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传记总能让人在开心和难过之间交替共情,看完后最大的感受是被人关爱和爱人是多么的重要。
家庭是一个人能量的源泉,当家里没有爱的时候注定个体是脆弱和无助的,很难想象一个在职业生涯上如此具有成就的人内心可以空洞和迷失至此。
Elton的童年里唯一的一点点关爱只来源于外婆,父亲、母亲、外婆、Elton一家四口都希望自己能够“爱人”,但现实是没有人在为这个家付出“爱”,作为家长并没有承担作为父母的职责而让家庭最终走向冰冷麻木而破碎的局面。
还好有外婆看到了他的音乐天赋并建议开导并唯一提出送他并鼓励他去皇家音乐学院学习。
但这点关爱对于一个家庭美满的观众来说简直微不足道,因为爱和鼓励是作为家人最应该并最轻易做到的,不是吗?
最难过的片段是,当Elton的唱片全国卖了2500万英镑成为家喻户晓的音乐巨星后希望向父母坦白自己的生活(同性恋的身份,虽然被伴侣PUA洗脑),首先到了再婚的父亲家里,看到2个同父异母的弟弟随意地踩在沙发上围绕在父亲身边,要知道Elton从小连父亲的唱片都不能随便碰,Elton的眼里就有一丝闪烁。
没有几句像样的父子重逢的对话,父亲想要儿子的签名,Elton的喜悦也只持续了写下“To dad”这几个字母而已,原来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和名誉只是被父亲利用来去讨好公司同事而已,更伤人的是Elton主动邀请父亲和弟弟们去自己一票难求的个人演唱会时,却换来冷漠的亲生父亲的一句轻蔑的“I don’t care.”离开父亲家后看到父亲随手抱起弟弟走进家门,自己的亲生父亲,确实别人家的爸爸,对儿子关爱有加的爸爸。
在被父亲重伤后希望从母亲身上求得一丝安慰,鼓足勇气跟母亲坦白自己是同性恋的身份后,得到的却是亲生母亲的 “I don’t care. You chose the way to be alone and you will be lonely always.” 语言从来都最伤人,至亲父亲的言语必然是摧毁性地伤人。
伴侣的利用和背叛,母亲和新欢无底洞似的索取,父亲一如既往的冷漠,朋友的淡去…幸好还有音乐舞台和观众的喜爱,能让Elton在没有爱的现实中逃离片刻,通过自己的天赋宣泄情绪。
听Elton的音乐,无论是重磅的摇滚还是低声浅唱,都让人愤怒而心疼,1979年代的他如果能被人多关爱一点点,也许他的音乐会变成让人愉快摇摆的funk,或者是爵士灵魂的另一种极致的带有Elton色彩的音乐。
《火箭人》是叙述英国国宝级歌手艾尔顿强爵士的故事,如何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奇才,变成了流行音乐界的天王,当今乐坛的传奇人物。
片名取自艾尔顿强经典名曲〈ROCKETMAN〉,泰隆艾格顿挑战华丽多变、大胆前卫的舞台造型,以及一边弹钢琴一边大展爆发力的歌喉,唱出一首首观众耳熟能详的动人歌曲,绝对是不能错过的音乐奇想电影。
在《火箭人》里,所表现埃尔顿的一条主线就是其同志身份,从而让他孤独万分的线索。
这条线索把他的家庭、朋友、同事都穿插起来,让无线的孤独陷入其中。
母亲的一句话,“这一生不会得到真爱”让他始终难忘,也奠定了主人公冷漠的家庭气氛。
然而,同志身份所带来不仅是家庭的不理解,还有来自爱情的欺骗。
作为经纪人的情人,利用艾尔顿的信任,把艾尔顿当成赚钱的机器,满足一己之私,这种来自爱情上的欺骗更让主人公陷入绝望。
当然,这里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世界中,同性恋的爱情其实不仅不被其他人看好,其实也被圈内人诟病。
因为没有法律意义上的保护,在这个本来应该爱情至上的圈子里,让爱情显得格外廉价。
泳池一幕,艾尔顿为什么想到自杀,就是因为对爱情的绝望,对自己人生的绝望所致。
然而,泳池底部孩子弹钢琴的虚幻情景,才让艾尔顿有活着的希望,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天赋,当然,主任公的姥姥对他非常支持,这也是无形的一条线,支撑着艾尔顿。
这个传记片的拍法好在它是以Elton John本人作为叙事源来参与叙事的,脉络上是他在一个心理分享互助会对自身经历的反思与陈述,实际就是以他的创作历程,几首代表作的灵感来穿针引线建构故事。
比较有意思的是它不仅给了一个较写实的人物传记角度,同时做了人物与自己不同时期状态的平行对照(通过Elton在互助会的服化来外化心理),在他审视自己处在最顶点、也是最失控的阶段时,反而愈发变得客观冷静,这里甚至带点精神分析的意味。
镜头也是顺着Elton的历程展现变化,在影片前段导演给了人物许多平和优雅的长镜头,而对成名后失控的歌星镜头也变得迷幻起来了,大量360°摇镜头、慢镜头、特效镜头和画面分割的使用是对Elton由创伤走向极端后的个体状态和创作方式的映衬。
一,童年越来越多的电影和书籍,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童年。
童年,真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段,也许因为那是很弱小无助的时段,也许因为那是一个大量吸收信息的时段。
有的人一生都不能挣脱童年的阴影,一生都在都受童年阴影的影响。
但是把这一段时间放在整个生命长度里面看,它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生命有无限种预见和可能。
二,天赋看到电影里面的主人公,突然觉得天赋就是热爱,无比无比的热爱,是对这个事情充满了热情的爱,是无论如何都要完成的热爱。
有可能是生命当中太多的灰色,所以音乐是唯一的救赎,唯一的色彩。
又在唯一的色彩唯一的救赎当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所以变得越来越热爱,说不清楚是因为先投入时间才是热爱,还是因为先热爱才投入时间,感觉这是鸡和蛋的问题,相辅相成的变得越来越好。
三,爱我们一生都在渴望爱,我们时刻都需要处在爱的环境当中,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先付出爱,我们也不能够得到爱。
本身就没有得到爱,本身就已伤痕累累,所以心中已枯竭到不懂得如何去爱。
但是时间总会让我们碰到对的人,我们总会被治愈。
如果一直没有碰到对的人也没有关系,我们还有自己,这是一个天然的无私的,永远可以爱着我们的人,我们可以从这里得到最丰富,最全面,最温暖的爱。
我们找到自己,找到自己能给自己的爱的时候,我们将会幸福一生,将会自由一生,也将会快乐一生。
主人公是一个非常坚强,也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从外求变成内求之后,自由了一生。
也许这是很多人需要闯过的一关,如果闯过去了将是温暖快乐的,突然想到也有很多闯不过去的人就此陨落。
当所有事情都做到极致,都勇敢的面对时,一定会找到真正的幸福。
描述Elton John爷爷生平史的《Rocket Man》火箭人,被影评人和影迷无数次的拿来与《波西米亚狂想曲》对比。
1.前者自定R级,确实更”忠于原味“;后者被May爷爷压榨着拍成了“洁版”,确实平添无数遗憾。
2.两版的演员都为了还原角色使出了浑身解数,扮演Elton的塔伦艾格顿(你们常说的”蛋蛋")奉献了全部的原唱,实力着实了得[赞]事实上歌曲部分是否由演员原唱还是对口型,我觉得根本不是问题,只要达到效果就行(反正也不是本尊来唱)。
3.Mercury毕竟已经作古,所以整个编剧虽然缺乏亮点但颇为封闭完整;而火箭人的原型还健在,所以写到戒毒重生就戛然而止确实有些遗憾了——估计也实在不能写下去了,否则就越来越敏感了。
4.电影本身当传记片来看,让我们重温一下Elton的音乐杰作,Mission Accomplished。
但是编剧导演分明是把它当做了音乐剧的“预演版”,无论是剧情结构还是镜头调度都活脱脱一部音乐剧的雏形。
看来不久之后伦敦西区上演一部最新音乐剧大作《火箭人》是指日可待了——我们的John老爷爷实在是赚钱高手啊,商业闭环了解一下[黑线]……5.编剧Lee Hall就是我最爱电影之一《Billy Elliot跳出我天地》的编剧,而Elton John又是伦敦版同名音乐剧的音乐创作者,可谓渊源很深。
故而本作请来了小Billy——Jamie Bell来扮演Elton的灵魂伴侣兼最重要的合作伙伴Bernie,堪称“历史传承”般的绝配。
发完这条评论我决定立马再看一遍《Billy Elliot》[心]6.自评:3.4/5分。
我还以为是一个科技片 原来是个音乐人传记片You gotta kill the person you were born to be in order to become the person you want to be.一直都欣赏不了这个歌手的歌 记得好像唱过狮子王还有一首写给黛安娜的 王牌特工2里也有他这个本色出演的大明星 但不明白他的音乐 这个片子里的音乐也觉得很一般 我触摸不到这种音乐才华坦白说拍出来的这个人的人生实在没什么值得拍的 滥交 毒品 放纵 身边的人大部分都是利用他而他也没耐心对所有人 别人伤害他他也在伤害别人 所有富有到能随心所欲满足自己欲望的人的人生都和他差不多 简直是模版 "I have fucked everything that moves, and I've takenevery drug known to man, all of them. Do you know what? I enjoyed every last minute of it "反倒是一个极端富有的人却克制欲望 礼貌待人 忠贞不渝 始终上进才是异类 这种人倒是才值得拍一下
19年音乐人传记片云集,有创造力的人生总是更吸引人,但是似乎也付出了代价。
这样的故事都有点雷同,天赋异禀,任性自我,成功后遇到一个唯利是图的经纪人,骗财骗色,为了小人丢掉了所有真正的朋友。
他的心理问题仍然是两个老话题,童年阴影造成的自我认同感低。
但这仍然不是不管理情绪的理由。
才华靠的不是毒品和酒精,而是沉浸下来内心的感受,多少艺术家剑走偏峰,找不到创作的初衷和真谛。
影片结尾的字幕告诉我们,埃尔顿最终还是找到了真正爱他的人,并且领养了两个可爱的孩子。
且说说他的父母,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父母至多也就是不懂得如何表达爱,但内心是火热的,虽然产生了很多矛盾,但不得不说,为人父母之心无比珍贵。
这样比起来,埃尔顿的父亲,自私的要命,如果全世界都反对埃尔顿的存在,那么他的父亲反对的呼声一定大过全世界,他的母亲虽然尽了抚养的义务,但全程没有一丝爱怜,这一点真的替埃尔顿感到痛心。
而且在这件事上,他是完全被动的,是无力回天的。
结尾感觉有点匆忙……不过可以理解,叙事有侧重嘛,但是,我真的会打出许多问号???
社工灵魂被疯狂拷打……“这是你一个人的路”,nonono!!!!!
他当然需要社会支持,当然需要朋友的陪伴!!!
(给他带来痛苦的父母就算了)!!
Bernie你怎么!!!!!
医生没给医嘱吗!!!!!
(抓狂而且那个歌词,我还以为会是Bernie给他的一封真挚的信,再催泪一波,没想到还是让他作曲……我说差不多得了……他emotion damage好了没啊你就让他作曲…………这里我是真有点蚌埠住了……总之以一场互助会串起来的叙事,确实有点新奇,但是经不起逻辑上的推敲。
怎么停下来回顾完人生就秒开窍了……也太突然了我说!
互助会上身边人依次出现的情节好老土……但是最后拥抱童年自己的那一幕,还是不可避免地被感动到了😥片中许多情绪转折起伏的点都不难猜,剧情安排给我一种“其实主角换成谁都无所谓”的感觉,还是本人的歌曲最具感染力也最独一无二……波西米亚狂想曲也给我一点这样的感觉。
也许这种音乐人的传记片确实是很难拍出味的!
前一天刚好看了波西米亚狂想曲,我觉得情感叙事和故事完成度上其实是火箭人更胜一筹,虽然有点像音乐剧翻拍的电影(,但还是很细腻的!
四星推荐的理由是:Elton John的歌真的很好听啊!
沉浸听歌两小时,而且电影也还不错,嘿嘿*而且蛋蛋演技真的好强!
一开始我都没认出来,太有可塑性了,好期待他更多的表演!
(此处拉踩雀斑……
关于《火箭人》,有两点背景知识个人认为十分重要。
第一,此片制片人是Elton John的丈夫、从事导演工作的David Furnish,制作公司之一是Elton John与丈夫共同设立的Rocket Pictures。
Elton John本人虽然也挂名监制,但从后续访谈来看,因为尊重影片创作过程和本身演出工作繁忙,他并没有过分介入影片的具体制作,甚至今年的戛纳首映也是他本人第一次看到成片。
第二,如果细心看影片结尾字幕,会看到Elton John正预备从巡演生涯退休,回归家庭生活。
事实上,从2018年底开始,年逾七十的Elton John已经开始了一场名为Farewell Yellow Brick Road的长达三年的世界巡演,作为他给全世界乐迷的一场盛大的告别秀。
而《火箭人》在今年的问世,无疑正是这场谢幕大戏的其中一环。
(关于本片的一些细节注解,请移步电影笔记:All This Science I Don’t Understand)如果了解这两点,这部电影的意义不言自明。
《火箭人》是对Elton John辉煌创作生涯的回顾,是他的人生伴侣David交给他的一份充满爱的礼物,同时也是Elton John在退休之际渴望向全世界传达的人生感想。
当今时代提到Elton John,也许多数人的固有印象会是gay icon、抒情歌手、乐坛巨富,关心八卦的话或许还会知道他是喜欢发脾气上头条的乐坛大姑妈。
尤其是对华语世界的年轻一代,或许熟悉他部分名曲的旋律,但往往对他的人生经历十分陌生,对名曲背后的含义一知半解也并不罕见。
很惭愧地说,在看《火箭人》之前,我个人对于Elton John的了解也仅限于他在七十年代创作巅峰期的几张专辑,97版Candle in the Wind,再加上《狮子王》的名曲。
Elton John所代表的Piano Rock在当今的时代也许的确显得不够“酷”(甚至有人戏称为mom rock),Elton John本身也并非David Bowie或Mick Jagger这样的sex symbol,年轻一代和他之间的距离感并不难理解。
以亲身经历为例,我有幸看过2015年Elton John的香港演出,并多次在香港院线看《火箭人》(港译《摇滚太空人》),总体观察是,观众群体里年轻人的确不算多数,来自欧美的外国观众更是占据压倒性的比例,在现场常常有种置身他乡的错觉。
而对于这样一部半传记幻想题材的电影,这正提供了其它音乐巨星所难以拥有的巨大施展空间;不拘泥于符号和具体事件,跳脱时空限制,真正呈现巨星作为人的血肉与情感。
电影里,我们能看到Crocodile Rock梦幻般地出现在1970年的Troubadour俱乐部(实际创作时间在两年后),Elton John的艺名John玩笑似地指向一张披头士照片里高光的John Lennon(实际来自Long John Baldry,Bluesology的核心成员,Someone Saved My Life Tonight里的主角人物),I’m Still Standing天衣无缝地嵌入Elton John九十年代离开戒瘾所时的创作(实际创作时间在八十年代初,进戒瘾所前十年)。
这些都服从于电影的叙事语言而非史实,毕竟,严谨遵从史实甚至不是摇滚纪录片的惯例(最近就有马丁·斯科塞斯拍摄的《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作为例子)。
更何况影片主体的叙述角度是来自进入戒瘾所、回顾过去疯狂人生经历的“火箭人”,我们进入他的视野,由纯净的青少年时代推进至声色犬马的顶峰,正如跟随火箭升空,陷入癫狂和昏眩。
这些改动对于了解Sir Elton的乐迷而言也并无伤大雅,细节的改动并没有牺牲人物的完整性,反而更让作为绝对主角的音乐无比突出。
《火箭人》作为音乐剧电影有非常神奇的魔力。
虽然个人并非音乐剧的忠实拥趸,对近几年好莱坞大银幕的音乐剧风潮也持保留态度,而本片是绝对的例外。
且不论Elton John本身对音乐剧的偏爱(他曾参与多部音乐剧的创作,包括《跳出我天地》音乐剧版),音乐剧本身有色彩缤纷与坎普的特性,正与Elton John本人的同志身份与华丽大胆的演出风格不谋而合。
而音乐剧本身朗朗上口的旋律与叙事性强烈的歌词,更与Elton John/Bernie Taupin创作组合成为绝配。
电影中曾借两位旁人之口描述Elton John的音乐,都十分精到。
其一是音乐经理Dick James所说的“tunes that grey haired old tramps’ll whistle in the street”(“白头发流浪汉都会在街上吹口哨的旋律”),其二是与Elton John有短暂婚史的音乐制作人Renate Blauel所说的“your music is always so personal and honest”(“你的音乐总是如此私人,如此坦诚”)。
这是Elton John的音乐扎根在几代人的生命体验里、并传唱至今的原因,也使它成为《火箭人》里无坚不摧的利器。
Your Song和Tiny Dancer的场景都是对Elton/Bernie创作过程的忠实还原,如果你爱这两首歌,相信一定会是重磅催泪弹;Honky Cat是电影里最花哨最甜蜜的一组场景,也最接近音乐剧舞台效果,同时也巧妙地融合进了Elton John本人的嗜好(收集美术品,收购足球俱乐部);Bennie and the Jets本身是我最爱的歌曲,电影里将它演绎出了难以想象的糜烂与黑暗(a song for the sober people!),但也让我进一步领会到Bernie的歌词是多么深不可测;I Want Love是最令我惊艳的改编之一,它本身是Elton John在五十岁的创作,却完美地融入了忧伤的童年家庭群像,不但扎实地呈现出Elton John的音乐是如何成为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更看到个人的生活如何沉淀在歌曲当中并进行自我疗愈(据说戛纳首映上Elton John本人看到这一段也痛哭失声);最标志性的仍属Rocket Man,它是电影坚实的核心,从童年幻想里的管弦乐团(仔细看会发现墙上还有一个小火箭),到泳池底的幻像、救护车、洗胃、从病房直接运往道奇体育馆的奇观(可怕的是这与事实几乎一致),这是Elton John人生最戏剧性的缩影,精妙无比,Taron Egerton这里的表演无论看多少次都让我感到震撼,衷心希望能得到应有的赞誉。
在音乐剧的华丽外衣之下,《火箭人》尤其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舍弃了好莱坞一朝功名成就的英雄叙事,不但呈现出巨星的脆弱和不完美,且始终聚焦Elton John个人的自我认同与和解,直到核心都十分酷儿。
它不止一次让我联想起LGBT题材的经典之作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摇滚芭比》),如何逃离困住童年的邪恶小镇,创造出梦想中的令人自豪的自己,如何面对往昔。
戒瘾所里Elton John的橘色恶魔装扮渐渐瓦解,回归一个朴素的中年人。
他向来自父母的敌意说不,舍弃无可寄望的感情依赖,并终于认同了Elton John这个创造多年的身份。
影片初期曾借黑人乐手之口说出“you gonna kill the person you were born to be in order to become the person you want to be”(“你要杀死原本的自己,才能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而让人欣慰的是,这并非Elton John的最终选择。
戒瘾所里Elton John给了童年的Reggie Dwight一个等候已久的拥抱,作为个人危机的正式结束,这是Sir Elton借此片传达的最有力的信息,这也真正让我明白了他曾说过的“人生最大的成就并非音乐,而是戒瘾重生”。
另一点让我注意的是,虽然Elton与David的婚姻举世闻名,影片仅在末尾字幕很简单地写了一句25年前他们相识,终于得到了应有的爱,David本人并未出场。
这种谦逊的呈现方式对于缺爱了一辈子的Elton John来说尤其意味深长。
或许这才是应有的爱,人正是要在自尊自爱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得到他所应得。
这也使《火箭人》明显有别于此前出现过的许多名人自我沉溺得到拯救的故事,是Elton John站在过来人位置上的循循善诱,真正的酷儿之光。
《火箭人》有它不够完美的地方。
以选曲为例,曾看到外国歌迷的一个意见,虽然电影覆盖了多数名曲,但是疏漏了75年的《Captain Fantastic and the Brown Dirt Cowboy》,一整张探索Elton John的创作经历、性取向、以及与Bernie Taupin的关系的重要专辑。
影片中段看到了Bernie明显的缺位,也许加入一首We All Fall in Love Sometimes能够更好地巩固Elton/Bernie的创作关系在电影中的重要性。
另外,对于不够熟悉Elton John的观众来说,《火箭人》并不是一部非常容易进入的电影,尤其在《波西米亚狂想曲》去年横扫全球的前提下,大众显然给它设置了一个并不十分友善的预期和门槛。
以个人经历为例,第一次院线看《火箭人》,除了五光十色的画面和熟悉的音乐,我并未感受到太多,只觉得信息量大,需要慢慢消化。
而当我看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并有缘看了第二遍院线(以及更多遍),才开始认识到种种片段的巧妙,被电影背后的真挚所打动,享受它充满魅力的每分每秒。
《火箭人》中除Rocket Man外,最重要的歌曲当属Goodbye Yellow Brick Road。
在影片最开头尚未进入正片的时间就是它的旋律变调,影片进行当中多次在Elton沉浸回忆或独自一人时出现,后面独具匠心地拆解为Elton和Bernie的争执,最后更伴随着Elton John离开麦迪逊花园广场前往戒瘾所的一路。
就出现的频率而言,几乎超过Rocket Man而成为电影真正的主旋律。
这是Elton John最成功、最受推崇的歌曲,而仿佛注定一般,它正是关于回家、返璞归真,关于告别。
我非常喜欢这部作为告别的《火箭人》,也期待着能在这三年的告别巡演里再见一次仍然活力四射的大姑妈,好好说句感谢,以及再见。
惭愧,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Sir Elton Hercules John没有什么了解,顶多是听过几首广为流传的歌。
刚听到那些歌是只是觉得动人,但从未理解到其中的深意,那种真诚与孤独。
他走的是一条坎坷的路,同性恋和摇滚巨星的身份让他始终无法be loved properly。
他感受不到来自父母,情人,甚至他自己的爱,只能带着一身才华,用激昂摇滚的调子,唱着孤独落寞的词,用华丽夸张的服饰,藏住脆弱敏感的心,用形状奇异的眼镜,遮住眼角的泪。
Rocket man burning out his fuse up here alone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演唱会的表演性质”非常认同。
就如 Freddie Mercury拿起话筒杆挥舞拳头,或者Lady Gaga把脚翘在钢琴上,或者就像Elton John的各色服装,只有这样才够效果。
但是这真的是他们想要的吗?
也许就像电影里一样Elton拒绝回归从前的质朴,是因为他不敢再失去现有的了。
乱乱的,我也说不好。
我还是很喜欢夸张戏剧化的表演的,同时返璞归真也很能凸显意义,真挚的创作当然应该受人尊敬。
最后还有,怎么说,我觉得确实以前的音乐比现在更为真挚(抑或是大浪淘沙只留下了精品)。
首先题材上,除了爱情,其他主题(甚至一些奇奇怪怪的咏物主题。。。
)也有很多。
其次,就算是爱情,也有一种,em,挺纯真的感觉(也许是现在软色情成分太多?
只说歌词啊,旋律还是有很多好听的)。
随便瞎扯,以上。
长大之后,所有的动机都是对童年缺憾的救赎吧。飞得越高的人生,越有坠落的理由。
歌的串场做得超级好,所以不无聊。看完想想情节铺陈都有点太寡淡,诶可是歌都好好听,塔伦是个宝贝演员。
加长Elton John宣传片,主人公可以自我为中心但电影不应该。
又拍了一部MV式电影。。。拍上瘾了是不是。蛋蛋吃奶的劲儿都用上了,结果演了个公益广告【。
如果是个原创音乐片的话,那这电影还算可以。但这是个传记,那就是一团糟了。用一个传奇的人生写出了最平淡枯燥的剧本。影片里没有任何对他的音乐和艺术表达的的描绘,而是专注于他的情感生活,甚至都没什么深度,没有什么情感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只是个纯八卦杂志角度,就是纯纯的浪费素材。
大致经历过程跟Freddie好像,但是歌舞片的手法调度和转场都赏心悦目。Taron真是很能演/能唱。最后,是什么魔力,让我在看完回家路上边回想Richard Madden的戏份边一路痴笑,I think it's love.
期待蛋妞
在世名人的传记片通常更难走到角色的内心深处,所以电影看起来更像是一场由歌曲串联起来的音乐剧,粉丝们应该看得很嗨。
按理说,故事的完全度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好,但各有所长。如果说皇后乐队那部传记片是一出流水账,那这部【火箭人】就是舞台剧电影版。前者情感更爆满,后者基本上就像男主角的服装一样,情感像浮夸的塑料花。把埃尔顿·约翰的一生浓缩到一段AA互助小组的分享会,从原生家庭的成长开始,把一切归于缺爱,因为有原型人物的参与和掌控,片子保留了同性恋和毒品的部分,但还是被美化的像成人传记片的模板,把他的一生用几首歌浓缩成了几首MV,每个阶段都有大量MV式幻想场景,很难让人感受到真实的情感,更像是看埃尔顿阿姨打开家里的衣柜,把衣服借给蛋蛋,上演了一场大型的模仿秀,既没有拉米·马雷克演牙叔的神似,也没有最后Live Aid演唱会时的情感冲击力,不得不让人把这片子归为【波】之后的跟风之作。
围绕着心理变化做了很多戏。场景也非常不错,视觉听觉都满足了。就是很多内容太快了,两个小时人生几十年,就都快放了。
蛋蛋唱功真好啊!
影片有自己的高光时刻,但实在是太浅了。整体就像流水账一样,观众情绪全仰仗歌舞,人物塑造也只是流于表面。
故事有点松散, 感觉音乐传记片已经成了套路,得是gay,有个严厉的父亲,缺爱的童年,成名后的迷失、吸毒滥交,最后迷途知返或者死掉,全程各种金曲串烧齐活儿。
金球奖音喜类影帝不亏,确实表演很精彩很感人,唱跳演俱佳。歌曲也都很好听,剧情很传奇很感人,值得一看。
没了Bryan Singer,烂导演现了原形。一个有美妙音乐点缀的流水账依然是个流水账。童年阴影造成性格缺失这种烂俗又伟光正的主题,让所有起承转合都别扭而无趣,相反把Elton John拍成一个毕生致力于自我放逐又毫无自律的成年怪胎。
我就说有一部很难看的电影忘了标,原来是它
演的这么好,金球影帝实至名归,但奥斯卡连个提名都没有实在意难平!
伯尼太像荷兰弟了叭
实在喜欢不起来,和《波西米亚狂想曲》风格不同,但吸引人的魅力大打折扣。
作为传记片来说确实没问题,同样的经历,他是更幸运的那一个