(黑袍、单车、婚纱)在获得了意义丰厚的象征的同时却从未丧失过自己最本质的存在(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没做到的)。
Woman, veiled woman
想法不错 实际操作起来还是缺点
①哈娃很可爱!②2000年伊朗就有了那么好的自行车了?③第三个故事有点扯……
小时候,她的头巾是男人的帆。长大后,她骑着车与男人赛跑。老去了,头巾是她的帆,载着她航行出海。她将属于自己的都带上,床,镜子,洁白的婚纱,还有鲜花与清风。
Marzieh Makhmalbaf
娜拉们,或者是一个女人,一生,在夹缝中艰难的求生,最后,她还是缺失了某件东西,跌进深深的空虚和无奈里。
小时候,知道小木棍的阴影短促,不知道黑头巾的阴影漫长,初吻酸甜的棒棒糖赶紧多舔两口。长大了,黑头巾鼓荡成帆,像戈壁滩上一团疾驰的黑云,最快的黑骏马也追赶不上。等老了,自由的购买一切包括自由,裏紧头巾满载一切乘桴于海,却是去殉葬死亡。第一次看这种风格的伊朗片,最喜欢第二段,黑头巾鼓荡成帆,像戈壁滩上一团团疾驰的黑云,要让最快的黑骏马也追赶不上
很闷很重复,所以可以想见伊斯兰女性的生活是怎样的。
最后那个感觉和白草地像起来了
印象最深的是第二个女性阿和,去参加自行车比赛,先是丈夫骑着马追赶,要她回家,未果,再次追上,最后通牒,不回家就离婚,未果,阿和的爷爷骑马追来,未果,然后爷爷和爸爸骑马追来,说她丢了家族的脸,未果,最后是阿和的兄弟截住了她,扛走了自行车。
1、本片是伊朗著名电影导演莫森·马克马尔巴夫的妻子玛兹嫣·马克马尔巴夫的处女作,拍摄于波斯湾上的基什岛。2、通过展示一天中三个不同年龄女人的故事而汇聚成一个伊朗女人的一生。3、片尾小女孩在海边目送老奶奶的同时就如同老奶奶在回视自己的过去,她到底缺少了什么?谁也不知道。
太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